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特殊教育學校招收不能自理的智障學生嗎
一般特殊教育學校原則上是不招生不能自理的智障學生,畢竟無法進行教育活動的展開,除非家長陪讀。相比較而言,一些康復機構或者私立機構可能要收,這些都是需要溝通協商的
㈡ 我叫張澤亮上了個特殊的職高,難聽點就是培智,這學校里的學生基本都有些問題,我家長不讓
考試與普通高考時間相同,由省里單獨出題,單獨錄取。考試分文化課和專業綜合兩部分,滿分750分。其中文化課:語文、數學、英語各150分。
專業綜合300分:其三,同一院校招生中對職業教育對口升學考試錄取分數大大低於普通高中錄取分數,而且學生在校學習和畢業後待遇完全相同。
㈢ 小孩14歲都沒上過學我想咨詢一下那裡有這樣的學校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政府有一專門培智學校,都在省城,有的地方市裡也有,版去那兒上學需要父權母陪讀,父母一起去那兒,找一工作,打工,做清潔工、保安等,在學校附近租一房子,為了小孩將來有一好的工作,我想具體這樣的學校,哪兒有,一般來說省會城市都有,具體可去當地民政部門咨詢,這樣的學校國家都是免費的。
㈣ 因為智力低下, 孩子上培智學校到底好不和普通學校,你願意選哪個
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果差距很大,普通學校也會勸退的,因為跟不上。
㈤ 培智學校的教學原則
1、補償性原則
在智障兒童訓練過程中,即要針對學生的身、心缺陷,又要促進其身、心協調發展。對於中、重度智障兒童,應從實際出發,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如:「先天愚」的學生,手指短,手掌厚,動作緩慢,協調能力差。針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有意識地讓他們多做一些手的動作,像夾豆、剪紙甲、折紙、穿珠子等。還編排了手指操,以及利用「333」學具,讓他們做一些手的精細動作,訓練手的協調能力,達到補償缺陷的目的。
2、激勵性原則
在生活中智障兒童常常充當「殘疾者」、「落後者」、「失敗者」的角色,長期的角色使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激勵理論,鼓勵他們去嘗試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讓他們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滿足,從而激發其參與的慾望,形成巨大的內在動力。特別是當學生取得一點成績時,教師一定要抓住這一時機給以鼓勵,哪怕是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達到激勵情感的作用。
3、個別化教育原則
智障兒童個別差異很大,他們接受能力、愛好、興趣都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生活技能前,要充分估計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目標,選擇的內容和訓練強度要適合每個智障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個性特點。對於接受能力較強,體力較好,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學生,目標制定的就要高一些,讓他們做一些有難度的訓練。對於體力差,有明顯動作障礙,手腳不靈便,理解較慢的學生,目標制定的就要低一些,讓他們做些容易的事情,對於個別掌握不好的學生還可加強課外輔導,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他們進入社會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打下基礎。
4、家校結合的原則
在對智障學生進行生活自理技能,家務勞動技能和簡單的生產勞動技能的培養過程中,如果單靠學校單方努力肯定是收獲甚微的。因此,培養中、重度智障兒童生活適應能力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學校一方要積極作好家長的思想工作,隨時與他們取得聯系進行溝通,讓家長明白提高孩子生活能力的重要性,配合學校給孩子創設實踐的機會,督促鼓勵子女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並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補償其缺陷,開發其潛能。
5、實用性、實踐性、適應性原則
中、重度智障兒童生活適應課除了體現以上幾個原則外,還應突出實用性、實踐性、適應性的原則。即教學內容要與學生所生存的生態環境相適應,體現實用性。教學方法要以學生學得會,做得好為標准,體現實踐性。教學效果要以學生會用,用得好為標准,體現適應性。只有遵循了原則,中、重度智障兒童所學內容才能學以致用,指導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㈥ 我叫王林,我因為患有輕微社交障礙所以媽媽給我找了個培智高中(職高)我中考分很低,我最近糾結兩個問題
什麼問題可以說出來噢!如果不方便可以私聊!只有說出來大家才能為你出謀劃策!
㈦ 培智教育課堂教學學情分析怎麼寫
一、在培智教育中進行生命教育的意義
教育的本質是服務。為學生的終生幸福服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終極目的。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乾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生命是人的根本,關注生命是人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要「以人為本」,就必須關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離開生命一切將無從談起。教育關注人的成長與發展,而人的成長與發展實質上是生命的成長與發展;生命是教育的始點和歸宿。因此,教育的「以人為本」首先應當是以人的生命為本。生命是具體的、獨特的,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區別於其他生命個體的特徵和性質,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命教育的目標應在於啟發生命智能、深化價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它所包含的范圍應籠罩人生整體及其全部歷程,以幫助公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並內化陶冶其人格情操。」生命教育在於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生命價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激發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追求,滋養學生的感恩情懷。「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在培智學校的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深入開展的大背景下,培智學校開展生命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值得探究的重要課題。
智障兒童首先是兒童,是人的生命的獨特性的表現,是有著生命的人。基於人的生命存在,智障兒童有著人的生命的價值、意義和尊嚴,應該享有人的一切的權利。【1】但長期以來,對智障兒童發展的偏見以及消極的教育期望,使他們在社會上處於弱勢、從屬的依附地位,被當作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受到許多人的歧視。教育是喚醒人的生命意識的一種有效活動。生命意識的養成,不但能夠使智障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也能夠養成他們豐富的生命情感和堅強的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對智障兒童不但要像對普校學生一樣實施教育,而且要在教育活動中密切關注智障學生個體的生命意識,幫助他們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智慧。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既是特殊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又是特殊教育的天職,更是特殊教育的一種追求。
㈧ 培訓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除了利用信息化系統平台優化家校服務的方式外,機構老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的時候,還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才行。這樣才能夠雙方達成共識,為孩子的學習以及成長。添磚加瓦。
1、 學會傾聽:唯有聽完家長的話,才能了解他們,進而完成他們的想法、意見及需求;
2、全神貫註:在於家長溝通時,不論是透過電話還是面對面,都要全神貫注,發呆分神會讓家長有不受尊重的感覺;
3、保持眼神接觸:所謂說話的時候要看著對方的眼睛,當然不是直盯著人家看,而是要保持眼神的接觸,讓家長可以清楚感受到我們有認真地在聽他說話;
4、 先把對方的話聽完,讓家長先把話講完,我們才能了解他們的想法,然後滿足他們的需求;
家校溝通連接著家長、託管和公立學校,良好的家校溝通可以彌補老師在教學經驗上的缺失,可以增進家校感情和互信,可以促進孩子更好發展。另外,還能夠有效促進機構和家長之間的信息交流,提醒家長更加關注和重視孩子的教育、提高教學效果、為招生續班升級做鋪墊等等。
不溝通、不表達,沒有善用有效的溝通管道及工具,對機構的家校服務質量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利用好培訓機構家校服務系統,實現全方位的與家長溝通,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輕松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