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與融合有什麼區別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我國的迅速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當代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學校教育面臨著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逐步深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就是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的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去——就象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悉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結合技術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
一、「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徵是什麼?我們可以分別從技術層面和教育層面加以考察。從技術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從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徵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我們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等顯著特點。
信息化教育為我們展示了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適應性社會過程,它意味著存在一種與傳統的教育環境發生作用的活躍傾向,它的性質決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及如何適應環境。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教育奇跡,它可能促進教育革新,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因為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於它的使用者。有人說得好:「如果說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因此,對於我們廣大教師來說,面臨正在到來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認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觀念,並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關於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以此推動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方式的變革。如何切實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這個話題現在已越來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中小學的普遍關注,已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實現教育信息化、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提高教育綜合實力的新的生長點,是推進教學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推動力。從一定意義上講,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代教育通向未來的必由之路,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和國內各地區開展綜合實力競爭中追求教育優勢的必爭之地。正因為這樣,信息技術成為當代教育的制高點,誰搶佔了這個山頭,誰就在新世紀中處於有利位置。
二、「整合」是改革傳統教學方式的一個重要手段
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以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意味著將信息技術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找出哪些教學內容用傳統手段不能達到或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在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教學材料已不局限於印刷在書本上的文字和圖形,出現了融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影像為一體的電子教科書,多媒體軟體、網上教學節目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材料。隨著信息資源的不斷增長,用於教育和學習的課程資源不再局限於課堂內使用的教科書和教學輔導書,課外課程資源豐富多彩,如書店和圖書館里的各種圖書、博物館和科技館中的展品、科研機構的科研報告、各種媒體的新聞與社會信息等。
從學習方式上看,信息技術打破了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學生可以通過資料檢索、調查、實驗、討論等多樣化的方式獲得知識。從教學組織上看,信息技術強調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改變單一的班級授課制,輔之以分組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個別輔導、開放式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教師的指導性活動和學生的自主參與性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活動方式可以有以下結構:以教師引導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學生個別化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小組協作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學生學習的許多目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
傳統的教學活動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三個要素構成,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構成穩定的教學結構形式。它的特點是:通過教師講授和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在這種結構中,信息技術僅僅作為一種承載和傳輸工具而存在,沒有真正成為結構中的一個要素。因此,如果不將信息技術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構建新型教學結構,即便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先進,也仍然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
三、「整合」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於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現實意義。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長期以來都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教師通過課堂講授、板書,用「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個教案」,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雖然便於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但它過於注重教師教的一面,忽視了學生學的一面。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其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受到很大的限制,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當然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成為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處理信息,進而構建新知識的學習主體,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關鍵在於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角色由傳統教學模式的中心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在現代信息技術中,尤其以信息豐富為特點的網路技術為探究式學習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在這種網上探究式學習中,能培養學生對資源信息的識別、採集、存儲、加工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在觀察中、在整理中、在協作中、在建構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發學生發現新現象,探索新規律的創新精神。信息技術提供了極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任學生自由地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使他們的想像力插上翅膀,有足夠的信息支持他們的探索和設想,學生創新能力在探索的過程中悠然而生。
如何更好地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念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作為學校領導,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要把信息技術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結合起來。深化《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整合》課題的研究,繼續探索網路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加大軟體投入的力度,豐富教學資源。
2、突出重點,加大整合力度
我們要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工作作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各個學校要在新課程標准改革的基礎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學校領導要對教師提出一個適度的要求,要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作為一個前提因素,要求教師利用網路收集教育教學資源,要鼓勵教師製作個人網頁,開發學科教學網站,選擇較強的學科組首先展開此項工作並及時總結經驗,進行推廣和宣傳。
3、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入探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課題研究對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各個學校一定要抓好這項工作。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擺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新的而又艱巨的課題。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要求學校都要進行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要著重探討整合的方式、方法。
4、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設備的作用,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
硬體建設是基礎,軟體開發是保障。正如我校只有一個網路教室,學生機60台,不能充分滿足師生的需求。我們本著邊建設、邊應用、邊研究的原則,走出一條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題為龍頭,通過課題研究發展教師,通過發展教師發展學生,通過發展學生來發展學校這樣一條特色之路。
5、整合的關鍵在教師。
對教師的培訓應該是全方位的,動態的,開放的,應隨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逐步升級而展開。今後,我們學校對教師的培訓,將重點放在案例培訓上,在培訓中發現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另外,進行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學生需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術,我們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搞好整合奠定基礎。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要抓早、抓緊、抓好,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區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推動我區教育信息化進程。
❷ 學科教學資源應該怎樣更好地和課程融合300字作文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總是覺得沒有內容可寫。究其原因就是學生都不會選擇作文的內容。新課程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所以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寬語文學習和語文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更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教學資源,它們也應該成為學生作文中的重要素材。「任何生活和學科都可以從作文中找到表現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從任何生活和學科中找到體現自己的豐富內容。」(李白堅《大作文——寫作教學中的新觀念與新方法》)
一、生活作文教學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價值
1.整合解決了「無米可炊」的作文難題
科學、美術、音樂、數學等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教學資源:科學學科的實驗探索;美術學科的繪畫創作、手工製作、作品鑒賞;音樂學科的音樂欣賞;綜合實踐課程的活動體驗等等,都給學生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寫作資源。然而,學生往往會視而不見,不知道利用這些資源作為寫作素材。當把各科教學與作文教學融合起來後,學生開始覺得生活與學習中處處是寫作資源:可以寫有關自然實驗的報告,可以寫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可以寫一個動作的訓練情景,可以寫一段音樂,一幅畫面的感受、理解及再創造的內容。把學習的內容作為作文的重要素材,這樣就解決了學生沒有東西可寫的難題,克服了學生害怕寫作的心理。
2.學科課程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探究性學習深入各學科課堂,更多的學科教師開始關注如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如何從生活、教材的學習中選題,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如何總結學習心得,如何寫觀察筆記、實驗報告。不少教師開始布置一些綜合性的作業,要求學生開展課外調查,設計社會活動方案,撰寫調查報告及活動方案、科技小論文,作文成為學習工具的同時,也成了學科教師關注的對象。學科教學比以往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學科和作文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科教學既為作文提供了寫作源泉,同時又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備。
3.整合提高了學科教學的教學效率
整合讓學生學會用作文的眼光去看學科,學科的意義則會向縱深發展。當學生寫學科作文成為一種習慣時,他們觀察的角度也會發生變化。一段音樂,它的內涵會被挖掘得更深;一次實驗,那些細微的變化他們不會放過;孩子們學過數學之後,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用寫作文的方式把知識探究的過程呈現出來,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產生過程的深刻理解,有利於學生梳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在舊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知識體系。不僅如此,學生在學科作文的過程中還感受著學科本身的樂趣與意義,因為作文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技巧的訓練,同時也是一種嚴格的思維訓練。成功的作文教學,能促進學生觀察和想像能力的發展,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觀念。學科老師也可從學生的習作中,了解自己的教學價值及問題所在,加強心與心的溝通,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學效率。正如吳立崗教授所說:「作文不僅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工具,而且應該成為加深理解各學科的教學內容、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手段。」(吳立崗《小學作文教學》廣西教育出版社)所以,如果作文教學與其他各科教學整合得好,它與學科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二、生活作文教學如何與學科課程進行整合
1.加強學科教師間的聯系,樹立課程整合觀念和大作文教學思想
學科教學有其自身的教學任務,學科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有其特定的學科性。因此,首先要統一學科教師的認識:學科教師要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搭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台,創設具體的教學情景,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在學習中觀察、記憶、思考、表達、交流、合作、提煉、總結,為作文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學生在提高綜合能力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科教材的編寫思路,把握它們的要點,領會它們用詞選句的含義,有利於學科知識的鞏固、加深、改造和系統化,同時,又提高了作文的能力。
其次,學科教師對學生的觀察指導、思維表達的訓練直接關繫到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對學科教師進行一定的作文指導培訓就非常必要。通過有組織、有系統的培訓,讓學科老師學會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用完整、順暢、清晰的語言說出學習新知識、技能的過程,感受的方法。如三年級形體課學習以《波爾卡》為背景音樂的我校自編特色集體舞,因為舞曲是外國曲子,學生對它的旋律、節奏把握有一定困難,而作為表現音樂的動作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把它作為作文整合課程(一來可以幫助形體老師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率,二來充分利用素材提高學生寫作)。我們首先和形體老師共同備課,怎樣在這堂課中引導學生學習基本動作,並且用動作、情感表現音樂,並把這個過程寫下來?通過備課,讓形體老師更加明確三年級學生的觀察、表達、思維能力的水平,作為形體課應達到的目標及作為作文課應創設良好的條件,在引導學生學習動作的同時,要及時組織學生用語言說說分解的動作,同學們練習動作的情景,尤其是強調動作的要領。這樣,形體老師和語文老師形成共識。有學科教師的指導,學生寫起作文自然就容易多了,而這節形體課也因為學生的高度投入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2.語文教師注重學科教學的拓展與豐富,提高學生作文的能力
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任最終還得語文老師來承擔,這是由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的。因此,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回憶課堂教學情景,指導學生選材、作文。比如上完自然課「摩擦起電的奧秘」一課後,語文老師及時引導學生再現課堂情景,先是自然老師做實驗:(1)拿塑料棒在一塊布上摩擦。(2)用塑料棒去吸碎紙片。(3)紙片被吸起來了。引導學生進一步有順序地說一說老師的實驗過程,然後議一議實驗的現象、結論,提出本次習作要求,學生作文。同時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選材寫作,可以是:(1)情景作文,以上課的情景為素材,可以命題為:《一堂有趣的課》《難忘的鏡頭》《有趣的游戲》《我在 課上》《我還想上 課》等。(2)觀察日記,以課堂上出現的物品、人物、音樂、實驗、事件等為對象,抓住特點,有條理地觀察,寫成文章。(3)心得式作文,以自己的思考、收獲、體驗為內容,可以命題為:《我學會了……》《我掌握了……》《我完成了……》《原來如此》《摩擦起電的奧秘》等。(4)活動記錄。記載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的情景,記載各種學習活動的場面。(5)實驗報告,科技小論文,調查報告。(6)想像作文。(7)課堂延伸作文。以課堂教學的某個知識點為依託,搜尋相關資料,作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寫出探究報告或者讀書筆記。
總之,作文和學科課程的整合是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架設生活作文教學與學科教學間的橋梁。通過整合,把作文活動和學科學習聯系起來,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創設了豐富的寫作情景,解決了學生在寫作中「無米可炊」的難題,而且教會了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學習能力,從而達到作文和學科教學的共同提高。■
❸ 學科與專業教育心得體會
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這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旨在讓優秀人才進入高師院校、培養一批優秀教師。要使優秀人才經過師范教育成長為優秀教師,還需要推進教師專業化進程,強化高師生的教師專業成長和職業能力培養。
教師專業成長需要系統環境
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技能不斷成熟、提升和創新的過程。強化高師生的教師專業成長與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制定高師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綱要,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管理機構,整合校內外教師教育資源和教師專業成長過程。
傳統的高師教育重學科專業教育、輕教師專業發展,重理論教學、輕能力培養。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國高師教育的課程主要是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實習;後來一些高師院校先後增開教育史、教育法規、教師道德、教育技術學、學科教學法、微格訓練等;但這些課程缺乏整合,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教育法規、教師道德、教育技術學、微格訓練由教育系或教育學院開設,學科教學法和教育實習則分散在各院系開設,教師專業發展缺乏規劃,高師生職業能力難以得到很好的培養。
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國一些高師院校開始制定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或綱領,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管理機構,整合教師教育資源。有的高師院校在教務處設立鬆散性的教師專業發展學院,把各院系學科教學法教師組織在其框架內活動;有的高師院校以各院系學科教學法教師為基本隊伍,設置獨立的教師專業發展學院,實現實質性融合。為發揮教師教育優勢,安慶師范學院也組建了教師專業發展中心,一方面在不脫離各院系教學第一線的前提下把各院系學科教學法教師整合起來,定期召開備課會與交流會,另一方面把教育學教師與教學法教師整合起來,主辦教學座談會和研討會;組建這樣的教師專業發展中心,既有利於教育學教師培養高師生一般的職業能力,也有利於教學法教師培養高師生特殊的職業能力。
高師教育改革還應整合高師教育課程體系。我國傳統的高師課程體系是按照培養教育科學研究人員設計的,培養出的人才難以適應教育教學實踐的需要。高師院校課程體系改革應堅持學科專業與教育專業相結合、教育理論學習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啟迪教育智慧與培育教育價值觀相結合,著眼於教師的教學實踐定位和終身學習及發展的職業能力培養。
職業技能培養需要更新
在知識經濟時代應建立能力社會,確立以開發人力資源、人才資源為核心內容的能力為本的教育發展觀;能力為本的教育發展觀要求高質量教師是學科專家和教育專家,具有像醫生、律師一樣職業能力的不可替代性。強化高師生的教師專業成長與職業能力培養,必須盡快制定教師從業技能標准,開設教師職業技能課程,開展授受知識性教學技能、指導學習性教學技能、信息化學習與教學能力培訓。
原國家教委師范司1992年頒發《關於印發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的通知》、1994年又制定《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把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技能、書寫規範字和書面表達技能、教學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師必備的職業技能列為高師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必修課程。但因國家未提出教師從業強制性技術規范,有不少高師院校並未對高師生開設教師職業技能課程。課堂教學技能包括導入技能、語言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變化技能、強化技能、課堂控制技能、結束技能等十大教學基本功,高師生掌握這些技能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十分重要。高師院校要堅持不懈地訓練高師生課堂教學的這十大基本功。
課堂教學的十大技能屬於授受知識性教學技能,其理論基礎主要是行為主義理論,強調教師如何有效地傳遞知識,對學生的學習建構過程關注不夠。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受到重視,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考慮怎樣教,更要考慮學生怎樣學。隨著21世紀初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出,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角色調整為學習組織者、合作者、開發者、引導者,教學方式從講授式、灌輸式轉變為啟發式、案例式、探究式。高師教育面向、適應和服務基礎教育,就要實行指導學習性教學。指導學習性教學技能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實現學生主動對知識意義的建構。根據視、聽、讀、思、議、練等學生認知的基本方式,可把教師的課堂學習指導技能分為觀察指導技能、傾聽指導技能、閱讀指導技能、思維指導技能、討論指導技能和練習指導技能。高師院校要在開展授受知識性教學技能訓練的同時,指導高師生開展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組織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從而培養高師生指導學習性教學的技能。
當代社會信息技術正在改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高師院校應把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活動中廣泛採用信息技術,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實現教學及管理的網路化和數字化,把教學技能提升到信息化平台。高師院校建設及設計網路教學系統、教學科研管理系統、學校主頁、精品課程網站等應用系統,開發建設教學資源;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推廣教育技術,培養教師製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能力,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具有重大意義。
突出重視實踐教學
教師工作現已被視為一種專門職業,它要求具備經過嚴格而持續不斷的研究才能獲得並維持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能的公共業務。教師教育具有典型的應用性與實踐指向性,強化高師生的教師專業成長與職業能力培養,不僅要強調教育理論的指導,更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傳統的高師教育重學科教學輕教師教育,而教師教育又重教育理論輕教育實踐,畢業前才開展教育實習也不再適應基礎教育新形勢。近些年來,許多高師院校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加強實驗、實訓和實習,不少高師院校從高師生大一年級就開始教育見習,教育見習與實習採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模式,有的還把教育實習基地與就業基地放在一起建設。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提出,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重點建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推進高校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隊伍、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開展基於企業的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試點,拓寬學生的校外實踐渠道。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支持由優秀學生進行的創新性試驗,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安慶師范學院為強化教師職業能力培養,實施了「雙實」、「雙比」、「雙進」工程。一是成立實踐教學中心,把實踐課教學與教育實習課結合起來,扎扎實實地組織實踐課和實習課這「雙實」活動,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二是開展教師課堂教學比賽和高師生教學技能比武的「雙比」活動,比出名師、教壇新星,對「雙比」中發現不合格的師生進行補訓;三是安慶師院和安慶市教育局共同簽訂以「中學名師進大學講堂,大學教師進中學課堂」為主要內容的「雙進」工程共建協議,實施名師互聘、幹部互派、科研互動、資源互通。「雙實」、「雙比」、「雙進」工程的實施,能使高師院校師生在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雙進」對接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從教職業能力。
❹ 學科融合學習需要哪些能力
便於形成知識體系,增強對知識點的理解。
對於文科,在答題時,我們通常要考慮時間,空間,自然,人文四個要素,以求答案的全面性。然而政治,歷史,地理三科割裂開來,我們在答題時思維往往難以跨越學科的鴻溝,導致答案角度單一。比如,之前有一道歷史題,問改革開放之後長三角地區發展的優越性,裡面就涉及到"地理位置,水陸交通,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地理學科中的區位優勢,而人多同學忽略掉了這個方面,以至答案跑偏。 我們答案采不上分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只是從時間角度考慮"長三角發生過什麼",而沒有想到"這個地方本身的特點",這就是只考慮時間而忽略空間。
毫無疑問,學科融合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比如,以長三角作為一個點,建立一個時間,空間,自然,人文的四維坐標,首先從地理出發,學習經歷了怎樣的外力作用形成三角洲,從自然要素,分析早期該地的發展狀況,再加之歷史學科,學習有關長三角的時代變遷,再到當代,改革開放之下,各種政策對長三角的作用,這就是政治的范疇了。這樣才能形成關於長三角的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比如政治和地理都會講到的"可持續發展",地理和歷史都會講的"工業時代的變遷"就不用再重復講解了,這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呀。
當然,學科融合應當經歷兩個步驟,首先是如上述事例,對具體一個板塊進行學習,講了多個板塊後,再將其進行整合,梳理成線,這樣,小到微觀,大至全局,我們答題時都能准確把握。
❺ 怎樣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心得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特點:從上面引述的各位專家對「整合」的界定可以看到,每種界定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視角,這充分體現著「整合」研究與實踐的復雜性;每種界定都包含著「整合」的基本特點,有利於保障整合研究和實踐的科學性和有效性:1、「整合」要有明確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術提供的新的溝通機制(計算機網路、多媒體、專業網站、信息搜索、電子圖書館、網上課程與遠程學習)和豐富資源的環境中,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能力素質(基本學習技能、信息素養、創造思維、合作精神與交際能力、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2、「整合」必須有正確明晰的指導思想——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具有多種價值取向可供選擇。一定要在現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導下,把整合的研究和實施納入推進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以「整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整合」要堅持整合要素的個性特點——在研究和實施「整合」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特點,以其特有的功能特點優化課程教學的過程;也要嚴格遵循課程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以體現教學過程規律的需求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特點。「整合」是功能特點和基本規律意義上的整合。4、「整合」具有強烈的實踐性——把兩個以上的具有不同特點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推理就能實現的;要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去實驗、探求和總結,才能發現「整合」的本質和規律。5、「整合」的結果是「雙贏」的——成功的整合應當是把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和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的實現統一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也就是說,「整合」的結果,既以信息技術優化了課程教學的過程,促進了學生學科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傳授了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目標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是在新時代——信息時代和新環境——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切入點。通過這個切入點的研究和實踐要達成的目標是多方面的。1、帶動學校信息化建設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研究和實踐,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環境中才得以進行;整合研究和實踐的水平越高,對信息環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隨著「整合」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會帶動學校信息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學校信息環境的建設應根據「整合」的研究和實踐的需要,圍繞下述三個方面分層次地進行:(1)創設以多媒體和網路為核心的數字化硬體環境①創設滿足教師「教」的需求的硬體環境——多媒體教室②創設滿足教師「教」、學生「學」的需求的硬體環境——計算機網路教室③創設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的硬體環境——校域、城域、國際網路(2)創設經過數字化處理的教學資源軟體環境①滿足優化課程學習需求的課本資源②滿足擴展性學習需求的校本資源③滿足個性發展需要的社本資源(3)創設以教師為主體的人文技術環境①學習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把「整合」的研究和實踐納入推進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②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媒體開發技術、媒體傳播技術和教學系統的設計技術,提高實施「整合」研究和實踐的智慧和能力。③形成完整的教學價值觀體系,以「整合」的教學活動全面地促進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得、綜合能力的提高、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學習方法的掌握。2、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活動的改革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並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機制,這為在多方面上進行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能。(1)探求在信息技術文化背景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特點和普遍規律(2)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計算機及其網路、專業網站、電子圖書館、網上搜索、網上課程和遠程教育等機制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3)確立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活動的穩定的教學模式群落和有效的方法策略(4)在已有的教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施、發展和創新性研究,形成信息技術文化背景下的教學基本理論3、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研究和實踐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其根本目的在於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通過優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1)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識和能力,使他們具有在信息化社會中學習、發展和生存的信息素養。(2)培養學生掌握利用信息技術的學習方式,學會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設計、實施和評價,自覺地以不斷地學習促進自身的發展和提高。(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核心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4)培養學生與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5)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性格、超群心理、開放意識、必勝信念、主人公姿態等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