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心得總結 > 赴六安革命老區培訓心得體會

赴六安革命老區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2021-02-08 03:45:43

Ⅰ 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咋樣

六安職業技術學抄院是2001年6月經安襲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專科層次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佔地1500畝、水域面積300畝左右,在校學生9000人左右。校園面積大,環境優美。
2015年7月,學校與皖西學院、信陽師范學院、 黃岡師范學院、湖北工程學院、信陽農林學院、信陽師范學院等組建成大別山革命老區高校聯盟。
校址位於六安市城北六壽路18號。學校組織機構健全,設有城市建設學院、汽車與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和思政部、基礎部、中專部七個二級學院三部;教學、行政管理制度完善。

Ⅱ 皖西,六安市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求指教 特別是農業方面的信息,種植習慣等等,謝謝

皖西是安徽省西部地區大別山區一市五縣的統稱,即六安市與霍山、舒城、壽縣、霍邱、金寨。
編輯本段地理區位
皖西地區依山襟淮,承東接西,區位優越。西與河南、湖北兩省接壤,東鄰合肥,北連阜陽、淮南,南靠安慶。貫淮淠而望江海,連鄂豫而銜中原,是大別山沿淮經濟區的中心地區。地處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活力的「長三角」腹地,也是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
編輯本段文化歷史
皖西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上古時,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從這里播向華夏,傳向世界。「成長於江漢,紮根於江淮」的楚文化在這里高度成熟。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這里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南宋時發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後世稱為獸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和大別山區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皖西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七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相繼在這里組建和戰斗過。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裡,六安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30萬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也煉就了一大批英雄傑出人物。僅在倖存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將軍,並擁有金寨、六安兩個將軍縣。
編輯本段資源景點
皖西山川錦綉,人文薈萃,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以其山水兼得、名勝眾多而躋身於安徽旅遊大市行列,成為全省六大旅遊區之一。全市共有A級旅遊景點(區) 17處,其中4A級風景區多處(例如天堂寨、萬佛湖、壽縣古城、八公山和楚文化博物館等)。 皖西的資源豐富而獨特。境內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種,各類水陸棲生脊椎動物500多種。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和1400餘種中葯材,糧、油、棉、麻、茶,繭、板栗、肉禽、羽絨、水產等產量多數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鵝、霍山石斛甲天下。 地質構造上屬秦嶺造山帶東段,是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也是成礦條件較好的區域。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總量大,品種多。已發現礦藏40多種,探明儲量 30多種,石油、天然氣也有較好的找礦前景。目前開采利用的有金、銀、鉛、鋅、鉬、橄欖岩、明礬石、花崗岩、大理石、石英石、瓷石、膨潤土、鉀長石、石灰岩、磁鐵礦砂、各類建築砂石、礦泉水、溫泉水等20多種。 其中特大型富礦藏有金寨鉬礦、霍邱周集鐵礦等。

Ⅲ 皖西學院的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圖案以「山」字為主圖案,即表示學院地處綿延千里的大別山,又表明我院是皖西革命老區(「山」字又是「皖西」兩字漢語拼音首個字母的變形)唯一一所區域性本科高校;「山」字經分段後形成三個「人」字,寓意學院「以人為本」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人才培養理念,有深刻的導向、積聚與策示意義;「山」字展開構成的森林上空,綴以雲朵和花朵的抽象形狀,並以正圓環繞菱形構成五角星圖案,表示身為「紅色故鄉、將軍搖籃」的皖西學院人繼承大別山革命傳統和精神,弘揚「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眾志成城、自強不息」的校園「映山紅」精神,努力實現對「厚德尚能、博學創新」校訓宗旨的和諧完美追求。
圖案下方的1918字樣,表明該校始於具有「皖西革命搖籃」之稱的安徽省第三甲種農業學校的悠久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人文脈絡根基。中英文校名和圖案的綠色背景及蘊涵的整體系統構思,既表示作為新升本院校的該校本固根深、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同時又喻示該校「立足皖西、服務安徽、面向全國、胸懷世界」的發展定位 。 校訓 厚德尚能·博學創新
「厚德」放在首位,是要求該校教職工既要具備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又要順應時代潮流,按照《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要求,朝著以德治院的方向努力。
「尚能」,是適應新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其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博學」是適應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需要,要求全院師生與時代發展同步,具備淵博的學識、廣博的見聞,在實踐中按照規律辦事,格物致知、明理究難、科學嚴謹,成為學習型社會的推動者和構建者。
「創新」,是國家和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學校永葆生機和活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動力 。

Ⅳ 安徽省革命老區有哪些

安徽革命老區包括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鄂豫皖根據地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鄂豫內皖湘贛容、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根據地現屬安徽行政區劃部分。

有老區分布的62個縣,共有鄉鎮2676個,其中老區鄉鎮1003個,占總數的 37.48%。老區人口1459.54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31.3%。

其中蘇區人口494.5萬人,抗日根據地人口965萬人。在有老區的 62個縣(市)中,有國家定貧困縣14個,省定貧困縣9個。主要集中在大別山區、沿淮和皖南部分山區。

(4)赴六安革命老區培訓心得體會擴展閱讀:

大別山革命老區為范圍包括:安徽省六安市、安慶市全境;河南省信陽市、駐馬店市全境,南陽市的桐柏縣、唐河縣;湖北省黃岡市、隨州市全境,孝感市的孝南區、安陸市、應城市、大悟縣、孝昌縣、雲夢縣,襄陽市的棗陽市,武漢市的黃陂區、新洲區。區域總面積10.86萬平方公里。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批復同意《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規劃》提出了欠發達地區科學發展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糧食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長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全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的戰略定位,以及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

中國老區網-安徽老區

網路-大別山革命老區

Ⅳ 皖西學院校徽含義

校徽
校徽圖案以來「山」字自為主圖案,即表示學院地處綿延千里的大別山,又表明我院是皖西革命老區(「山」字又是「皖西」兩字漢語拼音首個字母的變形)唯一一所區域性本科高校;「山」字經分段後形成三個「人」字,寓意學院「以人為本」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人才培養理念,有深刻的導向、積聚與策示意義;「山」字展開構成的森林上空,綴以雲朵和花朵的抽象形狀,並以正圓環繞菱形構成五角星圖案,表示身為「紅色故鄉、將軍搖籃」的皖西學院人繼承大別山革命傳統和精神,弘揚「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眾志成城、自強不息」的校園「映山紅」精神,努力實現對「厚德尚能、博學創新」校訓宗旨的和諧完美追求。
圖案下方的1918字樣,表明該校始於具有「皖西革命搖籃」之稱的安徽省第三甲種農業學校的悠久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人文脈絡根基。中英文校名和圖案的綠色背景及蘊涵的整體系統構思,既表示作為新升本院校的該校本固根深、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同時又喻示該校「立足皖西、服務安徽、面向全國、胸懷世界」的發展定位 。

Ⅵ 六安的歷史文化豐不豐富

安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皖西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從這里播向華夏,傳向世界,「成長於江漢,紮根於江淮」的楚文化在這里高度成熟,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這里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南宋時發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後世稱為獸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剪紙、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和大別山區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皋陶文化: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聖」。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從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到楚穆王滅六,皋陶後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古聖皋陶]

古聖皋陶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即「吉、凶、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凶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鑽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鑽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即「 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乾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准。親「九族」,即部落聯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盟是一個鬆散組織,聯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後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後階段,正處於文明時代的門檻。皋陶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時,部落林立,號稱「萬國」,信仰、習俗不一。他倡導並施行的「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對於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法獸獬豸(xiè zhì)]

法獸獬豸(xiè zhì)
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紀念皋陶,後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六安城東,頂有黃栗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唐代詩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等曾為皋陶墓賦詩、撰文。皋陶祠位於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間修建,咸豐年間毀於大火,光緒年間重建。為了進一步弘揚皋陶文化,開發旅遊資源,目前正在興建中華皋陶文化園。
壽春楚文化:我國先秦時期的楚文化光輝燦爛、博大精深,是古代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與楚蠻(今江漢一帶)區域性土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內容豐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銅冶鑄工藝、紡織和刺綉工藝、老莊哲學、屈原詩歌和莊子散文、美術音樂舞蹈等。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榮鼎盛時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是楚後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段時期,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盪過程,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最終形成一種聚積。從目前考古情況來看,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影響後世。
六安漢文化:六安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西漢六安國體現了西漢諸侯王國家形態已發展到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出土文物與墓葬形式規格,對研究吳楚文化融合發展、西漢歷史與古代的墓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六安王陵位於金安區三十鋪鎮雙墩村。雙墩村,因南北向並列的兩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託,例行考古勘探,發現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並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雖然這座漢墓在唐代就曾被盜掘,但墓室周圍仍清理出大量遺物。完美精湛的「黃腸題湊」王室墓制構造,出土的部分漆木器殘片、玉器、金銀箔、瑪瑙及22件青銅器、300餘件木俑、木車、木馬等,仍讓我們感受了2000多年前漢家王朝的輝煌和榮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狀況,對研究中國西漢時代工藝美術、葬俗、葬制、服飾、雕塑、制玉、冶煉工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雙墩一號漢墓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於此。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發掘,還為我們揭開了漢代六安國王陵的神秘面紗。
《史記》和《漢書》記載: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六安國,封膠東康王劉寄的小兒子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來。劉慶和他的繼承者鎮守的六安國,從此國泰民安130餘年。但史書記載的六安國是什麼樣子,王陵和都城在何處,一直是千古之謎。現在六安雙墩一號漢墓部分出土的文物上有了六安國或六安王有關文字。考古專家根據該地地望、規制、出土文物和相關文獻記載綜合分析,初步推斷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雙墩一帶大大小小20餘個墩子,即為西漢六安王建置的國王陵墓區。它們和北面位於開發區內的東古城也就是六安國王都所在地遙相呼應。據專家初步勘探,在六安雙墩一號、二號漢墓四周,還有3對封土巨大、左右並列的連體雙墩,大致可以判斷是其他3任國王和王後的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漢時期、中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國王陵保留下來的文物與蘊涵的信息是我國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紅軍文化:皖西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戰士朱蘊山為代表的六安進步知識分子,就組織了「中國革命小組」,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反帝反封建活動。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安徽建立最早的黨組織。1929年,相繼爆發了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誕生了紅十一軍三十二、三十三師,創建了皖西革命根據地。皖西是紅軍的搖籃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這里指揮了歷時48個日日夜夜的蘇家埠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取得了鄂豫皖蘇區空前的大勝利。抗戰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安徽省首府,國共兩黨的重要機構設駐於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這里指導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成為中國革命戰爭中的重大轉折。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裡,六安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30萬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也煉就了一大批英雄傑出人物。僅在倖存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將軍,並擁有金寨(59名)、裕安(32名)兩個將軍縣和「一鎮17將」的獨山鎮。
皖西蘇區的紅軍文化,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生動地展現了如火如荼的革命生活,教育、宣傳廣大紅軍官兵和蘇區人民投身於火熱的革命斗爭。皖西蘇區紅軍文化的主要藝術形式有歌謠、戲劇、繪畫等。《皖西蘇區文化史》中記載的歌謠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蘇區軍民斗爭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舊社會的苦》、《反國民黨歌》、《送郎當紅軍》、《黨是我的親爹娘》、《紅軍都是英雄漢》等。皖西蘇區的戲劇,都是圍繞革命斗爭中心任務新編的,演出形式活潑多樣,或以話劇,或以地方戲,或以活報劇,或載歌載舞,不受劇種限制,都為時裝劇,設備簡單。皖西蘇區的繪畫,多見於畫報、報刊插圖、大型宣傳畫、漫畫、壁畫、小型木牌畫等。

Ⅶ 六安金寨革命老區的精神是什麼

老一代共產黨員為國家為民族而謀的探索、獻身精神。
在革命早期,專共產主義不是屬既成的,不是執政的權威理論,而是中國革命一步步發展,外國革命的成功理論被中國的先進份子借鑒而來的。
今天的共產黨人,發揚這種革命精神就是要不但繼承和堅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還要站在時代的前沿,站在今天的時代主題——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面前,銳意進取,打破陳規,吸取國際前沿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應用於中國實際,那種只堅持「原則」,固步自封,患得患失的作法不是革命精神,不是老一輩革命家的作法。
勇於實踐、勇於探索、勇於思考、奮發進取的開拓精神,不畏艱險、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精神,為社會主義事業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

Ⅷ 六安歷史文化的發展是什麼

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這里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南宋時發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後世稱為獸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剪紙、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和大別山區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皋陶文化: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聖」。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從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到楚穆王滅六,皋陶後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古聖皋陶]

古聖皋陶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即「吉、凶、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凶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鑽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鑽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即「 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乾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准。親「九族」,即部落聯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盟是一個鬆散組織,聯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後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後階段,正處於文明時代的門檻。皋陶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時,部落林立,號稱「萬國」,信仰、習俗不一。他倡導並施行的「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對於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法獸獬豸(xiè zhì)]

法獸獬豸(xiè zhì)
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紀念皋陶,後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六安城東,頂有黃栗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唐代詩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等曾為皋陶墓賦詩、撰文。皋陶祠位於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間修建,咸豐年間毀於大火,光緒年間重建。為了進一步弘揚皋陶文化,開發旅遊資源,目前正在興建中華皋陶文化園。
壽春楚文化:我國先秦時期的楚文化光輝燦爛、博大精深,是古代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與楚蠻(今江漢一帶)區域性土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內容豐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銅冶鑄工藝、紡織和刺綉工藝、老莊哲學、屈原詩歌和莊子散文、美術音樂舞蹈等。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榮鼎盛時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是楚後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段時期,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盪過程,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最終形成一種聚積。從目前考古情況來看,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影響後世。
六安漢文化:六安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西漢六安國體現了西漢諸侯王國家形態已發展到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出土文物與墓葬形式規格,對研究吳楚文化融合發展、西漢歷史與古代的墓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六安王陵位於金安區三十鋪鎮雙墩村。雙墩村,因南北向並列的兩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託,例行考古勘探,發現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並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雖然這座漢墓在唐代就曾被盜掘,但墓室周圍仍清理出大量遺物。完美精湛的「黃腸題湊」王室墓制構造,出土的部分漆木器殘片、玉器、金銀箔、瑪瑙及22件青銅器、300餘件木俑、木車、木馬等,仍讓我們感受了2000多年前漢家王朝的輝煌和榮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狀況,對研究中國西漢時代工藝美術、葬俗、葬制、服飾、雕塑、制玉、冶煉工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雙墩一號漢墓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於此。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發掘,還為我們揭開了漢代六安國王陵的神秘面紗。
《史記》和《漢書》記載: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六安國,封膠東康王劉寄的小兒子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來。劉慶和他的繼承者鎮守的六安國,從此國泰民安130餘年。但史書記載的六安國是什麼樣子,王陵和都城在何處,一直是千古之謎。現在六安雙墩一號漢墓部分出土的文物上有了六安國或六安王有關文字。考古專家根據該地地望、規制、出土文物和相關文獻記載綜合分析,初步推斷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雙墩一帶大大小小20餘個墩子,即為西漢六安王建置的國王陵墓區。它們和北面位於開發區內的東古城也就是六安國王都所在地遙相呼應。據專家初步勘探,在六安雙墩一號、二號漢墓四周,還有3對封土巨大、左右並列的連體雙墩,大致可以判斷是其他3任國王和王後的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漢時期、中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國王陵保留下來的文物與蘊涵的信息是我國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紅軍文化:皖西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戰士朱蘊山為代表的六安進步知識分子,就組織了「中國革命小組」,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反帝反封建活動。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安徽建立最早的黨組織。1929年,相繼爆發了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誕生了紅十一軍三十二、三十三師,創建了皖西革命根據地。皖西是紅軍的搖籃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這里指揮了歷時48個日日夜夜的蘇家埠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取得了鄂豫皖蘇區空前的大勝利。抗戰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安徽省首府,國共兩黨的重要機構設駐於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這里指導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成為中國革命戰爭中的重大轉折。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裡,六安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30萬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也煉就了一大批英雄傑出人物。僅在倖存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將軍,並擁有金寨(59名)、裕安(32名)兩個將軍縣和「一鎮17將」的獨山鎮。
皖西蘇區的紅軍文化,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生動地展現了如火如荼的革命生活,教育、宣傳廣大紅軍官兵和蘇區人民投身於火熱的革命斗爭。皖西蘇區紅軍文化的主要藝術形式有歌謠、戲劇、繪畫等。《皖西蘇區文化史》中記載的歌謠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蘇區軍民斗爭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舊社會的苦》、《反國民黨歌》、《送郎當紅軍》、《黨是我的親爹娘》、《紅軍都是英雄漢》等。皖西蘇區的戲劇,都是圍繞革命斗爭中心任務新編的,演出形式活潑多樣,或以話劇,或以地方戲,或以活報劇,或載歌載舞,不受劇種限制,都為時裝劇,設備簡單。皖西蘇區的繪畫,多見於畫報、報刊插圖、大型宣傳畫、漫畫、壁畫、小型木牌畫等。贊同0|評論

閱讀全文

與赴六安革命老區培訓心得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