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防災減災培訓計劃

防災減災培訓計劃

發布時間:2021-03-07 16:15:22

① 防災減災從我做起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② 怎樣做好防災減災

本世紀末,全球擁有2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已達110餘個,其中有40%位於構造板塊邊界200公里以內,或靠近過去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區。44個左右的大城市已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就有28個。從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開始,到1999年為止,死亡人數達50餘萬,財產損失約3750億美元,影響經濟產值(停工停產、外貿等)1800億美元。 另外,從聯合國人口報告統計來看,有30億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發展中國家城市佔80%)生活在地震危險區中,預計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險區的人口還會增加1倍。 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只會有增無減,所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必須的,應積極有效地計劃、實施防災減災工作。 怎樣才能最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25個多地震國家都曾採取過各種抗、防、救措施,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經驗。 一些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如美國加州聖安德烈斯大斷層上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日本東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帶),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災人員和城市規劃人員之間的協作,並在政府指導下,共同採取措施減輕未來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已經收到一定的實際效果。據估計1994年1月17日洛杉磯7.1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了60%。 可借鑒的多地震國家的經驗 在實施減災措施同時,需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築抗震性能、防震演習、快速通信與運輸,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墨西哥:備用城市通信系統、利用地下空間;美國:整治城市環境(土地利用、活斷層調查等),改進建築物的建築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強地震早期檢驗系統、快速反應救援、保障運輸系統、讓"地震的發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備好了嗎?"成為公民的生活意識。 此外,多震國家必須具備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發展智能建築,安裝強震儀,自救設備、自開自關設備(傳震開關,球形避震屋,高層下滑自控,計算機保安);個人、志願隊、社區、軍隊和政府的快速反應;推廣高中低檔的救災工具設施;參觀地震現場(編制現場考察-社會經濟報表格式);開發建築物地震測檢台;成立社區防震聯合培訓班;開展小型地震演習,安裝警報器;利用GPS、GIS、可視光碟、車載電視系統防災救災;高技術設備的防震;計算機系統的防震;生命線系統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設施;散發地震准備手冊;購買地震保險,個人、公司都參加;建房要選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選用地震警報器,購置自救、自保護、逃生器具;群測群防;編制關於城市的、社區的、公司的、工廠的、家庭的、個人的地震抗震防災規劃和准備計劃;普及地震理論與應用教材;防災減災所用圖表匯集;地震預防手冊;地震救援自願組織;地震慈善救濟(紅十字會救災統計資料庫資料);軍隊應急響應的經驗教訓。 究竟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據統計,從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災害的種類增加了4倍,現有14種;在同一時期經濟損失增加了6倍,保險損失共增加了14倍。這種趨勢表明,減災戰略和計劃比預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長,高價值設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識、技術、投資等)在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戰略應表達為要象重視國家安全那樣,重視地震安全,增強減災能力。 從各個國家的防災減災行動中可以看出國際間的合作和政府與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從上到下的減災措施,包括: 建立地震預測預警系統;建立災害評估系統;建立應急救援系統和建立震後恢復重建系統,把研究、開發和實際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協調起來,獲得減災效果。 政府還要告訴大眾和決策部門,防震減災應做什麼,包括: 學習災害提供的經驗;購買地震災害保險,利用法律保護自己;普及宣傳教育,提供各類防抗小冊子;改進各類地震信息的傳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術手段供選擇使用;公開承認人類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錯誤,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識與知識;多學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與應用。 概述以上政府做法,總結出防災減災管理工作的運作準則可分為:人才、資金、物資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傳播和運輸保障;實用的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有效的監督檢查及改進。 最後產生的防災規劃應具備以下特徵 一、從個人方面 (1)認識和承認災害的存在; (2)用現有知識主動行動以保持安定秩序; (3)技術、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心理、軍事、國際相結合的災害整體觀念。 二、從有關決策部門方面 (1)理論與應用、新概念與新技術的結合而不是分割; (2)應急資源協同與准備,自主決策、自主保障; (3)預估可能發生的問題與困難,准備解決的方案,加速緊急狀態下的快速反應行動。 三、從政府方面 (1)組織協調:政府、單位、社區、家庭、個人; (2)城市功能的整備與發揮、維修與重建; (3)實際需要與供給 補充: 1、申請單位填報《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 2、區 地震局 受理《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經審查:屬一般建設工程的,即時辦理審批手續;屬對 地震監測 設施和觀測環境造成影響的項目,依據 法律法規 規定,進行審核,作出相應的審批意見;屬必須依法通過 地震安全性評價 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的建設工程,即時確定並提出該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技術等級,同時,申請單位填寫《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告知 承諾書 》。 3、在承諾期限內,申請單位自行委託有相應資質的單位(被委託單位確定後,應經本局對其資質和上崗人員進行登記驗證,否則視為無效),按區地震局確定的技術等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4、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結束後,申請單位提交經評審機構評審通過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區地震局受理後,三日內辦結審批手續。 5、對不需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中的審批意見進行 抗震設計 ,區地震局將對審批意見的執行情況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對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地震部門審批的技術等級等要求,並在承諾的期限內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否則,區地震局將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建設單位實施處罰。 補充: 提供單位提供評價報告和有資質的單位的登記驗證。評 審單 位需要評審意見和簽名。

③ 防災減災知識

1、遭空襲,聽警報,拉閘斷電最重要,攜帶食品應急包,根據引導屈身跑,有序進入防空洞,聽從指揮要冷靜。
2、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3、火災起,怕煙熏,鼻口捂住濕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滾,不乘電梯往下奔,陽台滑下捆繩索,盲目跳樓會傷身。
4、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栓救命繩,准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度險情。
5、台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6、下暴雨,泥石流,危險處地是下游,逃離別順溝底走,橫向快爬上山頭,野外宿營不選溝,進山一定看氣候。
7、陰雨天,生雷電,避雨別在樹下站,鐵塔線桿要離遠,打雷家中也防患,關好門窗切電源,避免雷火屋裡竄。
8、暴雪天,人慢跑,背著風向別停腳,身體凍僵無知覺,千萬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環,慢慢溫暖才見好。
(3)防災減災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地震發生時的幾種情況及應對方法:
1、發生燃氣泄漏時:
切斷總電源,迅速離開現場;千萬不要使用明火;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處;若被倒塌物砸壓,應設法將臉朝向通風口,等待救援。
2、被塌落重物壓住身體時:
查清壓在身上的物體是何物,不要輕易移動物體或身體;檢查自己是否受傷,若沒有受傷,應根據情況向外緩慢拽拉身體;若已受嚴重外傷,應盡力用衣物等物包紮好傷口;若發生骨折,不要輕易移動,應等待救援。
3、埋在廢墟中時:
樹立堅定的生存信念;不要大哭大叫,應保存體力;盡量休息,閉目養神;尋找食物和水,維持生命,若無法找到水,可以用自己的尿液應急;若有傷,應設法包紮,多休息。

④ 防災減災的心得體會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⑤ 如何給孩子最好的防災減災教育

一、摸清底子目前社區共有危、舊宿舍房共計636戶。其中重點危房有267戶,市房管所直管公房危房佔267戶中的90%,主要分布在細巷子、楠屋坪、石巷子、橫街片區,有94戶無人居住。老宿舍房有369戶,主要為湘潭原壓縮機廠拐角樓宿舍、水運公司宿舍、再生公司廢舊宿舍、華南倉庫宿舍、東坪糧店宿舍等。80%左右的老宿舍房有居民居住。二、採取措施(一)夯實基礎有效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社區成立了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年初制定了防災減災工作計劃、立足實際制定了應急預案、完善了綜合減災基礎設施,建立了臨時安置點、醫療救護點、防災減災公室、物資儲備室等、制定了災害風險地圖、綜合避難圖、應急救援過程圖、建立健全了防災減災日常管理制度、隱患檢查記錄台帳,組建了防災減災志願隊伍,積極宣傳動員居民參與、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及各類活動等。針對暴雨期、防汛期,制定值班安排表,加強巡查,做好防範措施,杜絕隱患。(二)有的放矢積極解決轄區災害風險1、原低窪易澇地段汽車東站、扁擔街、太平街一帶58戶。該地域每逢湘江漲水期必定內澇,東坪街道、橫街社區常態化地設置緊急轉移安置場所,以便在湘江漲水期能及時轉移人員及重要財產、發放生活補貼、租船巡防保安全等。街道、社區自2009年至2011年累計投入資金10萬余元。該地段通過燒窯港項目工程進行改造,已於2011年建成了濕地公園,問題得到徹底解決。2、2008年,細巷子一帶房管所危房戶房屋半夜倒塌,街道與社區將受災民居緊急轉移安置居住旅館,發放生活補貼。當年街道爭取政府支持於2009年解決該類廉租房45戶。3、2009-2010年,針對石巷子片區成堆房屋漏雨嚴重,居民無法居住,街道耗資8萬余元對該片房屋進行修繕和維護。4、2010年,街道耗資7000餘元搭防護架,對細巷子2號家用電器廠內多家危房傾斜,牆頭磚瓦經常掉落嚴重影響過道行人安全的地段進行補救,以確保行人安全。5、2013年3月11日凌晨2點,橫街32號居民家發生火災,周邊都是危房,磚木結構。消防車又進不來,導致該戶財產全部銷毀,所幸未刮一點風,未造成人員傷亡,也未燒及鄰戶。社區將其轉移安置並對其鄰居造成窗戶破裂等賠償近萬元。6、2013年,橫街危房影響行人安全及周邊住戶,街道耗資近2萬余搭建了防護棚。7、2013年,由於橫街一家企業原有舊圍牆因水澇發生局部倒塌,危及鄰近幾戶居民住宅安全,由街道出資2萬余元對該圍牆進行修繕。8、對沿街經常內澇的地段爭取區建設局支持對石巷子片區主馬路修建了下水道,共耗資5萬余元,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9、2014年,針對石巷子片區房管所直管公房危房,社區結合同心社區創建,與岳塘房管所溝通聯系,爭取支持,房管所將其納入棚改項目進行了改造,對房屋進行了修繕、改裝、對道路進行了提質、重點危房區域修建了防護牆,杜絕隱患。三、下步工作1、加大廉租房申報和落實力度。針對由於社區危房戶多的具體情況,應全面加強危房戶的排查,對重點危房實行快報快審批,及時轉移安置,確保居民居住安全。2、對控規區域落實危房審批特事特的機制。對符合政策申報三原維修建設的居民戶實行特事特,縮短審批時間。3、政府加大對東坪街道各社區存在危險的公共設施、重點部位的維修改造投入,確保居民居住和出行平安。

⑥ 防災減災學習心得或心得體會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⑦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的重大項目

(一)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工程。
在充分利用已有各類災害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制定災害綜合風險和減災能力調查指標體系,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和減災能力調查,建立資料庫、模型庫、方法庫和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評估技術系統;開展典型災種災害風險評價、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風險評價以及區域減災能力評價等工作,建立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制圖標准規范體系和技術體系。
編制全國、省、市及災害頻發易發區縣級行政單元自然災害風險圖和自然災害綜合區劃圖,建立風險信息更新、分析評估和產品服務機制。編制全國(1∶100萬)、省級(1∶25萬)、地市及災害頻發易發區縣級(1∶5萬)自然災害風險圖,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制定區域發展規劃、自然災害防治、應急搶險救災、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提供科學依據。
(二)國家綜合減災與風險管理信息化建設工程。
依託國家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以及人口信息庫、法人單位信息庫、空間地理信息庫等基礎信息資源,通過信息化手段的建設和完善,實現相關部門涉災業務的協同與資源共享,提升中央、省兩級的災害風險信息與搜救信息的獲取、分析、研判能力,以及救災、減災的會商和決策能力,有效支撐國家相關部門防災減災協作。
(三)國家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指揮系統建設工程。
建設災害應急救助指揮系統,實現災情、決策、指揮、物資調運等各類信息的及時發送與傳遞。構建災害損失評估、預案推演信息系統,為災害應急救助提供科學決策信息。大幅提升災害應急救助即時信息高效處理、互聯互通與指令信息的快速傳達能力。
(四)國家救災物資儲備工程。
以統籌規劃、合理分布和資源整合為原則,綜合利用國家和社會現有儲備倉庫,新建或改擴建一批中央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庫。多災易災地區的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實際需要建設本級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庫,形成分級管理、反應迅速、布局合理、種類齊全、規模適度、功能完備、保障有力、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央-省-市-縣四級救災物資儲備網路。
完善受災群眾生活救助、醫療衛生防疫、交通應急保障、森林防火等方面的物資儲備,特別加強中西部救災物資儲備和信息管理能力,優化救災物資管理與使用。逐步建立運力集結、資源補給、車輛維修的全國救災物資交通運輸網路,提高物資投送能力。
(五)環境減災衛星星座建設工程。
加強自然災害信息獲取立體監測能力和防災減災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加強「天、地、現場」一體化技術指標體系論證,推動由4顆光學星和4顆雷達星組網構成的「4+4」星座建設,形成機動靈活、高密度、高精度、寬覆蓋、多手段組合觀測能力,實現12小時災害重訪觀測,確保衛星在軌運行的連續性和地面應用系統建設與發展的持續穩定性。加強科研試驗衛星和減災業務衛星的有機銜接,充分利用國內外多星資源,提高災害綜合觀測、高解析度觀測和應急觀測能力。完善災害遙感應用模型、方法和標准規范,提升業務系統處理、分析與服務水平,完善災害監測預警、災害評估、應急響應和恢復重建等業務體系和產品體系,論證建立綜合防災減災空間信息服務平台。
加強衛星減災應用技術的示範與推廣,提高應用能力和水平。統籌利用國家遙感校驗場、目標檢測場和綜合實驗場資源,提高災害定量化應用水平。完善重大自然災害衛星和航空遙感應急監測合作機制,推動區域和省級減災應用能力建設,完善現有區域和省級衛星減災應用中心,提高衛星減災應用水平。
(六)國家重特大自然災害防範模擬系統建設工程。
圍繞重特大自然災害開展災害發生發展機理、情景分析、應急處置等方面的數值模擬研究。重點針對地震-地質、台風-暴雨-洪澇、高溫-乾旱-沙塵、低溫-冰凍-寒潮等災害鏈,統籌整合現有資源,建立計算機模擬模擬系統,實現災害風險預警、應急響應推演和指揮決策優化等多維可視化模擬模擬,為重特大自然災害影響評估、指揮決策提供條件平台和科技支撐。
開展洪澇、地震等災害系統實景模擬實驗,建設典型自然災害大型實驗平台和運行環境,開展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交流合作。
(七)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和避難場所建設工程。
按照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標准,創建5000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城鄉社區建設居民就近緊急疏散和臨時安置的避難場所,配置應急物資,設置應急逃生指示標識和應急廣播設施,配備家庭防災減災器材和救生工具,編制城鄉社區應急預案和災害風險圖,開展社區救災演練,建立社區志願者隊伍等。
結合區域和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以及中西部新興發展區域等城市群或典型城市,根據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區或人員密集區的學校、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和城市大型綠地等場所,建設具備應急指揮、應急避難、醫療救治等功能的應急避難場所。在農村災害易發區,結合鄉村布局、人口分布和災害隱患分布情況,依託現有學校、體育場等公共場所,新建或改擴建鄉村應急避難場所。
(八)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科普工程。
利用現有設施,在每個省份至少新建或改擴建一個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重點扶持中西部災害多發地區,配置防災減災相關專業器材及多媒體設備,為公眾免費提供體驗式、參與式的防災減災知識文化服務。開發國家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網路平台,建立資源資料庫和專家庫,建設國家防災減災數字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在線交流、遠程教育等功能。
開發防災減災系列科普讀物、掛圖和音像製品,編制適合不同群體的防災減災教育培訓教材,組織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活動和專業性教育培訓,開展各類自然災害的應急演練,加強各級領導幹部防災減災教育培訓,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⑧ 中國防災減災措施

找了些資料,希望可以幫助你——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就我國首個「防災減災日」答記者問

國家減災委、民政部2日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為什麼要設立「防災減災日」?「防災減災日」期間全國范圍內將部署開展哪些活動?目前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還存在那些不足?……帶著相關疑問,記者采訪了民政部有關負責人。

問:目前已有「國際減災日」,國家為什麼還要設立「防災減災日」?

答: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立本國的防災減災主題日,有針對性地推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設立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問:「防災減災日」期間,在全國范圍內將部署開展哪些活動?

答:今年5月12日是國家首個「防災減災日」。近日,國家減災委對各地、各部門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提出了要求,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一是開展中小學防災減災專題活動。宣傳周期間,全國中小學普遍開展一次防災減災專題活動,提高學生防災減災素養。

二是開展各類防災減災教育活動。有針對性地向廣大幹部和群眾介紹災害基本知識、防災減災基本常識和避險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是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演練。針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衛生防疫、自救互救、轉移安置等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和技能練兵活動。

四是開展「防災減災日」集中宣傳活動。宣傳周期間,各類媒體集中開展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活動。營造防災減災輿論氛圍。問:為什麼「防災減災日」期間要在學校開展一次專題教育活動呢?

答:在學校開展防災減災教育是國家綜合減災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一個孩子,將影響一個家庭,因此開展學校防災減災教育意義重大。藉助這項專題活動,提高學生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自救技能,進一步推動學校防災減災教育的普及。

問:請談談目前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中還存在哪些不足?

答: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的防災減災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夠健全,動員社會參與防災減災的配套措施還不夠完善。二是地方各級協調機制尚不夠完善,部門間信息共享還需進一步健全。三是災害的監測體系還不夠完善,預警信息覆蓋率和時效性尚待提高。四是全社會各類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五是減災科技應用和減災研究需要強化。

問:針對存在的問題,今後應在哪些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

答:針對存在的薄弱環節,應著力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盡快制定綜合性的減災法,明確政府、社會和受災群眾的權利與義務,使自然災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

二是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重大減災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國家整體減災能力。

三是健全各級減災綜合協調機制,全面提高國家災害應急反應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是盡快構建國家減災救災信息共享平台,充分發揮科技在減災中的重要作用。

五是普及減災知識,使減災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逐步培養一支高效率的專業隊伍,加強志願者隊伍建設,逐步構建社會化的防災減災網路。

六是積極拓展和加強與有關國家、聯合國機構和區域減災組織的合作與交流,重點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預報、重大災害應急救援等方面的合作。

新華社記者 衛敏麗(據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回答者: 性別盲 - 助理 二級 2009-5-9 15:41
紀念日簡介
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編輯本段]重要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既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編輯本段]設立目的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立本國的防災減災主題日,有針對性地推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如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 「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為「防災周」;韓國政府自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防災日」;印度洋海嘯以後,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每年的 12月26日確定為「國家防災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發生7.6級地震後,巴基斯坦政府將每年10月8日定為「地震紀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設立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編輯本段]開展活動
圍繞5月12日「防災減災日」,國家減災委決定2009年4月底至5月中旬在全國集中開展「防災減災日」宣傳教育活動,其中5月6日至13日為「防災減災日」宣傳周。
2009年5月12日是國家首個「防災減災日」。國家減災委對組織開展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進行了研究,對各地、各部門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提出了要求,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一是開展中小學防災減災專題活動。宣傳周期間,全國中小學普遍開展一次防災減災專題活動。通過組織防災減災演練、主題班會、板報宣傳、觀看防災減災影視作品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宣傳主題活動,提高學生防災減災素養。
二是開展各類防災減災教育活動。針對本地本部門主要災害風險,立足群眾廣泛參與,有針對性地向廣大幹部和群眾介紹災害基本知識、防災減災基本常識和避險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是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演練。針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衛生防疫、自救互救、轉移安置等內容,針對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防災減災演練。針對消防安全、生產安全、醫療救護等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和技能練兵活動。
四是開展「防災減災日」集中宣傳活動。宣傳周期間,各類媒體集中開展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活動。通過開設專欄、專題,播出有關專題片和影視節目,報道各地活動開展情況、防災減災措施經驗以及取得的成績,宣傳防災減災政策法規,營造防災減災輿論氛圍。 [1]
[編輯本段]防災減災日-設立背景
防災減災日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隨時有可能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既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

閱讀全文

與防災減災培訓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