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生活教育的學習心得
我認為,教育學不能單純作為知識內容進行教和學,更重要的是,作為教師教育專業的基礎課程,如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並且會運用知識,這就須要在教學中做到:
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准確的定位。始終將自己作為教學者與學習者相統一的角色來看待。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於學習者,一個與學生在課堂生活中共同成長的學習者,通過平等地討論和對話,表達自己的教育認識,吸納學生合理的教育見解,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改變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形成互動、合作的教學模式,開辟教育學第二課堂。在課堂上,提倡平等對話,在課外,提倡積極交流。
此外,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找回自信與尊嚴,這是真正培育學生教育智慧和形成個人教育知識的前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提問與思考,要欣賞學生的表白與論述,要為學生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思想提供機會與條件。我希望學生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名老實的只會用耳朵學習的機器。為此,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課堂上形成教師的知識與話語的霸權,要傾聽學生的表達,要尊重學生的見解,要謙遜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與看法。一定程度上學生與我都獲得了某種認識上的自由,我驚喜地看到,許多學生開始能夠從教育的角度,用教育的思維,形成教育的理念與智慧。不僅如此,我更希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自由與愉快
我們都知道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但現在的封閉式教育也太過於嚴苛。我認為封閉式的教育是是把學生與社會進行分離。清朝閉關自守致使我國落後於其他國家。教育同樣如此,學生最終會走入社會。學生只有在社會環境中才有利於打開思維,鍛煉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並且讓學生充分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封閉式使學生被束縛在校園這個特定而狹小的空間里。教育具有社會功能。同樣人的個性的本質屬性也是社會性,要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只有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證。
但現在在有些學校學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分數。就拿高中來說吧,只要考試結束就立即在班上和學校排名次,,甚至與全市或全省的考生進行分數排名。最終搞成了分數才是最重要的事兒。這也是現代教育現存的問題之一——片面追求分數。從而有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這些問題使學生不是因為學習而學習,而是因為成績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努力,成績差的學生失去自信心。使學生成了學習的被動者。也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偏離軌道。整個中國教育界形成了一個風氣——知識「萬能論」。
「重知識輕能力」抹殺了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整天在書本之中徘徊,而沒有多少時間感知世界之靈、體驗生活之美等。從而使學生麻木,沒有創造力,缺乏思維「變勢」而形成了思維「變勢」。
「重知識輕能力」也是現代教育的問題之一。教育學中提倡能力重於知識,發展學生各項技能,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等。但往往不能實現。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進程,教育也在不斷發展,但文明似乎在逆向發展。縱觀古今中外,文學的最高境界應該追溯到中國古代了。從「四書」、「五經」到《孫子兵法》,從孔子的儒家文化到孟子的「仁義之道」,從「絲綢之路」再到李白、杜甫、蘇軾的詩詞歌賦。皆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甚至影響了全世界。而今天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超越這千百年前的古人了,也沒有多少詩人作家可以造就出古詩詞的詩情畫意了。
都說智慧都裝在中國人的腦子里,但看一看在諾貝爾獎項上的中國人是屈指可數。我們的祖先卻在那時抒寫出了許許多多輝煌的篇章。但世界名人也大多數都是外國人。中華民族五千年華夏文明史,創造過多少奇跡,可到我們這里就再也沒有超越了,並且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東西,我們都不能完全地保留住。
這些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缺乏創新意識吧。而教育又直接影響著這些。「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知識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有可以超過知識的東西——靈魂。教育傳授知識,不過我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於對人的靈魂的塑造。而這關鍵在基礎教育。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個性,發展情感、態度、何價值觀的關鍵時期。
因此知識不是靈魂的真正「塑造者」,靈魂的真正塑造者應該是心理學中的「個性」。因此,教育者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塑造學生的性格。
另外,價值觀對一個人的影響深遠。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廣大的教育學者們別忘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授業」時還有「傳道」、「解惑」更為重學習教育學的意義,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做到: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搞好教育。我國的教育學以馬列主義為理論基礎,以發展、變化、唯物、辯證、動態的觀點為指導,去分析、認識與把握教育現象及其本質屬性。因此,學習教育學可以使我們逐步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觀,提高我們投身教育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與預見性,也能使我們在各種錯綜復雜的教育實際中堅持正確的方向,掌握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說:「不學教育學,照樣能上課。」當然,現實中這種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否學習教育學,掌握教學規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因為,上課有好壞優劣之分。一個卓越而成功的教師正是藉助教育學的理論睿智,敏銳地觀察課堂上學生心理活動的脈搏,恰當地利用科學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活潑,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隨著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給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矛盾和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並且把兩者辯證統一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對不良影響的「抵禦」與「免疫」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實現培養目標。
青少年時期容易受外界影響,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只有掌握德育過程的特點與規律、原則與方法,並將其建立在社會發展需要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科學基礎之上,才能使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按照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健康成長,學生才可望成為具有健全個性、奮發有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
㈡ 如何理解一日生活都是課程
一日生活什麼都會出現,每天面對的都是新的東西,總會出現一些自己想不到的事情,
保握好現在,丟掉昨天,活在今天才是最重要.
㈢ 怎樣理解"一日生活皆課程"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把集體活動看作是幼兒的學習活動,而應該把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都賦予教育意義,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一、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習慣
所謂習慣是一種行為的模式,是在反復「操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就是說在刺激和反應之間,由於不斷地重復而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系,習慣隨著不斷的重復而日益鞏固,越來越不容易改變。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對於人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習慣體現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還說過:」凡人生所需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的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絕了,不易變。「美國許多著名的傳記作家分析名人的傳記後得出結論:幾乎沒有一位名人在兒童早期未曾獲得良好的教養。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嬰幼兒時期最該培養的,這才是根的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五大領域的培養目標,特別強調幼兒興趣的激發和習慣的養成。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知識教育,而是養成教育;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養成習慣。 其中,健康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注意保持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生。因此,在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時,以」三餐一點加午休「為實踐載體來落實《綱要》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例如:進餐活動我們會這樣做:充分的准備工作是進行好進餐活動的基礎。首先教師一般情況下會從這七個方面做准備:
1、准備輕音樂。(如:班得瑞音樂)進餐時放輕音樂,營造高雅、輕松的氣氛。
2、准備適宜的餐具。餐具要使用科學、利於孩子吃得文明,進餐時盤子碗能夠同時使用,鍛煉孩子用盤子吃菜的能力。幫助孩子學會科學進餐。(如:學會了乾的食物和流質食物同時吃或根據需要吃)
3、積極向上的教師狀態(語言、表情、心理、行為)。教師動作輕、語言柔和,語言起到積極的作用,行為起到榜樣的示範,要給孩子營造輕松的心理環境。
4、物品要定置擺放。桌椅是否寬敞利於孩子進餐,進餐中的所需物品是否准備到位,固定位置擺放。
5、設定有價值的教育內容。(飲食、安全、禮儀、主題等)
6、合理的人員分工。主班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一日生活活動,使教育內容更充實、有效、全面,其他教師做好盛飯添飯和環境衛生的維護。
7、教師和幼兒要成為環境的維護者。教師及時擦桌面、掃地面,引導孩子不撒飯,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
二、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增強了教師的保育意識
在過去,一提到幼兒園的保育工作,大家就會認為是打掃衛生,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服務的機械勞動。通過園級培訓,現場提問,年級每天的督促檢查,每周的班會交流。經過」一日生活皆課程「的落實,大家才醒悟到,在管理幼兒吃喝拉撒睡的同時,是觀察孩子和了解孩子的過程,是與孩子有更多交流時機的過程,是給予孩子母親般愛的過程,更是給予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過程。因此,教師保育孩子由被動的機械式勞動,轉化為真誠的充滿愛的表達。
三、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教師關注到了幼兒的身心健康
幼兒期,是幼兒身體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更是孩子人格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因此,作為教師不光要關注幼兒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幼兒的心理發展。首先在」三餐一點加午休「上,重視幼兒的身心健康。過去,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快快快,人家都吃完了,就你還沒吃完。「」老師要打掃衛生了,你到那邊吃去。「」快躺下,看誰還沒睡著。「等類似於這樣的催促孩子,讓孩子心裡常產生一種不夠穩定和愉悅的心情。現在,教師通過學習」幼兒的身心特點「,把三餐一點加午休當課程來實施,是教師進一步認識到吃飯睡覺對幼兒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兒的三餐一點加午休期間,營造安靜、輕松、愉悅的環境是每位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
其次,在一日活動的其他教育環節,教師首先做到,讓孩子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獲得自由。教師的語言要能起到榜樣的作用,做到不在群體幼兒面前批評某一幼兒。當幼兒發生不良行為時,單獨查明原因,正面引導。對特殊幼兒做典型案例,做到關注幼兒個體差異。
四、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增強了層級的管理職能
在我園落實」一日生活皆課程「的過程中,實現了三級雙向互動管理模式。過去的教育教研,主要是一個單線走的過程,而且教育和保育不能夠有效的結合,在」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引領下,用主題課程統領全部的教育內容,在日核心經驗的落實下,達到人人對教學的有效參與,使教育教學是全班教師共同實施的過程。班主任從過去的主要管理班務,轉變到班主任具有培訓指導本班教師的能力,具有全盤把握和協調本班保教工作的能力,具有調動和促使本班教師有團隊精神的能力,具有帶動本班教師落實教育理念的能力。年級主任從過去的主要是傳達會議精神和被動管理,轉變到具有大局意識的管理者,能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能形成橫向互動,三個年級主任之間又形成了縱向互動。
五、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找到了教研的突破口
幼兒園的課程應在三教或兩教一保共同協作下開展,其中,班主任是課程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同時,班級在形成周、日活動計劃時,是平行班共同研討的過程,日核心經驗又是三教共同研討的過程,班主任能做到實施過程中的指導。達到了,周周有教研,日日有教研,時時有教研。這樣的過程,是集體智慧的體現,是所有課程能相互滲透補充達到教育內容渾然一體的探討空間,是達到人人對課程了解的時機,是教師共同提高的過程,是課程不因人員問題正常進行的途徑。
六、實施一日生活皆課程,實現了大型活動進課程
六一活動幾乎是每所幼兒園上半年的中心工作,過去更多的是老師指定好活動形式及內容,幼兒是被動的實施。我園將」六一「活動以主題的形式,按年齡段做出符合幼兒年齡的主題活動實施計劃,每天的活動賦予教育意義,孩子成為活動的主人,並將活動滲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如:六一是誰的節日?你想怎樣慶祝節日等活動。讓六一真正屬於孩子,讓孩子因六一而快樂,成為了這次主題的真實寫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以上,是我們在實踐」一日生活皆課程「過程中的幾點收益和感悟,我們堅信」生活即教育「這一理念的科學性,我們也將在今後的工作中更進一步的挖掘其內涵與價值,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創造屬於他們的樂園,還孩子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㈣ 你是怎樣理解一日生活皆課程這一保教理念和課程觀的
每天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必修課,時不時的包涵潛在的知識和能力訓練…
㈤ 考核幼兒園一日生活指引後感想和收獲
生活環節是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幼兒一日生活的養成有助於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發展。由此可見,幼兒一日生活環節中的點滴小事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教委領導的組織下,我們一起觀看了視頻中幼兒園里幼兒的一日生活情景。看後我恍然大悟,原來平時我們給孩子的束縛太多,孩子們的一日生活也可以在有秩序的情況下變得如此豐富多彩,而不是一味的按部就班。 首先展現的是入園好時光。核心理念是要讓幼兒喜歡上幼兒園,來到幼兒園要有一定的安全感,能積極愉悅的參加入園活動。怎樣才能讓幼兒喜歡上幼兒園呢?就是在於老師們平時怎樣和孩子進行溝通教育。視頻中,幼兒來到幼兒園在老師的引領下觀看圖片,看圖片里的小朋友是怎樣疊衣服、疊口罩、疊圍巾的。之後老師和孩子一邊說兒歌一邊疊衣服,孩子們從中找到了樂趣,而不是單純的去疊衣服。細想我們平時是怎樣做的,我們只是幫助孩子脫下衣服然後代替他們疊好,久而久之就有了依賴。我們的工作量增多,從而覺得工作枯燥、乏味。 趣味點名環節。幼兒每人扮演一種小動物,老師點幼兒的名字,點到的幼兒要說出自己是一種什麼動物,然後模仿該動物的基本特徵。這樣既鍛煉了幼兒的積極參與的表現能力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使得點名環節更生動有趣了。想想我們的點名,平時只是形式,毫無興趣可言。 趣味盥洗。核心理念是懂得盥洗對身體健康的好處,並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感受盥洗所帶來的舒適和愉悅的心情。視頻中的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唱著兒歌輕輕鬆鬆就把小手洗干凈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在盥洗過程中就把衛生習慣慢慢養成了。在今後我們和幼兒盥洗時也要吸取別人的優點,爭取把好的習慣引領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溫馨用餐。在進餐過程中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喜歡吃多種食物,不挑食。視頻中的孩子在吃飯時會自己介紹今天的飯菜,說出它們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好處,孩子們吃得很開心。看到這里想起我們的孩子在吃飯時的種種,要想有好的改進不去反復的重復現狀,就要在今後的一日生活中下足功夫,使之眼前一亮。 看了以上的幾個案例,使我真正明白了一日常規並不是只用來約束和管教幼兒的。而是在活動中協助幼兒能更好的融入到集體生活中,讓幼兒能自由的投入、參與、嘗試到日常常規中。活動時要挖掘孩子的亮點,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每個孩子的事都不是小事,老師要耐心的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孩子的進步都要盡收眼底,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為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我們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