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24式太極拳學習體會 1000字左右
太極拳源遠流長,以其獨特的風格而為世人所喜愛。談起太極拳,人們總把它和「四兩撥千斤」的防身技擊功能聯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健身、養身與修身等方面的作用,作為窺傳幾百年的優秀拳種,其內涵博大精深,實非人們想像之簡單。太極拳不僅具有健身、養身之療效,而且兼具防身、技擊之功能,修身之妙法,而修身應為練拳學的起點和歸宿。
初學太極拳的時候,只是憑著對武術的愛好而執著學習,隨著練習的深入,以及接觸了大量的太極拳書籍以後,我逐漸發現,太極拳的拳理對個人的修養有很大的幫助。太極拳修煉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自我修養不斷提高的過程。太極拳對修煉者的言行舉止,個性發展,品質修養都有很深的影響。許多社會生活中的困惑都可以從拳術的修煉中得到釋然。從而滌慮身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華。
健康是每一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現實生活中,疾病會時不時困擾著人們,煩惱也會經常纏身,身體上的疾病可以通過葯物來解決,而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壓力依靠葯物卻難以醫治,只能靠全身去調整、化解。修煉太極拳除可以清除軀體上的某些疾病外。更重要的可以使人心境平和,調節個人的心理。使人的個性得到良性發展。一個研究生曾經對我說:「想不到太極拳這么好,我患神經衰弱多年,吃葯總不見好轉。可是每當我來到這個草坪,練拳以後,頭腦總有一種清新的感覺,心情就舒暢了很多,神經衰弱的病症就有所好轉,好象換了一個人似的。」這幾年來,我通過練太極拳治好了我的腸胃病、腰椎勞損、輕度的神經衰弱,使我瘦弱的體質增強了許多。但更重要的是在太極拳的熏淘下,我總算從現實社會生活的困惑中解脫出來。不再片面地看問題,做事已多考慮對別人的影響。不以一己之好惡而隨意傷害別人。如今的我已能保持坦盪的胸懷、良好的心境去面對社會,面對生活。
太極拳對修煉者的影響並非偶然,而是必然。拳著雲:「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太極拳既是一種武術也是一種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人類文化培育、滋潤的一朵奇葩,與中國古代哲學、文學、社會學、兵學、佛家、道家、儒家、醫家、戲劇、藝術等息息相關。在太極拳教學中,除了老師的言傳身教外,練拳者必須多讀書,多接觸有關太極拳的書籍,以求提高拳藝。拳著雲:「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太極拳綜合了道家的「陰陽學說」,儒家的「中庸」思想,醫家的<黃帝內經),兵家的謀略、征戰之術等等,從它們中吸收理論上的營養加以溶合而形成、發展、壯大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太極哲理,所以,練拳者必須多讀書,多向老師、朋友請教,才能更好地領悟太極拳的精義,在提高拳藝水平的同時也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養、道德修養水平。
在練拳的過程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善因善果」,儒家的「中庸之道」,藝術的審美觀等等,必然影響著人的思想發展。拳著雲:「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又雲:「身必以端正為本」等等,所有這些滲透到拳論中的思想必然會在潛形默化中淘冶練拳者的性情,促進其思想的更新,促使其身體與思想得到健康、良好的發展。我練拳經常是在下午放學之後,經過一天的緊張學習,經常會頭腦發脹,精神極度疲勞,此時唯一的好辦法就是去練拳,而且一練就是一二個小時。演練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需十二分鍾左右,所以每次我都練五六遍拳以上,第一二遍時還覺得很煩悶,渾身不舒服,老想打退堂鼓,可是到第三四遍的時候,由於肌肉的放鬆,綳緊的神經也就慢慢松施下來,此時氣感也逐漸增強,隨著身體的運動,周身暖洋洋的,有如泡在溫水中,到了五六遍的時候,周身溶溶澀澀,頭腦清靈,好似與天地溶為一體,此時沒有世俗的侵擾。沒有煩惱,把一切不平和不滿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練拳以後,不覺疲勞。反而覺得周身舒泰,晚上又可以精神抖擻地啃書本。
隨著太極拳修煉的深入。練拳者的氣質、思想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因為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也是文化修養、思想修養的過程。長期的修練必然會引起質的變化。拳著雲:「外面形跡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於外,必失於中。」我校武協練太極拳的會員,看起來都很秀氣,但又不缺英氣,他們對人都很有禮貌,很少武人的霸氣與驕狂。在武協,新會員經常會向老會員請教一些問題,由於太極拳比較難學,對於某些問題,老會員總會根據自己所學不厭其煩、反復多次地耐心指導,而不會藏私或者歧視別人,每當我們來到訓練場的時候都會相互問好。在武協如此,在其它場合也如此。所以,大部分的會員的人際關系都比較好,與人都能和睦相處。太極拳對人心性修養的影響,使我感觸最深的是陳氏太極拳傳人陳正雷先生1996年途經廣州稍作逗留的時候。他平易近人,不擺架子,在講學的時候,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看他那英秀的樣子,很多認為他是大學的教授,而很難把他同一個武術家連在一起,只有看他表演時,才能一睹武術家的真正風采。外示安逸,內在穩固,真不愧為太極拳一代大師的風范。
太極拳對修煉者品德修養的影響是必然的。中國是禮儀之邦,幾千年文化盈育的中國倫理道德思想、觀念已深深地滲透到太極拳理論之中。陳氏先輩門規戒律中就提到許多正直做人,謙虛待人的戒律,提出端正誠信、仁德忠勇等門規。其實,這些門規戒律都是根據太極拳的內在特點提出來的,目的是讓門人更好地領悟太極拳的內蘊。
尊師重道,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練拳必先學會做人。拳著雲:「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柬,何能學藝。」練太極拳如不敬重老師或對太極拳抱懷疑態度,則會認為老師的言傳身教無甚可取之處,對老師的心得體會不細加琢磨,以至於對太極拳的精粹之處失之交臂。「謙受益,滿招損」正直、善良、謙虛、敬業、重道應為我們練拳者時時自勉之言。悉心教授學生,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傳道授業解惑,此師之責任之所在。老師是一面鏡子,是學生的楷模,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對學生的行為、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力。總之,作為太極拳的愛好者,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必重道而為之,才有可能把太極拳事業發揚光大。
「拳雖武藝,得其正道,無往不宜,」我在這幾年的修煉中越來越覺得拳非小道。隨著練拳的深入,太極拳對修煉者的影響越來越大,每一個練拳者在深研太極拳健身、技擊之法的同時也應重視修身方面的作用、意義,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從拳術的修煉中得其三味,妙悟人生真諦。
⑵ 學習太極的心得
太極拳以「用意不用力」為主的舊功拳,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健身拳術。但不等於不具有攻防含義,它和其它拳術一樣,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因此攻與防仍是太極拳運動的核心;是太極拳運動的最高階段表現形式。所謂攻,就是指太極拳運動員和對方搏鬥時,打擊對方的活動;防,是指太極拳運動員和對方搏鬥時,防禦對方的攻擊活動。所以太極拳運動,特別是太極推手;就是圍繞著各種攻防動作,組成沒有固定程序和范疇的搏鬥動作。一旦進行實戰,除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外,還有打、踢、拿、摔等攻擊方法;架、格、閃、掛、扣等防守方法。在攻防過程中,還講究攻防的戰備戰術。如「指上打下,聲東擊西」,「彼實則避之,彼虛則擊之」。隨機應變,攻防轉化自然,運用自如。由此可見攻與防是對立又統一的。進攻、防守、再進攻、再防守,攻中有防、防中寓攻的辯證關系,對提高運動員攻防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每個人開始學太極拳,老師一定教誨要放鬆,但是因自己思維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懷疑太極理論的真實性,往往產生不用力、勁等怎麼能把人輕松的扔出去,所以在練拳時手臂用著僵硬的力,結果造成全身緊張,各關節轉動不圓,每個動作為了好看而故意擺姿勢,從練拳勁路上分析產生了斷勁,和外家拳沒有什麼兩樣,與健身和技擊不利。
首先,學拳開始,動作要規范,每一勢要做到位,通過擺好姿勢檢查腳手是否和身體正中線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產生的合力為原則,通過把腳手骨骼調節順,便於保持攻防最佳間架。在此基礎上注重以外形帶動身體轉動劃圈,注意外三合的協調配合。
其次,當手與腳、肘與膝、肩與胯外三合基本能協調配合後,意念開始以身體帶動外形練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於身體,身體通過節節貫穿保持氣血傳遞,從外形上看人的身體有蠕動感,使身體的每一個局部都能夠轉動,手落下時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掛了一件服裝,袖子下擺自然,如無垠樹上掛著三尺羅衣,隨風盪漾。手臂上擺時,手指向上,手臂盡量和身體中垂線保持平行,身體以脊柱為軸保持左右對稱,上下協調,能通過身體把圓圈轉出來,一切動作都是為了轉圈,並且通過身體傳遞,下至腳底甚至穿過地下循環再反傳至頭頂而完成身體大循環即大周天,有利於氣血流暢,能很好的增強人的身體健康,對防身技擊更有實效性。
最後人才能在一種自然態中練拳練功,一切功夫都體現在日常練拳當中,如拳論中雲:「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如書法行書到草書的過渡,要的是一種氣勢,也體現了拳道的一種藝術,從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實戰中,一切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不和對方有一絲的抵抗,一有對抗就轉動變化,而意識始終在先,始終在松空中控制對方,才能做到發放人隨心所欲。
練武術練的是對自已身體的敏感程度。有二層意思:1,對自己身體內部的敏感,可以靈活支配自己的肢體,2,對外界刺激的敏感,當受到外界打擊時,身體會自發的作出動作規避傷害。這就需要大量的練習。
人是一個重心支撐體。
前不久看了一個叫功夫天下的論壇和徐世煕網站。其中有很多關於功夫和太極拳和論述,看後感覺受益很多。
關於太極拳:很有爭論,自己也知道練的是太極操。徐老師的這就是太極拳的視頻一下子讓人明白了。棚捋擠按,以前看都不看的東西,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也說明徐老師是有很多體會的。
基本功很重要,招式是下架子,必須要靠基本功才能發出來。這些基本功包括:力量,速度,穩定性。最起碼的練習:站樁,俯撐之類。不管練什麼,基本的東西都要有。
有了點進步,別顯擺。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沒功夫,別人會忽略你。別給自己找麻煩。
老師的悉心點撥下我對太極拳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太極拳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招法既體現了武打的技擊性,又體現了其本身的藝術性。它要求順隨舒適,以柔見長,自然輕靈,松沉圓滿為宜,而又強調用意不用提力,動則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伸屈剛柔,於似松非松之間,當達到一定程度,須求意與氣結合,即在有意無意之間。
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學太極拳,應該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強體、以武養神。讓「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口號從我做起。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⑶ 學習楊氏太極拳心得體會
◆ 傳統太極拳有獨特的保健、養生益壽之功效太極拳與人的氣血、經絡、骨肋有著密切關系,習練傳內統太極拳講求身體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無剛烈、無高難動作,以松、柔、圓、緩行功盤拳。久練者能達內外雙修,修身修心,遇事心態平和,心胸寬闊、開朗。舒理臟腑,經絡暢通,血氣無阻,虛實之間,內求靜定,直運練氣,通透周天。讓人從身到心得以靜化與超然,人體陰陽平衡,獲得健身、養身、益智、延壽之功效。 ◆傳容統太極拳有神妙擊技之功效久練者能固丹田之氣,能以四兩撥千斤的能力達到攻與防,臨危之時不懼危。 傳統楊氏太極拳的傳承發展 傳統太極拳有各種流派(陳氏、楊氏、吳氏、武氏、孫氏等)其中龍以楊氏太極拳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頗高,傳承和發展較好。楊露禪創立楊氏太極拳,其子楊建侯,其孫楊澄浦代代相傳。宗師楊澄浦的正傳弟子中的佼佼者,一代太極拳名家李雅軒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第一位將楊氏太極拳帶入四川。傳於女婿陳龍驤,女兒李敏弟,成為第五代楊氏傳人。卿聖德拜陳龍驤、李敏弟為師,成為他們的嫡
⑷ 大學體育學習太極拳的感想,2000字。急急急
本學期武術課上主要學習了太極拳,在學習的過程,漸漸對它產生了興趣,關注之後發現太極是一門學問,它要求人們客觀、辯證、一分為二地對待事物、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是以萬事、萬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哲理為基礎的一種思想認識。 我們把這種對待事物的思想認識稱為太極思想。武式太極拳是太極思想與人體運動相結合的具體表現。它是一個科學的人體辯證運動過程,在這個運動過程中勢勢處處、時時刻刻都包涵、體現著人體內的陰陽變換、虛實相間和剛柔相濟。武式太極拳的訓練注重整體身法和氣勢,要求舉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靜自然、虛實清楚、上下貫穿、八面支撐。它對身法的要求極嚴、極細、極微、極妙,無一不符合人體的科學要求和規范,正如名家喬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學地集拳術、力學、導引、傳統哲學為一體」。凡學者只有嚴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體現出這一風格和特點來,由學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順架子;由走順架子到技擊的運用;由技擊的運用到無畏無敵的精神境界。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節節升高、逐步完成和長功的過程,它須在老師的正確的言傳身教下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僅僅是身體的簡單運動,更重要的是內在的精神冶煉、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勢勢符合力學的科學原理,它的內涵機理處處滲透著人體機能的運動規律,它勢勢均與拳理接骨斗榫、毫釐不差。練功走架的感覺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堅持按要求鍛煉就可形成太極身法,必能達到固本培元、增強體質、防身御敵、技藝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談及學習心得,我個人認為首先,要注意放鬆。特別是精神上要輕松。將學習生活中的各種順心不順心的事情,都痛痛快快的丟開,要告訴自己我現在練拳了,這是享受,不要讓什麼打攪了我的愉快享受。其次,要注意表情,要面帶微笑,這樣就很愉快了。可以形神皆備。 第三,開始打拳。要慢,要象天上的白雲那樣的悠然。第四,要自然,不要緊張。身體盡量要正,就是中正安舒了。第五,不要胡思亂想,走了神,那樣就會打忘記的,突然就不知道打到那一式了。這樣就不能「形神兼備」了,是錯誤的練法,要注意。第六,打完了要記得收式。不要想收就收,那就不嚴肅了。沒有好的練拳態度,太極拳是練不好的。第七,打完了後要慢步一會,不要立即就急行或立即坐下來。\應該只有1000多字,不過我盡力瞭望採納
⑸ 求學習太極的心得.
學習太極的心得 自去年開始學習太極拳,我改變的過去對它的看法。過去的我學習它只為了好奇和好玩,而現在的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才真正發現了它的內涵。雖然它很難學,但,仍然要想學它。 每個人開始學太極拳,老師一定教誨要放鬆,但是因自己思維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懷疑太極理論的真實性,往往產生不用力、勁等怎麼能把人輕松的扔出去,所以在練拳時手臂用著僵硬的力,結果造成全身緊張,各關節轉動不圓,每個動作為了好看而故意擺姿勢,從練拳勁路上分析產生了斷勁,和外家拳沒有什麼兩樣,與健身和技擊不利。 首先,學拳開始,動作要規范,每一勢要做到位,通過擺好姿勢檢查腳手是否和身體正中線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產生的合力為原則,通過把腳手骨骼調節順,便於保持攻防最佳間架。在此基礎上注重以外形帶動身體轉動劃圈,注意外三合的協調配合。 其次,當手與腳、肘與膝、肩與胯外三合基本能協調配合後,意念開始以身體帶動外形練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於身體,身體通過節節貫穿保持氣血傳遞,從外形上看人的身體有蠕動感,使身體的每一個局部都能夠轉動,手落下時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掛了一件服裝,袖子下擺自然,如無垠樹上掛著三尺羅衣,隨風盪漾。手臂上擺時,手指向上,手臂盡量和身體中垂線保持平行,身體以脊柱為軸保持左右對稱,上下協調,能通過身體把圓圈轉出來,一切動作都是為了轉圈,並且通過身體傳遞,下至腳底甚至穿過地下循環再反傳至頭頂而完成身體大循環即大周天,有利於氣血流暢,能很好的增強人的身體健康,對防身技擊更有實效性。 最後人才能在一種自然態中練拳練功,一切功夫都體現在日常練拳當中,如拳論中雲:「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如書法行書到草書的過渡,要的是一種氣勢,也體現了拳道的一種藝術,從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實戰中,一切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不和對方有一絲的抵抗,一有對抗就轉動變化,而意識始終在先,始終在松空中控制對方,才能做到發放人隨心所欲。 老師的悉心點撥下我對太極拳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太極拳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招法既體現了武打的技擊性,又體現了其本身的藝術性。它要求順隨舒適,以柔見長,自然輕靈,松沉圓滿為宜,而又強調用意不用提力,動則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伸屈剛柔,於似松非松之間,當達到一定程度,須求意與氣結合,即在有意無意之間。 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學太極拳,應該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強體、以武養神。讓「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口號從我做起。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⑹ 學習太極拳有什麼好處和收獲
太極拳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傳統拳術。從這個太極拳定來說太極不但是煅煉身體,還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諧 淡定的心態。
太極拳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五點好處。
(一)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運動要求體松、心靜和意識主導,可以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機制的轉換。習練太極拳時可使大腦皮層運動區域的活動處於興奮狀態,使大腦皮層的其它區域因負誘導作用而處於抑制狀態,所以人們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習練太極拳可以變換大腦皮層的興奮區域,從而使大腦得到較好的調節和休息。同時亦可以降低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有助於被疾病病理興奮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得到興奮,使病狀逐漸減輕或消失,從而達到較好的健身、祛病的功效。
(二)對運動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特別強調以內中軸引動腰脊(外中軸),依次帶動關節,使人體內外進行輕松、慢、圓的整體性武術運動。這樣必然會對人體各系統特別使對腰和四肢都得到及其良好的刺激,增強其柔韌性、協調性和力量,將人體筋骨肌肉連的又有彈性又有力量,加強了關節和骨骼的固定性和平穩性,從而保證了關節和骨骼的正常活動。另外還將人體皮膚練的又鬆柔又細嫩,又光滑又紅嫩,又有彈性又有韌性,又協調又自然,從而增強皮膚保護機體,感覺靈敏,調節體溫和水鹽平衡,毛細血管和毛孔暢通,分泌、排泄、濕潤皮膚等能力。
(三)對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動作柔和緩慢,隨著動作導引內氣貫通五臟六腑。深、長、細、勻的腹式呼吸,是以隔肌活動為主的深長的呼吸運動,由於橫隔膜上下移動的范圍較大,致使胸腔容積增大,胸內負壓增加,肺泡壁彈性纖維網被動拉長和收縮力增大,從而可以增強隔肌及輔助呼吸肌的力量和肺泡壁彈性纖維的彈性,改善肺組織的彈性,提高肺的全部潛在通氣能力。太極拳的動作要與呼吸配合,動作與呼吸配合時聽任自然,毫不勉強,日久自然氣貫四梢,呼吸變慢,膈肌收縮和舒張能力提高,增大肺活量,防治各種慢性肺病。
太極拳運動的腹式呼吸,可以加大隔肌、腹肌的收縮和舒張,對肝臟,腸胃能起到自我按摩作用,提高腸胃的蠕動、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改善人體內部的物質代謝,提高人體健康水平。
(四)對心血管系統及免疫系統的影響
實驗證明,太極拳對人的心臟功能有明顯提高作用。可使心機纖維增粗,心壁增厚,收縮力增強,冠狀動脈口徑變粗,心臟容量和每博輸出量增加。
太極拳運動作為緩和型的有氧練習,可以促進機體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強,交感神經的活性下降,因而使機體對應激的敏感性下降,改善機體免疫功能.
(五)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作用
太極拳是按照太極理論和中醫基本理論,按照人體陰陽五行運動的規律,通過經絡溝通表理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使人體保持正常的健康狀態。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與人的生理病理關系密切。經絡暢通則身體健康,經絡不通則生疾病。太極拳的練習方式、途徑雖不盡相同,但根本目的都在於練就充足的內氣,並運行內氣貫通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通大小周天,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⑺ 談學習太極的感想
練習太極拳和其它體育項目一樣,要經過一個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太極拳有獨特的運動特點和風格,只有充分體現出這種風格特點,使每一姿勢動作符合要領,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強體質的功效。
大致說來,練太極拳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應該在姿勢(完成式)、動作(過濾式)上打好基礎,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勢正確,步法穩定,動作舒展、柔和。第二階段,注意掌握動作的變化規律及其特點,做到連貫協調,圓活自然。第三階段著重練習勁力的運用和意念、呼吸與動作的自然結合,做到動作輕靈沉著,周身完整統一。
在全部鍛煉過程中,不管哪一階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靜」、「體松」兩個基本要領。心靜、體松是太極拳運動特點所決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對於其它要領的掌握起著保證作用,應該貫注於練太極拳的全過程。「心靜」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貫注,做到專心打拳。「體松」是指身體各部位保持運動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緊張。正確運用這兩個要點,有利於掌握太極拳的其它要領,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提高健身和醫療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靜」兩點作為打好太極拳的基本條件。
在練習太極拳的不同階段,對「松」「靜」這個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從低到高,逐步加深體會的,它和技術練習的要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兩個方面不可割裂對待。
太極拳對精神系統的鍛煉價值在於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是對練習者的一種精神修復與補償。鍛煉過程中,運動以外的神經中樞區域處於保護性抑制狀態,平時由於緊張造成的消耗獲得「補償」,精神上的疲勞得以修復。
研究表明,長期練習太極拳確有緩解緊張,給大腦神經提供休息和調養的作用,對抑鬱、焦慮等不健康情緒有明顯療效。太極拳套路多數動作是對稱的,對稱的運動、「虛實分明」的步法練習,可以活躍、平衡大腦左右半球機能,改善、延緩衰老現象。
太極拳同時對心血管系統有鍛煉價值。「上虛下實」、「以意導動」是簡化太極拳有助於輔助治療高血壓病的基本機制,有助於練習者將注意力和血液分散於下肢,緩解腦部血流壓力。
對比研究數據表明,堅持練習太極拳可以使舒張壓和收縮壓下降,配合葯物治療比單純服用葯物治療高血壓的效果好。
⑻ 學習太極拳的心得怎麼寫
下面我就說說自己學練太極拳的一些心得體會:
打太極拳可以修身,所謂修身就是保持身體健康。有人說修身可以去健身房,一樣可以有很好的效果。那麼修心就不是其他的練習可以代替的了。
首先要放下的不僅是肌肉,更重要的是這顆心,要甘做小學生,讓自己變成一個空的容器。記得練起勢時,老師教我們要先全身放鬆,不僅要放鬆身體,還要放鬆心。當時我對此體會不深,現在我明白了心松身才能松。練太極拳可以治失眠,當晚上睡不著的時候,醒來又心煩,
看到什麼都不舒服,這時候到一塊清靜的地方慢慢擺動心中的太極,不苛求姿勢的完美,可以隨心所欲,不強迫自己用多大的力氣,適可而止。其實夜晚和清晨是練太極拳的最佳時刻,在修練中那種體會只有等真正練過之後就會明白。練太極拳可以去除雜念,在修練中要不逆心而練,有雜念浮出便會被鬆弛的神經消退,所以太極者無心是有根據的。練太極拳可以保持心靈寧靜。練太極拳最好的環境就是一個人,四周沒有任何東西打擾,沒有其他人,再好一些就是連聲音都沒有,那是修練太極拳的最好環境。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民族體育遺產之一。
我國人民長期鍛煉中的實踐證明:它即是一種合乎生理和體育原理的健身運動,又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太極拳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流傳幾千年,只有它存在的道理:一是練習;二是練氣,或者說是練功;三是練心。
很感謝我入學的老師提供這樣鍛煉身體的機會,也很感謝老師能傳授這么好的功法給我,讓我受益無窮。今天的功效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我覺得我很幸運,所以我會珍惜太極拳所結的緣分,堅持不懈的學練下去。在此我想真誠地說一聲: 謝謝老師!
⑼ 求一篇學習太極拳後的心得體會
我個人認為抄 一: 太極拳首先有氧運動 可以減肥而且不反彈 女生減肥很合適。二:太極拳很練下盤功夫對腎臟有好處,我個人每次打完一套 渾身都會很舒服 手腳會暖洋洋。是個不錯的運動,其中還蘊藏我中華文化 ,比起跆拳道那更是養生的修行,支持國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