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學習抗生素的應用談談個人的學習心得
首先可以熟悉抗菌葯物的基本屬性,如抗菌葯物按其結構特點可分為抗生素(如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糖肽類、四環素及氯黴素類等)和人工合成抗菌葯(如喹諾酮類、磺胺類、硝基咪唑類等),各類抗生素其葯代葯動和抗菌譜各有特點,熟悉抗生素的分類分代後,記憶起來較為容易。 如頭孢類抗菌葯物抗菌譜有如下特點:隨著代數的升級,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增強,對革蘭陽性菌作用減弱,但四代頭孢對革蘭陽性菌和厭氧菌作用又有回升;絕大多數頭孢類葯物都經腎臟排泄。記憶好共性後,再記憶單品種葯物的特性,如頭孢他啶、哌拉西林、碳青黴烯類有抗銅綠假單胞菌活性,頭孢曲松、頭孢哌酮經膽汁排泄較多等。各類抗菌葯物都可以通過此類方法記憶。還要熟悉各類抗生素的組織分布,以便針對不同部位的感染投用抗菌葯物。 基本屬性基本掌握後,可以進一步了解抗菌葯物的PK/PD特點,即時間依賴型或濃度依賴型。 多數β-內醯胺類、克林黴素等為間依賴型抗菌葯物,衡量其療效的葯動學指標為T>MIC,即血葯濃度在MIC以上的時間越長,細菌清除率越高,在達到MIC的4~5倍時殺菌作用最好,這時濃度達到了飽和狀態,提高劑量對殺菌作用並無增強,所以常規劑量多次給葯是這類葯物常用的給葯方案。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硝基咪唑類葯物為濃度依賴型抗菌葯物,衡量其療效的葯動學指標為Cmax/ MIC 和AUC 0~24/ MIC,所以這類葯物通常給葯劑量較高、頻次較少,每日給葯1~2次即可。同時,部分抗菌葯物具有長短不一的後效應,這也成為設計給葯方案的依據之一。 抗菌葯物基礎知識掌握後,就需要結合臨床相關知識來學習如何使用了。多種感染性疾病都有其常見的致病菌,了解常見疾病的高發致病菌,可以幫助我們有針對性的選擇抗菌葯物。如社區獲得性肺炎常見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需氧革蘭陰性桿菌等;急性扁桃體炎常見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心內膜炎的最常見致病菌為草綠色鏈球菌;泌尿系感染常見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闌尾炎、膽囊炎以大腸埃希菌感染為主等。 不同的細菌感染可能導致多樣的臨床表現,一些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常可指導抗菌葯物經驗性應用。如痰液量大且惡臭,常提示可能為厭氧菌感染導致的肺膿腫;黃綠色膿性痰常提示肺部可能有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患者抗菌治療後出現白色拉絲狀粘痰,提示可能肺部有真菌感染等。傷口感染時,如感染部位有金黃色分泌物,則可考慮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如感染部位有綠色膿液,則可能為銅綠假單胞菌產生水溶性綠色色素所致。同時,還可通過查閱指南、文獻等了解該種疾病常規經驗用葯種類,指導經驗用葯。 抗菌葯物使用通常分為預防性應用和治療性應用,基本上現在全國的醫院都存在各種不合理使用的情況,抗生素的使用首先性該有明確的使用指征,有使用指征後才談得上合理使用。個人建議:學習抗生素的應用必須結合臨床,書本上的知識是合理使用的基礎,但真正的應用在臨床。抗菌葯物的使用沒有絕對的合理,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患者痊癒了是不是因為抗菌葯物的使用。 還有,學習抗菌葯物使用一定不要把說明書看的非常重要,因為說明書上的大多數東西要麼來源於體外試驗,要麼來源於健康受試者,真正在臨床上,我們遇到的是患者,每一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只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才能做到合理用葯。 少看學校里的葯理學,多看看新的治療指南和文獻,葯學的知識更新太快了,教材多少年才修改一次?呵呵,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抗菌葯物合理應用培訓 好醫生
馬凡氏綜合征患者要關注自己
由於大多數醫務工作者不熟悉馬凡氏綜合征,因此,每位馬凡氏綜合征患者都應很清楚自已的症狀、檢查結果、葯物和其他治療。患者應比醫務工作者更了解馬凡氏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