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道2015政府職能如何轉變觀後感
散人認為:政府制定任何一項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制定一項落實一項,做出成專績做出效果,用事實說屬話才有意義,空喊口號是沒有任何價值的。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一是醫療衛生,葯價居高不下,政府為何從不過問,二是文化教育,現在學費越來越貴,人才越來越少,黨中央為何不調查一下是何原因?三是工資收入與住房價格相去甚遠,誰來過問?交通堵塞嚴重為何始終解決不了,連最起碼的生活准則都做不好,還談什麼政府職能如何轉變,該轉變的是生活模式的更新,而不是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民意民生。
⑵ 轉變政府職能的意義
①政府作為我國的行政機關,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行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職能。
②政府部門在職能定位、機構設置等方面存在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地方。
③有利於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
(2)轉變政的職能培訓心得體會擴展閱讀
我國改革開放既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其重要的變革內容, 又以行政體制改革為實現市場經濟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 又為政府職能的全面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轉型過程中, 要求政府肩負起諸多角色。
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 在於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機制,致力於建立和發展現代民主, 培育市民(公民)社會。要完成這種職能轉變和變革, 必須建立法律規范體系和秩序政治規則, 確立真正的法律權威和政府規制的正當性, 達成普遍的政治共識。
《行政許可法》和《實施綱要》的頒布與施行, 為轉變政府職能確立了崇高的目標。建設和諧社會、政府職能轉變, 一切均應依法推進, 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規范或曰「游戲」 規則。
政府職能的轉變, 要求以法規范的形式加以明確, 以具體的權力和職責的性質加以確認, 以具體的崗位責任制加以保障, 以市場主體乃至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利益表達和利益實現作為監督制約。參與型行政是增強轉變政府職能的可接受性、建設和諧社會的保障。
⑶ 政府職能的轉變
一、影響與制約政府職能轉變的要素
政府職能轉變,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其職能的范圍、內容、方式的轉移與變化。影響與制約政府職能轉變的要素有:(1)社會環境的變遷。社會環境變遷是決定政府職能轉變的外在動力。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政府管理的范圍和內容必然將發生很大的變化。(2)公共行政的科學化。公共行政的科學化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在動力。從管理科學化角度出發,政府要理順與企業、市場、社會的各種關系和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按照權責統一的原則合理劃分各級各部門的事權和職能分工。(3)技術手段的創新。技術手段的創新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根本保障。技術手段的創新,一方面給政府廣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提供了充分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在體制上選擇更有效的方式,使自身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發揮,同時可最大限度發揮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4)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傳統行政文化是影響政府職能轉變的制約因素。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中優秀成分的同時,其中的消極因素也對政府職能轉變起到制約作用。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
政府職能轉變,不僅包括政府職能內容的轉變,還包括政府行政職能方式、政府職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應政府機構的調整和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1.政府職能的外部轉移
政府職能的外部轉移,即政府與其他非政府組織之間發生的職能重新調整和組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將不應屬於自己的職能交還給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中介組織,同時還應將屬於自己的職能收歸政府所有。
2.政府職能的內部轉移
政府職能的內部轉移,即政府系統內部縱向層級之間和橫向部門之間的職能配置和劃分。(1)在縱向層級之間要按照必要的集中與適當的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職能范圍,明確各自的權力和責任;(2)在橫向部門之間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職能由一個部門承擔的原則,合理配置和劃分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
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職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風、運行程序等各個方面。政府行政管理手段的轉變,就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單一行政手段,轉向以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三、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
政企分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也是當前中國政府機構改革能否成功的必要條件。
1.政企分開的主要內容
(1)政府與企業的社會職責的分開。政府的社會職責是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的管理,而企業的社會職責是依照國家法律和市場規則,以最少的投入向社會提供最多最好的產出。 (2)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開。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企業的資產所有權和生產經營權的行使主體應當是分離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要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
(3)政府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與行政職能的分開。在政府內部,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與行政職能必須分開,同一政府機構不能既承擔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又承擔行政職能。
2.政企分開的主要措施
(1)解除政府主管部門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直屬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2)大量裁減專業經濟部門和各種行政性公司,發展社會中介組織。(3)加強和改善國有企業的監管方式。(4)完善企業所有制制度,實現產權多元化,建立和完善新型的政企分開的融資投資體制。
⑷ 談談你對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轉變的認識
1.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成為制度性環節
政府職能與機構設置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寬泛繁雜、無所不包的政府職能必然要求臃腫龐大、重疊交叉的政府機構來匹配,與此相應,層次過多、人浮於事的機構體系又會進一步集中權力、擴展事務。因此,政府機構改革成為轉變政府職能的制度性環節。20多年來,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圍繞政企分開、權力下放這一中心內容,我國進行了多次不同力度的政府機構改革,這些改革對理順關系、減少重復、明確職責、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機構活力,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2.政府管理內容從微觀轉向宏觀
改革前,政府部門宏微觀事務一把抓,包攬了許多不應由政府管的事,企業實際成了行政機構的附屬物。經過多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經濟的重點逐漸從微觀轉向宏觀,屬於企業的權力逐漸還給企業,應該由企業自己解決的問題交給企業解決。
3.政府調節經濟活動的方式顯著改進
直接干預與行政命令是改革前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的唯一方式,審批與規製成為政府管理的基本手段。這不僅嚴重抑制了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也使政府對千差萬別、瞬息萬變的企業情況和市場活動難以做出准確了解和迅速反應而導致瞎指揮。近年來,政府管理經濟活動的方式有了顯著改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行政手段的經濟調控體系正在形成。
4.政府行為逐漸法制化
從依照首長意志辦事到實行依法行政,是多年來行政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關於政府部門行政許可權、行政行為、行政程序和行政責任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陸續頒布,既為政府施政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又有效地規范了政府管理職能,減少了主觀隨意性,避免了公共權力的濫用。
⑸ 如何轉變政府職能 提升服務質量
「轉變政府職能」,是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形勢而提出的旨在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繼續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是經濟社會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客觀要求。為盡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激發市場經濟活力,中央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作為突破口,以期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近年來,我州積極響應中央相關政策規定,及時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打造服務型政府進行了積極探索。州委七屆九次全會上,州委書記楊洪波代表州委常委會所作的工作報告中再次直面政府職能轉變問題,明確提出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解決政府對經濟發展服務不到位、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延伸閱讀】
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以來,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簡政放權相關工作,並結合實際不斷下放政府權力,取消部分行政審批事項,不斷轉變政府職能,這些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發展動力和社會創造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再次聚焦政府職能轉變工作,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託等方式向社會購買。
近年來,全州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簡政放權工作,有助於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難題,也有助於激發經濟活力,促進全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重點解讀】
轉變政府職能,目的是為市場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創造條件,但如何轉變,如何下放權力才能更好激發市場潛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呢?全會提出,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避免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干預不當,解決政府對經濟發展服務不到位、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全面梳理權力清單 進一步簡政放權
政府權力運用得好,則能促進經濟發展,運用得不好,則會阻礙經濟進步。因此,釐清政府權力清單,做好簡政放權工作顯得極為重要。全會提出,要正確定位政府職能、職權、職責,能簡則簡,能放就放,真正讓政府回歸本位,防止缺位、錯位和越位問題,杜絕「有利可圖搶著做、無利可圖踢皮球」的現象。具體方面,要從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入手,增大簡政放權的含金量,盡快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加快服務業有序開放,放寬製造業准入限制,最大限度發揮市場機制調節經濟活動的作用;要堅持放管結合,既要放得開、又要管得住。凡屬市場能做到和能做好的事,就放給市場去做,該少做就少做,不該做就不做,將有形的「手」收到最緊、最實,將無形的「手」放到最寬、最活。
——強化服務意識 提升政務服務質量和效率
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凸顯服務功能,有助於提高政府公信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會提出,要強化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的理念,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著重抓好戰略規劃制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服務和管理。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改善,一是加強行政效能建設,推動各級政務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創新上門服務、在線服務、個性化服務等模式;二是堅決防止服務中各種陳規陋習,治理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問題,打破違背市場規律、損害企業利益的潛規則。
——加強市場監管 彌補市場本身的不足和缺陷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並不意味著政府只當「甩手掌櫃」,而是要把重心放在營造法治環境、健全公共服務等方面,確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百姓。全會提出,要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所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防止一切形式的「暗箱操作」,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各種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切實維護好市場秩序,打擊欺行霸市、市場壟斷,消除市場封鎖與割據,懲處假冒和有害商品銷售;加快建設標准化體系,突出抓好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著力消除隱患,減少事故。
——創新政府服務方式 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
在轉變政府職能中,政府購買服務是一項重要內容,其對市場有著積極的引導帶動作用。全會提出,要通過公開招標、定向委託、邀標等形式,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盡可能交由具備條件、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等承擔,以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和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會治理結構,滿足公眾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要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實施體系,明確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產品,制定計劃,列出清單,推動規范化操作、公開化運行、全程化監督。
⑹ 如何正確理解政府職能的轉變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長期過程,轉變政府職能是貫穿這一過程的重要課題。政府職能轉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責、作用、功能的轉換與發展變化。包括管理職權、職責的改變(對哪些事務負有行政管理權責,管什麼,管多寬,管到什麼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轉換,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轉變等。十六大報告指出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機構需按這個總要求轉變職能。 那麼它轉變的主要內容、根本途徑是什麼呢?通過調查和研究,筆者認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一個機構龐大、人員臃腫的政府,不僅會加重財政負擔,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導致效率低下,遠遠適應不了行政管理現代化的要求。經濟想要加速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建設廉潔政府,就要充分認識政府在反腐敗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設,真正樹立起廉潔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約行政權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約機制。在公務員收入相對不高,而又面臨市場經濟種種利益誘惑、物價頻頻升高的情況下,要從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務員廉潔行政的機制。
⑺ 用1分鍾說一下參加思想政治工作培訓班的感悟心得體會
學習研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形勢與任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等四大部分內容。通過為期**的學習培訓,提升了我的政治思想理論水平、增強了黨性修養和信念;提高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論的理解和把握,認清了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形勢,增強了我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責任感,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熱點、難點問題的學習和探討,明確了將來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論研究途徑和方向,可謂受益匪淺。現將學習體會具體總結如下:
一、政治思想理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理念信念更加堅定;
二、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
三、進一步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和職責;
四、找到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途徑及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這就要求既有拿得出手、站得住腳、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成果。還要在原有的思政工作中不斷創新。因此,首先必須是科學現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抄照搬老祖宗。強調老祖宗不是不能搬,而是不能「只搬」、「照搬」。要搬,也得現代化。第二,必須是中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照抄西方那一套絕不行,學得再像,也是人家的,不是咱們的。要學,也得中國化。最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植根於傳統,置身於世界。也就是說,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從系統論出發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從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主要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要素出發,用系統論思維,以學生成才為目標,以教師育人為職責,構建師生良性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以學術權力為支撐,以行政權力為保障,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
⑻ 關於政府職能轉變的幾點思考
新時期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的幾點思考
新時期環境和任務的特點
政府職能轉變在實施了20多年後依然被列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大致源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早期職能轉變的目標和期望還沒有到位,因而改革進程需要進一步加快;二是新環境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因而需要與時俱進,使改革進一步深化。在筆者看來,後一點更為重要,它關乎到職能改革目標、任務、基本方向和側重點的設計。
新時期的環境有哪些特點?可以說,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的新施政理念,構成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的大背景和新環境。新一代領導集體意識到我國處在一個「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現期」並存的關鍵時期,因而其施政理念是對多年來發展歷史的總結和對現狀、未來系統思考和審時度勢的產物。
施政理念的轉變要求政府治理模式的轉變,這一轉變涉及職能結構、角色定位和施政方式的轉變。那麼,從政府職能角度來看,上述環境特點會對職能轉變產生哪些影響?會提出哪些新的任務和要求?
(一)政府職能轉變從過去聚焦經濟擴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政府職能結構的特徵可以歸結為:政治、經濟職能過強,社會職能過弱,管制功能過強,服務功能過弱,在經濟職能中,微觀管理職能過強,宏觀管理職能過弱。
改革開放伴隨著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向經濟建設的轉移,與此相應,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長期放在經濟領域:「從計劃調節到市場調節,從微觀管理到宏觀管理,從直接管理到間接管理」等,顯然都屬於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范疇。
「科學發展觀」理念與「和諧社會」目標要求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職能,《十一五規劃》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發展思路出發,突出強調以人為本和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問題。這些都意味著,政府職能轉變從過去聚焦經濟領域擴展到了更為廣闊的領域。
(二)職能轉變領域的擴展要求多項職能之間的合理平衡
一個基本事實是,政府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職能,必須擁有相對充足的資源,而政府財政資源的汲取量又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如果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滑坡,政府財政資源的汲取必然受到負面影響。這時,縱然有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職能的良好願望,政府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換句話說,政府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的有效履行以經濟職能的有效履行為前提。
這一點意味著,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並不是政府工作重心的再次轉移,而是一方面要超越對經濟職能的過分倚重,另一方面又要在有效履行經濟職能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和公共服務等多項職能之間的合理平衡。這意味著職能的高度復雜化,要求職能調整的設計和實施要強化協調和統籌,要求職能結構優化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前瞻性。
(三)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具有新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多年來,政府職能轉變集中於經濟領域,改革的側重點在於放開那些「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務。所謂經濟職能轉變,其核心問題是確定政府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在哪些方面有所不為。時至今日,就政府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而言,黑白分明的地方已基本解決,我們的理念和認識已基本到位,深化職能轉變必然觸及那些不那麼涇渭分明的領域。在這些領域,政府職能不再是「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所能回答得了的,它與政府履行職責的具體方式密切相關,與政府在應該管理的領域中的角色定位密切相關。相應地,政府職能轉變具有了深層次的內涵和新的表現形式。舉例而言,各級政府都承擔著經濟職能,但不同層級政府在履職方式和手段方面有著很大的區別。換句話說,各級政府都「該管」經濟,其分野主要在於怎樣去管。「怎樣管」和「該不該管」就這樣緊密聯系,共同決定著政府的職能定位。政府職能轉變的側重點不再是回答該不該管,而要深入到「如何去管」的問題。這一點不僅適合於經濟領域,同樣適合於政府的其它職能領域。
(四)經濟領域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的未來著力點
就經濟領域而言,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政府職能轉變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筆者認為,未來改革的著力點主要在兩個方面:
第一,科學發展觀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新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包括改變對投資和出口的過度依賴,擴大內需使消費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擺脫以資源消耗和生態犧牲為代價的可持續陷阱,靠知識經濟和自主創新推動經濟增長改變非均衡發展模式,促進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等等。回顧經濟體制改革歷程我們會發現,在「短缺經濟」和「剩餘經濟」的不同階段,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明顯不同,其經濟職能相應具有很大差異。可以設想,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政府經濟職能及履職方式會產生重大影響,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和思考還應進一步深化和細化。
第二,實施《十一五規劃》對深化職能轉變提出新的要求。《十一五規劃》相關部分提出了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任務目標和基本方向。以「深化體制改革」為例,它涉及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稅收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現代市場體系完善等多個方面。這些都和政府的經濟職能密切相關。因此,結合重點改革領域和目標、方向,釐清這些對政府職能的具體要求,進而根據國情,把原則性的理念具體化並落到實處,是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的未來著力點之一。
職能轉變與政府的角色定位
前已提及,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具有新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其側重點不再是政府「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而是深入到政府履行職責的具體方式,即政府在應該管理的領域中的角色定位問題。
(一)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經濟角色的歸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雖然成效卓著,但筆者認為前一時期的改革基本上屬於角色歸位的過渡時期,從「壟斷主導性經濟主體」向「積極的經濟主體」的過渡:一方面,與計劃經濟時代相比,政府逐步放棄了對資源的全面壟斷和對市場機制的排斥,開始了國有企業在競爭領域的撤退、市場機制的引入和非公經濟主體的培育。另一方面,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登台唱主角,從早期的直接興辦企業到後期的層層經濟目標責任制以及招商引資狂熱,導致了重復建設、粗放經營、地方分割、部門保護種種弊端。這就是說,政府扮演了「積極的經濟主體」的角色,而在制度保障、市場環境締造和公正仲裁等方面著力不足。
《十一五規劃》強調,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主要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努力實現。政府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完善政策,為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這意味著政府角色的進一步轉換——從「積極的經濟主體」到「制度保障者、市場環境締造者和公正仲裁者」的重心轉移。這是政府經濟角色歸位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政府在社會職能中的角色定位
強化政府的社會職能是新施政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政府的社會職能是一個龐雜的體系,但考慮到提出的時代背景,強化的著力點應在擴大就業、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擴大城鄉居民消費等方面,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所有這些都具有某種「傾斜性」特徵,即對弱勢群體和相對落後區域的救助、保護和扶持。
雖然屬於不同職能領域,經濟體制改革對強化社會職能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如果說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由「積極的經濟主體」向「制度保障者」的角色歸位,那麼在社會職能領域,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應該有兩條:一是「慈父」與「組織協調者」角色之間的合理平衡;二是「授魚者」與「授漁者」角色之間的合理平衡。
(三)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的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如果說社會職能具有「傾斜性特徵」,強化社會職能主要表現為對弱勢群體和相對落後地區的救助、保護和扶持,公共服務則具有「普遍性特徵」,強化公共服務意味著面向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一視同仁地增加或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務,如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治安、良好生態環境等等。
就普遍性公共服務而言,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是「安排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區分和理性選擇:一方面,承認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份內職責;另一方面,又要認識到公共服務不一定由政府獨家壟斷生產。按照新的角色定位,政府作為「安排者」決定哪些屬於公共服務應該由政府來做,做到什麼程度或水平,怎樣付費等問題。至於多數公共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完全可以通過合同外包、政府補助、憑單、特許經營等形式由私營部門或社會機構來完成。
由於教育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目前出現的種種問題,公共服務市場化在我國正面臨責難和質疑。筆者認為,推進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沒有錯,所要反思的僅僅是市場化的內容及具體形式。市場化具有多樣化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既可以是「政府責任」的市場化——把本應是政府「份內職責」的公共服務推向市場;也可以是「提供機制」的市場化——在政府承擔安排者責任的前提下,推行公共服務生產過程的市場化,通過多元生產者間的競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質量。
深化職能轉變的實施理念
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利益分化、社會多元化和高度復雜化的背景下,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在面臨的種種巨大挑戰面前,深化職能轉變需要實施方式的創新,包括先進的實施理念和有效的實施機制兩個基本層面。考慮國情和實踐中面臨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深化職能轉變過程中應該提倡和堅持以下理念或原則。
(一)「協同政府」理念
協同政府的核心是「確保政策制定的高度協調和具有戰略性」。高度協調即建立不同部門之間在決策過程中的制度化溝通和協商機制,克服公共決策的部門化,確保不同政策領域之間在政策上的高度一致性和整合性。決策的戰略性則強調公共決策從長遠出發,避免決策成為對目前現實壓力的被動應付。
我國長期受到「決策部門化、部門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的困擾,離《十一五規劃》要求的公共決策的系統性和戰略性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堅持協同政府理念尤為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借鑒發達國家「協同政府」和「跨部門合作機制」的機制和具體措施,建立跨部門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機制,避免部門化可能導致的碎片化、相互掣肘和割裂。
協同政府還包括政府部門與外部主體之間的協同,首先是公民參與,其次是發揮外部專家的作用。我國改革具有不同程度的封閉性,主管部門充當了優先項選擇者、方案設計者、改革推行者和效果評價者多重角色,外部獨立專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公民參與效果更為有限。沒有這些方面的突破和創新,職能轉變的系統性、整體性和戰略性同樣難以實現。
(二)結果導向的責任政府理念
政府職能轉變存在一個內在矛盾:一方面,改革要求政府部門放手或改變慣常的干預方式。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又在改革的創議和實施方面擁有主導性權力。職能轉變意味著政府部門的自我革命,其效果可想而知。實踐中部門爭奪審批權和重審批、輕監管的傾向可為見證。在協同政府(包括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的有效機制建立和有效發揮作用之前,可以運用「結果導向的責任政府」理念和機制來緩解這一問題。
所謂「結果導向的責任政府」理念,就是政府的主管部門向結果負責,權力獲取與權力行使的目標和結果密切掛鉤。以審批權為例,部門索求審批權要達到什麼目標?這些目標是否可以直接測定?目標的實現程度如何評價?部門行使審批權一定時間後,所期望的目標和實際效果是否達到?如果特定審批權的行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和結果,那麼該審批權就要收回或者取消。這就是權責一致,而「責任」主要用權力運行的實際結果來判斷。
(三)「可持續性」理念
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是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的亮點和突出特徵之一。這無疑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同時旨在擺脫粗放增長模式和巨大的貧富、城鄉、區域差距帶來的「可持續陷阱」。但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同樣存在可持續問題,而且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更為重要,也更為復雜。
20多年來國民經濟和政府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使我們有了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的本錢。但許多隱憂依然存在,包括薄弱的現有基礎和巨大且日益增長的潛在需求,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巨額債務,可能的經濟波動等。
前些年,每當中央政府確立經濟增長目標,地方政府多會層層拔高、層層加碼,呈現出某種大轟大嗡的運動式特徵。強化社會職能和公共服務恐怕難以擺脫這一「規律」,可持續性陷阱相應可能採取多種形式:描繪宏偉美麗的藍圖而沒有認真核算資源需求和財政承受能力;以「豐年」的標准確定服務量和水平,不認真考慮「歉年」可能面臨的壓力等等。從一些地方政府的種種規劃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出一些影子。
公共服務尤其社會福利具有能上不能下的剛性特徵,公眾沒有享受到應該享受的公共服務或福利時無疑會不滿,從而影響到社會穩定。但可以設想,當出現資源嚴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剝奪已經享受的服務或福利時,公眾的反應決不是「不滿」一詞所能形容的,對社會穩定帶來的破壞性無疑會更大。
(四)「管理精緻化」原則
需要牢固樹立一個觀念:理念需要技術支撐,忽視制度、技術和機制的構建,再先進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從馬克思的「人民公僕」到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從鄧小平的「三個有利於」到今天的「以人為本」,新民生路線有其歷史根基。教訓在於過分熱衷於新理念的闡釋、傳播和中繼站式的層層傳達,在因地制宜構建有效制度和機制方面著力不足。
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意味著任務多樣化和復雜化,相應要求變革過程管理的精緻化。管理精緻化側重於技術層面和細節,目的是實現細致化、科學化和操作化,這應該體現在變革過程的每個環節,包括優先項選擇、目標確立、方案設計、實施與評價等等。目前,我們對改革的操作和技術層面重視不足,管理還相當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