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政府培訓計劃減少摩擦性失業

政府培訓計劃減少摩擦性失業

發布時間:2021-02-19 06:39:39

⑴ 為什麼摩擦性失業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如何降低摩擦性失業的數量

摩擦性失抄業和結構性失業這襲兩種失業在經濟學裡面都被歸結為自然失業,也就是說是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業是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導致的;結構型失業則是由於經濟結構變化導致的,比如技術更新或者消費者偏好發生變化。
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相比,應該是結構性失業問題更嚴重。原因是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性的,通常起源與勞動力的需求方,而摩擦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過渡性或短期性的,通常起源於勞動力的供給方。

⑵ 作業1、2、8下列能有效減低摩擦性失業的方法是 a政府增加就業機會 b對失業人員進行就業培訓 c完

a政府增加就業機會
b對失業人員進行就業培訓

⑶ 降低自然失業率的政策有哪些

1.自然失業率就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影響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自內發供求力量發揮作容用時應有的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也就是充分就業情況下的失業率。包括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暫時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導致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是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勞動力需求結構不一致造成的失業。
自然失業率為摩擦性失業率及結構性失業率加總之和。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社會上總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
2.降低自然失業率就要考慮如何減少摩擦性失業或是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的成因往往與信息不對稱相關,此處要降低摩擦性失業,政府可能就要考慮盡可能多地發放崗位空缺的信息,這樣使得沒有工作的人能夠及時了解崗位狀況;至於結構性失業往往與人口結構、技術進步相關聯,特別是技術進步引發的技能落伍,從而導致的失業。這就要求社會多提供崗位培訓,以減少此類失業。
3.所有與人口結構、技術進步、消費偏好改變相關的因素都可以適當考慮用來減少自然失業率

⑷ 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區別和聯系

摩擦性失業是指由來於人們在不同的源地區、職業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停地變動而引起的失業。
結構性失業是指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市場需求的永久性變化以及國防優先次序的變動引起總體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使有的工作崗位消失或原工作崗位的數量大大減少而造成的失業。另外,不適當的政府政策也常常會引起或加劇結構性失業。
一般來說,結構性失業比摩擦性失業更嚴重。
因為摩擦性失業是由於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或者經濟變動過程中的工作轉換而產生的失業。摩擦性失業的失業者都可以勝任可能獲得的工作,增強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增加就業信息,協助勞動者搬家等都有助於減少摩擦性失業。而結構性失業是由於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興衰轉移而造成的失業,是勞動力失衡造成的失業,一些部門需要勞動力。存在職位空缺,但失業者缺乏到這些部門和崗位就業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訓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更嚴重一些。

⑸ 請從勞動者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減少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 是從勞動者的角度,不是政府!

勞動者,最來怕沒有後勁的源朝三暮四瞎折騰。但是,一個幹活的,有一百個婆婆管的現象還有。這樣就硬把好好的企事業,給折騰倒閉了。什麼經營不善、市場疲軟、管理不到位等等,一句話就算完了。摩擦性失業,就是指這類從內部自己爛掉的失業現象。結構性失業,是政策所謂的改革、調整造成的失業。大批下崗、待崗人員,實際就是這類失業。無論那種失業,對產品與用戶來說都無關系。都是人為的瞎折騰所致。

⑹ 如何治理摩擦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指勞動者想要工作與得到工作之間的時間消耗造成的失業。

解決辦法版:首先,要鼓勵權適合國際市場的產品的創新,在保證較低的人工成本的前提下,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其次要大力開拓國內市場需求,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以及諸如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關系民生的基本保障問題,如果政府利用經濟杠桿解決這些問題,無疑將大大提高人們的購買力水平,從而擴大內需,促進生產,擴大就業;同時,建議政府採取進一步推動創業的積極政策,營造一種鼓勵和扶植創業的優良的社會環境,並為創業者提供更加優惠的條件;最後,壟斷性行業應盡快開放,強化競爭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從長期來看,可以達到促進就業的目的。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 姚裕群

⑺ 如何解決摩擦性失業的問題具體措施要如何做

發放創業無利息貸款,開辦補貼技能學校。調整政策;多開經濟特區、工業園區,增強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幫扶。

⑻ 誰有微觀經濟學高鴻業答案,第四版的,跪求。。。。

第十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
1、解答: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因為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通過稅收(包括社會保障稅)和社會保險及社會救濟等把收入從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轉移到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組織手中,並沒有相應的貨物或勞物發生。例如,政府給殘疾人發放救濟金,並不是殘疾人創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為他喪失了創造收入的能力從而失去生活來源才給予救濟的。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不計入GDP,因為在生產時已經計入過。購買普通股票不計入GDP,因為經濟學上所講的投資是增加或替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新廠房,設備和存貨的行為,而人們購買股票和債券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並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購買一塊地產也不計入GDP,因為購買地產只是一種所有權的轉移活動,不屬於經濟意義的投資活動,故不計入GDP。
2、解答:社會保險稅實質是企業和職工為得到社會保障而支付的保險金,它由政府有關部門(一般是社會保險局)按一定比率以稅收形式徵收的。社會保險稅是從國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會保險稅的增加並不影響GDP ,NDP和NI,但影響個人收入 PI。社會保險稅增加會減少個人收入,從而也從某種意義上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然而,應當認為,社會保險稅的增加並不影響可支配收入,因為一旦個人收入決定以後,只有個人所得稅的變動才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兩國合並成一個國家,對GDP總和會有影響。因為甲乙兩國未合並成一個國家時,雙方可能有貿易往來,但這種貿易只會影響甲國或乙國的GDP,對兩國GDP總和不會有影響。舉例說:甲國向乙國出口10台機器,價值10萬美元,乙國向甲國出口800套服裝,價值8萬美元,從甲國看,計入GDP的有凈出口2萬美元,計入乙國的有凈出口 – 2萬美元;從兩國GDP總和看,計入GDP的價值為0。如果這兩個國家並成一個國家,兩國貿易變成兩個地區的貿易。甲地區出售給乙地區10台機器,從收入看,甲地區增加10萬美元;從支出看乙地區增加10萬美元。相反,乙地區出售給甲地區800套服裝,從收入看,乙地區增加8萬美元;從支出看,甲地區增加8萬美元。由於,甲乙兩地是一個國家,因此該國共收入18萬美元,而投資加消費的支出也是18萬美元,因此,無論從收入還是從支出看,計入GDP的價值都是18萬美元。
4、解答:(1)項鏈為最終產品,價值40萬美元。
(2)開礦階段生產10 萬美元,銀器製造階段生產30萬美元,即40 – 10 = 30萬美元,兩階段共增值40萬美元.
(3)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工資共計:7.5 + 5 = 12.5萬美元,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利潤共計(10 - 7.5) + (30 - 5) = 27.5 萬美元
用收入法共計得的GDP為12.5 + 27.5 = 40 萬美元。
可見,用最終產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計得的GDP是相同的。
5、解答: (1)1998年名義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1999年名義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1998年為基期,1998年實際GDP=1450美元,1999年的實際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這兩年的實際GDP變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為基期,1999年實際GDP= 1850美元,1998年實際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這兩年實際GDP變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
(5)GDP的變動由兩個因素造成:一是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的變動,一是物品和勞務價格的變動。「GDP的變化取決於我們用哪一年的價格作衡量實際GDP的基期的價格」這句話只說出了後一個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數=名義GDP/實際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數=1850/1525=121.31%
6、解答:(1)A的價值增加為5000–3000 = 2000美元
B的價值增加為500–200 =300美元
C的價值增加為6000–2000 = 4000美元
合計的價值增加為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
(2)最終產品價值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別為A,B,C賣給消費者的最終產品
(3)國民收入為6300 – 500 = 5800美元
7、解答:(1)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資本消耗補償,而資本消耗補償即折舊等於總投資減凈投資後的余額,即800–300 = 500 億美元,因此,國內生產凈值=4800–500 = 4300億美元。
(2)從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凈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億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預算贏余,T代表凈稅收既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後的收入,則有BS=T–g ,從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億美元
(4)個人可支配收入本來是個人所得稅後的余額,本題中沒有說明間接稅,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等因素,因此,可從國民生產凈值中直接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則有yD=NNP–T = 4300–990 = 3310億美元.
(5)個人儲蓄S=yD–C= 3310–3000 = 310億美元.
8、解答:(1)用S表示儲蓄,用yD代表個人可支配收入,則S = yD–c = 4100–3800 = 300億元
(2)用i代表投資,用Sp ,Sg ,Sr分別代表私人部門,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的儲蓄,則為Sg = t–g = BS,在這里,t代表政府稅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預算盈餘,在本題中,Sg=BS=-200億元
Sr 表示外國部門的儲蓄,則外國的出口減去進口,對本國來說,則是進口減去出口,在本題中為100,因此i = Sp + Sg + Sr = 300 + (- 200) + 100 = 200億元
(3)從GDP=c + i+ g + (x - m)中可知,政府支出g = 5000–3800–200 - ( - 100 ) = 1100億元
9、解答: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存在的儲蓄---投資恆等式完全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則等於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總等於國民總收入,這樣才有了儲蓄恆等於投資的關系。這重恆等關系就是兩部門經濟的總供給(C + S)和總需求(C + I)的恆等關系。只要遵守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通貨膨脹,既是否均衡。但這一恆等式並不意味著人們意願的或者說事前計劃的儲蓄總會企業想要有的投資。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的主體及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計劃儲蓄的不一致,形成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所講的投資要等於儲蓄,是指只有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時,才能形成經濟的均衡狀態。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實際發生的儲蓄這種恆等關系並不是一回事。
和。將和標在下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
現在假設P由下降到。由於P的下降,LM曲線移動到的位置,它與IS曲線的交點為點。點所表示的國民收入和利率順次為和。對應於上圖的點,又可在下圖中找到。按照同樣的程序,隨著P的變化,LM曲線和IS曲線可以有許多交點,每一個交點都代表著一個特定的y和p。於是有許多P與的組合,從而構成了下圖中一系列的點。把這些點連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線AD便是總需求曲線。
從以上關於總需求曲線的推導中看到,總需求曲線表示社會中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相反方向的關系。即總需求曲線是向下方傾斜的。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表示,價格水平越高,需求總量越小;價格水平越低,需求總量越大。

2、解答: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貨幣政策是指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應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影響利率、消費和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的,通過對總需求的調節來調控宏觀經濟,所以稱為需求管理政策。

3、解答:總供給曲線描述國民收入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依存關系。根據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推導而得到。資本存量一定時,國民收入水平碎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業量取決於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所以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來源於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均衡的理論。

4、解答: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主要由總量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理論來反映的。在勞動力市場理論中,經濟學家對工資和價格的變化和調整速度的看法是分歧的。
古典總供給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運行沒有阻力,在工資和價格可以靈活變動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得以出清,使經濟的就業總能維持充分就業狀態,從而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的產量總能保持在充分就業的產量或潛在產量水平上。因此,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古典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
凱恩斯的總供給理論認為,在短期,一些價格是粘性的,從而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動而調整。由於工資和價格粘性,短期總供給曲線不是垂直的,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在以價格為縱坐標,收入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是一條水平線,表明經濟中的廠商在現有價格水平上,願意供給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商品。作為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基礎的思想是,作為工資和價格粘性的結果,勞動力市場不能總維持在充分就業狀態,由於存在失業,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所需勞動。因而他們的平均生產成本被認為是不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古典的和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分別代表著勞動力市場的兩種極端的說法。在現實中工資和價格的調整經常介於兩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以價格為縱坐標,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延伸的,這即為常規的總需求曲線。
總之,針對總量勞動市場關於工資和價格的不同假設,宏觀經濟學中存在著三種類型的總供給曲線。

5、解答 :宏觀經濟學在用總需求—總供給說明經濟中的蕭條,高漲和滯漲時,主要是通過說明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來完成的。如圖1—63所示。
從圖1—63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AD是總需求曲線,使短期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和短期供給曲線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y,價格水平為P,二者都處於很低的水平,第一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蕭條狀態。
第二種情況是,當總需求增加,總需求曲線從AD向右移動到時,短期總供給曲線和新的總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價格水平為,二者都處於很高的水平,第二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高漲狀態。
現在假定短期供給曲線由於供給沖擊(如石油價格和工資等提高)而向左移動,但總需求曲線不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短期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決定可以用圖1—64表示。
在圖1—64中,AD是總需求曲線,是短期總供給曲線,兩者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價格水平為P。現在由於出現供給沖擊,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到,總需求曲線和新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為,價格水平為,這個產量低於原來的產量,而價格水平卻高於原來的價格水平,這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滯漲狀態,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結合在一起的狀態。

6、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主要說明單個商品的價格和數量的決定。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主要說明總體經濟的價格水平和國民收入的決定。二者在圖形上都用兩條曲線來表示,在價格為縱坐標,數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向右下方傾斜的為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延伸的為供給曲線。
但二者在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兩模型涉及的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是微觀領域的事物,而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是宏觀領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論基礎不同。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是消費者行為理論,而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理論和市場理論,它們均屬於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宏觀經濟學中的總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產品市場均衡和貨幣市場均衡理論,而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勞動市場理論和總量生產函數,它們均屬於宏觀經濟學的內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在說明商品的價格和數量的決定的同時,還可以來說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移動對價格和商品數量的影響,充其量這一模型只解釋微觀市場的一些現象和結果。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在說明價格和產出決定的同時,可以用來解釋宏觀經濟的波動現象,還可以用來說明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干預經濟的結果。

7、解答:(1)由得;
2000 + P = 2400 - P
於是 P=200, =2200
即得供求均衡點。
(2)向左平移10%後的總需求方程為:

於是,由有:
2000 + P = 2160 – P
P=80 , =2080
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於蕭條狀態。
(3)向右平移10%後的總需求方程為:

於是,由有:
2000 + P = 2640 – P
P=320 , =2320
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於高漲狀態。
(4)向左平移10%後的總供給方程為:

於是,由有:
1800 + P = 2400 – P
P=300 , =2100
與(1)相比,新的均衡表現出經濟處於滯漲狀態。
(5)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屬於常規型。

第十八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

1、 解答:一般來說,結構性失業比摩擦性失業更嚴重。因為摩擦性失業是由於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或者因為經濟變動過程中的工作轉換而產生的失業。摩擦性失業的失業者都可以勝任可能獲得的工作,增強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增加就業信息,協助勞動者搬家等都有助於減少摩擦性失業。而結構性失業是由於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興衰轉移而造成的失業,是勞動力失衡造成的失業,一些部門需要勞動力。存在職位空缺,但失業者缺乏到這些部門和崗位就業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訓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更嚴重一些。
2、 解答:不能。充分就業並不意味著100%的就業,即使經濟能夠提供足夠的職位空缺,失業率也不會等於零,經濟中仍然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凱恩斯認為,如果消除了「非自願失業」,失業僅限於摩擦性失業和自願失業的話,經濟就實現了充分就業。所以充分就業不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的工作。
3、 解答:自然失業率就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發揮作用時應有的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也就是充分就業情況下的失業率。通常包括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生產力的發展、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因素是決定自然失業率及引起自然失業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體包括:(1)勞動者結構的變化。一般來說,青年與婦女的失業率高,而這些人在勞動總數中所佔比重的上升會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2)政府政策的影響。如失業救濟制度一些人寧可失業也不從事工資低、條件差的職業,這就增加了自然失業中的「尋業的失業」;最低工資法使企業盡量少雇傭人,尤其是技術水平差的人,同時也加強了用機器取代工人的趨勢。(3)技術進步因素。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資本的技術構成不斷提高,必然要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較多失業。同時,技術進步使一些文化技術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適應新的工作而被淘汰出來。(4)勞動市場的組織狀況,如勞動信息的完整與迅速性,職業介紹與指導的完善與否,都會影響自然失業率的變化。(5)勞動市場或行業差別性的增大會提高自然失業率。廠商、行業和地區會興起和衰落,而勞動者和廠商需要時間來與之適應和配合。這些無疑會引起勞動者的大量流動,增加結構性失業。
4、 貨幣主義者認為,在工資談判中,工人們關心的是實際工資而不是貨幣工資。當貨幣膨脹率不太高,工人還沒有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的時候,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的替代關系就被稱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們發現他們的實際工資隨物價的上漲而下降,就會要求僱主相應地增加貨幣工資,以補償通貨膨脹給自己造成的損失。由於工人不斷的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使換取一定失業率的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一條條菲利普斯曲線不斷向右上方移動,最終演變成為一條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這就是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不斷運動形成的。
5
7、解答:1985年的通貨膨脹率為:
同理可得:
1987年的預期通貨膨脹率為
1987年的實際利率=名義利率 - 預期通貨膨脹率=6% -3.015%=2.985%
8、解答:(1)勞動力人數 = 就業人數 + 失業人數 = 1.2 + 0.1 = 1.3億

9、解答:(1)自然失業率為6%;
(2)為使通貨膨脹減少5%,必須有16%的周期失業。
10、解答:總供給曲線揭示的是總產出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揭示的是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替換關系。菲利普斯曲線和總供給曲線雖然表面上所揭示的關系不同,但在本質上都表示同樣的宏觀經濟思想,僅僅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從總供給曲線推導出菲利普斯曲線,也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線推導出總供給曲線。

第二十章 國際經濟部門的作用

1、解答:每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都可能產生經常帳戶的順差和逆差,以及資本帳戶的順差和逆差。當然,這兩個項目也可能出現平衡,但這種情況大多是偶然的。
將凈出口和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稱為國際收支差額,並用BP表示,即:
國際收支差額=凈出口 – 凈資本流出
或者BP = nx - F
按照宏觀經濟學的定義,一國國際手指平衡也稱外部平衡,是指一國國際手指差額為零,即BP=0。對於國際收支平衡還可以通過下述方式理解:個人和企業必須為其在國外的購買而支付。如果一個人的花費大於他個人的收入,他的赤字需要通過出售資產或借款來支持。與此相類似,如果一個國家發生了經常帳戶赤字,即國外的花費比它從國外得到的收入多,那麼這一赤字就需要通過向國外出售資產或從國外借款來支持。而這種資產出售或借款意味著該國出現了資產盈餘。因此,任何經常帳戶赤字要由相應的資本流入來抵消。如果國際收支差額為正,即BP > 0,則稱國際收支出現順差,也稱國際收支盈餘,如果國際收支差額為負,即BP < 0,則稱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也稱國際收支赤字。

2、解答:
(1)匯率也像商品的價格一樣,是由外匯的供給和對外匯的需求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均衡匯率處於外匯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
(2)如果外匯的供給發生變化,則均衡匯率就會發生變化,並按照新的供給達到先的平衡。從一般意義上說,影響外匯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和外匯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都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在現實中,經常提到的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主要有進出口、投資或借貸,外匯投資等。

3、解答:考慮如下的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模型:

為常數,b為邊際消費傾向,為邊際進口傾向。

所以
4、解答:假定國內經濟已經實現平衡,也就是在下面的圖1—68中,國內經濟已處於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A,但A點卻並不在BP曲線上。
這時內部均衡由IS曲線和LM曲線A決定,這時收入為y1,利率為r1。但A點位於BP曲線的下方,因而存在著外部失衡,更確切地說,存在著國際收支逆差。這意味著,在該時期從在本國經濟中購買商品和勞務,或在外國獲得資產而需要支付的外匯量,結果引起該國外外匯總量的減少,造成外匯的短缺。在浮動匯率制下,這意味著本國匯率貶值或匯率提高,伴隨著匯率提高,IS曲線和BP曲線向右方移動,例如從IS1和BP1移動到IS2和BP2,如圖1—68所示,由於這兩種移動,經濟的均衡點最終變為B點,相應的收入和利率分別為y2和r2。在B點處,存在著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簡言之,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逆差的調整是通過BP曲線和IS曲線的移動來實現的。

⑼ 政府應該採取哪些措施增加就業、減少失業

就業市場存在兩個群體,一是體制內群體而是體制外群體。而這兩個群體就業和失業相對於不同經濟發展環境下的地區差異和心理差異會產生經濟學上三種失業現象-----隱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和系統性失業。對於隱性失業大致理解是個體有就業能力因為就業環境的不滿意導致逆向選擇失業、摩擦性失業是不可控的經濟波動導致的專業勞動力失業比如經濟低迷許多中介服務行業如律師、會計師失業,再就是系統性失業是在國家整個經濟系統的宏觀政策下導致的失業比如軍隊裁軍政府減員。當然如果在不同角度進行分化失業有很多形式和種類。而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業與失業的底線就是社會的資產回報率與國家赤字的國債利息率增長。單從體制外就業環境分析,當國家赤字超過市場投資回報的時候,體制外人群就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其就業底線(包括工資和勞動環境)就被拉低市場萎縮出現滯漲。反之就業環境就會變好。另外對於社會就業採取市場化主導還是政府主導是導致就業失業現象波動的關鍵,如果政府嚴格控制市場資源那麼對於失業和低收入人口的轉移支付和福利就應當適當提高。如果純粹的市場化主導經濟發展,政府就要通過提高市場收益率採取減免稅,扶持民間資產等方式刺激市場活力和資本效率達到雙贏。而現代人性化社會必須保證底層或淪為底層的人能夠通過某種勞動,達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勞動收入,並通過適當的福利支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物質需求。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的教育水平和現實的脫鉤導致大學生就業能力很多情況下還趕不上農民工和技術工人,這是現實。很多大學教授本身就沒有實踐知識照本宣科,而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淪為考試教育、證書教育。人社部應該加強勞動技能普及與職稱能力的考察權威,在高等教育基礎上適當增加個體素質評定中人事部的作用減少教育部的學術壟斷,加強民間學術技術團體對於實用技術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協同作用,以免出現高學歷低能的大學生。教育市場化也要保證該淘汰的大學或學科就要淘汰或縮減招生,當然這一點也需要教育界輿論和媒體脫離教育部和各級地方教育機構既得利益集團的輿論控制把整個社會普通教育體系實用化普通化,精英教育才能有本土化的蓬勃發展的土壤。 從法國社會學家勒龐的角度看,過度泛濫的人文學科大學教育形而上教育是造成社會動盪的一個主要動因。誠然人人都有上大學讀研究生的權利,但市場不是給人人都有從事精英崗位的環境這是現實。這種盲目的追捧高考、全日制統招、考研考博的社會風氣導致的教育需求市場盲目化形而上化的現象嚴重,這也是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 這種教育體制也是那些打著什麼尖刀班高考培訓、奧數班、這些靠著教育弊端而既得利益教師群體所極力維護的偏見平台。
然後說農民工就業,在這里農民和工人的概念不應該混淆。工人階級作為城市人口,其處境要苦於農民。城市工人具有成熟的社會思維,但因為其生存環境的波動技術的淘汰以及工業環境的波動很難保證其生存公平的利益。農民起碼有地,可以保證口糧。而城市工人一旦下崗就很難生存,既沒有地存款也有限更沒有解放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去發展自身出路。而農民的土地本來也是國家所有,其權利存續卻變成了私有財產。城市底層工人和農民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平等性,當然作為一個底層群體純粹產業工人和農業農民是一個階級不應該分開對待,但在就業上卻存在不公平競爭。農民可以通過征地一夜暴富的故事不少,但沒有聽說那裡的工人在政策轉軌過程中受益。國家人社部在最近加強了對於企業下崗職工無息貸款和培訓以及減免稅的優惠政策,這也是一種社會平衡機制。但社會共同富裕是以活體勞動力為基礎的資本時代的社會技術必須,健康的發展人力資本的流動性和活力決定了這種發展模式下的國家經濟水平。超前一點說,一旦資本模式脫離活體勞動這種民主環境機制就不存在了。
最後要說的是以工資和貨幣獲取作為社會整體資源的分配權和要求權的資本主義分配方式必然會把人性基礎邊緣化。歐美最近也興起了社會主義改革制約這種過度的貨幣資本形式對於人類整體生存權的剝削。單純的以貨幣資本作為資產的分配和要求方式,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分配不公。雖然金融和信貸可以在某一歷史發展時期刺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但信貸金融體制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種資本主導者騙取共同資源的隱性手段之上的全人類剝削。而一個社會群體越是無法從繁重的基數商品流通解脫出來,這個社會整體就會缺乏必要的發展活力。應該保證居民的衣食住行占收入水平的比重通過各種方式逐步降低,才能真正激發民族的創造力和活力。否則只能做發達國家的二級市場和低端產業鏈奴隸。

⑽ 什麼是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兩者之間有何區別和聯系

摩擦性失業是指由於人們在不同的地區、職業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停地變動而引專起的失業。屬
結構性失業是指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市場需求的永久性變化以及國防優先次序的變動引起總體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使有的工作崗位消失或原工作崗位的數量大大減少而造成的失業。另外,不適當的政府政策也常常會引起或加劇結構性失業。
一般來說,結構性失業比摩擦性失業更嚴重。
因為摩擦性失業是由於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或者經濟變動過程中的工作轉換而產生的失業。摩擦性失業的失業者都可以勝任可能獲得的工作,增強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增加就業信息,協助勞動者搬家等都有助於減少摩擦性失業。而結構性失業是由於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興衰轉移而造成的失業,是勞動力失衡造成的失業,一些部門需要勞動力。存在職位空缺,但失業者缺乏到這些部門和崗位就業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訓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更嚴重一些。

閱讀全文

與政府培訓計劃減少摩擦性失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