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進行探究性實驗教學
探究性實驗能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總是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探究性實驗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條件下,是學生自行(或在老師指導下)設計和完成的實驗,是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進行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活動,因此以設計性實驗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一條重要途徑.
一、掌握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要求一般環節.
根據科學探究的一般要求,結合初中物理課程的特點和8—9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科學探究分為七個環節,並對每一環節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在探究過程中,要給每個學生創造機會.明確他們所承擔的任務,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出主意、想辦法.要讓每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發揮主動作用.同時,科學探究又是一種集體性的協作活動,對於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由學生個人來進行,對於比較復雜的問題,則應通過小組活動,甚至全班性的活動進行.教師善於激勵學生提高科學探究的熱情和興趣,對對學生中存在的不同觀點,教師要給予學生的充分尊重.探究性實驗的七個環節是:1、提出問題;2、猜想與假設;3、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4、進行實驗和懼證據;5、分析和論證;6、評估;7、交流與合作.
二、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設計探究活動,創設學習情景,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進行探究的最直接動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選擇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並引導發現問題、造成懸念、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那麼該如何創設情景呢?可以通過一個生動的小故事、多媒體展現動畫、新奇的實驗演示、或用教材中的「?」等,通過這些情景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新課上,可以通過蝙蝠在夜間如何飛行,貓頭鷹在田間怎能樣捉到田鼠等一系列與聲音相關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探究聲音世界的興趣,進一步完成聲音的產生、傳播的學習.還可以以「假如沒有聲音」為主題展開探究聲音的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探究式實驗教學要注意思維的開放,體現「創新」意識.
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在課題、方法的選擇上,給予引導、幫助,但不能過多「介入」,更不能「包辦代替」.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的參與熱情,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通過一題多解、一問多答等創設情景,引發思維發散,在多種方法中比較最佳方案,進行再「拓展」學生在進行研究性求異思維活動中,創新意識也日益得到培養.
例如:在測定鹽水密度的實驗時,學生歸納得出兩種方案:
方案一:a、用天平測出空杯的質量;b、在空杯中倒入適量的鹽水,測出鹽水和空杯的總質量;c、將鹽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鹽水的體積.
方案二:a、在燒杯中倒適量的鹽水,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b、將燒杯中的一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測出剩餘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c、讀出量筒中鹽水的體積.
這兩種方案都得利用到了天平和量筒,實驗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實驗的步驟不同.經過學生討論、對比、分析得出:方案一存在的缺陷是杯中水不能完全倒出,會導致測出密度偏小;而方案二卻解決了這個茅盾,會使得測量結果更具有可信性.
四、探究性實驗要關愛每個學生,體現學生的全體性.
物理教學中進行探究性活動不能認為只對學習好的學生適用,而對基礎差的學生就不適用.其實不同學生的個性、心理、智力、情感、品質各不相同,在探究的活動中的表現和探究的深度不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引導、激勵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探究,讓各層次學生都能從探究中或多或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既能使所有學生對物理學習增強自信心、成就感,又能調動所有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使物理教學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在實施探究性活動時,如果兼顧各層次的學生,讓全班的學生都從中受益,整體進步,從而防止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
五、探究性實驗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1)探究性實驗教學中的七個環節,是按探險究的一般過程來設計的,實際進行探究活動時,不一定要按照這七個環節的排列順序進行,可以交叉進行,靈活掌握.
(2)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由部分到經歷較完整的探究過程.例如,學生開始接觸物理時,可以安排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探究的環節可以是其中的某幾個,甚至是某一個環節,隨著學生物理知識和技能的不斷發展,再逐步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較為完整的探究活動.
(3)在探究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科的滲透和融合,探究的問題可能涉及化學、生物、地理等多學科,教師應該鼓勵和提倡學生應用他們在其他學科中學到和知識和技能,來進行猜想和假設、分析和論證、討論和交流.
總之,學生進行的科學探究活動,能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索和科學實踐的過程和方法,從而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的熱情和學習物理的興趣,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貳』 化學探究性學習的感想
「三人行,必有吾師」,學生的思維方法可能千差萬別,教師應尊重和珍惜每個學生充滿個性的思維方法,啟發和發現這些智慧的火花,使其成為「星星之火」。並善於把這些思維方法作為一種資源加以利用。幫助學生分析各種方法的優缺點和適用環境,使敢想、敢說的學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同時也拓寬了其他學生的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維方法上也會得到有效的訓練。
一、大跨度的思維方式
學好化學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集智慧之大成,並能觸類旁通,大跨度地思維,從各個方面去把握事物整體關系的"形象",抓住了事物的機理,深入探索,找到創新與成功之路,跨度越大,創新程度也越大。大成智慧教我們總攬全局,洞察關系,所以能促使我們突破障礙,從而做到大跨度地觸類旁通,完成創新。
例如: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愛迪生為了尋找適合作為燈絲的材料,試用過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材料,有金屬的和非金屬的,甚至連竹絲和頭發也被用來作過燈絲。再如:《上教版初中化學》有一題:如何鑒別稀硫酸和酒精。這是一道比較簡單的化學鑒別題 ,如總攬全書知識,從氣味、導電性、可燃性、與金屬反應、使用指示劑、與金屬氧化物反應、與鹼反應、與鹽反應等8種方法進行鑒別。而多數中學生想不到前三種方法。
二、整體的思維方式
學習化學應習慣於把相互關聯的事物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的體系,進行系統的分析。正確區分部分與整體、微觀與宏觀、特殊與普遍、具體與抽象等的辯證關系,從整體中把握部分。「要從整體上考慮並解決問題。」否則,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揀些零碎的瓦片、木椽、窗格子,看不見整體結構和大廈,難以形成獨具創見的智慧。
實驗原理的思維訓練,指的是每個具體的化學實驗,反映了或說明了或推斷了什麼樣的物質發生何種變化的理論。可以圍繞如下的角度引發學生思考:1.變化實質——什麼化學物質(有時還應進一步分析為什麼要選用這些物質)?2.定量關系——反應物之間採用怎樣的物質的量(或質量、或體積、或微粒數目)的關系?為什麼要採取此種定量或過量關系?3.反應條件——實驗時應選擇怎樣的物質狀態、變化溫度、壓強或催化劑條件? 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條件?(1).儀器選用——根據實驗原理,對特定的反應物或生成物,應選用哪種量取、混合、反應、加熱、除雜、乾燥、檢驗、收集、吸收、分離、緩沖(安全)的儀器?為何選用這些儀器更適宜?(2).配套組合——根據實驗需要,選用的儀器之間,大小、規格應怎樣協調、搭配?如若不這樣組合會出現什麼弊端?能否作某種調換或代用?(3).連接順序——為達到良好效果,選用的儀器應採取怎樣連接的位置順序和安裝與拆除的先後順序?為什麼要安排這種順序?不遵循此順序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
三、綜合集成的思維方式
中學生每日馳騁在古今中外浩瀚的化學知識海洋里的時候,不是良莠不分,像一塊巨大的海綿,無批判地兼收並蓄。應鍛煉出一種特別能辨別是非、真偽的能力,極善於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予以辯證地否定即揚棄,批判地綜合集成一切有用的知識。能在無邊的知識海洋里,不斷發現鮮花遍地的綠洲。
校內圖書館、實驗室、科普資料室、專用教室、信息中心、教師群體特別是專家型教師、師生關系,座談討論、文藝演出、化學晚會等 無一不是學生綜合集成有用知識的重要場所。結合一些「中考」試卷的典型綜合實驗題,指導學生解題,乃至跟動手實驗結合起來訓練。中學教材和歷屆高、中考試題,不乏優秀的典型化學實驗題型,如氫氣、氧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製取與系列性質實驗,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頗有作用。
演示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教學形式,它生動、簡捷、有效,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學手段之一。我們在平時實施演示實驗教學過程中,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分為三種形式教學:(1)對於重要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2)對一些要求不高的實驗,可對學生開放實驗室,要求學生設計或改進後上台演示;(3)對一些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現象又不太明顯的實驗,教師先進行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的缺陷在哪裡,使學生始終處於探究的思維狀態,進而改進實驗。 將 分組實驗改為單人實驗 ,這樣做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而且獨立進行。它有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們懂得:辦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計劃,還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最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養的一種能力。
四、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 相結合的思維方式
客觀世界萬事萬物豐富多彩又變化無窮,人們往往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僅從某一側面去認識、把握事物的性質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這就難免染上形而上學的色彩。「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最後目標是對其整體及內涵(包括質與量)都充分理解」。 非邏輯思維是一切在形式邏輯基本范圍內所不能包容,而又在創造過程中發揮著有效作用的思維形式,如靈感、頓悟、直覺思維等。化學學科承擔著比其他學科更加重要的非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任務。靈感、頓悟、直覺既非輕而易舉,亦非神秘莫測,雖有不確定性,卻也不是無訓練規律可循。在化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勤於日積月累,善於窮思竭慮,及時捕捉頓然醒悟的思維亮點,記錄突如其來的思維成果,要培養學生在足夠的知識積淀和親歷體驗之下無意識地從整體上迅速猜測、預感或察覺隱藏在現象背後的事物的本質屬性或聯系,讓非邏輯思維能力成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圖所示儀器組,用該儀器組可以收集如下氣體中的
①H2 ②CO2 ③NO ④Cl2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 b
解答此題,一、考慮這幾種氣體的收集方法;二、考慮該儀器組按當前的放置方式:(1) a口進可收集什麼氣體?(2) b口進又可收集什麼氣體?三、將該儀器組正放:(1) a口進可收集什麼氣體?(2) b口進又可收集什麼氣體?(3)如將其中裝滿水呢?如果裝滿飽和食鹽水呢?教師要打破教學上的老框框,鼓勵學生多問,在教學中力求擺脫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博,用「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問題。
五、靈感思維方式
學習化學要注意捕捉靈感思維,發揮靈感思維的神奇力量。「如果把邏輯思維視為抽象思維,把非邏輯思維視為形象思維或直感,那麼靈感思維就是頓 悟,它實際上是形象(直感)思維的特例。靈感的出現常常帶給人們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文藝工作者往往依靠這種非邏輯的思維方式,特別是靈感去認識、去創作。殊不知單憑自己片面的經驗、「跟著感覺走", 不去做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予以科學的綜合,"靈感" 這位可愛的「客人」是不會來拜訪你的。元素周期表、萬有引力等的發現無不現著「靈感」的光芒。
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奇特的實驗現象。例如:一鋁制的盛飲料的易拉罐內充滿CO2氣體,然後往罐內注入適量NaOH溶液,立即用膠布將罐口密封,反應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出現什麼現象呢?首先,易拉罐「內凹變癟」,接著「癟了的罐重新又鼓起來」。對於前面的現象一般很容易解釋。這是因為學生很容易從固有的思維定勢出發,即分析物質發生變化時,只從加入的物質來考慮,只分析NaOH溶液與 CO2的反應,就能得出易拉罐「內凹變癟」的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後面的現象呢?深入思考,不難得出這是因為容器本身「鋁」與氫氧化鈉溶液也會發生反應。對這些現象的好奇,能使學生的情緒亢奮、激動,從而在白熱化的思維之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所以,多思甚至沉思是靈感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要讓學生養成勤於思考的好習慣。同時還要教學生善於思考,注意思維的技巧和靈活性。如果學生的思維流暢、靈活而快速,遇到問題便會迅速地作出反應和判斷。
只要教師善於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機、不同的環境、創設不同的條件,全面靈活地培養學生思維方法和能力,就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強大的推進力。
『叄』 探究性課程報告
社會上面常常出現的"注意安全"的標語
字面上的意思是叫人去防範身邊的"安全"!?
很奇怪吧
為什麼是"注意安全",而不是"注意危險"呢?
探究性課題都是從社會的親身體會得出來的
這都是需要自己去發現的
"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肆』 研究性學習報告心得1000字
請參考現代橋梁通常分為梁式橋、拱式橋、斜拉橋及懸索橋四類。近年來,中學教材和教輔資料中出現了一些相關內容和習題,從技術應用的角度展示了物理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體現了物理與技術的結合,培養了學生觀察、探究身邊物理現象的興趣和能力。本文擇取幾例,加以解析與點評,僅供參考。
一、梁式橋
梁式橋是以受彎為主的主梁作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
按主梁的靜力圖示,梁式橋又可分為簡支梁橋、連續梁橋和伸臂梁橋三類。
前兩類梁橋從古到今,屢見不鮮。目前世界最大的鋼桁梁橋主跨已達549 m。人們不太熟悉的伸臂梁橋,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發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物理I(必修)》第92面有圖文介紹,使人一目瞭然,筆者不再贅述(該課本為課標諸多新教材之一,以下簡稱為「山科本」)。
例l 不同勁度的材料各有用處。混凝土堅硬,但缺乏彈性,容易在拉伸時斷裂,而鋼筋耐拉伸,所以在混凝土預制橋梁橋板的承受張力的部位用鋼筋來加固。正確地放置鋼筋的位置,可以使橋梁更加牢固。如圖1所示,橋梁加固鋼筋位置正確的是 ( )
解析 當物體壓在該橋樑上時,橋墩內側橋板的上表面受的是壓力,下表面受的是拉力。橋墩外側橋板上表面受的是拉力,下表面受的是壓力。為了使鋼筋受到的都是拉力,所以應當按圖1(a)所示的方式放置鋼筋。
點評 題的關鍵是體會橋梁各部分承受的是壓力還是拉力。
類似問題在山科本第68面也有圖文介紹。
二、拱式橋
拱式橋是以承受軸向壓力為主的拱(稱為主拱圈)作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建造出許多結構精美的拱橋,如趙州橋等,堪稱早期拱形橋的經典。山科本第87面有圖文介紹,並簡述了力學原理。目前世界最大的鋼拱橋為上海盧浦大橋,主跨為550 m。已建成的較大跨度的拱橋還有重慶萬州長江大橋(混凝土拱橋,主跨達420 m)及湖南鳳凰烏巢河石拱橋(主跨達120m)。
例2 輕軌「明珠線」的建成,緩解了徐家匯地區的交通擁擠狀況,請在圖2中畫出拱形梁在A點的受力示意圖。這種拱形橋的優點是 。
解析 根據力的分解原理,拱形梁在A處的受力方向應為切向(如圖2所示中補畫的箭頭所示)。其優點是:梁身所受的力通過切向傳遞,最終將受力傳遞給橋墩,同時形成較大的跨度空間。
點評 本題為上海2002年春季招生試題之一。在技術上,這種橋面在拱肋下方的拱形橋屬於下承式拱橋。由於在拱腳處用一被稱為系桿的縱向水平拉桿將兩拱腳連接起來(圖2中未畫出,其作用是減小拱肋對橋墩的水平推力),故下承式拱橋又稱系桿拱橋。
三、斜拉橋
典型示意圖如圖3所示,它由主梁、斜拉緊主梁的鋼索以及支承鋼索的索塔等部分組成。斜拉橋的鋼索拉成直線,與索塔、橋面(主梁)構成穩定的三角形結構;與具有多個橋墩的連續梁橋對照,一根(對)斜拉索就是代替一個橋墩的(彈性)支點,故主梁同彈性支承上的連續梁性能相似,其剛度比懸索橋大,而主梁跨徑一般介於梁式橋與懸索橋之間。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橋主跨達890 m。我國已位居世界前列的鋼結構與混合結構的斜拉橋有南京長江二橋(主跨628m)、上海楊浦大橋(主跨602m)、上海徐浦大橋(主跨590m);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斜拉橋有重慶長江二橋(主跨444m )、銅陵長江二橋(主跨432m)、鄖陽漢江橋(主跨414m)、武漢長江二橋(主跨400m)。斜拉橋是近年來應用最廣的橋梁。
例3 如圖4所示,重力為G的均勻吊橋處於水平位置時,三根平行鋼索與橋面均成
30°,點間距ab=bc=cd=dO,若每根鋼索受力相同,則每根鋼索受力大小為 ( )
解析 若以0點為轉軸(設每根鋼索拉力均為F),由力矩平衡關系可有
解得F=2/3G,故選擇選項D。
點評:與圖3相對照,圖4相當於斜拉橋索塔某一側的一部分。
實際的斜拉橋十分復雜,僅鋼索分布就有單面布索或雙面布索、密索或少索、平行狀或放射狀等多種形式,故設計時斜拉索的受力計算要在綜合諸多因素後由大型計算機處理,施工中索力的控制與調整也極為精密。本題僅為最簡化的模型(本題為全國中學生力學競賽試題)。
四、懸索橋
是以承受拉力的鋼索或鏈索(均稱為主索)作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它由主索、索塔、錨碇、吊索(或吊桿)、橋面等部分組成,基本示意圖如圖5所示。主索主要承受拉力,一般用抗拉強度高的鋼材製作,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強度,且具有用料省、自重輕等特點,因而在各類橋梁中跨越能力最大(跨徑可達到1000 m以上)。懸索橋的主要缺點是剛度小。
例4 l999年lO月,我國第一座跨度超千米的特大懸索橋在江陰正式通車。該橋主跨為1385 m,橋全長3071 m,橋下通航高度為50m,兩岸的橋塔高196 m。橫跨長江南北兩岸的兩根主纜繞過橋塔頂鞍座,由南北錨碇固定,整個橋面和主纜的4.8萬噸重量都懸在這兩根主纜上。為計算方便起見,其整體結構可簡化為如圖6所示,每根主纜的張力約為( )
A.2.4萬噸 B.6萬噸
C.12萬噸 D.24萬噸
解析 圖6中大橋受整個橋面和主纜的總重力以及四段鋼索的拉力,這些力的合力為零,大橋處於靜止的平衡狀態。這些力可等效為平面共點力系,設其延長線相交於O點,其受力圖如圖7所示。設總重力為G(4.8×108N),四段鋼纜每段拉力均為F,則由相似三角形關系
解得F=5.8×108N。故選擇選項B。
點評 實際懸索橋計算甚為復雜,本題作此簡化,學生就可以根據中學物理知識進行估算了。
『伍』 研究性學習心得體會
研究性學習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單憑一人之力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的。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合作,是整個團隊,是大家共同的努力。這讓我們深有體會,在這次研究性學習中,我們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開始大家都忙著各自分頭尋找相關資料,沒有分配任務,開會討論,等到組內開會召集時,才發現,不是有的資料沒找到,就是同樣的資料找了好幾份。組員們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互相埋怨,而是趕快聚到一起開會商議補救之策。我們將任務分割成幾份,派給組員,大家同時工作但側重點不同。比如這個組員負責找關於賈寶玉的,另一個找林黛玉的,還有一個又找薛寶釵的,等等。如果有的組員提前完成任務,也會熱心主動的幫助別的組員。正是因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幫助,以集體的利益為主。在四個人之間,合作的關系依然緊密,如果查找到與其它組員要找的有關的資料,大家都會拿出來共享,正是由於這樣,雖然研究任務很重,我們卻也沒有耽誤很多學習時間。團隊的精神在每個人心中,合作為了共同的目標。
原以為高中生活只是緊張的學習,其實非也。
高中生活原來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學習」這個課題來說吧,開始還不知道它有何意義,自開學到現在,這個過程帶給我們許多學習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從一定角度看來,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機械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而研究性學習具有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主體的參與性與自主性。學習過程的創造性與多樣性 ,學習評價的多元性與社會性等特點,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特點恰恰可以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的,自由的,寬松的,向上的學習氛圍,這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學習轉變了我們的學習觀念,和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以我的小組而言吧,說它簡單,最終成果只是一個簡單的結果。但是,真是搞起來,要多方面考慮,還要收集有關資料,再加以運用,這自然會遇到許多麻煩,它給我們很大創新空間和實踐機會,轉變我們對學習和生活缺少獨立思考新發現的一些依賴觀念,改變我們「死讀書」的學習方式,創造另一種學習的風氣,營造更優的學習環境。這對學習科學文化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良好機會。同時,研究性學習也促進同學們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這個我在學習研究中有切身的體會,像哪個同學有何特長、愛好,對事情處理的態度,協作能力如何,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我作為本組的組長,有時在分配工作過於疏忽,執意按自己的意願去做,結果造成某些缺漏和過失。幸好還不算嚴重,否則我真無地自容,組員也沒有責怪於我,反而給我補遺拾漏。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責任,還有我們感情的橋梁在起著作用吧。這段日子,我們一起外出調查,一起查閱資料,一起總結分析,一起解決問題。經歷了如此之多,組員之間不知不覺中建立了友誼,加深升華了友誼,這對以後的生活和學習無疑會起巨大的作用。
我們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激發了自由創新的熱情,培養了獨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學精神,同時提高了我們協作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正好填補了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不足。我想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最大意義。
以上就是我們在本次研究性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它讓我們得到了鍛煉,無論是社會交往的能力,還是自身的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