Ⅰ 學習古詩後的感受
愛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時無事身。古老相傳見來久,
歲年雖變貌常新。飛章上達三清路,受籙平交五嶽神。
笑聽咚咚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
Ⅱ 學習古詩的感受或感想
古詩文的培訓讓我們受到了這種傳統文化的熏陶,讓我們這群新時代的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民族精神之中。我們從優秀古典詩文中攝取著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潤心靈,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生的真諦。還能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扎實的文學功底,陶冶我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比如從屈原的《天問》中,我們能體驗上下求索與質疑的精神;從「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西出陽關無故人」中品嘗永恆的孤獨感;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領略大丈夫的萬丈豪情;從「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去接近人類的奉獻精神;從「悠然見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對自然的憧憬與和諧。可以說,詩歌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人們讀詩,正是通過對瞬間的把握,以補充自己情感經驗的不足,或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體驗到某種人生情緒的極致。
詩,是隨感而發的, 唐前的詩人就是這樣,比如說陶淵明。且那古典詩經,雖然說也有祭祀時故意歌頌的詩,但是總體還是古代勞動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寫的居多。詩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會有詩歌。詩是童心的專利,對世對事對人沒有好奇心,沒有強烈的關懷,沒有一片赤誠,就不會有真正的詩歌。所以寫詩,都是為了喚起一種美好的情感,
Ⅲ 學習古詩後的感想和收獲
學習古詩後的感想和收獲如下:
古人雲: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台,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
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鍾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牆壁上貼著一些古詩,並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願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Ⅳ 學習唐詩的心得體會
夫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
這里五段文字,三個論點。第一段主意是說:詩不從學力中來,亦不從理智中來。但接下去卻又說:如果不多讀書,多窮理,就不能極其至。極其至,就是達到最高階段。最高階段,就是「悟」。由此可知,他所謂「悟」,是以讀書窮理為平時修養的基礎。由此而獲得「妙悟」,寫出詩來,沒有書本知識和理智思考的痕跡。
第二段是用四個具體形象來比喻上文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這里所謂「興趣」,就是指盛唐詩人的「妙悟」。
第三段是批評「近代」詩人以文字、才學、議論為詩,就不免露出了「言筌」和「理路」的痕跡。
如果妙悟仍然要從多讀書、多窮理得到,這個悟字已經和禪宗的悟有些距離,至少已落下乘的漸悟。看來嚴羽所謂妙悟,即是明清詩家所謂性靈,也就是梁啟超所謂「因斯披里純」,現代所謂靈感。讀書窮理是詩創作的修養基礎,但詩決不能直接從書本知識和理性認識中產生,而是要從一時靈感的觸發中產生。妙悟、興趣或靈感,就是嚴羽所謂別才、別趣。他所謂「近代詩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就是說詩中所表現的只是文字的功夫、學識和思想,而沒有靈感。
因此,這種詩就顯得呆板凝滯,而「涉理路,落言鑒」了。這一節話是針對江西派詩人而言的。
Ⅳ 唐詩學習心得800字
輕輕地翻開《唐詩三百首》,和王摩詰一齊暢游在山水之間,一輪皎潔嬌美的圓月在松枝間穿拂,如水的山間軟泥上縹緲著點點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寶石鑲嵌在大山的錦緞上,自然而不虛浮,淳樸而不媚俗。一汪清泉靜靜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間,不時地撞擊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漣漪,完美詩意地盪漾開來。在溪畔的靜夜中氤氳成心中淡淡的思緒。
思念之情
緩緩翻開《唐詩三百首》,和王勃一齊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是他的祝願,「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他的心聲,「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對朋友的思念,那對朋友的不舍,在長河中聚集在一齊,永遠樂會消逝。
人生之挫
靜靜翻開《唐詩三百首》,和李白一齊應對人生挫折。「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他的信念。那縷堅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烙印。
《唐詩三百首》讓我欣賞如此溫柔的山水之氣,美哉!
《唐詩三百首》讓我感覺到朋友之間濃濃的友情,幸哉!
《唐詩三百首》讓我體味如此偉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著唐詩三百首,窗外有陽光照過窗簾,驀然回首,細細欣賞那溫柔的山水之氣,感受那濃濃的思念之情,體味那偉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記了今夕今日。
我讀《唐詩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間人世情,我體世間人之挫……
Ⅵ 談談學古詩的體會
學習了古詩以後,學生大多數能夠准確地背誦下來,但是對詩意的理解情況不夠理想,這就要求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充分地利用書上的插圖來講解詩意,讓學生比較形象直觀地感受到詩歌中所描寫的獨特的意境。
2、 對一些適合表演的內容,要適當地讓學生自己演一演,這樣學生學起來會更積極,更主動。
3、可以讓學生練習把詩的內容改寫成兒歌,學生對詩的理解情況就能更一目瞭然地展示在教師的面前。
其中,我特別欣賞第1和第2種做法。
《山行》教後記:石徑、比花還要紅的楓葉這些對學生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幸好,我們新教材安排的插圖是那樣的逼真、形象。因此,在課堂上,我就要求學生自己先對照插圖自己來理解詩句,然後在具體分析的時候,若學生碰到難點,再從觀察插圖中去理解。結果反映,學生根據插圖明白了很多,對詩的意境也更加理解了。
《贈汪倫》詩是李白乘舟欲去,好友汪倫前來相送,深深的友誼感動了李白。李白有感而發寫下此詩送給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好一幅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人場景,這段的學習我就通過讓學生來演一演。當學生上來一個演李白,一個演汪倫踏拍起歌、揮袖道別,我想他們也一定在努力體會其中的情感吧。
對於古詩的教學是難點,我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和摸索中,我也一定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