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腫瘤專科培訓計劃

腫瘤專科培訓計劃

發布時間:2021-02-11 05:08:41

❶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的工程項目

重大工程項目
(一)優質護理服務示範工程。在「十一五」期間推行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上,繼續鞏固和擴大優質護理服務成效。到2015年,全國所有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全面推行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專業、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加強對醫院護士隊伍的科學管理,充分調動護士工作積極性。完善護理服務標准、規范,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提高臨床護理服務水平。到2015年,在全國創建100所國家級和300所省級優質護理服務示範醫院。優質護理服務示範醫院應當做到護理管理科學規范,護理模式符合現代醫學模式要求,服務內涵和外延能夠適應臨床護理發展需要,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具有較高的護理水平及帶教能力。
(二)護理人才培養工程。開展對臨床專科護士的規范化培訓,加大重症監護、急診急救、血液凈化、腫瘤、手術室等領域專科護士的培養,到2015年,培養臨床專科護士2.5萬名。開展醫院護理管理人員崗位培訓,衛生部和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分級負責護理管理人員培訓。到2015年,全國三級醫院、二級醫院100%的護理部主任和60%的護士長完成護理管理崗位培訓。專科護士培訓和護理管理培訓要結合實際需求,細化培訓計劃和內容,加強培訓基地建設,注重培訓質量和效果。
(三)長期護理服務模式試點項目。在全國選擇10個城市開展「以機構為支撐、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的長期護理服務模式試點項目。醫療機構延伸護理服務至家庭和社區;加強綜合醫院老年病科和腫瘤、老年病專科醫院的能力建設;為符合條件的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長期護理和康復期患者提供專業的居家護理服務;每個試點城市扶持和加強1所護理型醫院建設,逐步形成分級醫療、急慢分治的醫療服務格局。

❷ 張秀萍的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自1992年到2000年,先後親自十六次接待了法國、加拿大和希臘等國腫瘤學專家和放射物理專家教授來渝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親自主持與翻譯了所有的學術講座。與會者廣達天津、上海、重慶、四川、遼寧、湖南等省市。受到廣泛好評。1994年在上級主管部門支持和法國大使館科技合作處、文化處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腫瘤醫院與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亨利.蒙德爾醫院以民間合作方式聯合創辦了全國首家中法放射腫瘤培訓中心,任培訓中心主任並親自擔任部分法語和專業教學任務。
1994-1995年,1996-1997年度兩次舉辦青年放療醫師、技師、物理師培訓班。為重慶、上海、湖南、湖北、遼寧等13年省市級腫瘤醫院放療科培訓青年骨幹30名,良好的培訓結果受到了法國使館及以Vincendon教授為團長的法國政府外交部衛生合作項目評估團的好評。並因此獲得了法國使館提供的數萬元教學器材及法語教材和課外讀物(1995)。20名學員分別獲得法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赴法深造。如今學員基本已經回到國內各放療中心,成為當地技術骨乾和學科帶頭人。
1998年中法放療醫師聯合培養項目在中法雙邊政府混委會上一舉通過列入國際政府間合作A類項目。
1998年8月與希臘Patras大學醫學院聯合在渝舉辦了為期一周的放射物理培訓班。把先進的放療技術與物理新進展介紹給國內同行收到良好效果,並已為雙方政府確定為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
1999年11月 成功地邀請和接待了法國大使毛了毛磊先生及科技參贊顧美哲先生對衛生局和重慶醫科大學的訪問。雙方就醫學學術交流、青年醫學生培養、醫療保險專業人員培訓、中法放療醫師培訓等方面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其中醫療保險項目與醫學學術交流項目已於1999年3月開始啟動實施。目前已有15名法國專家來渝進行學術交流與講座,10餘名青年醫師和衛生管理幹部赴法國進修學習,該項目已經成為法國在中國西部醫學領域的的重點合作項目。
2001年促成與法國AQUITAINE大區衛生局達成每年選派5-6名青年醫師赴法國學習6-12月,法方為每人提供1萬法郎(1500歐元)/月生活費、學者交流,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幾衛生管理人員交流等方面的雙邊合作協議,合作項目,如今項目正常進行,6名醫師已在法國學習。
2001年調入廣州市腫瘤醫院放療科,先後於2002年9月,2003年2月兩次邀請著名的法國放療專家教授來院講課,並擔任翻譯。
2003年3月應邀赴重慶親自主持首屆中法高級衛生與醫院管理高峰論壇會議,20名法國專家、法國衛生部官員、法國大使館官員和300名來自全國代表與會,收到良好效果,並牽線搭橋促成廣州市衛生局與法國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已經開始初步接觸,首批衛生管理幹部已於2003年11月赴法國考察學習。兩名中國醫師已於2003年11月前往法國進修學習9-12月。
2003年7月,在法國大使館廣東總領事館科技文化處科技專員FARINE 先生的支持和協助下,應邀赴法國巴黎十二大學醫學院,波爾多第二大學醫學院和布萊斯特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放療中心訪問學者,同時拜見了巴黎十二大學醫學院院長 JEAN PAUL LE BOURGEOIS 教授,波爾多第二大學副校長MANUEL TUNON DE LARA教授,波爾多大學醫院管理局 局長和布萊斯特大學醫學院院長 YVES BIZAIS 教授,法國外交部中法大學合作項目負責官員 MONTAVILLE 先生,法國外交部中法醫院與技術合作項目負責官員 DORIANO 先生,初步探討了中法醫學教育合作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大家一致願意進一步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與項目,7月以來,經過多次電子郵件的多次聯系與討論,初步形成合作意向.
2004年11月成功邀請到法國BREST大學醫學院院長 YVES BIZAIS 教授來廣州訪問與講座,先後在協助廣東省醫學會放療專業委員會, 廣東核醫學專業委員會舉辦和翻譯了法國教授PET-CT在腫瘤放療中的應用及新示蹤劑的臨床應用等精彩講座,獲好評.
2005年聯合廣東省醫學會放療專業委員會向法國政府申請的中法腫瘤研討會已經獲得法國政府5000歐元的會議經費資助,即將於2005年11月中旬在廣州召開. 10餘法國教授和專家來廣州進行學術交流與講座.
2006年度中法放射腫瘤研討會獲得法國政府8000歐元的會議經費資助,在廣州醫學院領導和附屬腫瘤醫院的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於2006年12月3-5號,在廣東國際大廈順利舉辦,5名法國專家與來自國內40多個腫瘤中心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廣泛學術交流.
2006年12月 促成廣州醫學院與法國西布列塔尼大學BREST醫學院中法放射腫瘤中心高級放射腫瘤醫師聯合培訓項目協議的簽定.
2007年度法國政府資助中法放射腫瘤研討會既廣東神經腫瘤年會在廣東汕頭順利召開.,5名法國專家與200名放射腫瘤和神經腫瘤專業人員參加學術交流.
2007年12月 獲得法國政府高級科技訪問學者獎學金與相應支持,與法國巴黎,尼斯大學和布萊斯特大學醫學院校,腫瘤中心交流與協商落實合作項目與計劃,目前計劃在學院領導和醫院領導的積極支持下, 在國內10所大專院校和專科醫院聯合協作進行中法高級放射腫瘤專業博士階段培養框架下,達成以下合作計劃:
1. BREST大學醫學院中法放療醫生博士階段聯合培養2008-2009年計劃:
a) 招生人數: 5 人, 對象:中國博士階段或博士後學生或同等學力高級專科醫生
b) 文憑: 法國博士階段教學DU 或DIU 文憑, 1年培訓
c) 法國教學導師: BREST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研究所放療科主任 OLIVIER PRADIER教授,聯合NANTES, RENNES, POITIERS 和TOURS 等地區腫瘤中心
d) 制定個體化教學計劃與培訓方向:
i. 頭頸腫瘤精確放療與綜合治療
ii. PET圖象融合與4維圖象引導放療技術在肺癌放射治療中的應用
e) 每年法方6名教授來中國進行3-5天專業基礎教學,中方負責本地生活費用
f) 中方教授每年一人赴法國進行3個月輔導教學與聯合科技攻關,,法方負責本地生活費用
2. 法國尼斯醫學院腫瘤中心中法放療醫生博士階段聯合培養2008-2009年計劃:
a) 招生人數:5人, 對象:中國博士階段或博士後學生或同等學力高級專科醫生
b) 文憑: 法國博士階段教學DIU 文憑, 1年培訓
c) 法國教學導師: NICE大學醫學院ANTOINE LACASHAGNE腫瘤中心主任, JEAN PIERRE GERARD教授 ,聯合LILLE, NANCY 和巴黎CURIE腫瘤研究所等地區腫瘤中心共同培養
d) 制定個體化教學計劃與培訓方向: 高精放療新技術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CYBERKNIFE/ PROTONTHERPIE/ IMRT/IGRT)
3. 法國巴黎中法放療LE BOURGEOIS 教授協會牽頭巴黎5個腫瘤中心與教學醫院中法放療醫師聯合培養2008-2009年計劃
a) 招生人數:5人, 對象:中國博士階段或博士後學生或同等學力高級專科醫生
b) 文憑: 法國博士後臨床應用基礎研究培訓,1年和博士階段臨床教學DIU 文憑, 1年培訓, 共計兩年教學
c) 法國教學導師: 巴黎第五大學醫學院CURIE腫瘤中心主任, PIERRE BEY教授 ,聯合GOUSTAV ROUSSY腫瘤研究所, HENRI MONDOR醫院,TENON 醫院 和巴黎ST LOUIS 醫院放療科與研究中心共同培養
d) 制定個體化教學計劃與培訓方向: 高精放療新技術在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頭頸腫瘤治療中的應用以及相應臨床應用基礎研究
4. 每年中法放射腫瘤研討會期間,法國教授在中國進行中國學生補充教學與學生教學效果評價與第二年度招生面試.
5. 促成廣醫與BREST大學與醫學院中法大學生交流項目: 每年1-2名法國師范法語教學專業應屆畢業學生來廣州教授英語和法語, 2-5名法國醫學生來廣州短期見習交流活動.
2008年度法國政府資助中法放射腫瘤研討會既第二屆國際腫瘤靶向治療大會即將於2008年11月7-9在廣州召開.10名法國專家與400名放射腫瘤和腫瘤專業人員參加學術交流。

❸ 廣卅市計劃生育總結

廣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網站「信息公開——計劃總結」2016年月26日公布的廣州市2015年衛生計生工作總結全文如下:
一、「十二五」期間廣州市衛生計生工作回顧
「十二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廣州市衛生計生委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大力推動衛生計生服務管理改革,圓滿完成了「十二五」目標任務,為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十二五」期間,居民平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1.34歲(2014年末),比2010年增長了2.3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5.02/10萬下降到4.42/10萬,嬰兒死亡率從4.04‰下降到2.96‰。居民健康水平綜合指標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醫療資源快速發展,體系漸趨完善。2015年底,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724個,其中醫院22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219個。每千人口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5.57張。全市衛生人員15.4萬人,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3.15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4.08人,人數穩步增長。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3人。覆蓋市、區、鄉(街)、村(社區)的四級衛生計生服務體系加快發展。
——醫療服務能力大幅增強。2015年,全市醫療機構診療數1.41億人次,院前急救患者總數23萬人次,入院261萬人次,醫療機構病床平均使用率為85.36%,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為9.1天,醫療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市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有效應對登革熱、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突發疫情。嚴防死守,確保了埃博拉出血熱和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零輸入。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率大幅提高,病死率下降57%。啟動實施了梅毒防治、耐多葯肺結核防治、消除瘧疾,以及窩溝封閉、大腸癌篩查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全面完善了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鑒定、補償相關工作規范。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控,啟動健康城市建設。
——人口計生工作均衡發展。低生育水平繼續保持穩定,「十二五」期末,全市戶籍總人口855.42萬人,戶籍人口年均出生人數9.87萬人,年均自然增長人數5.26萬人,平均自然增長率為6.34‰;常住人口年均出生人數15.06萬人,年均自然增長人數10.26萬人,平均自然增長率為7.58‰。全市常住戶籍人口政策生育率保持平穩上升態勢。
——愛國衛生工作創新發展。順利通過第一次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建設了全國首個愛國衛生運動文化園地;成立了廣州市控煙辦,創建廣州市無煙單位2360個。
過去五年,是衛生計生工作大整合、大融合的五年,也是衛生計生事業大改革、大發展的五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堅持黨委政府主導,扎實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
一是統籌推進衛生計生機構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撤並原市衛生局,原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局,組建廣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市衛生計生委),市愛衛辦、醫改辦劃入市衛生計生委,各區相應進行了機構改革,優化整合婦幼保健和計生技術服務資源,實現了「職能統一,資源整合,隊伍融合」的工作目標。二是探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市政府出台「1+3」文件政策,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目前,全市共組建了27個醫聯體,加強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全市9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84%的鎮衛生院開展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和完善了基層績效工資激勵機制,擴大了基本葯物制度實施范圍,白雲、花都、南沙和原蘿崗區實現村衛生站基本葯物制度全覆蓋。三是穩妥推進從化增城縣級公立醫院改革。2013年在全省范圍率先取消葯品加成,破除以葯養醫,初步建立起新運行機制,目前,試點醫院業務量和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葯品和醫葯耗材支出比例逐步下降,群眾看病實際費用小幅下降。四是鼓勵發展社會辦醫,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目前已登記多點執業醫師968人。
(二)發揮考核導向作用,確保計劃生育政策平穩實施。
一是加強領導抓落實。調整完善了市人口計生領導小組成員和綜合治理責任單位,實現了工作責任的全覆蓋。市本級共對4個屬地廳局級機團單位執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二是重在惠民明導向。將全市的各項普惠制度與對計生家庭的特惠制度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了計生特困家庭的保障水平,兌現「四項制度」獎勵扶助,受惠群眾約32.59萬人,兌現獎勵扶助金高達18.45億元。三是以人為本優服務。實施免費婚前檢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和三大病種產前篩查診斷項目,建立完善出生缺陷三級防控體系,受惠群眾70餘萬人。推進了《計劃生育服務證》與市民卡融合工作,簡化了辦理程序。四是突破難點促整體。賦予社區網格員計生工作職責,延伸工作手臂。開展流動人口計生服務管理工作專項活動和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工作,深化流動人口計生區域協作,湖南、江西駐廣州流動人口聯絡站相繼掛牌開展工作。
(三)落實政府辦醫責任,促進醫療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上新水平。
一是不斷優化衛生資源配置。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先後完成了廣醫一院就地改造二期工程、廣醫二院新門診綜合樓項目、惠愛醫院江村院區擴建項目和市中醫醫院同德分院新建工程,推進了市八醫院新址二期、廣醫五院臨床教學綜合樓項目一期工程和廣醫腫瘤醫院醫技影像大樓等項目建設。番禺中心醫院、市一醫院南沙分院、從化中心醫院、花都人民醫院、增城人民醫院等一批醫療機構新建擴建項目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引導中心城區富餘優質醫療資源加快向薄弱地區轉移,醫療機構布局更趨合理,構建起15分鍾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圈和30分鍾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圈。二是進一步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效率。制定實施《廣州市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實施方案》,結合等級醫院評審和創建平安醫院活動,開展改善醫療服務行動,扎實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做好平價醫療服務工作。開展市屬醫院績效考核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廣州實際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評價辦法和醫療服務滿意度第三方評價機制,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逐步完善,調解成功率達85.2%。三是不斷健全院前急救體系。新增南沙「120」指揮中心,形成以廣州市「120」為中心,番禺、花都、增城、從化、南沙等5個區為分中心的廣州地區院前急救指揮調度體系。農村鎮衛生院全部完成了救護車配置任務,實現了農村地區救護車裝備率100%,院前急救網路全覆蓋。四是持續推進中醫葯強市建設。實施基層中醫葯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全市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95.89%的社區衛生服務站、97.52%的村衛生站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占基層全科醫生的比例達26.49%;花都、海珠、白雲等區成功創建成為全國基層中醫葯工作先進單位,6個區通過復審,全市共有9個區成為全國基層中醫葯工作先進單位。開展中醫醫院等級評審, 3家中醫醫院被評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加強中醫專科建設,新增國家、省重點專科項目5項、14項,目前共有國家、省重點專科9個、27個。推進綜合醫院中醫葯工作,新增7家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葯工作示範單位,全市共有9家示範單位。
(四)注重體系機制建設,持續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一是不斷健全疾病防控體系建設。強化統籌協調,構建長效防控機制,有效應對登革熱、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等傳染病疫情;2015年,早部署,早行動,充分發揮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各部門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堅持「防、控、治」並重,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疫情增長的不利形勢下,我市登革熱防控成效明顯, 全市共報告本地病例54例,與2014年同比下降99.9%,得到國家衛生計生委、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嚴防死守,確保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零輸入,受到國家的表彰。扎實推進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結核病等疾病防治工作,重大疾病防治成效顯著。國家免疫規劃接種率達98%以上,傳染病疫情形勢總體平穩。推進健康城市十五項行動,開展推廣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實施重性精神病醫院社區一體化工作。二是不斷提升衛生應急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應對突發事件,及時開展緊急醫學救援;建立起政府主導,衛生牽頭,多部門參與、廣佛肇清協同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建成廣州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預警系統,形成准確快捷的信息分析報告系統。三是不斷拓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納入政府年度民生實事,財政補助從2010年的人均25元提高到2015年的50元,服務項目從11大項增加至12大項41小項,基本覆蓋了居民生命全過程。落實了農村婦女「兩癌」檢查、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預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嬰傳播等婦幼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四是不斷增強婦幼健康服務能力。開展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範工程創建活動,推進實施母嬰安康行動計劃,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產兒科標准化建設,完善我市危重症孕產婦、兒童救治網路,市區重症孕產婦、兒童救治中心分別增加到23所、12所,實行孕產婦保健分類管理,提高婦幼健康服務與綜合管理效率,有效控制和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五是深入開展愛國衛生工作。頒布《廣州市控制吸煙條例》,出台實施《廣州市愛國衛生工作規定》、《關於進一步加強愛國衛生工作實施意見》等規范性文件。新增3個國家衛生鎮、13個省衛生鎮,省市衛生村700多個;改造農村農戶衛生廁所近2萬戶,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組織各控煙執法部門檢查各類單位(場所)近43萬個,處罰單位(場所)34個、違法吸煙個人574人。
(五)強化人才科技保障,不斷提升衛生計生治理能力。
一是落實「人才強醫」舉措。先後制訂實施《廣州市衛生局優秀科技人才管理辦法》、《廣州市高層次衛生人才引進培養項目實施辦法(試行)》。落實好委管優秀人才制度,至2014年底,原市衛生局局管優秀人才99名,2015年廣州市高層次衛生人才項目評審出醫學重點人才120名,醫學骨幹人才21名。以全科醫生為重點加大基層人才培養力度,共培訓全科醫生359人次,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合作建設首批「中英全科醫生服務培訓示範基地」,深化廣州市和伯明翰大學在醫療衛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完成了省安排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點工作任務,共培訓住院醫師4775名。二是實施「科技興醫」戰略。加大重點專科建設和科技創新力度,市屬醫療機構創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7個,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特色優勢的市醫學重點學科12個,市級臨床醫學研究與轉化中心10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41項(其中一等獎2項),獲得廣州市科學技術獎39項(其中一等獎8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近500項。三是推進「智慧衛計」建設。建立完善廣州市區域衛生信息平台,聯網醫院全面啟用廣州市統一診療卡,統一預約掛號。先後開通「廣州健康通」微信服務號、「手機應用APP」、支付寶等醫療衛生移動服務。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在全市151家助產機構啟用。全市人口計生信息化綜合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實現了多部門、多層級、跨地區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四是加強衛生監督執法。深入開展打擊非法行醫、代孕、整治放射診療等專項行動,規范醫療服務秩序,凈化醫療市場。大力推進公共衛生監督執法,監督力度不斷加強,監管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有效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五是開通了12320衛生計生服務熱線,話務量佔全省八成以上;2015年接受群眾咨詢、求助等4萬多件次,有效化解大量醫療投訴、協同推進醫德醫風建設,開設了醫療專家在線,科學權威解答市民關於看病用葯的困惑,進一步拓展了服務能力。
「十二五」期間,其他各項衛生計生工作協調發展。扎實推進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法治行風、宣傳報道和輿情應對、幹部保健、對外交流合作、對口支援、信訪維穩、安全生產、機要保密檔案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進展。

❹ 廣州復大醫院的團隊專家

不是問人嗎:
徐克成
牛立志
曾宗淵
李朝龍
穆峰
好了,就記得這么多了。
詳細信息去網路,畢竟是正式官方介紹。

❺ 福建省腫瘤醫院的發展目標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後醫院發展對策:建立健全腫瘤專科醫院綜合治療體系,進一步提高腫瘤病人的治癒率、好轉率、降低發病率、死亡率、復發率,延長生存期,提高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加強醫院質量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全面質量管理監督機制,建立以人為本,效益優先的科室和個人績效評價制度:對臨床、醫技科室建立醫療質量、數量、質量控制和收支結余效益評價指標,對職能科室建立效能建設責任制,體現效能管理出效益。重點狠抓病歷書寫質量、規范醫技檢查、規范用葯,規范醫療行為,減少醫療糾紛,杜絕重大醫療事故發生;制定醫院人才戰略規劃,有計劃地選拔德才兼備的優秀中青年專業人員到國內外進修深造,努力提高全員的整體素質和學歷水平。目標是:培養一批碩士、博士學歷並有臨床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一批跨世紀的學科帶頭人、培養一批高層次、高學歷並有實際工作能力的醫院管理人才;以科技為先導,開展腫瘤科研工作。各科室和特別是腫瘤研究所的各研究室,要緊密結合臨床,開展腫瘤的預防、診斷、治療以及基礎學科的研究,積極申報科研課題,提高科研成果申報質量和等級;加強醫院經濟管理,降低治療成本和運行成本,減輕病人經濟負擔,努力做到優質、高效、低耗;加強醫院文化建設,形成有腫瘤醫院特色和有利於醫院永續發展的先進組織文化氛圍。在行風建設方面,開展情暖醫院,優質服務活動,創建社會「三放心」醫院(醫療質量放心、用葯檢查放心、價格放心),組織開展腫瘤病人聯誼和康復活動,延伸服務,宣傳醫院品牌,提高患者對我院品牌的忠誠度。
醫院今後戰略目標:以建立腫瘤專科醫院綜合治療體系為主要核心競爭力,以進入國內腫瘤醫院前五強行列為目標,以攻克癌症,造福人類為已任,實施差異化和相對成本領先戰略,加強醫院管理和技術創新,進行人才、技術、科研、設備、質量、環境和服務的全方位競爭,創建先進組織文化和學習型醫院,建成全省和國內一流的腫瘤預防、醫療、科研、教學、培訓的中心,建成有核心競爭力和永續發展的腫瘤專科醫院,為攻克癌症,造福人類,再鑄新的輝煌。

❻ 怎樣成長為一名專科醫生

在我國的醫學辭典里,「專科醫師准入」似乎還是一個新詞, 因為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在醫院經過短暫的「輪轉」後, 都會被順理成章地分配到醫院的各個科室, 分配的依據可能是科室的需要,或個人的某種「特權」。 然而這種狀況不久將可能被改變。 為加強醫師管理,以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醫師隊伍, 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醫療技術准入和醫療行業人才培養機制, 衛生部科教司組織有關部門開展了「 建立我國專科醫師培養和准入制度」課題研究工作。 目的是對加快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 引導醫學教育健康發展和衛生行業人才的規范化培養, 及今後實施專科醫師准入制度做理論准備。 我國建立專科醫師培訓和准入制度的序幕已經拉開。
我國目前臨床科室設置了33個專科和109個亞專科, 而學科分類僅有19個二級學科和72個三級學科。 專科分類總數大於學科分類總數, 學科分類總數又大於住院醫師培養分類總數。專科分類中, 國內外基本一致的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神經內科、 急診科、麻醉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病理科、影像科、 康復科、全科、職業病科;我國特色的有:中西醫結合科、 計劃生育科、婦幼保健科、醫療美容科、醫學檢驗科、輸血科; 分類均較混亂的有:腫瘤科、各類ICU、整形外科、精神科、 遺傳學相關科室、特種醫學科、老年科、姑息治療科、危重病科;「 眾有我無」的包括:專科護師、家庭醫師、圍產科、手外科等。
目前我國臨床科室設置主要是因需設科, 往往是針對特定問題提出特定的解決方案,缺少跨部門的、 全局統籌規范性、指導性專科設置的系統設計。 加之缺少高標準的醫師培訓體系,造成科室設置多而不精, 醫師業務范圍過窄、專業知識技能不全又不專的現象, 從而影響了我國(尤其是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
借鑒國際慣例,根據我國國情, 為了與現行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制度進行最佳銜接, 建議將專科醫師培養劃分為三段式,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醫學生教育,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其中本科生教育定位在一級學科範疇。 第二階段:住院醫師培養,凡欲從事臨床工作的醫學本科生、 研究生均須進入住院醫師培養。 研究生的培養時間和內容可根據情況適當調整, 培訓范疇定位為臨床醫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即內、外、婦產、 兒科等。 第三階段:專科醫師培養, 只有經住院醫師培訓結束並考核合格的住院醫師, 方可申請繼續參加專科醫師培養。 培訓內容為各二級學科下的三級學科/專科,如心內科、心外科等。 專科培養亦可根據技術難度和培訓條件分為初級(三級學科/專科, 如骨科)、中級(亞專科,如手外科)和高級(專病,如脊柱損傷) 專科醫師。
對我國而言,本科教育是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培養的基礎, 因此學科設置要求更寬泛、系統,更注重全面發展, 以適應醫學生畢業後向科研、教學和臨床三大方向分流的基本要求。 進入醫師培養階段後,為與國際接軌和避免混亂, 必須遵從的原則有:三段式的培養過程不可或缺, 且必須經過嚴格考核。從事的職業必須是臨床醫師。 根據具體專科的市場需求和培訓條件確定培養人數、培訓基地、 師資及規范。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專科醫師的培訓與資質, 才能保證專科醫師的責任和待遇,才能與國際接軌。 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楊鏡指出,醫學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工作。
由於其服務對象特殊,就決定了醫療過程具有高風險、高技術、 高智力的特殊性; 決定了醫療服務執業者資格認定應比其他服務行業更規范。 據2001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已有210萬醫師。 建立規范的專科醫師准入制度, 對選拔和培養醫療服務市場需要的醫師,提高廣大醫師業務素質、 職業道德水平和參與市場競爭能力,促進醫療行業管理體制改革, 規范醫療市場秩序,推動我國醫師管理制度與國際接軌, 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❼ 天壇醫院的科室介紹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擁有悠久的歷史,半個多世紀的歷程,神經外科培養了王忠誠院士、趙雅度教授、羅世祺教授、趙繼宗教授、張俊廷主任醫師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科室也由最初的3個臨床專業組,逐步擴展為13個,400張床位。神經外科中心現有醫師123名,59%的人員具有高級職稱,64%的人員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19名,博士後流動站1個,培養博士後14名,博士研究生37名,碩士研究生118名。護士146名,其中60%具有專科以上學歷。8名北京市科技新星正在進行重點課題的研究工作。充足的人力資源、精湛的技術水平、厚重的科室文化為神經外科的迅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每年平均開展各項高、精、尖手術7000餘例,為大量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挽救及延長了患者的生命。腦干佔位病變、脊髓內腫瘤、腦血管疾病、顱底腫瘤、丘腦膠質瘤等手術治療居國際領先地位。小兒顱內腫瘤、顱內腫瘤、脊柱脊髓腫瘤、垂體瘤的手術治療居國內領先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廣泛開展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基礎上,率先建立起了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台,其水平居國際領先。導航手術、內窺鏡輔助手術、立體定向及深部微電極刺激治療、癲癇的手術治療居國內領先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腦腫瘤手術死亡率1.04%;腦干手術死亡率1.2%;動脈瘤死亡率1%以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皮膚科擁有一支醫術精湛、醫德醫風端正的隊伍,寬敞舒適的就診環境,豐富多彩的治療檢查手段。全科共8人,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1人,住院醫師1人,護師2人,技術員1人。負責日常門診、院內外會診、首都醫科大學第五臨床學院和口腔學系的教學工作,並參與臨床科研、健康宣教工作。
科室對皮膚科常見病如帶狀皰疹、痤瘡、瘙癢症、神經性皮炎、銀屑病、濕疹、白癜風、足甲癬等有獨到的治療方法。依託天壇醫院強大的神經學科優勢,對皮膚神經感覺異常引起的皮膚病及帶狀皰疹神經痛有多項檢查治療措施。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為全國規模最大、學科建設最為齊全的學科之一,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在院所領導的支持下,在學科帶頭人王擁軍教授的帶領下,藉助我院強大的神經外科、神經放射和神經介入等科室優勢,重新整合醫療資源,加強醫療、科研、教學、防控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的神經病學中心之一。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共擁有230張病床,日門(急)診量達800餘人次,設有5個病區、1個神經重症監護室(NICU)。常年擔負大量的北京市神經科常見疾病的診治工作及全國范圍內神經科疑難重症的會診及診治任務。
進入「十五」期間,神經內科注重人才梯隊的構建,逐漸培養出一批有海外經歷和高學歷、臨床科研兼備的高層次人才和業務骨幹,為這個學科注入了活力和後勁。在腦血管病、神經感染與免疫、周圍神經與肌肉病、癲癇、運動障礙疾病等神經系統重大疾病方面形成了國內一流的團隊。神經內科不僅擁有優秀的學科帶頭人,還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全科共有醫療科研及技術人員192人,其中36人具有博士學歷,有12人具有碩士學歷。教授(或正高專業技術職務者)11人,副教授(或副高專業技術職務者)29人;學科人才隊伍年輕化,以中青年為主。在這支團隊中,每個人在注重臨床的同時,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了臨床與科研結合的明顯的學院派特色。
神經內科是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的博士點和碩士點,2003年增設為博士後流動站,是全國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進修基地,北京市衛生局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和專科醫師培訓試點單位,常年擔任首都醫科大學醫學系(包括七年制)、口腔系、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清華大學醫學部的本科生教育工作。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神經病學的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多年來,共培養博士後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碩士研究生89名、培養住院醫師80餘人、進修醫生800餘人。並舉辦各類繼續教育學習班32次,培訓學員共計約2萬餘人次。他們活躍在全國不同的醫療崗位,成為我國神經病學的骨幹力量。承擔國家級和部級科研項目共20餘項。市局級課題30餘項,在研課題經費累計達5000餘萬元。發表論文近500篇,出版專著(主編或副主編)20餘部。
天壇醫院神經科為國家葯物臨床試驗機構神經科試驗基地,共有60餘人獲得國內外GCP資質認證,承擔國際臨床試驗研究10餘項,國內臨床試驗研究30餘項。
2001年受北京市科委資助,組建並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國際標准化卒中單元,相關的出版物《BNC腦血管病治療指南》、《卒中單元》等已相繼發行,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國家級多項課題已將卒中單元計劃位列其中,陸續接待全國各級醫院參觀學習百餘人次,影響波及全國。同年,天壇醫院以神經內科為基礎,整合了神經影像、神經介入、血管超聲、急診科等多學科資源,率先在國內成立了腦血管病血管內治療中心。3年多來重點進行了顱內動脈狹窄的支架成形術及其相關研究,並已達到國際同步或領先水平.2004年,在北京市腦血管病搶救治療中心的平台上,以國家科技部「十五」的支持下,成立了多學科、系統的急性腦血管病搶救綠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科學成果。其它特色診療中心還包括北京市癲癇中心、北京市腦血管病康復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會診中心、北京市神經變性病診療中心等。同時相繼組建並逐步完善了腦血管病、神經系統感染與免疫、周圍神經病及肌病、癲癇、神經精神、神經康復、頭面痛、帕金森氏病與運動障礙、認知障礙、遺傳代謝病、神經重症監護、睡眠障礙等12個專業組,並以各專業組為基礎,大力發展相關的科研基礎實驗室工作,部分實驗室如腦血管病實驗室、神經免疫實驗室、臨床神經肌肉病理實驗室、神經康復室、神經心理實驗室、臨床電生理實驗室等均已初具規模,為科室的正規化、科學化發展奠定了良性運行的框架與機制。經過多年的學科建設,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已經成為一個國內領先、國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 1、人員結構
北京天壇醫院檢驗科現有工作人員61名,其中主任醫師、教授1人,副主任技師6人、副教授1人,主治醫師、主管技師23人,住院醫、技師等30人。
2、業務范圍
北京天壇醫院檢驗科本著「服務患者、服務臨床」的宗旨,面向患者和健康體檢人群提供多達三百餘項檢測服務,主要包括:
1)臨檢: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腦脊液常規、胸腹水常規等;
2)血液:凝血象、DIC過篩、血栓彈力圖分析、血小板功能檢測等;
3)生化:肝功能、腎功能、血脂、心肌酶等、血清蛋白電泳等;
4)感染免疫:甲肝、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囊蟲等病原體標志物檢測;
5)內分泌激素:腦垂體激素、甲狀腺激素、性腺激素檢測等;
6)特殊蛋白:腫瘤標志物檢測、特種蛋白檢測、自身抗體檢測、產前篩查(唐氏綜合症)等;
7)微生物:血、尿、便、分泌物、腦脊液的細菌培養及葯敏檢測等;
8)特檢:淋巴細胞亞群檢測、HLA-B27檢測、腦脊液蛋白電泳、過敏原篩查等;
9)脫落細胞檢測:宮頸脫落細胞液基細胞學檢查(LCT)、羊水分析等;
10)分子診斷:乙肝DNA、丙肝RNA檢測、HPV-DNA分型、原位雜交(FISH)、細胞色素P450耐葯基因檢測等。
3、科室特色
北京天壇醫院檢驗科是集臨床檢驗、健康普查、健康咨詢、高危人群預警、預防醫學、科研開發、教學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的實驗診斷中心,是以「個體化診斷」為目標的不斷開拓的臨床實驗室,是全國第一批、北京市第一家通過ISO 15189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認可的實驗室。
自2002年開始試運行ISO 17025 質量體系、2004年轉版到 ISO 15189質量體系以來,檢驗科通過質量體系的認可過程已經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質量體系,通過認可的實驗室項目的檢測結果被117個國際組織和國家承認。同時,檢驗科還積極參與糖化血紅蛋白、自身抗體檢測和部分生化項目的國際比對,均成績合格。2006年,檢驗科成為北京市「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北京市艾滋病監測哨點、北京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禽流感網路實驗室,承擔艾滋病病毒、禽流感、新流感病毒的初篩任務。
檢驗科擁有大型模塊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可分析幹細胞的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尿沉渣流式分析儀、全自動血凝檢測系統、流式細胞儀、全自動免疫檢測系統和全自動酶標系統等設備,同時檢驗科引進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檢測設備:高效液相色譜、凝膠成像系統、基因晶元儀、懸浮微陣列檢測儀、熒光定量實時在線核酸擴增儀、蛋白晶元檢測儀、晶元點樣儀,細胞培養系統等,結合LIS系統形成了完備的臨床檢測平台、臨床蛋白質評價平台、分子診斷平台、細胞分析平台,為個體化診斷、進而為個體化醫療提供了設施完備、檢測項目齊全的檢測和評價平台。因此檢驗科在為患者提供高質量、多項目的檢測服務的同時,還構建了共享型的轉化醫學體系:代謝組學平台、基因檢測平台、細胞培養和檢測平台、原位雜交平台、晶元研究平台和樣品庫平台,給臨床科研提供了舞台。此外,還承擔了包括國家973、863課題在內的院外、院內多項科研課題研究,也具備了應對嚴重生物性災害的應急能力。在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等流行病肆虐時,我科義不容辭的承擔起第一線的檢測任務,得到市衛生局、市委以及國務院的嘉獎和鼓勵。在SARS時,溫總理為我們的報告題詞,使我們深受鼓舞。
北京天壇醫院是首都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實驗診斷中心內設「實驗診斷學」、「臨床免疫學」教研室,承擔首都醫科大學的五年制、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口腔專業學生的實驗診斷學、臨床免疫學教學任務。同時作為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辦公室所在地,檢驗科每年都承擔多項國家級、北京市級、校級繼續教育項目,形式包括學術論壇、網上授課等,參加檢驗科承辦的繼續教育項目的人次數已經近萬。
北京天壇醫院檢驗科是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辦公室所在地、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培養點,至今已經培養博士十餘人,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上百篇,其中SCI收錄多篇;主編《臨床蛋白電泳》、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實驗診斷學》和《臨床免疫學》等書籍十餘部。
在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天壇醫院檢驗科在醫、教、研、防各方面不斷取得成績,已經在同行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打開了知名度,樹立了品牌,成為國內知名的臨床醫學實驗室。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是國內著名的以神經科學為主的綜合性醫院,麻醉科始建於1982年,先後由王恩真教授、王保國教授擔任科主任,現任科主任韓如泉教授,副主任為李淑琴教授。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麻醉科逐漸形成了以神經外科麻醉為主,臨床、科研和教學相輔相成的鮮明的科室特色,在國內外神經外科麻醉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
北京天壇醫院麻醉科擔負著天壇醫院的手術室麻醉、門診手術麻醉、放射介入手術麻醉、危重症搶救治療以及疼痛診治等工作。目前有34個功能齊全的手術間,其中中心手術間 24 個、介入治療 3 個、門診手術室 2 個、胃腸鏡室 1 個、院外神經外科手術間4個。此外,還建有麻醉後恢復室(PACU)和麻醉疼痛門診。2008年手術量達14755台次,其中神經外科麻醉7700餘例,神經介入麻醉1500餘例,疼痛診療3500餘例。
北京天壇醫院麻醉科針對本專業特點,在神經外科學、神經影像學、神經介入治療與神經電生理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步與成果,在國內麻醉學領域率先將術中喚醒技術應用於腦功能區腫瘤切除術,已完成近300例,同時還成功實施了近7000餘例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麻醉管理,以及近萬例神經介入麻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此外,麻醉科還開展了術後鎮痛、無痛人流、無痛胃腸鏡、慢性疼痛射頻治療等項目,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專業服務,其中某些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麻醉科現有工作人員62人,其中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10名,主治醫師22名,高年住院醫21人,麻醉輔助人員6人。全科共有博士學位12人,碩士學位23人,整個科室具有年輕化、高學歷的特點,是一支朝氣蓬勃、積極向上、不斷開拓創新的醫療團隊。
科研是科室得以不斷發展壯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命脈。自建科以來,累計在國內外專業刊物上發表文章330餘篇,有多部論著出版。麻醉科在科研領域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研課題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1項、北京市科技新星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1項、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項目1項、北京市中醫局項目1項以及院級科研項目6項,總經費700餘萬元。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中,參加國際學術會議5人次(ASA入選6篇)、全國會議 29人次,交流論文21篇。在專業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7篇,SCI 3篇,同時還組織編寫專著1部,參編書籍4部。
麻醉科十分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1991年舉辦了第一次全國神經外科麻醉會以。自2001年起先後6次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神經外科麻醉與腦保護學習班(研討會),旨在將國際、國內神經外科麻醉及相關學科發展動態、新觀念、新技術介紹給國內麻醉醫師,提高各地區神經外科麻醉技術水平,推動我國神經外科麻醉學科的發展。2008年承辦的首屆亞洲神經外科麻醉與重症監測會議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印尼、新加坡等國家的500餘麻醉學者參與,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麻醉科的三位教授應邀出席並授課。一系列的學術交流活動使我們逐步在神經外科麻醉領域樹立了鮮明的天壇品牌。
2002年北京天壇醫院麻醉科成為北京市首批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之一,以臨床麻醉、重症監測與治療以及疼痛研究為基本培訓結構,藉助科室強大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臨床資源,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專科醫師培訓體系。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設有一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學科點,4名碩士研究生導師,已經培養了博士後2人、博士研究生13人、碩士研究生43人,這為本學科向高、精、尖方面發展不斷注入著新鮮的血液。
北京天壇醫院麻醉科全體員工將本著「強化特色,均衡發展;臨床立科,科研興科」的基本原則,在臨床、科研和教學方面齊頭並進、開拓創新、積極進取,不遺餘力地推動我國神經外科麻醉事業的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影像中心,自1980年王忠誠院士創辦至今,通過宋遵武、陸榮慶教授等老一輩放射學家的厚實鋪墊,尤其在戴建平院長的領導下,經全科同志20餘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建成為一個設備先進、醫療有特色、學術有成就的現代化科室。1998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博士後流動站,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專門從事神經影像學研究及診療的中心。
診療設備先進:神經影像中心擁有4台磁共振成像系統、3台CT機、3台DSA設備、1台ECT機和1台多普勒彩超儀;影像設備及相關配套後處理軟體始終保持在國內領先,與國外基本同步。另外,神經影像中心還擁有國內最先進的純數字的PACS系統,顯著提高影像保存的質量,更好地服務於臨床。
技術力量雄厚:現有教授以及主任醫師5人,副主任醫師3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人。神經影像中心具有博士學位的4人,碩士學位的5人。絕大多數學有專長。學科帶頭人戴建平院長及高培毅教授在神經影像研究方面造詣很深,被譽為「神眼」,其診斷結果被臨床譽為「術前病理診斷」。
醫療特色明顯:神經影像中心在全國率先推出先進的管理體制,在行政管理上採用「縱橫交錯」式模式,技術和護士按設備劃組,進行縱向管理;醫師採用橫向分組,定期輪轉制度。該管理模式大大推動了學科建設,並逐步創立了我們自己的醫療特色。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在國際的龍頭地位為神經影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神經影像學科的快速發展也強有力的支持了神經內外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的發展。包括以下幾方面:
戴建平院長帶領的科研小組的針刺-fMRI 的研究項目處在國際領先水平。
在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腦血管性疾病的預防性診斷和早期診斷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①高培毅教授自行研究開發的腦CT灌注軟體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其圖像質量及參數標准明顯優於國外CT掃描機自帶軟體處理系統及國內相關醫學軟體公司開發產品;②高培毅教授將腦梗死的診斷提前到腦梗死前期,其研究成果早於國外同類研究,通過CT灌注掃描及早的發現了一大批腦梗死前期患者,使這些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節省了大批的醫療費用,減輕了社會和家庭負擔,得到天壇醫院神經內科及神經介入醫師的一致認可;③CT灌注掃描已被列為常規掃描,並成為神經介入治療前診斷及治療後療效評價的主要依據;④高培毅教授又將目光放在腦梗死的預防性診斷方面,科內正在開發研究腦血流速度、血流狀態的測定及腦血管彈性成像方面,已完成體模的成像,並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預計此項研究將會使腦血管性疾病診斷又提前數年。
在腦腫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面,確立了在北京乃至全國的領先地位:①擁有診斷完成神經系統成像的先進影像設備、手段和一個高素質的技術群體;②診斷正確率明顯高於同類醫院,只要病人配合,都能明確診斷;③全國各地慕名而來求診的病人越來越多;④與GE及Simens公司合作開發最先進的診療手段及技術,通過磁共振腦功能成像進行腦腫瘤患者術前功能區定位及手術入路地選擇。
在分子影像學研究方面也處於國內一流水平:①能夠成功的完成磁共振對比劑和神經幹細胞的標記和細胞顯像;②應用臨床型MR儀觀察到神經幹細胞在動物腦組織內地遷移及分布。
科教成果累累:本學科承擔的第一負責人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八五」攻關課題1項,國家「九五」 攻關課題1項,國家「十五」攻關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6項,北京市科委項目3項,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2項,國家成果登記國家級1項,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1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1項,北京市衛生局科研成果一等獎5項,北京市衛生局科研成果二等獎16項。本學科發表論文302篇,中華系列雜志165篇,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5篇,國外雜志5篇(包括AJNR、Rad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其它127篇。本科醫師及研究生多次參加國外學術會議交流,科室每年派遣年輕醫師到國外交流學習。出版著作主編9本,參編18本。本科室還多次承辦大型學術會議,國際性學術會議包括第1屆國際放射學學術會議,亞太地區國際介入放射學大會,第13屆國際神經放射學大會;全國性學術會議包括中華醫學會第8、10、12屆全國放射學大會,第1、2、3屆全國中青年放射學(英文)學術大會,中華放射學會第1、2、3屆全國神經放射學大會,中華放射學會第1、2屆全國磁共振成像學術會議。同時,多次舉辦全國性學習班,並為全國各地培養進修醫生500多人。
展望21世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影像中心的全體醫技人員將團結努力, 在以戴建平院長的帶領下,開拓進取,不斷創新,使學科建設再上新台階,努力實現以下三個轉變和建設目標,擠身為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優秀學科。
學科建設關鍵: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單純以解剖學為基礎的形態學研究轉變到在此基礎上的以病理生理學為基礎的功能學研究;從以解剖學、臨床醫學、物理學和電子學為主的知識結構轉變到在此基礎上的以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和計算機應用為主的知識結構;從以醫師、技術員為主體的人員結構轉變到以醫師、生物醫學工程師為主體的人員結構。
學科建設目標:將神經影像中心建設成為以功能/分子影像學,醫學圖像後處理/CAD,神經介入放射學以及循證醫學影像學為穩定學術研究方向的,以研究腦血管病、腦腫瘤以及中樞神經系統介入放射學為重點和特色的學科;建設成為上述相關領域科學研究和培養高級實用人才的基地。
神經影像中心的科訓是: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閱讀全文

與腫瘤專科培訓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