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鯽的養殖技術
池塘主養黃鯽要獲得高產效益,養殖技術是關鍵,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分辨魚種優劣
養殖戶在購買黃鯽魚種時,應根據主要黃鯽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特徵,正確分辨魚種的偽劣,避免上當受騙蒙受損失。
二、設計好魚種放養密度
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最好自己培育大規格魚種。
1.用池塘培育黃鯽魚種,每畝放養黃鯽夏花0.8—1.2萬尾可以達到養成規格50---60g的目的。
2.進行黃鯽成魚養殖時,魚種平均規格為50—60g時,每畝放養黃鯽魚種1500---1800尾最為理想,養成商品魚規格可達到350---400g。
三、確定搭配品種
培育大規格黃鯽種不要配搭草魚和鯽魚,而應選擇鰱魚和鱅魚,數量應佔主養鯽魚20%左右,鱅魚則占鰱魚的10%左右。搭配品種的放養時間不宜過早,尤其是過早投入鱅魚對鯽魚馴化的影響更大。
四、魚種馴化
1.培育魚種階段馴化相對容易。馴化後的魚種在成魚養殖時上浮搶食時間短,便於管理。
2.馴化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添加劑,可以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黃鯽攝食麵積和數量。
3.密度對馴化的影響。密度大,群體數量大,易於馴化。在密度已確定不能改變時,可以降低池塘水位,相對增大密度,則既要利於馴化又能提高池塘水溫,促進魚生長。
4.搭配鰱、鱅魚種應在主養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投放。
5.馴化期的水質宜「清瘦」不宜「濁肥」。
6.馴化時管理人員需要耐心認真。
五、飼料粒徑和投飼率1.黃鯽飼料粒徑的選擇標准「就小不就大」。一般黃鯽規格在10g/尾以下時,飼料粒徑選0.5mm;lO---30g/尾時選1.5mm;75—100g/尾時選2.0mm;150--300g/尾時選2.4mm;300g每尾以上時選3.2mm。
2.魚的攝食能力受到魚的規格及池塘水溫的直接影響,故投飼率應根據實際情況隨機調整,而不應該一成不變。
六、魚病防治
黃鯽的抗病能力雖強,但近年來仍發現了黃鯽出血性錨頭鰠病,雖然此病的發生率不高,但一旦染上任其發展,也會導致黃鯽大量死亡。嚴重患病黃鯽主要表現為:浮水慢游(乏力)、色澤淡白;魚體表的腹部、背脊兩側(細鱗部位)可見針狀蟲體寄生;蟲體著生處有綠豆或豌豆大小的充血紅斑,病灶部位鱗片松動或脫落,粘液增多,少數形成明顯的潰瘍。病原體為鯉錨頭鰠。主要病因:一是清塘不徹底或不清塘,病因待機孳生;二是投入時體表受損傷(或生產操作不慎致使魚體表受傷)的魚種,為病原體寄生創造了可乘之機。
七、預防方法
①在黃鯽種下塘前1—2天用2.5%敵百蟲粉劑全池潑灑,使池水呈lppm。
②小面積主養池,可在發病季節每半月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0.3ppm,大面積鯽魚混養池,可在黃鯽生長季節,在食場周圍進行敵百蟲掛簍(袋),每月1—2次,每次連掛2天。治療方法:在養殖中,出現患病徵兆時,及時觀察檢查,確診後一次性全池潑灑0.5ppm90%晶體敵百蟲、0.2ppm硫酸亞鐵合劑。對於繼發性鯽錨頭鰠病(或已多次使用敵百蟲的池塘),可改用農用敵殺死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畝水深1m用6一10mL。
『貳』 求詳細鯽魚繁殖技術。謝謝
養鯽魚就可自然繁殖。
『叄』 鯽魚養殖技術
一、 魚種放養模式及培養技術 放養模式:月中旬每畝放養鯽魚夏花10000-12000尾,鰱鱅魚每畝1000-1200尾,要求鰱鱅魚在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放。禁止搭配鯉魚、草魚以及其它生長快搶食兇猛的魚類。 養殖技術 馴化:初期以豆漿為主搭配使紅蟲。在投食台一邊潑灑,逐漸縮小面積,當鯽魚體長長到5厘米左右,體重約為10克左右改用全價顆粒在投食台一邊潑灑並逐漸縮小潑灑面積形成幾個點,最後匯集料台,根據水質肥瘦進行葯物處理使水質變清,變瘦,利於鯽魚馴化,一般而言鯽魚馴化需要10天左右。 投飼採用"四定"法,實際根據天氣、季節、水溫及魚的生長情況隨時調整投飼量。 水質管理:保持溶氧3毫克/升,透明度25-30厘米。魚病以預防為主。 二、 鯽魚成魚養殖技術 放養模式:4月中旬放鯽魚魚種1500-1800尾左右,平均規格50克,每畝放養鰱魚250尾,平均規格50克。鱅魚25尾,平均規格50克,禁止搭配鯉魚,草魚等生長速度快,搶食兇猛魚類。鰱鱅魚在主養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放。經過6個月精心養殖,高產鯽魚600多千克,平均規格300克。 馴化:全天式定點投喂,需要10-15天。 投餌法:採用四定法。 顆粒選擇:"就小不就大",標准如下:30克以下,飼料直徑1.0,30-100克,飼料直徑1.5,100-200克,飼料直徑2.4毫米 每月投喂量佔全年比例見下表:單位(%)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3 10 18 24 24 15 6 水質管理:保持溶氧>3毫克/升,透明度25-30厘米. 魚病防治:以預防為主. 一、 關於鯽魚馴化的注意事項: (1) 在飼料添加適量誘食劑可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鯽魚攝食量。 (2) 搭配品種:禁止搭配生長速度快,上浮時間短和攝食兇猛的魚類。 (3) 放養密度:應保持適當密度2500尾/畝,密度大,群體數量大,易於馴化,反之,馴化時間長,且上浮搶食的百分比低。 (4) 搭配品種鰱鱅魚投放時間最佳在主養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 (5) 馴化時需耐心認真。 (6) 馴化期水質宜"清瘦"不宜"濁肥"。
『肆』 買回來的鯽魚怎麼養
將買回來的鯽魚放在稍微大一點的盆子或者桶中,放上比鯽魚身深一些的水然後用半截專管子接在屬自來水管上,再將水龍頭開上,開到類似輸液管子那麼大小的水流。
『伍』 黃鯽魚的養殖技術
池塘主養黃鯽要獲得高產效益,養殖技術是關鍵,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分辨魚種優劣 養殖戶在購買黃鯽魚種時,應根據主要黃鯽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特徵,正確分辨魚種的偽劣,避免上當受騙蒙受損失。
二、設計好魚種放養密度 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最好自己培育大規格魚種。 1.用池塘培育黃鯽魚種,每畝放養黃鯽夏花0.8—1.2萬尾可以達到養成規格50---60g的目的。 2.進行黃鯽成魚養殖時,魚種平均規格為50—60g時,每畝放養黃鯽魚種1500---1800尾最為理想,養成商品魚規格可達到350---400g。 三、確定搭配品種
培育大規格黃鯽種不要配搭草魚和鯽魚,而應選擇鰱魚和鱅魚,數量應佔主養鯽魚20%左右,鱅魚則占鰱魚的10%左右。搭配品種的放養時間不宜過早,尤其是過早投入鱅魚對鯽魚馴化的影響更大。 四、魚種馴化 1.培育魚種階段馴化相對容易。馴化後的魚種在成魚養殖時上浮搶食時間短,便於管理。
2.馴化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添加劑,可以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黃鯽攝食麵積和數量。
3.密度對馴化的影響。密度大,群體數量大,易於馴化。在密度已確定不能改變時,可以降低池塘水位,相對增大密度,則既要利於馴化又能提高池塘水溫,促進魚生長。 4.搭配鰱、鱅魚種應在主養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投放。
5.馴化期的水質宜「清瘦」不宜「濁肥」。
6.馴化時管理人員需要耐心認真。
五、飼料粒徑和投飼率
1.黃鯽飼料粒徑的選擇標准「就小不就大」。一般黃鯽規格在10g/尾以下時,飼料粒徑選0.5mm;lO---30g/尾時選1.5mm;75—100g/尾時選2.0mm;150--300g/尾時選2.4mm;300g每尾以上時選3.2mm。
2.魚的攝食能力受到魚的規格及池塘水溫的直接影響,故投飼率應根據實際情況隨機調整,而不應該一成不變。
六、魚病防治 黃鯽的抗病能力雖強,但近年來仍發現了黃鯽出血性錨頭鰠病,雖然此病的發生率不高,但一旦染上任其發展,也會導致黃鯽大量死亡。嚴重患病黃鯽主要表現為:浮水慢游(乏力)、色澤淡白;魚體表的腹部、背脊兩側(細鱗部位)可見針狀蟲體寄生;蟲體著生處有綠豆或豌豆大小的充血紅斑,病灶部位鱗片松動或脫落,粘液增多,少數形成明顯的潰瘍。病原體為鯉錨頭鰠。主要病因:一是清塘不徹底或不清塘,病因待機孳生;二是投入時體表受損傷(或生產操作不慎致使魚體表受傷)的魚種,為病原體寄生創造了可乘之機。
七、預防方法
①在黃鯽種下塘前1—2天用2.5%敵百蟲粉劑全池潑灑,使池水呈lppm。
②小面積主養池,可在發病季節每半月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0.3ppm,大面積鯽魚混養池,可在黃鯽生長季節,在食場周圍進行敵百蟲掛簍(袋),每月1—2次,每次連掛2天。治療方法:在養殖中,出現患病徵兆時,及時觀察檢查,確診後一次性全池潑灑0.5ppm90%晶體敵百蟲、0.2ppm硫酸亞鐵合劑。對於繼發性鯽錨頭鰠病(或已多次使用敵百蟲的池塘),可改用農用敵殺死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畝水深1m用6一lOmL。
『陸』 養殖鯽魚的養殖條件是
背風向陽、不滲漏等。
池塘以3-20畝、深2-3米最佳,背風向陽、不滲漏、注排專水方便和池底平屬坦。確定主養模式、優良品種從目前狀況看,最具經濟效益的模式是池塘主養鯽魚模式「80:20」模式,即收獲時,產量的80%為銀鯽,20%是為其服務的「肥水性」魚類。
魚種一次放足,可保證每次出塘魚的規格整齊,便於集約化養殖和出售。水溫穩定在10℃以上時即可放養鯽魚魚種,若是在暫養池中的魚,最好在水溫15℃左右分池。放養前1-2天,應該停止投喂飼料。
(6)鯽魚新品種養殖技術培訓會擴展閱讀:
鯽魚養殖的相關要求規定:
1、巡池、增氧機管理 魚種投放後,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觀察水質變化、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及時調整飼料投喂量。
2、控制水質 保持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要求,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cm,pH值7.5-8.3。
3、清除池內雜物,保持池內清潔衛生;發現死魚、病魚,及時撈起掩埋,並如實填寫記錄。根據天氣、魚的活動情況,適時開啟增氧機。
『柒』 鯽魚的養殖技術
一、形態特徵 魚體呈梭形而略扁,背部灰黑,腹部淺白或淡灰,側線下方及近尾柄處金黃色(體色也依品種而異,有金黃色、桔紅色、粉紅色等)。口端位,馬蹄形,觸須2對,頜須約為吻須的2倍長。鱗片較大。個體較大,常見的有0.5~2.5kg,最大可達15kg以上。 二、食性與生長 鯉魚為雜食性底層魚類,體長3厘米以下的魚苗主要吃食輪蟲和小型枝角類,3厘米以上主食枝角類、橈角類、搖紋幼蟲和其它昆蟲幼蟲,體長20厘米以上就以搖紋蟲和纖毛類為主要食物,一齡以上則以底棲物如昆蟲螺蜆以及水生維束植物碎片為食,其它如藻類同樣常在腸中發現。因食性雜、食物廣,生活條件要求不高,生長快,一般二齡可達商品規格,若用配合飼料飼養,一齡便可達商品規格。 三、生活習性 鯉魚喜居水體下層,最適生長水溫25-32℃,高於32℃或低於15℃生長明顯減緩,低於10℃停食。適宜的溶氧量為4.5mg/l以上,低於2mg/l則少吃,1mg/l就停食並浮頭。 四、繁殖特性 一般二齡性成熟,有些個體一齡亦可成熟。產卵季節隨地區而異,3-8月均可產卵(以4-6月為盛產期),為分批產卵型。產卵場多在淺水湖灣或河灣水草叢生地帶,卵粘性很強,產完後即牢固粘附在水草上,懷卵量因年齡和個體大小而異,15-80萬粒不等,卵子產出後,在15-20℃水溫下經4-6天即可孵化出苗。 一、親鯉選擇與飼養 1選擇標准:體型好,活動力強而無傷,體長與體高之比為3:1,具有典型的品種特徵。雌魚至少2冬齡,體重1.5kg,雄魚2冬齡1kg以上為好,初次性成熟和衰老期的鯉魚,其懷卵量和卵的品質均較差,故不宜作親魚。 2、性別鑒定 非生殖季節:雌魚體寬,背高,頭小,腹部較大而柔軟,胸腹鰭小而園寬,泄殖腔扁平或稍突出,有輻射折;雄魚體狹長,頭較大, 腹部小而硬,胸腹鰭大而尖長,肛門略向內凹,無平行皺折。 生殖季節:雌魚腹柔軟呈園囊形,肛門和生殖孔較大,略紅而突出;雄魚腹部較小,鰓蓋、胸、腹鰭具有明顯的副性徵"追星",肛門和生殖孔內凹,不紅腫,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3、飼養管理 (1)飼養:親魚培育池塘1-2畝,水深1.2米左右,避風向陽,注排水方便,每畝放150-200kg.人工繁殖時,為防止其自行交配產卵應將雌雄分開。放前用生大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 (2)管理:強化親鯉培育,可投喂豆餅、蠶蛹、魚粉等高蛋白飼料。近年來,有些廠家開發有親魚飼料,該料富含ve及其它維生素,可促進發育和提高抗應激能力,效果良好。同時,在飼養過程中要注意調節水質,常加註新鮮水,保持微流水,以刺激性腺發育。 二、催產和孵化 1、催產時機:當水溫上升並穩定在16℃以上便可催產。通常在清明至穀雨期間,寒潮過後,氣溫回升並穩定時即可催產。 2、催產方式 (1)自然產卵型因其投資與規模均較小,是一種很普遍的方式。 a產卵池:面積0.5-1畝,水深1.2米,注排水方便的池塘即可。用生石灰消毒後一周即可放魚。 b人工魚巢:用以粘附魚卵。選擇質地柔軟、韌性好、無毒、不易腐爛的材料製作,如松樹枝、棕片、聚乙烯片(編織袋)、楊樹根等,使用前要清洗、扎把、消毒(0.3&am ermil;甲醛或孔雀石綠)。稻草因易腐爛不宜作魚巢。 c孵化池:又可作魚苗培育池,面積宜小(1-2畝),淤泥少、水深1米經消毒的池塘。進出水口均需加密眼網片過濾,防止雜質入池和魚苗逃出。 d並池產卵:按雌雄之比為1:1-1.5把35-30組成熟度好的親鯉並池,緩緩加入新水。同時在水面上拉細鐵絲1-8根,鐵絲上懸掛人工魚巢(或者用竹子一破為二將其夾在中間放於水面)。通常每組親魚應配備4-6隻魚巢。 e 管理:一般在22:00-9:00產卵,延續2-3天,故應每天下午檢查並清洗魚巢,將粘有卵的魚巢移入孵化池,同時補充新魚巢。若並池後產卵不好,則可降低水位讓陽光照曬,飼料中也可多加些ve,或用微流水刺激。為保證魚苗整齊度,應將同一天的卵一齊入孵,這樣也可防止因魚卵粘結成塊而增加瞎卵數。 (2)人工催產:多見於魚種場 a催產劑的注射:每kg雌魚用人工絨毛膜促進性腺激素(hcg)600-1000iu或促黃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30-50微克,或者將其減量混合使用,雄魚劑量減半。一般在晴天下午6時按預定劑量在胸鰭基部一次注射到胸腔,隨即移入產卵池中,並加註新鮮水半小時,水溫18℃6-15小時後即可發情產卵(水溫越高,效應時間越短,反之相反)。 b產卵和受精:催產後的親魚可在池中自行產卵,辦法同(1)。若行人工采卵,可在魚發情高潮前撈起,用毛巾擦去魚體水分,將卵擠入干瓷盆中,並迅速擠入精液,用羽毛攪拌,讓其充分受精,然後將受精卵均勻塗抹在魚巢上,放到孵化池孵化。或者用滑石粉溶液脫粘後行流水孵化。水溫16-22℃時3-5天即可出苗。 (1)自然孵化:每畝池塘放30-50萬粒受精卵,應將同一天的卵一齊放入方可保證魚苗規格整齊。特別應注意防止水霉病,可用0.3&am ermil;甲醛或孔雀石綠事先浸洗粘有卵的魚巢。(2)脫粘孵化:關鍵是調整水流流速,以魚卵不下沉而懸浮於水中為度。同時要防沙窗堵塞。在有魚苗孵出時就略微降低流速,防止水流過急對魚苗的體力消耗。 提高孵化率是人工繁殖的關鍵,影響孵化率的原因主要產卵期天氣突變,水質不好,溶氧低,魚卵被黴菌寄生等,應設法防止其危害。 一、夏花培育 1池塘准備:選擇1-2畝,水深0.8-1.2米,少淤泥,東西向魚池,按常規方法清整、消毒. 2施肥(又稱肥水下塘):魚苗下塘前7-10天,可將已發酵的糞肥施入,如豬牛糞便150-300kg/畝(5挑左右),也可施5-10kg/畝的無機肥料(化肥、磷肥等),同時進行生石灰消毒(用量150kg/畝),一周後魚苗下池正好是輪蟲高峰期,魚苗適口餌料充足,生長健壯。 3放苗:放魚苗前先用密眼網拉空網除野雜,還可放廉價的花白鰱苗種50-80尾進行試水,證明一切安全後即可放魚,10-25萬尾/畝。 4清水下塘:不施基肥,直接將魚苗放入,此法因水中適口餌料輪蟲較少,不夠吃,因此魚苗體弱,成活率也低。 (1)適時補料:魚苗入池後,在前幾天生長特別快,往往會出現天然餌料不足,因此要注意補料。常用黃豆加熟雞蛋黃打漿潑灑投喂。每天每畝用2-4kg黃豆加3- 5個熟蛋黃磨成漿立即潑灑投喂,重點喂池邊附近幾米的水面。也可每三天潑一次過濾後的新鮮豬血。豆漿既可直接被苗種吃掉一些,也可以培肥水質,豐富天然餌料。目前,市場上也有魚苗料流通,形似微囊或粉料,可從6-8分開始投喂,既可補食,又可誘使魚苗搶食,從而促進消化道發育,有利於提高成活率和壯苗。 (2) 追肥和管水:每三天一次施追肥,讓水中輪蟲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也可每天從較肥的成魚池中抽部分水加到魚苗池既能為魚苗增加天然餌料,又能防止加機井水過多而導致氣泡病的發生。每周應換水1/3-1/2。 (3) 仔細觀察:魚苗培育過程中應加強巡視。觀其活動、吃食、生長、水質變化,有無敵害、病害等情況。同時應對魚苗適時分池,防止過密導致規格參差不齊。必要時還需拉網鍛煉魚苗增強耐力。 二規格魚種培育:經夏花培育,魚苗體長與體重均增長許多倍,適應能力也增強許多,食性變化已具有了品種的特徵,開始喜好精料,故應盡早平穩過渡到吃配合飼料。飼養方法有: 1單養法:選2-4畝,水深1-1.5畝,經消毒的地塘,放夏花魚種3000-6000尾/畝,投喂配合飼料或豆餅、蠶蛹、魚粉混合物,要求飼料蛋白質35%以上,每天8-12次,投餌率5-8%。 2混養法:將鯉魚夏花與其它魚種混養,可以鯉魚為主或為輔。若以鯉魚為主,則應加強飼料投喂,若以花白鰱為主時可適當培育水質,若以草魚為主,則鯉魚宜少放。 3飼養管理 (1)早開食魚苗開口越早,生長起點越早,生長就越好。應力求盡早平穩過渡到用全價配合飼料投喂。 (2)狠抓旺食魚種前期(特加是寸片到25-30時間內)生長特別快,體長體重增長均快,需要的飼料也較多,此時應加強投喂,有些漁民此期投餌率超過10%。 (3)投料堅持定質、定時、定位、定量"四定",按魚種採食節律予以投喂。 (4)日常管理做好早、中、晚"三巡四查",掌握氣候、魚情、病情,保持魚快速生長,同時還要定期注水和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鯉魚分布廣,養殖方式也較多,如池塘、網箱、流水、圍欄、稻田、山坪塘等養殖形式,此處介紹池塘養殖,其餘養殖方式請讀者參閱有關書籍。 一、以鯉魚為主的養殖模式 魚池大小不限,不過大池塘餌料系數會偏高,水深1.2-1.5米,也可將不同大小的鯉魚種分期分批放入,便於輪捕輪放。 這種模式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粗蛋白質30%以上,投4-6次/日,投餌率3-8%,其管理要點除傳統的"水、種、餌、密、混、輪、防、管"八字精髓外,還有新"十字"方針:種優、料精、水好、管理精細。雖然新"十字"方針前六字與老"八字"經驗相似,但新時期應包含新內容,或是強化或是補充,此處重點強調精細管理,就是要求飼養管理人員不能疏忽任何一個環節。哪怕是一分錢的投入,也要計算其產出怎樣,只有如此,才會有高效益的保證。 二、以鯉魚作配養的放養模式 1.草魚或團頭魴為主的模式:草魚或團頭魴60%、鯉魚15%、花白鰱、鯽魚共25%,適宜於水源好,草料較多的地區。 2.花白鰱為主的模式,花白鰱50%、鯉15%、草、魴、鯽30%,適合較肥的水體。 3.斑點又尾?t為主的模式叉尾?t60%、鯉魚10%、花白鰱、魴30%。 4.鯽魚為主的模式:鯽魚60%,鯉魚10%,草魚10%,花白鰱20% 一、痘瘡病:症狀:病魚早期體表有乳白色小斑點,病情加劇此斑點蔓延至全身。患部表皮存有乳白色的石蠟狀增生物,當增生物長大後即自行脫落,不久又長出新增生物,輕則影響生長,重則至魚死亡。病源:由皰疹病毒引起。流行病學:主要危害一齡以上鯉,秋委多發,不易導致死魚,主要影響生長。防治:①魚池徹底消毒,魚種入池前嚴格消毒?誆捎們杳顧廝?溶液浸洗,連??天。 二、癤瘡病:症狀:背部皮膚與肌肉組織發炎,後潰爛成膿瘡,手摸有浮腫之感。膿瘡周圍發炎、充血、充血,鰭條糜爛成刷狀(漁民又叫掃帚鰭),嚴重者腸道出血發炎。病源:癤型氣單孢菌。流行病學:多見於以花白鰱為主的混養魚池。無典型發病季節。常年均可發生。防治:①魚種、水體、池塘徹底消毒;②操作小心,防止魚體受傷;③用環丙沙星80mg/kg飼料製成葯餌內服,結合 1 m漂白粉水體消毒,連用3天。 三、爛鰓病(俗稱烏頭瘟):症狀:離群獨游,少食,體色發黑,特別是頭部烏黑。鰓絲腐爛,帶有淤泥,鰓蓋內表皮充血,中間部分表皮被腐蝕成一個園形或不規則透明小窗(又稱開天窗),鰓絲腐爛。病源:魚害粘球菌。流行病學:危害多種魚類,水溫20-32℃ 最易暴發,冬季此病少見,常與赤皮、腸類病並發。防治:①平時發病前水體用漂白粉消毒,特別是高溫季節;②用紅黴素100mg/kg飼料或恩諾沙星 80mg/kg飼料拌料內服;③用土黴素0.1 m潑灑消毒池水。 四、豎鱗病:症狀:病魚體表粗糙,部分鱗片(多數在魚體後部)向外張開象松球,故有松球病之稱;鱗囊內積聚著半透明或含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故又稱鱗立病。用手指在鱗片上稍加壓力,滲出液就從鱗片下噴射出來,鱗片也隨著脫落。脫鱗處形成紅色潰瘍,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狀。2-3天後終於死亡。病原水型點狀極毛桿菌。流行病學此病主要危害鯉魚、鯽魚、草魚、白鰱。疾病有兩個流行期:一為鯉魚產卵期,二為鯉魚越冬期;但一般以4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主要流行季節。死亡率達45%,最高的可達85%。防治:① 魚體受傷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在拉網等操作時一定要仔細,防止魚受傷??魚體、水質、池塘消毒??用50-80mg/kg飼料土黴素或金黴素製成葯鉺投喂。 五、腸炎病:症狀:俗稱爛腸瘟。病魚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紅腫突出似火山,嚴重時鰭條亦蛀蝕破爛。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前腸或後腸呈現紅色,嚴重時則全腸呈紫紅色;腸內一般無食物,含有許多淡黃色的粘液或血膿。病原:腸型點狀產氣單孢菌。流行病學草、青、鯉魚中非常普遍,死亡率很高,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此病在一年中可表現出兩個明顯的流行季節, 5~6月和8~9月多發。此病往往和細菌性爛鰓病同時並發。防治:①磺胺胍治療:每10公斤吃食魚第一天用葯1克,第2~6天的用葯量減半?謚瘟瞥ρ子肜萌?病並發時,全池遍??-3 m五倍子,同時連續6天投喂呋喃唑酮葯餌,葯量為每天10公斤魚用葯100毫克;病情嚴重時,呋喃唑酮的首次用量加倍。 ③按每10公斤魚用大蒜50克拌料投喂,每天一次,連喂3天。 六、膚霉病:症狀:黴菌最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到病魚有什麼異常,當肉眼看到時,菌絲已在魚體傷口侵入,向內外生長,當受傷較深時,黴菌可向內深入肌肉,蔓延到組織細胞間隙,向外長成的菌絲,似灰白色棉毛狀,故稱"長毛或白毛病 "。魚體受刺激後分泌大量粘液,病魚焦躁不安,運動不正常,產生與其它物體磨擦現象,以後魚負擔過重,患處肌肉腐爛,病魚行動緩慢,食慾下降,終歸死亡。在魚卵孵化過程中,此病也常發生。受害的魚卵上,可見至菌絲侵附在卵膜內,卵膜外的菌絲叢生在水中,故有"卵絲病"之稱。被寄生的魚卵,因其菌絲呈放射狀,故又有"太陽籽"之稱。病原:水霉和綿霉屬真菌。流行病學:一年四季都有此病出現,全國各養魚地區均有流行。此類黴菌對寄主無嚴格的選擇性,各種飼養魚類,從卵至各種年齡的魚都可感染。魚卵孵化季節,一般在春季水溫上升到18℃左右開始,此時的水溫最適宜於水黴菌的生長繁殖。在親魚產卵後,水黴菌先在未受精的魚卵上生長、繁殖,在適宜條件下,連續用無性繁殖形成動孢子囊的方式。放出大量動孢子感染受精的魚卵,因此在受精的魚卵上常可鏡檢到萌發的菌絲體。此種已感染的魚卵,在開始感染的初期,其胚胎發育尚能正常進行,但在後期,當菌絲進入內部,或卵膜外部全被包圍,加之受到臨近死卵嚴重感染水霉的影響,使魚卵胚胎發育中途死亡。特別在陰雨天,水溫低(15~20℃)時,極易發生並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魚卵因感染水霉而死亡。防治:①魚池用生石灰清塘,可以減少此病發生?讜誆獨獺?搬運和放養過程中要盡量仔細,勿使魚體受傷,同時注意合理的放養密度,能預防此病發生?"畚鶚占?魚體受傷的魚作親魚;親魚進池前,用不??孔雀石綠軟膏或適量的磺胺葯物軟膏塗抹魚體?芊⒉∈保?可采??.15~0.2 m的亞甲基藍全池遍灑?荻雜懵閹?霉病的預防:首先應設法提高受精率,控制在良好的天氣條件下產卵;其次,對魚巢上的卵進行淋水孵化,可以減少或中斷水霉動孢子對魚卵的感染機會,能獲得較高的孵化率?"薅哉承雜懵言誄靨練躉?時,可用?? m的孔雀石綠浸洗10~15分鍾,連用2天,以後每天早晨和傍晚用70~100 m的溶液10~15公斤在孵化架附近水面遍灑一次,直到魚苗孵出時為止?卟捎昧魎?孵化的魚卵,每??~8小時加孔雀石綠溶液一次。直到魚苗孵出時為止。 七、鯉蠢病:症狀:輕度感染時無明顯變化。嚴重時可見腸道被堵塞,並能引起腸粘膜發炎和貧血,偶爾能見到死亡。病原:鯉蠢絛蟲。流行病學:主要危害鯉魚、鯽魚成魚,以4~8月多見。防治:敵百蟲拌料內服。 八、鯉嗜子宮線蟲病(又稱紅細線蟲病):症狀:鱗鬆散,鱗片周圍肌肉充血、發炎、潰爛。易引起水霉病並發。蟲體寄生的鱗片下呈現出紅紫色不規則的花紋,掀起鱗片便可見紅色的蟲體。病原:鯉嗜子宮線蟲。流行病學:多危害鯉魚成魚,冬季蟲體就寄生在鱗片下,只是蟲體較小而不表出疾病,到春季水溫變暖時,蟲體生長加速而致魚發病。防治:① 生石灰嚴格消毒,殺死幼蟲?謨玫餿骰?%高錳酸鉀擦洗患處,或用2%的食鹽水浸洗10~20分鍾。
『捌』 鯽魚家中如何養吃什麼
用無污染水養殖既可。現在我們用來養魚的水多半是自來水,因此養水第一步就是要去除自來水裡的有毒物質——氯。除氯的方法比較簡單,將水盛好後靜置2-3天,或燥曬1天(如果急用可按每100公斤水加入0。63克大蘇打,即硫代酸鈉即可立刻使用)。
可以給他吃浮游植物,苔癬,蚯蚓,小蝦,紅蟲,米飯粒,苞米粒,麥粒,豆面,苞米面。
1.隨時注意增加水體含氧量。
2.不要同其它食肉魚類同養,以免鯽魚成為飼料。
3.鯽魚多數情況下是不會跳出水面的,這一點與鯉魚完全不同。
4.適量餵食,食多則容易壞水質,食少魚越養越小,直到長得象匕首一樣細長。
5.換水時如果使用自來水要把水暴曬三天。
6.適當曬太陽。
7.水溫要恆定。
8.每次換水留一些老水,再加入新換的水。
(8)鯽魚新品種養殖技術培訓會擴展閱讀:
鯽魚喂養的飼料粒徑和投飼率:
鯽魚飼料粒徑的選擇標准「就小不就大」。一般鯽魚規格在10克/尾以下時,飼料粒徑選0.5mm;10——30克/尾時選1.5mm;75——100克/尾時選2.0mm;150——300克/尾時選2.4mm;300克每尾以上時選3.2mm。
魚的攝食能力受到魚的規格及池塘水溫的直接影響,故投飼率應根據實際情況隨機調整,而不應該一成不變。
成魚鯽魚主要以植物性食料為主。由於植物性飼料在水體中蘊藏豐富,品種繁多,供採食的面廣。維管束水草的莖,葉,芽和果實是鯽魚愛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鯽魚最能獲得各種豐富的營養物質。
硅藻和一些狀藻類也是鯽魚的食物,另外還有小蝦、蚯蚓、幼螺,昆蟲等。
『玖』 精養鯽魚怎麼選育品種,可以選用那些魚混養,比例是多少
用蠅蛆喂當然可以,抄但是難以保障那麼多的量來給它吃,想想你一天三頓吃多少飯吧。水深多少啊?格局你的描述,不是主業的,一般每畝可以放個3000尾就好,魚苗一斤300尾的價格10元左右,共需要300元的魚苗錢,但是,你買這么少,不可能這個價格得,呵呵。
『拾』 鯽魚養殖技術叢書
一、 魚種放養模式及培養技術
放養模式:4月中旬每畝放養鯽魚夏花10000-12000尾,鰱鱅魚每畝1000-1200尾,要求鰱鱅魚在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放。禁止搭配鯉魚、草魚以及其它生長快搶食兇猛的魚類。
養殖技術
馴化:初期以豆漿為主搭配使紅蟲。在投食台一邊潑灑,逐漸縮小面積,當鯽魚體長長到5厘米左右,體重約為10克左右改用全價顆粒在投食台一邊潑灑並逐漸縮小潑灑面積形成幾個點,最後匯集料台,根據水質肥瘦進行葯物處理使水質變清,變瘦,利於鯽魚馴化,一般而言鯽魚馴化需要10天左右。
投飼採用"四定"法,實際根據天氣、季節、水溫及魚的生長情況隨時調整投飼量。
水質管理:保持溶氧3毫克/升,透明度25-30厘米。魚病以預防為主。
二、 鯽魚成魚養殖技術
放養模式:4月中旬放鯽魚魚種1500-1800尾左右,平均規格50克,每畝放養鰱魚250尾,平均規格50克。鱅魚25尾,平均規格50克,禁止搭配鯉魚,草魚等生長速度快,搶食兇猛魚類。鰱鱅魚在主養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放。經過6個月精心養殖,高產鯽魚600多千克,平均規格300克。
馴化:全天式定點投喂,需要10-15天。
投餌法:採用四定法。
顆粒選擇:"就小不就大",標准如下:30克以下,飼料直徑1.0,30-100克,飼料直徑1.5,100-200克,飼料直徑2.4毫米
每月投喂量佔全年比例見下表:單位(%)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3 10 18 24 24 15 6
水質管理:保持溶氧>3毫克/升,透明度25-30厘米.
魚病防治:以預防為主.
一、 關於鯽魚馴化的注意事項:
(1) 在飼料添加適量誘食劑可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鯽魚攝食量。
(2) 搭配品種:禁止搭配生長速度快,上浮時間短和攝食兇猛的魚類。
(3) 放養密度:應保持適當密度2500尾/畝,密度大,群體數量大,易於馴化,反之,馴化時間長,且上浮搶食的百分比低。
(4) 搭配品種鰱鱅魚投放時間最佳在主養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
(5) 馴化時需耐心認真。
(6) 馴化期水質宜"清瘦"不宜"濁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