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財務管理學的學習心得
《高級財務管理》是我們會計學專業的必修課,由XXX老師主編,課程中心內容主要是企業集團相關的財務管理策略與政策以及如何規范集團財務決策與控制而進行的全面系統研究。其具體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集團最大的優勢與成敗因素
企業集團最大的優勢體現為資源的聚集整合性與管理的協同性以及由此復合而生成的集團整體的競爭優勢。作為管理總部的母公司必須能夠充分發揮主導功能,並通過集團組織章程、發展戰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為集團整體及其各階層成員企業的協調有序運行確立行為的規范與准則;任何一個企業,若想加入集團,取得成員資格,必須首先以承認集團的組織章程、發展戰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服從集團整體利益最大化目標,接受管理總部的統一領導為前提,否則就不能被接納為成員企業。
企業集團的成敗因素在於能否確立起兩條交互融合的生命線: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發展線與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線。兩條管理控制線依存互動,構成了企業集團生命力的保障與成功的基礎。
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與財務管理體制
企業集團母公司或管理總部要想對子公司等成員企業進行有效的治理,確保財務戰略與財務政策的貫徹實施,必須能夠對子公司等成員企業保持有效的控制權為前提。在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制的企業集團里,控制權研究的實質是產權結構或股權結構。在有關股權配置方面,母公司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充分發揮資本杠桿效應與確保對子公司的有效控制。彼此間存在著一個「度」的把握。同時,母公司欲對子公司實施有效的控制,一個基本前提是,母公司必須是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包括絕對第一大股東與相對第一大股東兩種不同的情形。而不同情形的第一大股東身份,控制權的穩定性、遭受的權力制衡程度以及資本杠桿效應也就各不相同。
財務管理體制是企業管理當局或集團總部為界定各方面財務管理的責權利關系,規范理財行為所確立的基本制度,簡稱財務體制,包括財務組織制度、財務決策制度、財務控制制度三個主要方面。
三、企業集團財務戰略
財務戰略的目標定位必須依託企業集團的戰略發展結構規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財務戰略實施策略也不相同。1、初創期財務戰略定位:在集團初創階段財務實力相對較為脆弱,為了更好地聚合資源並發揮財務整合優勢,應保持穩健原則。初創期財務戰略管理的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穩健與一體化。2、發展期財務戰略定位:應當採取穩固發展型的財務戰略。3、成熟期財務戰略定位:由於市場份額較大地位相對穩定,經營風險相對較低,應當採取激進的籌資、扎實的成本控制、高股利、現金性分配戰略。4、調整期財務戰略定位:採取財務資源集中、高負債率籌資、高支付率分配戰略
四、企業集團預算控制和投資政策
預算控制不僅以市場預測為基礎,而且更進一步針對預測的結果及其可能的風險事先制定相宜的應對措施,從而使預算本身便具有了一種主動的反風險的機制特徵。透過預算控制的循環過程,企業集團將日益發現諸多裨益的取得已不單純地源於預算編制本身,而更主要地來自預算實施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問題以及因此不得不在強化溝通與協調過程尋得的答案。
投資政策是管理總部基於集團戰略發展結構目標規劃,而對集團整體及各成員企業的投資及其管理行為所確立的基本規范與判斷取向標准,是企業集團財務戰略與財務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投資領域、投資方式、質量標准、財務標准等基本內容。
五、企業集團固定資產投資政策
在技術革命不斷進步、競爭風險日趨激烈的當今經濟社會,一個企業集團能否擁有先進的、高科技含量的固定資產,直接就意味著是否占據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同時企業集團還必須明確的是,即使是當前市場上最先進的設備,一旦投資形成,便意味著該設備的技術性能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始終停滯於當前水平上,在技術革命不斷進步的沖擊下,其原有的技術領先優勢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衰減,甚至淪為劣勢地位。為此,要求企業集團必須樹立危機意識可創新觀念,不斷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更新技術性能,以持續技術領先優勢推動強勁的市場競爭優勢。因而,關注技術進步,鼓勵並融通財力支持成員企業加速機器設備等經營性固定資產的更新換代,是企業集團制定內部折舊政策必須考慮的一個首要因素。
六、企業集團無形資產投資政策
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商標、品牌、技術專利、專營特許權、商譽等。作為一種特殊資本,無形資產主要地表現在觀念形態上——存在的非"實體"性。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商標、品牌等無形資產是企業進軍市場的旗幟,和競爭制勝的"王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哪個企業或企業集團擁有了馳名商標、品牌,也就意味著居於了競爭的優勢,對市場空間的擴大和佔有率的提高發揮著巨大的功效。
當今的國際社會業已進入了一個知識與技術不斷創新的時代。能否在培育、創造和創新的過程中,切實有效地維護自身的知識產權與技術專利,成為企業集團及其競爭對手保持並擴大競爭優勢的關鍵。
七、企業集團融資政策與管理策略
融資政策是管理總部基於集團戰略發展結構的總體規劃,並確保投資政策及其目標的貫徹與實現,而確定的集團融資活動的基本規范與取向標准,是企業集團財務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滿足投資需要,是企業集團融資管理的指導原則。要求總部在融資政策的制定上,必須以推動投資政策的貫徹實施為著眼點。應當在集團戰略發展結構的總體框架下,根據與集團核心能力、主導產業或業務相關的投資領域、投資方式、質量標准與財務標準的基本規范,通過計劃的形式,對集團整體及子公司等的融資規模、配置結構、融資方式以及時間進度等事先做出統籌規劃與協調安排,從而在政策上保障融資與投資的協調匹配
依據融資政策以及目標資本結構規劃,管理總部必須將未來計劃期內融資的總規模、來源性質、期限結構、時間進度等通過預算的形式確定下來,並對必需的融資成本、風險以及質量特徵實現加以規范,然後通過預算的細化,對融資活動進行具體的落實並控制實施。
八、企業集團納稅計劃與股利政策
納稅是企業取得並保持法人資格與權利地位的先決條件。納稅計劃不能以利用法律的紕漏為著眼點,更不能以偷逃稅款為手段,而應當從法律意識出發,將稅收的杠桿導向功能引入企業集團的管理理念與經營機制,實現集團組織結構的優化調整、籌資與投資活動的合理規劃以及收益、成本、風險的最佳匹配。
股利政策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在遵循股東財富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好稅後利潤在股利派發與企業留存彼此間的分割關系問題。在有關股利政策是否影響企業市場價值的認識上,分為股利無關理論與相關理論兩種。現金股利是企業以現金方式支付的股利。在現金股利的決策上,除了需要考慮上述一般因素的影響外,還必須密切結合企業自由現金流量狀況來進行。股票股利是企業將股利折成股票而向股東進行分配的形式。股票股利一般是經由無償贈送紅股,即留存收益轉贈資本的途徑實現的。嚴格地講,那種通過資本公積金轉贈資本而贈與股東的股票不屬於股利分配的范疇。
母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不能只是單純地站在母公司自身及其股東的立場,還必須同時兼顧子公司等成員企業的利益期望,必須協調處理好母公司與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等相互間的利益關系問題;不僅如此,作為集團的管理總部,母公司還必須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即管理戰略角度,對集團整體的股利政策進行統一規劃,以規范各成員企業的收益分配行為能夠建立在有利於整體戰略目標不斷推進的框架結構范疇之內。
通過對《高級財務管理》的學習,使我著重掌握到如何運用會計政策與財務管理策略把財務管理與企業集團治理結構模式有機結合起來;明白了企業集團治理結構模式——構成財務利益主體之間的責、權、利的劃分,以及採取什麼手段實現相互間的制衡。
然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模式是企業財富創造的基礎和保障;財務管理則是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財務管理者為實現財務的目標而採取的行動,這是財富創造的源泉和動力,它們兩者間的聯結點在於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層次。
企業集團的董事會作為一個整體在集團的財務戰略管理上完成的是批准和監控功能,總經理等高層執行人員則是注重於財務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企業集團治理結構的各個層次完全融入到整個財務戰略管理的全過程。
那麼企業集團治理結構與財務管理在戰略層次上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①企業集團治理主體的形成及選擇對財務戰略導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②企業集團治理主體的安排將影響財務戰略主體的動力;③財務戰略從其與環境的關繫上可以分為外向交易型財務戰略和內向管理型財務戰略,財務戰略主體通過不斷的外向交易型財務戰略選擇和實施,可以達到局部調整財務治理結構的目的,而外向交易型財務戰略的開展又依賴於企業可利用的財務市場治理機制,內向管理型財務戰略則是基礎和保障;④在組織結構上,企業集團治理結構作為一個整體構成企業財務管理的決策層,總經理等高級執行人員則是決策層和下層人員的聯系紐帶;⑤企業集團治理和財務管理的系統化關系可以概括為在企業層次上,企業集團治理作為基本構架規定了財務管理的導向和原則。但在具體的操作層次上,財務管理的微觀活動在日積月累的作用下,會對企業集團治理起到調整的作用。正如錢德勒所說:當管理上協調比市場機制的協調能帶來更大的生產力,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利潤時,現代多單位的工商企業就會取代傳統的小公司。
我們應該知道企業集團治理結構的相關利益主體不僅是一種經濟關系,而且這種經濟關系都是通過契約紐帶連接起來的,要使契約有效,當出現財務契約預期的情況時要明確誰有決策權,這就是企業集團治理結構對權力配置所要解決的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所有權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的權力配置。企業集團治理結構是在既定所有權前提下安排的,所有權形式不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中的權力配置也不相同。如在股權集中情況下,企業集團治理結構中的所有權決定控制權或者說所有權同控制權結合較緊,而在股權高度分散的情況下,所有權同控制權相分離。
二是企業內部剩餘控制權的配置。企業集團治理結構對股東、董事和經理人員之間配置剩餘控制權,股東擁有最終控制權,董事和經理分享剩餘控制權。這兩個方面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所有者財務」與「經營者財務」問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的核心就是明確劃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人員各自的權、責、利界區,形成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力制衡關系,確保財務制度的有效運行。
如果企業只擁有權益資本,則經理人員承擔破產風險的機會比較小,企業即使經營業績差些,也不會有財務違約情況,從而形成不了對企業經理人員的壓力。但是,若在企業資本結構中融入了債務資金,一方面可約束經理人員將現金用於盈利能力較差的投資或低效率的擴張行為,另一方面,償債的壓力致使經理人員為了避免清算失去權力而設法提高資本收益率。正是由於債務資金的這些作用,所以債權人的權益保護倍受關注,盡管各國的債權人保護制度不同,但對企業注資份額較大的債權人來說,都會採取積極的干預策略,來制約經理的行為。
作為企業集團治理結構實現的前提:界定清晰的財務主體,建立激勵約束相容機制;由於公司內部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了經理人員的「機會主義」與偷懶行為,損害了股東的利益。在財務方面主要表現有:利用發布虛假財務信息,誤導投資者和債權人財務決策,加大股東的投資風險;運用股東對經理人員日常財務經營決策不得干涉的要求,經理人員通過增加其在職消費或與其他人進行合謀行為謀取自身利益而損害股東利益;或者因玩忽職守作出錯誤的財務決策,以損害公司的利益。這些行為,將會制約分層財務決策機制的順利實施,為此,必要通過在公司內部建立激勵約束相容機制,協調各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
B. 求一篇1500字的財務管理心得
高級財務管理》是我們會計學專業的必修課,由XXX老師主編,課程中心內容主要是企業集團相關的財務管理策略與政策以及如何規范集團財務決策與控制而進行的全面系統研究。其具體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集團最大的優勢與成敗因素
企業集團最大的優勢體現為資源的聚集整合性與管理的協同性以及由此復合而生成的集團整體的競爭優勢。作為管理總部的母公司必須能夠充分發揮主導功能,並通過集團組織章程、發展戰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為集團整體及其各階層成員企業的協調有序運行確立行為的規范與准則;任何一個企業,若想加入集團,取得成員資格,必須首先以承認集團的組織章程、發展戰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服從集團整體利益最大化目標,接受管理總部的統一領導為前提,否則就不能被接納為成員企業。
企業集團的成敗因素在於能否確立起兩條交互融合的生命線: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發展線與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線。兩條管理控制線依存互動,構成了企業集團生命力的保障與成功的基礎。
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與財務管理體制
企業集團母公司或管理總部要想對子公司等成員企業進行有效的治理,確保財務戰略與財務政策的貫徹實施,必須能夠對子公司等成員企業保持有效的控制權為前提。在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制的企業集團里,控制權研究的實質是產權結構或股權結構。在有關股權配置方面,母公司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充分發揮資本杠桿效應與確保對子公司的有效控制。彼此間存在著一個「度」的把握。同時,母公司欲對子公司實施有效的控制,一個基本前提是,母公司必須是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包括絕對第一大股東與相對第一大股東兩種不同的情形。而不同情形的第一大股東身份,控制權的穩定性、遭受的權力制衡程度以及資本杠桿效應也就各不相同。
財務管理體制是企業管理當局或集團總部為界定各方面財務管理的責權利關系,規范理財行為所確立的基本制度,簡稱財務體制,包括財務組織制度、財務決策制度、財務控制制度三個主要方面。
三、企業集團財務戰略
財務戰略的目標定位必須依託企業集團的戰略發展結構規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財務戰略實施策略也不相同。1、初創期財務戰略定位:在集團初創階段財務實力相對較為脆弱,為了更好地聚合資源並發揮財務整合優勢,應保持穩健原則。初創期財務戰略管理的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穩健與一體化。2、發展期財務戰略定位:應當採取穩固發展型的財務戰略。3、成熟期財務戰略定位:由於市場份額較大地位相對穩定,經營風險相對較低,應當採取激進的籌資、扎實的成本控制、高股利、現金性分配戰略。4、調整期財務戰略定位:採取財務資源集中、高負債率籌資、高支付率分配戰略
四、企業集團預算控制和投資政策
預算控制不僅以市場預測為基礎,而且更進一步針對預測的結果及其可能的風險事先制定相宜的應對措施,從而使預算本身便具有了一種主動的反風險的機制特徵。透過預算控制的循環過程,企業集團將日益發現諸多裨益的取得已不單純地源於預算編制本身,而更主要地來自預算實施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問題以及因此不得不在強化溝通與協調過程尋得的答案。
投資政策是管理總部基於集團戰略發展結構目標規劃,而對集團整體及各成員企業的投資及其管理行為所確立的基本規范與判斷取向標准,是企業集團財務戰略與財務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投資領域、投資方式、質量標准、財務標准等基本內容。
五、企業集團固定資產投資政策
在技術革命不斷進步、競爭風險日趨激烈的當今經濟社會,一個企業集團能否擁有先進的、高科技含量的固定資產,直接就意味著是否占據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同時企業集團還必須明確的是,即使是當前市場上最先進的設備,一旦投資形成,便意味著該設備的技術性能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始終停滯於當前水平上,在技術革命不斷進步的沖擊下,其原有的技術領先優勢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衰減,甚至淪為劣勢地位。為此,要求企業集團必須樹立危機意識可創新觀念,不斷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更新技術性能,以持續技術領先優勢推動強勁的市場競爭優勢。因而,關注技術進步,鼓勵並融通財力支持成員企業加速機器設備等經營性固定資產的更新換代,是企業集團制定內部折舊政策必須考慮的一個首要因素。
六、企業集團無形資產投資政策
無形資產主要包括商標、品牌、技術專利、專營特許權、商譽等。作為一種特殊資本,無形資產主要地表現在觀念形態上——存在的非"實體"性。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商標、品牌等無形資產是企業進軍市場的旗幟,和競爭制勝的"王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哪個企業或企業集團擁有了馳名商標、品牌,也就意味著居於了競爭的優勢,對市場空間的擴大和佔有率的提高發揮著巨大的功效。
當今的國際社會業已進入了一個知識與技術不斷創新的時代。能否在培育、創造和創新的過程中,切實有效地維護自身的知識產權與技術專利,成為企業集團及其競爭對手保持並擴大競爭優勢的關鍵。
七、企業集團融資政策與管理策略
融資政策是管理總部基於集團戰略發展結構的總體規劃,並確保投資政策及其目標的貫徹與實現,而確定的集團融資活動的基本規范與取向標准,是企業集團財務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滿足投資需要,是企業集團融資管理的指導原則。要求總部在融資政策的制定上,必須以推動投資政策的貫徹實施為著眼點。應當在集團戰略發展結構的總體框架下,根據與集團核心能力、主導產業或業務相關的投資領域、投資方式、質量標准與財務標準的基本規范,通過計劃的形式,對集團整體及子公司等的融資規模、配置結構、融資方式以及時間進度等事先做出統籌規劃與協調安排,從而在政策上保障融資與投資的協調匹配
依據融資政策以及目標資本結構規劃,管理總部必須將未來計劃期內融資的總規模、來源性質、期限結構、時間進度等通過預算的形式確定下來,並對必需的融資成本、風險以及質量特徵實現加以規范,然後通過預算的細化,對融資活動進行具體的落實並控制實施。
八、企業集團納稅計劃與股利政策
納稅是企業取得並保持法人資格與權利地位的先決條件。納稅計劃不能以利用法律的紕漏為著眼點,更不能以偷逃稅款為手段,而應當從法律意識出發,將稅收的杠桿導向功能引入企業集團的管理理念與經營機制,實現集團組織結構的優化調整、籌資與投資活動的合理規劃以及收益、成本、風險的最佳匹配。
股利政策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在遵循股東財富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好稅後利潤在股利派發與企業留存彼此間的分割關系問題。在有關股利政策是否影響企業市場價值的認識上,分為股利無關理論與相關理論兩種。現金股利是企業以現金方式支付的股利。在現金股利的決策上,除了需要考慮上述一般因素的影響外,還必須密切結合企業自由現金流量狀況來進行。股票股利是企業將股利折成股票而向股東進行分配的形式。股票股利一般是經由無償贈送紅股,即留存收益轉贈資本的途徑實現的。嚴格地講,那種通過資本公積金轉贈資本而贈與股東的股票不屬於股利分配的范疇。
母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不能只是單純地站在母公司自身及其股東的立場,還必須同時兼顧子公司等成員企業的利益期望,必須協調處理好母公司與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等相互間的利益關系問題;不僅如此,作為集團的管理總部,母公司還必須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即管理戰略角度,對集團整體的股利政策進行統一規劃,以規范各成員企業的收益分配行為能夠建立在有利於整體戰略目標不斷推進的框架結構范疇之內。
通過對《高級財務管理》的學習,使我著重掌握到如何運用會計政策與財務管理策略把財務管理與企業集團治理結構模式有機結合起來;明白了企業集團治理結構模式——構成財務利益主體之間的責、權、利的劃分,以及採取什麼手段實現相互間的制衡。
然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模式是企業財富創造的基礎和保障;財務管理則是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財務管理者為實現財務的目標而採取的行動,這是財富創造的源泉和動力,它們兩者間的聯結點在於企業財務戰略管理層次。
企業集團的董事會作為一個整體在集團的財務戰略管理上完成的是批准和監控功能,總經理等高層執行人員則是注重於財務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企業集團治理結構的各個層次完全融入到整個財務戰略管理的全過程。
那麼企業集團治理結構與財務管理在戰略層次上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①企業集團治理主體的形成及選擇對財務戰略導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②企業集團治理主體的安排將影響財務戰略主體的動力;③財務戰略從其與環境的關繫上可以分為外向交易型財務戰略和內向管理型財務戰略,財務戰略主體通過不斷的外向交易型財務戰略選擇和實施,可以達到局部調整財務治理結構的目的,而外向交易型財務戰略的開展又依賴於企業可利用的財務市場治理機制,內向管理型財務戰略則是基礎和保障;④在組織結構上,企業集團治理結構作為一個整體構成企業財務管理的決策層,總經理等高級執行人員則是決策層和下層人員的聯系紐帶;⑤企業集團治理和財務管理的系統化關系可以概括為在企業層次上,企業集團治理作為基本構架規定了財務管理的導向和原則。但在具體的操作層次上,財務管理的微觀活動在日積月累的作用下,會對企業集團治理起到調整的作用。正如錢德勒所說:當管理上協調比市場機制的協調能帶來更大的生產力,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利潤時,現代多單位的工商企業就會取代傳統的小公司。
我們應該知道企業集團治理結構的相關利益主體不僅是一種經濟關系,而且這種經濟關系都是通過契約紐帶連接起來的,要使契約有效,當出現財務契約預期的情況時要明確誰有決策權,這就是企業集團治理結構對權力配置所要解決的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所有權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的權力配置。企業集團治理結構是在既定所有權前提下安排的,所有權形式不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中的權力配置也不相同。如在股權集中情況下,企業集團治理結構中的所有權決定控制權或者說所有權同控制權結合較緊,而在股權高度分散的情況下,所有權同控制權相分離。
二是企業內部剩餘控制權的配置。企業集團治理結構對股東、董事和經理人員之間配置剩餘控制權,股東擁有最終控制權,董事和經理分享剩餘控制權。這兩個方面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所有者財務」與「經營者財務」問題,企業集團治理結構的核心就是明確劃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人員各自的權、責、利界區,形成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力制衡關系,確保財務制度的有效運行。
如果企業只擁有權益資本,則經理人員承擔破產風險的機會比較小,企業即使經營業績差些,也不會有財務違約情況,從而形成不了對企業經理人員的壓力。但是,若在企業資本結構中融入了債務資金,一方面可約束經理人員將現金用於盈利能力較差的投資或低效率的擴張行為,另一方面,償債的壓力致使經理人員為了避免清算失去權力而設法提高資本收益率。正是由於債務資金的這些作用,所以債權人的權益保護倍受關注,盡管各國的債權人保護制度不同,但對企業注資份額較大的債權人來說,都會採取積極的干預策略,來制約經理的行為。
作為企業集團治理結構實現的前提:界定清晰的財務主體,建立激勵約束相容機制;由於公司內部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了經理人員的「機會主義」與偷懶行為,損害了股東的利益。在財務方面主要表現有:利用發布虛假財務信息,誤導投資者和債權人財務決策,加大股東的投資風險;運用股東對經理人員日常財務經營決策不得干涉的要求,經理人員通過增加其在職消費或與其他人進行合謀行為謀取自身利益而損害股東利益;或者因玩忽職守作出錯誤的財務決策,以損害公司的利益。這些行為,將會制約分層財務決策機制的順利實施,為此,必要通過在公司內部建立激勵約束相容機制,協調各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
C. 求一篇2000字以上的《形勢與政策》學習心得體會。急用!!!
——當今國際形勢分析 通過本學期的形勢與政策課,我對當今變幻多端的國際形勢有了一定的了解。有 助於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的成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通過了解世 界的經濟政治形勢來了解整個時代的主題。 當今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很快且十分復雜,正處於舊格局解體走向新格局的過渡時 期,分析當前的國際格局,應該說還是一個以美國為超級大國,以歐盟、俄羅斯 、日本、中國為大國及國際集團的形式。下面談一下美國的單邊主義及世界的多極化趨勢。 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及政策趨勢 首先,講一下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主要矛盾。毫無疑問,我國的經濟形勢總體而言是好的,這一點從我國的宏觀調控措施就可以看出來,從去年到今年,我國一直處於宏觀調控時期,事實上,從1993年下半年出現經濟過熱政府就開始進行控制調控了。 宏觀調控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也曾進行過宏觀調控,但過去調控的結果往往會出現一種現象,經濟增長必然有一個下滑的過程,下滑到一定程度再上去,但這一次的宏觀調控到現在為止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上沒有下滑,而且還略有上升。不僅經濟增長速度沒有下滑,而且其他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到現在為止表現也很好。比如,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通貨膨脹,股價也比較穩定,國際收支平衡。 第一,是在經濟領域出現了幾個明顯的不協調,首先是供給與需求不協調,國家經濟宏觀上供給不協調,經濟要順利運行必然會受到影響;其次是速度與效益不協調,我們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但效益卻沒有同步發展;第三是經濟增長的目標與資源環境調節明顯不協調,經濟增長目標定的很高,但我們的資源條件卻非常差,這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影響是相當大的。 第二,是從社會結構來講存在三大矛盾,首先是就業不足的矛盾,勞動就業越來越困難;其次是城鄉矛盾較大;第三是收入差距過大。 第三,在經濟社會發展前景上存在三種潛在的風險,首先是財政風險,我們的財政有很沉重的包袱,這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其次是金融風險,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呆賬、壞賬嚴重,如果長期收不回來這些賬,就有可能出現危機;再次就是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存在著腐敗、混亂的風險,現在由於改革沒有到位,體制也不完善,極易出現誠信缺乏、貪污腐敗的情況。 第一,繼續保持政策穩定,防止經濟波動過大,使經濟能夠持續、快速的增長。 第二,調控的時間不能拖的太長,時間過長也會造成很大的波動。比如,1993年下半年進行的宏觀調控是完全正確的,到1995年時基本上可以說是到位了。但在1996年春天,國內曾經發生了一次爭論,1996年的財政性貨幣政策究竟是繼續實行1995年前的雙緊政策還是適當放鬆,增加一部分投資,激活經濟、增加就業問題,當時理論界爭論的很厲害。後來採取的是後一種意見,而沒有採取前一種意見,結果導致1997年下半年出現通貨緊縮,到1998年才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每年發一千多億國債,一直到2003年物價才擺脫通貨緊縮。因此,我們現在的宏觀調控一定要穩,既要防止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反彈,導致經濟重新過熱與通貨膨脹過高,又要防止壓縮過多,出現通貨緊縮。 第三,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經濟中存在的種種社會矛盾。到現在為止,我們發展不協調、不平衡最重要的表現是這些年經濟發展較快,而社會事業發展較慢,嚴重滯後。 第五,進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各種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這是一個很根本的、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現在對經濟改革的估計有一種過高的傾向,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現在已經基本形成或者是基本建成,實際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建成,而且差距還比較大。在這一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困難,會牽扯很多問題,要改變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是非常痛苦的,但也是必須要經歷的。 宏觀調控改革手段已經初見成效,初次分配改革效果不錯,已基本達到了效益優先、拉開差距的目的。下一步就是如何運作資源再分配的問題,而且還要在公平的前提下。其中,最難的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因為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一種深刻的權利意義調整。現在要進行的調整是政府內部的橫向調整,難度較大,而且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直接涉及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不動,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就很難推動。今後我們還要解決如何注意化解和減少社會風險,加快社會福利事業改革步伐的問題;解決國企效益低下的問題;加快深化體制改革,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進入小康社會
D. 關於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學習心得體會
摘要:我國內陸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發展落後,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是邊疆地區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起點。邊疆地區不能步發達地區城市化道路的後塵,而應在發揮比較優勢和加強產業特色的基礎上,走培育中心城市、構造個性鮮明的中小城市及發展邊貿口岸城鎮三結合的城市化道路。 關鍵詞:內陸邊疆;城市化;邊疆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開始加快,但由於地區之間社會經濟、文化的差異較大,加之改革開放後採取傾斜發展戰略,使得東部沿海地區獲得了超常發展。目前,這一地區已經形成了城市群及城市帶的發展格局,並出現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勢態。相比之下,內陸邊疆省份的城市化發展進程無論在城市規模和功能上,還是在城市效應及布局上,都還需要極大地提升和加強。 一、內陸邊疆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化現狀及成因分析 所謂內陸邊疆是指既有法定國界,又有直接國土相鄰的國家,且位居國界線內側並包括一定內腹地的經濟社會區域。我國的內陸邊疆地區是特指我國沿邊的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新疆、甘肅、西藏、雲南、廣西,這9省區在地緣上同俄、哈、吉、塔、蒙、朝、越、老、緬、印、不、錫、尼、巴、阿15個國家國土直接相鄰。遼寧和廣西因兼有陸地邊境和海岸線,又屬於東部地區,故不在此文研究范圍內。 1.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及城市化現狀 從經濟狀況來看,根據1999年統計數據,7個邊疆省區的固定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社會商品零售額佔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0%、外資投資額佔全國外資總額的1.8%。雖然在上個世紀末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及2003年開始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行動,但從全國經濟發展的總量與結構來看,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普遍狀況是經濟總量較小,國有企業比重偏大,非國有企業比重偏小,合資及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三次產業的比重除西藏以外,基本上呈現出「二、三、一」的結構,並以傳統工業為主體,同全國其他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相比較,這些地區的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比重過小,第二產業中附加值高的工業產品所佔的比重較低。 從城市發展狀況看,該地區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省有吉林、黑龍江和內蒙。這其中主要是農墾、林區、礦區人口比重大等原因及「縣改市」、「鄉改鎮」等行政區劃變動導致城鎮人口增加。從城市數量和規模看,見下表: 從表中可見,人口超過2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2個,城市稀缺,大中城市過少。與沿海地區相比,小城市數量較少,規模過小。這種大、中城市過少,城鎮布局鬆散、規模過小的狀況,使得城市的聚集效益低,對經濟的拉動和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不強,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積聚和合理流動。 2.影響內陸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近代工業大多產生在東部地區。解放以後,由於歷史、國際國內政治態勢的種種原因,人們總是把邊疆等同「邊境」、「邊防」、「國防線」,其著眼點僅僅是它的政治方面,強調「屯墾戍邊」、「鞏固邊防」、「保衛邊疆」等政治的和軍事的地位,而把經濟價值放在極其次要的位置。加之地處邊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緩滯等客觀因素,就使我國廣大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長期陷於落後境地。 從政策上看,解放後,中央政府出於平衡布局的考慮,力圖改變過去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更由於戰備的需要,加強了在中西部地區的工業投資,形成了一批內陸工業基地,如「一五」期間的156項工程和694個項目中,在甘肅就有16個。在106個民用工業企業中,東北有50個。然而,由於這種傾斜投資大多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項目,缺乏輻射力以致未能形成區域經濟增長的中心,其吸收就業和帶動經濟整體發展的功能較弱,以致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的功能差距一直沒有消除。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中央政府實施沿海地區發展戰略,東部地區依靠特殊政策和率先改革的優越條件加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卻相對落後了。 從所有制結構上看,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是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非公有經濟,而東部地區歷史上本來就是具有較好的鄉鎮企業基礎,對外開放的特殊政策又為這一地區引進外資和港澳台資金,以及建立三資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而邊疆省區的經濟主要是以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為主體,所有制結構改革滯後,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較低,沒有出現東部地區國有經濟、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三足鼎立的增長局面,與東部地區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差距。 二、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發展道路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對這兩個地區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和把握不同地區的城市化發展規律。 長江三角洲城市約佔全國城市總數的1/10,特大城市有上海、南京和廣州,大城市5個,中等城市11個,小城市25個。從整體而言,該地區城市密度大,大中小城鎮分布比較合理,彼此形成了密切的社會、經濟、生活、文化聯系,呈現城市帶的雛形,空間布局上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城鎮主群。該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加快了小城鎮的發展步伐,實現了農村城市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市民化的城鄉經濟一體化的轉化。另一方面,就是大城市的拉動作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協作區,正在構造上海國際金融、貿易和信息中心的大部分都市面貌,而把傳統產業、傳統產品轉移到了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岸地區,形成物資、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交流的互補、互利、互動的統一市場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鄉鎮企業成為城市工業的配套與補缺,改變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有力支援了農業生產,並為中小城鎮的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長三角鄉鎮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鄉村社區自身的力量籌集資金,與大中城市的經濟、科技、文化輻射相結合,促進城市化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長三角城市在人口素質、技術開發能力等方面都優於全國的平均水平,自我發展能力強,其城市化運行機制屬於內發式。另外,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個城市市長聯席會議和滬、浙、蘇三省、市的常務副省(市)長的溝通渠道和機制已初步形成,從而該區域一體化進程將進入快車道。 改革開放前,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農業地區,城市化水平很低,發展速度也很慢。1978年,珠三角只有5個城市和32個建制鎮,城鎮密度很低,每萬平方公里只有9個城鎮。目前,該地區城鎮體系包括特大城市廣州、大城市深圳、中等城市5個、小城市18個,以及建制鎮401個。城鎮星羅棋布,密度達到100個/萬平方公里,城鎮間的平均距離不到10公里,有些城鎮的建成區已連成一片。該區面積占珠三角的總面積不到1/3,但卻集中了珠三角一半以上的總人口和3/4的城市人口,以及超過3/4的GDP。 與長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珠三角城市化的動力不是來自區內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與擴散,而是由大量外資快速推動。這些流入的外資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投資者由於成本因素區位選擇傾向於小城鎮,不僅有效推進了小城鎮的發展,而且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聯度大大提高,市鎮之間通過地理毗鄰、產業關聯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都市區域。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出口導向型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由75%左右迅速下降到30%左右,不僅本地農業剩餘勞動力為非農產業全部吸收,而且還吸納了2 000萬外地勞動力,其中,很大一部分為農業剩餘勞動力,在外資主導型區域非農化過程中,珠江三角洲這種自下而上的、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是建立在港澳台及外資推動下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的。 三、邊疆內陸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可行道路 我國東部地區城市群及城市帶的形成和發展,從本質而言就是市場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因為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要素在一定的空間聚集以形成規模效應,而城市就是這一重要的載體。城市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財富生產效應。 眾所周知,21世紀的經濟集中表現為城市經濟,經濟競爭集中表現為城市競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而我國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在市場化和工業化等方面的發展與東部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可以說,邊疆地區的落後就是城市經濟的落後,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就成為邊疆地區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起點。 首先,以培育優勢產業帶動區域中心城市 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在一個區域內總有一二個增長極的超常規發展,從而帶動了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如深圳、珠海的迅速發展對珠江三角洲以及整個華南地區的帶動效應;上海浦東的崛起對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帶動效應;廈門對閩南三角洲的帶動效應。我國邊疆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物質技術基礎薄弱,交通不便,城鎮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輻射能力的產業和中心城市。根據區域經濟理論,中心與外圍地區的發展關系在現實經濟中也就是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動的關系。因此,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必須沿著中心地與外圍地的發展邏輯,以現有的中心城市為發展極,培育支柱產業,重點投入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要素。 如何吸引這些要素流入邊疆地區呢? 一是藉助發達地區的傳統產業向中部和西部地區轉移的機會,採取跟進策略,向發達地區讓出來的產業擴展。邊疆地區有資源、人力、市場、工資成本低等優勢,而東部沿海一帶有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目前正在尋找出路,讓出原來的主導產業,向更高的主導產業轉移。要根據優勢互補的原則,通過與發達地區的產業合作,發揮資源、技術、工業基礎等綜合優勢,利用「後發優勢」,使邊疆地區在東南沿海地區目前的水平上起步。 二是利用邊疆地區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發展與鄰國的互補經濟。邊疆地區不可能「克隆」東部地區已走過的發展之路,如廣東的外向型加工業;蘇南的與城市大工業協作配套的產業;溫州模式等城市發展道路。邊疆地區只能因地制宜地對外開放,而與鄰國發展互補貿易是當前一種有效方式。例如,北部邊疆地區包括黑、吉、內蒙,面對的是俄羅斯遠東、蒙古共和國及朝鮮,因其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重點應建設農、副、土特產品的生產基地及加工工業基地。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周邊國家廣泛開發經貿往來;西南邊疆地區包括西藏、雲南,面對的是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特別是雲南省要抓住湄公河開發的機會,與東南亞各國開發多種經濟形式的往來;西北邊疆地區包括新疆、甘肅兩個省區,面對的是獨聯體的中亞和西亞地區。這兩個地區工業基礎都比較薄弱,應利用新歐亞大陸橋的陸路通道帶動經濟發展。 三是藉助西部大開發和老工業基地改造,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在實現外開內聯雙推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黨中央提出的推進西部大開發和對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兩大戰略機遇。隨著西部重點工程的全部實施和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激活西部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存量向西部流動,從而有利於西部地區的招商引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同時,又帶動包括雲南、甘肅等省在內的第三產業、特別是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要藉助國家政策及資金傾斜,抓住機遇,大力調整工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及城市功能的轉換,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振興東北地區的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其次,以邊貿帶動邊境口岸城市的發展。 外向型經濟一直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支柱,珠江三角洲是利用外資的海外銷售關系,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利用其成本和質量優勢,打開海外市場。那麼,邊疆地區必須發展邊貿經濟,以口岸城市為切入點,建立貿易網路及產業帶,大力發展外向經濟。 在我國邊境地區,與周邊國家發展邊境貿易,至少擁有地緣上的、資源上的和口岸上的得天獨厚的三大優勢。如黑龍江省邊境開放城市以邊貿為突破口,以貿促工,以貿促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資源,建立起黑河、綏芬河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規模的外貿出口體系和生產基地。 最後,以地域經濟帶動特色中小城市。 一個城市可以構築多種產業功能,但從城市本性來看,只能突出一兩項主功能,形成一兩項強勢產業。今日的城市經濟競爭,其實是城市優勢產業並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品牌的競爭。「大而全,小而全」就會缺乏鮮活個性與特色。城市的經濟建設必須走特色化發展之路,這樣才能形成「名城效應」,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邊疆地區經濟不僅具有邊貿性,而且還有濃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應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包括旅遊業、民族手工製品、民族土特產品等,這些產業應成為各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的支柱產業。邊疆地區的城市化還應該走上發展個性化城市或者特色城市的城市化道路。縱觀世界上知名城市,無論大小無一不是產業特色顯耀、城市個性鮮明的功能城市。可見,城市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於其特色和強項。 總之,邊疆地區不能步發達地區城市化道路的後塵,而應根據本地區的特點,走培育中心城市、構造特色中小城市及發展邊貿口岸城鎮三結合的城市化道路,形成相互關聯的產業帶及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在地區之間乃至全國的流動機制。避免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方的產業結構趨於雷同化,沒有能夠完全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正如一些城市問題專家所指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在於做精,重點是城市的特色化和專業化,也就是在特色化的產業和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實現城市的規模效應及綜合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與大城市及周邊地區在產業鏈上的整合。 參考文獻: [1] 蔡昉,等.制度、趨同與人文發展——區域發展和西部開發戰略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宋棟.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實證研究——以珠江三角洲為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 牛德林,等.全方位對外開放與邊疆經濟的超常發展[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陳振光,宋平.城市化進程中的區域發展與協調[J].國外城市規劃,2000(5).
很不錯哦,你可以試下
ubrvuevhcs55152513302012-8-30 11:56:26關於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學習心得體會
E. 如何做好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工作總結
加強數據質量評估
努力提高統計服務水平
努力提高統計服務水平
繼續做好統計服務工作
疏通渠道,繼續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協調
疏通渠道,繼續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