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茶葉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
1、幼齡茶園管理:常耕鋤培土,防止牲畜踩踏,防治病蟲害,補植缺株缺內塘,保證全苗,進行定型修容剪,培養理想的茶蓬。 2、投產茶園的管理:冬季深翻,一般深翻15厘米左右,施足底肥,畝施農家肥150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進行整型修剪
㈡ 種植茶葉,有哪些方法要求技巧
一,茶葉要注意些什麼? 這個問題范圍太大了,從廣泛上來說:一,種植的技巧和各地區的氣候環境等一系列的管理。二:採摘的季節和防凍的措施。三:茶葉的存儲。狹義上說:茶葉是生活的必須品,有些人愛喝,有些人不愛喝,所以也是因人而意的,還有就是要知道飲茶的健康意識和功效。二,什麼時候該干什麼?茶樹種子繁殖既可直播又可育苗移栽。歷史上最早是採用直播,其能省略育苗與移栽工序所耗勞力和費用,且幼苗生活能力較強。育苗移栽可集約化管理,便於培育,並可選擇壯苗,使茶園定植的苗木較均勻。雲南大部分茶區因干濕季分明,並且冬、春連續少雨乾旱,直播一般難以全苗,故多採用育苗移栽。茶樹採用種子繁殖,主要應抓好以下幾點。
來種園管理
要獲得質優、量大的茶子,就必須抓好對採收茶子的茶園的管理,促進茶樹開花旺盛、座果率高而種子飽滿。
適時採收和妥善貯運
茶子質量的好壞,其生活力的高低與茶子採收時期及採收後的管理、貯運關系密切。適時採收,其物質積累多、子粒飽滿而發芽率高,苗生長健壯。茶子采後若不立即播種,則要妥善貯存(在5℃左右,相對濕度60%-65%,茶子含水率30%-40%條件下貯存),否則茶子變質而失去生活力。茶子若運往它地,要做好包裝,注意運輸條件,以防茶子劣變。
播種前處理
將經貯藏的茶子在播種前用化學、物理和生物的方法,給予種子有利的刺激,促使種子萌芽迅速、生長健壯、減少病蟲害和增強抗逆能力等。
細致播種
由於茶子脂肪含量高,且上胚軸頂土能力弱,故茶子播種深度和播子粒數對出苗率影響較大。播種蓋土深度為3-5厘米,秋冬播比春播稍深,而沙土比粘土深。穴播為宜,穴的行距為15-20厘米,穴距10厘米左右,每穴播茶子大葉種2-3粒,中小葉種3-5 粒。播種後要達到壯苗、齊苗和全苗,需做好苗期的除草、施肥、遮蔭、防旱、防寒害和防治病蟲害等管理工作。三,怎樣種出來的茶葉好看?
茶是採摘茶樹的嫩芽或新葉當原料,經過一連串的製作過程而製成的。
制茶過程為:采青→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初制茶) →精製 → 加工→包裝→(成品)這些過程對茶起哪些作用:
1、采青:茶只能採摘嫩葉,老葉無法用,這些細嫩的部分,採下來後稱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葉為一芯一葉;多采兩片葉為一芯兩葉。)
茶:芽茶類:以嫩芽做原料 茶性比較細致
葉茶類:以葉做原料 茶性比較粗獷
2、萎凋
萎凋:茶青採下來後,首先要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這個過程稱為萎凋。
萎凋分:在室外進行的為室外萎凋;在室內進行的為室內萎凋。
萎凋的過程:水份的消失必須透過葉脈有秩序的從葉子邊緣或氣孔蒸發出來。每部分的細胞都必須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發酵作用 。
失 水:葉子曬干曬死 造成味薄
積 水:沒有攪拌 造成苦澀
萎凋就是靜置與浪青交替進行。
靜 置:就是放置不動,讓水份補給到邊緣的地方,當然也讓已經可以發酵的部分慢慢發
酵。
浪 青:就是攪拌,先是促使水份平均消失,然後借葉子的互相摩摩擦,促進氧化。
3、發酵
發酵:指茶葉的面份與空氣起氧化作用,這個過程稱發酵。
發酵使茶發生變化:
香變:不怎麼發酵的,喝起來是股菜香;讓它輕輕發酵就會轉化成花香;
發酵變重後會轉化成果香;如果讓它盡情的發酵就會變成糖香;
香氣是發芽、開花、結果的變化。
色變:香氣的變化與顏色的轉變是同步進行的。
菜香的階段是綠色;花香的階段是金黃色;
果香的階段是桔黃色;糖香的階段是朱紅色。
味變:發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
發酵越多,離自然越遠,加工的味道越重。
4、殺青
殺青:是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這個過程叫殺青。
炒青:就是下鍋炒,也可是滾筒式,炒的茶比較香。市場上的大部分茶都是炒出的。
蒸青:用蒸氣把茶青蒸熟,蒸的顏色比較翠綠,而且容易保留植物原來的細胞纖維。
5、揉捻
揉捻:殺青過後,要將茶葉像揉面一樣的揉捻。
揉捻的功用:
第一、 揉破葉細胞,以利於沖泡。
第二、 成形。
第三、 塑造不同的特性。
揉捻包括:手揉捻、機揉捻、布揉捻
揉捻的次數越多,茶性就會變的越低沉。
揉捻分:輕揉捻,輕揉捻製成的茶成條形狀;
中揉捻,中揉捻製成的茶成半球狀;
重揉捻,重揉捻製成的茶成全球狀。
6、乾燥
乾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這時要把水份蒸發掉,這個過程稱為乾燥。
乾燥分:火爐上烘乾、手搖式乾燥機、自走式乾燥機。
7、初制茶
初制茶:乾燥過的茶就可以拿來沖泡飲用,可是這種茶外型不好看,品質也還不穩定,一般稱為初制茶
㈢ 茶葉種植技術
一、地塊選擇與土壤管理
地塊選擇是茶樹栽培過程當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一般來說,綜合茶樹生長所需的土壤條件、海拔高度以及地勢狀況等方面的內容來考察選定種植的地塊。在茶樹種植的土壤選擇方面,傾向於腐殖質含量較高、土層肥厚的微酸沙質土壤,這一類土壤一般具有比較良好的透氣、排水優勢。
平穩是茶樹種植過程當中對於地勢的最基本要求,建議茶農選擇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進行茶樹的種植。對茶園的土壤進行日常管理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土地肥力的保持,通過使用草葉的覆蓋可以穩定土壤對於水分的保持促進茶園土地的活性,還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雜草的發育以及蔓延。
二、平衡施肥
茶樹種植的施肥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步驟的內容,一方面是基肥的施加,另一方面則是追肥的應用。茶農應當選擇秋天時節在茶樹之間挖掘土溝,進行肥料的施加,推薦史丹利純硫基17-17-17。
基肥的施加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保證肥料的充足性。理想的施肥方法是採用生物肥料與史丹利的純硫基混合施加以豐富土地的營養成分。追肥的工作則是集中在茶樹發芽的早春時節,首選尿素為主,有機肥為輔。土壤的填蓋一定要注意攪拌的充分性與均勻性,為了避免土溝的下沉,應當是鋪蓋的填土高到地平線以上。
三、氣候災害和病蟲害防治
茶樹病蟲害防治要注意的問題包括乾旱的預防以及害蟲的防治。由於昭平縣具有夏季高溫少雨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在茶園的開辟上加強對抗旱能力的注意。為了預防乾旱,理想的茶園應當選擇在土層厚實的近水源地。病蟲害的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防治茶尺蠖可使用苦參鹼、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小綠葉蟬可選用藜蘆鹼、茚蟲威、丁醚脲;
防治茶橙癭蟎可選用礦物油、炔蟎特,防治芽葉病害可選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環唑。在病蟲害防治技術施用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農葯使用的頻率與課題應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對於茶樹天敵應當盡量採用利用而非殺滅的方式;加強對生物農葯的積極應用與推廣。
四、茶葉修枝與摘采
在適宜的時期對茶樹樹枝進行正確的修剪,對茶樹的長勢協調、茶葉的產量提高以及質量保證都是非常必要的。茶葉的修枝主要包括主幹確定、抹蕾工作以及整形修剪三個環節。一般情況下通過三到四次的植株修剪就可以突出茶樹的主幹,在首次的修剪當中一般落在茶樹上挑選三四條比較粗壯的枝條來作為留用的主枝以備進一步培養;
第二次修剪在上次的留選枝幹中再選定兩到三個分支。如此反復,就可以修剪出一米左右的主幹,確定出整株茶樹的樹形。
採茶時間的科學確定具有兩層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所採集到的茶葉在質量上能夠得到保證,另一方面則是可以避免對茶樹健康發育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實踐當中,根據茶樹特有的「早采早發」特點,形成了一套採茶的基本方法。
在理論上,茶葉摘採的一般部位出於中開面以及小開面的中間,無論是在春秋季節還是在冬夏季節都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在實際生產的茶樹栽培管理當中,一般在春季將茶葉的摘采稍作提前,這樣的茶葉採集方法有利於延長茶葉生長周期,處理好茶葉生長與採摘、質量與數量之間的矛盾。
拓展資料:
一、茶葉: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飲茶始於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茶葉
㈣ 茶葉種植生產技術規程
茶葉安全生產種植技術規范
標准號:DB33/T 675—2008關鍵詞:茶葉,生茶,規范茶葉安全生產種植技術規范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茶葉安全生產種植的基本要求,包括記錄的保留、質量安全要求、基地選擇和管理、生產技術管理和勞動保護等。
本標准適用於浙江省茶葉的種植生產。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准,然而,鼓勵根據本標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食品中農葯最大殘留限量
農葯安全使用標准
(所有部分) 農葯合理使用准則
農葯安全使用規范 總則
無公害食品 茶葉生產技術規程
無公害食品 茶葉產地環境條件
無公害食品茶葉
安全要求
應符合GB 2762、GB 2763和NY 5244-2004中表2的規定。
出口日本茶葉的安全要求同時參見附錄A。
出口歐盟茶葉的安全要求同時參見附錄B。
出口美國茶葉的安全要求同時參見附錄C。
出口韓國茶葉的安全要求同時參見附錄D。
基地選擇和管理
基地選擇
茶葉產地
茶葉產地應選擇在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包括交通主幹道),並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農業生產區域。
茶園環境
茶園環境應符合NY 5020的要求。
基地和茶園
工作室
基地應建有工作室,用於生產辦公。室內桌椅、資料櫥配備齊全,存放有關生產管理記錄表冊,張貼有關規章制度。有條件的生產基地,應配備配套水、電及通訊設備。
倉庫
基地應建有專用倉庫,分別存放農葯、化肥和施葯器械等。倉庫應符合安全、衛生、通風、避光等要求;內設貨架,配備必要的農葯配置量具、防護服、急救箱等。
廢物與污染物收集設施
基地應設有收集垃圾和農葯包裝等廢物與污染物的設施。
灌溉系統
茶葉生產應有專用水源,如專用水井、儲水池等,嚴防污染。專用水井井口應高出地面30cm,並配有防護設施,防止雨水倒灌、棄入污染物等。
有條件的茶葉生產基地,應建立水源管理系統,如供水管道、再利用體系、灌溉設備維護等,以保證水源供應,減少浪費。
植保員與肥料員
根據基地面積大小,應配備一定數量的植保員,負責有害生物發生情況的調查、預報、防治指導等。有條件的基地,可配備肥料技術人員,負責肥料施用技術指導等。
環境條件監測
新建基地應進行環境條件監測。以後每2年~3年,或在環境條件發生重大變化而有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安全時,應由有資質的監測單位及時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測,以確定是否繼續使用該基地。
檔案
基地每個地塊(片)應建立獨立的、完整的檔案和生產記錄檔案。如:平面分布圖、茶葉生產基地基本情況記載表、茶葉種植基地茶園地塊組成清單、茶葉種植基地農事活動記錄、茶葉種植基地農葯使用記錄、農葯購進和領用記錄、化肥采購和領用記錄、茶葉種植基地化肥使用記錄、茶葉種植基地鮮葉流向記錄、茶葉農葯殘留監控檢測登記表、茶葉種植基地茶樹栽培履歷和農產品生產基地人員登記表等。
隔離防護
基地周圍應建立隔離網、隔離帶等,以保護基地,防止外源污染。
標志標示
基地有關的位置、場所,應設置醒目的標志、標示。
生產技術管理
茶樹種植
茶樹種植應符合NY/T 5018-2001中的規定。
土壤管理和施肥
土壤管理和施肥應符合NY/T 5018-2001中的規定。
有害生物綜合防治
綜合防治原則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和協調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於病蟲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於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將各類病蟲草害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內,將農葯殘留降低到規定標準的范圍以內。
防治對象與防治指標
應按制定的防治指標,掌握防治適期施葯。
茶園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指標和防治適期參見附錄E。
農業防治
選用品種
換種改植或發展新茶園時,應選用對當地主要病蟲害抗性較強的品種。
合理修剪
修剪既可培育樹冠,又可改變病蟲的生存環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需合理控制茶樹高度,春茶後宜進行樹冠改造,秋末宜輕修剪可明顯地壓低葉蟎類的越冬基數等。
茶園翻耕
秋末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翻耕,可減輕次年象甲類害蟲發生,對在土壤越冬的鱗翅目害蟲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及時清園
秋末將茶園根際附近的落葉及表土清理至行間深埋,可有效防治葉病類和減輕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的發生。
物理防治
燈光誘殺
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其成蟲發生期,於田間點燈誘殺,減輕田間的發生量。
人工捕殺
對發生較輕、為害中心明顯及有假死性的害蟲,採用人工捕殺,減輕危害。
除草
宜採用機械或人工方法清除雜草。
色板誘殺
運用色板誘殺茶蚜等,可在田間懸掛黃色粘蟲板或黃色板條(25cm×40cm),每667m2放置40塊~60塊。
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當地主要的有益生物及其優勢種群,控制使用殺蟲譜廣的農葯、減少茶園噴葯次數及農葯用量。
性誘劑誘殺
性誘劑誘殺害蟲針對性強、效果好,宜大面積推廣應用。用戶可因地制宜的選擇使用。
茶樹主要病蟲害化學防治
茶樹病蟲害化學防治的原則
加強茶樹病蟲的測報,及時掌握病蟲害的發生動態。按制訂的主要害蟲防治指標防治,應掌握防治適期施葯、安全間隔期和施葯次數,降低農葯用量。改進施葯技術,提倡低容量噴霧,對一般蓬面害蟲,實行蓬面掃噴;對茶叢中下部害蟲,提倡側位低容量噴霧。
農葯品種的選擇和施用
農葯品種的選擇
農葯品種不應選擇國家農業部公告明令禁止在茶園中使用的農葯。
應根據進口國的要求,合理選擇低毒、低殘留的農葯品種。
茶園的病蟲害防治用葯方案遵照附錄F的規定。部分國家或組織禁止或停止使用的葯劑參見附錄G。
農葯的施用
應按照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控制施葯量與安全間隔期。
採摘和貯存運輸
應根據茶樹生長特性和各類茶對茶葉鮮葉的要求,按照標准,適時採摘。
機採茶園,採茶機應使用無鉛汽油和無鉛機油,防止污染茶葉、茶樹和土壤。
採用清潔、通風性好的竹編、網眼茶籃或者簍筐盛裝鮮葉。採下的茶葉應及時運抵茶廠,防止鮮葉變質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質。
貯存運輸過程中,不應對鮮葉造成污染。
投入品管理
肥料
肥料采購
肥料應從正規渠道采購合格肥料。不應采購下列肥料:非法銷售點銷售的肥料、超過保質期的肥料和進口國禁止使用的肥料。
肥料的儲存
肥料應妥善儲存。將其存放於清潔、乾燥且無水源污染的地方。
農葯
農葯的采購
應從正規渠道采購合格的農葯。不應采購下列農葯:非法銷售點銷售的農葯、無農葯登記證或農葯臨時登記證的農葯、無農葯生產許可證或者農葯生產批准文件的農葯、無產品質量標准及合格證明的農葯、無標簽或標簽內容不完整的農葯、超過保質期的農葯和進口國禁止使用的農葯。
農葯的儲藏
農葯應儲藏於專用倉庫。倉庫應符合防火、衛生、防腐、避光、通風等安全條件要求,並配有農葯配製量具、急救葯箱,入口處應貼有警示標志。
農葯包裝物處理
農葯包裝物不應重復使用、亂扔,應及時收回。應符合NY/T 1276-2007的規定。
勞動保護
培訓
凡使用、處理農業化學品的人員,以及所有操作危險或者復雜設備的人員都應經過正式培訓。
施葯保護
施葯時,操作者應穿著防護服。
警示標志
施葯後,現場應立即設立警示標志。其他工作現場和危險場所附近亦應設立警示標志。潛在危險區的警示標志應設於入口處。
記錄的保留和內容要求
記錄的建立
種植者應建立茶葉種植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有效記錄,以證實所有的農事操作符合相應的安全衛生要求,從而完善整個溯源體系。
記錄的內容
記錄的格式及內容要求按照附錄G的規定。
記錄的保留
必要的記錄應至少保留兩年。
中國有機農業網
㈤ 求學習下茶葉的種植以及製作方法
茶葉種植一般沒有什麼技術,只是長到五六十公分的時候及時剪枝,注意施肥,秋天少採茶,清明前茶葉比較好,應該此時採摘,制茶一般是用機器,手工比較麻煩,可以去茶場參觀學習的.
㈥ 《茶樹種植技術》
田間圃地育成的茶苗,移栽適期應選擇茶苗地上部休眠期,移栽成活率較高,或應據氣候專特點,避免屬在乾旱和嚴寒時進行。長江中下游地區種茶,在秋冬季或早春(11月至次年3月)都可以移栽。移栽時間早一些,有利於茶苗成活,但有的年份冬旱嚴重,大面積移栽澆水花工多,所以選在春初進行較好,這時溫度低,雨水多,茶苗移栽方法栽後澆水數量和次數都可減少。茶苗的移栽先要開好溝,選擇無風的陰天起苗定植。實生苗的主根太長,可以剪短一些。扦插苗在取苗前一天要澆濕圃地,以減少茶苗失水和取苗時傷根。從外地調運茶苗,要注意包裝與通氣,並澆水提高其成活率。茶苗移栽,每叢要用符合規格、生長基本一致的茶苗2~3株時進行種植,不符合規格的茶苗,在苗圃地歸並撫育,待次年後取用。茶根在土中力求舒展,然後覆土踩緊,防止上緊下松,讓泥土與茶根密切結合。移栽後若連續晴天,一般隔3~5天澆水一次,每次澆水要澆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濕潤,在種植最後覆土時,應使茶行兩邊蓋土略高,使種植線形成凹形,這樣有利於再次澆水時,水分集中,不致流失。
㈦ 種植茶葉有什麼技術
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有許多山區和半山區的農田改種茶樹,以提高經濟效益。現就農田種植茶樹應注意的幾個技術問題提出以下看法。
1、田塊的選擇 茶樹具喜溫、耐陰、喜酸、怕鹼、喜濕、怕淹的生物學特性,其根系需要疏鬆透氣、肥沃潮潤的土壤環境。因此種植茶樹的農田應選擇地勢較高,光照充足,土壤酸性,土層深厚,土體疏鬆,質地砂壤,地下水位低,通透性能良好,不積水,能灌能排的山壟田塊為宜,切忌選擇地勢低窪或地勢平坦,地下水位高,積水難排的水田地段。
2、打破犁底層 因水稻根系淺,農田經長期耕作,漬水土粒高度分散,所以耕作層淺,深度為20~30cm。由於常年在同一深度耕作,經常受到耕犁機械壓實以及耕層細土粒向下淋溶沉積的影響,在耕作層以下形成一個緊實的犁底層,其厚度約為10cm。犁底層保水性能好,對水稻生長及水分管理有良好的作用。而茶樹根深一般在60~80cm,堅實的犁底層不但影響茶樹根系的伸展,而且還容易積水造成澇害。所以對改種茶樹的農田在種植前必須進行深耕,打破犁底層,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氣透水性能,為茶樹根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如勞動力充裕,在種植前要進行全面深耕,一次打破犁底層,若勞力不足,可先破壞種植行下的犁底層,待農閑時再進行補耕。
3、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統 雨季積水引起的漬水濕害對茶樹生長影響較大。土壤水分過多,積水時間過長,會因通氣不良造成土壤氧氣缺乏,導致根系生長停止,腐爛枯死,妨礙茶樹生長。因此農田種植茶樹必須建立排灌系統,因地制宜開好三溝,即排灌溝、圍溝、畦溝,做到能排、能灌,既要能及時排除積水,又要能滿足茶樹各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茶樹經過連續採摘,體內的大量營養物質被消耗,時逢夏季高溫,土壤板結,雜草叢生,且地力下降,蟲害較多,影響正常生長。因此,夏季茶園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恢復茶樹生機,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夏秋茶優質高產。
除草鬆土。防止草荒是夏季茶園管理的重要內容。一般在樹冠滴水線內為10厘米,在滴水線外為20厘米,並挖掉石塊、雜草和草蔸,打碎土塊,疏鬆土壤,使其通氣、透水,提高積蓄和供給水肥的能力,加速土壤熟化,形成松軟肥沃的耕作層,促進茶樹早生快發,提高夏秋茶的產量。
追施夏肥。春茶採摘以後,樹體營養物質大量消耗,新梢停止生長,而根系生長加強,因此要及時施肥補充樹體養分。據試驗,一般從茶園採收100公斤於茶,應補償10公斤純氮,才能維持土壤原有肥力水平。
如預計畝產150公斤干茶,應施15公斤純氮,其中5公斤作基肥,10公斤作追肥。有機肥如菜餅、堆肥、廄肥、綠肥等,或每年或隔年作基肥,可作隔行施,並結合施磷、鉀肥。
在茶園施肥中,追肥次數可適當多些,使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季節分布比較均衡,在生長的各個高峰能吸收到較多的養分,以利增加全年產量。每年施兩次的為:春茶前施60%,夏茶前施40%。每年施3次的為:春茶、夏茶、秋茶前,分別施40%、30%、30%,或50%、25%、25%,氮、磷、鉀的配比為2-4:1:1。
一般每畝茶園在夏肥中施用尿素15公斤,普鈣或鈣鎂磷肥11.5公斤、氯化鉀7.5公斤,結合茶園鬆土除草,在茶樹樹冠滴水線外緣,挖一條深12-15厘米深的小溝,深施後立即覆土,最好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施完夏茶肥。
修剪樹冠。投產茶園的茶樹修剪,一般只採用輕修剪和深修剪二種。深修剪主要用於樹冠分枝過於密集,並出現雞爪枝和回枯枝,對夾葉大量發生,茶葉產量明顯下降的茶樹。深修剪的深度是剪除樹冠面上10-15厘米的枝條。
深修剪對當年產量有一定影響;一般在茶樹開始出現衰老後,隔5-7年進行一次。輕修剪是剪去樹冠面上突出的枝條,一般剪去3-5厘米左右,修剪時期應抓緊在5月下旬以前進行。
防治病蟲。夏季茶園重點是防治茶餅病和茶芽枯病,蟲害的重點是茶毛蟲和茶尺蠖。茶餅病主要危害新梢和嫩葉,病斑在葉的正面凹陷,背面呈饅頭狀突起,並產生灰白色粉末狀孢子。
防治時可用0.2%-0.5%硫酸銅溶液噴霧,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2-3次。茶芽枯病造成的病葉扭曲,呈不規則形,枯焦狀,病斑黑色或黑褐色,一般在夏茶的嫩葉上發生。
㈧ 茶葉培訓種植
一、 新茶園建設
1,園地規劃:我鎮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鎮,新茶園規劃要因地制宜,一般選擇海拔高度1200—1800米之間、土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肥沃,周圍植被良好,氣候溫和,坡度適中,交通便得的地方作為新茶園。
2、 園地開墾:沿等高線開挖水平台地,檯面寬2米,台距1.5米左右,道路、排灌系工程、綠化帶、場部(茶廠)要合理布局,園間有一定的植被。
3、茶樹良種繁育技術:一般採用短穗扦插和茶籽起直播兩種方法,短穗扦插法採用半木千質化的一年生枝條作插穗,穗長5厘米,帶一葉一腋芽,苗床採用黃壤衛生土,苗床保持濕潤、遮陰,於6—11月份扦插,一齡茶苗出圃定植;茶籽直播法即採用完成成熟的茶籽鮮果直播。
4,茶樹種植技術:挖種植溝深80厘米,寬60厘米,施足底肥,一般畝施農家肥2000公斤或100公斤復合肥,採用單株定植方法,株距40厘米,畝植2000株左右,定植時間在6—8。
二、茶園管理
1、幼齡茶園管理:常耕鋤培土,防止牲畜踩踏,防治病蟲害,補植缺株缺塘,保證全苗,進行定型修剪,培養理想的茶蓬。
2、投產茶園的管理:冬季深翻,一般深翻15厘米左右,施足底肥,畝施農家肥1500公斤或復合肥50公斤;進行整型修剪,使茶樹保持一定的樹型高度和茁狀的發芽面,巧施追肥,每結束一次採摘,及時進行葉面噴施,常用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加強病蟲草害防治,我縣採摘期發生蟲害較重的是小綠葉蟬,一般先用高效無毒茶葉專用農葯(如安納A0—18等),禁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葯(如六六六、DDT、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冬季噴施波爾多液進行封園,保持茶園豐產穩產。
3、採摘技術:採摘方法有留一葉採摘法、留二葉採摘法、留魚葉採摘法三種,鮮葉標准分為五級,即一級:多為一芽一葉及少數一芽二葉組成,芽葉整齊,鮮嫩度好;二級:主要由70%的一芽二葉和30%左右的一芽三葉組成;三級:由一芽二葉和一芽三葉各佔一半;四級:由較粗的一芽三葉和細嫩單片對夾葉各佔一半;五級:主要由粗老單片,對夾葉,芽葉比重極少,鮮葉貯運中要做到採下的鮮葉及時鬆散地放入茶蘿中,防止發熱變紅。
三、低產茶園的改造技術
低產茶園是批單位面積產量低的茶園,在我縣單產低於30公斤的茶園屬於低產茶園,應作為改造提高對象,造成低產的主要原因是:
①老茶園樹勢衰老,新茶園栽種質量差,幼期失管;
②生態條件不適宜;
③開墾質量差,肥培管理差;
④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等。
四、改造技術要點為:
1、 改土:冬季深耕15—20㎝,進行客土培園,重施底肥,一般畝施1000—1500公斤農家肥或復合肥40—50公斤,套種綠肥。
2、改樹:包括樹冠改造和根系改良,樹冠改造一般採用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深修剪剪去樹冠表層的三分之一,重修剪剪去植株高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台刈高度距地面15㎝左右,即根頸處;根系改良,以深耕方式斷傷部分衰老的茶樹根系,促其再發新根群,於根系旺盛生長前的9—10月間進行,或在樹冠改造的同時,結合增施有機肥或茶樹專用肥進行。
3、改園:重新補植缺株斷行部分,改換劣質品種,整修梯坎,套種綠化樹種,恢復成密植豐產園。
4、加強常規管理,提倡病蟲草害防治採用物理、生物、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如六六六、DDT、草甘磷、甲胺磷、敵敵畏、樂果等)逐年向無公害茶園轉化。
五、無公害茶生產技術
無公害茶是指不含污染物質或即使含有少量污染物質,但低於規定的允許標准,對消費者沒有公害的茶葉的總稱,它包含低殘留茶、綠色食品茶(A級和AA級)、有機茶三類茶葉,這三種茶雖屬無公害茶,但三者的生產依據、標准不一樣,它們之間仍有較大的區別。
1、生產和加工的依據不同,綠色食品(茶)是根據我國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標准進行生產和加工的,低殘留茶則是根據當前歐盟提出的農葯殘留標准而進行生產的;而有機茶的生產和加工標準是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的基本准則而制定的標准進行生產和加工。
2、 生產和加工的標准不同,綠色食品(茶)A級和低殘留茶的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葯,也允許使用化學肥料,但產品中的殘留必須符合我國農葯殘留標准,而有機茶和綠色食品(AA級)的生產過程中則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的農葯、化肥和生長調節劑,而只能使用有機肥或生物農葯,產品中不得含任何數量的農葯和化肥殘留。 3、管理方法不同,綠色食品的頒證是由我國農業部和各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對生產基地環境檢測和質量認證,證書有效期為三年,低殘留茶目前尚無管理系統和頒證制度;有機茶的頒證是由IFOAM認定的單位才有資格進行。我國有機食品的最高管理部門是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有機茶的審批和檢測由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及其批準的有要開發分中心(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根據IFOAM規定,有機食品茶AA級和有機茶證書有效期為一年,第二年必須重新進行檢查頒證。
無公害茶生產關鍵技術要點為:選擇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周圍無污染源的地方作為無公害茶生產與加工基地,茶園常規管理採用生物、物理、農藝等方面的措施,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資。
㈨ 茶葉的種植方法和管理
你好
茶作為世界幾大飲品之一,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茶葉中含有多種有益成分,對人身體具有一定保健功效。茶水也可以對人體過多脂肪進行消解,並清理腸道垃圾。茶葉益處多多,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下茶樹的種植管理技術,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探討交流。
1、土壤條件
茶樹屬於喜肥的樹種,所以種植的土地一般要肥力充足。通常在種植茶樹前對田地翻耕兩次,第一次翻地深度達到10~20cm,然後以農家肥來養土,第二次深翻在40cm以上,再次施氮、磷、鉀復合肥料。此外,還要清除田地中的雜草和埋在土壤中的石頭及瓦礫等雜質,這樣才不會影響到茶樹根部吸收營養。當清理完雜質後就將土地挖成壟狀,即長條形,寬度約為1~1.2m,為後期茶樹幼苗種植做好准備。
2、幼苗管理
茶樹一般種植的幼苗會同時種植3~4種,按面積大小來選擇,50畝以下就3種,50畝以上就是4種。幼苗在移植的時候最好將根部沾染一些稀土,利於保證存活率。3種苗按收獲時間的早晚分區種植,比例在1:1:1。一般幼苗在初次種植時都需要進行防寒,即在根部加上一些乾草之類的東西,給幼苗保溫保濕。種植後一定要澆透水,這個對前期茶樹的生長很有好處。
3、後期肥水管理
茶葉樹由於根系偏淺,所以隊醫乾旱和濕澇抗性都不強。一般夏季一定要經常施水,但是盡量不要從頂部噴灑,一般建議是從中間的過道往兩邊甩水,這樣會直接淋到根部,雨季要時刻注意防水。施肥以多次少量為主,最好是能以混合肥的形式進行。一般施肥時間在每次採摘前3天左右,這樣有利於新芽的再次成長。
4、日常管理
除草一般是茶葉樹常需要做的,不過這里的除草一般是清理比較旺盛和長的比較大的草,畢竟幾十畝的草不能完全清理的過來。其次對於一些落葉盡量的都清理走,因為茶葉樹的葉子不是很好的肥物,最後就是一些病害的植株,一般處理不了的話最好移植走,避免感染更多的茶葉樹。
㈩ 茶葉怎麼種植技術
茶葉種植技術:
開墾
茶園開墾坡度15°以下平緩坡地直接開墾。翻墾深度50厘米。坡度15°以上坡地,以等高水平線築梯坎,梯面寬應大於1.5米,然後翻墾。屬塾地的,經過深耕平整就可劃行種植;生荒地分初,復墾兩次。初墾深度達50厘米,深耕後不必整碎土塊,以利蓄水。墾翻時注意不要把草皮翻入底層,以便復墾時清出園外,初墾完畢,就可以進行復墾,復墾深度為25-30厘米。復墾要求敲碎土塊,除凈柴草根。切忌把生長密結的草皮塊翻入下層,免得雜草腐爛後形成孔洞,影響茶苗根系水肥吸收。
定植
要利用地下部活動的生長時期進行定植,有利於根系的伸長和發育,也有利於吸收土壤養分供地上部的開始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高山地區的茶苗定植時期宜掌握在每年的2月份(春節前後)進行。
在完成開墾的茶園定植溝內用定植農具挖穴10-12厘米深,穴徑10厘米以上,把茶苗垂直種於穴內,填滿土,並壓緊壓實,或用農具夯實苗莖部三方土層,再培上細土1-2厘米,澆透水分,苗木定植時要比正常深1-2厘米。如果能選擇在下雨之前定植最為理想。茶苗定植要採用「雙行單株」的方式,株距30厘米,株與株之間呈三角形。在定植溝茶行中鋪放3-5厘米厚的稻草或其它草類植物進行覆蓋,有利於保溫保濕,又達到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
修剪
修剪時期應掌握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10月中旬秋茶結束後為宜。 修剪方法如下:
定型修剪:其目的是茶樹在幼齡階段中培養合理的樹體骨架及豐產樹冠。一般進行4次,每次定剪的新梢刀口處必須要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第一次修剪結合定植在離地15-18厘米處定剪;第二、三、四次定剪要求在前一次定剪刀口向上提高15厘米處定剪。經過四次的定型修剪樹高已達到60厘米,有2-3級的分枝結構,初步形成合理的採摘樹冠,即可投入生產。
輕修剪:輕修剪的目的在於調整樹冠,培養良好的採摘面。每年進行一次,輕修剪的程度,以剪去蓬面上3―5厘米的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上的小樁頭、無用新梢等。
深修剪:經過多年的採摘和輕修剪的樹,應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樹冠上部10-15厘米的一層枝葉,使茶樹重新抽發新枝,提高茶樹發芽能力,延長茶樹高產穩產的年限。
重修剪:對半衰老和未老先衰茶樹,一般以剪去原樹高的1/2為宜,結合整理(抽剪),重新培養健壯枝乾和採摘樹冠。
台刈:對十分衰老的茶樹,宜在離地面約10-15厘米高處鋸(或剪)掉全部枝幹,重新培養樹體骨架結構和採摘樹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