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做課例研究培訓需要解決的問題
1、課例的定義
課例又叫教學課例。
一般對課例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其一:「課例」是一節具有示範性的課。
其二:以一節具體的課為對象的研究,我們稱之為課例研究。課例研究的文本性材料叫做「課例」。如果寫得較為完整,還可以叫做「課例研究報告」。對於一線教師來說,「課例」等同於「課例研究報告」的說法,也並不影響我們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
課例通常意義上是關於一節課的研究,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為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才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課堂探究活動如何組織才有效?各種類型的課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類型特徵的教學班課堂教學如何組織?……
2、課例與幾種常見教育文體的比較
第一、課例與論文的比較。在寫作方式上,論文的寫作通常採用嚴密推理和事實論證來支撐個人的論點,強調理性思辯和論述,一般運用演繹推理;課例則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敘述、議論、說明等)客觀描述課堂中發生的教育事實,提出疑問,引發思考,通常採用歸納方式,從具體到抽象。從目標上講,論文以建立某種理論觀點為指向,追求教育理論上的貢獻;課例以事實陳述為主,旨在解決某種問題,改善教育實踐。事實上,課例和論文常常聯系在一起,為了論證某些論點成立,作者也常常利用具有某種明確傾向的課例作論據,而課例的撰寫,特別是教師研究和反思時經常運用論文的手法。
課例可以成為論文的一部分,而論文並不一定包含課例。
第二、課例與教學設計的比較。從內涵上講,教學設計都是事先構想的教學思路和具體的教學措施、步驟,寫在「教」之前,涉及到「做什麼」,「如何做」等問題;而課例是對已發生的教育過程或事件的記錄和反思,寫在「教」之後,包括「做了什麼」、「做得怎樣」、「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從寫作上看,教學設計更傾向於說明,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等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的方案;課例通常採用夾敘夾議的手法。一般情況下,課例與教學設計具有一致性,課例描述的是教學設計的具體實施狀態,包括對教學設計實施流程及其變更、突發事件的處理、施教中的體悟等。
先有教學設計,後有課例;教學設計在課之前,課例在課之後。
第三、課例與教學實錄的比較。二者在體例上非常相近,但教學實錄強調客觀而忠實地記錄教學過程,不包括反思和評價;而課例是有所選擇的,而不是有聞必錄,還可以有反思、評價和結論。在寫作方法上,教學實錄已敘述教育事實為主,不發表個人議論;課例在寫作上講究夾敘夾議,表明作者的觀點或思考。
❷ 培訓心得體會怎麼寫
寫培訓心得的方法:
1)標題。最好是以雙標題的形式,雙標題的形式可專以讓你的老闆比較快屬的知道這次培訓的主旨是什麼。
2)培訓概覽。首先,需要簡單介紹一下這個課程,還有講師的資歷,便於對該培訓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後你說一下培訓課程框架。
3)培訓細節記錄及你的感想。在概覽之後,就需要進入細節了。每個培訓都分不同的小節的,需要記錄每個培訓章節中的知識點到底是什麼。
4)總結及下一步行動計劃。回顧整個培訓過程,培訓的內容是有用還是沒用。從實際應用的角度,這個知識和技巧,在未來工作環境中應該怎麼去應用的。
❸ 如何開展課例研究
課例是關於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研究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課例研究主要圍繞一節課展開,研究「如何上好一節課」,重點解決上這一課中存在的某些教學問題,聚焦於促進學生的真實發展,把研究融入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評課全過程。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才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課堂探究活動如何組織才有效?各種類型的課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類型特徵的教學班課堂教學如何組織?……。
一、課例研究的起源
課例研究起源於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於醫學領域,後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並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
二、課例研究的基本特點、目的、意義
特點:以反思為前提、以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問題為對象、以互動對話為特徵、以行為改變為目的的教學研究。需要用「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例充當研究的載體。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課例研究不僅關注文本學習和相互討論,而且更多地關注教學行為的改進。
意義:課例研究的優勢在於:克服了以往教研課的盲目性。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問題進行研討。課例研究為教研活動提供了一個展示研討過程的平台,教師共同探討,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與困惑,整個過程就是教師積極參與的一種互助互學過程。
三、課例研究的類型
1、問題式課例研究:通過定性或定量觀察,以歸納的方式發現和整理而直接獲得,然後從中找到有研究價值的、能夠鏈接新課程理念的典型問題,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和行動(歸納法)。
2、主題式課例研究:預先由學校或教研組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發現和梳理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課例主題,然後,組織教師聯系主題進行觀課,重點揭示教師教學行為中與主題相關聯的問題(演繹法)。
3、混合式課例研究:上述兩種方式並不是截然分開,在課例研究的過程中,往往交織在一起。例如,以課堂觀察的方式,發現和歸納出一批問題,從中找到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形成課例;若課例問題具有共性特點(多數教師共同困惑或感興趣的、跨學科的),便形成了某個主題;組織教師繼續圍繞主題進行下一階段的課例研究
四、主題式課例研究
(一)、「主題式」課例研究活動程序。
1、主題確定。
研究始於問題,只有選擇了一個好的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主題式」 課例研究活動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因此,各校要圍繞有效教學的課題,選擇一個具體可操作的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
2、主題學習。
主題確立後,就要圍繞主題開展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提煉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具體的學習方式有三種:
(1)讀書
圍繞主題選擇相關的教育刊物、教育專著等文字資料進行學習。其中,學習教育理論刊物和教育專著,主要是尋找理論基礎,學習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決類似問題的的實踐經驗。
(2)讀圖
圍繞主題選擇針對性強的名師示範課錄像、影碟等影音資料進行學習。主要是為研究者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教學情景與方法。
(3)讀人
圍繞主題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與同學科教師及業務指導部門的教研人員進行的研究沙龍等活動。
學習可採用自學和集中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❹ 【轉】《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
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的簡稱,校本教研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為研究對象,著眼於在真實的學校情境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推動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這是一種「基於學校」、「在學校中」、「為了學校」的教學研究。校本教研的核心三要素:「自我反思」——教師個體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同伴互助」——教師集體在教學研究中的平等交流、經驗分享和學術互助;「專業引領」——專業研究人員對校本教研的專業指導和支持。課例研究完全具有這三要素,是校本教研的一種形式,目標指向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我校在認真學習外地經驗的同時,在課例研究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以下兩種研討形式:1.一人同課多輪2.同課異構我們在「同課異構」的課例研究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該校採取的方式是:分年級商定出相同的課文,採用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切入點、側重點進行設計,各自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聽完課後集體進行分析研討,通過這樣的活動旨在引導教師不要「唯教材、唯教參」,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課程設計、分析學生特點、學習方法以及學生的真正需要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教師適度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第一輪的聽課、評課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一輪課下來,在教學同一篇課文的過程中,不同的教師雖然教學風格各異,教學特點不盡相同,但都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在課後的研討中,老師們通過比較、分析、肯定、否定,不斷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學,從而揚長避短,各取所需。同時也提出值得關注、探討的問題,例如:「怎樣做到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識字教學的游戲活動很多,但什麼樣的游戲策略更有效?」老師們在這樣的基礎上出謀劃策,尤其是研究人中同提供有效的策略,為第二輪聽課、評課夯實了基礎。接下來的再次設計、聽課,主要針對第一輪聽課中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改進策略,促使教師行為進一步改進,以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這樣的課例研究形式從比較教學設計、課堂試銷、到研討反思教學出現的種種問題,到提出改進策略並付諸行動,再次實踐,再次反思,老師們在設計——行動——反思——行動——反思中,經歷了先實踐,再反思,再進行理論升華,再實踐的過程,不斷提升了自身的教學水平,增強了實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