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共中央黨校的組織機構
中央黨校設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哲學教研部、經濟學教研部、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政法教研部、中共黨史教研部、黨建教研部、文史教研部等和國際戰略研究所,簡稱「八部一所」。設教務部統籌全校教學工作。教務部是在中央黨校校委領導下,負責全校教學管理的綜合職能部門。其主要職責包括各主體班次的招生和學籍管理、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教學保障和遠程教學、學科建設、教材建設以及分校教學等方面,同時還包括開展教學研究,推進教學改革。教務部下設黨校教育研究室、招生辦公室、教務處、教材處、分校工作辦公室以及部辦公室等處級機構,分別負責各方面工作的具體實施。 辦公廳
協助校領導組織校內日常工作的運轉;負責校內外的聯系與綜合協調、秘書事務、會議、機要、檔案、信訪、外事、辦公自動化、保密、保衛、公務接待工作;承辦對地方黨校業務指導的具體工作。
下設處級機構6個:綜合處、秘書處、機要檔案處、保衛處、地方黨校工作辦公室、外事工作辦公室。
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代管)。 教務部
編制全校和各分校教學計劃,管理、協調教學活動,招收學員,管理學籍;負責組織教學大綱的編寫與教材的審定;反映教學情況,研究並提出教學改革方案;開展黨校教育規律的研究。
下設處級機構5個:黨校教育研究室、招生辦公室、教務處、教材處、分校工作辦公室。
科研部
編制全校科研規劃,管理、協調科研活動,管理科研檔案和科研經費;負責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組織評估和宣傳科研成果,提供科研信息咨詢;組織黨校系統的科研協作;負責全校社團組織的管理。
下設處級機構4個:科研規劃處、科研管理處、科研協作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室 。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承擔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有關的教學、研究、學位研究生培養和教材建設等工作。
下設教研室5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教研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教研室、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哲學教研部
負責馬克思主義哲學、科技哲學與現代科技、中外哲學史、戰略學、倫理學等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編寫本學科教材;培養本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下設教研室6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研室、戰略學教研室、倫理學教研室、中外哲學教研室、現代科學技術與科技哲學教研室。
經濟學教研部
負責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經濟管理、經濟學說史等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編寫本學科教材;培養本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下設教研室6個:政治經濟學教研室、宏觀經濟學教研室、微觀經濟學教研室、發展經濟學教研室、經濟學說史教研室、管理學教研室。
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
負責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史、社會學、民族宗教理論及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編寫本學科教材;培養本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下設教研室6個: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教研室、社會主義發展史教研室、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教研室、社會學教研室、民族與宗教理論教研室、社會制度比較教研室。
政法教研部
負責馬克思主義法學和政治學理論、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法學、政治學、人權理論等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編寫本學科教材;培養本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下設教研室6個:政治學理論教研室、法學理論教研室、憲法與行政法教研室、人權理論教研室、公共管理教研室、經濟法教研室。
中共黨史教研部
負責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中國現代政黨史及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編寫本學科教材;培養本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下設教研室5個:第一教研室、第二教研室、第三教研室、第四教研室、第五教研室。
黨的建設教研部
負責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黨的建設理論、黨的領導與領導科學、黨的學說史、政黨制度、世界政黨比較等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編寫本學科教材;培養本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下設教研室5個: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教研室、黨的建設原理教研室、黨的領導與領導科學教研室、世界政黨比較教研室、政黨制度教研室。
文史教研部
負責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語言文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等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外語教學及全校學員的體育教學;編寫本學科教材;培養本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下設教研室4個:文化學教研室、文學教研室、歷史教研室、外國語言與文化教研室。
國際戰略研究所
負責國際政治、世界經濟、中國外交政策、港澳和台灣問題等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編寫本學科教材;培養本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下設教研室5個:國際政治研究室、世界經濟研究室、當代世界思潮研究室、中國外交研究室、國際關系與台港澳研究室。
研究室
負責黨校系統學員和教師思想理論信息的研究和利用工作,協助校領導組織和參與國內外重大現實問題的專項調研及重要文章的撰寫,承擔校委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承辦校外宣傳的組織工作,主辦《思想理論內參》,編寫《黨校年鑒》。
下設處級機構3個:一處、二處、三處。
進修部
組織實施省部級領導幹部、地廳(局)級主要領導幹部、縣(市)委書記和大企業黨委書記的輪訓工作;承辦高級研討班、專題研究班等有關事宜。
下設處級機構2個:辦公室、組教處。
培訓部
組織實施地廳(局)級中青年領導幹部、意識形態部門的理論宣傳領導幹部和少數民族幹部的培訓工作。
下設處級機構4個:辦公室、組教處、新疆班、西藏班。
研究生院
組織實施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教學與學籍管理、學位評定、就業指導工作;負責省、市(地)兩級黨校骨幹教師的培訓工作;負責在職研究生培養的管理工作;負責全國省級黨校學位管理和指導工作。
下設處級機構3個:學生處、培養處、在職研究生工作辦公室。
圖書館
負責文獻、信息的採集、整理和開發,提供信息服務;管理中央黨校及黨校系統數字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和網路系統。
下設處級機構3個:辦公室、數字資源綜合管理中心、文化展覽處。
下設教研室一級機構7個:文獻采編室、圖書館借閱室、報刊閱覽室、參考咨詢室、數字資源建設中心、文獻研究室、系統與技術保障中心。
組織部
負責校內幹部的錄用、調配、考核、獎懲、職務任免、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培訓、工資福利、離退休和工勤人員的人事管理工作,校內機構編制管理工作,學校的專家管理工作;負責出國出境人員的審查等工作。
下設處級機構5個:辦公室、幹部一處、幹部二處、幹部三處、人事處。
財務行政管理局
負責全校的後勤綜合管理,即校園規劃、基建、財務、審計、國有資產和後勤其他事務的綜合管理。
財務行政管理局所屬單位2個,即基建辦公室、財務部
直屬處級機構4個:辦公室、綜合管理處、房地產管理處、衛生處;
基建辦公室下設處級機構2個:計劃材料處、工程處;
財務部下設處級機構6個:財務一室、財務二室、財務三室、資產管理室、結算中心、審計室。 負責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機關及所屬單位的黨群工作及僑務工作等。
下設處級機構4個:辦公室(與團委、青年工作處一個機構三塊牌子)、組織處、宣傳處、機關紀委辦公室。校工會為機關黨委下屬單位。 離退休幹部局
負責離退休人員的政治理論學習、黨務工作、管理和服務工作,組織開展各種活動,發揮離退休人員的作用。
下設處級機構5個:辦公室、黨務工作處、宣傳教育處、文體工作處、服務處。
報刊社
承擔宣傳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探討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反映黨政幹部和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黨校教育方針,交流黨校建設和教學經驗等工作。
下設處級機構2個:辦公室、經營發展部。
下設教研室級機構7個:總編室、一編室、二編室、專刊室、《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編輯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編輯部、《理論動態》編輯部。
幹部教育學院
主要負責受中央部門、企業及地方委託,對縣處級以上黨員幹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等方面的培訓。
下設處級機構4個:辦公室、教務處、教材服務中心、財務處。
下設教研室級機構3個:教研室、培訓辦公室、研究生辦公室。
機關服務局
負責全校後勤保障和後勤服務工作,即餐飲、交通、醫療保健、物業監管等服務工作,教學、辦公、學員生活場所的管理服務工作,供電、供水、供暖、供冷等服務保障工作、校園綠化、環境衛生、房屋修繕及社區管理服務工作。
下設按處級配備領導幹部的服務實體8個:餐飲服務中心、綜合服務中心、交通服務中心、醫院、園林修繕環衛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物業監管中心、動力保障中心。
信息中心
負責全校課堂教學保障、遠程教學網路、校園計算機網路、有線電視和電話通信等信息化建設管理工作,承辦黨校系統遠程教學網路建設的組織協調和使用管理工作。黨校電視台的管理、維護及宣傳報道工作,學校交辦的其他工作等。
下設處級機構5個:辦公室、電化教學處、遠程教學處、校園網路管理處、電視通訊處。 負責黨校教材和教學參考讀物、幹部學習讀物、理論研究著作等哲學社會科學類圖書的出版和發行工作。為全國黨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為黨的幹部教育和思想理論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下設處級機構5個:辦公室、總編室、出版部、發行部、財務室;
下設教研室一級機構5個:一編室、二編室、三編室、四編室、五編室(中央黨校求索音像出版社)。 進修部
中央黨校進修部,是中央黨校校委領導下的學員管理機構,擔負著輪訓培訓高中級領導幹部的任務。中央黨校進修部的前身是馬列學院一部, 1977年中央黨校復校時定名為中央黨校第一部,1983年8月更名為中央黨校進修部。
進修部承擔中央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班,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地廳級幹部進修班、地市黨政主要領導幹部進修班、縣委書記任職培訓班以及中紀委、中組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國家機關各類班次的服務管理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央黨校進修部學習過的省部級領導幹部有6000多名,地廳級領導幹部有26000多名,縣委書記2000多名。
現任領導:黃憲起(中央黨校校委委員、進修部主任)
培訓部
中央黨校培訓部,是中央黨校校委領導下的學員管理機構,負責中青年後備幹部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幹部的培訓。
現任領導:羅宗毅(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培訓部主任)
研究生院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是中央黨校校委領導下的主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直屬機構,擔負著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學籍管理、教學組織與管理、學位授予、就業指導、行政管理以及黨務與思想政治工作,負責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理工作,並對全國省級黨校屬於國民教育系列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進行業務指導。主要為黨和國家培養具有堅實寬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和政策研究能力的高層次馬克思主義理論骨乾和高素質領導人才。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實寬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獨立進行教學科研和政策研究能力的高層次的專門人才。
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的前身是中央黨校理論部,1981年,經國家計委和教育部同意,中央黨校招收首批學位研究生。通過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錄取的首批28名碩士研究生,按國家統一標准,以導師制方式進行培養,為中央黨校學位研究生教育積累了初步經驗。1983年,中央黨校面向全國開始單獨招收碩士研究生,當年招生122名。這一階段的辦學方式是,由中組部、中宣部、中央黨校聯合下發招生通知,按照國家規定單獨考試錄取,嚴格按照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規定標准進行培養,同時從黨校實際出發突出黨校特色。198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批審批,獲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政治學的科學社會主義等專業中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
中央黨校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編制、研究生報考及錄取工作全面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碩士、博士招生指標由教育部下達,碩士入學參加全國統一考試,博士入學考試依照教育部統一規定。2004年10月,建立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培養高層次社會科學人才的學科體系。已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3個國家重點學科;有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還設有哲學、理論經濟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4個博士後流動站;經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累計有一級學科下所屬的2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教學人員700多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500多名,博士生導師117人,碩士生導師143人,擁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和一批在教學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截至2009年7月,已畢業學位研究生2457人,其中獲博士學位811人、碩士學位1646人;授予同等學力碩士學位328人,在讀學位研究生近600人。中央黨校的學位研究生的學籍、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均由國家教育部、國務院學位辦統一注冊,屬於嚴格的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
現任領導:韓慶祥(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
❷ 黑龍江省監獄管理局的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
承擔政務公開工作;負責機關文字綜合、文電、信息、機要、通訊、保密、檔案、信訪、安全保衛和行政後勤等;負責機關日常工作的協調和督辦。
(二)獄政管理處。
監督管理全省監獄(所)的獄政管理。擬訂獄政管理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罪犯的調遣、分押分管、分級處遇、獎懲考核和獄政檔卡管理;負責獄政設施和技術裝備的管理;負責與武警部隊武裝看押的協調;負責監獄(所)信息化建設。
(三)教育改造處。
監督管理全省監獄(所)的教育改造。擬訂教育改造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指導對罪犯進行思想、文化、技術教育;負責指導現代化文明監獄(所)創建;負責指導監獄入監教育、出監教育、個別教育、監區文化建設和社會幫教;負責指導罪犯心理矯治;監督管理邪教類罪犯教育轉化;負責省級罪犯改造積極分子審核;負責監獄(所)和教育改造和宣傳。
(四)刑罰執行處。
監督管理全省監獄(所)的刑罰執行。擬訂刑罰執行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管理罪犯的收押、釋放;承擔死緩、無期徒刑罪犯減刑審核和有期徒刑罪犯減刑、假釋備案;負責罪犯保外就醫的審核和罪犯的申述、控告、檢舉;監督刑罰公開工作。
(五)生活衛生管理處。
監督管理全省監獄(所)的生活衛生管理。擬訂生活衛生管理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監督檢查罪犯實物量標准落實情況;指導罪犯伙食管理和醫療保障;指導監獄醫院醫務人員的業務以及醫院的分級管理和葯品管理;組織、協調罪犯疾病預防控制。
(六)獄內偵查處。 監督管理全省監獄(所)的獄內偵查。擬訂獄內偵查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監獄在押罪犯獄內再犯罪防範和打擊;負責對獄情動態進行調查研究;指導和監督獄內耳目建設、獄內案件偵破、審理和移送。
(七)勞動改造管理處。
監督管理全省監獄(所)的勞動改造。擬訂勞動改造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負責監獄(所)勞動生產項目、勞務加工項目的審核;協調監獄與監獄企業勞動改造工作事宜;指導罪犯勞動改造和安全生產;協調處理重大安全事故。
(八)發展規劃處。
擬訂監獄(所)建設中長期規劃和建設計劃;研究提出監獄(所)建設投資相關配套措施;指導、協調監獄(所)建設項目的審核、論證並監督實施;負責直屬單位的統計工作。
(九)財務裝備處。
監督直屬單位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編制年度預決算;監督管理直屬單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監督管理監獄(所)物資裝備供應,監督直屬單位經費下撥執行情況;按有關規定收繳罪犯勞動補償費並商有關部門核撥使用。
(十)審計處。
負責直屬單位內部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經濟活動審計;負責領導幹部離任經濟責任和其他人員經濟責任的審計;負責專項經費、固定資產的審計;指導直屬單位審計業務建設。
(十一)政策法規處。 組織監獄工作政策調研,負責監獄工作簡報、史志、監獄工作年鑒、黑龍江監獄等編發;指導直屬單位法制建設,承擔有關行政復議和法律應訴等事宜;負責規范性文件、規章制度的核准;組織開展目標管理考核。
(十二)采購管理辦公室。
擬訂直屬單位集中采購的具體管理辦法;監督指導直屬單位集中采購活動;受理直屬單位集中采購投訴;承擔與上級采購部門溝通、協調等事項。
政治部。
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負責領導班子建設;負責直屬單位黨的建設、幹警隊伍建設、黨員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工作、統戰工作。政治部內設幹部警務處、組織宣傳處、離退休幹部工作處
幹部警務處。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負責直屬單位領導班子建設;負責幹部隊伍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負責機關、直屬單位幹部考核、任免、獎懲和日常管理;協調管理機關、直屬單位的人事編制;負責機關、直屬單位警務督察。
組織宣傳處。負責直屬單位黨的建設;負責直屬單位黨員發展和黨員隊伍管理教育工作;負責直屬單位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功創模工作;擬訂直屬單位幹警職工政治學習和教育培訓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法制宣傳、新聞發布、統戰、僑務工作。
離退休幹部工作處。負責局機關離退休幹部的管理、服務;指導直屬單位離退休幹部工作。
機關黨委。按黨章規定設置;負責機關黨務工作。
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室與其合署辦公)。指導直屬單位紀檢監察工作;受理和查處直屬單位副處級公務員違紀問題及申述復查案件;查處直屬單位發生的重大違紀問題及申訴復議案件;協助屬地紀檢監察部門查處市屬監獄的重大違法、違紀案件。
❸ 石家莊市外事辦公室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石家莊市外事辦公室設5個內設機構:
(一)秘書處(禮賓接待處)
負責機關文秘、信息、會務、機要、保密、檔案、信息化建設等日常政務工作;負責全辦綜合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負責調研工作;負責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的人事組織、機構編制和計劃生育工作;負責財務、機關後勤、國有資產管理及安全保衛工作;負責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工作;負責外事、僑務系統幹部培訓;負責赴國外交流員、研修員及華文教師外派工作;負責全市外語人才庫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承辦全市外語專業人員專業技術職務的任職資格評審工作;負責統一協調對外宣傳工作;負責協調、指導全市重大涉外活動的禮賓接待工作;負責具體安排外國及港澳記者來石采訪的接待工作;負責全市涉外單位涉外禮儀培訓工作。承辦市委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涉外管理處(友好城市處)
負責全市公務出國、赴港澳人員的審批或審核、報批工作;牽頭統籌制定年度市級領導的出訪計劃;牽頭承辦市級領導幹部出訪報批事宜;審核各縣(市)區、市直各部門的年度出訪計劃;指導申辦簽證工作;負責檢查跟蹤了解公務出國、赴港澳團組境外活動情況;負責全市公務護照的管理;負責因公出國送簽工作的管理;負責審批或審核外國人來訪申請,並按外交部授權辦理應邀來訪的外國人簽證通知函電及其他領事業務;負責審核外國專家申請辦理邀請函電事宜;負責外國記者來石采訪的管理,會同有關部門負責港澳記者來石采訪有關事宜;負責全市涉外單位的業務指導、檢查和管理;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外語培訓機構的審批和管理工作;會同有關部門辦理全市學校聘用外國教師的資格初審與報批工作;承辦反恐涉外聯絡工作;承辦境外非政府組織在石活動和我市民間組織參加國外非政府組織活動的管理工作;負責境外駐石機構的管理協調工作;負責對全市涉外中介機構的管理工作;辦理國際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和國際防治艾滋病涉外聯絡工作;協同有關部門管理在本市的外國人,處理涉外案件;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制止公款出國(境)旅遊工作;負責統籌領事保護工作;指導代辦領事認證工作;在發生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負責涉外應急事務的協調處理工作。負責統一制訂全市國際友城工作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市與外國城市締結友好關系事項的審核、報批工作;負責全市年度友城工作情況的統計上報事項。
(三)僑務處
綜合掌握僑情,研究制定僑務工作政策和規定;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僑務宣傳教育工作;負責僑務扶貧救濟、捐贈工作;負責僑務信訪工作;承辦華僑、港澳同胞的身份認證和來石定居安置工作;負責全市僑務招生和歸僑、僑眷高職子女升學照顧工作;開展對華人華僑、港澳同胞及其社團組織的聯誼工作;承辦或指導來石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的邀請接待工作;協同有關部門做好引資、引智工作;負責僑資、僑屬企業、港澳同胞投資企業的身份認證工作;審核辦理有關單位報請市委、市政府審批的涉及僑務和港澳事務的有關事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僑務對台工作;負責在石舉辦華僑華人世界性、區域性宗親活動的審核、報批工作;受理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來信來訪,協調僑資企業投訴;負責僑務執法工作。
(四)亞洲非洲大洋洲處、歐洲美洲處
亞洲非洲大洋洲處、歐洲美洲處的主要職責是:分別負責本市與相應地區的交往工作;研究相應地區的基本情況;承辦來訪國賓、黨賓的接待工作;辦理邀請重要外賓的來訪報批手續;具體辦理市級領導因公出國(境)等對外交往事宜;負責邀請、接待外國駐華使領館人員來訪,以及我國駐外使領館人員來石考察等事項;負責本市及所轄各縣(市)與外國城市建立友好關系的考察、聯絡和報批工作;負責與相應區域國家友好城市的交流與合作,負責對外聯絡事宜;負責辦理授予國外友人榮譽稱號的審核、報批工作;負責相應地區的對外宣傳工作,審核重要外事報道文稿;負責全市重大外事活動的聯絡、協調和翻譯工作。
❹ 安徽省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挑戰最為嚴峻的一年,也是我們搶抓機遇逆勢而上、發展成就振奮人心的一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萬眾一心,克難奮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取得明顯成效,綜合實力有新提升,結構調整有新進展,改革開放有新突破,人民生活有新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我們隆重慶祝新中國六十華誕,極大地激發了全省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崛起信心。
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突破一萬億元,達到100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2.9%。財政收入1551.2億元,增長17%,其中地方收入863.9億元,增長19.2%。糧食總產量61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87.9億元,增長2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63.2億元,增長3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27.8億元,增長19%。進出口總額156.4億美元,下降22.5%,較上半年降幅收窄10.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增長8.4%。農民人均純收入4504元,增長7.2%。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9%。城鎮新增就業5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1%。
過去的一年,我們主動強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舉措,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我們密切關注形勢變化,積極跟蹤政策走向,主動作為,果斷決策,深入落實中央一攬子計劃,先後出台一系列保增長的政策措施,較早地實現了經濟回升向好。牢牢把握國家擴內需的政策機遇,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開工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幹了一批我們多年想干而沒有條件乾的大事。合蚌客運專線、合福鐵路安徽段、九華山機場、宣績高速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馬鋼車輪擴能改造、新橋國際機場等重大項目扎實推進,江淮汽車年產20萬輛乘用車、銅陵銳展發動機、國電蚌埠電廠二號機組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經過多年建設,總投資183.4億元的14項治淮骨幹工程全面完成,標志著淮河中游骨幹防洪體系基本建成。六潛高速、六武高速安徽段、阜周高速北段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公路302公里,通車總里程超過2800公里。千方百計保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出台減輕企業負擔和金融支持小企業的多項舉措,全年減免緩稅費312億元,在關鍵時刻提振了企業信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中部第一、全國前列。認真落實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工作,銷售家電、汽車、摩托車、農機等231.5萬台(輛),銷售額108億元,家電下鄉銷售量居全國前列,補貼兌付率全國第一,200多萬農戶受益,同時鼓勵普通商品住房消費,開展地產品銷售對接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消費持續快速增長。堅持把保市場、保份額作為外貿工作的重點,多措並舉,有效遏制了進出口急速下滑的態勢。把握宏觀政策導向,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加大信貸投放,新增本外幣貸款2406億元,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家,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163億元,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共234億元,財政部代理發行我省地方政府債券77億元。大力完善地方金融體系,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社會發展。農村信用社專項票據兌付工作全部完成,新組建開業農村銀行13家,新增擔保機構25家,獲准開業小額貸款公司123家,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17個市,中國進出口銀行、民生銀行、匯豐銀行等14家境內外銀行在我省新設23家分支行。
過去的一年,我們全面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大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著眼增強創新能力,重點實施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人才和技術研發政策,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全省呈現出創新活力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創新人才集聚、創新型產業快速發展的好勢頭。我省被批准為首批三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之一;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16386件和8594件,在全國位次分別提升2位和6位;13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其中1項首次獲得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新增國家級創新型企業6家、試點企業10家,增量全國第一;新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4家;新增國家級質檢中心2家,總量達到9個,居中部地區首位;新增兩院院士4名。全力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聚焦核心區域、核心企業和核心項目,狠抓企業主體、創新載體和產學研一體建設,科技、產業、改革和人才成果加速涌現,試驗區建設進入國家層面。科技研發實現新突破,建成世界首個量子通信網路,奇瑞混合動力轎車、科大訊飛暢言教學產品等成功面市。創新型產業加快發展,京東方液晶平板顯示器、普樂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等重大項目扎實推進,高新技術領域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9戶。體制機制創新加速推進,啟動建設合肥創新服務平台,省及合蕪蚌三市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順利運行,招募風險投資機構10家,募集資金30億元以上。人才培養和引進取得新進展,與國家外專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實施引智項目237項,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工作基地落戶合肥,中科大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和奇瑞公司成為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制定實施鋼鐵、汽車等9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台文化、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完成重點產業技改投資1800億元,工業化率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新跨越,產值增幅達30%以上,皖新傳媒成功上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業態發展迅速。落實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推開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工作,選擇150個實力較強的鎮開展擴權強鎮試點,縣域經濟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扎實推進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建設,區域發展進一步協調。繼續深化加快皖北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皖北地區呈現加速發展的可喜局面,合肥等市縣與皖北三市六縣結對合作進展順利。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推進淮河、巢湖等重點流域環境整治,所有市縣都建成污水處理廠,新增日處理污水能力101.5萬噸,新增燃煤機組脫硫設施496萬千瓦,「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完成。
過去的一年,我們持續加強「三農」工作,不斷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加大城鄉統籌力度,著力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多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實現了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積極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認真執行小麥、水稻等最低收購價,發放各類涉農補貼120.7億元,比上年增加11.7億元。深入推進糧食生產「三大行動」,戰勝皖北地區50年一遇的特大乾旱等自然災害,奪得糧食豐收。扎實開展畜牧業升級計劃和水產跨越工程,畜牧水產業規模養殖比重較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2582.5億元、增長29.7%,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115家、增加744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507個,完成新型農民培訓59.8萬人。成功舉辦首屆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和第十屆安徽名優農產品、綠色食品(上海)交易會。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新網工程」網點達3.8萬個,比上年增加3296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6708公里,新建改造排灌泵站11.8萬千瓦,新增改善灌溉面積230萬畝、除澇面積80萬畝,投入16.6億元、新開工建設43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增營造林195萬畝,新增農村沼氣用戶近10萬戶,解決了316.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積極穩妥開展農村土地整治整村推進試點和農村危房改造試點,連續11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取得新進展。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啟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惠民直達工程」試點成效明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擴大省級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基本完成集體林權確權發證任務並開展配套改革試點。
過去的一年,我們積極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切實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中小企業2502戶,增長23.8%。部門預算改革全面推開,地方稅制改革繼續深化,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順利完成,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全部取消。經過周密部署精心實施,穩妥解決了工商系統市場辦管脫鉤問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籌備組建省演藝集團、省廣電傳媒產業集團,172家經營性文化單位實現轉企。積極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選擇32個縣(市、區)啟動基層醫葯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這項工作受到廣泛認可,人民群眾普遍歡迎。全力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主動配合國家部委編制示範區規劃,邊規劃邊建設,邊申報邊推進,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示範區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准,成為我省第一個國家層面戰略規劃,為加速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平台。參與泛長三角發展區域分工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交通、能源、科技、金融、旅遊、質監等重點領域合作取得新進展。積極謀劃並大力推進與央企調整結構合作發展,在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現代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簽訂合同項目77個、總投資1840.8億元,已開工項目35個、投資額975.1億元,開創了與央企戰略合作的新局面,對推動我省長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積極參與並主動對接上海世博會的各項籌備工作。在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取得了豐碩的經貿與合作成果,彰顯了安徽優勢,擴大了對外影響,提振了崛起信心。黃山航空口岸和馬鞍山、池州水運口岸對外開放,全省口岸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對台經濟合作加強,合肥至台北直航開通。全年實際到位省外資金4640億元、增長43.8%,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8.8億美元、增長11.3%,新落戶世界500強企業4家。入境旅遊人數達到156.2萬人次,增長18.2%。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增長33.4%,對外投資拓展到44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源開發勘探邁出新步伐。國際友好城市新增3對,達到69對。
過去的一年,我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民生為第一目標,在財政收支壓力加劇的情況下,繼續加大民生工程推進力度,實施項目由上年的18項拓展到28項,投入由176億元增加到254億元,惠及6000多萬城鄉居民。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困難群體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1%,建成和在建農民工創業園253個,培訓農民工52.8萬人,返鄉農民工中98%返城就業,全省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社會保障體系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26.8萬人、1447萬人和377.8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啟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2.5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採煤塌陷區村莊搬遷應急工程首批項目進展順利。實行新的扶貧標准,扶貧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推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和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加快職業教育大省建設,高等教育「雙百工程」和質量工程取得新進展。按照重點設防類抗震設防標准,全面排查鑒定中小學校舍,制定實施3年消除安全隱患工作方案,完成加固改造年度任務,努力將中小學校建成質量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場所。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話劇《萬世根本》、黃梅戲《雷雨》等一批精品佳作獲國家級獎項,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國際動漫創意產業交易會、第二屆中國農民歌會、第五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項目獲第三屆文化部科技創新獎唯一特等獎。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免費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婚前醫學檢查和農村孕產婦保健,啟動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點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城市社區衛生覆蓋率達8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質量全國領先。 「全民健身、健康安徽」主題活動蓬勃開展,我省健兒在全運會上取得13金、12.5銀、9銅的歷史最好成績。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馬鞍山市榮獲中部地區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外事、僑務、港澳、統計、文物、檔案、地方誌、參事文史工作繼續加強,地震、氣象、地質、測繪、防災減災工作扎實推進,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和紅十字事業取得新進步。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局面繼續鞏固。
過去的一年,我們高度重視維護社會穩定,努力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認真落實穩定第一責任,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工作,圓滿完成國慶60周年安保任務,全省社會治安大局穩定,人民群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加強信訪工作創新,建立下行接訪、涉訪特困救助、網友留言辦理反饋等制度,加強積案化解,信訪總量穩中有降。深入開展「質量和安全年」活動,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頓,扎實推進產品質量和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基本形成覆蓋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落實法律援助政府責任,全省已建法律援助中心123個、法律援助工作站2060個。對口支援松潘縣災後重建工作加速推進,已完工和在建項目37個,占項目總數的80.5%,受到災區群眾的廣泛好評。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優撫工作取得新進步,駐皖部隊和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在抗災救災、維護社會穩定、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過去的一年,也是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施政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年。我們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著力解決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我們堅持依法行政,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基本完成省、市、縣三級政府機構改革任務。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進一步密切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系,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推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45件、政協委員提案815件。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規范執法行為,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2件,制定、發布省政府規章8件。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啟動實施新科技成果、招商項目和就業勞務信息發布「三個窗口」建設,繼續深化「一站式」服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的八項要求,因公出國(境)、公務車輛購置及運行費用支出比前三年平均數分別下降37.5%和20.6%,「小金庫」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勤政廉政建設有新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與人民的期待還有差距。主要是: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仍比較困難,民間投資意願不強,居民消費後勁不足,外貿下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一些長期制約我省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進一步凸顯,農業基礎仍然薄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城鎮化進程滯後,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難度加大,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職能轉變與科學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公共服務能力有待增強,行政效能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部門思想解放不夠、創新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實、辦事效率不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鋪張浪費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極少數人甚至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絕不辜負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託。
❺ 請問:市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是什麼級別的官呢謝謝。
直轄市的市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是正廳級,副省級市和計劃單列市的市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是副廳級,地級市的市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是正處級,縣級市的市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是正科級。
市外事僑務辦公室負責全市因公臨時出國、赴港澳管理工作,審核或審批上級授權范圍內的因公派遣出國(境)團組和邀請外國人來中山訪問的有關事宜,負責全市因公證照的辦理工作。
市外事僑務主要事務: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外事、僑務和港澳工作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擬訂外事、僑務和港澳工作的規章制度,制定外事、僑務和港澳工作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二)研究分析外事、僑務、港澳工作重大問題,調查了解和掌握全市外事、僑務、港澳工作動態,提供政策建議。
(四)依法組織協調歸僑僑眷和華僑華人在國內合法權益的維護工作,負責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捐贈審核及監督管理工作。
(五)負責接待來訪問的外國官方代表團、外國駐華、駐穗領事官員和其他重要嘉賓;負責協調領導的外事活動及其他重要外事活動的禮賓管理,監督執行外事紀律。
(六)統籌協調市與相關國家及國際區域間交流合作事務;指導鎮區、市直部門的外事業務;負責與外國外交、領事機構和其他官方、半官方機構的聯系與交往;負責市國際友好城市管理工作;指導民間對外友好交往工作。
(七)協調處理重大涉外突發事件,外國公民及法人在本市發生的各類重大案件,以及協助市內在境外公民、機構的領事保護等相關事務。
(八)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和團體開展涉僑工作,配合有關部門研究處置涉僑突發事件,指導鎮區僑務工作;負責對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及其社團的聯誼和服務工作;承辦有關活動審批事宜。
(九)指導、推動涉僑宣傳,涉僑文化交流與華文教育,涉僑經濟、科技合作與交流等工作,做好為僑資企業服務和協調涉僑經濟投訴工作。
(十)統籌協調全市涉港澳工作,負責辦理和協調本市與港澳官方、半官方及重要民間往來事宜,推進本市與港澳地區在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十一)承辦市委、市政府和上級外事、僑務、港澳部門交辦的其他事項。
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市外事僑務局合署辦公。其主要任務是:
(一)同各國對華友好組織和機構、各地方社會團體和各界友好人士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二)積極參與全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廣東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開展的有關活動,完成廣東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委託的各項事務;支持、配合兄弟市友協開展的有關對外友好交流活動。
(三)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對外經貿、科技、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四)開展地方性對外民間文化交流。
(五)開展其它有關中山市人民同各國人民發展友好關系的工作。
市外事僑務辦公室的職能:
綜合協調機關日常工作。負責文秘、檔案、年鑒、僑志、保密、財務、後勤保障和內部接待工作;承擔人事、機構編制、政工、勞動工資、老乾、幹部培訓、黨務、紀檢監察、工會、青年、婦女、計生。
職能:承擔全市因公臨時出國、赴港澳業務工作。配合市有關部門貫徹執行出國(境)管理的有關規定;承擔因公臨時出國、赴港澳團組的審核、審批、呈報及證件簽證、簽注工作;承擔因公證照的收繳管理工作。
僑政科
職能:承擔落實僑務政策、法規工作。監督全市落實僑務政策、法規情況;擬訂我市僑法宣傳計劃;承擔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歸僑、僑眷信訪工作;
承擔落實僑房政策工作;承擔歸僑、僑眷及「三僑生」工作;承擔涉僑事務的行政復議工作;承擔扶貧助學工作;承擔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捐贈項目的日常審核工作,監督、指導各有關單位做好僑捐項目管理工作。
禮賓科
職能:承擔禮賓接待、禮賓管理及涉外管理工作。承擔來訪外國官方代表團、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外國記者和其他重要外賓、外國友好團體和友好人士的接待工作;
協調和指導全市外事禮賓禮儀管理;協調和指導我市各單位與外國駐華使(領)館及其他官方、半官方機構的交往工作;承擔我市舉辦的國際會議審核報批工作;承擔協調處理涉外事(案)件工作。
經濟聯絡科
職能:承擔海外僑團、華僑華人、港澳社團及鄉親的聯絡接待、推動涉僑經濟科技工作。承擔僑情調研和資料庫建設工作;承擔為僑資企業服務和指導中山市僑資企業商會工作;
承擔海外華裔青年夏(冬)令營工作;承擔世界中山同鄉懇親大會聯絡處、中山市華僑華人文化學會工作;承擔中山市海外交流協會秘書處、僑務對台工作;承擔受理榮譽市民申報和日常有關工作。
宣傳科
職能:承擔海外僑團、華僑華人的聯絡接待、對外宣傳及推動涉僑經濟科技工作。承擔僑情調研和資料庫建設工作;承擔為僑資企業服務和指導中山市僑資企業商會工作;承擔海外華裔青年夏(冬)令營、扶貧助學工作;
承擔世界中山同鄉懇親大會聯絡處、中山市華僑華人文化學會工作;承擔華文教育;指導、管理全市僑刊鄉訊出版發行工作、編輯出版《中山僑刊》;聯系、協調涉僑文化交流和華文教育機構開展相關工作;承擔本局網站的開發及維護管理工作。
港澳科
職能:承擔涉港澳工作。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港澳工作方針、政策,擬訂我市港澳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承擔我市與港澳官方、半官方往來報批,促進我市與港澳地區各領域交流與合作工作;承擔我市與港澳地區官方、半官方的聯絡和接待工作;配合做好CEPA有關工作。
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與市外事僑務局合署辦公。內設2個部:
國際交流部
職能:承擔促進國際交流工作。承擔我市與外國友好城市及有交流合作關系地區的交往工作;辦理與外國市、區締結友好關系的報批手續;組織實施友好城市及國際交流工作計劃;配合有關部門實施赴國外培訓計劃;承擔中山市留學回國人員聯誼會秘書處工作。
外聯部
職能:承擔友協會務建設工作;擬訂友協工作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組織或配合我市有關單位同各國對華友好組織、社會團體和友好人士開展經貿、科技、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開展地方性對外民間文化交流;
開展其它有關中山市人民同各國人民發展友好關系的工作;承辦全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及其他有關任務;
配合其它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開展的有關對外友好交流活動。承擔代辦企業出(國)境手續工作;承擔全市APEC(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行卡的受理、審核和保管工作。承擔辦理外國人入境授權通知書工作。
安全保衛工作;承辦市委、市政府和上級部門交辦事項的督促落實。
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自治區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僑務辦公室)設12個內設機構:
(一)秘書處
協助辦領導處理、協調機關日常政務;負責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財務、政務公開、基本建設、安全保密、督查信訪和翻譯等工作。負責固定資產管理和政府采購工作;負責外事僑務系統的聯絡和內賓接待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擬訂外事(僑務)政策法規;負責自治區黨委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禮賓處
負責接待來自治區訪問、過境的國賓、黨賓及其他重要外賓;受理、接待外國駐華外交官和國際組織駐華人員來訪事宜;承辦自治區領導出國(境)的具體事宜,統籌安排自治區領導的外事活動;審核自治區及中央駐疆單位主辦的國際會議及外事禮賓活動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外國金融、保險機構、商社、企業與自治區人民政府間非商業性的交往等事宜;負責審核外國副部長級以上政要及與我未建交國家官員來疆訪問的有關事宜;負責外國人赴自治區控制開放區、非開放區的審核管理;負責審核外國人入出境的禮遇規格並出具相關的聯檢證明。
(三)鄰國處
宣傳並落實我國的邊界事務政策和外交政策;負責國界的劃界、勘界、聯檢的有關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做好邊境管理和邊境涉外建設等邊界日常管理工作;指導並參與邊防會談會晤、領國情況調研以及與領國交往有關的涉外工作;負責完善邊界工作的措施和規定。
(四)領事處(駐京簽證辦事處)
負責對外國駐疆官方、半官方機構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協調處理領事保護事宜及因公出國(境)人員的身份核查、證件補(換)發事宜;管理或協同處理涉外案件及其他重要涉外事項;協助對在疆外國人的管理;承辦自治區和經授權的中央駐疆單位因公出國人員的護照審發和管理、外國簽證的申辦業務;代辦領事認證;承辦自治區和經授權的中央駐疆單位因公赴港澳通行證的審發和簽注業務;核發邀請外國人訪華的簽證通知函電。負責駐京簽證辦事處的日常工作。
(五)出國管理處
擬定自治區因公出國(境)審批和管理的政策、規定和辦法;承辦自治區因公臨時出國(境)、赴港澳地區的審批和管理工作,負責外國人來疆審批業務;負責對因公臨時出國(境)人員進行出國前培訓教育,檢查了解出國團組和人員境外活動情況,進行出國效益評估;負責外國專家、留學生、實習生涉外事項的管理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出國培訓有關涉外工作。負責自治區港澳事務管理工作。
(六)新聞文化處
負責國際形勢、對外政策的宣傳教育工作,提供重大國際問題和突發事件的宣傳材料和對外表態口徑;負責外事僑務的對外宣傳工作,提供反映自治區區情、建設成就、民族政策的對外宣傳品,協同有關部門做好自治區對外宣傳、文化交流和民間外事、僑務教育工作;協同審核自治區重要涉外報道稿件;負責外國及港、澳地區記者來疆采訪的接待和管理工作。負責《新疆外事》的編輯出版工作。
(七)國際交流處
負責我國加入的國際條約、法規在自治區的實施以及與國內法相銜接的有關工作;負責與外國駐華使領館、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和我國駐外使領館及其他駐外機構聯系,協調自治區的官方和民間對外交往事宜;組織指導、參與和協助開展自治區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為自治區對外開放和交流提出建議;負責辦理與外國友好城市締結友好關系的有關事項,管理和指導友好城市交往及其他民間對外交往工作。
(八)非政府組織管理處
負責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自治區活動及自治區民間組織參加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的調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對各有關單位與境外非政府組織開展活動提供外交、外事方面的政策指導;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自治區活動及民間組織參加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管理工作中的對外協調聯絡;承擔機關的綜合調研及修志工作。
(九)國內僑務處
負責國內僑情調研工作,擬訂自治區僑務政策、法規和工作意見;會同有關部門依法保護華僑、歸僑、僑眷在國內的合法權益;做好信訪接待、僑務扶貧和其他為僑服務工作;負責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回國(回鄉)定居的有關工作;負責「三僑考生」的招生事宜及歸僑、僑眷子女自費出國、留學人員身份審核工作。
(十)國外僑務處
負責國外僑情調研,開展對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和社團的聯絡、接待服務等工作;會同有關部門依法保護華僑華人在國內的合法權益;配合我駐外使領館做好華僑華人和新移民工作;配合有關部門解決新疆籍華僑華人子女華文教育的有關事項;幫助歸僑、僑眷依法繼承和調回國(境)外財產。
(十一)經濟科技處
會同有關部門制訂有關僑屬、僑資企業優惠政策、做好服務工作;做好接受國際與外國機構和人員以及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的捐贈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引進外資、僑資、人才、技術、設備和開拓國外市場、促進對外經濟合作等工作;為自治區外向型企業提供對外交往服務。
(十二)組織人事處
負責機關並指導直屬單位的機構編制、人事、計劃生育、出國(境)政審、安全保衛等工作,負責自治區外事僑務幹部的培訓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歸僑、僑眷代表人物的人事安排工作;負責自治區外語翻譯職稱的有關工作。
新疆邊防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有關邊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落實新疆邊防委員會的工作計劃和安排;掌握自治區邊防工作情況,開展工作調研,解決邊境地區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研究制訂搞好邊境管控的措施和規定;負責自治區邊防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管理工作。
機關黨委負責機關及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監察室(與紀檢組合署辦公)為自治區紀委(監察廳)的派駐機構,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紀律檢查和行政監察工作。
離退休幹部工作處負責機關的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
❼ 歸國華僑聯合會是做什麼工作的
歸國華僑聯合會的主要職能:群眾工作、參政議政、維護僑益、海外聯誼。
1、群眾工作
本著一切為了歸僑僑眷、一切依靠歸僑僑眷的原則開展各項工作,充分調動廣大歸僑僑眷的積極性,凝聚僑心、集聚僑力,共同為振興中華作貢獻。時刻關心僑界群眾生活,了解和掌握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願望和要求,切實為僑界群眾排憂解難,特別要關心歸僑僑眷中的困難群體,動員各方力量扶貧濟困,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2、參政議政
積極參加國家的各項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活動,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發揮僑的獨特作用。僑聯作為政協組成單位,要積極發揮民主監督作用,通過僑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提案和議案,積極反映社情民意、僑界的心聲。要積極參與涉僑法律、法規的制定與修改,督促檢查《保護法》的實施。
3、維護僑益
代表歸僑僑眷的權利和利益,通過學習宣傳僑法,提高全社會的認識;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加大依法護僑的力度;通過健全網路、拓寬渠道,增強信訪工作的實效;通過深入基層、協調各方,提高為僑服務的質量。
4、海外聯誼
充分發揮僑聯組織密切聯系海外僑胞的優勢,深交老朋友,廣交新朋友。加強同港澳僑團的聯系,密切與海外僑胞及其社團的聯系,建立與新一代僑胞及其社團的聯系,加強與華僑華人世界性、區域性組織的聯系,積極參與以地緣、業緣、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的僑團的聯誼活動。
(7)僑務培訓計劃擴展閱讀:
1、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簡稱「中國僑聯」。成立於1956年10月12日,是由全國歸僑、僑眷組成的全國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橋梁和紐帶。」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組成單位。現任主席:萬立駿。
2、僑聯主要機構設置
(1)辦公廳
負責掌握僑聯工作動態和協調日常工作;負責中國僑聯有關重要會議、活動的組織;負責調查研究和信息、網路管理工作;負責機關文秘、機要、檔案、保密工作以及財務、資產、行政管理工作;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的安全保衛工作;編輯《中國僑聯工作》、《僑聯簡訊》。
內設機構:秘書處、研究處、信息處、資產財務處、行政處(保衛處)。
(2)海外聯誼部
負責協調中國僑聯機關海外聯誼工作,指導地方僑聯開展海外聯誼;負責掌握海外僑情動向,收集和建立僑情信息資料;負責掌握海外僑團情況,加強同海外僑團的聯系;負責加強同中國僑聯港澳委員、顧問、港澳台地區僑團和海外顧問的聯系,開展僑務對台工作;
負責擬定中國僑聯外事工作計劃,開展海內外僑胞的交往和聯誼活動;為海外僑胞探親訪友、尋根問祖、觀光旅遊、療養治病、進修講學等提供有關服務。
內設機構:綜合處、聯誼處(中國僑聯青年委員會秘書處)、外事處。
(3)經濟科技部
負責指導地方僑聯為我國引進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提供服務;負責掌握華僑、華人資金、技術、設備、人才引進和華僑捐贈、僑匯、僑屬企業工作情況;負責加強同僑界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的聯系,指導地方僑聯開展為科教興國服務的工作;負責指導地方僑聯辦好經濟實體及扶持歸僑、僑眷興辦企業的工作。
內設機構:綜合處、經濟聯絡處、科技服務處。
(4)文化交流部
負責宣傳黨和政府的僑務工作方針、政策,開展對歸僑、僑眷的思想道德教育,宣傳歸僑僑眷的先進事跡和海外僑胞的愛國行動;指導各級僑聯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宣傳工作;負責引導各級僑聯弘揚愛國主義,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開展海內外文化交流活動;
負責加強同僑界人士的聯系,為我國文化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服務;負責指導全國僑聯系統的僑刊鄉訊工作;負責中國僑聯的新聞發布工作;主管中國華僑出版社、《海內與海外》雜志社。
內設機構:綜合處、新聞宣傳處、文化處。
(5)權益保障部
負責參與有關部門僑務法律法規草案的研究和擬定工作,開展對歸僑、僑眷的法制教育;指導各地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開展維護僑益工作;接受被侵犯權益的歸僑、僑眷的申訴,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詢,促進有關部門落實政策,監督有關僑務法規的實施;
負責開展海內外律師界人士的聯誼、合作和交流;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歸僑、僑眷的意見和呼聲;負責中國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內設機構:政策法規處(中國僑聯普法辦公室)、法律服務處(中國僑聯法顧委辦公室)、信訪處(中國僑聯信訪辦公室)。
(6)組織人事部(機關黨委)
負責指導僑聯的組織建設工作;配合有關主管部門做好全國人大中歸僑、僑眷代表,全國政協中僑聯界別委員的人事安排工作;負責省級僑聯領導班子成員歸僑、僑眷身份的審核和備案工作;
負責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工作和僑聯幹部培訓管理工作;負責協調、管理中國僑聯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的機構編制和人事管理工作;負責辦理出國人員有關審查手續;負責機關離退休幹部管理工作。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❽ 婁底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工作回顧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市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們經受嚴峻考驗並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
牢牢把握「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就業、強基礎」的總體要求,突出「工業主導、基礎先行、項目帶動、協調發展」的戰略重點,團結一致,奮力攻堅,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努力開創了我市「科學發展,加速趕超」的新局面。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0億元,增長12.6%(預計數,下同);完成財政總收入45.51億元,增長13.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5.53億元,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80元,分別增長8.9%和9.3%;人口自然增長率7‰;城鎮登記失業率4.5%;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35;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4.5%,化學需氧量削減4.97%,二氧化硫、砷排放量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一)工業經濟較快增長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去年上半年我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由年初的9%一度下滑至5月份的3%,全市生產總值增速同步下滑至7.2%。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科學應對,力促規模工業止跌回升,全年增速達到17.8%,總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69億元,增長16.1%。
工業企業加快發展。及時出台促進企業平穩較快發展若干意見,集中開展「工業企業服務年」活動,由市級領導牽頭,上千名幹部深入企業開展服務,幫扶企業促技改、調結構、拓市場、渡難關。完成工業投資169億元,增長30%,其中技改投資140.5億元,增長20.7%。原煤、發電量、鋼材、焦炭、銻品、水泥等主要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0%、34%、25%、36%、54%、46%。十大產業集群專項規劃編制完成,實現增加值190.5億元,增長19.2%。規模工業企業總戶數達到601戶,新增92戶。
園區工業不斷壯大。研究出台支持產業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園區績效考核辦法,明確園區高技術產業發展定位,實現園區工業增加值63.4億元,增長16%。婁底經濟開發區獲批「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婁底薄板材料深加工產業園」,各縣市區產業園也競相發展。
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扎實開展「科技創新年」活動,推進產學研結合,市內75家企業與國內3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對接,在全省率先組建了湖南特種陶瓷、煤礦機電、農業機械、特色生豬等四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閃星銻業技術中心進入國家級技術中心行列。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6家、湖南名牌產品8項,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51項。市農科所選育的雜交水稻新品種「陸兩優267」通過省級鑒定,在全省大面積推廣應用。我市順利通過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創建考核驗收,獲批「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湖南省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冷水江成功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二)投資拉動強勁有力
搶抓國家實施擴內需一攬子計劃的有利機遇,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年」活動。全年施工項目1276個,增長48.2%,其中新開工項目1010個,增長48.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億元,增長54.2%,是我市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年份之一。
工業建設呈現新亮點。漣鋼2250熱軋板生產線、金電二期、華潤電力一期、雙峰海螺二期、湖南海螺、安石湖南煤化新能源等30個重大項目竣工投產,72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尤其是總投資115億元的華菱安賽樂米塔爾汽車板電工鋼項目成功落戶婁底經濟開發區並開工建設,將為我市發展增添強大後勁。
交通建設取得新突破。完成投資34.32億元。成功爭取滬昆鐵路客運專線通過我市,並規劃在婁底城區和新化設站,婁邵鐵路擴能改造順利開工。婁新、新漵、安邵三條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推進,打響了干線公路改造三年大會戰,加快推進G207、S210、S312、S209、S217、S225、X024等七條干線公路改造,婁底汽車南站投入使用,農村通鄉通暢工程完成1231公里,其中改造縣鄉公路140公里,新建鄉鎮到村水泥路1091公里。全面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交通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理順。
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完成投資18.6億元。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式運營,成為城市投資的主載體、城市融資的主平台和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中心城區吉星路等主次幹道完成提質改造,孫水公園建成開放,市體育中心和漣水河南岸防洪堤主體工程竣工,城區綠地率達到34.25%。縣市城區與小城鎮加快建設。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竣工面積分別增長21.2%和10.7%。成功爭取水府示範片區納入長株潭城市群昭山示範區范疇,與長株潭對接融入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要素保障得到新加強。加快對接國家、省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40個重大項目進入省重點項目規劃,17家企業列入省重點產業骨幹企業名錄,爭取中央、省各類建設資金26.1億元,比上年增加11.1億元。積極搭建對外合作交流與招商引資平台,成功舉辦婁底深圳投資洽談會、廣州科學城投資推介會、第三屆「青春婁底·湘中之光」經貿洽談會,組團參加「中博會」、「港澳洽談周」、「珠洽會」、「湘商大會」,實現內聯引資80.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34億美元,是我市歷史上招商引資力度最大、措施最硬、效果最好的一年。大力實施金融機構扶持中小企業600家工程,組建了2個資本金過億元的擔保公司,成立了2家小額貸款公司,冷水江成功創建省級金融安全區。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比年初凈增97.2億元,增量居全省第四位,增速居全省第一位。重點項目用地得到有效保障,連續十年實現耕地總量占補平衡,維護礦產資源管理秩序工作榮獲全國先進。
(三)農業基礎更加鞏固
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農業經濟穩步增長。全年完成農業增加值92億元,增長5%,糧食播種面積393.5萬畝,總產162萬噸,分別增長4.29%、3.19%。出欄生豬499.7萬頭,增長3.4%。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化肥補貼、農機購機補貼、種糧大戶補貼等補貼資金3.22億元。全市「三農」支出完成8.32億元,增長29.78%。種養大戶發展到5.1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372個,會員7.2萬戶,帶動農戶19.26萬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888家,完成產值47.8億元,增長20.6%。雙峰、新化分別獲全國糧食生產標兵縣和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新化、漣源列入國家油茶基地建設重點縣(市)。
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業基礎不斷夯實。重點抓了78個省級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逐步形成了特色產業型、生態養殖型、勞務經濟型等8種建設模式,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完成水利建設投資3.9億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5.1萬處,解決24.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水利建設工作獲全國先進,第六次獲得全省水利建設競賽「芙蓉杯」獎。農業機械化率達到27.1%,農機產值達到10.7億元,已有27個產品納入國家和省支持推廣的農機產品目錄。扶貧建設、革命老區、庫區開發、移民後扶、農民負擔監管、「三冬」生產等工作扎實開展。及時有效抗禦山洪災害,奪取了雙峰「7·2」抗洪救災勝利。森林防火、農林病蟲害防治、氣象水文信息和技術服務、農資供應與價格調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工作進一步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進入全省前列。農村道路、通信等設施不斷完善,農網改造完成投資1.22億元。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新化被評為全國基本農田保護、農業綜合執法先進縣。推進土地集約經營,已流轉耕地面積31.5萬畝,占承包面積的15.4%。狠抓農村能源建設、鄉村清潔工程和農村面源污染的整治,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林地現場核實率、林權發證率、山林糾紛調處率分別達到92.1%、36.1%和88.4%,均超過省定年度目標。完成造林11.6萬畝,新增油茶林2.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7.5%。
(四)促進消費成效顯著
全年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187億元,增長11.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5.6億元,增長18.7%。我市成為全國首批商務綜合執法試點城市,「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持續推進,「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活動效果明顯,發放財政補貼9800萬元,帶動直接消費15億元。成功舉辦湖南省首屆農業機械、礦山機械、電子陶瓷產品博覽會,加工貿易實現零的突破,進出口總額居全省第四位。消費者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0.7%。旅遊業快速發展,旅遊接待總人數達到544萬人次,增長34.5%,實現旅遊總收入27.6億元,增長36.4%。啟動了大梅山文化旅遊區域合作,開展了「億元優惠迎國慶·萬人免費游婁底」大型促銷活動,成功舉辦第二屆曾國藩國際文化旅遊節,波月洞成功創建AAA景區,梅山龍宮、曾國藩故居創AAAA景區通過國家專家組評審,填補了湘中AAAA景區的空白。湄江成功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紫鵲界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我市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通過國家驗收。
(五)民生保障力度加大
為民辦實事任務圓滿完成。實施33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完成投資19億元。落實積極就業政策,開展就業培訓10.7萬人,新增城鎮就業和安置再就業5.1萬人,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7.4萬人。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全市社會保障支出18.71億元,增長48.88%。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在婁星區啟動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運行效益和參合農民受益水平提高,參合農民280.8萬,參合率達到85.37%。殘疾人事業加快發展。新增廉租住房7167套,新建經濟適用房1298套。加強財政、政府投資項目和專項資金審計,確保了資金使用效益和惠民政策落實。
節能減排扎實推進。強化環境監管,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堅決淘汰落後產能,關閉「三高一低」企業和項目32個。市第二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基本完成,4個縣市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投入運行。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加大隱患排查治理力度,各類安全事故持續下降。爭取中央投資2374萬元、銀行貸款3億元,實施國家煤礦安全改造項目12個,煤礦安全生產消滅重大及以上事故,創歷史最好水平。推進「百件信訪老案」辦理,集中解決了大批遺留問題。調整警務體制,加強防控建設,刑事發案率進一步下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明顯進步,信訪和維穩工作獲得全省先進。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教育事業加快發展,基礎教育進一步鞏固,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城區學校入學新生班額過大問題得到有效控制,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初見成效,婁底技師學院籌建工作扎實推進。我市順利通過國家二類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加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實施六項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和婁星區、冷水江基本葯物制度試點工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葯監工作獲全國醫葯衛生系統先進。慈善、老齡和紅十字會工作卓有成效。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連續三年獲全省先進,我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人口文化新傳播基地。大力發展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人民群眾身體素質不斷增強。組織「中國著名作家看婁底」大型采風創作活動,大型現代花鼓戲《花落花開》獲得田漢戲劇獎並被列入全省農村黨員遠程教育教材,電影《馬東的假期》榮獲全國中小學生優秀影片獎,新聞出版業加快發展,鄉鎮綜合文化站、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數字電視工程建設扎實推進,市廣電技術大樓投入使用。組織了建國60周年和撤地設市1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彰顯了「青春婁底」形象,激發了全市人民的自豪感,進一步凝聚了全市人民科學發展、加速趕超的合力。
全面推進國企改革改制掃尾攻堅,市屬106家企業已有102家完成改制,省屬下劃企業湖南省鍛造廠改制完成。
軍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穩步推進,公安、消防、武警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抗災救災和維護社會穩定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統計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僑務工作獲全國僑務系統先進,人防工作扎實有效,民族、宗教、地震、對台、地方誌、檔案、保密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六)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市三屆人大一次會議議案2件、人大代表建議209件,政協建議2件、政協委員提案196件。支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貫徹落實《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出台《婁底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則》,聘請了68名專家,開展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咨詢論證工作,加強行政復議和規范性文件管理,有力推進了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政府績效評估,切實加強行政監察和政務督查,嚴格實行行政問責,大力實施投資項目全程代理服務和建設項目行政審批收費「一票制」,機關效能建設逐步加強。集中整治「三強」(強裝強卸、強攬工程、強行阻工)行為,著力優化施工環境。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幹部作風進一步改進。加強財稅征管,促進財政增收,開展厲行節約工作,財政保障能力增強。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不懈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切實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全市第七次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圓滿完成。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不僅取得了各項建設的重要成果,也積累了在復雜環境中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經驗。一是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學發展、加速趕超總體戰略,以切實可行的思路引領發展,全力以赴促進發展。二是必須立足實際,選准路徑,在比較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升,不斷增強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三是必須解放思想,開放視野,胸懷全局,科學研判,不斷增強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和針對性。四是必須不畏艱難,敢於擔當,大力弘揚「堅韌、勤奮、尚德、自強」的婁底精神,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五是必須高度重視抓基層、打基礎,夯實發展平台,優化發展環境,增強發展後勁。
經驗彌足珍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市委總攬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有力監督和社會各界全力支持的結果,是各級各部門扎實工作和全市人民努力奮斗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代表和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婁人民解放軍、武警和消防官兵、政法幹警,向各位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以及所有關心、支持我市建設和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發展中也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實力還不強,區域競爭壓力大;產業結構還不合理,轉變發展方式任務艱巨;節能減排要求高,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經濟發展環境還不優,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任務很重;老百姓關心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亟需解決,改善民生力度還需加大。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
❾ 2006財政支農資金審計報告
報告共分三個部分:一、去年工作回顧;二、今年主要任務;三、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說明。
一、2005年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增加5232億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8%。國民經濟呈現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較穩的良好局面。
——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萬億美元,增長23.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8189億美元。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全面發展。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9.6%和6.2%。
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新的、堅實的步伐。
一年來,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
繼續搞好宏觀調控,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綜合運用財稅、貨幣、土地等手段,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遏制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和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進一步增加農業、能源、交通、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的投入,促進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後勁。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繼續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狀況,保障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繼續加強「三農」工作。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徵了農業稅,全國取消了牧業稅。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對產糧大縣及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對部分糧食主產區的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糧食總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又增產291億斤,達到9680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制定和實施了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裝備製造等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提出了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重點行業健康發展;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落後生產能力。
為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突出抓了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任務和政策措施,啟動了178項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加強了礦產開發、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管理。去年投入國債資金152億元,主要用於淮河、太湖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深入開展環保專項治理,解決了一些危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
(三)深化體制改革和推進對外開放。
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加快。中央財政安排219億元支持116戶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繼續進行。財稅、投資、價格改革繼續深化。郵政體制改革開始啟動。鐵路、民航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制定並實施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我們積極應對對外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調整出口退稅、關稅和加工貿易政策,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完善出口退稅機制。穩步推進政府服務業對外開放。全面部署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過渡期的各項工作。
(四)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投入國債建設資金95.4億元。
在科技方面,加強了國家創新體系、基礎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集成電路晶元設計開發、第三代移動通信、高性能復合材料、高檔數控機床研製等重大科技專項取得重要進展。在國務院領導下,組織和動員各方面力量,經過兩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廣泛論證,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在教育方面,重點加強了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對592個重點貧困縣17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還為中西部地區1700多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許多輟學兒童重新回到學校。繼續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兩年來新建、改建、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2400多所,為16萬個農村中小學校和教學點配備了遠程教育設施。職業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持續發展。
在衛生方面,著力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農村衛生工作。近三年,中央和地方投入105億元,基本建成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總投資為164億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進展順利。中央安排30億元國債資金支持中西部鄉鎮衛生院建設,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已擴大到671個縣,惠及1.77億農民。加強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高度重視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和對人的傳播。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
在文化方面,積極開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順利實施。對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
(五)努力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加大對就業再就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去年中央財政安排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專項補助、再就業補助209億元,比上年增加29億元。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就業工作。中央財政還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已有17個省 (區、市)完成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城市低保對象基本實現應保盡保。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明顯提高,中央財政安排優撫事業費74.6億元,比上年增長90%。 28個省(區、市)、2300個縣(市)已初步建立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框架。救災和扶貧工作力度加大。全年中央財政用於抗災救災的資金89億元,救助受災群眾9000多萬人次。 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抉貧資金162億元,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245萬人。
(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繼續推進,21個省(區、市)完成了村委會換屆選舉。政務公開、廠務公開和村務公開不斷擴大。加強了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工作,對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重視政府法制建設,國務院提出了勞動合同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等7部法律議案,制定並頒布了《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關於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等22部行政法規。制定和實施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預案,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提高,審計、監察監督進一步強化。認真做好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准備工作。實施新的《信訪條例》,暢通了信訪渠道,規范了信訪秩序。穩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入開展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的專項整改活動,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繼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刑事發案數有所下降,社會保持穩定。
民族、宗教、僑務和對台工作進一步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外交工作成果顯著。
一年來的成就,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駕馭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廣大幹部群眾共同奮斗、辛勤勞動的結果。在這里,我代表國務院,向全國各族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 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和台灣同胞以及廣大僑胞,向一切關心和支持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國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一些長期積累的和深層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又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新問題。一是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當前糧價走低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都不小,影響農民增加收入和種糧積極性。耕地不斷減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糧食安全存在隱患。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偏高。有些行業投資增長過快,新開工項目偏多,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反彈的壓力比較大。三是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不良後果開始顯現。產能過剩問題日趨突出,相關產品價格下跌,庫存上升,企業利潤減少,虧損增加,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四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和上學難、上學貴等問題突出,群眾反映比較強烈;在土地徵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企業改制、環境污染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違反法規和政策而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五是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煤礦、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頻繁發生,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
我們還認識到,各級政府工作中存在不少缺點和不足。政府職能轉變滯後,一些工作落實不夠,辦事效率不高,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的現象還比較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弄虛作假、奢侈浪費,甚至貪污腐敗。
我們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發揚成績,改進工作,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努力把政府各項工作做得更好,絕不辜負人民的厚望和國家的重託。
二、今年主要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加快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堅持把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為「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4%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通觀全局,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穩定政策,適度微調。繼續搞好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注重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二是把握大局,抓住重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各項工作,著力解決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三是統籌兼顧,關注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搞好「五個統籌」,更加註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加註重社會事業建設,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四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做好今年工作和實現「 十一五」規劃目標結合起來,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注重實效。
今年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從當前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看,今年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但制約發展的矛盾也不少,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需要採取正確的應對之策,防止經濟出現大的起落。
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鑒於當前經濟增長勢頭較好,社會投資活躍,今年要繼續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和財政赤字。擬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00億元,比上年減少200億元,同時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100億元;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2950億元,比上年預算減少5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和預算內投資,主要用於農林水利、科教文衛、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西部開發等方面,保證重點續建項目,適當開工建設關系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從今年開始,參照國際通行做法,採取國債余額管理方式管理國債發行。
大力推進依法治稅,切實加強稅收征管,規范非稅收入管理。財政支出要統籌兼顧、量入為出、確保重點、厲行節約。加強財政監管,控制行政經費增長。要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優化信貸結構,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就業、助學的信貸支持,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健全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是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調整收入分配關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要在「多予」上採取更多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各地都要合理調整和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時工資標准。
逐步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的問題。建立並完善防止工資拖欠的法規和機制。認真實施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負。今年國家將適當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准。
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在清理規范津貼補貼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和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 同時,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二是穩定居民支出預期,擴大即期消費。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解決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領域的突出問題,減輕居民增加消費的後顧之憂。三是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和市場建設,充分發揮農村現有流通網路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路向農村延伸,為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便利。四是完善消費環境和政策。改善居民住、行條件,積極發展旅遊、文化、健身等服務性消費。合理調整消費稅,規范和發展消費信貸,抓緊清理、修訂現行抑制消費的不合理規定和政策,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保持固定資產投資適當規模,堅持有保有壓,優化投資結構,防止投資過快增長。繼續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按照貸款條件和市場准入標准發放貸款。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同時,進一步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建設。繼續解決部分城市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和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要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嚴格控制高檔房地產開發,重點發展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賃制度。整頓規范房地產和建築市場秩序,基本完成建設領域清理拖欠工程款的任務,促進房地產業和建築業健康發展。
(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要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盡快使廣大農村面貌有比較明顯的變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增加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抑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要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加快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和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繼續調整農業結構,積極發展畜牧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下決心調整投資方向,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這是一個重大轉變。主要是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防汛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道路、飲水、沼氣、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事業建設。主要措施是:逐年加大國家財政投資和信貸資金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整合各種渠道的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益設施建設投資投勞;鼓勵和引導社會各類資金投向農村建設,逐步建立合理、穩定和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通過堅持不懈努力,使農村基礎設施有一個大的改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今年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標志著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年的這個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歷史舞台,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農村稅費改革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稅賦,而且取消了 70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等,還取消了各種不合理收費,農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為保證基層政權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的需要,從今年起,國家財政將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每年將達到780多億元,地方財政每年將安排支出250多億元。需要指出,全部取消農業稅後,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關鍵是要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包括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這些改革,既涉及農村生產關系調整,也直接觸及農村上層建築變革,意義更深刻,工作更艱難,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推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搞好規劃;要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求真務實,真抓實干。
(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資源節約和環保力度。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途徑和迫切任務。一要著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繼續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提高產業技術水平,關鍵是要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在一些重要產業盡快掌握核心技術和提高系統集成的能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准。主要措施是: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實施名牌戰略,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實行支持企業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政策;改善市場環境,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支持中小企業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
二要推進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進行這項調整,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主要措施是:認真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嚴格市場准入標准,控制新增產能;推動企業並購、重組、聯合,支持優勢企業做強做大,提高產業集中度;依法關閉那些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通過調整投資結構、擴大消費需求等措施,合理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這項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要積極而有序地進行。
抓好資源節約工作。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促進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資源。二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准,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產品和節能省地型的建築。三要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城市和農村實施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廢物綜合利用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五要全面加強管理,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信息發布制度。從今年開始,每年都要公布各地區和主要行業的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情況。六要在全社會廣泛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
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重點搞好「三河三湖」(即: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三峽庫區、松花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工程建設。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和重點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的污染。繼續實施自然生態保護工程。強化環境和生態保護執法檢查,健全環境保護的監測體系、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四)繼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著力支持重點地帶、重點城市和重點產業加快發展。確保青藏鐵路、三峽三期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建成投產,新開工一批重大建設項目。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成果,抓緊研究制定後續的相關政策。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風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支持發展優勢產業和建設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
繼續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重點加強大型糧食基地建設,推進重點行業改革重組和技術改造。搞好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和採煤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抓緊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做好部分城市和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認真落實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在加快改革開放中走出振興的新路子。
積極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充分發揮中部區位、資源、產業和人才優勢,重點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商品糧基地建設,加強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設,加強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流通體系和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建設現代裝備製造基地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註重節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和環境保護,實現既快又好發展,在科學發展道路上走在全國前面。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進一步支持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發達地區要採取多種方式幫助和帶動欠發達地區。
(五)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強文化建設。
我國已進入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要把加快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要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抓緊啟動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項目,集中力量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科技研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產業技術研發試驗設施。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效整合全社會科技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科技投入 716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地方和企業也都要增加科技投入。要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動理論創新。
要大力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從今年起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今年在西部地區實施,明年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繼續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范圍,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主要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中小學校校舍維修改造投入機制,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為此,今後五年國家財政新增義務教育經費累計將達2182億元。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免除學雜費的義務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必將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要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上學困難的問題,讓每個孩子都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繼續扎實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確保到2007年如期實現計劃目標。發展職業教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今後五年中央財政將投入100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高等教育要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造就一批傑出的教育家。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多渠道增加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規范人才市場管理。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文學藝術、廣播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