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體現新課程理念
一、分組合作嘗試
首先向學生公布決定,徵求他們的意見。獲得一致通過。接下來以毛遂自薦的方式產生了7位小組長。
這樣做,一方面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要求有:大家課下以7位小組長為核心自願結成7個學習小組,明確告訴學生,每一個人都有所長也會有所短,只要自己虛心好學,那麼和不同於自己的人在一起學習也一定有所收獲。在小組產生的過程中,科代表和小組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准備了8套選擇題,分別寫在8張紙上,每套題有8道。8套題做完後,在課上對大家的努力成果進行了總結與表彰,再次鼓舞大家的士氣。在期中考試結束後,要求各小組長統計本組的分數,以此作為基礎,到第二次考試時,對有進步的小組予以表彰。讓大家的熱情與積極性保持下來,讓歷史課成為大家的加油站。
二、取得的成績――客觀分析
7個小組第一次做選擇題時以百分制的平均分是50分。從第二次到第七次的平均分依次為:63、64、60、64、60、67分。小組最高分第一次是70分,只有一個小組,後面有三次最高分是滿分80分。有一次是5個組都是70分。小組最低分第一次是30分,第二次和第五次是40分,第三次、第四次、第六次都是50分。期中考試的成績,2班雖然還是位居第八,但是經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這次考試12班的平均
分比上一次提高了20分,而其他班提高的分數都在10來分左右。班裡同學也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在原來的基礎上長了20多分。題目難易程度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原因還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們增強了自信,提高了實力。經過這一系列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同學們對歷史課逐漸產生了興趣,課堂氣氛也越來越活躍。因為課堂上,同學們分小組坐在一起,做題有競爭,回答問題也有競爭。在競爭過程中,大家的水平都有所提高。
㈡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課堂 有效教學
歷史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那麼如何通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有效教學呢?以下是我根據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境。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視頻讓學生感悟學習馬克思的偉大思想;通過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觀看《南京大屠殺》電影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這種導入方式,把教學內容情景化了,學生的動機也被激發了。「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應該設法激發學生心中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
二、增強趣味性,激發興趣。「在歷史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又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等。首先,教學過程中適時補充史料,可以增強趣味性。在講《鴉片戰爭》時,分析中英貿易狀況時,我講到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所接受,引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劉姥姥進賈府這個情節,學生興趣盎然。
三、測試鞏固,反饋提高。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設計習題反饋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1.設計有層次的習題當堂鞏固,使不同學生都能嘗試成功以樹立其自信;2.布置作業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3.設計單元、期中期末檢測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做好試題講評分析,並要求學生自我反思,寫答卷分析和改進目標、計劃,以提高學習效率。
四、授人以漁,豐富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走向自學和學會學習是我們教學的目標。我們必須創新教法以實現教學有效性。下面是我常採用的教法:1.小組合作法: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種「開放型」、「交往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人人參與,人人發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實施中應注意: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原則科學結組;精心設計適宜於小組合作的問題;堅持先自主學習後合作交流相結合;教師在合作中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友善互助,創設良好的合作對話關系,規范同學的合作行為;做到科學評價激勵合作更成功。2.史政結合法:例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時,我讓學生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舉例說明,有關科技的負面影響,學生就提出了地球溫室效應、生態環境惡化、日本海嘯、核泄漏等事例,關於怎樣解決,還很自然地說出應該趨利避害,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歷史責任,突出了學以致用。3.競賽法:例布置預習問題課堂上小組競賽;單元復習時,令各組准備題目,進行對抗比拼;學到《西安事變》時組織學生針對「殺、放蔣」的辯論賽等。實踐表明:競爭狀態時的學習效果要比平時的學習效果好得多。4.文史融合法。人說文史不分家,我也嘗試把一些語文教法運用於歷史教學。例:單元大意、學習主題歸納,使學生迅速把握單元特徵、教材重點;撰寫論文,指導學生辯證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人物,明確論點,找出論據、指導論證,一片小論文水到渠成。5.參觀調查法:帶學生去參觀歷史的遺跡、遺址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景點――滿城漢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總督署等可將課堂教育的范圍擴大化,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游歷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生成濃濃的歷史情感。6.巧記法:如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秦統兩漢,三分魏蜀吳,貳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了學生記憶效率。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㈢ 關於高中歷史的心得體會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的教學觀念是一次很大的挑戰。以前,教師把教學的重點環節放在了備課上,總認為課前備好了課,才能在實際的教學中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教師備課准備得很充分,甚至連教師怎樣講、怎樣提問,學生會怎樣回答,回答到什麼程度,教師都會心裡有數,做好應答的准備,在課堂上學生如果回答的和自己事先備課的答案一致,教師就會充分肯定,認為學生聽課認真,理解正確。如果學生回答的和教師的答案不一致,甚至出入很大,教師則指出其不對的地方或不做評價,然後告之正確的答案。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行,教師原有的教學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有了很大的變化,下面就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 一、教師的教育理念創新是新課程實施的前提 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傳統教學重視知識傳授,卻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個待灌的「知識器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掌握基本知識,又要獲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學生成長的多方面需求決定了現代教育必定是一個綜合復雜的工程,在教學中對於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司馬遷、班超、文成公主等,我們不只是簡單的介紹事跡,而是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書籍,讓其整理相關的材料,在課堂上或小組中介紹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暢談英雄身上的優秀品質,以及對當時社會的貢獻,對我們今天的為人處世的啟發等。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更從心靈深處受到感染和熏陶。新教學理念倡導的是——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研究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掌握方法。為此我們的課堂學生是主體,學生尊重教師,教師相信、肯定、鼓勵、賞識學生。人人都參與,有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有修正補充,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平等融洽。由重結果到重過程轉變。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教學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弊端,歷史教學如果只強調學習結果,必然走到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的死胡同里去。要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興趣和思維能力,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這一過程。為此,在教學中,凡涉及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分析評價這些理論性強的地方,我們關注的是學生怎樣從材料中得出結論,對材料怎樣進行整理和尋找。 二、教師課前備課的重點與以前不同。 以前教師課前備課的重點是放在教學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內容上。現在教師備課的重點則放在教學目標上,即明確通過這節課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一個什麼程度:是簡單地了解,還是理解,甚至是評價的程度。既然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程度不同,因此教師組織教學的方法也不一樣,如果是第一個層次—了解,那麼在教學中就可以放開讓學生自己去准備,在廣度上做文章。學生可以結合課本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去談。如果是理解、評價,就要從深度上去把握。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課堂提問、討論與以前不同。 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以往的提問是教師的專利,現在可以多種多樣,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有時也可以大膽地放開讓學生去自問自答。我們知道,答案有時是唯一的,但問題可以多種多樣,提問時應該盡量避免提一些低水平的問題,比如對歷史事件年代等類似的提問,應該提些「為什麼」而不是「是什麼」的問題。具體實施時,可以事先讓學生預習課文,然後討論。討論時我認為分組討論效果最好,具體分幾個組,可以根據班級人數來定,但至少應該分成三個組,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成立一個裁判組,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評判問題。比如講到辛亥革命時,有學生提出:為什麼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而不支持孫中山?有位學生回答時就說:「如果我是帝國主義,我也會選袁世凱」,學生把自己放在帝國主義的角度上來思考這個問題,這樣換位思考,問題就很簡單了。講南昌起義時,有學生就提出:南昌起義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教師一般領著學生探討過辛亥革命、護國運動等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而學生就可以大膽地提出南昌起義的成敗,我認為這個問題很有新意,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只要能得出「不同的前提,有不同的結果」這樣的結論,那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就很成功了。所以我們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做。 四、對教材內容的總結、教學評價與以前不同。 歷史教學比較注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總結,以往都是教師總結,現在完全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兩場戰役,曹操先以少勝多,後又以多敗少,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讓學生明白,在現實生活中自己應該怎樣去做人。再比如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對比,讓學生明白我們要學習各民族先進的文化,而不能滋長狹隘的民族觀點。新課改中的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對所學知識的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評價。我們的教學目標其實更應該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所以在教學評價中,完全可以讓學生來談,學生談出來了,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完成了,達到了一個什麼程度。還可以對著目標給學生打分,看學生完成目標的不同層次。由此可見,新課改的實施,是我們邁向素質教育的關鍵一步,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到新教材淡化時間,淡化目標。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找到學習歷史事件、線索的方法、過程,以便適應終身化學習。讓學生自己學習,運用方法去達到目標,並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客觀的評價。這樣目標—過程—評價就能達到三者合一。所以新課改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過去是教師忙著備課、講課,學生很輕松,現在正好相反,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教師就會很輕松。這樣看來,新課改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是不是對教師的要求就降低了,其實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對教師自身的要求更高了。我認為教師也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同時還應當以扎扎實實的課堂改革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 展望新課改,我想這將是一次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革命。對於教師來說這是一次新的挑戰。穿新鞋走老路肯定是不行的,是穿舊鞋走新路還是穿新鞋走新路這都是我們將探討的問題。
㈣ 淺談高中歷史新課改的幾點體會和做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模式精彩紛呈形勢下,教學方法更是五花內八門容,其中重 中之重就是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的轉變。由"教"為主轉變為"學"為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精神 ,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多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這需要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啟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㈤ 課改下的歷史課堂怎樣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發展
以前傳統的教學大多以學生被動、接受性為主要特徵,學生的自主性喪失,從而達到教師控制學生的目的,甚至導致學生的主動性不能得到發揮。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就著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歷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終身發展的潛力得到開發,人格得以不斷完善。
一、主動學習的含義及意義
主動性是學生主體發展,主動學習的核心,它在學生學習實踐中表現為「我要學」,改變以往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我學」。以往的「要我學」 異樣為教師對學生外在的控制,學生失去了獨立學習的能力,形同木偶。這樣的學習能有什麼好結果呢?「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反過來,若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強迫不自願的事是得不到好結果的,學生在普遍的狀況下被迫地接受學習,沒有一點自己想學的意識,學習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心,如果學生意識不到學習的責任感,不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學習、成長、發展聯系在一塊,那麼學習就成了學生的負擔、累贅;那麼這樣的學習就沒有了主動性。只有當學生掘發出自己的學習責任心,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自我學習,主動擔負起學習的重擔,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主學習。
教育專家孫宏安指出,自主學習也叫自我調節學習。理論上指的是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的新課改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二、作為一名歷史教學者,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又是如何實現學生主動性發展的呢?我利用我的一個課堂案例,從以下幾方面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發展的。
中學歷史新課程標准指出: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歷史的學習,使學生終身發展的潛力得到開發,人性得以不斷完善。在歷史課堂中如何實現學生主動發展?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落實培養學生的主動發展。
1、教師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情感觸動
歷史是一門感染力極強的學科。學生能不能在課堂上發揮他的主動性,教師的情感導入相當重要,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要「修行」,教師先要給學生一個好「引」。不要讓學生感覺這歷史只是冰冷的文字,應當讓學生感知、動情、移情,而對歷史課堂動之情,專之心,所以,歷史教師必須對所教的歷史內容有感情,教師動了情,才能引著學生有情、主動地去觸感歷史。
比如,在教學《蔣家王朝的覆滅》這一課我做過這樣的導入:東方巨龍在一線曙光的照耀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面對殘暴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無數英雄不屈不撓,英勇無畏,贏得了民族的獨立,但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卻無視民眾的權利,企業把中國推入黑暗的深淵,熱愛團結、和平、獨立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毅然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
學生聽完這段充滿勝利激情和愛國感情的開場白,個個群情激起,一種展現自我的發展意識躍然欲出,學生的學習情感被觸動了,下面的教學就能順利展開。
2、教室少一點窒息的氣氛,多創設輕松愉快的氛圍
課堂教學有一些嚴肅氣氛是必要的,但讓學生正襟危坐,教室里鴉雀無聲,又怎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呢?又怎能讓學生主動發展起來呢?其實像魏書生先生這樣的教育家,都十分注重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他善於創造各種情境,使學生笑起來、動起來、說起來、心情好起來。所以我認為歷史課堂中教師要有幽默感,口頭語言,形狀語言要嚴密結合,結合教學內容用幽默的語氣來增強教師對學生的親和力,在教學方法上多採用「討論合作式教學法」,引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增強教學的民主氣氛。我在講《蔣家王朝的覆滅》一課中實踐角色轉換,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與學生平起平坐,學生沒有了師嚴的壓力,個性自然張揚,這樣在寬松的環境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發展。
3、教師少灌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暢所欲言的機會
在歷史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學」得怎樣,教師要少講精講,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去主動學習。在上《蔣家王朝的覆滅》一課時,我採用點到為止的方法,多創設問題,留更多時間給學生思考,由學生自己去尋找有用的信息點,把說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歷史課教學中還應多採用「討論式教學法」,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智慧,討論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思想高度集中,產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在課堂中,我常設分組討論比賽,如在講「三大戰役」時,我設問:「若你是三大戰役的指揮員,將怎樣做?看誰是最成功的指揮員。」學生各自針對問題、討論、總結、交流,有自由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較好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學習任務少獨斷專行,多強調學生主動參與
在歷史課堂中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理解掌握學習方法,拓展了途徑,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個性,發展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是新課程的要求。因此,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讓學生自主學習。如講「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習小組在本組代表的分工合作下,動手模擬三大戰役及渡江戰役,用細沙製作軍事沙盤拼圖來掌握識別地圖的能力,學會傾聽別人意見,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他人達成一致。
5、教學中少強調結論,多培養學生自評、自我反思的空間
中學歷史的課堂應注重開發學生發展的空間。
(1)、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充分保證和發展學生主體活動的空間,是學生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我們平時課堂教學中應多給學生一些活動空間和時間,學生的興趣大增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就得到了培養。如在講「三大戰役」時,我創設了一個「少年軍官指揮培訓班」的平台空間,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三大戰役中的一名指揮員,有了這個平台,學生的自尊心得到開啟,他們就會主動參與學習。
(2)、創設學生思維拓寬的空間。學生的學習不能拘泥於課本,不能搞簡單的就事論事。歷史課堂教學要不斷創設一些階梯式問題,以疑增趣,以疑促思。如講《蔣家王朝的覆滅》時,針對本課的重難點,我巧設了一連串的階梯式問題:1、假如你是三大戰役總指揮部的一名指揮員,你將先發動哪一場戰役?為什麼?2、你能根據課本地圖,模擬出一個戰前攻防沙盤軍事拼圖嗎?3、此三次戰役能夠取勝,你知道原因有哪些嗎?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
這樣,隨著問題由易到難的提出,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也由淺入深,由認識知識點到運用知識點到情感價值觀培養,思維空間不斷得到拓展。
另外,還應拓寬歷史課堂教學渠道,使課內向課外延伸,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課堂。整合校本教材、鄉土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個民間傳說,一個歷史故事,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陶冶熱愛家鄉的愛國情操。我就利用家鄉的紅軍岩的烈士故事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共產黨員為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鮮血的英勇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
新課改還在繼續著,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信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創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多讓學生一些主動空間,激勵他,才能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的學習走向成功。
㈥ 2000字歷史學習總結!
到下面的資料里隨便摘抄點,加上自己的話就可以了。記得給我加分啊。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隨著人類向信息社會的邁進,教育面臨著重大變革,學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就要到來。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斯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再三強調,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個問題——學會學習。這是時代對青年學生提出的新要求。那麼,怎樣學會學習呢?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准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准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慣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系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系,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一、1、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二、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三、、「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四、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五、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六、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七、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是"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八、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㈦ 如何學習好初中歷史新課標
1、學來習中要學會整合知識源點。把需要記憶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記憶效率。
3、實際做題訓練,在做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哪些知識點掌握的還不夠,從而挑出來鞏固記憶。而且在實際做題運用中學習、記憶,效率會提高不少。
㈧ 歷史反思1000字,,,,急,,,,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