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社區防災減災培訓計劃

社區防災減災培訓計劃

發布時間:2021-03-07 11:18:30

① 那些措施可以防災減災

本世紀末,全球擁有2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已達110餘個,其中有40%位於構造板塊邊界200公里以內,或靠近過去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區。44個左右的大城市已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就有28個。從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開始,到1999年為止,死亡人數達50餘萬,財產損失約3750億美元,影響經濟產值(停工停產、外貿等)1800億美元。 另外,從聯合國人口報告統計來看,有30億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發展中國家城市佔80%)生活在地震危險區中,預計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險區的人口還會增加1倍。 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只會有增無減,所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必須的,應積極有效地計劃、實施防災減災工作。 怎樣才能最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25個多地震國家都曾採取過各種抗、防、救措施,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經驗。 一些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如美國加州聖安德烈斯大斷層上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日本東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帶),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災人員和城市規劃人員之間的協作,並在政府指導下,共同採取措施減輕未來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已經收到一定的實際效果。據估計1994年1月17日洛杉磯7.1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了60%。 可借鑒的多地震國家的經驗 在實施減災措施同時,需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築抗震性能、防震演習、快速通信與運輸,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墨西哥:備用城市通信系統、利用地下空間;美國:整治城市環境(土地利用、活斷層調查等),改進建築物的建築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強地震早期檢驗系統、快速反應救援、保障運輸系統、讓"地震的發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備好了嗎?"成為公民的生活意識。 此外,多震國家必須具備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發展智能建築,安裝強震儀,自救設備、自開自關設備(傳震開關,球形避震屋,高層下滑自控,計算機保安);個人、志願隊、社區、軍隊和政府的快速反應;推廣高中低檔的救災工具設施;參觀地震現場(編制現場考察-社會經濟報表格式);開發建築物地震測檢台;成立社區防震聯合培訓班;開展小型地震演習,安裝警報器;利用GPS、GIS、可視光碟、車載電視系統防災救災;高技術設備的防震;計算機系統的防震;生命線系統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設施;散發地震准備手冊;購買地震保險,個人、公司都參加;建房要選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選用地震警報器,購置自救、自保護、逃生器具;群測群防;編制關於城市的、社區的、公司的、工廠的、家庭的、個人的地震抗震防災規劃和准備計劃;普及地震理論與應用教材;防災減災所用圖表匯集;地震預防手冊;地震救援自願組織;地震慈善救濟(紅十字會救災統計資料庫資料);軍隊應急響應的經驗教訓。 究竟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據統計,從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災害的種類增加了4倍,現有14種;在同一時期經濟損失增加了6倍,保險損失共增加了14倍。這種趨勢表明,減災戰略和計劃比預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長,高價值設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識、技術、投資等)在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戰略應表達為要象重視國家安全那樣,重視地震安全,增強減災能力。 從各個國家的防災減災行動中可以看出國際間的合作和政府與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從上到下的減災措施,包括: 建立地震預測預警系統;建立災害評估系統;建立應急救援系統和建立震後恢復重建系統,把研究、開發和實際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協調起來,獲得減災效果。 政府還要告訴大眾和決策部門,防震減災應做什麼,包括: 學習災害提供的經驗;購買地震災害保險,利用法律保護自己;普及宣傳教育,提供各類防抗小冊子;改進各類地震信息的傳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術手段供選擇使用;公開承認人類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錯誤,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識與知識;多學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與應用。 概述以上政府做法,總結出防災減災管理工作的運作準則可分為:人才、資金、物資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傳播和運輸保障;實用的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有效的監督檢查及改進。 最後產生的防災規劃應具備以下特徵 一、從個人方面 (1)認識和承認災害的存在; (2)用現有知識主動行動以保持安定秩序; (3)技術、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心理、軍事、國際相結合的災害整體觀念。 二、從有關決策部門方面 (1)理論與應用、新概念與新技術的結合而不是分割; (2)應急資源協同與准備,自主決策、自主保障; (3)預估可能發生的問題與困難,准備解決的方案,加速緊急狀態下的快速反應行動。 三、從政府方面 (1)組織協調:政府、單位、社區、家庭、個人; (2)城市功能的整備與發揮、維修與重建; (3)實際需要與供給

② 防災減災學習心得或心得體會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③ 防災減災的心得體會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④ 如何做好社區防災減災工作

一、 摸清底子
目前社區共有危、舊宿舍房共計636戶。其中重點危房有267戶,市房管所直管公房危房佔267戶中的90%,主要分布在細巷子、楠屋坪、石巷子、橫街片區,有94戶無人居住。老宿舍房有369戶,主要為湘潭原壓縮機廠拐角樓宿舍、水運公司宿舍、再生公司廢舊宿舍、華南倉庫宿舍、東坪糧店宿舍等。80%左右的老宿舍房有居民居住。
二、 採取措施
(一)夯實基礎 有效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社區成立了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年初制定了防災減災工作計劃、立足實際制定了應急預案、完善了綜合減災基礎設施,建立了臨時安置點、醫療救護點、防災減災辦公室、物資儲備室等、制定了災害風險地圖、綜合避難圖、應急救援過程圖、建立健全了防災減災日常管理制度、隱患檢查記錄台帳,組建了防災減災志願隊伍,積極宣傳動員居民參與、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及各類活動等。針對暴雨期、防汛期,制定值班安排表,加強巡查,做好防範措施,杜絕隱患。
(二)有的放矢 積極解決轄區災害風險
1、原低窪易澇地段汽車東站、扁擔街、太平街一帶58戶。該地域每逢湘江漲水期必定內澇,東坪街道、橫街社區常態化地設置緊急轉移安置場所,以便在湘江漲水期能及時轉移人員及重要財產、發放生活補貼、租船巡防保安全等。街道、社區自2009年至2011年累計投入資金10萬余元。該地段通過燒窯港項目工程進行改造,已於2011年建成了濕地公園,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2、2008年,細巷子一帶房管所危房戶房屋半夜倒塌,街道與社區將受災民居緊急轉移安置居住旅館,發放生活補貼。當年街道爭取政府支持於2009年解決該類廉租房45戶。
3、2009-2010年,針對石巷子片區成堆房屋漏雨嚴重,居民無法居住,街道耗資8萬余元對該片房屋進行修繕和維護。
4、2010年,街道耗資7000餘元搭防護架,對細巷子2號家用電器廠內多家危房傾斜,牆頭磚瓦經常掉落嚴重影響過道行人安全的地段進行補救,以確保行人安全。
5、2013年3月11日凌晨2點,橫街32號居民家發生火災,周邊都是危房,磚木結構。消防車又進不來,導致該戶財產全部銷毀,所幸未刮一點風,未造成人員傷亡,也未燒及鄰戶。社區將其轉移安置並對其鄰居造成窗戶破裂等賠償近萬元。
6、2013年,橫街危房影響行人安全及周邊住戶,街道耗資近2萬余搭建了防護棚。
7、2013年,由於橫街一家企業原有舊圍牆因水澇發生局部倒塌,危及鄰近幾戶居民住宅安全,由街道出資2萬余元對該圍牆進行修繕。
8、對沿街經常內澇的地段爭取區建設局支持對石巷子片區主馬路修建了下水道,共耗資5萬余元,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
9、2014年,針對石巷子片區房管所直管公房危房,社區結合同心社區創建,與岳塘房管所溝通聯系,爭取支持,房管所將其納入棚改項目進行了改造,對房屋進行了修繕、改裝、對道路進行了提質、重點危房區域修建了防護牆,杜絕隱患。
三、下步工作
1、加大廉租房申報和落實力度。針對由於社區危房戶多的具體情況,應全面加強危房戶的排查,對重點危房實行快報快審批,及時轉移安置,確保居民居住安全。
2、對控規區域落實危房審批特事特辦的機制。對符合政策申報三原維修建設的居民戶實行特事特辦,縮短審批時間。
3、政府加大對東坪街道各社區存在危險的公共設施、重點部位的維修改造投入,確保居民居住和出行平安。

⑤ 怎樣做好防災減災

本世紀末,全球擁有2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已達110餘個,其中有40%位於構造板塊邊界200公里以內,或靠近過去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區。44個左右的大城市已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就有28個。從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開始,到1999年為止,死亡人數達50餘萬,財產損失約3750億美元,影響經濟產值(停工停產、外貿等)1800億美元。 另外,從聯合國人口報告統計來看,有30億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發展中國家城市佔80%)生活在地震危險區中,預計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險區的人口還會增加1倍。 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只會有增無減,所以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必須的,應積極有效地計劃、實施防災減災工作。 怎樣才能最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25個多地震國家都曾採取過各種抗、防、救措施,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經驗。 一些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如美國加州聖安德烈斯大斷層上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市,日本東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帶),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災人員和城市規劃人員之間的協作,並在政府指導下,共同採取措施減輕未來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社會經濟的沖擊,已經收到一定的實際效果。據估計1994年1月17日洛杉磯7.1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級地震,災害損失減少了60%。 可借鑒的多地震國家的經驗 在實施減災措施同時,需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國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築抗震性能、防震演習、快速通信與運輸,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墨西哥:備用城市通信系統、利用地下空間;美國:整治城市環境(土地利用、活斷層調查等),改進建築物的建築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強地震早期檢驗系統、快速反應救援、保障運輸系統、讓"地震的發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備好了嗎?"成為公民的生活意識。 此外,多震國家必須具備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發展智能建築,安裝強震儀,自救設備、自開自關設備(傳震開關,球形避震屋,高層下滑自控,計算機保安);個人、志願隊、社區、軍隊和政府的快速反應;推廣高中低檔的救災工具設施;參觀地震現場(編制現場考察-社會經濟報表格式);開發建築物地震測檢台;成立社區防震聯合培訓班;開展小型地震演習,安裝警報器;利用GPS、GIS、可視光碟、車載電視系統防災救災;高技術設備的防震;計算機系統的防震;生命線系統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設施;散發地震准備手冊;購買地震保險,個人、公司都參加;建房要選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選用地震警報器,購置自救、自保護、逃生器具;群測群防;編制關於城市的、社區的、公司的、工廠的、家庭的、個人的地震抗震防災規劃和准備計劃;普及地震理論與應用教材;防災減災所用圖表匯集;地震預防手冊;地震救援自願組織;地震慈善救濟(紅十字會救災統計資料庫資料);軍隊應急響應的經驗教訓。 究竟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據統計,從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災害的種類增加了4倍,現有14種;在同一時期經濟損失增加了6倍,保險損失共增加了14倍。這種趨勢表明,減災戰略和計劃比預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長,高價值設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識、技術、投資等)在減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戰略應表達為要象重視國家安全那樣,重視地震安全,增強減災能力。 從各個國家的防災減災行動中可以看出國際間的合作和政府與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從上到下的減災措施,包括: 建立地震預測預警系統;建立災害評估系統;建立應急救援系統和建立震後恢復重建系統,把研究、開發和實際應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協調起來,獲得減災效果。 政府還要告訴大眾和決策部門,防震減災應做什麼,包括: 學習災害提供的經驗;購買地震災害保險,利用法律保護自己;普及宣傳教育,提供各類防抗小冊子;改進各類地震信息的傳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術手段供選擇使用;公開承認人類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錯誤,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識與知識;多學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與應用。 概述以上政府做法,總結出防災減災管理工作的運作準則可分為:人才、資金、物資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傳播和運輸保障;實用的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編制;有效的監督檢查及改進。 最後產生的防災規劃應具備以下特徵 一、從個人方面 (1)認識和承認災害的存在; (2)用現有知識主動行動以保持安定秩序; (3)技術、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心理、軍事、國際相結合的災害整體觀念。 二、從有關決策部門方面 (1)理論與應用、新概念與新技術的結合而不是分割; (2)應急資源協同與准備,自主決策、自主保障; (3)預估可能發生的問題與困難,准備解決的方案,加速緊急狀態下的快速反應行動。 三、從政府方面 (1)組織協調:政府、單位、社區、家庭、個人; (2)城市功能的整備與發揮、維修與重建; (3)實際需要與供給 補充: 1、申請單位填報《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 2、區 地震局 受理《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經審查:屬一般建設工程的,即時辦理審批手續;屬對 地震監測 設施和觀測環境造成影響的項目,依據 法律法規 規定,進行審核,作出相應的審批意見;屬必須依法通過 地震安全性評價 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的建設工程,即時確定並提出該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技術等級,同時,申請單位填寫《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告知 承諾書 》。 3、在承諾期限內,申請單位自行委託有相應資質的單位(被委託單位確定後,應經本局對其資質和上崗人員進行登記驗證,否則視為無效),按區地震局確定的技術等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4、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結束後,申請單位提交經評審機構評審通過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區地震局受理後,三日內辦結審批手續。 5、對不需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表》中的審批意見進行 抗震設計 ,區地震局將對審批意見的執行情況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對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嚴格按照地震部門審批的技術等級等要求,並在承諾的期限內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否則,區地震局將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建設單位實施處罰。 補充: 提供單位提供評價報告和有資質的單位的登記驗證。評 審單 位需要評審意見和簽名。

⑥ 全國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活動

2010年5月12日,我們迎來了全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而2010年的主題是:「減災從社區做起」。
「減災從社區做起」的意義:
防災減災離不開群眾參與。將2010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定為「減災從社區做起」,意義即在於此。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是群眾工作、生活的重要場所,是防災減災的前沿陣地。減災從社區做起,以社區為平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可以有效整合各類基層減災資源,落實各項減災措施,增強社區的綜合減災能力,從而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在這方面,也是地震多發國家的日本,有不少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日本「防災日」實練,成效顯著
為紀念關東大地震,喚醒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日本確定每年9月1日為「防災日」。每到這一天,各地都要組織防災訓練,大大小小的消防單位或在購物中心的廣場,或在公園空地搭起帳篷,裡面放置模擬火災和地震現場的設備,外面擺出一排滅火器。身手敏捷的消防員爬到一根細細的長竿頂上,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帶領市民體驗災害來臨時的情景。同時,上班族和學生這一天都要放假。家長會帶著小孩去鑽一下模擬火災的「濃煙走廊」、感受「8級地震」的劇烈晃動,或者排隊學爬雲梯,防災訓練演習就像逛游樂園一樣新鮮有趣。中央和地方政府則更是責無旁貸。
有備才能無患,防災勝於救災。正是因為總結出一套完整的防災救災程序,防災避災意識深入人心,2008年6月14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7.2級大地震的強度盡管與阪神大地震相當,卻僅造成數十人死亡和上百人受傷。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是加固建築、正確逃生共同創造的奇跡。
由此足見,「減災從社區做起」絕不是一句空話。關鍵在於,警醒、幫助和鼓勵、支持群眾做好日常防災准備,並不遺餘力建設一個「耐災」型特別是「耐震」型社會來抵禦天災。為此,需要做好普及防災減災知識、開展應急演練活動、組織排查災害風險隱患等一系列工作。更重要的是,應將災害預防納入社會發展規劃,從城建、行政、經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不斷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確保緊急救援避險物資的必要配備,以及綜合減災基礎設施的極大完善。
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意義 有利於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 有利於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的普遍增強, 有利於推動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廣, 有利於各級綜合減災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國家減災委員會關於做好2011年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
國減電〔2011〕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家減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
2011年5月12日是中國第三個「防災減災日」,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為做好2011年「防災減災日」的各項工作,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緊緊圍繞「防災減災日」主題開展工作
2011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防災減災從我做起」。減輕災害損失,避免人身傷害,關鍵是要調動公眾參與防災減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緊緊圍繞主題,採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動員每個公民關注身邊的各類災害風險,提高防災減災意識,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工作,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二、組織倡導公眾開展「四個一」活動
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倡導每個公民開展「四個一」活動。即:閱讀一本關於防災減災的書籍,觀看一部涉及災害的影視作品,與他人分享一次避險經歷和避險經驗,開展一次家庭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宣傳引導,積極為公眾開展「四個一」活動提供條件,推進活動廣泛深入開展。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減災辦)將組織開展為期3個月的全民防災減災徵文活動,鼓勵公民講述避險經歷,分享避險自救感受和避險忠告。
三、大力開展全民防災減災宣傳教育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各種資源,採取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相對集中時間,組織開展全民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要結合當地災害風險隱患等特點,增強宣傳教育的針對性。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的優勢,推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讓每個公民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掌握避險自救技能。
四、扎實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
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涉災相關部門要結合工作部署,組織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要重點對居民住房和學校、醫院、工廠等各類公共場所的災害風險隱患進行排查治理。要動員和鼓勵群眾參與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全面提高全社會的應對災害風險能力。
五、積極組織群眾開展防災減災演練
每年5月12日當天,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結合本地災害風險、災害特點,按照預案開展一次防災減災演練活動。演練活動要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加強宣傳力度,形成聲勢,擴大影響。玉樹、舟曲、盈江等災區要結合災後重建工作,組織開展慰問受災群眾活動。
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對2011年「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活動的工作情況進行認真總結,並於5月30日前將總結報告報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 2013年5月12日是中國第五個防災減災日,為期一周的防災減災宣傳周6日正式啟動。國家減災委員會發出通知,要求各地以「識別災害風險,掌握減災技能」為主題,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
據了解,2013在5月6日至12日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北京將舉辦城市暴雨應急救援綜合演練,湖北將在十堰市舉辦10萬人參加的大型地震應急演練活動。此外,安徽、山東、廣西、新疆等地也將組織開展應急救災演練,幫助居民熟悉災害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路徑等。
國家減災委要求各地充分發揮防災減災教育培訓基地、重特大自然災害遺址和有關紀念館、體驗館的宣傳教育和警示作用,通過組織「體驗式、參與式」防災減災活動,向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農民工、工礦企業職工等普及逃生避險基本技能,提升緊急情況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同時,國家減災委要求,各地要深入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實現關口前移、主動防範,重點做好城市地鐵、火車站、大型商場、影劇院、集市等人口密集場所以及學校、醫院、居民區、政府機關、工礦企業、城市地下管網等重點部位的風險隱患排查工作,並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採取防範治理措施、消除隱患。 2014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六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城鎮化與減災」,5月10日至16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國家減災委員會發出通知,要求
一、突出城鎮化與減災主題,扎實開展防災減災活動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城鎮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基礎設施承載負荷不斷加大,各類災害風險明顯增多,城市安全設防問題日益突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緊緊圍繞「城鎮化與減災」這一主題,充分認識城鎮化給防災減災工作帶來的新挑戰,通過開展一系列防災減災活動,推動防災減災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適應,加強城市防洪排澇、抗震、消防等設施和災害監測預警、救援救助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災害設防標准,切實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技能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不斷完善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新聞媒體聯合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的工作機制,以城鄉社區、機關、學校和企業等為平台,有針對性地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要充分利用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網路以及微博、微信等多種形式和手段,發揮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基地、重特大自然災害遺址和有關紀念館的宣傳教育和警示作用,向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工礦企業職工等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進一步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
三、加強災害風險評估,深入推進隱患排查治理
要結合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工作,加強與有關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的合作,深入開展社區災害風險評估,指導居民繪制社區災害風險地圖,梳理社區安全隱患清單,明確治理方案和時間進度。要結合區域或行業災害風險特點,針對各類易發災害可能帶來的威脅,重點做好城市地鐵、機場、火車站、地下管網、燃氣管道、隧道橋梁、學校、醫院、大型商場、集市等重點部位隱患排查工作,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治,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修訂完善應急預案,組織開展防災減災演練
要針對城鎮化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修訂完善各類防災減災應急預案,重點針對城市內澇、台風、泥石流、山體滑坡、地震等災害以及煤氣泄漏、火災事故等,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活動,進一步強化綜合防禦防範措施,規范應急處置程序,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確保責任明確到人、落實到位。地震重點危險區所在地政府要做好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組織開展應急疏散演練,加強地震應對防範准備工作。
社區標准
一、基本條件 社區居民對社區綜合減災狀況滿意率大於70%。 社區近3年內沒有發生因災造成的較大事故。 具有符合社區特點的綜合災害應急救助預案並經常開展演練活動。 二、基本要素
(一)綜合減災工作組織與管理機制完善。成立了社區綜合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工作機制。負責開展以下工作: 全面組織開展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的創建、運行、評估與改進工作。 組織開展社區災害風險隱患排查、編制社區災害風險地圖。 組織編制社區綜合災害應急救助預案,開展防災減災演練。 組織制定符合社區條件、體現社區特色、切實可行的綜合減災目標和計劃。 調動社區內各種資源,確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資源的投入,共同參與社區綜合減災教育宣傳活動,提升居民防災減災意識。 組織社區開展綜合減災績效評審。 (二)開展災害風險評估 採用居民參與的方式,開展社區內各種災害風險排查工作。 明確社區老年人、小孩、孕婦、病患者、傷殘人員等弱勢群體的分布,針對風險落實了對口幫扶救助人員和措施。 積極鼓勵居民參與編制並知曉社區災害風險地圖。 (三)制定綜合災害應急救助預案 預案明確在社區設災害信息員,開展社區災害風險隱患日常監測工作,建立健全了監測制度,災害風險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理的措施落實。 預案明確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時准確向社區居民發布災害預警信息。 預案明確了領導小組和應急隊伍責任人的聯系方式,有針對社區弱勢群體的對應救助措施。 預案中有社區綜合避難圖,明確了災害風險隱患點(帶),應急避難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徑、脆弱人群臨時安置避險位置、消防和醫療設施及指揮中心位置等信息。 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演練包括組織指揮、災害隱患排查、災害預警及信息傳遞、災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轉移安置、災情上報等內容。能及時分析總結演練經驗和問題,不斷完善社區綜合災害應急救助預案。 (四)經常開展減災宣傳教育與培訓活動 以國家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為契機,開展經常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利用現有公共活動場所或設施(圖書館、學校、宣傳欄、櫥窗、安全提示牌等),設置防災減災專欄、張貼有關宣傳材料、設置安全提示牌等,開展日常性的居民防災減災宣傳教育。 利用廣播、電視、電影、網路、手機簡訊等媒體,經常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 定期邀請有關專家、專業人員或志願者,對社區管理人員和居民進行防災減災培訓,適時開展社區間減災工作經驗交流。 每年印製分發社區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材料。 (五)社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較為齊全 通過新建、加固或確認等方式,建立社區災害應急避難場所,明確避難場所位置、可安置人數、管理人員等信息。 在避難場所、關鍵路口等,設置醒目的安全應急標志或指示牌,引導居民快速找到避難所。 避難場所標有明確的救助、安置、醫療等功能分區。 社區備有必要的應急物資,包括救援工具(如鐵鍬、擔架、滅火器等)、通訊設備(如喇叭、對講機等)、照明工具(如手電筒、應急燈等),應急葯品和生活類物資(如棉衣被、食品、飲用水等)。 居民家庭配有針對社區特點的減災器材和救生工具,如逃生繩、收音機、手電筒、哨子、滅火器、常用葯品等。 (六)居民減災意識與避災自救技能提升 居民清楚社區內各類災害風險及其分布,知曉本社區的避難場所及行走路線。 居民掌握防災減災自救互救基本方法與技能,包括在不同場合(家裡、室外、學校等)、不同災害(地震、洪水、台風、地質災害、火災等)發生後,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幫互救等基本技能。 居民積極主動參與社區組織的各類防災減災活動。 (七)廣泛開展社區減災動員與減災參與活動 社區建立了防災減災志願者隊伍,承擔社區綜合減災建設的有關工作,如宣傳、教育、義務培訓等,配備了必要的裝備,並定期開展訓練。 社區內相關企事業單位積極組織開展防災減災活動,主動參與風險評估、隱患排查、宣傳教育與演練等社區減災活動,在做好安全生產的同時,經常對企業員工特別是外來員工進行防災減災教育等。 社區內學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能力,能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為居民開展各類防災減災教育。 社區內的醫院能積極承擔有關醫護工作,關注社區脆弱人群,提高社區救護能力。 社區內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吸收各方資源,積極參與社區綜合減災工作。 (八)管理考核制度健全 社區建立綜合減災績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關人員日常管理、防災減災設施維護管理等制度措施。 社區定期對隱患監測、應急救助預案、脆弱人群應急應對等各項工作進行檢查。 社區定期對綜合減災工作開展考核,對不足之處有具體改進措施。 (九)檔案管理規范
社區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檔案信息在內的規范齊全、方便查閱的綜合減災檔案。
(十)社區綜合減災特色鮮明 在社區減災工作部署、動員過程中,具有有效調動居民和單位參與的方式方法。 在社區綜合減災工作中,有獨到的做法或經驗,如利用本土知識和工具,進行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來人口減災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日常綜合減災工作,如建立社區網站、社區網路等。 社區引入了風險分擔機制,倡導居民開展社區各類災害保險工作等。 在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中具有地方特色。 三、《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標准》評分表: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評定標准
滿分分值
考核分數
1.組織管理機制
(10分)
1.1社區減災領導機構(2分)
社區綜合減災運行、評估與改進領導機構健全(2分)
1.2社區減災執行機構(3分)
社區有專門的風險評估、宣傳教育、災害預警、災害巡查、轉移安置、物資保障、醫療救護、災情上報等工作小組(3分)
1.3社區減災工作制度(3分)
(1)領導工作制度(1分)
(2)執行工作制度(2分)
1.4減災資金投入(2分)
(1)較為固定的綜合減災社區資金來源,有籌措、使用、監督等管理措施(1分)
(2)已經獲取資金支持的社區綜合減災項目(1分)
2.災害風險評估(15分)
2.1災害危險隱患清單(4分)
(1)有針對地質地震、氣象水文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等各種自然災害隱患的清單(1分)
(2)有針對公共衛生隱患的清單(1分)
(3)有社區內各種交通、治安、社會安全隱患的清單(1分)
(4)有社區內潛在的供電、供水、供氣、通訊或農業生產等各類生產事故的隱患(1分)
2.2社區災害脆弱人群清單(3分)
(1)有社區老年人、小孩、孕婦、病患者、傷殘人員等脆弱人群清單(1.5分)
(2)有外來人口和外出務工人員清單等(1.5分)
2.3社區災害脆弱住房清單(4分)
(1)有社區針對各類災害的居民危房清單(2分)
(2)有社區內道路、廣場、醫院、學校等各種公共設施隱和公共建築物隱患清單(2分)
2.4社區災害風險地圖(4分)
(1)用各種符號標示出了災害危險類型、災害危險點或危險區的空間分布及名稱等(2分)
(2)標示出了災害危險強度或等級、災害易發時間、范圍等(2分)
3.災害應急救助預案(15分)
3.1社區綜合避難圖(3分)
(1)有避難場所名稱、地點、可容納避災人數等避災能力信息等,有合理明晰的避難路線(2分)
(2)避難場明確標注了緊急救助、安置、醫療等功能分區(1分)
3.2社區災害應急救助預案(4分)
(1)預案結合了社區災害隱患、社區脆弱人群、社區救災隊伍能力、社區救災資源等多方實際情況特點(2分)
(2)明確協調指揮、預報預警、災害巡查、轉移安置、物資保障、醫療救護等小組分工 (1分)
(3)符合社區自身災害隱患特點的應急救助啟動標准,標准簡單明了,便於社區居民理解(1分)
(4)應急預案有所有工作人員的聯系信息,所有脆弱人員的信息,以及對口幫扶救助責任分工(1分)
3.4社區應急救助演練活動(5分)
(1)演練活動密切聯系預案,目標明確,指揮有序(1分)
(2)開展了針對各類脆弱人群或外來人員的演練(2分)
(3)社區居民參與程度高,社區內單位、社會組織或志願者等多方廣泛參與(2分)
3.5演練效果評估(3分)
(1)演練活動過程有文字、照片、錄音或者錄像記錄(1分)
(2)演練活動效果有社區居民滿意度訪談或者調查(1分)
(3)針對演練發現的問題,有改進方案等(1分)
4.減災宣傳教育與培訓活動(10分)
4.1組織減災宣傳教育(2分)
(1)利用防災減災宣傳欄、櫥窗等組織了防災減災宣傳教育(1分)
(2)利用喇叭、廣播、電視、電影、網路、知識競賽等多種途徑組織了宣傳教育(每季度不少於1次)(1分)
4.2開展防災減災活動(2分)
(1)在國家減災日等期間開展防災減災活動(1分)
(2)利用公共場所或設施開展經常性的防災減災活動(每季度不少於1次)(1分)
4.3印發防災減災材料(2分)
(1)印發國家和地方相關的防災減災資料(1分)
(2)印發符合社區特點的、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材料(1分)
4.4參加防災減災培訓(3分)
(1)組織社區管理人員參加了防災減災培訓(1分)
(2)組織社區相關單位人員參加了防災減災培訓(1分)
(3)組織社區居民參加了防災減災培訓(1分)
4.5與其他社區進行減災交流(1分)
(1)組織管理人員、社區居民等經常與其他社區進行防災減災經驗的交流(1分)
5.防災減災基礎設施(15分)
5.1建立災害避難所(6分)
(1)建立了社區災害應急避難場所,明確避難場所位置、可安置人數、管理人員等信息(3分)
(2)避難場所功能分區清晰,配備應急食品、水、電、通訊、衛生間等生活基本設施 (3分)
5.2明確應急疏散路徑(3分)
(1)明確了應急疏散路徑,指示標牌明確(1分)
(2)在避難場所、關鍵路口配備了安全應急標志或指示牌(2分)
5.3設置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場地和設施(3分)
(1)建立了專門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培訓等活動的空間(1分)
(2)設置了專門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設施(安全宣傳欄、櫥窗等)(2分)
5.4配備應急救助物資(3分)
(1)社區配備了必要的應急物資,包括救援工具、通訊設備、照明工具、急葯品和生活類物資等(2分)
(2)居民配備了減災器材和救生工具,如收音機、手電筒、哨子、常用葯品等(1分)
6.居民減災意識與技能(10分)
6.1清楚社區內各類災害風險(2分)
(1)居民清楚社區內安全隱患(1分)
(2)居民清楚社區內的高危險區和安全區(1分)
6.2知曉本社區的避難場所和行走路徑(2分)
(1)居民知曉本社區的避難場所(1分)
(2)居民知曉災害應急疏散的行走路線(1分)
6.3掌握減災自救互救基本方法(3分)
(1)居民掌握不同場合(家裡、室外、學校等)地震、洪水、台風、火災等災害來時的逃生方法(1分)
(2)居民掌握基本的互救方法(幫助脆弱人群、災時受傷、被埋壓、溺水等互救的方法)(1分)
(3)居民掌握基本的包紮方法(1分)
6.4參與社區防災減災活動(3分)
(1)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宣傳、培訓、防災演練活動(1分)
(2)居民參加社區安全隱患點的排查活動(1分)
(3)居民參加社區風險圖的編制活動(1分)
7.社區減災動員與參與(10分)
7.1社區主要機構參與防災減災活動(6分)
(1)相關事業單位能積極參與綜合減災社區建設的各種工作,組織展開本單位防災減災活動(2分)
(2)學校能積極開展各類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培訓和演練活動(2分)
(3)醫院能積極承擔有關醫護工作(2分)
7.2志願者參與防災減災活動(2分)
(1)志願者承擔社區綜合減災建設的有關工作,如宣傳教育和培訓等(1分)
(2)志願者承擔社區災害應急時的有關工作,如幫助脆弱人群等(1分)
7.3社會組織參與防災減災活動(2分)
(1)非政府組織和其他社會團體參與社區綜合防災減災活動(2分)
8.管理考核(5分)
8.1有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2分)
社區減災日常管理、防災減災設施維護管理制度健全(2分)
8.2進行經常性的檢查(2分)
(1)定期對社區的隱患監測工作、防災減災設施等進行檢查(每季度1次)(1分)
(2)定期對社區應急救助預案、脆弱人群應急救助等工作進行檢查(1分)
8.3具體改進措施(1分)
依據評審有具體改進的措施(1分)
9.檔案(5分)
9.1減災工作檔案(4分)
建立了規范、齊全的社區綜合減災檔案(2分)
9.2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過程檔案(1分)
綜合減災社區申報、審核、評估、頒發等過程檔案(1分)
10.特色(5分)
10.1明顯的地方特色(3分)
(1)在創建過程中有獨特有效的調動居民、社區單位參與的方式、方法(1分)
(2)明顯的針對各類脆弱人群的救助特色,有針對社區外來人口減災特色等(1分)
(3)明顯的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特色(1分)
10.2可供借鑒的獨到做法或經驗(2分)
(1)明顯的減災工作創新,如利用本土知識或工具進行監測、預報和預警等(1分)
(2)有可供推廣的做法或經驗,如建rewtgre減災88站,購買了社區保險等(1分)

⑦ 防災減災知識

1、遭空襲,聽警報,拉閘斷電最重要,攜帶食品應急包,根據引導屈身跑,有序進入防空洞,聽從指揮要冷靜。
2、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3、火災起,怕煙熏,鼻口捂住濕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滾,不乘電梯往下奔,陽台滑下捆繩索,盲目跳樓會傷身。
4、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栓救命繩,准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度險情。
5、台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6、下暴雨,泥石流,危險處地是下游,逃離別順溝底走,橫向快爬上山頭,野外宿營不選溝,進山一定看氣候。
7、陰雨天,生雷電,避雨別在樹下站,鐵塔線桿要離遠,打雷家中也防患,關好門窗切電源,避免雷火屋裡竄。
8、暴雪天,人慢跑,背著風向別停腳,身體凍僵無知覺,千萬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環,慢慢溫暖才見好。
(7)社區防災減災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地震發生時的幾種情況及應對方法:
1、發生燃氣泄漏時:
切斷總電源,迅速離開現場;千萬不要使用明火;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處;若被倒塌物砸壓,應設法將臉朝向通風口,等待救援。
2、被塌落重物壓住身體時:
查清壓在身上的物體是何物,不要輕易移動物體或身體;檢查自己是否受傷,若沒有受傷,應根據情況向外緩慢拽拉身體;若已受嚴重外傷,應盡力用衣物等物包紮好傷口;若發生骨折,不要輕易移動,應等待救援。
3、埋在廢墟中時:
樹立堅定的生存信念;不要大哭大叫,應保存體力;盡量休息,閉目養神;尋找食物和水,維持生命,若無法找到水,可以用自己的尿液應急;若有傷,應設法包紮,多休息。

⑧ 如何給孩子最好的防災減災教育

一、摸清底子目前社區共有危、舊宿舍房共計636戶。其中重點危房有267戶,市房管所直管公房危房佔267戶中的90%,主要分布在細巷子、楠屋坪、石巷子、橫街片區,有94戶無人居住。老宿舍房有369戶,主要為湘潭原壓縮機廠拐角樓宿舍、水運公司宿舍、再生公司廢舊宿舍、華南倉庫宿舍、東坪糧店宿舍等。80%左右的老宿舍房有居民居住。二、採取措施(一)夯實基礎有效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社區成立了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年初制定了防災減災工作計劃、立足實際制定了應急預案、完善了綜合減災基礎設施,建立了臨時安置點、醫療救護點、防災減災公室、物資儲備室等、制定了災害風險地圖、綜合避難圖、應急救援過程圖、建立健全了防災減災日常管理制度、隱患檢查記錄台帳,組建了防災減災志願隊伍,積極宣傳動員居民參與、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培訓及各類活動等。針對暴雨期、防汛期,制定值班安排表,加強巡查,做好防範措施,杜絕隱患。(二)有的放矢積極解決轄區災害風險1、原低窪易澇地段汽車東站、扁擔街、太平街一帶58戶。該地域每逢湘江漲水期必定內澇,東坪街道、橫街社區常態化地設置緊急轉移安置場所,以便在湘江漲水期能及時轉移人員及重要財產、發放生活補貼、租船巡防保安全等。街道、社區自2009年至2011年累計投入資金10萬余元。該地段通過燒窯港項目工程進行改造,已於2011年建成了濕地公園,問題得到徹底解決。2、2008年,細巷子一帶房管所危房戶房屋半夜倒塌,街道與社區將受災民居緊急轉移安置居住旅館,發放生活補貼。當年街道爭取政府支持於2009年解決該類廉租房45戶。3、2009-2010年,針對石巷子片區成堆房屋漏雨嚴重,居民無法居住,街道耗資8萬余元對該片房屋進行修繕和維護。4、2010年,街道耗資7000餘元搭防護架,對細巷子2號家用電器廠內多家危房傾斜,牆頭磚瓦經常掉落嚴重影響過道行人安全的地段進行補救,以確保行人安全。5、2013年3月11日凌晨2點,橫街32號居民家發生火災,周邊都是危房,磚木結構。消防車又進不來,導致該戶財產全部銷毀,所幸未刮一點風,未造成人員傷亡,也未燒及鄰戶。社區將其轉移安置並對其鄰居造成窗戶破裂等賠償近萬元。6、2013年,橫街危房影響行人安全及周邊住戶,街道耗資近2萬余搭建了防護棚。7、2013年,由於橫街一家企業原有舊圍牆因水澇發生局部倒塌,危及鄰近幾戶居民住宅安全,由街道出資2萬余元對該圍牆進行修繕。8、對沿街經常內澇的地段爭取區建設局支持對石巷子片區主馬路修建了下水道,共耗資5萬余元,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9、2014年,針對石巷子片區房管所直管公房危房,社區結合同心社區創建,與岳塘房管所溝通聯系,爭取支持,房管所將其納入棚改項目進行了改造,對房屋進行了修繕、改裝、對道路進行了提質、重點危房區域修建了防護牆,杜絕隱患。三、下步工作1、加大廉租房申報和落實力度。針對由於社區危房戶多的具體情況,應全面加強危房戶的排查,對重點危房實行快報快審批,及時轉移安置,確保居民居住安全。2、對控規區域落實危房審批特事特的機制。對符合政策申報三原維修建設的居民戶實行特事特,縮短審批時間。3、政府加大對東坪街道各社區存在危險的公共設施、重點部位的維修改造投入,確保居民居住和出行平安。

⑨ 防災減災從我做起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閱讀全文

與社區防災減災培訓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