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開遠市新型城鎮化標准化培訓總結

開遠市新型城鎮化標准化培訓總結

發布時間:2021-03-05 20:27:05

㈠ 如何理解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性

答案示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總論點)這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分論點)。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促進城鄉和諧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核心是以人為本,根本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例如:近年來,在上海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外來務工子女享受和城市的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使農民工真正共同享有了上海經濟發展的成果,使他們開始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必然要求(分論點)。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吸納農村轉移人口進入城市安居樂業,使進城農民及其家屬享受到與城鎮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教育、衛生醫療、養老等)。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例如:在上海這個特大型城市,其郊區還有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配套方面以及保障水平與中心城區有很大差別。加速上海郊區的城鎮化建設可以改善這種狀況,有利於農村居民共享上海城市發展的成果,實現共同富裕。)這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然要求(分論點)。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增加就業機會,擴大消費需求,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動力。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增長由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協調拉動;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例如:10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由此帶動了巨大的消費需求,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然要求(分論點)。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勞動力的就業結構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帶動大批富餘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進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新型城鎮化建設會促進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和吸納就業人口主導力量。(例如:上海把發展小城鎮與發展產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培育第三產業、農業服務業,引導和鼓勵各類企業向小城鎮集聚,形成了產業互動的格局。或臨港新城城鎮化規劃例。)試題分析:解答本題首先要看清楚試題要求的答題所用的知識點范圍。本題限定的知識點范圍是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可以說限定的范圍比較大,知識點較多。這就需要進一步去研究設問,通過分析設問進一步劃定答題所用知識點的范疇。本題設問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要性。我們可以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統籌城鄉發展等幾個方面並結合書本知識及時政熱點知識論述。

㈡ 紅河州委、州政府對開遠提出四個走在前列是哪些方面

全力推進開遠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統籌上走在前列,在打好工業經濟攻堅戰上走在前列,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走在前列,在基層黨建上走在前列。

㈢ 如何創新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

「人到哪去、地怎麼用、錢從哪來」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三大問題,其中的資金保障是關鍵一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要建立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需求大、期限長,社會外部效益強但商業效益不高,需要以改革創新思維,推動建立市場化、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有效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避免地方政府債務無序擴張,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平穩釋放城鎮化潛力。
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
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應當從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位稟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實際出發,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和建設任務,順勢而為,量力而行,穩步推進。當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較大,城鎮化融資能力下降。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須妥善應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將債務風險控制在安全范圍內。
第一,建議加快研究市政債發行相關工作,建立統一的市場評級體系,探索編制完整的政府資產負債表,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目前我國「城投債」從發行人資格和募集資金投向來看,具有市政債特徵,但准入條件和債券期限等方面的規定要求與基礎設施投融資特點和盈利模式尚存在差距,融資規模也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第二,建議按照控總量、可持續的原則,制訂城鎮化建設融資規劃,統籌考慮各地發展條件、政府負債、資金供給等因素,設立動態、包括市政債在內的全口徑負債「天花板」,防範地方政府過度舉債。
第三,以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為契機,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動態監控體系,同時針對基礎設施建設「一次建成、長期使用」的資本性支出特點,逐步建立包括跨年度資本預算在內的財政預算制度,著力提高地方政府債務透明度。
第四,可從未來新增加的一般預算收入、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和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覆蓋市政債等政府性債務的風險償債基金,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局部、突發的流動性風險,穩定金融機構和債券投資者的市場預期。
拓寬市場化、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
《規劃》提出,要放寬准入,完善監管,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市場化的城鎮化建設資金不僅為城鎮化發展特別是相關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而且也有助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降低財政風險。
第一,建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領域公私合營政策法規制度,推動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和公私合作項目運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指導國企、民企、外資等各類市場化主體,通過PPP(公私合營)、BOT(建設―經營―轉讓)、特許經營等商業模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
第二,可參考設立新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的配套政策,鼓勵設立專門的城鎮化投資引導基金和城鎮化投資基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推進基礎設施領域的市場化、產業化運作。
第三,引導利用保險、融資租賃等社會資金投入城鎮化建設,保險、融資租賃等長期、大額社會資金對安全性、收益性有特殊要求,與大部分基礎設施項目現金流相對穩定、資金回收期限長的特點較為匹配,可鼓勵創新匹配兩者需求特點的合作模式,如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主要投資於市政公用事業領域的融資租賃產品或資金信託計劃等。
第四,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投融資主體,改革創新現有地方融資平台,可通過注入資源、注入股權、賦予特許經營權等方式,充實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資本實力,使其發展成為治理規范、財務可持續、以企業信用為主要依託的市場化投資主體。
第五,積極創新項目融資模式,借鑒城市棚戶區改造的成功做法,有效發揮政府引導職能,統籌整合地方財政、土地、金融和政策等各類資源,將經營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有機組合,建立「以豐補歉」的項目綜合收益平衡機制,提升社會資金向公益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的積極性,為引導商業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創造條件。
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規劃》提出,要發揮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專項支持政策。當前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財政性資金需優先安排社會民生保障等領域的支出,難以獨力籌集大額資金支持中長期建設。而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類建設項目公共性強、外部性大、收益性低、回收期長,對商業資金缺乏吸引力,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吸儲資金基於期限匹配的考慮,主要用於中短期項目和個人金融業務。這就決定了在現階段,城鎮化建設資金不能僅僅依靠財政支出和商業銀行資金,仍需發揮好政策性金融以國家信用為支撐、介於政府財政投資和商業銀行貸款之間「四兩撥千斤」的引領性作用。
第一,進一步發揮現有開發性金融機構在城鎮化建設的主力銀行作用,不斷總結經驗和創新融資模式,繼續在建設起步階段運用開發性資金發揮好「啟動器」功能。
第二,建議進一步完善城鎮化中長期投融資的制度性安排,參照國際通行做法,賦予開發性金融機構永久國家債信等級,建立穩定、可持續的中長期金融債發行籌資機制,通過開發性金融資金支持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民生領域。
第三,為管控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可考慮由國家開發銀行或通過招標確定一家銀行,進行「統一評級、統一授信、統借統還」,從總量、結構、操作上防止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盲目舉債,避免投融資總量失控,形成系統性風險。
第四,可通過設立專項貸款、專項基金和專項債券等配套政策,彌補政府投資特定項目的資本金以及地方配套資金的階段性缺口。如每年在全國信貸規模安排中設立城鎮化政策性貸款專項規模,著力解決農民工市民化、保障性住房和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等城鎮化瓶頸領域的融資難問題。

㈣ 新型城鎮化將對新市民消費結構產生怎樣的

新型城鎮化要解決三大問題
新型城鎮化,將不再是鋼筋混凝土的簡單堆砌,而是農民市民化的轉型;不再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割裂,而是城市生活方式向農村的推進;不再是工業化被動牽引下的人口候鳥式遷移,而是通過移民化人口遷移集聚來推動工業產業布局;不再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而是打造綠色生態和智能科技的新宜居城鎮。
剛剛在北京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主動調控、尋求中長期增長新動力的階段,對擴大內需具有乘數效應的新型城鎮化被寄予厚望。
當前,新型城鎮化需要解決三大問題。
一、 城市土地擴張要與農業人口轉移相結合,不能單一的擴張城市、大搞建設。
(一)要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是重要的任務。
因為過去我們在推動城市的過程當中,簡單地稱為要地不要人的城鎮化,所以我們的城鎮化率看上去過了51%,但實際上人口的市民化只有35%左右,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也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這個差異意味著什麼呢?城鎮化和市民化有不到20%的差異。這樣一個差異證明我們違背了城鎮化本來的一種普遍遵循的規律,因為城鎮化的這個概念指的主要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當然主要向城市轉移的過程,這是中央在十八大,也就是過去長期提出來,要實行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
(二)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整個全過程,也就是我們要建設一個美麗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
簡單地說就是四個詞,新型城鎮化主要指的是一個是集約,另外一個是職能,第三就是要低碳,第四是綠色。這八個字可以概括新型城鎮化本質的特徵。
二、城鎮化要與產業轉移相結合,實現產業在城鄉間、地區間合理布局。
(一)建立一個農業生產企業化、農民生活現代化和農村生態自然化的一個美好的城鎮布局。
建國60多年來,我們一直靠農民的犧牲、農民的奉獻支撐了共和國工業化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今天我們確實應該回過頭反哺農民來支持農村的發展。這樣一個提法早在2005年以後一直在提,但是真正落在實處的不是很多。中央出台了九個一號文件,一直在解決「三農」問題,但是「三農」問題從基礎地位到重要地位到全黨全國的重中之重,這反映出農民在貧窮的程度上面嚴重性更大,農業在困難的問題上面也出現了很多瓶頸的制約,農村在不穩定方面出現了更多的群體性事件。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思考,之所以出現農民貧窮、農業困難和農村不穩定的狀況,主要是基於我們對農民的權益關注不夠,因此,我們確確實實需要關注2.5億的農業轉移人口如何市民化的問題,但這個落腳點、這個空間的落點一定在縣城和重點鎮,我覺得這是我們這個國家在轉變治國思維的時候必須加以考慮的,這是一個綱舉目張的措施。
「城鎮化」這個概念對於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意味著生活狀態的改善,意味著環境好了,住房空間大了,而過去的城鎮化對於農民來說,卻意味著田沒了、房子拆了,然後進了城市以後,權益得不到保障了。對於2.5億農民工來說,未來的城鎮化如何提高質量?
當我們關注了農民的地位問題之後,接下來我們再關注農民的出路和發展問題。未來農民城鎮化之後,怎麼把發展農村經濟放在城鎮化的過程中?
其實我們從珠三角、長三角這些發達地區的情況可以看出,這些地區之所以發達,實際上主要在於鎮域經濟、小城鎮經濟發達,稱為速耕經濟的發展,其實通過小城鎮的集約和綠色增長實現民營經濟的發達,稱為草根。
實際上真正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如果以縣城和小城鎮為重點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農業生產企業化、農民生活現代化和農村生態自然化的一個美好的城鎮布局,這恰恰是我們這個國家在過去長期以來,我們去彌補城鎮化的偏頗的時候所必須考量的一個最重要的判斷。
怎麼能夠保證未來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能夠確認城鎮化跟農業、農民是有關系的?
實際上城鎮化的其中應有之意,把農業人口轉移為市民化,農業人口集中以後,實際上我們這里又得到非常直觀的經濟利益,可以節約耕地,現在每家農戶大概有6分地到1畝2分地的宅基地,如果全國2.5億農戶家庭,可以節約的耕地在1.5億和3億畝耕地,可以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城鎮化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城鎮化雖然帶來了大量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拉動了經濟增長,為農村居民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但也帶了諸多問題。除上面提到的給城鎮的交通、環境、就業、教育、醫療等造成壓力外,過快的城鎮化還給農村地區帶來耕地流失、拆遷補償低、老人和留守兒童多、農地撂荒等諸多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處理好城鎮化和三農發展的關系。
長期以來,為集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中國採取了城鄉戶口分離的戶籍制度和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這兩項制度不僅嚴重束縛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也限制了城鎮化的進程。事實上,目前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率只是按城鎮地區常住人口(即居住超過半年)所計算的比例,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率。這也是為什麼政府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即農民工)市民化的原因。
要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就必須克服三方面的權利缺失:一是作為城鎮居民的權利缺失,二是作為勞動者的權利缺失,三是土地財產權的缺失。
為克服農民工作為城鎮居民的權利缺失,目前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必須打破,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此,必須盡快解決農民工的戶籍問題,為他們建立人事檔案,使他們在就業、醫療、住房、教育、培訓等方面擁有和城市群體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
為克服農民工作為勞動者的權利缺失,就必須構建穩定的勞資關系、合同關系和工資談判協商制度,加強農民工的勞動所得保護和合法權利維護。
為克服農民工的土地財產權缺失,必須盡快改革征地制度,使農民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農民最主要的財產是農村的建設用地,不是耕地。很多地方把耕地和建設用地不加區分,不僅造成了耕地流失,也大大低估了建設用地的價值。必須通過對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山地、草場等資源的確權、登記和頒證,賦予農民土地等資源完整的、有法律保障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
城鎮化所需資金哪裡來?
城鎮化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錢從哪裡來?由於資金需求巨大,僅以地方財政投資顯然難以完成。有關研究發現,中國的地方政府並沒有建立適應城鎮化資金需求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融資方式仍以銀行貸款為主,不僅難以滿足巨大的資金需求,而且最終還款來源還是土地收入。如果不能解決城鎮化中的資金需求問題,不僅可能會出現大量城市貧困人口,還會使城市病得更加嚴重,並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降低城鎮的生活質量,喪失城鎮化的本來含義。
我認為,有三方面工作可做:一是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都應盡快在公共服務等領域明確建設標准、降低准入門檻,讓更多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形成多元投資主體。二是通過調整國有資本配置,提高收租分紅比例,把收租分紅收益投入社會公益領域,也可為人口城鎮化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允許有還貸能力的縣發行城投債,也就是平台債,並考慮適時推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私募債。
三、大城市要與中小城市及城鎮協調發展。
(一)中國需要怎樣的城鎮化?
長期以來,有關中國的城鎮化模式引發了廣泛討論。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為主?還是以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為主?或者是大、中、小城市(城鎮)並存?可是說目前仍未取得共識。當然,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處,如人口眾多有利於產業多元化發展尤其是服務業發展,產業集聚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產生規模效應等。但特大城市也帶來諸多問題,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房價高企、社保水平跟不上、工作生活壓力大等。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各省各地之間的差異明顯,城鎮化應因地制宜,大、中、小城市(城鎮)並存發展。當前特別要大力發展那些勞動力吸納程度高、產業發展多元化並有地方特色、房價負擔得起的二三線城市。
考慮到中國目前正處於人均5000-6000美元的上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階段,在這一特殊時期,經濟的發展不能再延續過去的粗放式、高投入、低效率模式,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新增長模式。與此相適應,中國的城鎮化也應該摒棄過去那種單純依靠房地產開發、大挖大建、不顧城市資源和環境承受力的粗放式特徵,而代之以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就業機會多的新型城鎮化。
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關系問題上,應該是工業化特別是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一個城市,必須發展若干具有當地比較優勢的產業,才能支撐人口的增加和可持續發展。否則,單純依靠房地產或單個產業的單兵突進,一旦經濟下滑,單個產業失去比較優勢,新城有可能人去樓空,變成「空城」、「鬼城」。從這個意義上說,城鎮化只能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實行新型城鎮化,要適當控制大中城市的發展規模。
在我們國家現在要解決城鎮化的根本問題,特別是要實行新型城鎮化的話,大中城市的發展要適當地控制規模,全國大中城市主要指的是287個地級以上的城市,其中包括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4個沿海開放城市,所謂副省級城市,這36個城市應當適當地控制規模,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關於這36個城市是不是應該考慮以穩妥為主,這些城市不再擴大規模,而且要更加註重提升質量,過去這些大城市主要是三分管七分建,是不是可以倒過來,七分管理三分建,讓這些城鎮真正成為進入這個城市所有人的城市,而不僅僅是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居民人口的城市,這就是說農民工進城的問題。
其實農民工進城的問題,說到底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出路和地位問題,現在有2.5億農民工,這是一個巨量的群體,他們的利益不容忽視。
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國的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城鎮人口數量第一次超過了農村人口。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了50%。十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有大批農民工湧入城鎮。目前,全國農民工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5億。從某種角度看,他們已經離開土地,但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歷史問題是,這2.5億人目前卻仍然無法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體系。當股市再為城鎮化這部中國經濟新引擎興奮時,2.5億農民工目前的現狀則更是中國下一步城鎮化建設中必須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農業人口不能順利向城市轉移,一方面阻礙了中國工業化質量的提高,對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消費質量帶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也不利於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使得商品價格主導的物價上漲壓力始終不能消除。
雖然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很快,但「市民化」速度相對較慢,超過1.5億農民工離土離鄉到城市打工,游離於城市和農村之間,帶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

㈤ 如何理解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性談談學習體會。

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佔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伴隨工業化進程的一種經濟現象,也是衡量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從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看,這是一條共同經驗,我國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必須走這條路。從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看,推進城鎮化,不僅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任務,也是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的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也曾出現過幾個加速發展的階段,1957年城鎮化率達到15.4%。由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限制城鎮人口的機械增長成了從那以後相當長時期的重大政策,由此而使城鎮化的進展大大滯後於工業化進程。到1978年,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到44.3%,而城鎮化率只有17.9%。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國城鎮化進程出現加快的勢頭。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63個,建制鎮由2173個增加到20312個,城鎮總人口由1.7億增加到4.5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2%。22年提高了18.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83個百分點。城鎮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的70%、全國工業總產出的50%、國家稅收的80%、第三產業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
但是,與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相比,城鎮化水平依然處於滯後的狀況。據世界銀行資料,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DP國家和地區低11個百分點,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由於大量農業勞動力長期滯留在農村,基本靠手工勞動,使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只相當於美國的6%。同時,2/3的農村人口收入增長緩慢,農村購買力低,農村市場打不開,已成為影響擴大國內需求和經濟增長潛力發揮的重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已經成為今後一個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工業化,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按照基本完成工業化的要求,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水平應該達到50%以上,即城鎮化率應該提高1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6個百分點。由於這個幅度還低於前22年年均提高的幅度,所以這個指標是留有餘地的,是完全可以達到的。理論界有一種意見認為,本世紀頭20年我國城鎮化率還可以定得再高一些。理由是,從國際經驗看,工業化中期是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例如,韓國從1967年到1987年間城市化率提高了20個百分點,日本從1966年到1987年間城鎮化率提高了27個百分點。今後20年,也是我國工業化加速階段,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也會相應加快。
但是,我們必須充分看到我國農村有8億人口,新增人口主要在農村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20多年來,盡管城市人口增加近3億,但農村人口的絕對數量並沒有減多少。農村勞動力在向非農產業轉移了1.5億左右的同時,務農勞動力還增加了4000萬。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15億左右,到那時即使城鎮化率達到50%,農村人口也還有7.5億,也就是說,就絕對數來看,20年只比目前凈減少5000萬。這說明,我國農村人口減少的難度很大,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必須與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太急了不行。我們目前城市中的道路、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等比較緊張,就業矛盾也很大。如果大量農民都進入現有城市,就會出現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曾有過的城市病,引起很多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吸取這個教訓。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在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大背景下,廣大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走離土不離鄉的獨特發展道路,形成很多新的城鎮。這些城鎮對吸納農村人口,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城鄉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後,我們仍然要認真總結經驗,探索適應國情的城鎮化道路。也就是說,城市化要推進,小城鎮建設也要加強。如果簡單地提城市化,可能使很多人期望值過高而實際上做不到。國際、國內的經驗表明,推進中國的城鎮化要遵循客觀規律,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相適應,循序漸進,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樣化的城鎮化道路,使我國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在工業化、現代化以及信息化的過程中逐步得到轉變。
根據我國城鎮化規劃,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思路是:在發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重要交通沿線城市、邊境城市和旅遊城市的同時,要重點建設現有縣城和一批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建制鎮。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小城鎮建設,充分發揮現有城鎮潛力,發揮規模效益,提高資源配置效益,防止亂佔耕地和破壞生態環境。要注意發展鎮域經濟,把小城鎮建設與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加大對小城鎮建設及小城鎮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改進戶籍管理,取消政策限制,以利於推進城鎮化發展。

㈥ 2018年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實踐,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舉措,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有力支撐。

4、不斷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

推進中國公共招聘網與各地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聯網,更好為農民工等新市民提供求職招聘服務。落實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5年行動計劃,制定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

閱讀全文

與開遠市新型城鎮化標准化培訓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