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李時珍堅持不懈的演講稿
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偉大的醫葯學家、博物學家。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春人。李時珍出生在一個世醫的家庭。父親李言聞系當地名醫,李時珍受父親的影響極深。他從小喜愛醫葯,雖經父親督促,精讀四書五經、墳典傳奇,但卻無心功名,終於走上研究醫葯、研究自然科學的道路。
蘄春縣有著適宜多種生物生長的環境,加之李時珍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封建社會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時期,因此,他受到當時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探求事物真理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的思想、「格物致知」的科學態度。
李時珍淵博的學識和在科學上取得的偉大成就來自他本人的勤奮學習、廣博搜羅。他曾閉門讀書,達十年之久,通過精讀古代經史子集各部各類著作,李時珍在史學、哲學、文字學、訓詁學等方面,造詣甚深;對於考釋葯物名、葯性、治療等方面,均取得堅實
的基礎,成為其
科學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他又躬親實踐,廣泛地向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們學習。如向農夫學習有關谷、菜等方面的知識,從漁人處學習到並熟悉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向車夫學習採用旋花「益氣續筋」的功用知識,從手工業工人處學習采礦和防止采礦過程中中毒的問題以及向獵入學習捕蛇、捕獸及這些動物的習性知識.他的足跡遍及湖廣、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深入林區、礦井、萊畦……親身體驗(諸如關於採集鉛礦、種植韭黃、觀察狸狼的生活習性等等)。對許多尚未弄清的事實,他就親自進行實踐,做了不少臨床葯理實驗。為了區別葯物的不同品種,他親自採集,一一比較,並與古書對照「始得其的。『諸家所說,皆未可信也。」類似的例子不可勝計,這些都是他取得成就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善於吸收古今中外以及包括各少數民族醫療方面的成就,是李時珍虛心治學的另一特點。他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天竺、大食、波斯、南洋諸國、胡人、蕃人以及由梵文、佛經引述的葯物名稱及知識是相當豐富的.這表明李氏虛心的學習態度,也是他取得成就的另一重要原因.從宋代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一書問世以後,一直到《本草綱目》的著成,其間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李時珍搜集了這段時間出現的374種葯物.其知識面之廣,內容的豐富使得《本草綱目》成為我國古代具有世界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李時珍具有人定勝天,利用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思想。他通過研究歷代本草學的著作,得出了時代不斷在前進,科學總是在進步的結論,認為後人必然會超過前人,科學不會總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停滯不前。他說,今人總是要「發現前人未到之處」的,因而他敢於懷疑古人,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成就.不論是近人還是古人,是經典著作還是一般專著,他都敢於批判錯誤,而不是迴避矛盾。
他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在每一種葯物之下,採用了「正誤」的方式對前人的錯誤進行糾正和辨誤,其中絕大多數是言之有據,符合科學道理的。這一體例在本草學上也是創造性的,說明他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淵博知識和堅實基礎。為了使葯物發揮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張對葯物的本性進一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葯物的自然性能。如對葯物的升降浮沉的葯性,主張採取某些辦法,使其服從於治療的需要。如認為對原來的葯性下沉的葯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顛頂;而原為升浮之葯物則可以咸寒葯為引使直達下焦。這樣,他得出了人不僅能夠「窺天地之奧」,還有「達造化之權」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李時珍以科學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說,如在談到古代以金銀服食時,認為「血肉之軀,水谷為賴,何能堪此金石重墜之物,久在胃腸乎。求仙而喪生。可謂愚也矣!」(《本草綱目·金石部·金》>又說:「(銀)性剛戾,服之能傷肝是也。抱朴子雲銀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謬言也,不足信。」(《本草綱目.金石部·銀》)認為所謂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說」,「幻誕之談。」他斥《本經》、葛洪等關於服食的論述為「誤世之罪,通乎天下」,認為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本草綱目。獸部·伏翼》)
李時珍廣泛涉獵,聞歷極深,使他對於自然界的變化萬
千的現象,具有較高的鑒別能力,何者為常,何者為變,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均予注意辨別。例如,對於人體的正常生理解剖現象與正常之外的變異現象,他認為是由於人體「有稟賦異常者,不可執一而論」。不能以自己的一隅之見,而認為自然界「古今六合無窮變化之事物為迂怪」。通過這一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他記載了自然界動植物形態、習性、變異等方面的多樣化,注意到事物的多樣性,因而其著作成為當代一部植物學的網路全書。李時珍對葯物學的研究方法,在當時是具有啟發性和代表性的。他強調親自實踐的科學態度,並開始應用了一些臨床葯理實驗、比較解剖研究以及動物解剖的科學實驗。李時珍親自驗證了羅勒子治療眼翳和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的臨床葯理實驗。又對大豆、雞腸草等植物的葯理作用進行了葯理實驗。他實地解剖鯪鯉、蛇等多種低等動物,以證實其解剖結構。通過比較解剖學、比較生物學的研究,確定某些容易混淆的植物的特徵和鑒別方法。李時珍的這些研究方法,對後世是有啟發性的,在當時的科學界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創舉。然而,他對於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事物,卻常常用「未審然否?」「亦無所詢證,姑附於此,以俟博識」這樣一類的語言,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可見一斑。李時珍不僅是一位葯物學家,又是一位博物學家。他對於生物、地質等學科很有研究,對化學、天文、歷法、氣象也有一定的心得。
李時珍更是一位高明的醫葯學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載有相當多的驗案,均為本人治病之記錄。他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醫學理論及豐富的實踐,使他在醫療活動中,取得較好的療效,一度應召入太醫院。他的堅實的理論基礎,來自《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醫著,但他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態度及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內經》,以後尤其是金元以來的醫學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響最大,特別推崇張元素、李東垣的醫療思想。認為張元素是「大揚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他把在葯物學上的成就,靈活地運用到治療學上,除去遵循傳統的醫學理論進行嚴格的辨證論治以外,特別重視分析葯物的歸經,講究性味,豐富和發展了本草學的理論內容,從而使其治療的效果不斷提高。李時珍對脈學、經絡學說也都有較深的理解和研究。這些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也都是他醫學、葯學成就必不可少的條件。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綱目》是一部博物學的劃時代作品外,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在書中,李時珍以簡潔明了的詩句,概括地總結了中醫常用的脈象,極便於初學記誦,有利於普及脈學知識;《奇經八脈考》則是十二條正經以外的經絡系統的總結。《瀕湖脈學》曾被譯為德文,在國外出版。在文學方面,李時珍還是一位詩人,他的《瀕湖脈學》,就是用律詩體寫成的。可惜文獻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詩。
李時珍是我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傑出科學家。在國內外有崇高的聲譽和很大的影響。1953年,莫斯科大學為李時珍塑像;把他作為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學家之一。我國在五、六十年代中,陸續發行郵票,拍攝電影故事片,並建立李時珍陵園。1988年,為紀念李時珍逝世390周年,在李時珍家鄉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會。對李時珍的研究現在仍在不斷地深入發展。
2. 李時珍的主要成就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死人診活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面面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復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10]
活人診死
李時珍還可以「活人斷其死」的。一天,有家葯店老闆的兒子大吃大喝後,縱身翻越櫃台,請李時珍診脈,李時珍告訴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眾人都不信,那個葯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葯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3. 李時珍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李時珍針對 《神農本草經》分類不科學、名目混亂的問題,經過二三十年的鑽研與實踐,寫成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分為16部、62類, 共收葯物1892種,收錄葯方11096個,並附有葯物形態圖1160幅。
李時珍打破了葯物的人為分類方法,對葯物重新作了科學的分類。書中除了植物性葯物外,還有動物 性葯物445種,礦物性葯物276種。
《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我國16世紀以前醫葯 學的經驗和成就,極大豐富了我國的葯物 品種,對我國乃至世界醫葯學的發展都起 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除了《本草綱目》外, 李時珍還著有《浙湖脈學》和《奇經八脈考》,是現在中醫學習診脈的必讀書籍。
(3)李時珍培訓總結擴展閱讀:
李時珍人物軼事:
1、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葯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
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2、鼓子花葯性
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
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李時珍,他們趕車人,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葯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這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
4. 李時珍的貢獻
李時珍最大的貢獻是寫了《本草綱目》!
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內種,結容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
《本草綱目》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葯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5. 李時珍的主要成就與貢獻
最大復的成就是寫了《本草綱目制》
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6. 李時珍的簡略人生,夢想、成就、影響(對後人)。急需,特別感謝!
夢想當然來是做一個有建樹的源醫葯學者。他子承父業、不滿庸醫、憤然辭職、潛心專研,就是為了做一個好的醫葯學者。
李時珍(1518年—1593年),中國古代醫學家,明朝人,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曾做過太醫,因不滿太醫院庸醫們的不良風氣,憤然辭職。李時珍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中國明朝時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虛歲為76歲)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永遠被世界人民所懷念。
我已經刪減不少了,重點都在這里。
7. 李時珍的成就
最大的成就是寫抄了《本草綱襲目》
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葯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葯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用。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葯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8. 李時珍總結了什麼醫學方法
《本草綱目 》葯學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90年。
全書共190多萬字,內載有葯物1892種,容收集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葯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葯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9. 李時珍著巜本草綱目》的心得
李時珍不辭辛苦,刻苦轉眼,歷經27年編撰出《本草綱目》,系統總結我國中醫葯物學發展精華,首創包含生物進化論思想的「綱」、「目」分類方法,門類清晰,對後世中醫葯物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0. 李時珍的成長史以及李時珍的貢獻和主要成就
隨父學醫
李時珍塑像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
其祖父是草葯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願李時珍再學醫葯。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6]
太醫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8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葯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葯房及御葯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各地的葯材,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匯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葯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6]
東璧堂行醫
東璧堂是李時珍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從太醫院還鄉後創立的堂號,辭官返鄉後坐堂行醫,致力於對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間,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號,創立了東璧堂。
潛心著述
中國畫《李時珍采葯圖》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35歲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6]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有研究,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今陽新縣)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為了找到真正的蘄蛇,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對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
龍峰山有個狻猊(Suānní)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說得簡明准確。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6]
鯪鯉,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葯。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也糾正了其錯誤之處。[6]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做了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個人著述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3]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鑒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後歷時27年。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葯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葯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葯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葯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葯學著作。
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葯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葯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葯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葯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3]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於各類,並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和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8]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葯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葯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書中首創了按葯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9]
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