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網評培訓心得體會

網評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2021-02-08 04:09:21

A. 求新聞點評和感想,急!

死者留給倖存者更多的是無法消隱的哀痛,這種哀痛讓人無法釋遣,尤其是那內些遇難容者的死亡屬於非正常的死亡。

春節的背影並未模糊,醇烈的年味尚未飄遠,當我們還在體味著親情之際,幾起非正常死亡的案例猝然而至。2月1 日上午,上海市旅遊局接到美國洛杉磯總領館發來的赴美旅遊遭遇車禍遇難和受傷人員名單。

猶記得上海旅遊團在美國遇車禍的消息甫一傳來時,網上便陡顯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物傷其類式的哀矜,一種則是幸災樂禍式的竊喜,理由是能夠出國旅遊的人非富即貴,這樣的人死有餘辜。如今,隨著車禍詳情的漸次披露,隨著遇難和受傷人員名單的悉數公開,不知道那些幸災樂禍的人是否有些悲戚和自慚。無論如何,死亡都是一種不幸,無論死亡者是否大富大貴,我們都沒有絲毫的理由為之歡欣。誠如雨果所說,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B. 求一篇新聞和評論加感想

食品安全危機後警惕公權肆意擴張 提示語:在當前對權力監督不到位的情況下,部門權力的擴大實際上意味著,某些官員獲得了新的尋租機會與空間 現在,三鹿問題奶粉事件已經被有關方面定性為重大食品事故。衛生部、質檢總局以及河北省政府,正調動全部的行政資源對此事件進行查處。相信在社會的高度關注之下,事情的真相一定會查出個水落石出。 結石奶粉事件之後,政府相關部門勢必要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給社會一個交代。不過,我們所需要警惕的是,本次食品安全危機成為有關部門尋求權力擴張的借口。 回顧近年來的環保、安全生產以及衛生體制的改革,不難發現決策層往往將問題的產生歸因於政府職能部門權力的弱小,因而,相應地將擴大政府職能部門的權力視為解決之道。很多部門正是因為不甘於做橡皮圖章,而尋求更多、更大的橡皮圖章。這固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社會上颳起了各類「風暴」,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部門擴權卻有一種逆政府機構改革的方向而「向後看齊」的力量。 更加強勢的政府部門必然要讓相關方面為俘獲權力而付出更多的成本。這就使得事故風險不但不會降低,反而可能會進一步升高。因此,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授予相關職能部門更大的權力並不可取。部門擴權只是提高了它們在行政體系中的博弈能力,以及對公共財政的支配能力,部門擁權自重卻最終於事無補。 實際上,我們行政體制的痼疾正是在於權力過大與權責不對稱。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民眾的權力太小,消費者的權利太單薄。食品安全問題的體制根源正是在於這種社會權力結構的失衡。因此,對於那些不良商家來說,他們只需要搞定政府與媒體,那麼一般來說,就可以忽視消費者的存在。正如同有的企業作為當地的經濟支柱,整個政府都在為它服務,有關質量監管部門也就形同虛設一樣。其產品質量就只能靠企業的道德自覺。一旦官商沆瀣一氣,企業的行為就幾乎不受制約與監督,必然會為「結石奶粉」埋下伏筆。 應對食品安全危機如果重走部門權力擴張之道,必然會進一步加劇社會權力結構的失衡。與這種體制的慣性恰恰相反,當前急需要擴大的不是政府而是民眾的權力,需要限制的不是消費者的上訴以及上訪的權利,而是要削減政府權力、啟動行政問責。食品安全問題的症結並不繁難,關鍵是這對解決問題有益,卻傷害有關部門的利益。 所以,對三鹿奶粉事件能否帶來制度進步,現在尚不能持樂觀的態度。事實上,此次事件能不帶來制度退步就已是萬幸。我們所擔心的正是,有些部門假借民意,進行新一輪的利益擴張,最終形成對民眾權益的又一輪侵蝕。

C. 形式與政策學習心得,寫一篇時事評論,1500字左右,要最近的時事

學完形勢與政策,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 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了解,也讓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保護家園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我認為一個國家的形勢決定著政策的實施。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其實簡單的說形勢就是從國家環境、國家資源、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國家經濟等很多方面來論述。中國,地球這個大家園中的一員,在世界上有著重大影響。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而在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裡卻面臨著許多的問題,例如:資源緊缺、環境破壞、中外關系等等。其中資源問題就包括很多,比如: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尤為水重之。隨著中國人口的不斷增長,個人平均佔有地也在不斷的縮小。也許將來無立足之地都會成為可能。可是一些無知的人還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還在拚命的從地球上奪取自己想要的,使地球變的殘若不勘,滿是傷口。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資源,卻不懂得珍惜,只是一味的拿取,而不知道奉獻。
形勢的不穩定要靠政策來維持。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的重大問題之一。保護環境不僅是國家的職責,更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我國礦產資源的種類有很多,但人均礦產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上處於較低水平。一些礦主只是片面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不合理的開發,甚至不顧礦工的死活,無視國家的法律。對於這些人國家應該嚴厲打擊,執行《礦產資源法》來保護我們是資源和工人。水資源緊缺和污染也是一項重大的問題。一個人要生存,決離不開水。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一滴水也許不足掛齒,可千萬滴水能匯聚成河。也許很多人都還未認識到水也會有竭盡大一天。當水龍頭嘩啦啦地流個不停,你有想過在世界的另一角,很多人因為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未沾一滴水而聲嘶力竭嗎?我們應該從身邊做起,充分利用水資源。做到不浪費,不亂用,珍惜每一滴來之不易的水。
如果要將地球比做一個蘋果,而人類就好比一條小蟲。小蟲為了生存,在蘋果內翻來覆去。人們又怎知表面看似光滑的蘋果,其內心卻千瘡百孔,苦不勘言。人類就如小蟲一樣,不斷的給地球製造無止盡的黑洞。蟲會因為得到了美食,而知足的舔舔嘴巴。而人類卻不懂得知足,不但不擦嘴,反而還要拚命的往家裡搬。地球只有一個,人卻有千千萬萬。假如每個人都如此,地球還承受的住這樣的折磨嗎?可見,當今世界的形勢很危急。每個國家都應該制定政策來保護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當然,只靠政府單方面的力量也是不夠的,最重要還得靠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一個穩定的秩序要靠大家來維持,一個美麗的家園更需要大家的維護。
呼籲:請愛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

D. 關於俞敏洪的點評,作為網民的我們該作何感想

作為網民我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了。我們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不停的在網上聲討當事人和他的律師,但聽到俞敏洪的話之後才發現我們的傾向完全是錯誤的,因為律師只是做了他工作范圍之內的事情,我們只要聲討當事人就可以了與律師無關。

從俞敏洪的話中我也重新想了一下這樣的事情,他的說法確實很有道理,我們之前是因為這個兒童可惜所以感覺到非常憤怒,在憤怒的情緒下,我們沒有辦法全面地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有一些語言都是很偏激的,還用語言刺激了王振寧的律師。所以聽了俞敏洪的話之後,以後不管自己再發表任何言論,我都會在理智的思考之後再去說話。

E. 評論式讀後感怎樣寫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評論式讀後感就是三百多個字的簡短讀後感,簡單寫下自己的感想即可。

F. 時事評論(新聞+感想)

寫奧巴馬當選美總統

寫社會很開化
第一個黑人美總統

G. 怎樣學習寫評論文章

首先簡述文章內容;

其次談感想(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意圖,或者自己有什麼啟發, 或者對某一細節進行評述,或者對人物或事件發表看法),

可贊揚\批評\提出問題,皆可.

能寫出好的文章的人必然會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我想首先要給自己「尋找」一個思想附體,通俗的說是一種信仰。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粹,還是五四之後從西方舶來的現代主義,甚至是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等等,選擇其一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作為自己寫作的思想支柱,這樣就會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比如徐不老就明確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官僚是萬惡之首」,雖然我對他的這種觀點不敢苟同,甚至還「頗不以為然」。但是,正是在這種思想構建的支配下,不老才寫出很多有力量的文章,達到了「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效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就會堅定自己的立場,不為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更不會盲目寫作,跟風式地重復他人的觀點。特別對於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輕的知識分子來說就更為重要了,這不單是寫文章的根本,更是培養自己獨立的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礎。我想多說幾句的是,就是對於評論或雜文創作而言,「揭醜」是其生命所在,有評判才會有發展,因此,大多的雜文都延承了魯迅的道路,而發揚魯迅精神並是一味的模仿魯迅的寫作手法,他的雜文寫作別人是學不來的。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作為中國具有獨立文化人格的現代知識分子的楷模,魯迅是一個文學家,但他更是一個思想家。
就具體創作而言,積累和選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我也無需贅言。針對具體的事件或人物來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是文章的主線,而怎樣從一個點擴大的一個面,甚至是一個體,這是些評論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從現象說到本質,文章寫作要有邏輯,這樣才能告訴讀者文章想要表達的東西。雖然一些純評論文章讀起來很枯燥,但這樣的文章卻很有力度,能夠看到作者的真工夫。現在的很多評論,無論是紙媒上的還是網路上的,所揭示得問題人們大都能夠看出,真正寫得很深刻,沒有多少,這樣就產生了很多的文字垃圾來重復著已經重復過多遍的觀點。
必需明確的一點是,評論,不是作者發泄感情的工具。在很多的評論文章中我們都能發現一個強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初發現這個通病是在我寫作的時候。這種文章作者寫起來是十分容易的,而且感覺很過癮,而讀者讀起來也很過癮,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真正把文章推向一個高度靠的並不是作者的憤怒程度。我們不否認文章需要感情,但這個感情必須得跳出作者的主觀情緒,需要表達一個客觀事實。魯迅曾說他的雜文經報刊發表需要編輯抽刪三四次,而我們讀起來依然是那麼有味道。當今的一些雜文恐怕經過一次就形同白開水了。我想我們寫這樣的文章只是有了自己「儒雅罵人」的暫時的壯陽葯,因為它的存在,文章被冠以深刻、幽默、辛辣等光環,而這實質上,這也只是陽痿患者自鳴得意的意淫而已。就此而言,憑欄論世的那句「與其空發牢騷,不如伏案成文」的號召口號,本身就導向就錯誤了。
有人說現在的雜文和時評打起了架,如果真要把它們當作兩種小的文體區分開,那麼,我想它們是可以互相借鑒的。一篇好的評論應該是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結合。這種結合必須是合理的,過分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風格,而這些迥異的風格卻都表現出相同的味道,這種味道就是評論的一大魅力所在。這種魅力更是評論在文學本體中的生命力。
寫作要創新似乎是近來提的一個很響的口號,也是在當今文字垃圾大量出現的情況下作者做出的一個選擇。《雜文選刊》去年曾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新雜文寫作」,而就其選登的優秀作品來看,它們的新主要還是在形式上。內容上的創新似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靠以維持的是選材上的新穎。因此,創新也是眾多作者的一個難題。不過我們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把文章的根本忘掉了。求新也不能走向媚俗的道路,當今文壇「拳頭加枕頭」大行其道,作為評判文體的評論,更不能向這種吸引別人眼球的寫作方式「揮手致意」。
一個作者風格的展現靠的是他的語言。每各人都有的語言風格,這和作者本身的文字積累有關。我個人觀點,評論還應以洗練的語言為主,不應過多的粉飾。河邊漫步兄的文字在且聽受到了大家的認可,有著自己的風格,很新穎,可讀性也很強。但我總覺得作者在文中過多的語言修飾削弱了文章的力度。一篇好的文章,必須是刪改得不能再刪的地步,使得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能達到它的效果。文章在投稿前作者要有耐心,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仔細修改。現在在網上碼字不比用鋼筆寫作,但我想一篇文章的出爐是要經得起歷練的,就自己的文章來說,還遠遠還不到火候。

H. 方文山歌詞賞析心得體會500字

從《東風破》里的「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到《發如雪》中的「你發如雪凄美了離別」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傷「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你無聲黑白」,離恨是歌者永恆的主題。《青花瓷》給我們帶來的驚喜,在於這種離愁別緒被描寫得更加婉轉細膩,隱藏得愈加含蓄而韻味別生,彷彿青橄欖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論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煙雨朦朧的江南水墨山水,
水雲萌動之間依稀可見伊人白衣素袂裙帶紛飛;
論詞句,《青花瓷》卻是一幅筆端蘊秀臨窗寫就的素心箋,
走筆曲折只因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論曲調,《青花瓷》彷彿微風中靜靜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澗,
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環多有不盡之意;
這三者疊加至一處,《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
恰似那「自顧自美麗」的青瓷極品,洗盡鉛華,古樸典雅,清新流暢。
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國風分外動人。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漢隸」等系列詞彙描摹了傳世青花瓷的風采,周傑倫的唱腔柔情而古樸,略帶江南戲曲的雛形,絕妙填詞配復古音樂,構成了一闋R&B佳作。
在《青花瓷》里我聽到了《東風破》里舊地重遊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聽到了《發如雪》里前塵後世輪回不息般輕輕的喟嘆,也聽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難忘的一生等待,甚至聽到了《愛在西元前》里風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愛的誓言……心中五味陳雜,漫天的思念翻滾如潮,而耳旁卻依然只是輕輕淡淡的吟唱而已,雲淡風清。
《青花瓷》里最感人的一個字,我以為是這個「等」字。
一個「等」字,唱盡多少無奈和惋嘆。這一等,是無望的等,是來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卻只用淡淡的語調唱來,再平常不過,彷彿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簡單;等待的時候,可以看書寫字,可以吟詩作畫,可以賞花彈琴,只是時時不曾忘記等待的人。痛苦嗎?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來滿腹的離愁別恨也可以慢慢洗淡。求不得、愛別離又怎麼樣呢?眾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種美麗的心情,不如就當此生的相遇,只是為了來生的重逢埋下伏筆,這樣想來,不禁釋然。就算不能再相遇,也應當感恩曾經那驚鴻一瞥的際遇。誰能憑愛意將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樣。
至少,我們能夠隔著千里山水遙遙眺望江南的裊裊炊煙,隔著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憶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著重重歷史靜靜觀賞傳世青花瓷不變的美麗。
芭蕉簾外雨聲急,匆匆而過的是時間;
青花瓷里容顏舊,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麗,永遠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賞,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I. 結合課程的學習與感受,評論一個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相關的重點、難點問題或歷史人物。重點突出...

「中國近代史綱要」期中論文 觀看《大國崛起》有感 還在中學時就曾經看過十二集 系列片《大國崛起》中的一部分,今年 修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在 老師的鼎力推薦下,我又從中選取了幾 部之前沒有看過或是看過而印象不太深 的逐一觀看。 首先想為這部系列片叫好。以 往我也看過一些題材各異的大型系列紀 錄片,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不能不 說,總體感覺還是歐美的一些紀錄片有 更生動的講述、給人更深的印象以及更 多的思考與贊嘆。比如著名的 Discovery系列、IMAX系列,還有BBC 的一些節目,當年都帶給我不小的震撼 與啟迪。但是,近年來,我注意到了一 個好現象,國內似乎正在不斷地涌現一 些高質量的系列專題片。比如《絲綢之 路》和這部《大國崛起》。這樣的一些 專題片,顯而易見絕非粗製濫造、七拼 八湊就能搞出來的,而是經過非常多的 努力、創造才鑄就的。這樣的結果——也正是我覺得它很啟發人、給人美的感 受,並且可以和那些歐美的優秀專題片 相媲美的地方——使它具有了較高的能 經受時間考驗的能力。我想也許五年或 是十年以後,我不一定會再去想看這部 片子,但如果再看一遍,定當有新的收 獲、啟迪。 下面想談談一些深入感受。 一未來的集體力量的形態 這個問題的產生是非常自然 的。原因是它是對國家這種東西的思考 的一點延伸。 近年來,「全球化」這個概念甚 囂塵上。但其實這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 說法,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由西 方新自由主義長期人為宣傳出來的口 號,代表的是跨國金融資本和跨國公司 的利益。我們常說西方媒體怎樣有偏 見、如何的被政治目的操控。但其實是 歐美的政府在操控他們嗎?很大程度上 不是,而是它們為各大財團、經濟利益 實體聯盟服務。「全球化」的潛在之意是 削弱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主權,以 使美國主導的跨國金融資本和經濟勢力 暢行無阻於全球各地,最大限度地攫取 各國的資源和財富。法國著名社會學家 布爾迪厄在《遏止野火》中對此作了深 刻揭露。這又牽扯到近來有關經濟危機 的各種關於某個經濟的幕後推手在如何 操控世界等等陰謀論。陰謀論從來都是 有趣而誘人的,我以為當然不可全信, 但它往往能說明問題的某些方面。所 以,我們自然會思考,這些事件與上述 解讀反映出的一個問題,這個世界的力 量都集中到哪裡去了?如果忽略許多人 都有所耳聞的宋鴻兵在《貨幣戰爭》中 的陰謀論說法,那麼在《大國崛起》講 述的那四五百年中,似乎大量的集體力 量還集中在國家這種人類社會形態中。 當然,從現在的世界的樣貌看起來國家 似乎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富有力量的一 種聚合體。但最使人深思的也就在這 里,這到底是表象還是實質?我真不知

民族國家,在我看來好像幾乎 是和國家一起發生的,也許應當說晚一 點點。但也有可能「國家」是一群住的較 近而血緣上大抵有些聯系的人們聚居久 了後,在這個圈子中形成的認同概念, 同時也是原始的「族」的觀念的形成,後 來逐漸擴大,也就有了既重視生理遺傳 也重視文化的「民族」觀念。民族國家曾 經承載人類歷史上了多少的屈辱與血

自不必贅言。

淚、光榮與夢想,

崛起》中的大國幾乎都是民族國家。那 么,我們是否認為民族國家就是唯一 的、正常的國家形態呢?一個特定民族 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是否是他們應當努 力追求的一種幸福呢?我都不完全同 意。准確地說,我覺得也許未來不一定 將延續這種歷史規律,但也只是我的一 個想法而已。 鑒於對構建中國力量的認同 感,我有時對美國懷有種種不太善意的 擔心。美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那它是 否會代表一種國家構建的新趨勢呢?如 果這樣,我們會落後嗎?目前,我還是 對中華民族國家抱有極大的認同感,我 不信我們會在這個問題上落後。 2006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 超過農村人口,現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 城市有成百上千。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大 概可以分為地區性城市、國家級城市、 所謂全球城市。有一個著名的地理學家 兼社會學家Saskia Sassen在他1990年 的一本書《The Global City》中表達了 這樣的觀點:真正的全球城市只有三個 ——東京、紐約、倫敦。很多全球性的 經濟組織、跨國組織的總部都設在那 里,很多強悍的大企業的總部也設在那 兒,他們正好是金融市場三個時區的最 大交匯點,那麼也就聚集了全世界最高 端的法律、會計、保險等等專業服務 業。這些城市一手掌握了全世界的經濟 命脈。他們與世界各地的城市聯系形成 一個網路,其密切程度遠大於本國內某 些地理上更接近的城市間的聯系。他們 形成的經濟力量如此重要,他們會迫使 政府放權、開放市場,有些國家為了使 自己也有這種全球城市,甚至不惜犧牲 一些主權。那麼中央政府的能力是否正 在不斷被削弱呢?城市是否在逐漸僭越 國家呢?未來,城市是否會逼迫國家讓 位而成為區域間最重要的交流單元、成 為不同於國家的未來的集體力量的形

二個體觀念的變化 現在世界上逐漸有了這樣的一 些人。他們不是沒有「根」,他們原先也 屬於某個民族、某個特定國家。但最終 這個根不再有多少作用,對於他們特定 的人生來說不再形成任何羈絆。而這種 人相互之間的經歷往往也大相徑庭。 從古就有這種人。漢朝時候就 有一中原的官員,在漢朝官場不得志又 遭人排擠,就跑到匈奴人那裡去,並當 了大官。結果卻是驚人的。之後許多 年,匈奴政權對漢王朝實施的幾次大陰 謀都是他策劃的。從漢人角度看,他當 然十惡不赦;但從他自己來說呢,如果 他並不認同自己的根對自己的束縛的 話,那他無疑極大地實現了自我價值, 是匈奴人的大功臣。

閱讀全文

與網評培訓心得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