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技術教師最需要什麼樣的培訓
新課標的出台, 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一方面為適應新課標,教師迫切需要培訓。另一方面,教師對現有的培訓很不滿意, 認為空洞的東西多, 而實用(教學能借鑒) 的內容少技術上的培訓多, 而教學方面的培訓少。更有一些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教師認識上的偏差, 影響了很多教師的積極性。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對教師迫切
教師現狀分析
春天的陽光: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目共睹, 而對於信息技術這門基礎學科的思想和態度卻在應試 的大環境下無法馬上改變, 不論是學生、家長、其他科目教師、學校領導還是信息技術教師本身, 思想都沒有從忽視信息技術的狀態中轉變過來。
蓉子:按照現在的做法,學校里的信息技術教師可分為以下幾種崗位:
網管:負責網路正常的運作,或者學校網路規劃一與管理。
技術人員:軟體儀態,平台開發,培訓推廣。
維護人員:終端檢修,設備維護,設備管理。
信息技術教師:課程實施,科研課題,資源開發,活動課程。
至於信息技術課,歷來不為重視,連我們教師本身也不太重視教學的錘煉。比起其他學科教師來說,我們自身的教學素養確實有很大的差距。不僅教學水平、教學方法,而且教學觀念上都相當欠缺。這正是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里不受重視的又一原因。排隊外界因素,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又有哪些呢?這不正是我們在培訓中渴望得到提高的初衷之一嗎?
現有培訓存在的問思
反正閑著:現在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多為技術上的培訓,而缺少教學方面的培訓。如我們這里, 每年都有許多的網路培訓、Flash培訓、課件製作培訓,甚至硬體維護培訓等等, 而在教學上的培訓卻很少。我覺得這是一個培訓中的誤區。在信息技術剛剛開設的時候, 由於信息技術課的師資缺乏, 這些培訓很有必要, 但是現在已經開設這么長時間了, 教師在技術上已經成為一片森林, 而教學上卻是一片荒地。希望盡快地改變這種培訓現狀。
w If1 973:現在對於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還是很少, 即便有, 也只是要求網管持證上崗。據我校接受過培訓的老師反映, 這類網路技術培訓內容也比較空, 好多東西很不實用, 並不適合中小學網路管理。
培訓內容的期望
冰山雪蓮: 最需要關於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的培 Il。
明石: 經常性的交流和討論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公開課、交流會、研討會等等。
春天的陽光: 我想主要是先進教育理念和教材教法的培訓, 以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先進技術的培訓『l。
w lf1 973:能否組織些信息技術公開課之類的活動? 希望多組織對我們教師切實有用的活動。
展羽:第一, 信息技術教師要對信息技術教育有個客觀的認識。第二,對教師自身的索質要有一定的要求, 包括電腦使用和教學的理論知識。還有, 教師需要的是拓寬知識面和與大家交流的機會。現在的信息技術課不但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 還要教會學生應用和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讓學生知道所學的知識如何應用到實際當中解決具體問題。而後者才是我們現在的教學目的。我們這里的活動很多, 每學期都有觀摩課或示範課或評比課, 還有一些說課比賽,教師們交流的機會很多。我們自己還喜歡聽其他學科的優質課, 從中
可以學習到一些信息技術課上沒有的東西。
慧水游蝦:對培訓目標的把握,應著力體現理論性和可操作性的結合。要讓信息技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計算機技術的最新應用, 還可以成為教學思想的探索者、新型教學模式的實驗者。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活動課程的實施創造了絕佳的契機,信息技術教師要善於利用理念和技術優勢, 構建信息化教學的全新面貌。總之, 教師教育信息化對教師
信息素養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教師更要率先實現專業化。
我認為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應著重體現層次性和階段性。層次性是指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應充分考慮到各地、各校之間師資狀況的差異。不顧及實際情況,對教師培訓統一標准和要求, 不僅違背教育規律,還會加重教師負擔。階段性是指對教師的培訓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應將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的問題制度化、常規化。學校領導應給教師培訓創造良好
的氛圍, 增加對信息技術教師所承擔工作重要性和艱巨性的理解,真正關心教師的成長。■
(倪仲勛整理)
(編者註: 本話題選自K 1 2信息技術教育論壇,
ht tP://sq.k1 2.Com.cn/bbs)! 蘭竺 薴查薴! l o
2. 信息技術培訓最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信息技術培訓最希望解決的問題:
1、新課標的出台, 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一方面為適應新課標,教師迫切需要培訓。另一方面,教師對現有的培訓很不滿意, 認為空洞的東西多, 而實用(教學能借鑒) 的內容少技術上的培訓多, 而教學方面的培訓少。
更有一些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教師認識上的偏差, 影響了很多教師的積極性。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對教師迫切教師現狀分析。
2、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目共睹, 而對於信息技術這門基礎學科的思想和態度卻在應試 的大環境下無法馬上改變, 不論是學生、家長、其他科目教師、學校領導還是信息技術教師本身, 思想都沒有從忽視信息技術的狀態中轉變過來。
3、按照現在的做法,學校里的信息技術教師可分為以下幾種崗位:
(1)、負責網路正常的運作,或者學校網路規劃一與管理。
(2)、技術人員:軟體儀態,平台開發,培訓推廣。
(3)、維護人員:終端檢修,設備維護,設備管理。
(4)、信息技術教師:課程實施,科研課題,資源開發,活動課程。
4、第一, 信息技術教師要對信息技術教育有個客觀的認識。第二,對教師自身的索質要有一定的要求, 包括電腦使用和教學的理論知識。還有, 教師需要的是拓寬知識面和與大家交流的機會。
5、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活動課程的實施創造了絕佳的契機,信息技術教師要善於利用理念和技術優勢, 構建信息化教學的全新面貌。總之, 教師教育信息化對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教師更要率先實現專業化。
3. IT是什麼意思IT培訓究竟是學些什麼的
IT是信息技術的簡稱,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與信息相關的技術。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書上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感測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設有多種特色IT行業的課程,包括IT類課程:Java、安卓、軟體工程師、web前端、網路工程師;網路營銷類課程以及網頁設計類課程。
4. 信息技術學哪些課程
南理工可能會偏重反入侵,你要學的話做好心理准備哦、電磁場與天線,學這個很苦很累、通信原理、C4I原理及對抗,所以才有點了解、光源電源與對抗、微機原理與系統設計,一般來偏重硬體電子的有有、計算機軟硬體對抗技術、信號與系統、GPS原理與對抗。
我就是學這個的、計算機病毒原理等必修課與30多門選修課:電路分析理論、信號截獲與分析、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這和學校本身的領先學科有關系。
這個專業各個學校不同、網路對抗原理、信息網路基礎。
如果是網路安全方向還有資訊理論與編碼理論基礎,西安電子科大會偏重密碼學、信息戰與信息對抗技術、網路安全與保密、遙感遙測等必修課程及30多門選修課程。比如像北理工、計算機網路、雷達原理、入侵檢測技術原理、信號估值與檢測理論、信息站導論、常見黑客技術原理及防止、C4I原理及對抗技術、模擬電子線路基礎、隨機信號處理、數字電路及系統設計、網路對抗技術、網路安全理論與技術這個專業各個學校的偏重點不同、電子對抗原理、現代通信網路、資訊理論與編碼理論基礎、數字信號處理、軟體技術基礎、通信原理,要看很多的書
學信息安全都要學什麼專業?: 這是我們專業課~加星是重點~!其實把幾個特色學好就很NB了~****數據結構****資料庫原理及應用...
信息安全與管理要學什麼課程?: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習的內容涵蓋計算機學科和管理學科的核心課程。管理學科方面有 會計學、經濟學、...
大學信息安全專業學生應學好的課程及掌握的技術有哪些: 信息安全專業是計算機、通信、數學、物理、法律、管理等學科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確保信息安全的科學與技術...
學信息安全都要學什麼專業: 學信息安全都要學什麼專業 liuhua 我有更好的答案 1條回答 這是我們...***信息安全理...
信息安全技術有哪些: 大二:離散數學 信息安全數學 計算機網路 數據結構 密碼學 信安概論 和其他...2009-08-2...
計算機信息技術專業有哪些課程: 庫技術、數據挖掘、JAVA程序設計、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信息安全技術等...網友都在找: 信息...
如何自學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安全技術、網路信息安全、計算機網路組成原理等等計算機基礎的知識。網路 ...2009-08-24...
哪個學校的信息安全技術專業好: 天津冶金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的信息安全好一些,在天津市都是有名的,今年...2009-08-24...
5. 名詞解釋:什麼是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 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
基本含義
人們對信息技術的定義,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圍、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凡是能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都可以稱作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包含通信、計算機與計算機語言、計算機游戲、電子技術、光纖技術等」。
現代信息技術「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為特徵」。
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支持下用以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數值、圖像以及聲音信息,包括提供設備和提供信息服務兩大方面的方法與設備的總稱。
信息技術是人類在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中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標准化的經驗、知識、技能和體現這些經驗、知識、技能的勞動資料有目的的結合過程。
信息技術是管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有關方法、手段與操作程序的總稱。
信息技術是指能夠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的總稱。
信息技術指「應用在信息加工和處理中的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訓練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應用;計算機及其與人、機的相互作用,與人相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諸種事物。」
信息技術包括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即信息的產生、收集、交換、存儲、傳輸、顯示、識別、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術。
信息技術是研究如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術。
「信息技術教育」中的「信息技術」,可以從廣義、中義、狹義三個層面來定義。
廣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能充分利用與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種方法、工具與技能的總和。該定義強調的是從哲學上闡述信息技術與人的本質關系。
中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對信息進行採集、傳輸、存儲、加工、表達的各種技術之和。該定義強調的是人們對信息技術功能與過程的一般理解。
狹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路、廣播電視等各種硬體設備及軟體工具與科學方法,對文圖聲像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該定義強調的是信息技術的現代化與高科技含量。
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網路和通訊技術,應用軟體開發工具等。計算機和互聯網普及以來,人們日益普遍地使用計算機來生產、處理、交換和傳播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書籍、商業文件、報刊、唱片、電影、電視節目、語音、圖形、影像等)。
在企業、學校和其它組織中,信息技術體系結構是一個為達成戰略目標而採用和發展信息技術的綜合結構。它包括管理和技術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職能與信息需求、系統配置和信息流程;技術成分包括用於實現管理體系結構的信息技術標准、規則等。由於計算機是信息管理的中心,計算機部門通常被稱為「信息技術部門」。有些公司稱這個部門為「信息服務」(IS)或「管理信息服務」(MIS)。另一些企業選擇外包信息技術部門,以獲得更好的效益。
物聯網和雲計算作為信息技術新的高度和形態被提出、發展。根據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的定義,物聯網為當下幾乎所有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結合,讓信息更快更准地收集、傳遞、處理並執行,是科技的最新呈現形式與應用。
應用范圍
信息技術的研究包括科學,技術,工程以及管理等學科,這些學科在信息的管理,傳遞和處理中的應用,相關的軟體和設備及其相互作用。
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網路和通訊技術、應用軟體開發工具等。計算機和互聯網普及以來,人們日益普遍的使用計算機來生產、處理、交換和傳播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書籍、商業文件、報刊、唱片、電影、電視節目、語音、圖形、圖像等)。
技術分類
按表現形態的不同,信息技術可分為硬技術(物化技術)與軟技術(非物化技術)。前者指各種信息設備及其功能,如顯微鏡、電話機、通信衛星、多媒體電腦。後者指有關信息獲取與處理的各種知識、方法與技能,如語言文字技術、數據統計分析技術、規劃決策技術、計算機軟體技術等。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環節的不同,信息技術可分為信息獲取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加工技術及信息標准化技術。信息獲取技術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過濾等。如顯微鏡、望遠鏡、氣象衛星、溫度計、鍾表、Internet 搜索器中的技術等。
信息傳遞技術指跨越空間共享信息的技術,又可分為不同類型。如單向傳遞與雙向傳遞技術,單通道傳遞、多通道傳遞與廣播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指跨越時間保存信息的技術,如印刷術、照相術、錄音術、錄像術、縮微術、磁碟術、光碟術等。信息加工技術是對信息進行描述、分類、排序、轉換、濃縮、擴充、創新等的技術。
信息加工技術的發展已有兩次突破:從人腦信息加工到使用機械設備(如算盤,標尺等)進行信息加工,再發展為使用電子計算機與網路進行信息加工。信息標准化技術是指使信息的獲取、傳遞、存儲,加工各環節有機銜接,與提高信息交換共享能力的技術。如信息管理標准、字元編碼標准、語言文字的規范化等。
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設備不同,把信息技術分為電話技術、電報技術、廣播技術、電視技術、復印技術、縮微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也有人從信息的傳播模式分,將信息技術分為傳者信息處理技術、信息通道技術、受者信息處理技術、信息抗干擾技術等。
按技術的功能層次不同,可將信息技術體系分為基礎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支撐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機械技術、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主體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應用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文化教育、商業貿易、工農業生產、社會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種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應用軟體與設備)。
社會功能
信息產業
隨著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進展,世界對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長,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對於各個國家、地區、企業、單位、家庭、個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術已成為支撐當今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石。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競相投資、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部門。在過去的 10 年中,全世界信息設備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增長率是相應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率的兩倍,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關鍵產業。其中美國經濟在近 10 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年均 GDP 增長 3.6%,而電子信息產業對 GDP 增長的貢獻為 1.4 個百分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得益於信息技術的支撐和信息產業的帶動是不為過的。信息產業本身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些發達國家信息經濟領域的增長超過了 GNP 的 50%,美國則超過了 75%,2000 年全球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高達 15000 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九五」期間,中國的信息產業以三倍於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主要產品銷量迅速增加,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部份關鍵技術有所突破,產業規模已居世界第四位。2000 年底信息產品製造業總產值達 10000 億元,銷售收入 5800 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信息產業的增加值佔全國 GDP 的 4%,電子產品出口額約佔全國出口總額的 1/5,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發展趨勢
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顯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國致力於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驅使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的總趨勢是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中心,從典型的技術驅動發展模式向技術驅動與應用驅動相結合的模式轉變。
微電子技術和軟體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集成電路的集成度和運算能力、性能價格比繼續按每 18 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支持信息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每個晶元上包含上億個元件,構成了「單片上的系統」(SOC),模糊了整機與元器件的界限,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設備的功能,並促使整機向輕、小、薄和低功耗方向發展。軟體技術已經從以計算機為中心向以網路為中心轉變。軟體與集成電路設計的相互滲透使得晶元變成「固化的軟體」,進一步鞏固了軟體的核心地位。軟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功能通過軟體來實現,「硬體軟化」成為趨勢,出現了「軟體無線電」「軟交換」等技術領域。嵌入式軟體的發展使軟體走出了傳統的計算機領域,促使多種工業產品和民用產品的智能化。軟體技術已成為推進信息化的核心技術。
三網融合和寬頻化是網路技術發展的大方向。電話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三網融合是指它們都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在網路技術上走向一致,在業務內容上相互覆蓋。電話網和電視網在技術上都要向互聯網技術看齊,其基本特徵是採用 IP 協議和分組交換技術;在業務上要話音為主或單向傳輸發展成互動式的多媒體數據業務為主。三網融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三個網合成一個網,但它的確打破了原有的行業界限,將引起產業的重組與政策的調整。隨著互聯網上數據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別是多媒體信息的增加,對網路帶寬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帶寬,是相當長時期內網路技術發展的主題。在廣域網和城域網上,以密集波分復用技術(DWDM)為代表的全光網路技術引人注目,帶動了光信息技術的發展。寬頻接入網技術多種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鹿死誰手尚難見分曉。無線寬頻接入技術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之上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正向信息個人化的目標前進。
互聯網的應用開發也是一個持續的熱點。一方面電視機、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等家用電器和個人信息設備都向網路終端設備的方向發展,形成了網路終端設備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打破了計算機上網一統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電子媒體、網上娛樂技術日趨成熟,不斷降低對使用者的專業知識要求和經濟投入要求;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網門服務等技術的提出和服務體系的形成,構成了對使用互聯網日益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進入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從而促進了網路經濟的形成。
主要特徵
有人將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的特徵——數字化、網路化、多媒體化、智能化、虛擬化,當作信息技術的特徵。我們認為,信息技術的特徵應從如下兩方面來理解:
信息技術具有技術的一般特徵——技術性。具體表現為:方法的科學性,工具設備的先進性,技能的熟練性,經驗的豐富性,作用過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信息技術具有區別於其它技術的特徵——信息性。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的服務主體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處理與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決定信息技術還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相對性、動態性、共享性、可變換性等特性。
教育體系
信息技術教育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指學習與掌握信息技術的教育。二是指採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活動。前者從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方面來理解信息技術教育,後者則從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來理解信息技術教育。由此,可對「信息技術教育」作如下定義:
信息技術教育是指學習、運用信息技術,培養信息素質,實現學與教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該定義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信息技術教育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領域。理論領域指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科學,是現代教育學研究的一個新分支,又具有課程教學論的一些特徵,具體包括概念體系、理論框架、原理、命題、模式、方法論等研究內容。實踐領域指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教學活動,一種工作實踐,一項教育現代化事業,具體包括信息技術的軟硬體資源建設、課程教材的設計開發、師資培訓、教學中各種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學習指導、評價與管理等。
信息技術教育的本質是利用信息技術培養信息素質。這里,「利用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手段和工具,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以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標準的要求。
信息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對信息進行識別、加工、利用、創新、管理的知識、能力與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質的總和,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素質。為此,我們應明確信息技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不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而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而是通過信息技術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換句話說,信息技術教育不等於軟硬體知識學習。而是要使學生通過掌握包括計算機、網路在內的各種信息工具的綜合運用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處理、創新的能力,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信息技術教育的范疇包括學習信息技術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習兩個方面。這里明確指出了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兩種教學形式(專門課程式與學科滲透式)。我們不但要開設專門的《信息技術》課程,重點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與網路等現代信息工具的知識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課程的教學中,運用各種傳統的與現代的信息工具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要滲透信息技術教育思想,培養學生對各種學科信息的綜合處理與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的途徑與模式有多種。除採用學校課堂教學模式外,還可採用課外活動模式、家庭教育模式、遠程協作學習模式。其中,基於項目活動的教學模式能較好解決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學習競爭與協作的結合問題,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模式,值得推廣。
人工智慧
發展歷程
人工智慧(AI)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
在 1955 的時候,香農與人一起開發了 The Logic TheoriST 程序,它是一種採用樹形結構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它在樹中搜索,尋找與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樹的分枝進行探索,以得到正確的答案。這個程序在人工智慧的歷史上可以說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所採用的思想方法有許多還是來自於這個 50 年代的程序。
1956 年,作為人工智慧領域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的麥卡希召集了一次會議來討論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方向。從那時起,人工智慧的名字才正式確立,這次會議在人工智慧歷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但是這次會議給人工智慧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機會,並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起了鋪墊的作用。在此以後,人工智慧的重點開始變為建立實用的能夠自行解決問題的系統,並要求系統有自學習能力。在 1957 年,香農和另一些人又開發了一個程序稱為 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對 Wiener 的反饋理論有一個擴展,並能夠解決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別的科學家在努力開發系統時,右圖這位科學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貢獻,他創建了表處理語言 LISP,直到許多人工智慧程序還在使用這種語言,它幾乎成了人工智慧的代名詞,到了今天,LISP 仍然在發展。
在 1963 年,麻省理工學院受到了美國政府和國防部的支持進行人工智慧的研究,美國政府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在冷戰中保持與蘇聯的均衡,雖然這個目的是帶點火葯味的,但是它的結果卻使人工智慧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其後發展出的許多程序十分引人注目,麻省理工大學開發出了 SHRDLU。在這個大發展的 60 年代,STUDENT 系統可以解決代數問題,而 SIR 系統則開始理解簡單的英文句子了,SIR 的出現導致了新學科的出現:自然語言處理。在 70 年代出現的專家系統成了一個巨大的進步,他頭一次讓人知道計算機可以代替人類專家進行一些工作了,由於計算機硬體性能的提高,人工智慧得以進行一系列重要的活動,它作為生活的重要方面開始改變人類生活了。在理論方面,70 年代也是大發展的一個時期,計算機開始有了簡單的思維和視覺,而不能不提的是在 70 年代,另一個人工智慧語言 Prolog 語言誕生了,它和 LISP 一起幾乎成了人工智慧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要以為人工智慧離我們很遠,它已經在進入我們的生活,模糊控制,決策支持等等方面都有人工智慧的影子。讓計算機這個機器代替人類進行簡單的智力活動,把人類解放用於其它更有益的工作,這是人工智慧的目的。
就業前景
人才需求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IT 人才的短缺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據保守估計,中國市場對 IT 人才的需求每年超過 20 萬人。而國內 IT 教育主要是高等學校計算機、電子、電信、信息技術等相關專業的學歷教育,每年培養的大學畢業生約為 5 萬,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IT 技術人員的極度短缺,迫使許多公司不得不提供高薪才能聘請到符合要求的專業人員,而這些職位優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非 IT 人員。於是許多人設法通過各種培訓來獲得這些職位
工作需求
IT 行業良好的就業前景及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非計算機專業的人,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迫切需要依靠學習和培訓獲得進入 IT 業的技術能力。而另一個方面,IT 行業中職業的變化和更替也是最為頻繁的,它要求從業者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保持這種持續工作的狀態。同時一個人學習的技術越先進,掌握的技術越全面,那麼這個人的事業發展前景就越廣闊,工作選擇的機會就越大。此外,由於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掌握過時技術的人員也不得不重新進行培訓,以使自己能夠與最新的技術同步。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個企業對信息化投入的比例逐步加大,因此要求在職人員必須要學會操作微機。
加入 WTO 刺激了培訓市場的需求
中國加入 WTO,商務運作將會呈現出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國內商務、企業競爭將使得商家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只有那些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具備熟練技能和扎實專業知識的人才能適應全球化貿易市場的要求。
興趣愛好
現代人面臨的並不是知識危機,因為很多人都擁有大專以上的學歷,知識不再是危機。現代人越來越多體驗到的是本領和技能的危機。他們個人需要培訓的願望很強烈,願意出錢培訓,所以針對本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市場會越來越大。另外,現代人生活質量提高了,面對個人興趣方面的培訓市場會多起來,在工作之後,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一些培訓,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生活。
高校教育機制存在著不足
高等教育在計算機專業傳統的教育理論型、研究型人才培養上有較大的優勢,但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層次單一,教學內容滯後,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情況,課程設置陳舊,設施跟不上,使得大多數畢業生理論有餘,崗位需要的專業應用技術相對不足。許多畢業生、甚至需要較長的培訓才能勝任工作,有的甚至還不如參加過短期培訓的人員。這種狀況最終造成很多計算機專業的專科、本科畢業生,捧著大學畢業證找不到工作。
發展前景
21 世紀初,人類將全面邁向一個信息時代,信息技術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橋梁,是促進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新亮點。信息技術將使人類能夠進一步把潛藏在物質運動中的巨大信息資源挖掘出來,把世界變成一個沒有邊界的信息空間,以微處理機進入億萬辦公室和家庭、超級計算機問世、衛星通信與光導通信的發展,特別是網路化的迅速發展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以最為便捷的方式溝通了各國、各地區、各企業、各團體以及個人之間的聯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由於這次新科技革命主要是從美國興起,日本和西歐各國隨後迅速推進,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中心區和三角地帶,所以約阿吉姆·比朔夫甚至列出了這樣一個公式:「全球化=世界中心區域的緊密網路化」,但由於新科技革命的發展需要雄厚的科研力量、昂貴的設備器材、巨額資金和良好的革礎設施,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普追較低,不僅難以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腳步,而且被西方國家越拉越遠,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也就被進一步邊緣化。
國際互聯網的普及提供了加強各國經濟聯系的新紐帶,信息的快速搜集、加工、儲存和傳遞,使各國政府、公司企業和個人能便捷地獲取信息。信息的這種透明性(公開性)和流動性,有利於各國政府和人民間的相互了解、有利於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有利於政府和企業的科學決策,從而必然有利於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國際互聯網將不斷提高金融、貿易、企業全球經營的效率和質量.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國際互聯網可以及時處理幾乎無限的信息,這就為全球居民提供了參加國際經濟合作的手段:銀行可以每天處理 1.5 萬億美元的貨幣交易:證券市場每年可以處理幾十萬億美元的證券交易:海陸空運輸可以從容地把數億個集裝箱送往世界各地:跨國公司可以了如指掌地指揮全球的分廠在流水線上按顧客的需要生產出同一牌號、不同個性的產品(如汽車)。企業在新世紀里的競爭力將取決於它對於網路的運用,企業若不利用網路,則會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處於劣勢、甚至會被排斥在商務圈之外。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企業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它要求企業實行集成管理,將上游和下游的環節形成一個整體,通過網路對全球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只有放眼世界,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信息時代求得生存和發展。
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將在 21 世紀大大促進全球實務經濟和服務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知識將成為對世紀生產要素中的一個獨立成分。哪個國家能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這個國家就能在 21 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20 世紀的歷史表明,單靠不斷增加資本、人力和原材料的投入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可能在因際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只有稗於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國家,才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需要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的公民和讓每個公民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社會環境。顯然,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需要知識,而全體國民知識水平的提高需要發展教育。然而,一個國家國民教育的高水平,並不等於這個國家就善於進行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就一定能夠嵌得國際競爭的勝利。前蘇聯就是一個國民教育水平很高但沒有贏得國際競爭的國家,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讓全體公民充分發揮自己才智的社會條件。在 21 世紀,哪些國家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做到了這一點,這些國家就會在國際競爭中成為強者。
但是,全球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人尚難得到信息革命的實惠。
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在發達困家,信息產業正成為朝陽產業,而窮國和富國在網際網路用戶數量方面的差距比其在國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更為懸殊。55 個信息技術領先國家投入信息技術產業的資金佔全球信息技術投資的 990/0,世界上 93%的互聯網用戶生活在發達國家,在全世界數億網民中,收入最低的 1/5 人口中只擁有全球網際網路用戶的 0.2%。美國所擁有的計算機數量多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由此可見,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將使不同國家之間以及不同地區之間信息化的差距逐漸拉大。「信息貧困」和「數碼鴻溝」會在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築起。
布局初探
本文首先論述了數字信息技術對城市旅遊產業布局的影響,構建了數字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城市旅遊信息系統,並結合武漢市的實際情況探討了數字化旅遊信息系統對其旅遊產業布局優化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數字化 信息技術 旅遊產業布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新技術的應用、數字化城市旅遊信息系統的建立將為政府旅遊決策部門提供全面、系統、科學的決策依據,為促進城市旅遊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背景。數字信息技術主要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通訊網路和多媒體等技術構建數字化城市中的旅遊信息系統,進行旅遊信息的採集、整理、加工、處理、傳輸、查詢和展示,以此輔助旅遊管理和旅遊規劃中的決策,全面指導城市旅遊業的發展,並為旅遊者提供及時准確的旅遊信息服務。
數字信息技術對城市旅遊產業布局的影響
數字信息技術在旅遊業中的應用,將引起城市旅遊產業中諸多構成要素的調整和優化,進而促進城市旅遊產業布局更趨於合理和科學,同時為建立城市旅遊信息系統提供指導,更好地滿足城市和旅遊發展的需要,提高城市旅遊產出的能力,樹立旅遊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或主導產業地位。
6. 什麼叫培訓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過程,它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先專進的管屬理理念相融合,轉變企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業務流程、傳統管理方式和組織方式,重新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提高企業效率和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過程。
7. 國培和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有什麼區別啊
我先說國培計劃吧,國培的意思就是現任中學教師到師范類學校參加差不多一版個學期的培訓,以增強權老師的綜合素質,培訓結束後要參加相關的考試,以檢驗此次培訓是否合格。
而頂崗支教就是接受國培計劃老師的那些師范類學校將排除一些在校學生去頂替來參加培訓的老師的位置,進行為期3個月的實習。通過國培計劃可以鍛煉在校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一個提前接觸社會的機會。
8. 信息技術培訓最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新課標的出台, 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一方面為適應新課標,教師迫切需要培訓。另一方面,教師對現有的培訓很不滿意, 認為空洞的東西多, 而實用(教學能借鑒) 的內容少技術上的培訓多, 而教學方面的培訓少。更有一些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教師認識上的偏差, 影響了很多教師的積極性。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對教師迫切
教師現狀分析
春天的陽光: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目共睹, 而對於信息技術這門基礎學科的思想和態度卻在應試 的大環境下無法馬上改變, 不論是學生、家長、其他科目教師、學校領導還是信息技術教師本身, 思想都沒有從忽視信息技術的狀態中轉變過來。
蓉子:按照現在的做法,學校里的信息技術教師可分為以下幾種崗位:
網管:負責網路正常的運作,或者學校網路規劃一與管理。
技術人員:軟體儀態,平台開發,培訓推廣。
維護人員:終端檢修,設備維護,設備管理。
信息技術教師:課程實施,科研課題,資源開發,活動課程。
至於信息技術課,歷來不為重視,連我們教師本身也不太重視教學的錘煉。比起其他學科教師來說,我們自身的教學素養確實有很大的差距。不僅教學水平、教學方法,而且教學觀念上都相當欠缺。這正是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里不受重視的又一原因。排隊外界因素,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又有哪些呢?這不正是我們在培訓中渴望得到提高的初衷之一嗎?
現有培訓存在的問思
反正閑著:現在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多為技術上的培訓,而缺少教學方面的培訓。如我們這里, 每年都有許多的網路培訓、Flash培訓、課件製作培訓,甚至硬體維護培訓等等, 而在教學上的培訓卻很少。我覺得這是一個培訓中的誤區。在信息技術剛剛開設的時候, 由於信息技術課的師資缺乏, 這些培訓很有必要, 但是現在已經開設這么長時間了, 教師在技術上已經成為一片森林, 而教學上卻是一片荒地。希望盡快地改變這種培訓現狀。
w If1 973:現在對於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還是很少, 即便有, 也只是要求網管持證上崗。據我校接受過培訓的老師反映, 這類網路技術培訓內容也比較空, 好多東西很不實用, 並不適合中小學網路管理。
培訓內容的期望
冰山雪蓮: 最需要關於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的培 Il。
明石: 經常性的交流和討論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公開課、交流會、研討會等等。
春天的陽光: 我想主要是先進教育理念和教材教法的培訓, 以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先進技術的培訓『l。
w lf1 973:能否組織些信息技術公開課之類的活動? 希望多組織對我們教師切實有用的活動。
展羽:第一, 信息技術教師要對信息技術教育有個客觀的認識。第二,對教師自身的索質要有一定的要求, 包括電腦使用和教學的理論知識。還有, 教師需要的是拓寬知識面和與大家交流的機會。現在的信息技術課不但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 還要教會學生應用和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讓學生知道所學的知識如何應用到實際當中解決具體問題。而後者才是我們現在的教學目的。我們這里的活動很多, 每學期都有觀摩課或示範課或評比課, 還有一些說課比賽,教師們交流的機會很多。我們自己還喜歡聽其他學科的優質課, 從中
可以學習到一些信息技術課上沒有的東西。
慧水游蝦:對培訓目標的把握,應著力體現理論性和可操作性的結合。要讓信息技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計算機技術的最新應用, 還可以成為教學思想的探索者、新型教學模式的實驗者。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活動課程的實施創造了絕佳的契機,信息技術教師要善於利用理念和技術優勢, 構建信息化教學的全新面貌。總之, 教師教育信息化對教師
信息素養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教師更要率先實現專業化。
我認為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應著重體現層次性和階段性。層次性是指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應充分考慮到各地、各校之間師資狀況的差異。不顧及實際情況,對教師培訓統一標准和要求, 不僅違背教育規律,還會加重教師負擔。階段性是指對教師的培訓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應將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的問題制度化、常規化。學校領導應給教師培訓創造良好
的氛圍, 增加對信息技術教師所承擔工作重要性和艱巨性的理解,真正關心教師的成長。■
(倪仲勛整理)
9. 全國網路與信息技術培訓考試的簡介
項目背景
根據「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人事部關於「全面推進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國家對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培訓且須持證上崗等文件精神,工業和信息化部根據國家職業技術標准要求,推出了全國網路與信息技術培訓考試(NTC),包括網路與信息管理(NIMT)、網路與信息安全(NISE)、資料庫管理(NDAT)、 IT項目管理、首席信息主管(CIO) 等信息化專業技術考試,涵蓋管理決策層、專業技術層和操作應用層三個層面;旨在圍繞國家信息化建設,發揮互聯網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國家信息化專業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樹立 IT行業的人才標准,考核通過後頒發工信部職業技能水平證書,作為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及從事相關崗位的任職依據。經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鑒定通過後,可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頒發);符合相關條件者,申報工程師職稱證書。
針對相關行業系統及行政、企事業單位:結合相關行業系統的實際情況,與多行業共同合作,全面開展培訓認證項目與定製化培訓相結合的IT職業教育,為行業系統培訓應用型管理型信息產業人才。
面向各類職業院校(學校)、高等院校:依據「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文件、教育部與國家相關六部委聯合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2號文件要求,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國家職業技術標准要求:職業院校、高等院校學生應同時獲得學歷證書及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相關部委的「培訓證書」)
項目優勢
1.國家政策的要求
是根據「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等文件要求,而開展的IT職業教育培訓認證項目
2.職業資格培訓測評對象的廣泛性(擁有系統的測評項目與課程)
NTC培訓考試(課程)的測評系統包括三大模塊:NTC測評課程、院校合作課程、行業定製化課程;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面向相關行業(包括行政、企事業單位)及院校(包括中職、高職、高等院校等)全面開展IT職業技能培訓測評。
3.中立性的政府品牌
根據國家職業技術標准要求頒發職業技能水平證書,可作為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及從事相關崗位的任職依據。經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鑒定通過後,可獲得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頒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從事相應職業(工種)的資格憑證。
4.專業化的市場調研
在「市場需求導向」的原則指導下,通過行業普查、建立國內一流的、完善的IT專業技術性人才職業發展課程體系。
5.實用性的測評內容
突出實用功能,涉及大量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性的知識和技巧,使測評內容充分體現職業應用的特點,真正反映考證者的實際職業技能。
6.體系化的測評結構
根據我國現有信息化的發展程度和特點,參照相關產業結構、行業結構、技術結構和人員結構的狀況,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應用能力、創造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進行系統測評。涵蓋管理決策層、專業技術層和操作應用層三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