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於新高考改革有什麼看法和態度
基本上文科變動影響不大 理科影響比較大 看法的話國家在不斷改進 一成不變的教育是沒有希望的 中國的教育現在來說還很僵化 但我們一直在改進 作為學生只能去適應
❷ 談一談新高考模式,對教學帶來哪些變革 幫手網
1、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實施後,考生要自選三個學業水平考試科目,這樣的變化對高版中的教學肯定會帶權來影響。
2、高考改革後,由於要選科學習,可能會實行走班教學,而推行選課走班制政府就要加大對中學的投入,保障中學有足夠的師資、條件開出足夠的課程,並提高每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如果中學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辦學資源,開出那麼多課程,學生的選擇就會受限。
❸ 新高考改革對教師專業發展有何啟示
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不管說有多麼重要,需要花多大代價,都不會有人反對。每年國家、地方和學校,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上的投入,不論具體學校和教師是否感到滿意,總額上也是相當巨大的。可是,如此重視,如此投入,取得的成效卻難以令人滿意。
教師培訓究竟對教師專業發展有沒有用,有多大用,並沒有可信的研究報告予以說明,但大家的切身感受,是教師對待培訓的態度,正變得越來越煩躁與不安。究竟是教師不願意提高專業水平,是培訓形式枯燥單一,還是培訓內容不夠吸引力?綜合來看,教師越渴望提高水平,對培訓內容就越挑剔;培訓形式越單一,就越需要培訓內容的精彩來彌補。因此,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視和投入,並不能替代對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的追問、方法的探討與內容的充實。
學生選擇高考學科,事實上是選擇哪個老師去教他們
在基礎教育階段,雖然強調教師專業發展,但專業發展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其中的內容是否有主次之分,似乎並沒有一個定論。事實上,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就是對教師全面發展的要求,在學科知識上當然是學得越深刻越好,在教學方法上當然是越豐富越好,在德性養成上當然是標准越高越好,在生活品位上當然是越高雅越好。也就是說,在教師專業發展內容上,只要在原有內容上做加法,就不會有任何人反對,而且往往是加得越多,大家覺得越有道理;但對原有內容在時間上區分個先後,或者在重要性上排個主次,大家一定對此予以討伐。可是,就連對學生的成長,我們也希望他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還能夠個性成長;如果我們要求教師全面發展,既擔心大家在有限的時間里做不到,又擔心大家過於全面了所以反而不夠專業。於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教師的全面發展,而全面發展更多是一種要求,而不是一個明確的方向,更不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教師畢竟是一個職業,職業就有屬於自己的職責,只有對教學職責的研究越具體,對教學對象的分析越透徹,對學生學習需要把握得越精準,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才更有針對性。可是,在學生眼中,究竟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教師,什麼樣的教師才是好教師,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雖然不能說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部,但至少應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導方向。
從2014年上海和浙江實施高考新政以來,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三門高考學科,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表面上是學生選擇高考學科,事實上是他們選擇了哪個學科的教師去教他們。學校也因為賦予了學生選擇權,導致有的學科教師多了,有的學科教師少了,於是我們也嘗試著讓學生在選擇高考學科之後,繼續選擇學科教師,從而把學生選擇教師的標准,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可是,學生選擇教師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對教師專業發展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讓獲得好成績的方法更科學,才是去除應試教育的途徑
哪位教師能夠幫我們考得好,我們就選擇哪位教師。這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調查時,得到的第一個答案。這個答案讓我們很意外,似乎在學生眼中,自己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會把考試成績作為第一呢?在個別學生的訪談中,他們回答說,高中三年是辛苦的,大家在思想上都有準備,但越是辛苦就越希望有成績出來。他們講的挺有道理,但這個標准不但挑戰了教師的專業水平,似乎更是對教師專業價值觀的挑戰。可是,是不是幫助學生考得更好,就一定是應試教育;教師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就是對應試教育的附和或者順從呢?於是,我去問教師,有多少人知道學生的考試成績究竟從何而來?教師的哪些能力有助於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經這么追問,才發現還真是一個大問題,看起來都在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但對這些問題的研討卻非常不夠。仔細一想,那些把課上得好的教師,那些教學非常認真的教師,雖然取得好成績的概率比別人更大,但課上得好,教學非常認真,並不必然導致學生就能考出好成績來。
之所以大家把幫助學生考出好成績,視為對應試教育的順從,可能並不是考出好成績有多麼不好,而是因為我們對如何幫助學生考出好成績,並沒有理性的思考和科學的方法,總是把好成績與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相捆綁。
可是,到了高中之後,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發現成績是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弄不出來的,於是大家都期待著用更有教育含量、更有科學成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成績具有可持續性。
這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大家把幫助學生取得成績作為應試教育,自然就不會去研究取得成績的方法;可是,大家越不去研究取得成績的方法,取得成績這個過程應試化程度就越大。
就目前的教育實踐來看,盡管不能完全用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但考試成績依然是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如何用科學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提高成績,那些不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就會被廣泛使用;與之相應,如果教師能夠用科學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提高成績,那獲得考試成績的過程就是更能順應學生成長規律的過程,並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哪位教師長得更順眼,我們就選擇哪位教師。這個標准不如上一個標准那麼意外,但多少還是讓我們有點震撼,難道教師「顏值」就真的那麼重要?學生們提到,雖然不能說教師就是學科的形象代言人,但教師自己的生活形象與專業形象是很難分開的,而專業形象與學科形象又是很難分開的。所以,當教師的「顏值」更高時,不僅僅學生的課堂感受更好,關鍵是大家對這個學科的印象也會變得更好。
有了更好的生活形象,就有了更好的專業形象
之所以讓我們對這個標准感到意外,是因為在教育行業中,似乎大家更注重教師的內涵,對於教師的外在形象卻並不在意。其實,從教師形象建設的角度來說,這個過程肯定是由內而外的,等到內涵變得豐富起來,「顏值」自然也就高起來了;但是,從欣賞教師形象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肯定是由外而內的,總是希望從外在形象的欣賞與評判,來領略教師形象的內涵與品質。
要說到教師形象,看起來也是一件挺膚淺的事情,人不可貌相,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如果我們從貌相升格為形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人在30歲之前,主要是看貌相如何,而貌相往往是由父母遺傳決定的,自己能夠改變的可能性並不大;可當人進入30歲以後,貌相就由形象代替了,而形象卻是由教師自己的性格、觀念、氣質和修養等因素綜合而成。看一個人的貌相,可以想見他的父母有什麼樣的貌相;但看一個人的形象,可以想見他前幾十年的生活過得怎麼樣,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工作、所教的學科。
有一位家長告訴我,說有教師在課堂上說學校壞話,我說這很正常呀,學校的確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這位家長卻說,學校做得到位與否,這是學校和教師之間的事情,當教師在班上批評學校,就變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事情了,這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甚至是學習都失去信心。原來教師對待學校的態度,也成了一種專業形象,這是不是也讓我們覺得很意外呢!
把課上得精彩與否,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重要
哪位教師的課上得精彩,我們就選哪位教師。如果說前兩個標准都讓我們意外,第三個標准也仍然如此,只不過前兩個標準是因為排得太前而意外,而這個標準是因為排得太後而意外。在大家心目中,課上得好不好,不但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更是一位好教師的保證,可為什麼在學生的眼中,卻被排在了最後面呢?學生的回答也很讓我們意外,他們說課上得精彩與否,和自己的學習並沒有多大的關系,教師上課的時候絞盡腦汁,希望大家更喜歡他的課,但學生天天都上他的課,早就已經失去了欣賞這些教學技能技巧的心情,打心底說只要不厭倦就已經不錯了。原來我們非常關心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技巧,在學生眼中只是一些做秀的行為,我們天天都努力去做秀,而學生似乎骨子裡早就看透了這個「把戲」,只是為了讓我們感覺好點,所以始終在配合著欣賞。
看來課堂的精彩與否,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真正影響學生課堂學習的,並不是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而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品質,以及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的影響和引領。正如一個人的長相一樣,剛開始看時,貌相肯定是最重要的;但當大家變得熟悉起來時,最重要的就不是貌相,而是讓人是不是看得順眼了,這大概就是形象了。如果一味想通過教學技能技巧來裝飾我們的課堂,最終不是吸引了更多的學生,而是讓學生們更容易看到我們教育智慧和學科素養的缺失。
高考新政給我們最大的變化,就是賦予了學生在教育上的選擇權,學生一旦擁有了選擇教育的權利,就會讓我們更容易看到他們真實的學習需要,其中就包括他們對教師的專業期待。加強對他們學習過程的幫助,對他們學習需要的滿足,對他們學習方向的引領,這不僅僅需要教師考慮用什麼方法與技巧,還需要教師更高的專業素養,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和更樂觀的人生態度。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❹ 初中生如何應對新高考改革觀後感
新的高考改革變化很大。從初中就可以開始鍛煉。
第一。加強課外閱讀。增加課外知識。和閱讀速度。
第二。多參加社會活動。了解社會情況。
第三。多動手。除了學習,還要加強動手能力。
第四。要有多種的業余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