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南民大藏文培訓的心得體會
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牽動著藏區廣大農牧民文化生活的脈搏,聽廣播、看電視,尤其是一些現代音像、通訊器材的使用,使得學習漢語文已經成為藏族地區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現象之一,而進藏工作學習人員如不學好藏話,鬧笑話是小事,出了格犯了政策錯誤就成了大事。
很早以前,由於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生活差異等多種原因,能進藏的人不多,進藏的也多是派駐西藏的官員或者經商做生意的人士,他們大都帶著各自濃重的地方口音。再往後,來的人多了,人們帶著各自的鄉音到藏區工作。最初,就連漢族本身互相交流都很難,就別說藏族老百姓了,更是不知所雲。
到西藏工作的人們,剛開始學習和應用藏話時,通常是「漢話藏話加比劃」,南腔北調鬧笑話。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的五六十年代,政府要求進藏工作人員樹立「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的思想,並要學習藏語文,為此還成立了藏幹校,專門培訓進藏工作人員的藏語文速成;同時選派一批批的藏族青年到內地學習漢語文。可見任何交流,都是語言相通為先。一時間掀起了互學語言熱,許多人的學習精神傳為佳話,也有因學語言不準確而鬧笑話,甚至誤會的。
藏語文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它已經相當成熟了,有自己的一套嚴格的語法規則。就拿拉薩話舉例,它以談話對象的不同身份而使用不同的詞彙,分敬語、非敬語(包括一般語、粗俗語)。而自稱,無論藏漢語言,尤其是現代語中不用敬語。漢語的動詞不因人稱而異,藏語對不同身份的人,必須使用不同的動詞。
我們在澎波農場工作的時候,有一次隊里的翻譯講了個笑話,說某個領導在大會開始時自己先講了兩句藏話開場白,本是為檢驗自己學藏語的水平,結果話一出口,全場鬨堂大笑,他自己莫名其妙。他是這樣說的「額阿朗誦達誦達,切朗年達年達」即「我說說,你聽聽」的直譯。在漢語這說法無可不可,那為什麼令在座所有人笑得差點掀翻了屋頂呢?當時我們的藏語水平也是一般,所以沒覺得好笑。翻譯大姐告訴說,錯在他用敬語說自己,自稱「額阿」(我),不該是「額阿朗」(第一人稱尊稱),而「誦達」(說)是非第一人稱用動詞,而且是敬語,就別說其它語言、語音、語調的准確性了。聽她講解後,我也差點噴飯,想著學語言不僅要大膽,還應謹慎,私下裡還好說,大會上亂放炮,鬧笑話還好說,出了政策的格就糟了。
什麼事都是受過刺激能記得更清,能引出人的「為什麼」。我們學藏話時純粹是由於工作和生活需要,而且語言環境非常之好,周圍沒有幾個會說漢語的。由於先是聽得懂再學著說,所以開始倒沒出什麼大笑話。由於初學純粹是模仿,弄不清時態、主賓格、語序等,就學出錯了。一次一位阿加拉(對已婚成年女性的尊稱),問我「上哪兒去了」,我回答說「汝卡了沁松」(去隊部了)。漢語沒錯,但阿加拉抿嘴直笑,幸虧我倆熟悉,厚著臉皮追問她哪兒出錯了。她說「沁松」(去了)是你說人家(第三者),不能用於自己。當詢問別人去哪裡了時,你才可以用「沁松」。一時間我還真迷糊了,也才知道藏語還有這許多說法!隨著後來模仿語言學習的深入,藏語水平的提高,我終於明白了藏語動詞比漢語還復雜,要掌握准確不下工夫不行,一味模仿也不行,要琢磨明白才是真正懂了,才能運用自如。
二《血對西藏說》的節選
綿羊「魯」,山羊「熱」,黃牛「朗果」氂牛「亞」。犏牛叫「昨」騾子「扯」,毛驢「朋古」馬叫「達」。狗叫「其」,貓「希米」,豬叫「帕巴」魚叫「涅」。「恰破」「恰母」公母雞,生下雞蛋叫「貢阿」。青稞酒叫「槍」,白酒叫「阿拉」。麥餅叫「帕勒」,香煙叫「塔瑪」。「帕勒崗波」是餅干,吸的鼻煙叫「納它」。「其日」就是水果糖,各種紅糖叫「普讓」,「切馬嘎熱」白砂糖,冰糖叫做「謝嘎拉」。每天吃的三餐飯,名字都是叫「卡拉」。總起來,一句話,一切食物叫「薩亞」。
天叫「囊木」地叫「薩」,天上星星叫「嘎瑪」。河水叫「曲」火叫「梅」,太陽「尼瑪」月「達瓦」。
山峰叫做「曰」,山中叫做「拉」。壩子叫做「湯」,森林叫「薪納」。
鹽巴「擦」,酥油「麻」,茶水茶葉都叫「恰」。奶渣「曲熱」酸奶「學」,一切奶子叫「俄瑪」。面叫「出細」米叫「折」,糌粑還是叫「糌粑」。蘿卜萵筍和白菜,就和漢語不差啥。各種肉,都叫「夏」,柴禾「每薪」草叫「雜」。
軍人士兵叫「瑪米」,商人老闆叫「蔥巴」。學生叫做「洛扎娃」,學校學堂叫「洛扎」。老師教員叫「格更」,尊稱老師叫「更拉」。女人、妻子叫「傑曼」,男人,丈夫叫「確卡」。叔伯「阿庫」舅「阿香」,爹是「帕」來娘是「媽」,姐姐,大姐叫「阿價」,哥哥,老兄叫「覺拉」。妹妹、弟弟叫「我瑪」,親戚總稱是「本家」。
此乃18陸軍一名軍官為推廣藏語而編寫的。沒有基礎發音部分,僅供臨陣磨槍使用。
2. 培訓心得體會總結
任何的培xun都只是領你入門,有些好的培xun還能學到東西,也有很坑的。學到的東西後面要自己在工作去實踐,去不斷的復習之前的知識。
3. 想學藏語,零基礎!
你在拉薩的話有專門的培訓班!可以報
如果是在內地可以在網路里搜藏文(上次看到有很好的教導)!
藏語必須要跟我們藏族接觸才容易學會!
4. 培訓心得體會怎麼寫
心得體會怎麼寫 1、什麼是「心得體會" 在參與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中,人們往往會產生有關某項工作的許多感受和體會,這些感受和體會不一定經過嚴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對這項工作的感性認識和簡單的理論分析。
用文字的形式把這些感受和體會表達出來,就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一種日常應用文體,屬於議論文的范疇。一般篇幅可長可短,結構比較簡單。 2、心得體會怎麼寫?
心得體會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I、標題 心得體會的標題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1)、在XX活動(或X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 2)、關於XX活動(或XX工作)心得體會(或心得) 3)、心得體會 如果文章的內容比較豐富,篇幅較長,也可以採用雙行標題的形式,大標題用一句精練的語言總結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標題是「在XX活動(或X 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例如: 從小處著眼,推陳出新 ——參加班組長培訓的心得 II、正文 這是心得體會的中心部分 (1)開頭 簡述所參加的工作(或活動)的基本情況,包括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所從事的具體工作的過程及結果。
(2)主體 由於心得體會比較多地傾向於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會,而人的認識往往有一個逐漸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因此,在心得體會的主體部分的結構安排上,常常以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和認識發展、情感變化為中心線索,組織材料,安排層次。具體的安排方
法主要有兩種:並列式結構和遞進式結構。 A.從不同角度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總結成幾個不同的方面,分別加以介紹,層次之間是並列關系。即: 體會(一) 體會(二) 體會(三) ………. 在每一部分內部,可以採用先從理論上總述,再列舉事實加以證明的方法,使文章有理有據,不流於空談。 B.遞進式結構比較適合於表現前後思想的變化過程,尤其是針對以前曾有錯誤認識,經過活動(或工作)有所改變的情況。 在層次安排上,遞進式結構應先簡述以前的錯誤認識,再敘述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簡單經過,然後集中筆墨介紹經過活動所產生的新的認識和感受,重點放在過去的錯誤與今天的認識之間的反差,以此證明活動的重要意義。 (3)結尾 心得體會的結尾一般可以再次總結並深化主題,也可以提出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自然結尾,不專門作結。 (4)署名 心得體會一般應在文章結尾的右下方寫上姓名,也可以
在文章標題下署名,寫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後。
3
、寫作心得體會應注意的問題
(1)
避免混同心得體會和總結的界限。一般來說,總結是單位或個
人在一項工作、一個題結束以後對該工作、該問題所做的全面回顧、
分析和研究,
力求在一項工作結束後找出有關該工作的經驗教訓,
引
出規律性的認識,
用以指導今後的工作,
它注重認識的客觀性、
全面
性、
系統性和深刻性。
在表現手法上,
在簡單敘述事實的基礎上較多
的採用分析、推理、議論的方式,注重語言的嚴謹和簡潔。
心得體會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在工作、
學習、
生活以及其他各個方
面的主觀認識和感受,
往往緊抓一兩點,
充分調動和運用敘述、
描寫、
議論和說明甚至抒情的表達方式,
在敘述工作經歷的同時,
著重介紹
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會和感受。
它追求感受的生動性和獨特性,
而不追
求其是否全面和嚴謹,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只論一點,不計其
余」
。
(2)
實事求是,不虛誇,不作假,不無病呻吟。心得體會應是在實
際工作和活動中真實感受的反映,
不能扭捏作態,
故作高深,
更不能
虛假浮誇,造成內容的失實。
(3)
語言簡潔,生動。心得體會在運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議論
的基礎上,
可以適當地採用描寫、
抒情及各種修辭手法,
以增強文章
的感染力。
5. 培訓心得體會
可以的,培訓心得體會你要寫在這里得到了什麼,收獲了什麼,幫助了自己更好的成長,也就是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