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梅戲天仙配聽後感使人的感受(不必太多)
《天仙配》之所以成為黃梅戲經典,是因為其劇情、唱腔、唱詞、演員表演等無一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黃梅戲的傳統曲目,解放前就已經在各黃梅戲幫演出,但真正成功還是解放後五十年代新中國文化團體對其進行改編版,同時也造就了嚴鳳英、王少舫等著名黃梅戲演員,並在全國引起了轟動,最後該劇也被搬上大銀幕,讓全國人民都能夠欣賞黃梅戲藝術精華。所以說,《天仙配》劇目在黃梅戲中的地位相當於九鼎之尊,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黃梅戲的代名詞。
天仙配》的劇情非常簡單,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節卻非常的討巧,深受老百姓的喜好,通俗一點就是適合他們的品味。《天仙配》的劇情是歷史上有關孝子董永的傳說演變而來,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歷朝歷代都重視孝道,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經過民間或野史不斷的流傳,最終就成了神話愛情故事,其本義也就是宣揚孝道、盡孝能夠感動上天,給自己帶來好運。五十年代經改編後的劇本,並沒有放棄神話的因素,只是將主題升華,加入「玉皇大帝」、「財主」的反面角色,將整個劇情改編成包含「勞動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與封建制度(統治勢力)做斗爭」寓意,既保留了傳統的文化精華(「孝道」),又貼近時代的特點(反封建),滿足時代進步文化的要求,所以該劇本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達到了高度統一。
戲曲絕對是一種以音樂為主的藝術,戲曲中的音樂絕對是戲曲的靈魂,不同風格的戲曲音樂也就造就了中國不同的地方戲,黃梅戲被譽為「山野吹來的風」,可見其戲曲音樂風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天仙配》的戲曲音樂,不論從詞或是曲來看,都是非常地朴實,就和家鄉的百姓一樣淳樸。《天仙配》的唱詞,極其通俗,接近大白話,就算是沒有一點文化的勞苦大眾也能夠理解,比方說其中背廣為傳唱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唱段,很通俗地告訴大家,勞動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隨、夫妻恩愛、家庭和諧,體現在具體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很簡單但又非常真實,不需要過多的華麗詞藻、不要過多的典故來裝飾。戲曲的唱腔也比較單一,沒有過多的花哨、技巧,沒有像京、昆那樣復雜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樂」的情緒,當然,黃梅戲這種音樂特點,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發展,也就是說有些曲目,比方說武戲等,就不太適合黃梅戲來演
Ⅱ 戲曲心得體會怎麼寫
戲劇鑒賞活動是一項復雜的審美活動,它不僅需要欣賞者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還需要鑒賞者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是學識網為大家帶來的戲劇鑒賞的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可以讓大家喜歡。
篇一:戲劇鑒賞的學習心得體會
藝術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選擇了戲曲鑒賞這門課程。白駒過隙,日月穿梭,短短一學期淺嘗中國戲曲藝術的魅力後,感覺藝術特別是中國傳統藝術對自身的影響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記得對戲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兒時啟蒙讀本的漫畫上,再後來就到了歷史課本的只言片句,接著是中學語文課堂上《竇娥冤》的文言文,現在終於又在大學的課堂上閃現了戲曲的迷人身影。從最初「優孟衣冠」的歷史典籍引出有關戲曲來源的講解,到課程中老師言傳身教的展示以實化虛,化無為有和以實代虛,無中生有的戲曲特徵,再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戲曲行當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種戲曲表演中的藝術手段簡介,還有那緊貼教學內容的戲曲視頻賞析,可以說這一中國戲曲藝術之旅收獲頗多。
《西廂記》、《白蛇傳》、《野豬林》、《惠州女人》、《女駙馬》、《貴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劇情、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真是一顰、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戲。特別是中國古典戲曲乃至整個古典文學創作領域的傑作——《西廂記》,它深邃的思想內容和精妙的藝術風格使這部作品七百年來一直雄踞「一流」的寶座。其無與倫比的語言藝術,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吸取了這些古典詩詞的精華,又吸收了當時(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經過提煉加工,博取眾長,從而形成自身華美秀麗的語言藝術特色。《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既豐富多彩,又極有文采風華,兩者完美結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暢,代表了中國古典戲曲「文采派」語言藝術的最高成就。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的、有機的戲劇藝術。戲曲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也是美學的集成。它是通過聲樂、舞蹈、神容、服飾、裝飾美來讓觀眾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戲曲的觀眾不是用生活真實美來衡量戲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於傳神達意。學會感受戲曲之中的美,能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上了戲曲鑒賞的課之後,讓我感到在這個文化交流、沖擊甚至沖突異常激烈的時代,作為世界最早三大戲劇體系之一的中國戲曲,歷經歲月的沉澱,古老的戲曲藝術必將會被更多人鍾愛和傳誦,永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Ⅲ 黃梅戲的觀後感
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一百多年以前,這里流行"黃梅調"也叫"採茶戲"。這種小戲中的一個支派逐漸東移,在安徽安慶地區成了氣候,形成了後來的黃梅戲。 早期的黃梅戲多是把當地的民歌小調直接搬上舞台,表現當地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豬草》說的就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觀燈》,通過一對青年夫婦元宵節觀燈的見聞,描繪了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不久,黃梅戲在搬演大戲上也有了成績。這些大戲主要是受"青陽腔"、"徽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戲,像《烏金記》,《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幾經磨礪修改,最終定為《天仙配》,成了黃梅戲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黃梅戲,基本上是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形式。 從20世紀20年代起,黃梅戲日趨成型,也逐漸走上了職業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標志之一即是演出地點從農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先是在安徽懷寧一帶出現了專業班社。懷寧素有"戲鄉"的稱號。這里唱黃梅調十分興盛。從演出一方來說,戲目多、人才多、班社多;從看戲者一方來說,觀眾多、市場多。於是,一批戲班應運而生。1926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壽(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躍於安慶市區,此後在這里紮根。 黃梅戲進入城市以後,受到了京劇、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等劇種的影響,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劇目上看,改編、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好戲如《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從音樂上看,傳統唱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了傳統唱腔中帶有濃郁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這樣,唱腔簡潔、明快,從字面上也好讀易懂。從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程式化動作。 如開門、關門、圓場、喝酒等動作。其他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許多方面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發展。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尤其是40年代的黃梅戲,已經成熟。 黃梅戲的更大發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國家對地方戲曲給予足夠的重視,為加強藝術力量,安徽省陸續選派一些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參加了黃梅戲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黃梅戲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黃梅戲從安慶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省最大的劇種。至今,黃梅戲與黃山一起,並稱"安徽二黃",成為安徽省的驕傲。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突破了"花腔"只能專戲專用的束縛,同時,巧妙地借鑒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出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斷若續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樂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從音樂氣氛上大大提高了劇種的表現力。這一時期演出的劇目很多,但大都進行了整理、重編。如《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藍橋汲水》、《補背褡》、《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雪梅弔孝》、《柳樹井》、《春香傳》、《女駙馬》、《牛郎織女》、《黨的女兒》、《江姐》、《劉三姐》等不勝枚舉。 其中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拍成了電影,為黃梅戲的廣泛流傳,為保留黃梅戲藝術家的卓越風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黃梅戲藝術,就不能不提起為黃梅戲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一批老藝術家,如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其以嚴鳳英最為突出。至今,人們只要提起黃梅戲,就會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會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嚴鳳英。試想,在今天的中國,有多少人會唱嚴鳳英那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呀!
Ⅳ 聽過黃梅戲的感受是什麼
總體上我看過了之後很振奮,感覺到我們的安徽文化建設特別我們安慶市文化建設已經拉開序幕了。有了非常嚴謹的、非常負責的、非常有追求的文化氛圍。有幾點感想,第一點、是我們過去講黃梅戲是安慶的名片,通過拍攝黃梅戲的紀錄片,我覺得這個名片才基本上靚麗起來,以黃梅戲為主線,幾乎是卷及了安慶的整個文化背景,山水名勝、特產,甚至安徽的對外開放。這個紀錄片不僅形式出來了,而且內容也比較豐富的。第二點、我感觸很深的是細節,把視覺時代和知美時代的優長都結合起來了。我們都講我們是一個獨特的時代,是一個視覺時代的文化時代,但它不僅僅是視覺文化,它還是學術性的。第三點、感覺到資料非常的詳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反差講的史料,但是文件的角度是現在的,所在歷史和現實之間的掌握非常好。有強烈的歷史感、厚重感、立體感。第四點、史詩性的。我個人比較愛看紀錄片的,我看了黃梅戲紀錄片之後,這個史詩性的感覺很強烈,有時間的長度,有空間的廣度,有審美的深度,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三者的結合就帶來了史詩化的審美感受。那麼第五點感覺呢,我覺得這個片子對於史和詩的判斷是准確的,對於黃梅戲藝術史的判斷也是准確的。例如剛才大家都談到的梅開三度問題,當然也有梅開三度的說法,這個說法我是不贊同的,應該說馬蘭演《紅樓夢》是進入梅開二度的標志性作品,但是梅開二度的高潮應是韓再芬的《徽州女人》。我這個說法呢,彷彿和學術界也彷彿和文化界一致。第六點、我跟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就覺得畫面色彩色調非常美。剛才我自己也講了,非常符合構圖時代的要求,就是視覺文化這一塊的需求。同時他的文學性、他的知識性、他的藝術性也是非常特殊的,所以審美性是比較高的。第七、就是結構的審美。結構是完美的,除了有的少數有問題以外,像第一第二有點緩慢,我覺得整體來看,節奏旋律都是很好的。各種藝術方式各種藝術范疇也是較好的結合的,體裁選材也是非常恰當的。我覺得這部文獻紀錄片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能夠從文化層面分析文化,從風俗習慣來分析文化,從審美文化層面分析再現黃梅戲的發展歷程,這一點也是它的特色之一,總的來說是很成功的作品。
Ⅳ 黃梅戲讀後感100字怎麼寫
喜歡黃梅戲,是從小時候看電影《天仙配》開始的。七仙女柔軟的腰肢,裊娜的回身段,甜糯的唱腔,頭一扭,嘴一答撇,眼神一挑,簡直是美到了極致,以至於小時候的我一直就想像著仙女的存在,而且都是七仙女那麼美的。
很多人認為戲曲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的,但我卻不這么認為。戲曲具有無限魅力,就黃梅戲而言,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其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Ⅵ 黃梅戲觀後感 50 0 字
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專,正本戲中的主要屬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唱腔都是最重要的藝術手段,通過唱腔才能在舞台上樹立戲曲人物的豐滿形象。一般講,戲曲講究唱、念、做、打,唱腔是排在第一位的。唱腔的形成與劇種地方的方言是緊密相連的,字同形,書同文,但語不同音。正是這各種各樣的方言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方言戲曲,黃梅戲唱腔是安慶方言的語調特點形式,確切地講,就是把安慶方言的語調拉長,黃梅戲的小調雖然是華美而跳躍,但都離不開鄉間泥土的情結,黃梅戲是最具魅力的草根階級的戲曲,因而它的傳播很快,容易被東南西北不同方位喜愛戲曲的人所接受。
黃梅戲唱腔特別強調她的表現力,強調情感,所以在節奏上區別於其他音樂。黃梅戲唱腔是強化的語言,每一句唱腔,每一個音符都必須要表達出演員的內心獨白,也就是音樂形象或藝術語言。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再美的旋律,再花哨的唱腔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Ⅶ 學戲曲的感受作文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每種戲曲都有各自的特點,如回京劇的答容華美,崑曲的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黃梅戲的悠揚委婉。
為了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我特地上網查找。
我先一段既簡單又好聽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聽著聽著,那似乎散發著清香的泥土氣息的黃梅小調使人感受到了劇情人物的歡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頭歡歌的小鳥……突然,我感到一陣搖晃,猛地睜開眼,感到重心不穩,原來由於我聽得太入迷了,差點摔倒在地。再一看,戲早已唱完了。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原來戲曲不比流行歌曲差。同樣很好聽。 想到這,我不禁感到臉紅。我這個只知道聽流行音樂,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卻一直沒發現戲曲藝術的美,一種脫俗的美,一種自然的美……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須親自去嘗一嘗。其實,很多東西不能光看錶面,需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就像戲曲,它雖不分時代,但既不會過時也不會老套。它是中國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永不褪色。
Ⅷ 黃梅戲觀後感500字怎麼寫
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版詞,正本戲中的主要權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唱腔都是最重要的藝術手段,通過唱腔才能在舞台上樹立戲曲人物的豐滿形象。一般講,戲曲講究唱、念、做、打,唱腔是排在第一位的。唱腔的形成與劇種地方的方言是緊密相連的,字同形,書同文,但語不同音。正是這各種各樣的方言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方言戲曲,黃梅戲唱腔是安慶方言的語調特點形式,確切地講,就是把安慶方言的語調拉長,黃梅戲的小調雖然是華美而跳躍,但都離不開鄉間泥土的情結,黃梅戲是最具魅力的草根階級的戲曲,因而它的傳播很快,容易被東南西北不同方位喜愛戲曲的人所接受。
黃梅戲唱腔特別強調她的表現力,強調情感,所以在節奏上區別於其他音樂。黃梅戲唱腔是強化的語言,每一句唱腔,每一個音符都必須要表達出演員的內心獨白,也就是音樂形象或藝術語言。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再美的旋律,再花哨的唱腔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Ⅸ 描寫黃梅戲給人的感受
如品黃梅,酸甜盡在其中.
Ⅹ 要一篇 黃梅戲的感受.
黃梅戲,就是黃梅時節家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