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培訓評估
如何評估培訓效果
培訓評估的目的在於:
1.培訓是否起到作用了?無論對培訓的組織部門還是業務部門經理,投資培訓的決策層都應該明確回答這個問題。否則,就會產生盲目投資的行為,不利於企業的發展。也不利於培訓負責人組織下一個培訓項目的立項和審批。
2.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作為培訓負責部門應全面掌握並控制培訓的質量,對不合格的培訓,應該及時找到失誤的地方進行糾正。同時總結工作中成功的亮點,本著不斷改進培訓質量的原則,把培訓工作越辦越好。
3.對參加者的知識、技能、態度的接受與更新能力,綜合素質與潛在發展能力的評價。
參與評估的學員和經理等應以對自己、對同事、對教員、對企業負責任的態度,正確認識評估的重要性,客觀地、實事求是地進行評估。
但不一定在所有的培訓結束後,都要進行評估。我們認為主要應針對下列情況進行評估:
1.新開發的課程。應著重於培訓需求、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2.新教員的課程。應著重於教學方法、質量等綜合能力方面。
3.新的培訓方式。應著重於課程組織、教材、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4.外請培訓公司進行的培訓。應著重於課程設計、成本核算、應用效果等方面。
5.出現問題和投訴的培訓。針對投訴的問題。
另外在進行評估前,還應綜合考慮下面幾個問題:
1.從時間和工作負荷量上考慮是否值得進行評估?
2.評估的目的是什麼?
3.重點對培訓的哪些方面進行評估?
4.誰將主持和參與評估?
5.如何獲得、收集、分析評估的數據和意見?
6.以什麼方式呈報評估結果?
在決定對培訓進行評估後,評估工作在培訓進行中就可以開始了。這時候採取的方法主要是培訓機構的質量控制部門或有關部門管理人員親臨課堂聽課,現場觀察學員的反應、培訓場所的氣氛和培訓師的講解組織水平。雖然這樣可以獲得一手材料和信息,但因培訓還未結束,除非特別要注意的重大培訓項目,為獲得完整數據,一般在培訓結束後才開始進行評估。http://www.doc88.com/p-9723580106298.html評估內容主要包括對培訓課程本身的評估和對培訓效果的評估。按評估的時間分有培訓結束時進行的評估和受訓者回到工作中一段時間的評估。評估的方式有評估調查表填寫,評估訪談,案例研究等。
最後要說明的是,評估是為了改進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果、降低培訓成本。針對評估結果,重要的是要採取相應的糾偏措施並不斷跟蹤,而不是評過就完事了。。。。。。。。
Ⅱ 公司經常會給於員工一定的培訓課程和機會,那麼如何評估培訓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呢
可以通過出勤、測試、演講、提問、比賽的方式,評估培訓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建議增強培訓的趣味性,這樣在愉快的活動中學習,效果會更好。
Ⅲ 如何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培訓心得
第一、用適度有抄效的表揚進行評價,讓課堂充滿熱烈。
所謂「有效」,就是表揚要適得其所,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狀態,使表揚真正起到激勵與促進的作用。該表揚時,慷慨真誠;不該表揚時,守口如瓶。所謂「適度」,就是要掌握表揚的分寸,不任意誇大學生的優點。
不同的學生,對於表揚的期待與反應是不相同的。如回答簡單的問題,學優生對於老師是否表揚往往表現得無所謂,受了表揚也常常是反應平平;而後進生則不然,他們很在乎老師的表揚,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受到表揚後也能高興一番。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時候對於表揚的期待與反應也不相同。如學優生在解出難題或者對某題有新的解法時,他們就很在乎老師對他們的贊揚,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會感覺很興奮」。
Ⅳ 如何進行培訓效果評估
目標評價
通常情況下,企業系統化的培訓都是由確定培訓需求與目標、編制培訓預算及計劃、監控以及效果評估等部分組成。它們之間並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好的培訓目標計劃與培訓效果評估密不可分。目標評價法要求企業在制訂的培訓計劃中,將受訓人員完成培訓計劃後應學到的知識、技能,應改進的工作態度及行為,應達到的工作績效標准等目標列入其中。培訓課程結束後,企業應將受訓者的測試成績和實際工作表現與既定培訓目標相比較,得出培訓效果。作為衡量培訓效果的根本依據,企業應制訂出具有確切性、可檢驗性和可衡量性的培訓目標。
目標評價法操作成功的關鍵在於確定培訓目標。企業通常有兩種方法確定培訓目標:一是任務分析法。企業的培訓部門可以設計出任務分析表,詳細列明有關工作任務和工作技能信息,包括主要子任務、各任務的頻率和績效標准、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等等。第二種方法是績效分析法。這種方法必須與績效考核相結合,確定標准績效。
績效評價
績效評價法是由績效分析法衍生而來的。它主要被用於評估受訓者行為的改善和績效的提高。績效評價法要求企業建立系統而完整的績效考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要有受訓者培訓前的績效記錄。在培訓結束3個月或半年後,對受訓者再進行績效考核時,只有對照以前的績效記錄,企業才能明確地看出培訓效果。
績效考核一般包括目標考核和過程考核。目標考核是績效考核的核心。目標可以分為定量目標和定性目標。培訓經理在選取目標時,應注意選取能體現崗位職責的指標——目標達到了,基本上就履行了崗位職責。
過程考核是績效考核的另一個重要內容。過程是績效的保證,沒有好的過程就不可能有好的結果。過程考核能反映員工的工作現狀,它通常包括考勤、服務態度、工作飽滿程度等指標。將目標考核與過程考核結合起來,就能夠反應一個崗位的績效。
關鍵人物評價
所謂的關鍵人物(Key
People)是指與受訓者在工作上接觸較為密切的人,可以是他的上級、同事,也可以是他的下級或者顧客等。有研究發現,在這些關鍵人物中,同級最熟悉受訓者的工作狀況,因此,可採用同級評價法,向受訓者的同級了解其培訓後的改變。這樣的調查通常很容易操作,可行性強,能夠提供很多有用信息。
同其他培訓效果評估方法一樣,同級評價法也有缺陷,盡管同級間相互很了解,但由於存在競爭,有時會導致評估結果失真。而讓上級來評估培訓效果同樣避免不了局限性,因為有的上級不太了解全面情況,或者會主觀臆斷。因此,學者設計了一種360度的評價法——由上級、下級、顧客、同事,甚至培訓管理者等從不同角度來評估受訓者的變化。這種方法對了解工作態度或受訓者培訓後行為的改變比較有效。
測試比較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學者,都將員工通過培訓學到的知識、原理和技能作為企業培訓的效果。測試比較法是衡量員工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方法。實踐中,企業會經常採用測試法評估培訓效果,但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在於,沒有加入任何參照物,只是進行簡單的測試。而有效的測試法應該是具有對比性的測試比較評價法。
測試比較評價法有多種不同方案。其中,事前、事後測試法,主要是在參加培訓前後,對受訓者分別進行內容相同或相近的測試。這樣可以體現出被測者受訓前後的差別。但這也不乏缺陷——不能體現參加培訓與未參加培訓的員工間的差別。為克服這一缺點,企業可以將參加培訓的員工組成培訓組,另外再挑選一組與培訓組素質相近、未參見培訓的員工組成對照組,分別對這兩組員工進行測試。
Ⅳ 一份培訓課程評估表都包括那些項目
培訓評估
培訓評估是一個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和程序,從培訓項目中收集數據,並將其與整個組織的需求和目標聯系起來,以確定培訓項目的價值和質量的過程。建立培訓評估體系的目的,既是檢驗培訓的最終效果,同時也是規范培訓相關人員行為的重要途徑。
一、評估目的
在培訓項目實施之前,人力資源開發人員就必須把培訓評估的目的明確下來。多數情況下,培訓評估的實施有助於對培訓項目的前景做出決定,對培訓系統的某些部分進行修訂,或是對培訓項目進行整體修改,以使其更加符合企業的需要。例如,培訓材料是否體現公司的價值觀念,培訓師能否完整地將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受訓人員等。重要的是,培訓評估的目的將影響數據收集的方法和所要收集的數據類型。
二、評估方法:
筆試測驗法、實操測驗法、觀察法、提問法(面試法)、案例測驗法
種類作用:
①訓前評估
保證培訓需求確認的科學性;確保培訓計劃與實際需求的合理銜接;幫助實現培訓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培訓效果測定的科學性。
②訓中評估
保證培訓活動按照計劃進行;培訓執行情況的反饋和培訓計劃的調整;過程檢測和評估有助於科學解釋培訓的實際效果。
③效果評估
效果有助於樹立結果為本的意識;有助於扭轉目標錯位的現象,是提高培訓質量的有效途徑。
三、主要內容:
①反應評估
反應評估是第一級評估,即在課程剛結束的時候,了解學員對培訓項目的主觀感覺和滿意程度。
②學習評估
主要是評價參加者通過培訓對所學知識深度與廣度的掌握程度,方式有書面測評、口頭測試及實際操作測試等。
③行為評估
評估學員在工作中的行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變。觀察、主管的評價、客戶的評價、同事的評價等方式。
④結果評估
第四級評估,其目標著眼於由培訓項目引起的業務結果的變化情況。最為重要的評估內容是對投資凈收益的確定。
Ⅵ 培訓課程體系如何建立
培訓課程體系的建立
密切結合公司的發展戰略和現況培訓的目的是通過提升員工的素質和能力,讓員工更好地完成工作,達到公司經營目標,以實現公司、股東、員工、客戶乃至社會的共贏。因此,培訓體系的建設必須密切結合公司的實際和發展戰略的要求,並為公司培養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的人才。例如,有些從事高科技信息技術產業的公司,從人力資源的政策上,為員工發展設置了技術職和管理職兩個不同的職業通道。專業技術好的員工,可以選擇走技術通道,從技術員一直到高工或總工之問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級別。這時,在課程體系的建設和設計上,不但要考慮管理職通用的管理類課程,同時還要根據技術方面的要求,設計不同層級和不同水平的專業課程。
要維持層級和職能上的均衡從企業人才培養的角度,骨幹員工和核心人力相對接受培訓要多一點,但也不能忽視對其他員工的培訓。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上,要保證每個員工在不同的崗位上都能接受到相應的訓練。這就要求在設計課程體系時,需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去考慮。縱向是要考慮從新員工到高層之間各個不同的級別,針對每個級別不同的能力要求,設置相應的培訓課程;橫向指的是各職能部門,這些職能部門要完成工作需要哪些專業技能,以此尋找培訓的需求並設計相應的課程。如果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都考慮了,每個級別和每個崗位基本就不會遺漏。在分析上面的因素之後,培訓部門還要做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建立資料庫,收集和整理現有的課程資料,包括講師的課件、教案以及學員用的教材等,經過不斷改進和積累。變成有公司自己特色的課程。如果不做這項工作,培訓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課程體系,就無法建立起來。有的企業常做無為的勞動,前任員工一走人。一切就要從頭再來。為避免這樣的惡果,保證培訓工作的正常運轉,有效的培訓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征詢有關部門的建議和要求培訓體系的建立,不只是培訓部門或培訓管理員的事,首先必須要得到領導的大力支持,同時需要其他部門的積極配合。培訓體系中的任何一項工作,都不能只靠培訓部門孤軍奮戰,一定要上下達成一個共識。以開發和設計職能部門的培訓課程為例,部門不同、崗位不同,培訓需求和能力的要求都不相同。在開展業務時,員工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對於這些問題,各職能部門的管理者肯定要比培訓部門更加清楚,因此,一定要站在公司的立場上去了解和把握不同部門的培訓需求。在調查培訓需求時,所謂的職務分析,就是要明確各個崗位及各級別的能力要求,這樣才能根據培訓對象開發出不同的課程。有的公司採用勝任力模型來了解員工目前的能力狀況,以此為依據設計不同的培訓課程。比如,針對基層、中層、高層這些不同層級的管理者進行管理技能培訓時,就要考慮到對他們不同的能力要求。基層管理者也要帶團隊,但事務性工作和親自做事的比例要多一些,這個層級相當於人體的四肢;中層管理者不但要管事、做事,而且管人的比例也提高了,所以在管理能力上要求更高,這個層級相當於人體的腰部,對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對中層管理者如何培訓,將在「公司的脊樑——中層管理者培訓」中具體介紹);高層是企業的領頭雁,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這個層級相當於人體的司令部——大腦。如果不加分析就盲目地設計課程或實施培訓,結果必定不會理想。
制訂培訓制度,並有效落實有的公司建立了一些培訓制度,但形同虛設,沒有落實到位,這和公司的文化也不無關系。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制度,並有效地遵守和執行,就可以避免一些問題。比如前面提到的培訓對象的選拔,如果制訂培訓的積分制度,要求每個員工的培訓積分都要達到公司制訂的要求,並且和員工的考核、晉升掛鉤,就可以防止和避免 「替代」培訓的現象,可以讓應該接受培訓的員工都能按時參加相應的培訓。以建設內部講師隊伍為例,內部講師的安心授課同樣需要制訂相應的制度來保障。多數企業的內部講師通常是兼職人員,他們有自己的工作,講課是額外的任務,所以有的內部講師的直屬上司就不願意放人,擔心「不務正業,會影響部門工作。有一個員工很願意做公司內部的講師,課講得也不錯,但他的上司很不支持,每次這個員工去授課,上司的語言和表情都讓他覺得難受,好像自己真的是去做不務正業的事。最終這個公司失去了一名優秀的內部講師——他辭職了。因此,企業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制訂相關的制度,積極鼓勵具備條件的員工擔任內部講師。同時,要營造上下認同的文化,不但讓講師自己感到做講師光榮,也要讓部門領導感到驕傲,這樣才能保證內部培訓順利地開展下去。
充分考慮員工自我發展的需要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員工自身為自己作的職業生涯規劃;另一方面是公司,給員工提供的施展能力的舞台,也就是對員工的職業發展進行管理。如果培訓體系和培訓課程的開發能夠與員工自我發展的需要相結合,就可以達到企業和員工的雙贏,在員工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能為公司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有的企業面臨內部重要的崗位有空缺時,首先考慮在內部進行選拔,這樣就給有能力的員工或願意挑戰新崗位的員工提供了機會和發展的空間,再結合本崗位的職務要求提供相應的職能培訓,這也是留住好員工的方法之一。
相關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f1p8WioygWGvp7fPABy0dm5q91CF-0H2lRYW_m9Wn_M5fSAAd2KdvGiC2Wr-QbiIC_TFfovegKzp4JeGA_TJvRSWRvOp0bmi4ZNyvIwqqnG
Ⅶ 如何讓培訓課程變得更有「彈性」
如何使課程變得有「彈性」呢?
傳統課程往往把重點主要放在課堂呈現的現場部分,但受限於課堂時間和情境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好的實現預期的培訓效果。我們可以考慮將課程進行拓展,逐漸打通「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階段的界限屏障,從而使課程變得更有「彈性」(如圖1所示),其關鍵在於——「收放之間」,收即聚焦,放即發散,收得有力,放得自然。
下面,我們將從課程的三個階段來分別介紹一下具體的操作方法(如圖2所示)。
課前部分——「預」
「預」是指課程開始前的准備和造勢工作,通過設計課前一系列的准備活動,引導學員初步了解課程的目標、背景和基本內容,同時為課程的進一步優化提供參考信息。
我們可以具體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進行強化(如圖3所示):
課前部分分別從「課程宣傳、報名篩選、激發學習動機、調研課程目標、課程背景信息和課程正式內容」六個環節入手,根據各自的收、放特性,分別組合形成四組彈簧來提升課程的彈性。為方便大家記憶,可以參考以下口訣:
課程宣傳來造勢,報名篩選細斟酌;
學習動機靠激發,調研目標不可少;
知彼解己作對照,內容信息早知道。
課程宣傳(放)
課程宣傳的目標是使目標學員了解課程的安排及基本信息,具體操作可以將線上系統和線下媒介相結合,採用多元化、立體式的方式來進行呈現,如:製作海報、宣傳冊、發布微信課程通知、發送電子邀請函等。
報名篩選(收)
結合課程目標和適用范圍,通過線上報名和線下報名相結合的方式,初步篩選課程的參訓學員,並進行學員背景信息分析(如:性別、部門、職級、學習風格比例等),為課程的實施優化提供參考依據。
激發學習動機(放)
通過「課前測試+課堂報告講解」的方式,在課前就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並提前為課程的學習氛圍造勢,從而提高學員對課程現場部分的期待值,強化學習動機。(此環節的「課前測試」,為非考核類測試,主要以激發學員興趣為主,如:性格測試、水平測試等)
調研課程目標(收)
通過「課前需求調研+課堂數據分享」的方式,提前了解學員及其上級的課程需求,進而從「課程優化」和「現場數據分享」兩個方面提升課程的精準性和友好度,同時,還可實現讓學員「先提前思考,再集體聚焦」的預期目標。
課程背景信息(放)
通過「課前學習資料+案例共同創作」的方式,在課前把學員融入到課程設計之中,一方面提高了課堂現場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講授的案例更容易被學員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可以有效提高培訓的轉化效果。
課程正式內容(放)
對於不需要課堂現場培訓的內容,尤其是單純宣講類的課程(如:規章制度等),可以通過「課前學習+課堂考核及答疑」的方式,把需要學習的內容提前讓學員進行自學,從而有效提升課堂現場的吸引度和實用性,進而提高學員在課堂現場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課中部分——「授」與「練」
「授與練」是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彈性的進行講授和演練,以更精準、更系統的體驗方式,引導學員充分參與到課程之中,進而嘗試學以致用,為培訓效果的轉化奠定基礎。
我們可以具體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進行強化(如圖4所示):
課中部分分別從「聚焦課程目標、強化學習動機、視頻引爆、專屬案例講解、現場考核&答疑和知識/操作要點卡片」六個環節入手,結合課前和課後的內容,根據各自的收、放特性,分別組合形成四組彈簧來提升課程的彈性。為方便大家記憶,可以參考以下口訣:
現場目標達共識,強化動機再助力;
視頻引爆造熱點,專屬案例針對強;
現場考核解困惑,要點卡片幫回憶。
聚焦課程目標(收)
通過分享課前需求調研信息數據和課程結構的方式,明確課程目標,並與學員達成共識。此環節的關鍵在於對課程目標達成共識,講解時須重點關注調研信息數據與課程目標及結構的關聯性和一致性,盡量避免出現脫節現象,影響課程目標及需求的定位。
強化學習動機(收)
通過對課前激發學習動機的方式(如:性格測試、水平測試等)給予回應,滿足學員的好奇心,同時也可以加強課程對學員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程度,進而提升課程的友好度和轉化效果。
視頻引爆(收)
根據課程的實際需要,通過製作視頻或剪輯現有視頻資料的方式,拓展課堂的情境感知范圍,同時以最直觀和有沖擊力的方式引出課程主題或子環節,提升課程吸引度。
專屬案例講解(放)
通過對課前收集的案例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課堂專屬案例。同時,根據課程的需要,引導學員針對案例的內容及解決方案進行現場研討,再通過點評將內容要點進行深化講解,從而加深學員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現場考核&答疑(收&放)
對於單純宣講類的課程(如:規章制度等),可以採用「考核+答疑」的方式進行課堂呈現。課前的自學和現場的考核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還可以提升學員對課程的自主掌控感;同時,答疑環節的互動,可以很好的彌補制度說明的理解偏差,提升課程對學員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程度。
知識/操作要點卡片(放)
課堂的實際演練環節是培訓轉化的關鍵之處,但課堂的時間往往有限,會給學員造成淺嘗輒止的感覺,出現「大家剛找到感覺就被迫停止」的尷尬局面,對後期的培訓轉化非常不利。
我們可以通過製作知識/操作要點卡片的方式,將現場的實際演練環節向課後延伸,一方面,可以拓展實際演練的時間;另一方面,學員有卡片的提示又不會忘記知識/操作要點,方便結合工作環境進行隨時隨地的演練。
課後部分——「幫」與「評」
「幫與評」是指在課程結束後給學員提供一個持續支持的環境,幫助他們進行培訓效果的轉化,同時對培訓的效果進行評估,持續優化課程。
我們可以具體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進行強化(如圖5所示):
課後部分分別從「內容回顧、支持指導、互助社區、課程評估、評估反饋和成果營銷」六個環節入手,結合課中的內容,根據各自的收、放特性,分別組合形成三組彈簧來提升課程的彈性。為方便大家記憶,可以參考以下口訣:
內容回顧再聚焦,支持指導不能少;
互助社區促成長,結果評估顯實效;
反饋總結助優化,持續營銷效果佳。
內容回顧(收)
通過將傳統的以考試為主的學習效果驗收方式,轉變為通過在線學習或內容卡片為主的內容回顧方式,幫助學員回憶課程內容,並嘗試應用到工作情境之中。
支持、指導(放)
學員從課堂回到工作崗位,因為工作環境與課堂演練情境有所不同,所以在應用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影響行為的轉變。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 忙得停不下來,沒時間應用;
◇ 忘記了學到的內容;
◇ 不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應用;
◇ 不知道在工作環境中應該怎麼應用。
我們應該在幫助學員回憶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對學員實際應用的過程提供持續、有效的支持和指導,有效促進學員實現行為上的真正轉變。在指導和反饋的過程中,可以參考以下關鍵點:
◇ 明確要求,預先告知關鍵點;
◇ 示範能走向成功的重要步驟,幫助學員樹立信心;
◇ 確認學員的理解是否正確;
◇ 即時反饋,正面反饋;
◇ 評估練習效果。
互助社區(放)
除了講師的指導和幫助,還可以通過建立學員互助社區的方式,搭建學習交流的平台,及時了解學員課後的學習狀態和所遇問題,營造積極、持續的學習氛圍,用群體的力量促進個體進行行為實踐。
課程評估(收)
針對不同的評估需求,採用相應的方式對課程效果進行評估。
◇ 反應層面 (學員對培訓的喜好程度)
在線學習管理系統(在線評估)
◇ 學習層面(學員對培訓的學習獲得程度)
在線學習管理系統(在線考核)
◇ 行為層面(學員對培訓的知識運用程度)
觀察、訪談、行為反思工具
◇ 結果層面(對業務結果的改善程度)
訪談、經營數據分析
評估反饋(放)
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選擇適當的時間周期進行課程評估的反饋。針對不同的反饋對象,選擇相應的反饋方式,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種類型:
◇ 項目整體反饋
反饋對象:公司管理層
反饋內容:項目背景介紹、項目情況簡介、課程滿意度評估結果(反應層面)、學員學習評估結果(學習層面)、學員直接上級對學員行為轉變的評估結果(行為層面)、課程產生的積極效果(結果層面)、課程的改進和推廣建議等
反饋方式:評估報告
◇ 對學員上級的反饋
反饋對象:學員上級
反饋內容:課程背景回顧、課程情況簡介、學員學習效果評估、下階段培訓需求調查、感謝語等
反饋方式:評估報告、訪談
◇ 對學員的反饋
針對學員整體
反饋對象:學員整體
反饋內容:
課程目標回顧、學習過程(含應用過程)回顧、整體效果反饋、對學員的鼓勵和感謝等
反饋方式:課程回顧活動、電子郵件
針對學員個體
反饋對象:學員個體
反饋內容:
課程目標回顧、內容要點回顧、在應用過程中的總結和反思、直接上級的評估和反饋,下階段培訓需求調查、對學員的激勵和感謝等
反饋方式:電子郵件
成果營銷(放)
在課程告一段落之後,要及時進行課程成果的營銷。通過課程「點狀發散」和「系統聯接」的傳播方式,為學習型組織氛圍和生態學習圈提供再循環的血液和養分。
反饋對象:企業全體員工(含未參加課程的員工)
反饋內容:
課程簡介、精彩回顧、管理層點評、學員反饋、業務部門反饋等
反饋方式:內部刊物、微信平台
最後,我們來整體回顧一下課程的彈性設置口訣(如圖6所示):
課程是可以具有「彈性」的,當我們建立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後,會發現更多的發揮空間,同時也會發現更多的空間聯系,這將有利於我們更系統、更有創造力的打造學習型組織氛圍和學習生態系統。
Ⅷ 如何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培訓心得
一、 雖然已經經過多輪培訓,但是我們很多教師在教學上仍然不願做多大的改變。依然運用灌輸法來進行教學,只管灌輸生怕灌得少學生就會有知識點出現漏洞。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講「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與這種狀況相對應的課堂教學評價是:過於注重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評價教師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素養高低,教育機智靈活性等等,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我們知道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而不是教師表演的如何,因此從這個角度講關注「學」才關注到問題的根本.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所以現在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視覺應放在學生身上,觀察在教師導演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否高漲,學習內容是否適宜,學習方法是否貼切,學習方式是否合理,學習效果是否明顯等等。有一句話說的好,用來描述課堂教學評價較為貼切。「老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在課堂上充當的角色應該只是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教的好不如學得好。尤其是物理課堂上更能說明問題。有時候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或說明某一個知識點,我們應該盡量指導學生來完成實驗,而不是我們老師的表演實驗。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則最終的結果是老師做的實驗真精彩,學生卻往往不懂得怎樣做,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動手的能力,反正老師會做的。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課堂教學我們的評價是好還是不好呢?——可以肯定的是這堂課並不成功。
二、在教學目標方面,從注重雙基轉向注重三維目標進行評價
傳統物理教學比較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課改背景下的教學則注重三維目標:既包括傳統教學中注重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包括新課程倡導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體目標第一條:「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一條明確說明了新課程要落實三維目標。有人認為在教學中落實「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會弱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比較兩種不同教學目標,我們不難看出前者傾向記憶,後者強調過程和操作以及社會、科學、生活三者的關系。好比一個人需要一杯水,我們可以直接給他一杯水,也可以教他學會怎麼得到一杯水的方法一樣。顯然後者對那個人更好一些。
Ⅸ 培訓課程體系如何建立
培訓課程體系建立:
培訓課程體系包括管理類課程體系、專業類課程體系、業務類課程體系三大板塊。管理類課程體系是和個人及組織能力提升的軟性技能相關的課程集合;專業類課程體系是企業中各組織單元的專業相關的課程集合;業務類課程體系是公司或相關部門業務、產品、標准及規范的課程集合。
管理類課程體系和軟性技能相關,主要包括自我管理、員工管理、團隊管理和關系管理四大模塊。 自我管理是指完成工作及自我提升和發展所應具備的態度、知識和技能,一個優秀的人首先是能夠進行自我提升和發展的人,需要他能夠做到要事第一,學會工作事件的有限順序,具備快速的學習能力。
這四個模塊中,每個模塊中都包含若干具體的能力項,每個能力項都對應從初級到高級不等的若干課程。在進行需求調查時,可以根據崗位評估中欠缺的能力項抽取出培訓需求,這樣,課程的內容是和崗位的勝任能力相關,也就保證了培訓內容對於工作的有用性。
Ⅹ 如何評價一次培訓效果
培訓評估的目的在於:1.培訓是否起到作用了。
無論對培訓的組織部門還是業務部門經理,投資培訓的決策層都應該明確回答這個問題。
否則,就會產生盲目投資的行為,不利於企業的發展。
也不利於培訓負責人組織下一個培訓項目的立項和審批。
2.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作為培訓負責部門應全面掌握並控制培訓的質量,對不合格的培訓,應該及時找到失誤的地方進行糾正。
同時總結工作中成功的亮點,本著不斷改進培訓質量的原則,把培訓工作越辦越好。
3.對參加者的知識、技能、態度的接受與更新能力,綜合素質與潛在發展能力的評價。
參與評估的學員和經理等應以對自己、對同事、對教員、對企業負責任的態度,正確認識評估的重要性,客觀地、實事求是地進行評估。
但不一定在所有的培訓結束後,都要進行評估。
認為主要應針對下列情況進行評估:1.新開發的課程。
應著重於培訓需求、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2.新教員的課程。
應著重於教學方法、質量等綜合能力方面。
3.新的培訓方式。
應著重於課程組織、教材、課程設計、應用效果等方面。
4.外請培訓公司進行的培訓。
應著重於課程設計、成本核算、應用效果等方面。
5.出現問題和投訴的培訓。
針對投訴的問題。
另外在進行評估前,還應綜合考慮下面幾個問題:1.從時間和工作負荷量上考慮是否值得進行評估。
2.評估的目的是什麼。
3.重點對培訓的哪些方面進行評估。
4.誰將主持和參與評估。
5.如何獲得、收集、分析評估的數據和意見。
6.以什麼方式呈報評估結果。
在決定對培訓進行評估後,評估工作在培訓進行中就可以開始了。
這時候採取的方法主要是培訓機構的質量控制部門或有關部門管理人員親臨課堂聽課,現場觀察學員的反應、培訓場所的氣氛和培訓師的講解組織水平。
雖然這樣可以獲得一手材料和信息,但因培訓還未結束,除非特別要注意的重大培訓項目,為獲得完整數據,一般在培訓結束後才開始進行評估。
評估內容主要包括對培訓課程本身的評估和對培訓效果的評估。
按評估的時間分有培訓結束時進行的評估和受訓者回到工作中一段時間的評估。
評估的方式有評估調查表填寫,評估訪談,案例研究等。
最後要說明的是,評估是為了改進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果、降低培訓成本。
針對評估結果,重要的是要採取相應的糾偏措施並不斷跟蹤,而不是評過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