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園共育聽後感500字
下午去聽了一場講座,「立德樹人,家校共育」。一進入大廳便有
端莊的義工老師畢恭畢敬的接待,進入會場也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安排座位,對待每一位來賓
的就座也都是雙手做出「請」的手勢,這場講座還沒開始便給人營造了一種和諧,自然,並被人尊重的心境。
14:30分講座准時開始,首先是主持的老師帶我們大家起立唱國歌,那麼熟悉的旋律再
次唱起,心情無法言說。接著主講的吳丹珺老師上場,整場講座圍繞:窮養,富養,不如教
養;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百行孝為先;國學經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終生受益這
樣的幾個話題,並且帶我們一起讀了《易經》《老子》《弟子規》等的一些段落,給家長們
談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老子的故事來闡述了家庭教育承傳一個民
族、承傳一個家、成就一個人的人生。 吳老師還給大家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的偏失,家庭
教育的偏失主要是倫理道德教育的偏失,體現在寵溺、急功近利、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家庭
暴力等幾個方面,指出了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現的誤區,並從獨生子女教育、成功人士子女教
育、單親家庭子女教育、青春期教育、後進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引導家長建立正確的教
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技巧,通過生動的例子詮釋了國學經典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
意義,總結出了「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等教育格言,建議家長教育子女要嚴愛
結合,言傳身教,要從《朱子家訓》入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孩子的道德修養和品格
塑造,建立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家長們認真聆聽,時而作著筆記,時而以熱烈的掌聲贊同吳老師精闢的高見。兩個小時
講座結束後,很多家長還留下來向吳老師討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用專家的一句話來說:有教
就有,沒有教,就一輩子都沒有。此活動,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讓諸多家庭受益。
⑵ 要寫一份重視家園共育,培肓優秀孩子的感受怎麼寫
談起怎樣教育和培養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每位父母都十分願意談論的話題。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也都說「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我培養和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為單純追求分數高,學習成績好,而是和學校的要求一致,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她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質,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生活能力的孩子。下面我就談談自己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一、重視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從孩子懂事起,我就讓他懂得謙讓,要大方,要關心和幫助別人,要熱愛學習,多學知識,做社會有用的人,要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要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平時我從學習和生活上多關心他,做好榜樣給他看,如:講話注意文明禮貌、有事多徵求他的意見、敬愛長輩、勤儉持家、樂於助人等。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唯分數是論。要培養孩子愛學習,要給孩子創造條件,給他買喜愛看的課外讀物,增強他閱讀的興趣,有時侯做完作業後,也讓他看一些有益的動畫片,增長他的課外知識。孩子做作業時盡量不去打擾,做完作業後,讓他先自己檢查一遍,我再幫他檢查,要求做作業一定要認真,字體寫得工整等。我還要求他上課認真聽講,多舉手發言,不懂的大膽請教老師。平時還要做好溫習功課,每次的測驗卷發下來,我是一看分數,二問情況,三是進行分析,對考得好進行表揚,考得差也不打罵,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粗心大意做錯的,哪些是不會的,一定要弄明白,防止下次測驗再錯。鼓勵孩子勝不驕敗不餒。當看到他洋洋得意時,我就適地時給他潑點冷水,告訴他如果驕傲自滿,稍有鬆懈,你就會落在別人後面,而且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有新的目標,不斷進取。三、要教育和培養好孩子,只靠家庭教育是不夠的,還必須家庭與學校、父母與老師之間的雙邊教育互相配合才行之有效。孩子每天大部分時都在學校,「親其師而信其道」。老師的品德、老師的言行成了孩子們學習的目標。也成了孩子不可替代的「臨時家長」,不管是學習還是常規生活習慣,都由老師來幫助她完善和形成。可見老師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是多麼重要。四、多鼓勵、多引導,面對困難樹立信心。當他遇到困難,受到委屈時或情緒低調、不開心時,要給他溫暖,讓她向我訴說所受的委屈,哭出心裡的難過,同時告訴他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挫折、有歡笑、也有痛苦。我們要自信,面對困難要想辦法解決,學會調節自己。平時和同學搞好團結,互相幫助,處處有愛心,有集體觀念,多幫集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等等。五、對於孩子的閃光點,家長要善於觀察,從而去挖掘和培養,學會賞識、鼓勵。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對於孩子的一些進步和閃光點予以肯定。讓他們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這對於提高孩子動手動腦的協調發展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六、注重和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我們家吃晚飯時候是大家交流的時間,我經常問孩子,「你今天做了一些什麼?」引導他把學校、班級的事告訴我們,高興的事和煩惱的事,我們大家一起分享,有時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做孩子的參謀。 以上是我教育孩子的點滴體會及做法,我想;如何教育孩子是家長一生的功課,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才能做好這門功課,使自己成為一個好家長。以下是另一篇,希望樓主能夠自己組織一下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道德不靠教導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准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小孩不是白紙我們小時候背毛澤東語錄:「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麼,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麼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不要妨礙別人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慣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來說,為什麼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麼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沒有明說的道理。允許父母體罰孩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花錢「培養」孩子頑皮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父母是花錢培養他們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最看重的是友好在英國人的眼睛裡,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他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像螞蟻這樣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里來了,或者把螞蟻捉到小瓶子里,然後拿到花園去放生。有次孩子們養的金魚巴里死了,對一條養了快三年的金魚來說確實不容易了,每天欣賞搖滾樂能活那麼久也該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還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周,安格斯居然還誇張地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媽媽對他們解釋說,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巴里活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我不知道孩子們能明白多少,不過,至少我知道這樣的教育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傻得可愛,卻並沒有錯。最重要的品質是勇氣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蹈矩的。其實,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忍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英國父母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今後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備。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於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的事情。英國的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車接送孩子,他們都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都會主動讓座,但是,他們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英國人認為孩子是需要鍛煉的,應該鼓勵孩子獨立。英國的家庭教育不論中國孩子、英國孩子,一日三餐總是必不可少的。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吃飯么,又有什麼好說的。可別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學問呢。進餐能力 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對待偏食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而他們特別重視幼兒時期的偏食、挑食情況,如幼兒一個勁兒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還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進餐禮儀 學慣用餐禮儀,英國孩子一般2歲時就開始系統地學慣用餐禮儀,4歲時就學會用餐時所用禮儀了。進餐前後 讓孩子幫忙做事。稍大一些(比如5歲左右)的孩子都樂於做一些在餐前擺放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既可以減輕家長負擔,又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環保意識 重視環保教育。五六歲的孩子應該知道哪些是經再生製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遊時,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製飲料,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的侵害」。原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
⑶ 幼兒園家園交流會學習和生活怎麼總結
通過家園共育的學習,我感覺受益匪淺,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認識到了家園共育的重要性,也學到了很多做好家園共育工作的好方法。 家庭和幼兒園是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的兩大方面,這兩大方面對幼兒的影響必須同方向、同步調才能達到成倍的效果。家庭是幼兒更重要的成長環境,它無時不在發揮著教育的功能。而且,由於親子之間不可替代的血緣、情感關系,以及家庭影響的先導性、持久性等特點,家庭影響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幼兒園。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各有各的內涵,其特點、原則、方法、內容上都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教育對象是同一的,在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即促使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和諧發展。教育目標的共同性決定了兩者必須相互協調、緊密結合。只有家庭和幼兒園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標和要求,才能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孩子就會無所適從,從而導致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甚至起到反作用。 目前,家園共育已成為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受到各國學前教育理論工作者的極大重視和熱切關注。1984年,美國幼教協會制定並頒布了《高質量早期教育標准》。它將家園共育作為衡量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並作了專門規定:「幼兒與家庭關系密切,唯有認識到家庭對孩子的重要性,並與孩子有效合作,共商教育對策,才能使教育適應孩子的需要。」1998年12月14日,日本頒布了新修訂的《幼兒園教育要領》,它在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中,明確指出:「幼兒的教育要與家庭密切合作,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也強調,幼兒教育要通過家庭或機構做出適當的安排。我國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明確規定「與家長保持經常聯系,了解幼兒家庭的環境商討符合幼兒特點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務」是幼兒教師的主要職責。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教師是主力軍,是操作者、執行者,教師只有角色到位,才能充分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主動性。 那麼,幼兒教師怎樣做才能真正實現家園共育呢? 首先,不能將家長僅僅看成是完成幼兒園教育計劃的配合者,不能將家長工作目的僅僅看成是教育家長,而要將家長視為合作夥伴和幼兒園教育的重要人力資源。幼兒教師要與家長經常溝通,共商對策,密切配合,共同育兒,從而實現家園共育。 其次,教師和家長應該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家庭和幼兒園是影響幼兒發展最主要的兩大環境,家長和教師分別是這兩大環境的施教者。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與家長本來就應該是一種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當然,幼兒園教師受過專業訓練,並經常能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而家長從總體上說,在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因此,幼兒園有責任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知識。但家長從孩子出生後,就看著他(她)成長,對孩子的了解比教師要深刻得多,並且在家庭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又是許多教師所欠缺的。實踐還表明,當今有不少幼兒家長不僅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和閱歷,而且具有較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因此,家長和教師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家園雙方才能互相溝通,密切配合,形成共育局面----這是實現家園共育的基本前提。 家園共育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 首先,選擇共育目標。為了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教師可以將班上的月目標、周計劃張貼在「家長園地」中,向家長通報。教師要善於選擇那些需要家園共有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採用適當的方式使家長明了,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經常溝通。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可採取多種方式。例如,召開家長座談會、建立家園聯系欄和家校網等。如設立「誇誇我的好孩子」信箱、電話溝通、「10分鍾家長會」等。其中,最簡便、最及時的溝通方式,是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短暫時間進行交談。它往往以兒童進步為主要話題。 第三,重在個別化溝通。家園溝通,固然要有一些面向全體或部分家長的溝通工作,但由於兒童的發展情況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因人施教,因此,教師要針對每個幼兒的不同情況和問題,確定共育的目標,並與家長通過溝通取得共識,共商教育對策,相互配合教育。在共育過程中,還需要相互反饋孩子的發展情況,共同促進孩子向著目標發展。 教師除了針對孩子的問題與家庭進行溝通共有外,還需要針對家長在教育中的問題進行溝通。有的家長在教育觀念與態度方法上,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溝通幫助家長轉變態度,提高認識。 第四,組織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 組織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是家園共育的重要方式。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家長做旁觀者,而是重在參與,發揮家長這一重要教育資源的作用。 家長參與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請各行各業、有才能和特長的家長,到園里來當「老師」----擔任警察、樂手、教師、醫生、廚師、演員等工作的幼兒的爸爸媽媽,均可請進課堂給孩子講述、表演。還可以請家長來班上與孩子共同製作食品、手工,一起開展游戲、娛樂及體育競賽活動等等。教師在引導家長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從家長處獲得了有關的教育物質資源方面的支持,而且也使家長在參與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家長的參與還提高了幼兒學習與探索的積極性,豐富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這種參與能大大提高家長和教師雙方的教育水平,共同提高幼兒教育質量。 第五,提高家長科學育兒水平 首先,幼兒教師要善於在與家長溝通和組織家長「參與」的過程中,幫助家長樹立正確教育觀念,提高科學育兒水平。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組織「家長教育家長」活動。如通過家教經驗交流、家教專題研討、家長對口幫助等活動,讓家長現身說法,交流認識和經驗。這樣,會更具說服力。 在學習中,我還學到了一些做好家長工作的小技巧,小妙招,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教師獎勵孩子小貼畫、五角星、小紅花並指導家長保存;讓幼兒展示從家裡帶來的作品, ,讓其他孩子羨慕不已,請大家分享,可以大大提高家長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利用家長接送孩子的一點時間向家長表演剛剛學會的各種本領,如:兒歌、歌曲、手指游戲、音樂游戲,雖很不成熟,家長卻看得有滋有味。每天一到時間趕緊跑,生怕來晚了看不到。許多家長還會主動抄下老師教的內容,回去進一步指導,或者與孩子一起在家玩幼兒園教的游戲。 不變的環境會讓家長熟視無睹,而經常變化又反映教學內容的環境一定能吸引家長主動參與教育活動。家長看到孩子的表演,就會激動。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最大的願望莫過於孩子的進步,教師抓住家長這一心理,讓家長盡可能多地了解幼兒在園活動情況,於是家長就會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 教師的教育行為吸引家長參與到了幼兒園的活動中,家長感受到因他們的參與使孩子的進步更明顯,孩子明顯的進步帶動了家長的積極性,家長的積極參與又激勵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實現了教師、幼兒和家長之間的三方互動,形成家園共育的良性循環。 與家長溝通的方法有:一句話溝通法,引起注意法,真情感動,與家長溝通時切忌「告狀」式的談話等等。 為了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和諧健康發展,我將把家園共育納入我的工作重點,繼續不斷學習,並充分發揮我的創造性,實現真正的家園共育。
⑷ 家園共育去小學化的心得體會
家園共育心得體會
(2)採用「家長教育家長」的方法:由幼兒園召開家教經驗交流會、座談會,請在該方面教育有方的家長擺觀點、談經驗、作骨幹發言,進行傳經,讓家長相互交談、相互啟發、取得共識。
(3)開展豐富多採的親子活動:如「親子運動會」、「家家樂親子游戲活動」、「水果品嘗會」、「慶六一游園活動」等。
(4)充分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家長園地、家教雜志、廣播等進行宣傳幼兒期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教育孩子等等。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活動,更新家長教養觀念,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水平。
二、通過階段性的開放日活動,促進家園共育工作。
開放日是邀請家長來園觀摩和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從而使家長具體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與方式,親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園內的表現,雙方相互商討、溝通,取得共識,更好地實現家園共育,共同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由於孩子的發展是不斷變化、動態漸進的過程,因此這種溝通要經常性、連續性、雙向性,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開放日活動。
(一)小班階段:做好孩子入園前的心理准備工作
http://www.oh100.com/a/201309/203239.html
1、家訪:保教人員進行優化組合,對每家每戶的幼兒進行家訪工作,了解不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現、成長過程、個性發展情況等,讓家長填寫幼兒調查問答卷,和孩子們認識、交流、做游戲成為朋友等。
2、召開新生家長會:由家長帶幼兒一起來園,認識幼兒園各方面的環境,和保教人員再次接觸,做游戲、玩大型玩具、和家長做親子游戲等,為孩子做好入園前的心理准備;同時,教師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概況、教育教學情況、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等,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家園共育,為孩子做好入園前的心理准備及物質准備,以此縮短幼兒園與家庭的距離、老師與孩子的距離,也縮短了孩子適應新環境的時間。
3、開放半日活動:為了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適應情況、學習生活情況,真實在再現孩子的發展水平,幼兒在進園2個月的適應期後,開放半日活動。讓家長走進幼兒園、走進課堂,參與觀摩老師是如何組織孩子做游戲和開展教學活動的,將集體教育活動從不同的側面展現在幼兒家長面前,使家長看以了孩子在園的生活,了解到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發展情況,然後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活動之後,安排時間讓保教人員與家長座談、交流、探討,然後每個家庭填寫一份《家長參與半日活動的記錄表》,最後讓家長給幼兒園留下寶貴的建議和意見,促進家園共育。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研究證明,在學前階段家庭對兒童發展的貢獻大大高於幼兒教育機構,因而,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育的大環境,建立一種合作、和-諧、一致、互補的關系,對幼兒的成長教育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實現家園共育是建設高質量農村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然而,對於身處在農村的家長來說,文化程度低,教育水平參差不齊,職業、思想、狀況,對孩子的期望各不相同,千姿百態。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可以說有多少個家庭就有多少種家庭教育,所以農村幼兒園如何開展家園共育尤為重要。
一、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提高科學育兒水平。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億萬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是幼兒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保證。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應放在首位。而目前,經調查表明,農村幼兒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本文來源於百分網(http://www.oh100.com/),轉載請保留此標記,謝謝!
1、不少家長對幼兒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認為上小學後才是教育的開始。
2、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著重知識技能(只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與智力發展),忽視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
3、絕大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嬌縱,過度保護,樣樣事情包辦代替等等,個個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要轉變教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發展觀、親子觀、成才觀等),只有這樣家園在教育上才能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與此同時,還應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知識,使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的內容、原則和方法,提高科學育兒水平。
⑸ 如何做好家園共育工作學習心得
一、從細處入手,取得家長信任,是開展家長工作的關鍵。
充分利用接送孩子時間,靈活與家長溝通,是建立家園密切關系的重要環節。
二、「家園互動」,提高家園共育的有效性
提高家園共育的實效性 為了達到家園同步地配合教育,家園雙方圍繞著孩子的發展經常聯系、相互溝通情況做到家園相結合」。
家園共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家庭教育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當然,這也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在探索家園共育新舉措的過程中,不僅更新了家長的育兒觀念,提高了他們科學育兒的知識與技能,促進了孩子的各種能力的發展。
⑹ 幼兒園弄了個家園共育,每期都要寫心得體會,請問怎麼寫
家園共育:即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並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兒專園單方面的進屬行教育工作。家長和幼兒園的老師就要經常溝通,那麼,如何與孩子的老師溝通,就成了父母們必做的功課。家長和教師應利用接送孩子的時間多交流溝通,不要等到孩子有了問題才去找老師。在輕松氣氛下互相認識的老師和家長,在對孩子的問題交換看法時,相互之間很少保留意見。老師和家長經常交換意見有助於雙方更好地了解孩子,教育好孩子,但要注意不宜作長時間的交談,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請家長們不要忘記,老師負責的不是一個孩子。凡是對這種情況表示理解的家長從一開始就會贏得老師的好感,老師會認為這種家長是通情達理的,也喜歡和這種家長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