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中常見的幾種心理學效應
潘多拉效應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個盒子,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為什麼不能打開?而且還要『絕對』?」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時間後,她終於忍不住打開了盒子。誰知盒子里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被潘多拉打開後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間。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做「 潘多拉效應」。「潘多拉效應」與其他類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於人們的好奇機制。人們往往有一種傾向,越是禁止的東西,如果沒有說明可以為人們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麼這種禁止常常會誘使人們產生好奇並引起探究反射,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同樣也存在著「潘多拉效應」。比如,越是禁止學生看的書,學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學生參加的活動,學生越想參加等等。
案例:學生奇裝異服。
登門檻效應
所謂「登門檻效應」,指的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後,如果他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那麼,這個人為了認識上的統一,或為了給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傾向於接受這個更高的要求,又稱為「層遞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個實驗,用以驗證「登門檻效應」。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戶向家庭主婦被試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請她們支持「安全委員會」的工作,在一份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研究的第二步,兩周以後,由原來的兩個大學生主試重新找到這些主婦,問能否在她們的前院豎一塊不太美觀的大告示牌,上寫「謹慎駕駛」。結果表明,先前在請願書上簽過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豎告示牌,而沒有簽過名的同樣情況的主婦,只有不足17% 的人接受了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師已經在教學工作中利用「登門檻效應」來規范學生的行為,但要想實施得恰到好處卻不那麼容易。首先,必須考慮這個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夠為學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間隔的時間不能太近,以免給學生有「得寸進尺」的感覺;最後,對所提的每一個要求都必須嚴格執行,切實檢查,這樣才能保證更高的要求得以實行。
羅森塔爾效應
遠古時候,塞普勒斯王子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著看著,美女竟然活了。這雖然是一則神話,但心理學家卻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等人在一所學校隨機抽取18個班的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運用智力測驗對他們進行鑒定。然後,研究者給了這些學生的教師們一份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該校有幾名天才學生,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它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與此實驗相反,對少年犯罪兒童的研究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羅森塔爾的實驗告訴我們:在教育的全過程中,學生是多麼需要來自教師的切實、積極的期望。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時,就會萌發或增強學好的願望、向上的志向、勤奮學習的動力。而且,通常情況下每個學生都有發展、成才的可能,教師要熱愛每個與之打交道的學生,特別是差生,要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
巴奴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聲稱自己是占星術家,能夠遙測每個不相識者的性格。廣而告之後,信件紛至沓來。這位心理學家根據讀者來信寄出數百份遙測評語。有兩百多人回信感謝,稱贊他的遙測准確,十分靈驗。誰料心理學家寄出的竟是內容完全相同的標准答案:「您這個人非常需要得到別人的好評,希望被人喜歡和贊賞,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對您;您的想像力豐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脫離現實的幻想;您想做成許多事情,身上蘊藏的潛力無窮,相比之下,已經發揮出來的卻不多;在某種情況下,您會產生煩惱,甚至猶豫動搖,但到關鍵時刻,您的意志還是堅定不移的……」這樣的評語怎會不「靈驗」呢?因為誰不想被人喜歡和贊賞?誰沒有美好的憧憬?誰會說自己的潛力已充分發揮?所以,這種幾乎適合任何人的評語每個人都會樂意接受。心理學家把人們樂於接受這種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現象稱為「巴奴姆效應」。
「巴奴姆效應」對教育工作的啟示是:每個學生,不管他過去和現在怎麼差,但在其內心深處總多少有點向上的念頭。有時,羨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進的心理折射。教師的責任就在於點燃學生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希望之火,發覺自己潛在的能量。所以,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必須堅持一分為二,哪怕是最差的學生,也要善於設法找出他的閃光點。
Ⅱ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後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後感]
本周, 我讀了《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回,劉儒德教授把答嚴肅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演繹,將「超限效應」、「禁果效應」、「扇貝效應」、「南風效應」、「霍桑效應」、「暈輪效應」、「馬太效應」、「蝴蝶效應」、
「圖形-背景現象」等一系列看似很玄的心理學術語,結合淺顯生動的教學案列,娓娓道來,深刻闡述了教育活動中各種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後感,讀後感《《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後感》。一篇篇文章讀下來,在學習到新的心理學知識的同時,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Ⅲ 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心得體會1000字
在接觸心理學以前,總以為它很深奧也很虛幻,但是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我為它的科學性和真實性所折服。心理學是十分客觀的一種存在,但同樣不乏應用性。也許心理學理論有些枯燥,但輔以實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讓人有一種深入體悟生活的感覺,所以說心理學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來源於生活,又指導於生活。
在科技進步,知識爆炸的今天,人類也進入了「情緒負重」的時代。而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自身也就存在著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對專業的選擇和態度,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人際關系的處理以及對未來職業的規劃等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們避免出現或有效應對由上述種種問題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現象,以積極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對於我個人而言,心理學教會我的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標准考慮,我的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與他人,人際關系良好,與心理年齡特點相適應,所追求的目標現實可取,情緒基本穩定,意志健全。
從自我意識特點考慮,我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一定主見,不隨波逐流,但遇到大事偶爾會猶豫搖擺,受他人暗示影響。我逆反心理和依賴心理偏強,但已經開始嘗試著以成人的角度審視社會,以自己的道德標准分析社會現象,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標。雖然自我控制願望強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從情緒特點考慮,我的情緒體驗較為豐富,並且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和知識經驗的積累,情緒的自控能力加強,但還存在明顯的波動性。在外界刺激下,雖能剋制自我,但有時仍易沖動,不能夠十分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有時容易感情用事。從性格特點考慮,我能夠面對和接納現實,客觀評價和接受自己、他人和社會,有較廣闊的視野。較為熱愛自己周圍的事物,有獨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對善惡的區分態度較為明朗,有適度的幽默感和創造性。這就是我對自身的認識。雖然可能會有些偏頗,但這也是調整自己以適應不斷前進的生活的基點。從不同角度正確地認識自己,這就是我的最大收獲。
每個人都渴望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渴望了解別人。心理學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把自己清晰地呈現在裡面。有人說心理學是神秘的,我想神秘的只是我們所不夠了解的人和事物。其實很高興學習心理學這門課程,也很高興看到了鏡子里的自己,相信從其中得到的東西,會讓我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
Ⅳ 如何利用心理學效應,激發孩子的學習潛能 的觀後感
因人而異,有的人要刺激,有的人卻是要鼓勵
Ⅳ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懂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原蘇聯教育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懂心理學的教師不是好教師。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心理學知識與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教育問題的基本能力,如判斷學生是否熱愛學習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就需要理論的支持,即人的學習動機分析理論。因為首先,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其次,教師是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教師要富有"愛心",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教師還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最後,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學,應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高爾基曾經說過:「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志。」 這次學習,使我對未來的工作更加充滿信心。
Ⅵ 教育心理學學習總結400字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他必須具備判斷學生是否熱愛學習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就需要理論的支持,即人的學習動機分析理論。
首先,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其次,教師是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教師要富有"愛心",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教師還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最後,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學、心理學,應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高爾基曾經說過:「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志。」 這次學習,使我對未來的工作更加充滿信心。
作為一名教師,系統的學習一些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非常有必要。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獲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