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疆棉花種植的條件
新疆地處內陸,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內勢。
新疆的東部和南部降水甚容少,吐魯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遜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全國降水最少的地方。
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風氣流的影響,降水略多一些。
水資源成為限制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由於海拔較高和雲量較少,本區成為太陽輻射高值區。
本區河流稀少,且大多數是內流河。
總的來說,乾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
有利條件:①夏季高溫,光照充足;②晝夜溫差大
不利條件:水資源缺乏。
㈡ 新疆棉花高產的關鍵栽培技術有哪些
一、播前准備首先要購買棉花良種,提倡年年換種,千萬不要貪圖便宜,用二代或三代的棉種,因為自留種每年減產10%左右。每畝用種1.5公斤左右,播前曬種,累計曬種時間不少於30個小時,並不斷翻動。注意不要直接攤曬在水泥地、磚地或金屬板上。播前必須適時造好墒,保墒,做到足墒下種。
二、科學施肥 施足底肥,一般畝施優質農家肥3~4方,尿素10公斤,二銨20公斤,硫酸鉀復合肥20公斤,並施2公斤硼、鋅、錳、鐵等微肥。
三、適時播種 播種過早會因低溫造成出苗不全,苗期病害加重,後期早衰;過晚易造成徒長,坐桃偏上,錯過最佳鈴期,不利於高產。最佳播期,在4月20日左右。播種深度3厘米左右,根據墒情一般掌握深不過寸,淺不露籽。墒好土質較黏地稍淺;墒差沙土地可稍深。
四、合理密植 沙土、肥力差的適當密植;黏土地、肥力好的適當稀植,我的做法是:大小行種植,大行1米左右,小行55厘米,株距40厘米左右。用拖拉機地膜覆蓋種植,現在有相當部分棉農苗期留苗過多,棉花封行早,通風透光差,導致光合作用降低,蕾鈴脫落嚴重,棉花病蟲害加重,無效果枝增多,不利於田間作業,棉花產量和質量降低,影響收入。
五、追肥澆水 苗期一般不需澆水,到花鈴期畝追尿素20公斤,初花期一般乾旱達15天左右,中午葉片略見打蔫時要及時澆水,即使下雨,不透也要澆,最後在棉花吐絮後,如遇乾旱也應該澆一次水,這樣可以提高根部活力,延緩棉花衰老,增加鈴重,增產10%左右。
六、化控打頂 科學使用縮節安、助壯素,是搭好豐產架子獲得高產的關鍵措施。化控在現蕾期開始,6~8葉時畝用縮節安0.5克,初花期畝用1.5克,打頂後畝用量3克。掌握"前輕後重、少量多次"的原則。打頂要掌握"時到不等枝,枝到看長勢",一般棉田在7月15~20日完成。
七、病蟲害防治苗期可選用天達2116加惡霉靈加吡蟲啉,可防病治蟲,以後每次噴葯都加多菌靈液殺菌,辛硫磷、馬拉硫磷、氯氰菊酯、阿維菌素等農葯交替使用,可防治棉鈴蟲、盲椿象、紅蜘蛛等,在噴葯的同時,交替加入磷酸二氫鉀、尿素、微肥等。
八、設法省工省時 省工省時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環,因為現在每節省一個工就意味著能節省30~40元錢。
1.噴葯。採用高濃度、低容量噴霧,原則是和平常用葯量相當,把按常規9天左右噴一次的用葯量的3倍量一次噴完,每桶葯噴3畝左右,做法是;高油門、小水門、倒著走,避開大風天氣,讓葯液形成霧自由落下,每走一趟噴兩壟,穿上長褲長褂,戴上眼鏡口罩,以防中毒,在上午10點前下午5點後噴葯,如果陰天可全天作業。這樣可以30天左右噴一次葯,即可達到理想防治效果,非常省工。
2.整枝。在六月底第一次修棉時留1~2個葉枝,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贅芽(毛耳朵)的生長,減少無效養分供給,非常省工,在7月15日左右頂心和葉心一塊打掉,葉枝也能結3~5個桃,相當於一小棵棉花。
按照以上方法管理棉花,畝產量可達375~400公斤,盡管棉價下滑,也可通過高產獲得相對理想的收入。
㈢ 新疆棉花技術
首先,新疆尤其是南疆的自然氣候非常適合種植棉花。你只要有能力在專南疆包到地,並且有足夠的屬資金,就放心大膽的種植棉花吧,幾乎不會有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我舅舅就在喀什地區包了1000畝地種植棉花,他現在有錢的很,發了財,全請工人去干,自己每天閑著享受生活。
㈣ 在新疆種棉花需要怎麼才能種好
新疆種植棉花的地區一般都是次生鹽鹼地或輕度鹽鹼地,把土壤改良一下,棉花長勢會更好,因為棉花的耐鹽鹼最大值PH8.7,但產量不高。
㈤ 新疆種植棉花技術
新疆棉區分三個亞區,看你問的是哪個地區?由於氣候乾旱,主要採用密植。詳細情況,你可以在網路貼吧---新疆棉花吧進行交流。
㈥ 新疆棉花種植施肥
。。。。。。。。。。。。。。。。。。。。。。。。。。,。,。,。,。,。、、、、、、、、、、、、、、、、、、、、、、、、、、、、、、、、、、、、、、、、啊丟啊
㈦ 新疆種植棉花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麼
有利條件:
1、新疆的氣候比較乾燥,晝夜溫差大,新疆的土地偏鹼性,適合棉花生長。回
2、位於塔里木盆地邊緣答山麓地帶,高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便利。
3、多沙質土壤,透氣性好,有利於棉花生長。
4、收獲季節多晴朗天氣,有利於棉花採摘。
5、冬季氣溫低,有利於殺死病蟲害。
不利條件:灌溉水源不足
1、棉花是喜光作物,適宜在較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生長。棉花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均高。棉花喜干、耐旱。而新疆地區氣候乾旱少雨,適合棉花的生長。
2、棉花的產量相對較低,需要大面積成片種植,否則不成氣候。而這對於新疆這片土地就是有利的條件。新疆地區地勢平坦,面積巨大,有足夠的面積可以大范圍種植棉花。
3、新疆地區在棉花採摘季節氣候適宜,降水較少,適合棉花高效率的收獲。
4、棉花的採摘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每年棉花採摘季節在新疆會有多數農民工和當地維族農民進行採摘。
㈧ 農藝班新疆棉花生產技術學習心得怎麼寫
新疆棉花生產發展的方向
張海亮 吳楚材 陳家其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
一
、
新疆棉花生產的現狀
自8O年代以來,我國棉花生產徘徊不前,但同期新疆棉花產量卻以年均增長率18.8 的速度發展,很快成為我國三大棉田集中區之一(見表1)。進入9o年代,新疆棉花單產和總產量一直名列我國產棉省區前列。新疆棉花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棉花生產布局宏觀調整
我國地處溫帶和亞熱帶,棉田分布較廣,在北緯18。~46。和東經76。~124。的范圍內均有分布。7O年代我國棉花布局分散,生產水平低。8O年代以後,經過農業區劃及實施,棉花區域布局開始戰略性調整,方向是:鞏固提高現有的集中棉區,主要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集中高產棉區,加速其現代化建設;恢復建設黃河中下游包括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等老的集中棉區;積極發展條件適宜的新棉區,主要是在黃淮平原和南疆等地積極發展棉花生產;
c 逐步收縮華北北部、南方紅壤丘陵區和雲貴高原地區生態條件不適宜的棉區。這一重大調整,使得新疆棉區面積迅速擴大。1980年新疆植棉面積為180.1×10 ha,總產7.92萬t,到1994年植棉面積達到74 9×10 ha,總產量達到99.4萬t。
3.7g+資源相對豐富
新疆棉區降水量較少,年降水量只有6.9~199.1m 。這對棉花生產來講不一定是壞事。新疆棉花生產主要靠灌溉來保證供水。新疆可開發利用水資源總量為916×10。m。。地表水總徑流量884×1O。m。,其中國外流入91×10。m。;平原地區地下水總補給量395 x 10。m。,其中可開采量為252×10。m。。雖然水資源利用水平低,但潛力大。新疆現有耕地面積3 124×10 17o,人均0.1317o(1994年底統計數據)。據荒地勘測資料,全疆有宜農荒地4 866.7×10。ha,佔全國宜農荒地35 350×10。ha的13.8 ,其中在宜棉區內_的1~3級宜農荒地(宜棉荒地)約有2 133.3X10。ha,後備宜棉土地資源較為豐富。新疆是我國主要的土地資源開發後備基地。
4.糧食自給有餘
新疆糧食生產自建國以來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即1949~ 1966年的農業生產恢復和迅速發展時期,糧食實現基本自給;1967~1976年的停滯發展時期,使新疆由余糧區變為缺糧區;1977年至今,糧食生產再度恢復並蓬勃發展,到1983年再次實現自治區糧食自給有餘。近十多年來,在確保自治區自給有餘的前提下,調減糧作面積,走內涵發展之路。1977~1994年糧食種植面積由2 286.0×10 ha調整為1 496.0×10。ha,減少790.0×10。ha,糧食單產則由1 410kg/ha提高到4 452kg/ha,總產由322.78×10 t增加到666.17×10 t。糧食總產跨躍四個台階:1982年糧食總產突破400×10 t,1986年突破500×10 t,1988年突破600×10 t,1992年突破700×10 t,人均佔有糧食由1978年的303kg/人增加到4O8kg/人。近幾年新疆可以穩定地調出糧食支援西藏西部、青海和甘肅缺糧地區。新疆農作物播種結構中糧經比例由70年代末的3.35:1.O0調整到1994年的1.01:1.O0。由於棉花生產的迅速發展形成了糧、棉和其它作物三元結構,目前這一結構比例為2:1:1。與江蘇、河南 兩大產棉省相比(見表4),在人均糧食產量水平接近(與江蘇比)或較高(與河南比)的情況下,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江蘇、河南糧經比明顯高於新疆,除棉花#1-的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與棉花之比、糧棉比,江蘇、河南也明顯高於新疆。這說明,在維持目前糧食生產水平情況下,江蘇、河南的糧經矛盾、糧棉矛盾以及棉花與其它經濟作物之間矛盾均比新疆突出。這表明江蘇、河南棉花生產來自糧食和其它經濟作物的雙重壓力均高於新疆。
種棉比較效益較高
新疆棉花生產迅速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種棉比較效益高。表現在兩個方面:三大棉區之間比較,新疆植棉效益明顯;新疆產棉區內,主要作物品種之間比較,種棉經濟效益穩定而且明顯。表5為我國不同棉區植棉效益比較(以1990年為准),新疆棉區單產高,單位面積產值、成本、凈產)值、純收益以及成本純收益率等指標均高於全國平均值和其它棉區。成本純收益率高出全國平均值近一
倍,是北方棉區的1.77倍,南方棉區的2.14倍。雖然南方棉區單位面積產值高於全國平均值和北方棉區,但是投入成本較高,成本純收益率則低於全國平均值和北方棉區。由此可見新疆植棉有地區比較優勢
從新疆棉區不同作物的經濟效益比較來看(見表6),棉花生產成本純收益率最高,為238 ,是種糧的4.77倍,油料作物的1.59倍,甜菜的3.1o倍,果用瓜的1.45倍。由此可見從提高種植業經濟效益來看,新疆選擇經濟效益較高的棉花,是合乎經濟規律的。
㈨ 新疆種植棉花歷史
目錄目錄棉花 棉花
棉花
進入9月以後,由吐魯番往南經庫爾勒、阿克蘇、喀什直到和田,或北上經瑪納斯、石河子、烏蘇直至博樂,到處都可看見在廣闊的田野里盛開著一片雪白的銀花,把戈壁綠洲相襯得格外明麗,這就是有名的新疆棉花。
新疆是我國最早植棉的地區之一。古代我國內地稱棉花為"白疊"、"織貝"或"吉貝"。今日新疆維吾爾族人稱棉花為"帕合他"。一些史學家認為"白疊"與"帕合他"讀音相近,顯為同一詞,從字源上也可看出棉花由新疆傳入內地的痕跡。新疆植棉的歷史,一般認為不少於2000年。根據出土文物和古籍記載,自東漢起至南北朝時期,塔里木盆地各地和吐魯番地區已相繼種植了棉花,並有了棉紡織手工業。如民豐縣出土的東漢墓中已有了土蠟染布及白布褲、手帕等棉織品。晉、唐時期的吐魯番古墓中,所見棉紡織物就更多了。《梁書·西北諸戎傳》稱:"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為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在巴楚縣托庫孜薩來古城晚唐地層內不僅發現棉布,而且發現了棉籽實物。其籽粒小,纖維短,色黃。據考證,這就是當時種植的一年生草棉(即非洲棉)。新疆雖有悠久的植棉歷史,但棉花生產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獲得新的發展。1949年新疆只有棉田33350多公頃,總產10萬余擔。到1959年棉田已發展到14萬多公頃,總產114萬余擔,較1949年總產增加10倍以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政策放寬和棉花經濟進一步落實,新疆植棉業又有了更大的發展。尤其近年來,自治區確立了"一黑一白"的經濟發展戰略,植棉面積增加,單產提高,已出現了5個雙百斤縣,畝產150公斤的棉田面積已達數百公頃。畝產最高水平已達235公斤。目前其總產、單產、人均佔有和外調總量均為全國之冠。到1999年自治區棉田面積擴大到9.7萬公頃,總產3000萬擔。棉花產值達到95.97億元,佔新疆農業總產值的41%。如今棉花已成為新疆的主要經濟作物。
新疆有最適於植棉的自然環境條件,主要是新疆的熱量豐富,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空氣乾燥,晝夜溫差大和利用雪水人工灌溉,這為棉花的生長提供了我國其他棉區所不及的良好條件。因此,新疆種植棉花有較大優勢,比如病蟲害種類少,危害程度輕,特別是沒有紅鈴蟲危害和極少發生爛鈴,這就減少了防治病蟲的勞力與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此外,新疆棉花吐絮好,絮色白,品級高,常年一、二級花在80%以上,受到國內外的一致好評。專家們認為新疆棉花可紡性好,色白,可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字棉相媲美。
新疆不僅廣種陸地棉,而且能種植長絨棉,是我國唯一的長絨棉生產基地。長絨棉在棉花分類上屬海島棉,與陸地棉相比生育期較長,主要表現在開花至吐絮的鈴期長達10~20天,因此需要較多的積溫和更充足的光照。此外,長絨棉生長勢較強,對水肥更為敏感,掌握不好更易徒長和蕾鈴大量脫落,所以更適於種植在乾燥而有灌溉條件又便於人工控制的地方。由於一般長絨綿的纖維長度在35毫米,細度7000米/克,強度4.5克,因此可作特殊用途,是輪胎簾子線、導火線、寶塔線、降落傘和高檔紡織品的重要原料。
我國過去沒有種植長絨棉,特紡工業所需原料全部依賴進口。為發展長絨棉生產,1954年中央農業部曾指示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新疆五省(區)進行引種試驗。新疆經過試種,獲得成功,纖維品質符合紡織工業要求。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1955年以後,一方面由國外引進長絨棉品種繼續鑒定試驗,同時開始大面積種植;另一方面則建立科研機構開展新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促進長絨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逐步提高。目前新疆長絨棉種植面積達到數萬公頃左右,成為國內唯一大量生產長絨棉的地區。
新疆棉花主要調往上海、浙江、四川、陝西、遼寧、天津、江蘇、河南、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江西、湖南、湖北、吉林、北京、山東、寧夏等19個省市。1982年新疆長絨棉開始向羅馬尼亞出口。1983年陸地棉、長絨棉都進入了國際市場,主要運銷羅馬尼亞、日本、蘇聯、捷克、南斯拉夫等國家。
新疆棉花的生產用種,昔日主要是草棉和部分混雜退化的陸地棉;新中國成立後,在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下,從引種蘇聯品種逐漸發展為應用新疆自育品種。多年來經過數次換種,現在生產用種實現了自育品種化。
近年來,新疆利用高科技生產出來的天然彩色棉,在國際市場上賣到4000美元一噸,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㈩ 種棉花技術
種棉花這個活,無論將「種」理解為狹義的「播種」抑或理解為廣義的「種植」,都是一件很麻煩而很辛苦的事。我沒有見過大面積種植的棉花如何耕種到採摘,而就小家小戶的小農經濟條件下,棉花種植幾乎無法以機械作業,只能靠手工勞動,便是將每畝萬株左右的棉花植株,從種到收每株要撫摸過十遍以上,才是一年的收獲。
春天的耕種,從耕地到施加底肥,再到耙平,棉花地與其他作物無異;由於保溫和保濕方面的需要,在耙平後先以井水澆過,等稍干後,鋪上地膜。鋪膜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了,兩個人拖了地膜卷前行一段,拉直,壓平,再由另外兩人從兩邊將地膜邊緣都壓進土裡去;遇了刮風的日子,風將地膜颳得嘩啦啦響,一不小心便扯破了,便要搶著時間壓好。
然後,便是破膜播種了:先以一個專門的工具,在地膜上以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的距離鑿出小洞來,再將棉籽在每個小洞中放進七八粒(因為棉花苗的生命力較弱,放少了無法出來),再在後面以沙土將那些小洞填起。說時這么簡單,做來便不是那麼容易了,這是要在五月的太陽下,站著鑿洞、彎腰放籽、蹲下填土,每畝地要如此機械重復一萬次;而那鑿洞要不偏不倚正好在那個位置,放籽要不多不少便正好七八個,填土要不深不淺正好鼓起個小包,哪一步操作不當都會導致無法出苗。一天下來,腰酸背疼,躺到炕上都累得睡不著覺。
而這樣的操作,還不一定能保證出苗。遇了天氣晴好的日子,在種下去六七天後,便有小苗開始出土;但它們常是不能直直地破土而出,卻常會鑽到比較松軟的地膜下去。而太陽一出,地膜下的幼苗便會被燙死;所以,每天早上早早起來便要去放苗,在黎明的模糊中到初露的微熹中,目不轉睛地掃過一行一行的地膜,蹲下身去小心翼翼地將地膜下的幼苗扶出地面來。而出苗總是不夠齊整,往往一畝地的一萬株棉花苗,總要四五遍才能完全放出來。以上的程序是假設天氣晴好,而如果陰雨連綿數日,種到地里的棉花籽都會霉爛,而又須從破膜播種的程序開始重復;等出苗了如果再遇了沙塵暴,剛出土的幼苗便會被扭斷脖子,而又無法復生,也須從破膜播種的程序重復。遇了天氣不好的年份,往往要種三四遍,每畝一萬株,僅在種的階段便要數上十幾遍了。
以上所講,僅為狹義的種棉花,即為播種。再往後去,至少還須以下工序:間(讀四聲,是由稠而稀的意思)苗,如前所述,因棉花的出苗能力差,每株需同時種下七八個籽去方能出土,而出來了,又須將多餘的再一一拔去;脫褲腿,這是一個通俗而形象的說法,是在棉花長出幾排葉子時,將最下面的一對老葉子掐去,這樣棉花才能茁壯成長;掐油條,便是將棉花植株上除去主幹外旁生的枝條掐去,以保證其長直長高;打頭,是在棉花長到一定高度時,為防止其只長高而不結桃,便將其頂端掐去;噴葯,是在打頭的同時噴上矮壯素等葯物,使棉花不再長高而專心結桃。而其間的除蟲、拔草等工作,自不再贅述。
到了九月中,棉花開始綻放,便到最後一道採摘工序了。而這採摘,是種棉花的一場持久戰,時間長而任務重。一般棉花會從九月中旬到十一二月陸續開放,而便是到了臘月,植株已經枯乾的棉花經太陽一曬還會破殼而出;摘棉花便也要跟了棉花的一茬又一茬開放,隨開隨摘,而現開了的,又馬上便須摘下,否則一經雨淋,棉花便變了品質。摘棉花是一項精細活,因棉花開在植株從低到高的不同位置,所以有些需要半彎腰摘下,而有些又需要蹲低伏身才能摘下了。而且,摘棉花時又不便戴上手套,在九月摘頭花時尚且好辦,最多便是早上的露水淋壞了手指;而到了十月,棉葉棉枝已經乾枯,為了不弄臟棉花,便要小心地探手進去摘下,往往會被枯枝將手指戳破,而再往後去便磨成老繭了;到了十一二月如果還有要摘的棉花,刺骨的寒風往往又會把滿手的老繭吹裂,淌出血來還怕染臟了棉花。實在摘不出的「鐵殼」,便將棉桃摘回家去,坐在冬日的太陽里,以裂口累累的雙手一一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