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了《回延安》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悟
詩歌《回延安》,賀敬之作,選自《賀敬之詩選》。1956年發表。抒寫詩人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時的喜悅之情,贊頌了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貢獻和建國後的巨大變化。採用陝北信天游形式,語言質朴,感情熱烈。
《回延安》分為5個部分
第一部分可簡稱:回延安, 是寫回延安的激動喜悅;
第二部分: 憶延安, 回憶當年延安生活;
第三部分: 話延安, 是寫親人歡聚暢談的熱烈場面;
第四部分: 贊延安 , 是寫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 頌延安, 歌頌延安光輝歷史和展望未來。
《回延安》全詩除了真切的感情構成了詩的暢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陝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朴實中流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1956年,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搖籃,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如今再一次見到它,感觸萬千,心潮澎湃,於是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膾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詩。
全詩有鮮明的抒情層次:先寫回到延安時的興奮和激動,再回憶當年在延安的戰斗生活情景,接著抒寫與延安親人歡聚的感人場面,再寫延安十年來的巨大變化,最後贊頌延安在革命進程中的重大功績,並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主題歸納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寫出闊別十年重回母親延安的懷抱,以及與親人相見的喜悅,表現了作者思念母親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發了對母親延安的眷戀之情。
寫作特色
①成功運用多種修辭。
②選用恰當生動的動詞。
2. 延安紅色培訓心得怎麼寫
為了重溫紅色歷史,加強黨性教育,更好地落實「尋標、對標、達標、創標」要求,進一步激發黨員幹部檢驗工作熱情,推動創先爭優活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七一」黨的生日即將到來之際,我所黨支部組織了一次紅色傳統教育。於2012年12月16日前往瞻仰了革命聖地——延安。
延安之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延安老區人民的朴實熱情,體驗到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仍然在老區人民的生活中傳承。在棗園革命舊址,偉人們的窯洞故居依然保存完好。在楊家嶺革命舊址參觀的那一張張陳舊的老照片,彷彿在講述著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事跡。
給我感觸最深的另一個印象就是老區面貌的巨大變化,從西安到延安一路之上,完全看不到想像之中黃土高坡的荒涼景象,取而代之的滿山的綠色,鬱郁蔥蔥,到處都充滿著生機和希望。延安曾為全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過卓越貢獻,老區人民也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過巨大犧牲,幾十年裡,偏遠落後的老區卻發展緩慢,老區人民難享發展成果。但是,黨和國家並沒有忘記老區和老區人民,經過近些年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陸續落實後,老區的面貌變美了,延安市內也高樓林立,充滿了現代化的氣息,老區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革命紀念館里那一件件簡朴的甚至有些簡陋的珍貴歷史遺物,一張張黑白的甚至有些殘破的照片,一副副泛黃的甚至有些模糊的文字,彷彿無聲的歷史,向我們傾訴著它們曾經歷過的崢嶸歲月。
在南泥灣,看著一路綿延不斷的農田和大片的水稻田,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覺到歌詞中唱的「到處是牛羊,是陝北的好江南」景象,彷彿看到了當年三五九旅的將士們轟轟烈烈開展大生產的景象。
楊家嶺是中共中央領導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間的住處。棗園革命舊址是1940年至1942年、1944年至1947年,為中央書記處的所在地。棗園大門面東偏西。進門是四方形磚木結構的中央小禮堂,禮堂背後的山上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舊居,院子里有毛澤東當年種的菜地以及毛澤東與美國記者斯特朗談話的石桌。整個棗園,花木繁茂,風景優美。中共中央在這里領導抗日戰爭,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籌備了黨的七大。毛澤東在這里寫了《為人民服務》、《論聯合政府》、《關於重慶談判》等許多文章。朱德在這里起草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這些地方的一磚一瓦,一桌一椅幾乎都保持著原來的風貌,看著這些老一輩革命領導人。
3. 延安精神宣講 心得體會
革命聖地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里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思想體系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風范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結晶,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它的內容豐富,源遠流長。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並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肘期。我們黨歷來把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就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並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府,廉潔的政府」。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里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朴,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這里也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的嘩眾取寵的誇誇其談。」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當時的延安交通閉塞,經濟落後。面對國民黨的封鎖,毛澤東同志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部隊戰時作戰,閑時種地。多年下來,紅米飯,南瓜湯不但沒有將根據地軍民餓垮,反而鑄就了延安軍民的錚錚鐵骨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我黨我軍的最高領導人,卻住的是普通的窯洞,用的是部隊配發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張木桌上,毛澤東寫出了《論持久戰》等大量有遠見卓識的政論著作,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道路,讓中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也是在這延安窯洞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偉大的毛澤東思想。
「延安精神」是默默無聞、勇挑重擔的「駱駝精神」。「駱駝精神」是我黨對任弼時同志道德品質和光輝人格的形象比喻,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極為漫長的路,沒有休息,只有工作,沒有任何要求,只有埋頭苦幹,默默無聞,任勞任怨,一步一個腳印,負著重擔向前。任弼時是我黨的優秀代表,他體現著延安時期人民特有的品質和美德,是延安革命根據地得以鞏固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如果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那麼延安路則是「駱駝」踩出來的。這些「駱駝」同人民一道,共同背負著民族解放的重擔,艱難地前行。
延安是歷史的教科書,有關中國革命運動的問題在這里都有它的章節,有著極為詳盡的闡釋和說明。革命選擇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傳家之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今天的形勢和條件同延安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中國共產黨人無論現在和將來都要堅持和弘揚「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