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洪災害的成因及防禦措施
一,山洪災害的成因及氣象因素 山洪災害與其他自然災害一樣,其致災因素具有自然和經濟社會的雙重屬性,具體表現為它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受降雨量及降雨強度、地形地質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影響。 影響山洪災害的氣象因素:(1)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它的位置、強度和活動直接影響著夏季大陸上的降雨。穩定少動的副熱帶高壓西北側邊緣常常形成長時間、高強度、大范圍的暴雨洪水。1999年甌海發生的「9.4」洪災持續性強降雨,即是副熱帶高壓偏強、穩定少動的結果。(2) 鋒面雨。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空氣相遇時,形成一條溫度和濕度高、密度小,被冷空氣抬升到高空,形成鋒面降雨。(3)切變線影響。高空風聲上風向的不連續線稱為切變線(如西南風和東南風之間,或偏南風和偏北風之間)。切變線附近上升運動強烈,容易發生強降雨,暴雨區大多分布在切變線附近區域里。(4)低渦。高空天氣圖上氣壓比四周低的旋渦,稱為低渦。影響我國的低渦常由西風帶延伸槽切斷而成,或氣流經特定地形後產生。按照地區分為華北低渦影響而成。(5)氣旋。氣旋指地面氣壓比四周低的區域即低氣壓。在氣旋中心,由於冷暖空氣相互作用,常有大雨或大暴雨出現。(6)台風。台風是形成暴雨洪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台風」是在西太平洋熱帶海洋上生成的,直徑約為幾百公里的暖性渦旋。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渦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小於8級(即風速為13.9 m2/s~17.1m2/s)時,稱「熱帶低壓」;風力達8級~9級(即風速為17.2m2/s~24.4m2/s)時,稱「熱帶風暴」;風力達10級~10級(即風速為24.5m2/s~32.6m2/s)時,稱「強熱帶風暴」;當中心風力達12級(風速在32.7m2/s以上)時,稱「台風」。台風登陸時風大雨急,如深入內陸後與中緯度西風帶系統相互作用,則會發生強暴雨過程,以致發生災害性暴雨洪水和山洪災害。 二、山洪災害頻發的原因及特點 山洪災害頻繁發生,首先同氣候和地理條件密切相關。我國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冬季吹北風,空氣乾燥;夏季吹南風,空氣潮濕,雨季多發生在這個時期。概括地講,山洪災害頻繁發生主要是受季風氣候影響,有以下三下方面的原因;(1)降雨時間集中,強度大。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控制,全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濕潤高溫時期,且多以台風暴雨形式出現,6月~9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80%,而且往往又集中在幾次暴雨過程中。(2)季風雨帶的季節性位移導致降雨地域的階段性穩定。夏季風始於5月,由南向北推進,相應有三個雨季,即華南雨季(南方各省,4月~6月),江淮梅雨季(長江中下游各省,6月中旬至7月中旬)華北東北雨季(華北及東北各省,7月中下旬至8月),此時季風到最強盛。9月以後,季風減弱並南撤,雨帶也逐漸南退,10月以後,季風退出我國大陸,雨季結束。其次夏秋頻繁的台風活動,也是形成山洪災害的主要原因,台風沿海登陸後,一般在300N~350N附近轉向北上,風速逐漸減緩形成低壓,若與北方冷空氣結合,就可能形成大范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災害。另外,廣大幹部群眾防災意識不強,大面積的開礦、採石、築路、挖渠等活動影響山體穩定,開發項目的建設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也是造成山洪災害的主要原因。 山洪災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突發性強,預測預報難度大;二是來勢猛,成災快,破壞性強;三是季節性強,頻率高;四是區域性明顯,易發性強;五是范圍集中,災後恢復困難。 三、山洪災害預防措施 (一)要科學預測及時預報 今年,山洪災害來勢兇猛,從5月31日到6月10日短短的11天,湖南、貴州、黑龍江相繼發生暴雨山洪災害,造成嚴重損失。山洪災害突發性強,防禦難度大,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以防為主,認真研究山洪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科學、合理地謀劃防治對策、方案以及防禦應急預案,科學防禦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在雨季來臨前,水利、氣象、水文等部門應加強與國土資源部門的協作,做好雨情、水情的預測工作,及時作出強降雨和洪水預報,並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揮部)和地質災害防治的主管部門及有關單位,遇緊急情況要以最快速度通知到各有企事業單位和廣大群眾,有險情徵兆時提前組織群眾轉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減輕山洪災害損失。 (二)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防災常識 預防山洪災害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加大山洪災害的相關常識和防禦山洪災害知識的普及工作,要把這項工作抓實、抓好,真正普及到每個村和每位村民。增強廣大群眾的自我防護能力和意識。讓群眾用科學實用的防洪知識來避災、救災,這是最好的手段。群眾有了自我防護意識,了解了山洪形成的原因,了解了山洪的特徵,就會提高警覺性。各村要明確突遇洪災時的撤退路線等一系列自救工作。 (三)加大執法管理,規范工程建設 首先要規范山區建設,避免因開礦、採石、築路、挖渠等活動影響山體穩定,人為造成山洪地質災害隱患。另外要加強山區城鎮和居民點建設管理,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災害易發區、沿河(溪)低窪地帶等危險區域,切實減輕山洪災害損失。 (四)建立完善預警體系 首先要落實防災巡查員,利用山塘水庫巡查員這人力資源,加強對他們進行山洪災害的相關常識及預警報告知識培訓,配備相應的通信工具,使他們具備一定的防災知識,擁有能夠及時溝通聯絡的工具。其次,各巡查員在發現突發短歷時暴雨和山洪災害時,要立即向當地(或上級)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揮部和下游群眾報警。當地(或上級)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揮部接到報警後,立即會商,及時啟動預警預報體系和防災預案,制定切實可行的救災應急措施。從而為緊急撤離群眾、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等救災工作取得主動權,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 (五)加大水保工作的監督管理,從源頭上降低山洪災害發生 首先要加強對在建工程的在建工程的監督,若在建工程沒有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就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只有切實加強監督,促使建設單位按水保方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的減少水土流失。其次要恢復山區被破壞的植被,提高山區雨水涵養能力,減慢降雨後形成地表徑流的速度,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工作,盡最大的努力降低山洪災害的發生。
求採納
2. 東陽市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招標有嚴重違法嗎
東陽市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招標存在嚴重違法嗎?
東陽市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項目招標存在嚴重違法現象!
具體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等規定,經東陽市財政局【2011】1886號、1887號確認書批准,就東陽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監測預警平台項目(項目編號:DYCG2012-001)采購進行公開招標。
2012年1月13日在網上公示發布的招標文件編號:(項目編號:DYCG2012-001)
《東陽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監測預警平台項目》(以下簡稱「招標文件」),存在嚴重的違法問題?有關人士搜集以下資料爆料。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在東陽市山洪災害預警平台招標中,主管部門真是無知無畏,竟敢私下串謀標書,知法犯法,無法無天。竟然為保一家其內定企業中標,不惜毀我浙江形象。公然竟敢私下串標,打壓中小企業,玩弄價格欺詐等行為。現全國廣大市民深惡痛絕,激起了全國極大的民憤!現將「招標文件」存在嚴重違法問題列舉如下:1、「招標文件」第10頁,「第一部分,3.2關於聯合投標 本項目不接受聯合投標。」 有悖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第三十一條,兩個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組成一個聯合體,以一個投標人的身份共同投標」的規定!為什麼不能接受聯合投標?是否懼怕什麼?是否聯合投標會影響到廣州市主管部門內定的某家投標企業的中標?2、招標通告出來後,擔心招標流標,竟不顧國家水利部電視電話會議等三令五申要求保證資質要求,竟然擅自降低投標單位資質,具體如下:關於東陽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監測預警平台項目
(項目編號:DYCG2012-001)更正公告(2012年1月30日在網上發布更正公告)
東陽市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監測預警平台項目項目編號:DYCG2012-001招標文件中的第一章第五款「合格投標人的資格要求」第3條、第4條原為:3、具有軟體企業認證證書;4、具有水利工程設計或咨詢乙級資質,或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甲級資質,或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三級及以上資質;
更正為:3、具有軟體企業認證證書或水利工程設計、咨詢乙級資質或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甲級資質或電子工程專業承包三級(含)以上資質;
3、允許圍標:具體在招標文件中有:「多家供應商參加投標,如其中兩家或兩家以上供應商的法定代表人為同一人或相互之間存在投資關系且達到控股的,同時提供的是同一品牌產品的,應當按一個供應商認定。評審時,取其中通過資格審查後的報價最低一家為有效供應商;當報價相同時,則以技術標最優一家為有效供應商;均相同時,由評標委員會集體決定。」
4、招標文件需求嚴重違反國家水利部國家防總關於《山洪災害防治縣級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技術要求》,不符合國家水利部國家防總關於《山洪災害防治縣級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技術要求》,本項目是專門為杭州sy公司定製的,此項目在招投標之前已被杭州sy公司控標!
4、「招標」中,杭州sy公司以人民幣39。6萬元的中標依據是什麼???據行內人士透露,此次招標的價格低於成本價。這又有悖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第三十三條,投標人不得以低於成本的報價競標,也不得以他人名義投標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虛作假,騙取中標。」的規定。而設定最高招標預算為92萬元。 東陽市主管部門是否有意早已設置好了「商業陷阱」與「招標陷阱」,先讓內定的某家企業中標,然後再進行補償呢?該問題是否屬於嚴重違反現象?大家可否提出自己的意見?
#反腐#、「東陽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項目招標」中,杭州sy公司以人民幣39。6萬元的中標依據是什麼???據行內人士透露,此次招標的價格低於成本價。這又有悖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第三十三條,投標人不得以低於成本的報價競標,也不得以他人名義投標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虛作假,騙取中標。」的規定。而設定最高招標預算為92萬元。 而招標辦法文件中明明寫明不以最低價中標 ,為什麼杭州sy公司以最低價人民幣39。6萬元中標?東陽市主管部門是否有意早已設置好了「商業陷阱」與「招標陷阱」,讓內定的某家企業中標。先讓此內定的某家企業中標,然後再進行補償呢?該問題是否屬於嚴重違反現象?大家可否提出自己的意見?
3. 山洪災害如何預防
山洪災害預防措施
(3) 加大執法管理,規范工程建設
首先要避免因築路、挖渠等活動影響山體穩定,人為造成山洪地質災害隱患。另外要加強項目部和臨時駐地建設管理,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災害易發區、沿河(溪)低窪地帶等危險區域,切實減輕山洪災害損失。
(4) 建立完善預警體系
首先要落實防災巡查員,加強對他們進行山洪災害的相關常識及預警報告知識培訓,配備相應的通信工具,使他們具備一定的防災知識,擁有能夠及時溝通聯絡的工具。其次,各巡查員在發現突發短歷時暴雨和山洪災害時,要立即向防汛防旱指揮部和下游群眾報警。當防汛防旱指揮部接到報警後,立即會商,及時啟動預警預報體系和防災預案,制定切實可行的救災應急措施。從而為緊急撤離群眾、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等救災工作取得主動權,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
(5) 加大水保工作的監督管理,從源頭上降低山洪災害發生
首先要加強對在建工程的在建工程的監督,若在建工程沒有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就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只有切實加強監督,促使建設單位按水保方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的減少水土流失。其次要恢復山區被破壞的植被,提高山區雨水涵養能力,減慢降雨後形成地表徑流的速度,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工作,盡最大的努力降低山洪災害的發生。
4. 誰有加強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現代農業科學發展的培訓課件
黨中央,國務院下發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持續改進,以確保有足夠的農產品供應的若干意見」(全文)
2011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一起工作,扎實工作,克服了許多困難的挑戰,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糧食生產穩定到一個新的水平,可喜的成效,農民收入顯著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農村民生不斷改善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農業和農村形勢好,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力支持,切實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在2012年,與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並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是關鍵共贏的戰略,推動全局工作的主動性。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是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中國的短缺,耕地的土地和淡水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增長顯著,以鞏固和發展的良好形勢在農業和農村發展領域是更艱巨的任務。整個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不能是多年增加生產和思想麻痹,鄉村景觀的改善不能削弱了農村發展的投入,不斷提高鬆懈的工作,必須加倍努力,在困難,開拓進取,努力實現新的突破的起點,走向新的成功。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穩定的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學與技術,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突破資源和環境約束的支持的基礎上,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決定性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基礎社會。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歷史機遇,世界科技革命,堅持振興的農業科學和技術把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確定以打破通過結構性和體制性障礙,一個大幅增加的投資在農業上的策略科學和技術,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技術跨越為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了強勁動力。
了2012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會議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全會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保持高的偉大旗幟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雄厚的技術力量保發展,強大的生產保證供應,強民生,維護穩定,進一步加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努力贏得了良好的收成,農業,快速的工作,共同促進農民增收,並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提高投資強度和力度,繼續促進農業穩定發展
1。毫不鬆懈抓好糧食生產。保障有效供給,農產品,首先要穩定糧食生產,確保有沒有滑坡。省長負責制,要認真落實「米袋子」,繼續開展穩步提高糧食產量的行動,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的稀缺品種生產,努力提高產量和質量。繼續貫徹落實國家新的1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快提升產能的800個糧食生產大縣(市,區,場)。繼續落實糧食高產工程,超級稻育種的新品種,示範項目。支持的種植棉花,油料,糖生產基地,以進一步加強優化布局,主攻單產和效率。進一步推進糧食,棉花,積極擴大規模,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的縣,鄉,大力開展創建整建制。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開展防災減災,大力支持,在關鍵農時,重點領域,加快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主要害蟲疫情的預防和控制支持政策。
2。狠抓「菜籃子」產品供應。抓好「菜籃子」,你必須建立菜園,管好大排檔。要加快區域布局,標准化生產,規模化養殖,以提高「菜籃子」產品的整體供應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繼續開展標准園的園藝作物,牲畜和水產養殖示範場創建,農業標准化示範縣建設的整體推進。 「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加強競爭力的區域菜地基礎設施建設。生豬生產穩定發展,支持肉牛肉羊生產的標准化養殖大縣和原良種場建設,啟動實施振興乳品苜蓿發展行動,促進大型養殖小區建設豬和牛。制定和實施動物疫病的預防和控制的兩個規劃和重大疫情的及時處置。環境整治試點開展水產養殖,支持遠洋漁船的改造,加強建設和管理的漁業。充分發揮產業化農業龍頭企業活躍在生產和流通的「菜籃子」。加強查驗系統和跟蹤系統,開展風險評估的質量和安全性的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大力推廣高效,安全的肥料,低毒低殘留農葯,嚴格規范食品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實施「菜籃子」市長負責,充分發揮應急保障功能的都市農業,大,中型城市應堅持保留某些蔬菜和其他新鮮糧食自給。
3。增加農業投入的補貼力度。繼續增加財政支出「三農」,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繼續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進行了改進。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農業科學和技術的投資,在農業科學和技術的金融投資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逐步提高農業R&D投資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按照總量的增加,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擴大范圍,完善機制,新的補貼的主產區,大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水平。實施農資綜合補貼,及時增加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購置補貼的規模和范圍,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以增加糧食生產大縣獎勵資金(油),和加大對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力度。探索和完善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及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研究建立公共公益林補償標准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提高濕地的保護力度。加快轉變畜牧業和牧區,牧民,牧區確定由國家半牧區縣(市,旗)的模式發展草地畜牧業,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范圍,加大支持力度。關於一議財政獎補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投資「三農」,提高村級公共建設。國家投資的有效整合,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農」投資,切實加強財政補貼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堅決制止截留挪用和虛報冒領等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
4。加強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在農村信貸,涉農貸款比全部貸款的平均增長速度更快,以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健全的金融機構,縣域金融服務評估方法,引導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農村信貸服務。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的信用評價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定的縣(市)農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在農村地區,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縣設立村鎮銀行,支持商業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有序發展,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進行信用合作。完善符合的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企業特點的差異化監管政策,適當提高涉農貸款的風險承受能力,實行溫和,寬松的市場准入,靈活的貸款對存款比率的政策。小額信貸業務將繼續發展和加強努力,把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縣小微企業信貸。增加技術為基礎的農村企業,科技特派員農村信用社支持,企業積極探索農業技術專利質押融資業務。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增加貸款農業科技。鼓勵農業企業資格進行直接融資,積極向涉農金融租賃業務的發展。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和覆蓋面,設施農業保費補貼試點,擴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支持發展漁業互助保險,鼓勵地方開展農業生產保險的優勢。健全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重大農業災害風險轉移分散機制。
5。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政策。速度?了完善相關的法律,執行政策,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維持很長一段時間。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轉讓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各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商業模式的創新,引導。加快農村地籍調查,基本完成了各項土地覆蓋農村集體所有權確權登記證明在2012年和確權,促進了農民的宅基地,包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和發證工作,穩步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財政適當補助工作經費。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和服務,完善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體系。速度?了土地管理法的,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徵用的有關條款和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牧區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定林地家庭承包關系的基本完成,2012年的改革,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在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試點的做好。進一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強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的。
二,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支持現代農業建設領導
6。農業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著眼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技術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對於工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有效地解決了科技與經濟問題聯系。在中國的基本國家條件的基礎上,遵循農業科技的法律,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提高生產效率和嘗試支持種子良好的法律,農機農藝生產生態協調的基本要求相結合,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和管理的信息化,建立適應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農業技術體系的要求。
7。突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農業為基礎,前沿性,非盈利性的科學和技術研究的穩定支持。大力加強農業的基礎研究,農業生物技術和分子育種,農業,林業,動物和植物抗逆性機理的基因調控,農田有效地利用資源,農業,林業,生態修復,病蟲害防治,生物安全和安全農產品突破了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加快尖端技術,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精準農業技術,搶占制高點的現代農業科技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努力突破農業技術的瓶頸,具有重大的現實技術在育種中的,本節減少消費的節水灌溉,農業機械和設備,新型肥料,葯物,疾病預防和控制,處理,存儲和運輸的循環農業,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的結果。
8。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打破部門,區域和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科研,農業,科技緊密結合。按照機構改革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院所,健全的現代機構的改革,擴大機構自主權,努力創造一個政策環境的研究人員潛心研究。提高農業科研的項目機制,實行定向委託的和獨立的主題,結合穩定的支持和適度競爭相結合。提高農業的研究和評價機制,堅持分類與評價,並專注於解決實際問題,改變「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結果光的應用現狀。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改善新的農業技術為導向的工業需求為單位,以農產品為主線的產業鏈,綜合試驗站的資源組合模式的基礎上,及時發現和解決技術問題生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試驗和示範,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的R&D成本加上扣除,高新技術和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加強研發和升級,鼓勵企業承接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提高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與農業相關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農業技術的轉讓和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農業,農業技術市場的穩定發展。
9。為了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條件。傾向於增加國家科技計劃向農業部門和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科研機構運行,以確保資金的扶持力度。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的發展,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和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和創業精神。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的重大科技,以提高農業相關的非營利性行業的研究和特別的努力來實現。促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分享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加大農業相關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資源共享平台,支持部門開放實驗室和中試示範基地。加強市農業有關的研究和機構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納??入省級科研機構管理。加強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強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加強農業氣象研究和試點工作,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建設的影響。
10。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農業上,通過科學和技術的第一顆種子。增加的基本種子產業,非營利性科研投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創新方法的育種理論和技術,提高育種材料,加快發展的一些突破性的新品種。繁育推一體化的種子公司的主要繁殖研究項目的支持,加快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業務,培育新的機制。優化調整種子企業布局,提高市場准入門檻,推動種子企業的兼並重組,鼓勵大型企業通過兼並,收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種子產業發展基金,培育一批繁育推一體化的大型企業與科研優勢,支持企業建立育種平台,鼓勵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企業共享。提高植物和動物育種工程實施力度,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的優勢,在西北,西南,海南,鼓勵種子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引進新品種中棉石油生產大縣??建設示範農場。進行了種子生產保險試點工作,對符合條件的種子儲備增加經濟援助的努力。改善物種鑒定,保護和退出制度,加強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打擊製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套牌侵權,搶購對沖及其他非法活動。
第三,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11。加強基層非營利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人員的作用,把重點放在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能力,促進家庭經營轉向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手段的。一般的聲音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預防和控制動物和植物病害,農業監測質量的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共利益的定位,根據產業發展的實際建立的公共服務崗位。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嚴格的工作條件下進行的工作職責,縣部門負責的??鄉鎮政府,農民三方評價計劃的實施。紮根農村服務農民,艱苦奉獻給農技推廣人員,有效地提高了治療水平,實現性能的政策相銜接崗職工的工資收入和平均工資收入的基層機構的工作人員的工資傾斜和支付。進一步完善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的管理體系,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有形改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條件,安排資金,促進種植規模和服務性能。縣2012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項目,基本上涵蓋了農業縣(市,區,場),建設項目覆蓋所有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條件。穩定生產的關鍵技術,良好的法律賦予農業防災減災大幅增加。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操作功能,加快以市場為導向的方式,各種方式探索公益服務的分離操作。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手機和其他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高效,便捷的農民,簡潔,直觀,雙向互動服務。加強鄉鎮或小流域水利,基層林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並完善農業服務體系的標准化。擴大農業和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的科技水平。
12。指導研究和教育機構積極參與農業服務。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成為一個非盈利性的農業技術推廣中的重要力量,提高服務「三農」的職責,健全激勵機制,鼓勵基層科研和教學人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承擔農技推廣項目績效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和專業技術職稱和崗位評價,並實施推廣教授,推廣研究員制度。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專家大院實施學校所在城市,聯建,院縣共建服務模式,整合,抗老化,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地區的科技特派員行動的領導的科學和技術企業和技術合作組織,鼓勵創造,大力實施科技企業家。
13。培育和扶持新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政府的命令,指示,委託招標,以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社會力量,涉農企業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應用先進的技術,在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輔導服務,促進建設的模特經紀公司行動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運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參股龍頭企業。的農村集體經濟的增長,並探索有效的服務能力,增強了生產經營的農民集體組織的形式。鼓勵有條件的主站成立了農化服務為導向的企業,企業試點實施方案的科學,工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支持綜合服務中心,在農村地區的發展。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專注於提高農業生產,管理,質量和安全控制,市場上流通的信息服務水平。綜合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資源,快速通道建設信息服務的三網融合。加快國家農村示範省建設,重點加強面向基層的農業信息服務站點和信息示範村的建設。繼續實施星火計劃,以促進科學和科技富民強縣行動科技惠農村規劃工作。
,加強教育和科技培訓,培養新的農業和農村人才
14。農業教育的振興和發展。促進部和部,省部共建高等農業院校,農業和林業卓越教育培訓計劃的實施,運行與農業相關的學科,在人才培養基地,加強農業科技和教育合作。進一步完善農業相關學科(專業)的學生分配標准。學院涉農專業傾斜力度,增加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涉農專業學生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力度招收高等院校和農村地區,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學費補償和國家的高等院校,以滿足的條件下,實施助學貸款代償政策。進一步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根據當地條件,實施「三個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速度?中等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實施職業技能培訓補貼,以鼓勵農業相關的行業成立職業教育,努力使每一個儲備勞動力在農村地區必須掌握一門技能。
15。速度?的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訓。國家重大人才工程,想農業領域傾斜,繼續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和農業科研和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科研人才激勵機制,獨立
18。
5.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國辦函〔2011〕94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 (以下簡稱 《分工方案》)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落實。
各有關部門要將 《分工方案》中涉及本部門、本系統的工作進一步細化和分解,組織制定具體落實措施; 牽頭部門要加強協調,形成部門間密切協作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督促檢查,並組織制定本地區貫徹落實措施,確保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
一、全面開展隱患調查和動態巡查
(一)加強調查評價。以縣為單元在全國范圍全面開展山洪、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重點提高汶川、玉樹地震災區以及三峽庫區、西南山區、西北黃土區、東南沿海等地區的調查工作程度,加大對人口密集區、重要軍民設施周邊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價力度。 (國土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組織山洪地質災害調查和評價、做好調查成果綜合集成工作,具體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評價; 水利部負責組織山洪災害調查評價)
(二)強化重點勘查。對可能威脅城鎮、學校、醫院、集市和村莊、部隊營區等人口密集區域及飲用水源地,隱蔽性強、地質條件復雜的重大隱患點,要組織力量進行詳細勘查,查明災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其發展變化規律,並逐點制定落實監測防治措施。(國土資源部負責組織重大隱患點勘查,指導督促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制定落實重大隱患點監測防治措施)
(三)開展動態巡查。地質災害易發區縣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組織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經常性巡迴檢查,對重點防治區域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中檢查和汛後核查,及時消除災害隱患,並將排查結果及防災責任單位及時向社會公布。省、市兩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縣級人民政府隱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導,對基層難以確定的隱患,要及時組織專業部門進行現場核查確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等加強督促指導)
二、加強監測預報預警
(四)完善監測預報網路。加快構建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對城鎮、鄉村、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加密部署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等專業監測設備,加強監測預報,確保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國土資源部、氣象局、水利部負責建立監測預報會商、信息共享和預警聯動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
(五)加強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進一步完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立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簡訊、電話、宣傳車和電子顯示屏等各種媒體和手段,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重點加強農村山區等偏遠地區緊急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並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鳴鑼吹哨、逐戶通知等方式,將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受威脅群眾。(工業和信息化部、廣電總局、國土資源部、水利部、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提高群測群防水平。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兩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群測群防的組織領導,健全以村幹部和骨幹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隊伍。引導、鼓勵基層社區、村組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對群測群防員給予適當經費補貼,並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組織相關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群測群防員等的防災知識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國土資源部、水利部、民政部、氣象局等負責指導地方人民政府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體系,制定有關技術標准和規范,組織開展群測群防員防災技能培訓)
三、有效規避災害風險
(七)嚴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要嚴格按規定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防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國土資源部、水利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林業局、氣象局、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強化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保護與監管,開展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監測評估。(環境保護部、林業局、水利部、農業部、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時,要加強對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理確定項目選址、布局,切實避開危險區域。(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水利部、氣象局、林業局、能源局等分別負責)
(八)快速有序組織臨災避險。對出現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要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向社會公告並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 要組織制定防災避險方案,明確防災責任人、預警信號、疏散路線及臨時安置場所等。遇台風、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及地震災害發生時,要組織力量嚴密監測隱患發展變化,緊急情況下,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測群防組織要迅速啟動防災避險方案,及時有序組織群眾安全轉移,並在原址設立警示標志,避免人員進入造成傷亡。在安排臨時轉移群眾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對災害隱患進行安全評估,落實監測預警等防範措施。(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民政部等加強指導)
(九)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與扶貧開發、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土地整治等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安排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群眾搬遷避讓,優先搬遷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要加強對搬遷安置點的選址評估,確保新址不受地質災害威脅,並為搬遷群眾提供長遠生產、生活條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國土資源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民政部、林業局等加強支持、指導)
四、綜合採取防治措施
(十)科學開展工程治理。對一時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地區要加快開展工程治理,充分發揮專家和專業隊伍作用,科學設計,精心施工,保證工程質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各級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工程治理項目的支持和指導監督。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國土資源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加強支持、指導和監督)
(十一)加快地震災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在全面開展地震影響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的基礎上,抓緊編制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組織實施好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妥善解決二、三期地質災害防治遺留問題,重點加強對水位漲落引發的滑坡、崩塌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有關省級人民政府負責,國土資源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峽辦加強支持、指導)
(十二)加強重要設施周邊地質災害防治。對交通干線、水利樞紐、輸供電輸油 (氣)設施等重要設施及軍事設施周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有關部門和企業要及時採取防治措施,確保安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水利部、總參作戰部、武警總部、電監會、能源局等部門、單位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國土資源部加強指導監督)
(十三)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各地區要組織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環境保護、水利、農業、安全監管、林業、氣象等相關部門,統籌各方資源抓好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水土保持、山洪災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尾礦庫隱患治理、易災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切實提高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水平。要編制實施相關規劃,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各省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國土資源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安全監管總局、林業局、氣象局等加強支持、指導)
適當提高山區城鎮、鄉村的地質災害設防標准。(國土資源部負責)
(十四)建立健全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縫防控機制。建立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地面沉降防控共同責任制,完善重點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國土資源部、水利部、有關省級人民政府分別負責)
實行地面沉降與地下水開采聯防聯控,重點加強對長江三角洲、華北地區和汾渭地區地下水開采管理,合理實施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人工回灌等工程,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示範區,遏制地面沉降、地裂縫進一步加劇。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劃定地面塌陷易發區、危險區,強化防護措施。(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負責)
制定地下工程活動和地下空間管理辦法,嚴格審批程序,防止礦產開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設以及地下空間使用不當等引發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縫等災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林業局負責完善相關審批程序,制定、完善有關規范標准和技術規程;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人民防空辦公室等部門和單位制定地下空間管理辦法)
五、加強應急救援工作
(十五)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結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加快組建專群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交通、通信和專業設備,形成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進一步修訂完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定嚴密、科學的應急工作流程。建設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加強必要的生活物資和醫療用品儲備,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提高有關各方協調聯動和應急處置能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民政部等加強支持、指導)
(十六)強化基層地質災害防範。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熟悉情況的優勢,大力支持和推進鄉、村地質災害監測、巡查、預警、轉移避險等應急能力建設。在地質災害重點防範期內,鄉鎮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巡迴檢查,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企事業單位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要安排專人盯守巡查,並於每年汛期前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避險演練。(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等相關部門加強支持、指導)
(十七)做好突發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做好突發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工作,加強綜合協調,快速高效做好人員搜救、災情調查、險情分析、次生災害防範等應急處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醫療和心理救助,全力維護災區社會穩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
六、健全保障機制
(十八)完善和落實法規標准。全面落實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抓緊制定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規規章,健全地質災害防治法制體系。抓緊修訂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危險性評估與風險區劃、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的規范標准,完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危險性評估等技術要求和規程。(各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推動完善和制定配套地方性法規規章; 國土資源部牽頭負責制定相關規范標准,完善相關技術要求和規程)
(十九)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地質災害易發區省、市、縣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與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需要相適應的專業監測、應急管理和技術保障隊伍,加大資源整合和經費保障力度,確保各項工作正常開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加強支持、指導)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負責)
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等防治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國土資源部負責)
(二十)加大資金投入和管理。國家設立的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用於開展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實施重大隱患點的監測預警、勘查、搬遷避讓、工程治理和應急處置,支持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科普宣教和培訓工作。(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負責)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費用和群測群防員補助資金納入財政保障范圍,根據本地實際,增加安排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財政投入。同時,要嚴格資金管理,確保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專款專用。各地區要探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
(二十一)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國家和地方相關科技計劃 (基金、專項)等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復雜山體成災機理、災害風險分析、災害監測與治理技術、地震對地質災害影響評價等方面研究。積極採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衛星通信、遙感遙測等先進技術手段,探索運用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鼓勵地質災害預警和應急指揮、救援關鍵技術裝備的研製,推廣應用生命探測、大型挖掘起重破障、物探鑽探及大功率水泵等先進適用裝備,提高搶險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方法。 (科技部、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等通過相關科技計劃、基金和行業科研專項等對地質災害防治相關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進行支持; 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組織各方面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技術裝備研製應用以及對外國際交流合作。有條件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二十二)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和培訓教育。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廣泛開展地質災害識災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定期組織機關幹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骨幹群眾參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加強對中小學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和技能演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積極採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衛星通信、遙感遙測等先進技術手段,探索運用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鼓勵地質災害預警和應急指揮、救援關鍵技術裝備的研製,推廣應用生命探測、大型挖掘起重破障、物探鑽探及大功率水泵等先進適用裝備,提高搶險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方法。(科技部、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等通過相關科技計劃、基金和行業科研專項等對地質災害防治相關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進行支持; 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組織各方面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技術裝備研製應用以及對外國際交流合作。有條件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二十二)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和培訓教育。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廣泛開展地質災害識災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定期組織機關幹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骨幹群眾參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加強對中小學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和技能演練; 市、縣、鄉級政府負責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情況,切實增強災害防治及搶險救援指揮能力。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加強宣傳普及和培訓。國土資源部負責指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培訓; 教育部負責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組織開展中小學學生防災演練)
七、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
(二十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完善逐級負責制,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市、縣、鄉級政府分管領導及主管部門負責人任職等談話的重要內容,督促檢查防災責任落實情況。對在地質災害防範和處置中玩忽職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行政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
6. 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71 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今年以來,國務院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特別是國務院第 157 次常務會議對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出總體部署。2011 年 6月,國務院印發了 《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 《決定》,大力推進防治體系建設,著力加強汛期防範工作,並取得了明顯進展。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 《決定》的同時,認真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防治體系建設和年度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我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結合相關部門和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部門工作開展情況,對 《決定》貫徹落實和 2011 年地質災害防治情況進行了認真梳理總結。現將有關情況予以通報。
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及其特徵
截至 2011 年 12月20日,2011 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620 起,其中滑坡11474 起、崩塌 2299 起、泥石流 1380 起、地面塌陷 352 起、地裂縫 86 起、地面沉降 29 起。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 117 起,243 人死亡,32 人失蹤,137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40 億元。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5 萬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接近一半,死亡失蹤人數降至不足十分之一; 與過去 5 年同期平均數相比,發生數量相當,死亡失蹤人數降至不足三分之一。今年的地質災害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因素以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為主,累計 13092 起,占總數的 90%。9月份,陝西、四川等省連續出現較強降雨過程,局部地區出現多日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 1765 起,造成 72 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財產損失 14 億元。
二是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全國共計發生11474 起,占總數的73%。滑坡規模以中小型居多,在強降雨條件下呈現群發性。如 9月18日,汶川地震影響區的南江縣受降雨影響,引發地質災害 765 起,造成 14 人死亡失蹤,多處基礎設施受損。
三是地質災害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主要發生在中西部山地丘陵區,其中山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雲南、陝西等 7 省 (區)共發生 12815 起,造成 227 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 82%和 83%。
四是主汛期地質災害多發,從 6月至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072 起,累計造成 217 人死亡失蹤,分別占總數的 96%和 79%。
各地通過組織開展排查巡查復查工作,共確認新生地質災害隱患點 1.9 萬處,威脅人員 76.4 萬人。對威脅人員和財產安全的隱患點,及時開展了應急處置,並納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體系。
二、防範工作部署早落地實
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的最高價值准則。
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2011 年 2月召開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3月下發通知,提出總體工作要求。4月召開全國汛期防治工作視頻會議,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5月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為社會公眾和相關部門提供防災信息。7月根據防災總體情況,召開緊急視頻會議,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等。今年以來,我部針對降雨、雨雪冰凍、融雪等發出防災通知 30 余次,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共召開地質災害防治會議129 次,發出通知 份。
二是檢查指導突出重點。在汛期防災關鍵時期,部領導親自帶隊赴汶川、三峽庫區、西南山區、西北黃土地區指導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11 年我部共派出50 多個由部領導、司局長帶隊的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 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共組織開展督促檢查407 次,組織專 業 技術 人員 4.1 萬 人 指 導 各 地 開展 地質災害 隱患 排 查 巡 查 復 查工作。
三是監測預警及時准確。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聯合下發文件,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服務工作。共製作預警產品 153 份,通過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發布,新增國土資源手機報、微博空間等手段,向社會公眾及時發布信息。
四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針對突發地質災害,我部派出 30 個應急工作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派出 3106 個工作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全年沒有出現次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事故。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堅持做好應急值守工作,共 700 多人次參與應急值守,報送有關信息 600 多條。
三、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加強群測群防、預警預報、科學研究和教育培訓等工作,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提升。
(一)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加強
一是通過開展以縣 (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 「十有縣」建設,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目前,全國 「十有縣」總數達到 1337 個,覆蓋 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
二是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共有地質災害應急專家 2500 人分布在各省(區、市)指導防治工作,3520 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機構共計 10 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今年累計有 4.1 萬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應急處置宣傳培訓工作。
三是依託專業防治機構開展防治技術研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基地建設、地震擾動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範與生態修復、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救災關鍵技術研究、汶川地震帶科學鑽探等一批科研項目的開展,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四是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普遍提高,通過廣泛宣傳培訓,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深入人心,進入千家萬戶,幹部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得到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水平得到提升。我部全年針對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單位開展防治施工與監理培訓班 38 期,共有 300 家單位、8000 多人參加培訓。
五是各地加強了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目前,全國群測群防監測員已從前幾年的10 萬名增加到 35 萬名,他們在汛期看守著 20 萬處隱患點,不畏艱險、不分晝夜、用心監測、及時預報,在最困難、最危險的環境中執行著最崇高的生命任務。2011年全國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400 多起,避免 3.5 萬人傷亡。
(二)綜合採取防治措施,有效消除地質災害威脅
我部積極指導各地在扎實做好監測預警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實施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手段,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通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建設工作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
一是通過工程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各地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共實施2260 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消除了威脅 87.8 萬人的地質災害隱患,可保護經濟財產240 多億元。部分已完成的防治工程在應對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 2010 年 8月13日爆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四川省綿竹市清平鄉文家溝,通過實施科學的治理工程,在今年雨情水情比去年還復雜的情況下,成功阻止了泥石流災害再次發生。
二是通過搬遷避讓有效規避地質災害。各地結合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等開展受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工作。今年全國共實施 6438 處 28.1 萬人的搬遷避讓。福建省將 「造福工程」搬遷避讓與地質災害防治相結合,計劃通過兩個階段的努力,實現 13 萬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搬遷任務。陝西省則結合陝南地區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 5 ~10 年左右時間,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 60 萬群眾逐步搬遷至安全地帶。
三是積極探索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各地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組織機構和責任管理制度創新,技術力量和保險制度引入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廣西梧州市積極探索治理與搬遷避讓相結合的辦法,將地質災害防治與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土地開發利用、市政建設、城市景觀改造、城鄉增減掛鉤相結合,由點及面,化被動防災為主動防災,既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點百姓所受的威脅,又通過建立新的社區讓百姓安居樂業。江蘇鎮江、甘肅蘭州、重慶、山西靈石等地政府積極引導、吸引社會技術力量和資金參與地質災害防治。
四、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 《決定》
《決定》作為新時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得到各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貫徹落實工作深入推進。
(一)地方黨委政府狠抓落實
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狠抓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的貫徹落實工作,加大機構、人員和經費保障力度,加強具體防治任務部署,加強演練培訓等手段運用。一是從組織機構上,全國已有 24 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7 個省 (區、市)明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機構,224 個市及近1000 個縣加強機構建設。山東、陝西、甘肅等省已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領導年度考核內容。二是從經費投入上,省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 50 多億元,是 2010 年的 2.1 倍,其中四川、雲南、陝西、重慶、廣西、山西等省財政大幅加大投入力度。三是措施落實上,各地加緊部署調查工作,廣東省提出開展全省山區重點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威脅 100 人以上及飲用水源地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詳細勘查目標。四是應急演練上,2011 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演練 2563 次,參加人數達到 100 多萬人。通過演練示範,險情出現時,地方決策果斷,避險路線場所明確,防災減災效果明顯,對今年因災死亡失蹤人員減少發揮了重要作用。五是培訓教育上,各地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大力開展防治知識宣傳與培訓。四川省在汛期培訓群眾 200 多萬人,浙江省組織專家深入基層開展 「送一套書、貼一幅畫、放一部片、講一堂課」的地質災害防治 「四個一」活動,對 10000 多名群測群防監測員開展培訓。安徽省開展 「六個一」貫徹學習 《決定》活動,編制 《學習問答30 題》,對 《決定》 進行深入解讀和宣傳。
(二)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
各相關部門全力支持,認真組織開展相關領域內的地災防治,加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和技術力量投入力度,部門分工協助的防治機制進一步完善。一是中編辦積極支持,我部在相關司局和直屬事業單位分別加掛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牌子,配備專門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二是財政部進一步加大了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由 2010 年的 14 億元增加到 25 億元; 交通運輸、鐵路系統分別投入資金 16.6 億元和 10 億元,開展 6585 公里國省干線公路和鐵路沿線山洪地質災害防治; 民政部、財政部加大地質災害救災資金投入。三是發展改革、教育、科技、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旅遊、能源等部門在制定實施有關規劃和工程建設過程,重點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易災地區生態環境評估和監管,國務院三峽辦積極推進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實施。四是水利部先後派出 19 個檢查組赴各地督促檢查山洪災害的防禦及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工作; 氣象部門在重點地區建設 1300 個鄉鎮自動氣象站、5000 個暴雨監測站,加強雨情動態監測; 鐵道部組織開展鐵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重點排查。五是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援,共出動兵力 10526 人、民兵預備役 11972 人、車輛機械 1420 余台、直升飛機 11 架,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累計轉移、解救群眾 2.9 萬人。
五、精心謀劃,扎實做好下一步工作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且我國地質地貌復雜,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還需一段時間,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們將在謀劃長遠的同時,扎實做好當前工作。
一是繼續做好 《決定》的貫徹落實,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繼續深入貫徹落實 《決定》,積極主動指導、督促各地制定相關貫徹落實意見和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將目標、任務、措施落實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 《決定》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配合國辦開展 《決定》貫徹實施的督促檢查。繼續開展以提升縣級防治能力為目標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規范化建設,開展 《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和調查評價、防治工程等技術規范編制工作,加強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
二是編制實施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強防治項目的實施。《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全國地質災害防治 「十二五」規劃》已徵求相關省和部門意見,將盡快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報國務院,同時我部將積極配合發展改革委、三峽辦組織實施好 《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內容。
三是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防治,扎實做好明年防治工作。通過會商、動員、檢查等部署開展年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好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置。在做好常規性工作的基礎上,加大對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力度,指導各地做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附件: 2011 年各省 (區、市)地質災害防治情況統計表 (略)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7. 急求水利局2010年工作總結暨2011年工作計劃,要求符合山東的水利實際!
漢中市水利局2010年工作總結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水利廳的精心指導下,我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突出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點工作任務,以深入開展幹部作風教育整頓活動為工作抓手,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圓滿完成了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一、2010年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全市累計完成各類水利建設投資11.25億元,其中,爭取國家財政性資金6.08億元,比去年增加46%。新修基本農田8.02萬畝,占目標任務的100.2%,其中新增灌溉面積3萬畝,占目標任務的100%;興修「四田」5.02萬畝,占目標任務的100%;全市發展節水面積7.62萬畝,占目標任務的101.9%;新增水電裝機2.68萬千瓦,占目標任務的268%;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50平方公里,占目標任務的100%;解決農村34.8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占目標任務的218%。新建修復機井23眼,占目標任務的115%;新建修復抽水站9處,占目標任務的180%;新增提引蓄水能力488萬立方米,占目標任務的119.6%;完成水資源費徵收1799萬元,占目標任務的138%;水產品產量2.1萬噸,占目標任務的101.2%,漁業突破12億元(含大鯢產值)。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
(一)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漢江防洪工程:漢中漢江城區段防洪工程2010年度計劃總投資2400萬元,工程施工招標已完成。漢中城區濱江段生態修復整治項目進展順利,濂水河口東至新大橋段堤頂欄桿工程、舊大橋下游530m退堤工程、漢江南岸農幹校至橋閘段堤頂硬化及護欄工程正抓緊進行開工准備,一江兩岸河堤景觀亮化工程編制完成。中小河流治理西鄉縣牧馬河流域集鎮防洪工程已開工,城固湑水河、佛坪椒溪河工程正在進行施工准備。全市河道治理完成總投資3200萬元。
漢中危險廢物處置中心:19個單項工程中有5個完工,13個在建,累計完成投資1.105億元。
水電站開發:全市26座在建水電站完成投資約3.1億元,完成新增水電裝機2.68萬千瓦,占目標任務的268%;嘉陵江幹流巨亭電站已開工建設,陽平電站已核准,荷葉壩電站正在辦理核准手續,太白灘電站正在進行核准等前期工作。7個農村電氣化縣建設通過省上達標驗收。
水庫除險加固:蓮花石等31座病險、震損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工,占目標任務129%,其中19座水庫完成了竣工驗收,完成投資1.1612億元。
飲水安全工程:已開工建設農村飲水工程677處,其中完成534處、在建143處,累計完成總投資1.83億元。解決農村34.8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是目標任務的218%。
灌區節水改造:石門灌區2010年度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已開工。湑惠渠灌區2010年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完工。南鄭紅寺壩灌區節水改造項目正做施工准備。洋縣引酉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初步設計省廳已批復。全市完成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投資2800萬元。
水保生態建設:水保「丹治項目」、「長治」項目、「坡改梯項目」及面上水土保持治理項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950平方公里,完成國家投資約5700萬元。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勉縣中央小水重點縣2009年度項目已完工,2010年度項目已開工建設;城固、洋縣中央小水2010年度項目正在進行開工前各項准備工作。預計2010年完成投資3300萬元。2009年省級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省補資金項目已全面完成。2010年度省級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省補資金項目,新修基本農田5185畝,改造提高基本農田3840畝,修建小型水利設施11處。截止目前,完成投資600萬元。 2008年基本口糧田計劃建設13.6萬畝,中央投資8160萬元,目前已全面完成。2009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實施方案10月底已批復,計劃建設基本口糧田12.83萬畝,中央專項資金7698萬元,各縣區開始組織實施。中央新增農資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工程已完成中央投資2000萬元。2010年中央農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已編制完成,待省廳批復。
地震三重災縣災後重建項目:我市災後重建水利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由水利部門負責實施的78個水利災後重建項目中,已開工建設的77個項目中除石門瀝水溝渡槽、略陽縣城供水水源等2個項目外,其餘75個項目已全部完工,累計完成投資1.35億元。
(二)扎實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進入汛期,我市氣候極端異常,總體降雨偏多,有6次強降雨過程且時空分布不均,漢江、嘉陵江相繼漲水,大中型水庫多次溢洪,造成縣區不同程度洪澇災害,涉及全市239個鄉鎮117.85萬人次,因災死亡29人、失蹤5人,直接經濟損失47.78億元,農作物受災69.32千公頃,成災39.99千公頃,絕收15.16千公頃,水產養殖損失0.47千公頃2860噸,損壞堤防2361處1672km,小河道堤防決口3處134米,損壞護岸195處、水閘39座,灌溉設施1238處。鎮巴縣尤為嚴重,7月中旬局部遭受50年一遇暴雨洪災,個別鄉鎮在7月下旬遭受100年一遇暴雨洪災。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扎實有效備汛,積極有效防汛,強化督查,狠抓責任落實,做到靈通信息,靠前指揮,果斷決策,各縣區與有關部門緊密配合,廣大幹部上下聯動,全力迎戰暴雨洪水,奮力搶險救災,沒有發生群死群傷,多數縣區實現了「零傷亡」。積極應對暴雨災害,把災害損失減小到了最低程度,與歷史遭受同等災害相比,傷亡人員與財產損失最小,奪取了抗洪搶險全面勝利。市水利局被水利部評為全國防汛抗旱先進集體。
一是狠抓防汛責任的落實。3月初,對基層防汛責任制落實、列入中省計劃的8條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20座在建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重點河段堤防建設、防汛預案修訂完善、搶險物料儲備等方面作出了布置要求。4月14日,全市防汛抗旱工作會議後,市政府與縣區政府、縣區政府與鄉鎮逐級簽訂了防汛目標責任書,落實防汛責任。市防指與市監察局聯合發文,落實了我市漢江、嘉陵江、大中型水庫、城市城鎮防指成員單位聯系縣區防汛工作責任人,其中市級責任人24人,縣級231人,技術責任人341人,並在《漢中日報》、市政府信息中心網站進行了公示,夯實了防汛工作任務。
二是加快防洪工程建設。多方籌集資金,加快病險水庫治理、堤防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設。80座水庫除險加固完成投資1.8億元;中心城區、勉縣、西鄉、城防河堤及景觀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地震三重災縣災後重建堤防工程及33處移民安置點堤防主體工程全面完工,累計新修、加固堤防15km,完成投資7352萬元。
三是認真修訂各類防汛預案。分別對水庫、江河、縣城、集鎮、重點工程以及山洪災害防禦預案進行了全面修編。全市共完成修編預案877個。山洪災害易發、多發的縣,制定了山洪災害防禦預案,鄉鎮、村組發放了《防汛撤離明白卡》、重點部位設立了警示牌。
四是扎實開展汛前檢查和河道清障。4月份,我局分4個工作組,圍繞責任落實、防汛物料儲備、防洪工程建設、中小型水庫、水電站防汛運行以及預案措施、防汛信息化應用等內容開展了全方位的防汛安全大檢查。5月19日—26日,市防指成員單位25個檢查組160人(次)對聯系縣區防汛准備進行再檢查。市水利局與公安局聯合執法,扎實開展河道違規采砂整治行動。全市共組織防汛安全檢查組615個,參加人員2062人次,縣級人員130人次。檢查水庫、堤防、監測點等現場1236處,發現並處理隱患897處。查處涉河違規、違章案件46起,清理轉運河道礙洪物97萬立方米,撤離採金(砂)船隻120艘、機械設備256台(套),拆除料台36座,拆除河道內違章建房、工棚150間,圍堰、施工便橋、浮橋30餘處。
五是搶險隊伍和搶險物料儲備得到落實。全市組建了以民兵為骨乾的群眾性巡堤檢查隊伍866個,專業搶險隊伍384個,落實隊員4.9萬人。市縣儲備草袋26.2萬條、編織袋155.5萬條、鉛絲161.5噸、砂1.3萬立方、樁木675立方米、彩條布3.7萬平方米、搶險機動救生船12艘、橡皮船22隻、沖鋒舟7艘、救生衣2596件、抽水泵170台(套)、發電機30台(套)、應急工作燈230隻,投光燈具9套等防汛物資,總價值1131萬元,比上年增加23.8%。
六是不斷增強防汛預警能力。市、縣防汛部門整合氣象雨量監測站點92座,水文雨量監測站點及水情信息站38處,檢修測站95站次,升級一期系統測站6站,新建視頻監控點6處。建立了縣級信息平台和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縣區開通語音電話、手機簡訊、智能傳真等多種預警,為決策提供真實直觀依據,有效提高了應對暴雨洪水的快速反應與預警能力。
七是強化值守,奮力搶險救災。入汛後,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深入現場檢查指導漢江河堤、除險加固水庫防洪工程建設,在6次持續強降雨期間,多次親臨市防汛辦指導防汛工作,親臨一線指揮搶險救災。各級防汛辦嚴格24小時值班制度,嚴密監視雨情汛情和險情,及時收集、整理、上報各種信息,確保信息通暢。全市共啟動Ⅳ級應急響應21次,Ⅲ有應急響應18次。市政府發出防汛緊急通知4個,市防指發出緊急通知8個,視頻會商6次,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一次,市縣派出檢查組與工作組200個。針對防汛嚴峻形勢,市委專發了防汛信息專刊,市水利局在《漢中日報》發表了《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署名文章,動員號召全市上下認清形勢,盯住防汛薄弱點,抓住防汛重點,眾志成城,抗洪抗險,積極防災減災。汛期共出動搶險人員9.1萬人,軍分區、武警出動官兵1580人次;緊急轉移群眾15.3萬人,避免人員傷亡135起;市縣下撥抗洪搶險資金619.8萬元;出動機械設備1059台(套),緊急修復、加固處理防洪設施、防洪工程,減淹耕地3.27萬畝。
八是抓好抗春旱,確保夏插用水和秋季豐收。去冬今春,全市34.1萬畝農田出現旱情, 1.6萬人、2萬頭大家畜飲水臨時發生困難。針對旱情,市水利局分4個工作組赴6縣區檢查指導抗旱,發動群眾採取蓄、引、提、灌相結合的措施,完成冬春灌60萬畝。在夏插夏灌用水高峰期,各灌區科學調配水量,全力維護用水秩序,保障了145.97萬畝水稻插在高產期,為奪取秋糧豐收奠定了基礎。
九是積極開展山洪災害防治試點。抓好西鄉、鎮巴、佛坪三個縣250個村村級山洪預警系統建設,建設簡易雨量監測站點250個,配置GSM無線預警廣播250套,建立健全250個村級防禦組織機構,組織編制村級防禦預案,落實宣傳、培訓、演練等群測群防組織體系。我市漢台、南鄭、城固、洋縣、西鄉、鎮巴、留壩、佛坪8縣列入國家山洪災害縣級非工程措施試點建設計劃。市水利局、防汛辦高度重視,積極組織項目縣區全面開展山洪災害普查,編制實施方案上報省水利廳和國家防辦。該項目實施後,將使項目區山洪災害威脅的群眾及早預警,及時避險,減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努力提升水利管理水平
第一,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一是認真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二是強化取水許可日常監督檢查。三是嚴格依法計量徵收,截止目前累計完成徵收水資源費1799萬元,占年任務的138%。四是認真開展地下水監測工作。五是關閉中心城區自備水源井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已經接用自來水並徹底關閉自備井的有12戶,正在進行接通自來水施工的3戶,年減少自備井取水量約93萬立方米,占應關閉自備井年取水總量105萬立方米的88.6%。8個單位已同意關閉自備井。因改制、土地置換等原因即將搬遷,暫不停用自備井的已和我局達成協議,在開發項目完成後立即關閉自備井。略陽縣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成效顯著,全民節水意識增強。
第二,漁業產業有新的突破。2010年水產品產量2.1萬噸,大鯢數量達100萬尾,產值過12億元。積極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專項活動和春季禁漁保護水生動物資源活動,在漢江幹流及支流自然河流中投放鯉魚、鯽魚等苗種200餘萬尾。開展漁業新技術、新品種、引進示範和推廣工作,漢台區黃顙魚養殖基地項目建設順利。加強水產品生產管理,嚴格執行「兩項登記」「三項制度」,檢驗檢疫水產苗種2000萬尾,保證了我市水產苗種質量。積極推進秦巴山區大鯢自然保護區項目建設,開展大鯢自然保護區人工放流,累計放流1200尾。嚴厲打擊非法養殖、運輸行為,推動了我市大鯢資源的保護與發展。為提升「漢中大鯢」在全國的知名度,推動我市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與發展工作,安排大鯢養殖企業選送了15尾大鯢在世博會陝西館展出收到了強烈的社會反響。11月在我市籌備召開了「全國首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論壇」,全國30個省市的代表參加了會議,對我市大鯢保護與發展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配合市委政研室開展了全市大鯢保護與發展調研,為進一步保護與發展我市大鯢產業提供了依據。6月,農業部授予漢中「中國大鯢之鄉」稱號。
第三,認真貫徹落實水庫移民後扶政策。及時、准確兌現了2010年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直補資金1172.16萬元 ,水庫移民後期扶持項目實施進展順利,並對2008年以來立項,在建319個項目進行了檢查;完成了石泉水庫移民遺留問題處理六年規劃省級驗收工作;引漢濟渭佛坪三河口水庫移民安置試點工作穩步推進。
第四,抓好自身建設,增強履職能力。深入開展幹部作風紀律教育整頓活動,積極開展「創先爭優」和「創佳評差」活動,堅持「周一」學習制度,不斷提高幹部職工政策法規水平和水利專業水平,幹部的責任心、事業心增強。今年,我局幹部職工經受住 了嚴峻防汛形勢和繁重的水利建設雙重考驗,取得了雙勝利,展示行業風采,特別是在汛期局領導分片承包,深入一線指揮防汛搶險,機關職工堅守崗位,認真履職,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長效機制,修訂和新建管理制度44個,各項工作組織有力、有序、成效顯著。大力開展「天漢書香」讀書活動,狠抓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市直水利系統精神文明建設上新台階。
全力推進政務公開示範點工作,自覺做到把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採取上牆公示,網上公示,報紙公示等形式向社會各界公開,接受群眾和媒體的監督,既方便了群眾辦事,增強了透明度;又規范了行政行為,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所有督查事件均按時辦結。其中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均辦復,質量高,受到市政協在《漢中日報》報紙宣傳表揚。
切實加強信訪維穩工作,狠抓矛盾糾紛排查與化解,及時辦理信訪案件,確保了水利系統隊伍穩定。
堅持不懈地抓好水利系統安全生產工作。一是堅持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局黨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分析安全形勢,研究安全工作;狠抓宣傳教育、責任落實、管理制度、培訓執證上崗、隱患排查整改,不斷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二是繼續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和各科室具體抓的責任制。局與各單位簽訂了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把安全生產納入了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三是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三項行動」和「三項建設」,積極參與安全生產宣傳月活動,採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安全生產常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營造了安全生產的良好氛圍。根據行業特點,重點檢查施工現場、電站生產、水庫旅遊和大壩安全。做到特殊崗位和重點崗位必須參加安全培訓,100%持證上崗。四是突出重點,加強檢查。積極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隱患排查整改,做到防患於未然,營造安全和諧的生活生產和發展環境。在春節、兩會期間,「五.一」、「十.一」等重大節假日,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全年組織了6次安全大排查,保證了行業未發生安全生產責任事故。
積極開展包扶扶貧工作。直接引進項目2個,項目資金50.5萬元;捐贈新棉被10床,損贈慰問款1萬元;組建農民合作社4個,開展實用技術培訓4次280餘人次;協調勞務輸出255人,總收入136萬元。略陽縣郭鎮西溝村初步形成了經果林、葯材、養殖、勞務輸出經濟增長新格局。
扎實做好農村清潔工程包抓工作,資助城固縣沙河營鎮袁家營村村組道路硬化水泥200噸,引進溝渠治理項目一個10萬元,申報飲水工程項目一個93萬元,捐贈綠化樹苗2000株,撥出市級獎勵資金5萬元。完成各類規劃計劃8個,建立村級清潔工程管理制度4個,2010年「四項工程」八項任務完成較好。
第五,依法管理取得新成效。一是全面貫徹落實「五五」普法規劃,扎實開展依法治市活動。「五五」普法工作通過省水利廳和市委普法驗收小組檢查驗收。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12.4」法制日紀念活動,採取專題座談會、街頭咨詢、廣播電視、報刊宣傳和宣傳車巡迴宣傳等形式,廣泛深入開展水利法律法規宣傳活動,全市發放宣傳資料2萬余份,出動宣傳車20車次,接受群眾咨詢1000餘人次;以「嚴格水資源管理,保障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在《漢中日報》進行水法規宣傳,發表了《漢中水資源關乎全省發展大計》和《水源熱泵知識問題》2篇署名文章,社會影響很好,增強了全民節水和依法取水意識。二是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工作。依法審批行政事項8起。落實了江、河漁業資源保護巡查制;市級59名水政監察人員100%持證執法;配合省廳開展了水法規貫徹執行情況調研,促進了依法行政,三是先後開展了水保監督、水產品質量安全、供水工程安全、防洪清障等水政專項執法活動,促進了水利和諧發展。正確運用水行政審批程序,有效解決了石門群訪事件。協調行政、公安聯合執法,漢中漢江平川段河道安全管理執法整治活動取得成效,全面實現禁采。四是抓好已成工程運行管理。狠抓塘庫蓄水保水,認真開展春修工作。各灌區整修清淤各級渠道970條3032公里,維修各類渠系建築物401座(處),檢修機電設備122台套,更新改造量水設施24處,完成土石方61萬方立米,投勞45萬個,修復水毀工程282處。五是嚴格工程建設管理。啟動全市水利普查工作,認真開展水利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嚴格執行國家《招標投標法》、國務院《關於加強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若干意見的通知》、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規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水利工程建設標准強制性條文》等規定,切實加強對水利項目資金使用監督管理,全面推行了項目法人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單位保證、政府監督相結合的質量管理體制,認真履行監督職能,杜絕質量事故的發生。六是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加強水保監督執法工作。著重抓好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監測、監理和驗收。審批水土保持方案24個,驗收水土保持方案5個,完成開發建設項目監測4個,建設科研監測站點8處。
第六,認真抓好水利前期工作。完成了《漢中市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漢中市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漢中市中型灌區節水灌溉「十二五」規劃》、《漢中市石門水庫灌區末級渠道節水改造規劃》、《漢中市農業綜合開發灌區節水灌溉「十二五」規劃》、《漢中市農村水電增效減排規劃》、《2010-2020年水電新農村電氣化規劃》、《漢中市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規劃》、《漢中市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漢中市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規劃》、勉縣等3縣2010年度中央小水重點縣項目實施方案、洋縣雙龍寺等7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初步設計、雲河水利水電初設復核、4條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初步設計。完成了18座水庫安全鑒定。11個縣區19個項目區19條典型小流域實施方案通過省廳審查,完成了11個縣區55個項目區漢丹江規劃。爭取安全飲水項目4批,總投資1.58億元。
回顧一年,漢中水利得到全面發展。啟示有三。一是堅持水利服務民生為核心成績顯著。面對嚴竣的防汛形勢,取得防汛重大勝利;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水需求,不斷改善城鄉用水條件,促進人水和諧,社會和諧發展。二是堅持安全生產,行業穩定理念,突出抓好水利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保證了水利正確發展方向和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重視幹部作風建設,水利行業精神得到弘揚,為圓滿完成各項任務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是由於財政困難,水利項目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導致部分重點建設項目不能按期完成,因前期經費短缺,也影響項目的申報和資金的爭取。二是江河堤防防洪標准偏低,水庫防洪隱患突出;漢江幹流平川段尚有19公里無堤防,40餘處隱患急需整治,14條主要支流基本不設防,106座小型水庫明顯病險,亟待治理。監測預警能力不足,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形成;今年發生多次強降雨山洪災害,充分暴露我市水利建設滯後,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防災、減災能力低下的問題。三是河道采砂治理需要進一步整合政府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四是漁業生產能力還比較薄弱,以大鯢發展為主的漁業相關政策法規與實際發展還不相適應。五是影響灌區單位發展因素多,困難突出。
三、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2011年全市水利工作要堅持中、省水利工作方針,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發展戰略和市政府提出的經濟工作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實踐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以項目帶動戰略為工作抓手,強化責任,細化措施,抓好全年水利工作。堅持把民生水利作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突出防汛抗旱減災、農村飲水安全、水保生態建設、移民後扶政策落實。扎實抓好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江河堤防、病險水庫和震損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節水改造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強化管理和依法治水工作,確保水利設施效益的發揮和工程的安全運行,為漢中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較好的水利服務保障。
(二)工作重點:一是抓好水毀水利設施修復和中小河流治理,盡力恢復提高防洪工程整體抗災水平;抓好漢江平川段防洪續建工程前期工作。二是抓好南鄭縣雲河水庫建設工程,完成年度投資計劃2000萬元;繼續做好城固焦岩水庫前期工作,抓好嘉陵江梯級開發巨亭電站建設工作,繼續推進陽平、荷葉壩等水電站前期工作,計劃完成投資1.4億元;完成西鄉牧馬河、城固湑水河、佛坪椒溪河堤防工程建設任務,力爭其它5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開工,完成漢中市漢江濱江段生態修復綠化整治和橋閘回水段部分堤防及附屬工程建設,繼續抓好勉縣、城固、洋縣3縣2010年度中央小水重點縣項目及石門、湑恵局、紅寺壩、引酉等灌區節水改造續建配套工程;繼續抓好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三是扎實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確保安全度汛。四是抓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農業供水管理工作,解決1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完成80萬畝冬春灌、140萬畝夏灌任務。五是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抓好「長治」和「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保」項目的實施。六是加大水庫移民工作力度,認真落實移民後扶政策,加快移民後扶項目實施進度,進一步認真抓好水庫移民信訪及維穩工作。七是積極培育漁業產業,實現年水產品產量達2.2萬噸,漁業產值15億元。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正確引導大鯢養殖,重點抓好略陽、城固大鯢自然保護區建設,穩步推進漢中大鯢健康有序發展。八是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管水能力,重點加強河道有序采砂管理、水保監督執法。九是加強已成水利工程管理,對水庫、電站、堤防、渠道等工程,尤其是各類水庫,要強化日常管理,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運行,做到心中有數,管理到位。
(三)工作措施:一是深入推進幹部作風教育整頓活動,提升幹部綜合素質,為進一步增強部門履職能力提供組織保障;二是以水利普查為契機,准確掌握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水利能力建設狀況,加快推進我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漢中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三是加強前期工作,緊持項目帶動戰略,繼續爭取中、省資金支持,加快水毀水利設施修復進度,全面推進水利建設;四是加強水利宣傳,協調各方關系,為水利改革與發展創建新環境、新秩序;五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水利投資新機制和工程管理、科技興水新模式;六是強化水政執法和水利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不斷提升水利公共管理水平。七是做好以防汛安全為主的水利安全工作,完善制度、夯實責任、實施有效監督檢查,把安全生產落到實處,為水利發展提供保障。八是加強已成工程的運行管理,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8. 長江洪災頻發的原因有哪些具體治理的方案有哪些
長江洪災頻發的原因:1,水土流失 防洪方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強河道整治。
2,天然湖泊面積減少,蓄洪能力下降 防洪方案 :退田還湖。
3,降水量大且集中 防洪方案:多建分洪,蓄洪工程。
此外,針對其其他情況,還可以:大力宣傳,使人們樹立保護長江的意識;加快保護長江的立法工作
一、洪水和洪水災害的含義及分類,本區域洪水主要類型
洪水是一種自然水文現象,指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劇上漲的自然現象。洪水的形成往往受氣候、下墊面等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因素的影響。按地區可分為河流洪水、暴潮洪水和湖泊洪水等;按成因可分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雨雪混合洪水、潰壩洪水等六種。當洪水威脅到人類安全和影響社會經濟活動並造成損失時,就形成洪水災害。
本區域主要為暴雨洪水,一般由較大強度的降雨而形成的洪水。按暴雨的成因可分為雷暴雨洪水(也稱驟發暴雨洪水)、台風暴雨洪水和鋒面暴雨洪水。此外,潰壩洪水、山洪和泥石流也多由暴雨引起。
二、山洪災害的成因及氣象因素
山洪災害與其他自然災害一樣,其致災因素具有自然和經濟社會的雙重屬性,具體表現為它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受降雨量及降雨強度、地形地質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影響。
影響山洪災害的氣象因素:(1)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它的位置、強度和活動直接影響著夏季大陸上的降雨。穩定少動的副熱帶高壓西北側邊緣常常形成長時間、高強度、大范圍的暴雨洪水。1999年甌海發生的「9.4」洪災持續性強降雨,即是副熱帶高壓偏強、穩定少動的結果。(2) 鋒面雨。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空氣相遇時,形成一條溫度和濕度高、密度小,被冷空氣抬升到高空,形成鋒面降雨。(3)切變線影響。高空風聲上風向的不連續線稱為切變線(如西南風和東南風之間,或偏南風和偏北風之間)。切變線附近上升運動強烈,容易發生強降雨,暴雨區大多分布在切變線附近區域里。(4)低渦。高空天氣圖上氣壓比四周低的旋渦,稱為低渦。影響我國的低渦常由西風帶延伸槽切斷而成,或氣流經特定地形後產生。按照地區分為華北低渦影響而成。(5)氣旋。氣旋指地面氣壓比四周低的區域即低氣壓。在氣旋中心,由於冷暖空氣相互作用,常有大雨或大暴雨出現。(6)台風。台風是形成暴雨洪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台風」是在西太平洋熱帶海洋上生成的,直徑約為幾百公里的暖性渦旋。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渦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小於8級(即風速為13.9 m2/s~17.1m2/s)時,稱「熱帶低壓」;風力達8級~9級(即風速為17.2m2/s~24.4m2/s)時,稱「熱帶風暴」;風力達10級~10級(即風速為24.5m2/s~32.6m2/s)時,稱「強熱帶風暴」;當中心風力達12級(風速在32.7m2/s以上)時,稱「台風」。台風登陸時風大雨急,如深入內陸後與中緯度西風帶系統相互作用,則會發生強暴雨過程,以致發生災害性暴雨洪水和山洪災害。
三、山洪災害頻發的原因及特點
山洪災害頻繁發生,首先同氣候和地理條件密切相關。我國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冬季吹北風,空氣乾燥;夏季吹南風,空氣潮濕,雨季多發生在這個時期。概括地講,山洪災害頻繁發生主要是受季風氣候影響,有以下三下方面的原因;(1)降雨時間集中,強度大。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控制,全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濕潤高溫時期,且多以台風暴雨形式出現,6月~9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80%,而且往往又集中在幾次暴雨過程中。(2)季風雨帶的季節性位移導致降雨地域的階段性穩定。夏季風始於5月,由南向北推進,相應有三個雨季,即華南雨季(南方各省,4月~6月),江淮梅雨季(長江中下游各省,6月中旬至7月中旬)華北東北雨季(華北及東北各省,7月中下旬至8月),此時季風到最強盛。9月以後,季風減弱並南撤,雨帶也逐漸南退,10月以後,季風退出我國大陸,雨季結束。其次夏秋頻繁的台風活動,也是形成山洪災害的主要原因,台風沿海登陸後,一般在300N~350N附近轉向北上,風速逐漸減緩形成低壓,若與北方冷空氣結合,就可能形成大范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災害。另外,廣大幹部群眾防災意識不強,大面積的開礦、採石、築路、挖渠等活動影響山體穩定,開發項目的建設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也是造成山洪災害的主要原因。
山洪災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突發性強,預測預報難度大;二是來勢猛,成災快,破壞性強;三是季節性強,頻率高;四是區域性明顯,易發性強;五是范圍集中,災後恢復困難。
四、山洪災害預防措施
(一)要科學預測及時預報
今年,山洪災害來勢兇猛,從5月31日到6月10日短短的11天,湖南、貴州、黑龍江相繼發生暴雨山洪災害,造成嚴重損失。山洪災害突發性強,防禦難度大,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以防為主,認真研究山洪災害發生的特點和規律,科學、合理地謀劃防治對策、方案以及防禦應急預案,科學防禦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在雨季來臨前,水利、氣象、水文等部門應加強與國土資源部門的協作,做好雨情、水情的預測工作,及時作出強降雨和洪水預報,並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揮部)和地質災害防治的主管部門及有關單位,遇緊急情況要以最快速度通知到各有企事業單位和廣大群眾,有險情徵兆時提前組織群眾轉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減輕山洪災害損失。
(二)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防災常識
預防山洪災害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加大山洪災害的相關常識和防禦山洪災害知識的普及工作,要把這項工作抓實、抓好,真正普及到每個村和每位村民。增強廣大群眾的自我防護能力和意識。讓群眾用科學實用的防洪知識來避災、救災,這是最好的手段。群眾有了自我防護意識,了解了山洪形成的原因,了解了山洪的特徵,就會提高警覺性。各村要明確突遇洪災時的撤退路線等一系列自救工作。
(三)加大執法管理,規范工程建設
首先要規范山區建設,避免因開礦、採石、築路、挖渠等活動影響山體穩定,人為造成山洪地質災害隱患。另外要加強山區城鎮和居民點建設管理,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災害易發區、沿河(溪)低窪地帶等危險區域,切實減輕山洪災害損失。
(四)建立完善預警體系
首先要落實防災巡查員,利用山塘水庫巡查員這人力資源,加強對他們進行山洪災害的相關常識及預警報告知識培訓,配備相應的通信工具,使他們具備一定的防災知識,擁有能夠及時溝通聯絡的工具。其次,各巡查員在發現突發短歷時暴雨和山洪災害時,要立即向當地(或上級)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揮部和下游群眾報警。當地(或上級)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揮部接到報警後,立即會商,及時啟動預警預報體系和防災預案,制定切實可行的救災應急措施。從而為緊急撤離群眾、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等救災工作取得主動權,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
(五)加大水保工作的監督管理,從源頭上降低山洪災害發生
首先要加強對在建工程的在建工程的監督,若在建工程沒有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就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只有切實加強監督,促使建設單位按水保方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的減少水土流失。其次要恢復山區被破壞的植被,提高山區雨水涵養能力,減慢降雨後形成地表徑流的速度,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工作,盡最大的努力降低山洪災害的發生。
9. 事業單位改革,縣級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是公益服務性還是行政職能性
行政職能
縣級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是在縣水利局單設的辦事機構,負責全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主要職責如下:
1、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全縣防汛抗旱工作。
2、組織協調指導台風、山洪等災害防禦和城鎮防洪工作。
3、負責對重要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工程實施防汛抗旱調度和應急水量調度。
4、編制全縣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並組織實施,組織編制、實施全縣江河湖泊及重要水工程防禦洪水方案、洪水調度方案、水量應急調度方案和全縣重點乾旱地區及重點缺水地抗旱預案等防汛抗旱專項應急預案。
5、負責全縣洪泛區、蓄滯洪區和防洪保護區的洪水影響評價工作,組織協調指導蓄滯洪區安全管理和運用補償工作。
6、負責全縣汛情、旱情和災情掌握和發布,指導、監督重點江河防汛演練和抗洪搶險工作。
7、負責全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綜合協調工作,組織各成員單位分析會商、研究部署和開展防汛抗旱工作,並向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提出重要防汛抗旱指揮、調度、決策意見。
8、負責全縣防汛抗旱資金管理工作,指導全縣防汛抗旱物資的儲備與管理、防汛抗旱機動搶險隊和抗旱服務組織的建設與管理。
9、負責組織實施全縣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組織開展全縣防汛抗旱工作評估工作。
10、承辦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和縣水利局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10. 在哪裡可以找到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
(2009年12月31日)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歷史罕見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面對多年不遇自然災害的重大考驗,面對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異常波動的不利影響,各地區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迎難而上,奮力拚搏,鞏固和發展了農業農村好形勢。糧食生產再獲豐收,連續6年實現增產;農民工就業快速回升,農民收入連續6年較快增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村體制創新取得新的突破;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繼續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改變;農村教育、醫療、社保制度不斷健全,農村民生狀況明顯改善;農村基層組織進一步鞏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這為黨和國家戰勝困難、共克時艱贏得了戰略主動,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供了基礎支撐。[1]
當前,我國農業的開放度不斷提高,城鄉經濟的關聯度顯著增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日益加大,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在積累增多,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挑戰也在疊加凸顯。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業生產上新台階的制約越來越多,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越來越重。全黨務必居安思危,切實防止忽視和放鬆「三農」工作的傾向,努力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農民收入不徘徊、農村發展好勢頭不逆轉。必須不斷深化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認識,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強化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基層體系,大力加強農村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夯實打牢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010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毫不鬆懈地抓好農業農村工作,繼續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新的貢獻。
一、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
1.繼續加大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三農」投入。要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長幅度都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繼續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耕地佔用稅稅率提高後,新增收入全部用於農業。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於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對各地土地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各項資金徵收和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繼續增加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規模。
2.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和市場調控機制。堅持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增加良種補貼,擴大馬鈴薯補貼范圍,啟動青稞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圍。落實和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存量不動、增量傾斜的原則,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逐步完善適合牧區、林區、墾區特點的農業補貼政策。加強對農業補貼對象、種類、資金結算的監督檢查,確保補貼政策落到實處,不準將補貼資金用於抵扣農民交費。落實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提高稻穀最低收購價。擴大銷區糧食儲備規模。適時採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臨時收儲政策,支持企業參與收儲,健全國家收儲農產品的拍賣機制,做好棉花、食糖、豬肉調控預案,保持農產品市場穩定和價格合理水平。
3.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落實和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都要進一步增加涉農信貸投放。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抓緊制定對偏遠地區新設農村金融機構費用補貼等辦法,確保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針對農業農村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搞好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監管。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和區域覆蓋范圍,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保費補貼力度。鼓勵各地對特色農業、農房等保險進行保費補貼。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
4.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業農村。各部門各行業要主動服務「三農」,在制定規劃、安排項目、增加資金時切實向農村傾斜。大中城市要發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開展與鄉村結對幫扶,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或者設立專項的農村公益基金會,用於建設農村公益事業項目的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有關部門要抓緊健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下鄉支農制度,通過完善精神物質獎勵、職務職稱晉升、定向免費培養等措施,引導更多城市教師下鄉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
5.大力開拓農村市場。針對經濟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需要,適時出台刺激農村消費需求的新辦法新措施。加大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實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電下鄉產品最高限價,對現行限價內的產品繼續實行13%的補貼標准,超出限價的實行定額補貼,允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實際增選一個品種納入補貼范圍,補貼對象擴大到國有農林場(區)職工。改善售後服務,加強市場監管,嚴禁假冒偽劣產品流入農村。大力發展物流配送、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貿、郵政等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建設日用消費品、農產品、生產資料等經營網點,繼續支持供銷合作社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工程建設,提升「萬村千鄉」超市和農家店服務功能質量。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建房、購買汽車和家電等提供消費信貸,加大對興辦農家店的信貸投放。
二、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6.穩定發展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基礎上,大力優化品種結構,著力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全面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盡快形成生產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補助資金,提高產糧大縣人均財力水平。有關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糧調出量大、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突出的產糧大縣(農場)傾斜。繼續減少直至取消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資金配套。大力發展油料生產,加快優質油菜、花生生產基地縣建設,積極發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支持優勢產區發展棉花、糖料生產。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擴大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實施規模,年內覆蓋全國所有農業縣(農場)。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支持墾區率先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大型農產品基地,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7.推進菜籃子產品標准化生產。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快園藝作物生產設施化、畜禽水產養殖規模化。支持建設生豬、奶牛規模養殖場(小區),發展園藝作物標准生產基地和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開展標准化創建活動,推進畜禽養殖加工一體化。支持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完善撲殺補貼政策,推進基層防疫體系建設,健全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增加漁政、漁港、漁船安全設施等建設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發展遠洋漁業。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
8.突出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固定資產投資要把水利建設放在重要位置。繼續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進重點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搞好蓄滯洪區建設和山洪災害防治。大力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加快末級渠系建設。按期完成規劃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統籌安排其餘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在科學規劃論證基礎上,啟動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拓寬水利建設基金籌資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級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規模,新增一批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支持山丘區建設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設施。通過一事一議、財政補助等辦法,鼓勵農民自願投工投勞開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推廣農民用水戶參與管理模式,加大財政對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加強基層抗旱排澇和農村水利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9.大力建設高標准農田。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要求,加快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重視耕地質量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支持農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機耕道路和農田林網建設,把800個產糧大縣的基本農田加快建成高標准農田,建立穩固的商品糧基地。繼續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計劃分片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和范圍。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旱作農業示範工程,對應用旱作農業技術給予補助。
10.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切實把農業科技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推動國內種業加快企業並購和產業整合,引導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抓緊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子企業。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發展農業產學研聯盟,加強農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實施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抓緊建設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擴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范圍。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啟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特設崗位計劃,鼓勵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推進農用工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大力推廣機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稈還田、水稻育插秧等農機作業。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11.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統籌制定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規劃,支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等扶持政策,發展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加大力度建設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倉儲設施,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支持大型涉農企業投資建設農產品物流設施。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逐步拓展交易品種,鼓勵生產經營者運用期貨交易機制規避市場風險。發展農業會展經濟,支持農產品營銷。全面推進雙百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重點扶持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連鎖超市、學校及大企業等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培育農村經紀人,充分運用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商標促進特色農業發展。加強市場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
12.構築牢固的生態安全屏障。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在重點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區位,結合扶貧開發和庫區移民,適當增加安排退耕還林。延長天然林保護工程實(博客)施期限,抓緊制定實施辦法。繼續推進三北、沿海、長江等防護林體系和京津風沙源治理、濕地保護與恢復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統籌推進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加大力度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從2010年起提高中央財政對屬集體林的國家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准。建立造林、撫育、保護、管理投入補貼制度,開展造林苗木、森林撫育補貼試點,中央財政對林木良種生產使用、中幼林和低產林撫育給予補貼。編制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啟動森林經營工程,增強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提高林地綜合產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匯。切實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加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延長實施年限,適當提高補貼標准。落實草畜平衡制度,繼續推行禁牧休牧輪牧,發展舍飼圈養,搞好人工飼草地和牧區水利建設。推進西藏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試點工作。加大草原鼠蟲害防治力度。加強草原監理體系建設,強化草原執法監督。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加快岩溶地區石漠化和南方崩崗治理,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搞好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
三、加快改善農村民生,縮小城鄉公共事業發展差距
13.努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民務工技能培訓,整合培訓資源,規范培訓工作,增強農民科學種田和就業創業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林下種養業,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推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遊、森林旅遊和農村服務業,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將農民工返鄉創業和農民就地就近創業納入政策扶持范圍。加大農民外出務工就業指導和服務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深入開展工傷保險全覆蓋行動,加強職業病防治和農民工健康服務,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抓緊落實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落實以公辦學校為主、以輸入地為主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的政策,關心農村留守兒童。
14.提高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水平。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好教師培訓制度和績效工資制度。農村學校布局要符合實際,方便學生上學,保證學生安全。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學生營養狀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繼續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落實鄉鎮衛生院人員績效工資和鄉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政策,逐步實施免費為農村定向培養全科醫生和招聘執業醫師計劃。搞好農村地區婦幼衛生工作和疾病防治,加強農村食品和葯品監管。積極發展農村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繼續推進新農村新家庭計劃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持制度,加強和創新農村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和綜合利用,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農民健身活動。
15.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政府補助標准和保障水平。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醫療救助、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政策銜接。繼續抓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試點步伐。積極引導試點地區適齡農村居民參保,確保符合規定條件的老年居民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合理確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和補助水平,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落實和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健全臨時救助制度。逐步提高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水平。搞好農村養老院建設,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探索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有效辦法。加大對農村殘疾人生產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農村各項社會保障政策優先覆蓋殘疾人。做好農村防災減災工作。
16.加強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引導,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變農村面貌。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強水源保護、水質監測和工程運行管理,確保如期完成規劃任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行城鄉區域供水。適應農村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結合推進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抓緊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升農網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能力。繼續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全面完成「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任務,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推進城鄉客運交通一體化。加快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和集中供氣工程建設,加強沼氣技術創新、維護管理和配套服務。支持農村開發利用新能源,推進農林廢棄物資源化、清潔化利用。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國有林區(場)、墾區棚戶區改造,繼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抓住當前農村建房快速增長和建築材料供給充裕的時機,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採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加強村鎮規劃,引導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點、民族特色、傳統風貌的安全節能環保型住房。實行以獎促治政策,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農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試點,搞好垃圾、污水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擴散。推進農村信息化,積極支持農村電信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17.繼續抓好扶貧開發工作。堅持農村開發式扶貧方針,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擴大扶貧開發和農村低保制度有效銜接試點,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著力提高貧困地區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確保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產業化扶貧、以工代賑等各項扶貧工作力度,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積極穩妥實行扶貧易地搬遷,妥善解決移民後續發展問題。對特殊類型貧困地區進行綜合治理。擴大貧困村互助資金、連片開發以及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建設等試點。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事業,充分發揮行業扶貧作用,積極開展反貧困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研究制定未來10年扶貧開發綱要和相關規劃。
四、協調推進城鄉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18.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制定具體辦法,確保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繼續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實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到戶」,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范圍,保障必要的工作經費。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流轉市場,在依法自願有償流轉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加快構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按照權屬明確、管理規范、承包到戶的要求,繼續推進草原基本經營制度改革。穩定漁民水域灘塗養殖使用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19.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建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劃定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落實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上級審計、監察、組織等部門參與考核。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力爭用3年時間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有序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要嚴格限定在試點范圍內,周轉指標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統一管理,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後節約的土地仍屬農民集體所有,確保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確保復墾耕地質量,確保維護農民利益。按照嚴格審批、局部試點、封閉運行、風險可控的原則,規范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
20.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為農民提供多種有效服務。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對服務能力強、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給予補助。各級政府扶持的貸款擔保公司要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服務范圍,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興辦農村資金互助社。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發展農業農村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便捷高效、質優價廉的各種專業服務。支持龍頭企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扶持建設標准化生產基地,建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推進「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和專業示範村鎮建設。
21.積極推進林業改革。健全林業支持保護體系,建立現代林業管理制度。深化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重點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配套改革。規范集體林權流轉,支持發展林農專業合作社。深化集體林採伐管理改革,建立森林採伐管理新機制和森林可持續經營新體系。完善林權抵押貸款辦法,建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和評估師制度。逐步擴大政策性森林保險試點范圍。扶持林業產業發展,促進林農增收致富。啟動國有林場改革,支持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國有林區管理體制和國有森林資源統一管理改革試點。
22.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繼續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縣鄉基本財力保障水平,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按相關規劃和要求,中央和省級財政繼續支持農村義務教育歷史債務的清理化解,推進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試點,防止發生新的鄉村債務。堅持政府引導、分級負責、農民自願、上限控制、財政補助的原則,探索建立新形勢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認真總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經驗,加大財政獎補力度,擴大試點范圍。繼續開展農民負擔重點治理,堅決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加快落實推進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強基層社建設,強化縣聯合社服務功能。深化農墾體制改革,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對新形勢下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的指導。
(因為太多發不上來,詳見http://ke..com/view/3205472.htm)
做好2010年農業農村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振奮精神,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奮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