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師業務培訓有哪些
一:教師培訓內容
教師校本培訓的內容可以根據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專長創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傳統的課堂灌輸式傳授知識的陳舊方法入手,採用教師培訓與攻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難點相結合的培訓內容。以此謀求各校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並建設起一支能夠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健全人格,具有扎實科學文化基礎,創造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有特色的師資隊伍。
二:校本培訓有五種類型:
一是學校教育理念、教育技術的培訓;
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訓;
三是區域民俗文化、歷史遺產的培訓;
四是學科事業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
五是優秀教學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訓。
三:培訓課程建構有五大模塊:
(1)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職業道德修養
(2)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
(3)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
(4)現代教育技術
(5)學科最新的基本理論及教改信息
四:拓展資料:
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由教育部、財政部2010年全面實施,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 「國培計劃」包括「中小學教師示範性培訓項目」和「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項目」兩項內容。
中小學教師示範性培訓,主要包括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班主任教師培訓,中小學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培訓等示範性項目,為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培養骨幹,作出示範,並開發和提供一批優質培訓課程教學資源,為「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項目」和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主要對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同時,引導地方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加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培訓計劃主要包括農村中小學教師置換脫產研修、農村中小學教師短期集中培訓、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 2010年起實施的高校一共有9所,即2+7高校。2指兩所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廣州大學,7指七所師范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
五 具體請參考網路:
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
B. 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有哪些
教師培訓筆試一般會考教育理論知識、公基或行測這類的,主要是看公告上的要求,中公教育培訓的課程也會根據公告上專門推出課程,面試課程也是一樣,針對每一個學科開班,可大大提升同學說課和試講的能力。
C. 如何打造師訓體系,組建教學精英團隊
前段時間學校管理系統和一家創辦了十三年的教育機構交流時他提到,早些年效益很好的時候想過擴張,但由於校區聘請的老師都是公立兼職教師,無法專門培養自己的教學團隊,整個公司至今只有二人。可見,教學團隊的組建對教育機構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今天主要聊聊培訓機構如何打造師訓體系及其落地。
一、師訓的主要目的是,新教師通過專項階梯課程體系培訓,明確自身角色定位,掌握學科授課技巧,提升教學專業技能,不斷發揮自我才能,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學科教師。同時,將新教師個人職業生涯與校區人才發展戰略相結合,打造專業的教學團隊,從而推動校區持續發展。
五、為及時評估培訓效果,培訓結束時,通過三層評估的方式,層層評估。首先下發培訓反饋調查表,衡量學員對具體培訓課程、培訓師與培訓組織的滿意度,課後三天內要求學員提交培訓心得,衡量學員對培訓內容、技巧、概念的吸收與掌握程度。
學校管理系統認為,教培行業師訓課程體系的搭建並不難,難的是課程體系搭建後,如何最終落地。一套課程體系落地執行必須把握三個關鍵點:講師的選擇、課件的研發、效果的評估,最後固化整個師訓體系定期執行,形成一個持續性項目。
D. 老師培訓哪些課程
首先中小學遠程課程培訓的優點有
第一、資源共享,通過網路平台,整合全國一線教師的教學心得和教學經驗以及好的教學策略,在同一個平台上大家相互交流、溝通、辯論,促進教學交流讓優勢資源得到更好地推廣,尤其對一些教育教學條件比較差的地方,在這個平台上達到了一種平等。有利於教學資源的普及和教學經驗溝通。
第二、在農村教育教學的資源和城市教育教學資源的差異比較大的情況下,通過這種網路學習、交流和論壇交流的形式,至少在教學軟體上可以適當縮小城鄉的教學差異。讓優勢資源通過網路平台得到更好的普及,讓農村學生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這種培訓的缺點有:
第一、平台的建立雖然帶來了快捷和便利,但是這種培訓總感覺到力度還是不夠,不過隱,看得到效果,缺少現場感,能給教師多提供些直面交流的機會就完美了。
第二、學習的內容太少,視屏就這么幾個,能不能多提供些教學現場視屏,不夠豐富,學習的面比較有限,多一點各種各樣的案例分析會更加有利大家相互交流與學習,不要流於形式。
E. 新教師培訓的內容包括哪些
一、終身學習是「潛教育」對教師的理想要求
學生時期正處於一個人的品格塑造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來,並通過教師「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師的言傳身教也毫不例外地會對學生人格的形成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功效。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先生認為習慣的培養更多的要靠「潛教育」。「潛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輕松。
二、終身學習是「人文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
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緩。在教學中,如何挖掘、發揮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門學科教師面臨的值得探究的一個課題。以數學教師為例:教材中有許多重要的知識是我國古代數學家智慧的結晶,向學生介紹這些輝煌的成就,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民族自尊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如在教學「圓」時,可以向學生介紹「π」與祖沖之的「祖率」,還可以隨時相機向學生介紹現代的楊樂、張廣厚、華羅庚、陳景潤等著名數學家的研究水平和對世界的貢獻等等。通過史料與史實的介紹,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無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這些,教師沒有人文意識與人文素養是行不通的。
三、終身學習是「新課程」對教師的現實要求
首先,新課程強調學科的綜合和開放,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需要教師廣泛地閱讀,睜開眼睛看看課堂之外的「風景」。第二,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關注生成,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心理需求出發,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所了解,能靈活巧妙地應對課堂即時生成的種種情況。這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第三新課程強調實踐探究,要求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自主探究,這就需要教師心中裝有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及其相關的引導經驗。然而以上這些知識的獲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學習。面對新課程,教師需要做的准備很多,但不管做什麼樣的准備,始終離不開教師的學習。
四、終身學習是「教學相長」在信息時代的客觀要求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網路普及,通訊發達,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學生所獲得的信息先於教師或超過教師的事,是經常出現的。雖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但課堂上經常出現尷尬的「反哺」現象,不能不說是對教師威信和尊嚴的挑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在學生面前點燃一個知識的火花,教師本身就要吸取一個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脫離那永遠發光的知識和人類智慧的太陽。教師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讓「教學相長」的思想在現代教育中顯示其生命的活力。
由此可見,終身學習理應成為在座的每一位骨幹教師的一種生存的理念,它是教師自身發展、專業成長的必然選擇。
復合型知識結構是骨幹教師的必備素養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教師在系統專業學習和教育教學實踐中經過思維加工後形成的知識體系,是教師的基本素養.新課程呼喚綜合型的教師,要求教師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既要具備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主體性知識)、廣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識,同時又應具備基本的教育科學知識(條件性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性知識.這是作為一位骨幹老師必備的素養。
(一)教師的主體性知識
教師的主體性知識主要是指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是教師從事某門學科教學所特有的業務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學科的知識內容、學科架構、發展脈絡、學科理念和學科特色等,這是教師教書育人必備的業務素質,是教師從事教學的保證。教師如果缺乏學科專業知識,就猶如建造大廈少了磚、灰、沙、石一樣,教學過程也就無法有效進行,課程改革的實施也就無從談起。教師只有當具備了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為教學過程的真正能手,否則課堂上只能「照本宣科」,嚴重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也就無威信可言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這也正說明了教師專業知識的重要性.
(二)教師的一般性文化知識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知識進化步伐的加快,知識的總量大為增加,知識的更新周期大為縮短,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交叉、互動也愈益明顯。對於作為學習資源的開發者、教學過程的實施者「教師」來講,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素養就顯得尤為迫切和現實.因此,教師在力求專業知識不斷「爬坡」、「登高」的同時,還必須加強本專業以外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藝術等方面的有關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修養的培養,有意識地實行科際整合,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和整體優化。否則,拘於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專業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這也說明了,現代教師師只有勤奮廣泛地學習,建立起既精深又廣博的知識結構,成為專博相濟、一專多通、一專多能、主精輔熟的「通才」,教學才能博採眾長,旁徵博引,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給學生以「復合維生素」,產生綜合效應。
F. 培訓課程體系是什麼
培訓分為三大模塊,一是制度,包括培訓制度,講師制度,考核制度,等培訓體系所內有容的制度,以此類推,二是課程,就是每種培訓都要有相應的課件,也可以理解為課程庫,三是講師,這個分為內部講師和外部講師,是要有獎勵制度跟隨的,還有考核制度等,培訓體系很龐大建議對內容針對性的討論
G. 從管理的角度談一談教師培訓質量管理體系應當如何建設
質量管理體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並通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控制、保證和改進來使其實現的全部活動,EMBA、MBA等主流商管教育均對質量管理及其實施方法有所介紹。
通常一個完整的培訓體系包括:培訓課程體系、培訓講師管理制度、培訓效果評估和培訓管理體系四部分組成。其中前三項是培訓體系的三大核心工作內容。培訓管理體系是把原本相對獨立的培訓課程體系、培訓講師管理制度、培訓效果評估融入到企業管理體系中,尤其要和晉升體系、薪酬體系相配合。
1、 如何建立培訓課程體系
培訓課程設置是建立在培訓需求分析基礎之上,根據培訓課程的普及型、基礎型和提高型將培訓課程分為員工入職培訓課程、固定課程和動態課程三類。
員工入職培訓課程設置較為簡單,屬普及性培訓,課程主要包括企業文化、企業政策、企業相關制度、企業發展歷史等。
固定培訓課程是基礎性培訓。是從事各類各級崗位需掌握的應知應會知識和技能,崗位調動、職位晉升、績效考核反應知識、技能有欠缺者需加強固定課程培訓。
動態培訓課程是根據科技、管理等發展動態,結合企業發展目標和競爭戰略做出培訓分析,這類培訓是保證員工能力的提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不難理解,固定培訓課程設置是培訓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在企業中必須建立起以員工職業化為目標的分層分類員工培訓體系,明確不同崗位,不同級別的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
首先,人力資源部會同各級部門,從崗位分析入手,對所有崗位進行分類,如分為管理類、專業類、技術類等。在分類基礎上對每一類進行層次級別定義和劃分。由此,按照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崗位勝任模式來建立固定課程體系就有了分析的基礎和依據。以各級各類崗位為基礎,分析員工開展業務工作所需的職業化行為模塊和行為標准,在分析這些活動時,可以遵循以下三種思路。
從活動開展的內在邏輯關系來考慮。
從活動范圍來考慮。
從活動內容本身組成部分來分析。
分析支持這此職業化行為模塊和行為標准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由此,確定各級各類的培訓課程,從而開發出相應的培訓教材。不同級別的必備知識可以是相同的,但在深度和廣度上應該有所區別。
動態培訓課程可以從二個層次上進行分析。
企業目標。分析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競爭戰略,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考慮與此相關的管理思路、管理觀念和工作重點的轉移,組織流程的改造及涉及新的技術領域、工藝技術,並與此確定培訓課程。
從科技發展角度分析。如今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發展日新月異。當一項工作內容發生重大革新時,由此帶來的新技術、新的管理理念來確定培訓課程。
培訓體系建立之後,培訓對象的確定,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高層管理者。根據企業經營策略確定企業的人員要求,並由人力資源部分析並確定相應的人員培訓,例如烽火獵聘。
中層管理者。根據企業為他們制定的發展計劃和績效考評的結果,由高層管理者和人力資源部分析和確定他們的下一步發展需求。
基層管理者和普通員工。由中層管理者根據員工的績效考評來分析確定他們的培訓需求。
員工可以自己提出培訓需求,得到上一級主管及人力資源部認可。
2、 培訓講師隊伍建設
講師是整個培訓流程的源頭,講師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培訓質量的好壞。培訓講師來源基本上有兩種途徑:一是外部聘請;二是企業內部講師。限於篇幅,本文只對內部講師的隊伍建設略作介紹。
講師的主要任務是講課、教材開發和參與培訓課程的設置。為保證講師隊伍的高素質,企業內部應制訂《講師資格認證制度》,可以從專業知識、專業經驗、成就及表達能力四方面進行認證。對講師的工作績效可每半年或一年考核一次,優勝劣汰。同時為支持和鼓勵講師主動積極地開展培訓工作,給講師一定的時間從事教材的開發和一定的講課費和教材開發費。最後企業應幫助講師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組織他們進行專業培訓和技能訓練。
3、培訓效果評估
培訓效果評估是培訓流程中的最後一個環節。評估結果將直接作用於培訓課程的改進和講師調整等方面。評估從四個方面考察。
第一層評估,反應層面。這類評估主要是考核學員對培訓講師的看法,培訓內容是否合適等。這是一種淺層評估,通常是通過設計問卷調查表的形式進行。
第二層評估,學習層面。主要是檢查學員通過培訓,掌握了多少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書面考試或撰寫學習心得報告的形式進行檢查。
第三層評估,行為層。該層關心的是學員通過培訓是否將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工作績效。此類評估可以通過績效考核方式進行。
第四層評估,結果層。這類評估的核心問題是通過培訓是否對企業的經營結果產生影響。結果層的評估內容是一個企業組織培訓的最終目的,也是培訓評估最大的難點。因為對企業經營結果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培訓活動,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都會影響企業的經營結果。
4、培訓管理體系
培訓體系是動態平衡的體系。包括培訓課程體系和培訓講師調整,及如何激勵學員培訓意願?如何開發和管理培訓供應商?如何把培訓課程的內容轉化為工作流程和規范化的操作文件等等,這些都是培訓管理體系要考慮的,並通過制訂相關制度加以落實。正如前文提到的培訓管理體系是保證培訓體系有效運作,對培訓活動順利開展起支持作用。
培訓體系建設
一個培訓體系構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制度、課程和講師。
制度是基礎,包括培訓管理辦法、培訓計劃、相關表單、工作流程、培訓評估辦法及內部講師制度。
課程是靈魂,包括課程設計、課件的製作、課程的審核評估。
講師是載體,也就是說講師僅僅是培訓的其中一個執行者,扮演的只是去演繹課程的角色。
培訓制度的作用在於規范公司的培訓活動,作為保證培訓工作順利進行的制度依據。應當包括:培訓管理辦法、培訓計劃、相關的表單、工作流程、培訓評估辦法及內部講師制度等幾個部分。培訓管理辦法中應充分體現培訓的過程及培訓結果評估將與員工的績效考核想結合。內部講師制度應體現選拔和激勵內部講師的精神,起到管理內部講師,規范內部講師授課行為的作用。
建立培訓體系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培訓制度,設計培訓工作流程,製作相關的表單,制訂培訓計劃。
完成了制度建設,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培訓調研,即根據公司的發展規劃及人力資源規劃,針對培訓體系建設提出問題,對公司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並作出調研報告,完成崗位核心勝任知識和技能的確定,提出培訓目標,制訂相應的培訓計劃。根據培訓計劃進行課程設計。
課程是靈魂,培訓的核心內容就是課程。培訓的目的是提高員工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那麼如何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根據崗位說明書和作業指導書對現有崗位進行有效的崗位分析,提取該崗位的核心勝任技能及關鍵技能;其次,對目前在崗員工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測評,找出改進點;再根據改進點進行培訓課程設計。這是以勝任崗位、改進目前工作為目標的課程設計方式。
課程設計、課件的內容,課程的審核評估會根據培訓目標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講師是課程的演繹者,主要職責是將該課程的核心精髓傳達給學員。一個好的講師必須對課程涉及到內容有很深刻的了解,同時配合適當的授課技巧。如:技術類培訓課程的講師首先必須是一個技術專家,對該項目有充分的了解,培訓部門能夠幫助他完成的僅僅是改善授課技巧。
有了制度的保證,完成了課程的編、導、演,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培訓評估。
培訓評估是目前的最受企業關注的問題。沒有評估的培訓很容易就變成了「賠訓」,無法達成預先設定的培訓目標。我設計的評估包括兩個部分課程評估和培訓效果。課程評估又可以分為課程內容評估和授課效果評估。
課程內容評估主要是評估課程內容是否與培訓目標相吻合,是否體現了培訓的目標;採用量化關鍵指標的評估方式。授課效果評估主要是評估講師的授課技巧和演繹方式是否能被學員所接受;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
培訓效果評估的關注點是員工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採用的是書面考核和訓前訓後的兩次測評的數據差的形式來完成。
最後是培訓的形式和內部講師建設。
培訓通常是由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相結合來完成的。其形式不僅僅是通常意義上的課堂授課,還包括目前流行的沙盤模擬,情景演示,戶外拓展。當然不能忽略傳統的師帶徒、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指導和指引也是非常理想的培訓形式。
有選擇的引入外部培訓,選擇合適的培訓方式,對於促進企業內部的知識更新和思想沖擊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內部培訓應該在整個培訓過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這樣既有助於節約企業的成本,又防止了企業核心機密的外泄,同時形成學習型組織的氛圍。更重要的是,企業的核心技術在企業內部的傳播防止了關鍵員工離職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建立內部講師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建立內部講師隊伍的難點在於無法充分的調動講師的積極性。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分析需要層次理論把握人的核心需求的形式來改善,建立一套合理的講師管理辦法和激勵機制來解決。
H. 培訓體系的培訓課程
培訓課程設置是建立在培訓需求分析基礎之上,根據培訓課程的普及型、基礎型和提高型將培訓課程分為員工入職培訓課程、固定課程和動態課程三類。
員工入職培訓課程設置較為簡單,屬普及性培訓,
固定培訓課程是基礎性培訓。是從事各類各級崗位需掌握的應知應會知識和技能,
動態培訓課程是根據科技、管理等發展動態,結合企業發展目標和競爭戰略做出培訓分析,這類培訓是保證員工能力的提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不難理解,固定培訓課程設置是培訓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在企業中必須建立起以員工職業化為目標的分層分類員工培訓體系,明確不同崗位,不同級別的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
首先,人力資源部會同各級部門,從崗位分析入手,對所有崗位進行分類,如分為管理類、專業類、技術類等。在分類基礎上對每一類進行層次級別定義和劃分。由此,按照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崗位勝任模式來建立固定課程體系就有了分析的基礎和依據。以各級各類崗位為基礎,分析員工開展業務工作所需的職業化行為模塊和行為標准,在分析這些活動時,可以遵循以下三種思路。
從活動開展的內在邏輯關系來考慮。
從活動范圍來考慮。
從活動內容本身組成部分來分析。
分析支持這此職業化行為模塊和行為標准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由此,確定各級各類的培訓課程,從而開發出相應的培訓教材。不同級別的必備知識可以是相同的,但在深度和廣度上應該有所區別。
動態培訓課程可以從二個層次上進行分析。
企業目標。分析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競爭戰略,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考慮與此相關的管理思路、管理觀念和工作重點的轉移,組織流程的改造及涉及新的技術領域、工藝技術,並與此確定培訓課程。
從科技發展角度分析。如今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發展日新月異。當一項工作內容發生重大革新時,由此帶來的新技術、新的管理理念來確定培訓課程。
培訓體系建立之後,培訓對象的確定,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高層管理者。根據企業經營策略確定企業的人員要求,並由人力資源部分析並確定相應的人員培訓。
中層管理者。根據企業為他們制定的發展計劃和績效考評的結果,由高層管理者和人力資源部分析和確定他們的下一步發展需求。
基層管理者和普通員工。由中層管理者根據員工的績效考評來分析確定他們的培訓需求。
員工可以自己提出培訓需求,得到上一級主管及人力資源部認可。
I. 如何設計教師培訓課程
1.現狀分析/培訓需求分析
在這一環節中,我覺得最難的應當數「進行相關方分析」這一部分。任何一門課程的開發與培訓,所涉及的相關方面都是非常多的,要弄清楚所有這些相關方的基本信息,他們之間的關系,對課程開發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以及在課程開發過程應該充當什麼角色。這是一項相當繁雜的工作,需要有明確的思路方法,極度的耐心細心和一定的溝通周旋技巧,要做好是很不容易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為此作者為我們介紹了許多很好的辦法,例如召開研討會,採用矩陣法、維恩圖等分析相關方對課程開發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等。這些方法簡單易行,操作性很強。
2.制定課程綱要或框架
應該說這一階段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弄清楚了「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的區別。以前做教學設計的時候,總是搞不清楚這兩個概念到底有是什麼區別,甚至認為它們是一樣的。讀了本書的這一環節才知道,原來這兩個概念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教學目的是對具體教學意圖的總結,通常是告訴培訓者或教師應該教授哪些內容。而教學目標則描述了學員們在課程結束的時候能夠做什麼。也就是說,教學目的是一個宏觀層次的概念,而教學目標是相對具體的。比如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應該有一個宏觀的目的,但是具體到某一天,可能目標就只是備好第二天課。」
3.規劃並開發詳細課程
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很多課程的開發,在內容選擇與設計上基本都是根據相關的教學綱要,以課程開發團隊的想法和意見為主。而PCD方法更多強調的是學員的參與,它的培訓內容更多取決於學員的需求,課程內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學員必須了解的內容。此外,還可以增加選擇一些學員應該了解和少量錦上添花的內容。並且在培訓的過程中還應該根據學員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培訓的效果。
4.實施/採用新課程
我們在平常的學習中,也經常參與小組活動或小組學習,但是往往由於小組中個別同學積極性不高,或者個別同學比較霸道,別的組員沒有機會參與計劃或作決定等原因,使得小組合作的效果不理想。對此,PCD方法提供了許多有效又不乏趣味的小組活動方法,例如「滾雪球」、「旋轉木馬」、「玻璃魚缸」等。這些活動對場地的要求並不高,在一般的培訓室中就可以開展,操作簡單,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激發學員的參與熱情。
5.開發並完善PCD的評估體系
PCD方法將評價貫穿於整個課程培訓的始末,除了評價主體與評價內容多元化之外,評價方法更是涉及到環境、輸入、過程、成果等多個維度,不僅評價學員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更評價學員的態度和信念,以更全面的考核評價學員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