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教育培訓,銷售管理培訓機構怎麼樣,合法嗎,就是教別人怎麼成功的行業,可以做嗎,要什麼資質
綜合數十位青年創業家的創業經驗,他們成功的共同點,是以勤奮、踏實及勇往直前的創業精神,配合靈活的經營策略、利基產品,及朋友的襄助等,才得以踏上成功的創業之路。而中國青年創業協會歷屆的創業楷模,得以攀登高峰,成為傑出的創業家,則泰半歸因於旺盛的企圖心、吃苦耐勞、鍥而不拾、與追根究底的精神等行為特質。當然,這些都只是過來人的現身說法。透過客觀的適性測驗統計結果,我們發現成功創業者大都具有五大人格特質,包括:挑戰性、指導性、柔軟性、行動性及持續性等(就業情報雜志利用***講談社的的「職業適性診斷測驗」,針對33位青創會的創業家會員,所做統計結果)。簡而言之,成功的創業家必須具備高度的挑戰性、指導性,及客觀思考、臨機應變的柔軟性,具決斷力的行動性,毅力、細心、高度的忍耐力與持久力。
值得注意的是,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家,須降低自己的「慎重性」,也就是自己的個性須外向開朗、行動積極樂觀、做事輕快活潑、善於領導、切勿太過認真謹慎、自我抑制、悲觀保守、優柔寡斷,否則,太過謹慎,往往錯失創業良機。
成功=能力×個性
成立美吾發公司的李成家認為,成功=能力×個性,能力再強,個性封閉、善忌,也無法成大業,他認為,每個人應隨時保持一個開放寬敞的心胸,才能邁向成功。太欣半導體總經理王國肇也是傑出的創業楷模,他分析自己的人格特質指出,喜冒險犯趡、不服輸的草莽性格,具有帶動團體向前沖,達成目標的領導氣魄,是支持他創業動力之一。「創業過程相當孤單,自我須有強烈的企圖心,並非渴望成功,才能創業的艱辛甘之如飴。...所以,自我激勵的性格對經營者相當重要。」王國肇表示,碰到困難不僅要懂得自我調適,更要適時安慰、邀勵部屬,才不玫影響前的腳步。
積極有毅力
審視客觀的在條件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忘了在踏出第一步前,仔細評估自我的人格特質有何優缺點,畢竟創業所須承擔的風險與壓力非同小可,有可能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如果沒有強烈的成功動機,或過人的耐力,極可能徒勞無功,嘗到失敗的苦果。如果你是屬於競爭心強、具企圖心、攻擊力強、富積極性;而且,忍耐力強、有毅力、細心、持久力強,便己具備創業的基本條件。
如何籌措創業基金
根據***青輔會的一項調查結論,青年創業面臨的二個難題是資金籌措及人力資源的問題。在創業資金方面,一般籌措的管道,除運用自己的積蓄外,便是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或是再結合一、二位志同道合者,共同投資創業等。獨資創業的情形越來越業遍,一方面獨資創業可使創業者擁有絕的經營權,省掉合資者因意見分歧的麻煩。另外,則因經濟結構變遷,服務業儼然是「創業新星」,吸引大批擁有創業夢想者,在這個舞台一展抱負。而一般的服務業大多屬小額投資性質,所需的資金從25萬~200萬元不等,不像製造業或信息業等,需要龐大的資金,造成的負擔與風較大。
親朋好友在個人的創業歷程中,大多扮演「親密戰友」的角色,出錢出力,所以,往往是創業者周轉的主要對象。尋求創業夥伴共同投資,則是一種分擔風險的分式,而且,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彼此截長補短,更能使創業的腳步快速上軌道。不過,創業夥伴間的默契與共識是很重要的,否則,時常意見不合,或者誠意不夠,極容易造成失敗的結果,功虧一匱。
對創業者來說,有時「人脈」即意味著「錢脈」,在創業前如能得到親友支持,至少可以解決部份的資金問題。一旦事業體正式設立,能否運作、營業,還須視創業者能否招募到一批精英,共同奮斗,「人和」,事業的發展自然就會興旺起來。一般來說,刪起步的事業,面臨的人力問題,不是找不人,是人員流動率大,影響事業體的正常運作,當然,這和事業體的規模及資本額不大、知名度不夠、制度尚待建立等因素不無相關,此時,就須完全仰賴經營者個人的魅力,獲得伙計的信任與認同,留下來貢獻心力。
解決人力問題
所以,有意創業者不但需要在起步,前仔細考慮個人的經濟能力,及資源是否充足外,個人的人際關系與領導魅力是否足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這又和前面提到的人格特質有關。樂觀、積極、有魅力的領導者,往往可以激發部屬的潛力與工作意願,形成一股推動事業成長的強大力量。此外,自己的人際網路,也須靠長久累積下來的經營,此時才能派上用場,解決人力不足的困難。
先就業再創業
從工作中學習創業的技巧,也就是先就業再創業,是大部份創業家必經的歷程。因為,從工作中可以學到該行業的特性、供需狀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創業的阻力減少。擁有20年創業經驗的三勝制帽總經理戴勝通指出,學校所學純屬理論,在工作中的經歷,尤其是失敗的實驗費都是由老闆付的。就業不一定要找好的環境,最好找沒有冷氣、不必戴領帶的地,方從工人做起,至少做個五年。這是以從工作中磨練個人的耐力,與累積經驗的觀點出發,所以,就業就是未來創業的跳板。
在專業技術領域的創業,累積數十年的工作經驗後再創業,更是比比皆是。主要和技術能力累積有關,如果個人沒有任何專業的學識及工作背景,從事技術性行業的創業,根本是「痴人說夢話」,所以,享受創業的果實之前,還須多多累積工作經驗才行。鼎強電子董事長徐進達在冷凍空調業工作十餘年,才創立「貢山空調」,展開創業之路,同時,靠著多年累積下來的人脈基礎,又跨足電子業,成立「鼎強電子」,更足以說明工作經驗就是創業之本。徐進達更指出,「創業沒有時間表」,在於須時時做好出擊的萬全准備,只要本身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與客觀條件配合時機成熟,即掌握了創業的契機。
高樓平地起
先就業再創業也是累積創業資本的最佳方式,許多從事小資本創業者,都是利用數年工作累積下來的積蓄投資。而從工作的經歷中,更可以尋找到理想的創業夥伴,大家彼此培養出良好的合作默契.相同的工作背景與觀點,更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資金籌措、累積經驗與人脈關系等方面來看,數年的工作經驗對創業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所謂「高樓平地起」就是這個道理。
走對路與選對時機
一般的企管專家認為一個人創業的條件,包括個人背景、專業知識和時機,若能掌握其中一項,成功的機率很大,對創業者來說,選擇前途看好或自己較熟悉的行業,是較佳的保障。所以,選擇進入的產業與時機,對創業成敗有決定性影響,根據一些過來人的說法,選擇的產業最好與自己專長、條件配合,而能造成競爭優勢者,進入的時機也是最好是正在成長的階段。所以,創業前做一番市場調查是有其必要的。就目前的經濟環境而言,小資本、風險較低、專業度較低的行業,如服務業、食衣住行育樂等六大生活產業等,都是相當適合投入的行業。相對地,資本額大、專業度高、組織機能完整性要求高的製造業與信息業,就非一般人所能介入的,所以,近年來這方面領域的創業實績,有明顥減少。
美夢成真
人生應有夢,但,築夢應踏實。創業的艱辛,沒有親身經歷過者,是完全無法體會出來的。尤其,創業絕非兒戲,創業須負擔資本回收,與營運績效等責任,所以,創業前三思而行是必要的。從個人人格特質的評估、資金的籌措、人力問題、經驗的累積、到市場調查,選擇適當的行業與時機投入等,都是在創業前須仔細衡量的要素,如此,才能踏出成功創業的第一步。
2. 教育培訓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一般有哪些
教育培訓公司經營范圍參考:
教育管理、咨詢、培訓、服務,從事計算機網路科技(不得從事科技中介)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會務服務,文教用品,辦公用品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1、 課外教育培訓行業(以下簡稱「教培」)扮演的角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依附於學校教育。新東方因留學潮做英語培訓,至今發展成為國內第一大教培機構;學而思因為奧數潮做奧數,至今也發展成為僅次於新東方的教培機構。
這兩家已經成為線下教培機構的標桿品牌,是靠著作為傳統教育的一個有力補充發展起來的,可在目前的教育領域並沒有話語權,也沒有產品上的新突破。依靠已有的資源和建立的品牌擴張,課程的質量難以保證,並且始終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
2、 教培的核心——老師、課程、以個性化教學。教育培訓形式有大班、小班、一對一、網路等不同的形式,從發展狀況來看(PS:艾瑞數據報告顯示一對一增長份額最高),走向個性化教學顯然成為大趨勢。在眾多的教培機構中,學而思開大班的思路也是個性化的,對學員進行分層教學,開設不同層次的班型,贏得家長們的青睞和追捧。
拓展資料:
經營范圍是指國家允許企業生產和經營的商品類別、品種及服務項目,反映企業業務活動的內容和生產經營方向,是企業業務活動范圍的法律界限,體現企業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核心內容。
簡單來說,經營范圍是指企業可以從事的生產經營與服務項目,是進行公司注冊申請時的必填項。
《民法通則》規定,「企業法人應當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這就從法律上規定了企業法人經營活動的范圍。經營范圍一經核准登記,企業就具有了在這個范圍內的權利能力,企業同時承擔不得超越范圍經營的義務,一旦超越,不僅不受法律保護,而且要受到處罰。核定的企業經營范圍是區分企業合法經營與非法經營的法律界限。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對企業的經營范圍有以下要求:
1.企業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不能超越章程規定的經營范圍申請登記注冊。
2.企業的經營范圍必須進行依法登記,也就是說,企業的經營范圍以登記注冊機關核準的為准。企業應當在登記機關核準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
3.企業的經營范圍中屬於法律、行政法規限制的項目,在進行登記之前,必須依法經過批准。
我國《公司法》第12條明確規定:公司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並依法登記。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變經營范圍,但是應當辦理變更登記。公司的經營范圍中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批準的項目,應當依法經過批准。
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指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所涉及的領域,具體表現為公司具有什麼樣的生產項目、經營種類、服務事項等。公司需要有一定的經營范圍,以便開展經營活動。同時,確定公司的經營范圍,還涉及以下因素:
一、方便投資者了解公司資金的投入方向,也就是資金投入的項目以及該項目已經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風險;
二、為公司開展經營活動確定大體的范圍,有利於公司經營活動的專業化發展;
三、有利於公司董事、監事、經理以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認清公司發展的前景以及努力的方向;
四、有利於建立和維護一定的管理秩序、經營秩序,防止市場競爭的無序狀態。
3. 青島臨風堂沒有教育培訓相關資質是不是涉嫌非法經營
警惕,這是一家騙子抄公司,其公司已經違反了工商管理法,身邊已經有多人上當受騙!這是一家披著國學教育的羊皮,行著非法傳銷非法融資的皮包公司,背後老闆是一個江湖二流藝術家騙子,所加盟課程以國學書畫為內容,所教學理念和內容就是誤人子弟,對外加盟注冊的公司其注冊資金只有3萬元!3萬元注冊資金卻收著30萬的加盟費!令人匪夷所思,關鍵是背後幕後老闆真實姓名到底叫什麼都沒有人知道,最關鍵的是此公司根本沒有教育培訓機構的相關工商資質,其教育培訓的工商信息根本不牽扯!這是一家非法吸納資金的騙子公司,收著高昂的所謂國學課程加盟費,踐踏著中國工商法,行著教育培訓機構非法盈利的事實,以教育培訓課程加盟非法集資行騙謀取利益!
4. 企業法務課程
公司法務主要注重幾個點:
● 提供法律咨詢意見和建議。
● 起草、審查、修改各類合同和文件,協助制定完善企業規章制度,協助企業辦理證書、執照。
● 根據需要參加會議、討論、談判,經授權代表企業簽署法律文書。
● 對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活動涉及的法律問題、糾紛提出法律意見和解決方案。
● 為企業提供有關法律信息和資料,根據需要為企業發送律師函或法律公司函。
● 協調勞動關系,處理勞動爭議,辦理勞動法律事務,對企業員工進行法律培訓。
● 為企業各項相關權益進行維護,對企業應收應付帳款進行管理,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關法律措施。
● 為企業的組建、設立、變更、購並、轉讓、重組、上市、增資減資、合並分立、清算注銷、融資貸款、產權交易、項目投資、商標專利、商業機密、國際貿易、工商稅務處理等事務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確保其合法性。
● 參與策劃企業資金的籌集與運作,參與制訂投融資計劃,對企業資產重組、並購、投資項目遴選提供法律指導,開展對合作方的資信調查,為企業投資計劃的准確性、合法性、可行性進行法律評估。
● 根據授權辦理企業內部、外部的非訴訟法律事務,進行訴前、訴外調解。
● 根據授權處理企業訴訟或仲裁事務、處理相關法律事務及非法律事務
搞清楚在公司作為法律顧問需要掌握的知識,然後針對這幾點詳細的去補充自己的實質就可以啦
5. 如何開始學習法律
一、學習目標:成為優秀的法律人
現代社會有一個法律職業群體,稱為「法律共同體」或者「法律人共同體」,包括法官、檢察官、仲裁員、律師、法學教授、企業法律顧問,等等。屬於法律人共同體的這些職業,差異很大,律師是自由職業者,法官是國家公務員、執掌裁判權,為什麼把他們歸入「法律共同體」當中呢?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共同的職責:實踐和維護法治。他們同是法治的實踐者和維護者;二是共同的思維方式,就是法律思維。法官裁判案件、律師代理案件和法學教授分析案件,採用的是同一個思維模式,即法律思維模式。法律思維,是法律人所共有的區別於其他職業人的思維模式。法律思維的特點是什麼呢?我們看到,無論法官、律師、檢察官、仲裁員或者法學教授,其法律思維的整個過程,都是緊扣著法律規范進行的。這是與其他職業人的思維模式所不同的。
怎樣才算優秀的法律人?分為人格和理性兩個方面。先說法律人的人格:第一,是要有氣節、操守、尊嚴。法大校長2013屆本科生畢業致辭:做有尊嚴的法律人!7月30日海峽兩岸司法研討會上,談到法官和法院的氣節,不應當是趨炎附勢、看風使舵。不應當是,在上級領導面前,低三下四、點頭哈腰、奴顏婢膝,在下級(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張揚跋扈。第二,要崇尚自由、平等、博愛,平等待人,同情弱者,有悲憫之心,富於同情心、富於正義感。第三,要信仰法律,信仰法治,才能以法律為業,執行法律,實踐法治。如果自身不信仰法律,不信仰法治,卻又從事法律職業,必然會對法律和法治造成巨大危害,並且最終也會毀滅自己,給自己的親人造成巨大傷害,這樣的事例很多。最後,是要格外的勤奮和嚴謹。現代社會,法律人是最為勤奮、嚴謹群體。我們知道,國內外知名律師,都是按照時間計費的。拖沓、懶散、不求上進、得過且過,當不了法律人,至少不是優秀的法律人。馬馬虎虎、粗枝大葉、丟三落四,擔任訴訟代理人,弄錯了程序、引錯了條文、遺漏了證據、忘記了抗辯,導致不應該的敗訴,給委託人造成巨大損失,自己也須對此承擔責任。須特別注意的是,須從進入法學院的第一天開始,就注重法律人的人格修養,就以法律人的人格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加強人格修養,培養自己具有法律人的高尚人格。
再說法律人的理性,通過法學院的學習,為將來從事法律職業,打下扎實的法律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掌握法律思維模式,及掌握從事法律實務的各種方法(裁判方法、研究方法、寫作方法),不斷積累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和法律實務經驗,增長法律智慧。
二、學習法律的方法
(一)法律的規范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規范性是法律的屬性(嚴格言之,此所謂法律,特指成文法)。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也具有規范性。法學一般不直接研究社會現象、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而是直接研究「法律」。因研究對象之具有規范性,法學也就具有了規范性。你看法學者討論問題,思考問題,必定先問「是否合法」,與經濟學家討論問題、思考問題,必定先問「是否有效率」,是全然不同的。這就是法律和法學的規范性所使然。
每一個法律規范,都可以分解為構成要件、適用范圍、法律效果等要素。這就是法律的規范構成。例如人們熟知的消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可以判雙倍賠償。這是一個法律規則,從規范性分析:其適用范圍――消費者合同,即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欺詐行為;其法律效果――雙倍賠償。因此,學習法律一定要從規范性入手。法律思維與別的思維如經濟學的思維的區別,正在於規范性。
既然進入法學院學習的目的,在於掌握法律思維,而法律思維屬於規范性思維,則在學習方法上就要從法律的規范性入手,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不是記憶、背誦每一個制度、條文的詞句,而是要掌握每一個制度、條文的規范構成。只有理解、掌握了每一個制度、規范的適用范圍、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才算真正理解、掌握了這個法律制度、法律規范。
(二)法律的社會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以人類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社會關系為規范對象。如刑法,規范對犯罪行為的制裁;民法,規范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系、身份關系;經濟法,規范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控和管理;行政法,規范國家行政權的運行、控制。簡而言之,法律是社會生活規范,使法律具有社會性。法律的社會性,也就決定了研究法律的科學,即法律學、法學也具有社會性,並因此屬於社會科學。此對於法律學習,關系甚大。
學習法律,要求「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指不迷信書本、老師、權威;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不能靠死記硬背。「思考」,指不盲目相信,由自己進行一番分析、考察。對於張三的某種觀點,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說服力,是否能夠自圓其說。其次要「思考」:張三持這種觀點有沒有深層次的理由,與歷史條件、時代背景以及張三個人的社會地位、學歷、師承有什麼聯系?還要「思考」:張三發表這一觀點,是在何種場合?是針對現行法所作的解釋(解釋論),還是對法律將來的修改所作的建議(立法論)?等等。
因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甚至年齡、性別的不同,而影響其理論觀點,可以關於「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和「撞了白撞」的爭論為例。當年修改婚姻法關於是否規定離婚過錯損害賠償的爭論中,反對規定過錯損害賠償的,大多是男性,而贊成規定過錯損害賠償的,大多是女性;關於「撞了白撞」的爭論中,贊成「撞了白撞」的大多是青年、中年而屬於白領階層,大多有車或者正准備購車,而反對「撞了白撞」的大多是老年或者屬於藍領,大多沒有汽車或者買不起汽車。
在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作出自己的判斷:贊成或者不贊成,贊成何種觀點。這就是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關鍵在「獨立判斷」。而「獨立判斷」的關鍵,又在於:以什麼作為判斷標准?概而言之,可以作為判斷標準的,有兩類「知識」:一類是「基本原理」,包括並不限於法律基本原理;另一類是「社會生活經驗」,亦即平常所謂「常理、常情、常識」。
以「基本原理」作為判斷標准,學術上的論辯大多如此,源於法律學的科學性。因為每一學科,均有其基本原理,而符合其基本原理的往往正確,違背其基本原理的往往錯誤。因此可以用基本原理作為判斷標准。以「社會生活經驗」作為判斷標准,系法律的社會性所使然。因為,法律既然是社會規范,就應當與社會一般人的生活經驗相符。法律上和法學上的爭論和是非,可以「社會生活經驗」作為判斷標准,是我根據自己和前人的學術經驗總結出來的。
(三)法律的邏輯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的規范性,與邏輯性是互為表裡的。法律的規范性,必然要求法律的邏輯性。制定法律或者法典,要將各種法律規則按照一定順序編排。這個編排順序,以什麼為標准?不是也不應該以所謂「重要性」為標准,只能以「邏輯性」為標准。因為,所謂「重要性」,是主觀的價值判斷問題,一項制度之是否重要及其重要程度,將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認識。例如,合同法按照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變動」、「責任」的順序,究竟「合同成立」重要,還是「合同生效」重要,還是「違約責任」重要?是很難判斷,很難有統一意見的。
制定民法典,哪一個制度安排在民法典上,哪一個制度安排在民法典之外,哪一個制度排在前面,哪一個制度排在後面,絕不可能以重要性為標准,只能以邏輯性為標准。這個邏輯性,就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民事生活的共同制度、基本制度規定在民法典上;特殊關系、特殊領域、特殊市場的特殊規則和制度,規定在民法典之外。
民法典上的安排順序,也以邏輯性為標准:「一般」的、「共性」的制度在前,「特殊」的、「個性」的制度在後。這就使法典形成「總則」(共同的規則)、分則(特殊規則)的結構。首先,民法典分為「總則」和「分則」(物權、債權、親屬、繼承是分則);其次,債權法分為「債權總則」和「債權分則」(合同、侵權行為、不當得利、無因管理是分則);再其次,合同法也分為「合同總則」和「合同分則」(買賣合同、租賃合同等是分則);最後,買賣合同也分為「買賣總則」和「買賣分則」(特種買賣是分則)。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一「一般」和「特殊」、「總則」和「分則」的邏輯關系,也正好是法律適用的基本邏輯關系,這就是「特別法優先適用」的基本原則(合同法第123條)。制定法律的邏輯是從「一般」到「特殊」,愈是一般的規則愈在前,愈是特殊的規則愈在後;適用法律的邏輯剛好是倒過來,從「特殊」到「一般」,愈是特殊的規則優先適用,愈是一般的規則愈靠後適用。
法律上的邏輯關系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個邏輯關系,邏輯混亂、支離破碎,法官就沒有辦法正確適用法律,他不知道應該適用哪一個規則才是正確的,他會無所適從,沒法下判,這當然是指公正的法官。反之,一個不公正的法官、受法律外因素影響的法官,卻可以想怎麼判就怎麼判。既然好幾個條文都與本案有關,相互間沒有嚴格的邏輯關系,他適用任何一個條文,你都沒法指責他,沒法批評他,就會使一些枉法裁判合法化。可見,法律有邏輯性,才能保障法律的正確適用,法律沒有邏輯性不僅影響法律的正確適用,還會助長司法腐敗。
法律有嚴格的邏輯性,不僅可以保障法律的正確適用,還可以增加法律的靈活性。當法官受理現行法律上沒有具體規定的案件時,可以適用一般的規則予以裁判。
(四)法律的概念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是一套規則體系,也是一套概念體系。適用范圍、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都是通過法律概念來表述的,因此,要正確掌握法律規范,必須先正確掌握這些法律概念。前述消法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雙倍賠償。從規范性分析:其適用范圍,是用「消費者」、「經營者」、「合同」和「消費者合同」這些概念表述的;其構成要件,是用「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概念表述的;其法律效果,是用「賠償」、「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等概念表述的。因此,你要正確理解和掌握消法第四十九條,你就要先正確理解和掌握「消費者」、「經營者」、「欺詐行為」、「賠償」等等法律概念。
因此,完整准確地掌握法律概念體系,是正確進行法律思維的基礎條件,可以說,法律人進行法律思維,就是運用法律概念進行思維。我們法學院學習,學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學習法律概念體系,然後在此基礎上,運用各種法律概念進行法律思維。
概念是人的發明,是用文字表述的,是科學思維的工具。因此,概念性是理解和解釋法律的根據。理解、解釋任何法律條文,必須先從該條文所採用的法律概念入手。概念有其內涵、外延。概念有其模糊邊界,即概念具有模糊性。這就決定了文義解釋可能得出多個解釋結果。當採用文義解釋,得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結果時,就需要進一步採用其他解釋方法。
學習法律的門徑,在於掌握完整的概念體系。法律是一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的體系,其基礎是一整套有嚴密邏輯關系的概念,掌握了這套概念,就掌握了法律思維的框架。經驗表明,法官在裁判中、律師在處理案件中、學者在分析案例中,如果出現失誤,往往源於沒有掌握好這套概念體系或者發生了概念混淆。因此,學習法律首先強調記憶這套概念體系。但法律概念有其專門含義,相互間有其邏輯關系,因此不能單憑死記硬背,在記憶的同時應強調對概念的理解。特別是初學者,一定要著重記憶和理解這兩個環節,邊閱讀、邊記憶、邊理解、邊運用,在理解的前提下增強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加深理解。
學習法律,不能不講究讀書方法。讀書的方法,有三種:其一,精讀,目的在於掌握概念體系。法學的每一個學科,都有一套法律概念體系。當你初學一門法律學科時,就應當選擇一本概念體系完整、准確,且簡明扼要的好的教材,通過反復精讀,把這套概念體系記在腦子里。所謂有扎實的基礎,就是指比較完整准確地掌握了這套概念體系。須知每一門學科的著作,都可以分為「教材」、「體系書」和「專題研究」三類。其二,泛讀,目的在於加深專業基礎、獲得廣博的知識。在精讀一部、兩部好的教材,比較完整准確地掌握該學科的概念體系基礎上,再選讀一些專題研究論文和著作,補充、完善自己的概念體系,加深專業基礎,開闊視野。其三,研讀,目的在於掌握研究方法,培養研究能力。結合具體的問題研讀體系書的有關章節,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在未掌握好概念體系之前,抱著大部頭的體系書通讀,讀到中間忘了前面,讀到後面忘了中間,必然是事倍功半。
法律概念,是法律思維的工具。法官、律師正是運用物權、債權、法律行為、權利、義務等等法律概念,進行思維,分析案件,裁判案件。以婚姻關繫上的違約金條款案為例,法官運用了「合同」、「婚姻」、「法律行為」等法律概念,並正確地分析了這幾個法律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法律行為是上位概念,合同和婚姻是下位概念,當屬於下位概念的法律規則不能適用時,運用上位概念的「法律行為」的法律規則,正確地裁判了本案。
(五)法律的目的性與學習方法
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則,是立法機關制定的,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制定各種法律,每一個法律規則都有其目的。因此,學習法律、理解法律,需要了解各個法律規則所要實現的目的。德國學者耶林發表《目的法學》,批評概念法學玩概念游戲,忘記了法律的目的。耶林將法律目的,比喻為在茫茫大海上指引航船方向的北極星。我們學習法律和解釋、適用法律,猶如在茫茫大海上的駕駛船舶,只要掌握法律的目的,即不致迷失航向。
法律的目的性,在學習方法上的意義在於,我們學習每一個法律制度、法律規則,不僅要理解和掌握每一個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不僅要正確理解和正確解釋所使用的概念,還要准確把握這一法律規則、法律制度的目的。一定要弄清楚:立法者設立這一法律規范的目的何在?在解釋、研究每一個規范和制度時,一定不要忘記它的目的。王澤鑒先生說,任何法律均有其目的,解釋法律時必須想到:立法者為何設此規定,其目的何在?可見,掌握每一個規范和制度的目的,是學習、研究、解釋、運用這一規范和制度的關鍵。
因法律的目的性,而有目的解釋方法。所謂目的解釋方法,指法官在解釋法律條文時可以用法律條文的立法目的作為解釋的根據,當採用文義解釋及其他解釋方法,得出兩個不同的解釋意見而難以判斷哪一個解釋意見正確時,應當採納其中最符合立法目的的解釋意見。即當存在不同的理解、解釋時,應當以該規范和制度的目的,作為判斷標准。
(六)法律的正義性與學習方法
所謂法律的正義性,指法律本身須符合於社會正義。是法律與其他行為規則,如技術規則,的根本區別所在。正如人有「善、惡」,法律也有「善、惡」,這就是所謂的「良法」與「惡法」。符合於「社會正義」的法律是「良法」,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就是「惡法」。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許多「惡法」,諸如規定對小偷砍手的法律,規定當眾將「私通」者亂石砸死的法律,規定對流浪者加以鞭打、監禁甚至處死的法律,規定對同性戀者予以懲罰的法律,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相繼被廢止。我國現已廢止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若乾地方規定「行人違章撞了白撞」的政府規章,就屬於「惡法」。
當我們學習法律的時候,除了從規范性入手,掌握每一個法律制度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以及正確把握其立法目的之外,還需要進一步用「正義性」標准予以評價、批判。對於「惡法」、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要通過解釋方法迴避其適用。至少是不要為「惡法」辯護,不要製造所謂的「根據」、「理由」,把「惡法」硬說成「良法」。在法學院學習或者畢業後從事法律職業,一定不能忘記法律的正義性,不能忘記維護社會正義是每一個法律人的神聖職責!
法律的正義性最終要通過法院的裁判予以體現。法律、法規所體現的社會正義,是理性的正義;通過法院裁判所實現的正義,才是實踐的正義、現實的正義。因此,法官和律師對於實踐法律的正義負有神聖職責。裁判案件,不僅要考慮裁判是否於法有據,而且一定要考慮所作出的判決結果是否符合於社會正義,即裁判結果的妥當性。只有合於社會正義的判決,才是正確的判決。
社會正義,有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分。形式正義,著重於程序公正。只要所適用的程序規則是公正的,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之間是否實現了正義,則非所問。實質正義,則不滿足於程序的公正,而是著重於在具體的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實現正義。按照現代法律思想,強調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形式正義只是手段,而實質正義才是目的,形式正義須服從於實質正義,並最終保障實質正義的實現。
因為法律有正義性,於是決定了,法律科學,既不同於自然科學,也不同於工程技術,與社會科學中的其他學科也有本質的區別,而被稱為「善(正義)的藝術」。真正掌握了這套「善(實踐正義)的藝術」,才稱得上優秀的法律人。下面舉兩個法官提的問題,說明法律科學是「善(實踐正義)的藝術」。
一個人選擇了法學,選擇以法律為業,你就選擇了「公平正義」!選擇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作為自己行為、處世的價值目標!你應該有正義感,有是非觀!你如果還是學生,你也是弱者,沒有力量為人民主持正義,但至少你應該能夠判斷是非,判斷正義與不正義!你如果擔任法官,就應當斷然拒絕法律外因素的干擾,使你作出的每一個判決都合情合理合法,在當事人之間實現公平正義!
法律人以實踐法治為職業。這絕不是一般的職業,不是僅僅為了賺錢謀生。因此不是經營者(商人)。法律職業的神聖性在於:維護法律,維護正義!你看,西方的法官,被人民當成正義的化身,就像神職人員之被視為上帝的代表!法律人不可能是革命者,但法律人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你是法學院的畢業生,無論你將來從事何種職業,身處社會的上層還是中層,你一定不要忘記法律的正義性,法學是實踐正義的藝術。不要忘記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遭遇不幸的人們。
三、正確認識和對待法學論文寫作
(一)中文能力是法律人最重要的素質。此所謂中文能力,非指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文體寫作能力。是指法律文體(法學論文和法律文體)的寫作能力。中國的法律人是用中文進行法律思維,具有相當的中文能力是進行順暢法律思維的基礎條件。凡是水平高、能力強的法律人,無論法官、律師,其中文能力(口頭、書面)都很強。法官指揮庭審,律師在庭上答辯,應當用詞准確,有條有理,邏輯性強,撰寫判決書、答辯狀,應當文字准確,邏輯嚴密,富有說服力。中文能力差,語言拉雜,用詞含混,缺乏條理,邏輯混亂,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法律人。
(二)法律文體寫作與法學論文寫作。法學論文要求:文字准確、邏輯嚴密、富有說服力。同樣是一切法律文體的要求,如合同書、起訴狀、公訴書、答辯狀、判決書、裁決書。因此,法學論文寫作能力強,法律文體寫作能力就強。法學院學習中,通過法學論文(學科論文、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寫作,訓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法律文體寫作能力,訓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文能力。
這里單說「文字准確」。古人有關於「推敲」的故事,賈島吟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用「敲」還是用「推」?翻來覆去,拿不定主意,撞了賀知章的馬頭,賀不加責罰,反而共同討論。法律文體寫作也有類似故事,是「敲」門而入,還是「撬」門而入?「敲門而入」,說明二人認識,女方為男方開門,不過是通姦;「撬門而入」,說明違背女方意願,採用暴力,就是強奸,可能判死罪。現今民事裁判實踐中,有類似案件,「還欠款5千元」,究竟是「已經歸還了5千元欠款」,還是「仍然欠款5千元未還」。「全部貨款已結清」,是全部貨款「已經結算並支付完畢」,還是僅僅「結算清楚尚未支付」?
說明法律文體寫作,特別要求准確,一字不當,可能鑄成冤案、錯案。此與文學寫作不同,文學寫作用詞不當,不會造成冤案,而且作者可能故意採用多義詞,故意追求模稜兩可、語義朦朧的效果。法律文體寫作,特別要求用詞准確,避免歧義。這要通過法學論文的寫作來訓練。
(三)法律人的論辯能力與法學論文寫作。法律人的職業,特別要求論辯能力(口頭論辯、書面論辯)。你看民事審判的雙方代理人在庭上辯論,刑事審判的辯護人與公訴人在庭上辯論,一方主張違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對方辯稱不違約,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訴人主張構成犯罪,辯護人辯稱不構成犯罪。雙方你來我往,針鋒相對,唇槍舌劍。法官在庭上聽訟,就看哪一方有理,辯論邏輯性強、有說服力?答辯狀、法庭辯論,當然最終靠證據。我們常說,靠證據說話,但證據自身並不會說話,而是在法庭質證時,由案件雙方,辯護人與公訴人、原被告的代理人,替證據說話(辯論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證據內容和意義)。如果辯護律師中文能力很差,說話拉拉雜雜,缺乏邏輯,顛三倒四,語無倫次,用詞不當,即使有充分的證據,也未必能夠勝訴。法庭辯論的真正目的是說服法官,必須思路清晰,用詞准確,條理性強,邏輯嚴密,才具有說服力,才能說服法官。法律人必須有高水平的論辯能力,掌握論辯的藝術、說服的藝術。法學院除在模擬法庭訓練外,主要靠法學論文寫作來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論辯能力。
我們進入法學院學習的目的,在於把自己培養成為優秀的法律人。有人誤以為,只要把十幾門課程學好了,各門課程都考試合格,成績優良,就能夠成為優秀的法律人。我要告訴同學們,這樣的認識並不正確。刻苦學習各門課程,掌握各個法律學科的概念體系,打下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當然很重要,這只是法律人應當具備的素質之一,更為重要的素質是,能夠運用法律基礎知識進行法律思維,從事法律實踐,這就要求具有相當的中文能力。
我們在小學、中學階段主要是通過語文課和作文(主要是文學文體寫作),無論高考語文成績如何,都缺乏法律人的中文能力、法律文體的中文能力。因此,要重視法學院各科論文寫作、學年論文寫作,特別是畢業論文寫作。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法學院學生都認識到論文寫作的重要意義。一些同學不重視論文寫作,採取敷衍的態度,甚至從網路找兩篇題目相同或類似的論文,加以裁剪拼接,應付了事,只求老師給個及格分數就行了。這些同學在法學院四年畢業,中文能力沒有得到訓練和提高,即使各科考試成績優良,即使真的掌握了各門學科的法律基礎知識,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法律人。須知將來擔任律師寫起訴狀、答辯狀,擔任法官撰寫結案報告、判決書,擔任仲裁員寫裁決書,擔任企業法律顧問起草合同書,都是不可能從網路下載進行拼接所能夠解決的。因此,必須在法學院學習期間,重視法學論文寫作,按照法學論文寫作方法,自覺訓練、提高法律文體寫作能力。
四、自己造就自己
明確學習目標。明確原告優秀的法律人所應具備的素質,人格方面的素質和知識能力方面的素質。掌握學習方法。主動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學習。通過主動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學習和訓練,把自己造就成為優秀的法律人。
6. 要開辦一個培訓班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開一個培訓機構都要經過教育局的認可,拿到辦學許可證。
1、到培訓機構所在地的教育局去索取並填寫申請表,(要提供開辦者的相關資質,學歷學位證明等)經過審核批准,頒發許可證才能開辦。
2、向工商行政部門申請營業執照進行法人登記(要提供驗資證明、經營場所狀況等等)。
3、辦理稅務登記。
4、支付注冊資金。
申請籌設或正式設立民辦教育機構,申請辦學許可證,需提交下列材料:
(1)申辦報告。內容主要包括:舉辦者、培養目標、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形式、辦學條件、內部管理體制,經費籌措與管理使用等;
(2)舉辦者的姓名、住址或者名稱、地址。
(3)資產來源、資金數額及其有效證明文件,並載明產權;
(4)屬捐贈性質的校產須提交捐贈協議,載明捐贈人的姓名、所捐資產的數額、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關有效證明文件。
開辦一個技能培訓班的具體流程:
1、網上錄入信息。
申請人通過市人力資源保障部門職業技能培訓補貼管理系統(點擊進入:)錄入信息並提交。
2、到公布的受理點提交紙質申請材料。
受理點地址及聯系電話見附件。
3、公示。
市、區人力資源部門將符合補貼條件的名單定期集中匯總,在受理審核部門的政府網站公示5個工作日。
4、異議處理。
公示期間有異議的,由受理單位復核。經復核,異議成立的,取消其補貼資格;異議不成立的,按規定支付補貼。
審核辦理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依據職業培訓機構設立條件和設立標准進行審核,需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應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核查。審核完畢後,以書面形式做出批准或不批準的批復。批准設立的,頒發《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辦學許可證》。
辦結時限:20個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