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校本培訓的內容有哪些
根據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專長和創造能力的要求,校本培訓要從改革內傳統的課堂灌輸容式傳授知識的陳舊方法入手,攻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以此謀求學校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建設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健全的人格、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較強的創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師資隊伍。 培訓課程建構一般分為五大模塊: (1)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職業道德修養 (2)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 (3)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 (4)現代教育技術 (5)學科最新的基本理論及教改信息。1.優秀教師與新教師結成師徒2.舉辦短期培訓班 3.校際之間的觀摩與交流 4.反思性教學 5.課題帶動法 6.組織教師研究教材
❷ 教師校本培訓有哪些內容
教師來校本培訓的內容可以根據素質教自育發展學生個性專長創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傳統的課堂灌輸式傳授知識的陳舊方法入手,採用教師培訓與攻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難點相結合的培訓內容。以此謀求各校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並建設起一支能夠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健全人格,具有扎實科學文化基礎,創造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有特色的師資隊伍。校本培訓有五種類型:一是學校教育理念、教育技術的培訓;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訓;三是區域民俗文化、歷史遺產的培訓;四是學科事業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五是優秀教學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訓。培訓課程建構有五大模塊:(1)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職業道德修養(2)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3)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4)現代教育技術(5)學科最新的基本理論及教改信息。
❸ 校本培訓的具體內容使什麼
中小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具體內容
孔凡哲[1]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130024)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年第11期
[摘 要] 針對當前以校為本的廣泛開展,結合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以數學學科為例,詳細闡述中小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等校本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深化中小學課程實施、提高課程質量提供基本保障。
[關鍵詞] 校本,教研,培訓,內容,中小學
當前,以校為本的各種臨時性培訓活動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動,已經得到全國同行的普遍關注。以校為本的課程推進方式在全國中小學普遍開展起來。然而,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內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課程下的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究竟應以哪些內容為主體?對於這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國內外有關的報刊、著述並沒有過多地涉及,有關的深入探討也是十分鮮見。本文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普及新課程的實際,以數學學科為例,詳細探討中小學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具體內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般地,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訓、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管理等四個類別,其實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動研究。其中,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討並形成教學方案(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實施策略方案、學習資源、評價工具等等),進而促進學生的成長;而校本培訓的重要工作在於形成教學案例,起到專業引領和促進反思的目的,進而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地,校本教研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課程開發的形式出現,而校本管理旨在為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國新課程實施的實際狀況看,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基本出發點是「以校為本」,考慮到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全部普及新課程,而山東、廣東、海南、寧夏、江蘇已經實施高中新課程,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校本培訓可以作為「臨時性的、突擊性的培訓」,如對於那些即將進入新課程的年級、學校和地區的相應教師的培訓,使用相對集中的校本培訓、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比較適宜;校本教研應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日常教研活動的主體,成為學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
毋庸置疑,作為校本研究的主體內容,校本培訓、校本教研並不能截然分開,而是密切相關、相互配合:校本培訓側重於解決那些臨行性、應急性的問題,而校本教研則側重於解決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解決的問題。很多情況下的許多問題,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訓開頭,由校本教研具體落實和檢驗,即集中培訓→專題分析討論→自修反思→再討論、再交流→下一輪活動。如,多媒體技術(如實物投影儀等)在教學中的應用,就需要集中式、突擊性的1~2次校本培訓活動;而對於「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動態效果?如何恰當處理多媒體的屏幕展示與傳統的黑板板書之間的關系」等等問題,就需要進行系列的專題研討,需要通過校本教研來解決。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內容
目前情況下,盡管全國各地不同學校的不同教師「在課改不同階段有不同需求」[1],但是,各學校之間仍有許多共性問題,以解決這些共性問題為主、有針對性地解決個性問題,是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也是安排「以校為本」活動內容的基本原則。
一般地,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主體內容可以這樣安排:
1.新理念討論與新課程反思
活動方式:互動式的討論+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活動的主要內容:
如何理解「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的含義是否包括傳統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如何理解數學活動?「掐頭、去尾、燒中段」意指什麼?「現實問題數學化」、「數學內部結構化」、「數學內容現實化」作為刻畫數學活動全過程的三個階段,彼此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如何理解新課程的繼承與創新?如何理解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課程是生成的?還是預設的?有人說,在新課程下,對學生來說,課程是生成的,是在活動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對教師來說,課程是預設的,在課程設計、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之前,教師必須清楚地知道課程教學的預期目標,但同時,教師對於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許多事情往往是無法預測的,從而,課程又是生成的,是師生相互交往互動而產生的,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你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如何理解新的教學觀?師生交往、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具體內涵到底是什麼?師生交往活動的互惠性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數學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教學?如何理解數學教學過程中的「結果」與「過程」的辯證關系?如何理解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律?選擇和編排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內容的基本標準是什麼?為什麼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有豐富數學內涵的材料可以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與「教教材」的區別和關聯?如何理解新的評價觀?從「橫向評價」轉到 「縱、橫評價相結合」的意圖和具體要求是怎樣的?如何理解評價對教師的促進作用?如何理解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課程更新和學校發展的評價新體系?如何理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的整合?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是否就是將以往的「黑板板書內容」簡單搬到「屏幕上」?在數學課堂上,用flash製作的有關平移、旋轉的動畫,取代「學生用紙片進行折疊、動手操作等活動」,是否就是課程整合發展的一種趨勢?如何正確地評價新課程的得與失?哪些是實施中的問題?…
2.教學設計的案例研究
課堂教學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保障,恰當的教學設計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方向,教師的教育理念歸根結蒂要通過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理想的課程必須通過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才能化為學生經驗的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是教師從師任教的「看家本領」!
編寫數學教學設計報告,是數學教學設計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數學教學設計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編寫數學教學設計報告的格式,一般有課堂教案、表格、流程圖等三種形式。採用課堂教案的方式編寫的數學教學設計報告,一般包括:課題名稱、年級、設計時間、課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內容分析、教具准備、設計思路、教學過程、學生活動、評估方法、參考資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進行數學教學設計,尤其要關注如下幾個基本環節,而具體落實和完成這些設計活動,必須通過集體的探討和個人的感悟:
(1)知識與技能(為接受繼續教育做准備);(2)過程與方法(數學內容要和未來的職業與日常生活有關);情感與態度(數學要與人的一般發展有關);(3)情感體驗,即對數學活動和數學學習的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探索創新、交流合作、嚴謹求實的態度與習慣;(4)數學認識,即正確的數學觀,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價值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的美和數學學習的興趣;(5)思維能力,即體驗思考的方法,養成說理有據的思考習慣,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探索和創新的意識;(6)解決問題,即包括學習的能力和策略的發展,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發展,即數學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合情推理等)、常規思維的方式方法和數學應用三個方面的發展。對此,要考慮什麼樣的知識技能、什麼樣的學習素材才能有助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3.教學實施具體技術、方法的研究
如何看待新的教學方式?講解法、談話法、講練結合法等傳統方法與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麼關系?有人說,在課堂教學中,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有時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時時關注「教」而忽略「學」。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嘛?有人說,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死記硬背與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互補的。你如何看待這個觀點?如何評價課堂教學效果?什麼樣的課是好課?「中評不中用」的課不是好課嗎?好課要不要關注教師的教學技能?如何備課?如何實現從傳統的備課到現代教學設計的跨越?課堂教學基本功還要不要?在新理念下,又哪些變化?如何才能應對新理念下課堂教學的變化?如何實現課堂內外的整合與統一?如何將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在課前探究、合作和動手操作活動的自然延續?如何將課堂教學真正延伸到課外?…
4.教學反思研究
(1)如何正確認識教學反思的含義?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觀點?
一般地,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學反思可以細分為教學前的反思、教學中的反思、教學後的反思三個階段。
(2)要關注教學反思的哪些具體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觀點的?
教師的自我反思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課改背景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都需要相應的變革,變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其實踐活動的反思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不僅是重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所以,教師寫課堂教學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種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徑?有人說,「撰寫教育案例,就是要求教師『講述自己在課改過程中的故事』,它是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而撰寫教學反思就是要求教師把課改中的成功與失敗記錄下來,失敗的可讓同行以及後來者吸取教訓,成功的可為他人提供借鑒」,這種認識對嘛?你在教學實踐中親自實踐過哪些教學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覺得哪種方式更有效或在什麼情況下更有效?
5.中考、高考命題技術的研究
中心問題:中小學命題技術與方法有沒有一些基本規律?如何把握這些規律?
具體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知識、技能的測評?如何編制相應的測試題?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思考、解決問題(過程與方法)的測評?如何選擇恰當的測試形式以及相應的測試題?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測評?如何設計與實施情感、態度、價值觀測試的形式以及相應的測試題?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綜合應用的測評?如何設計恰當的測試題以及相關的測試形式?開放性試題、探索性試題、應用型試題、閱讀理解題、操作實驗題、圖表分析題等各類題型各有哪些特點和功能?如何編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題有何趨勢?高考命題呢?…
三、校本研究與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我國,以校為本的培訓、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 「以校為本」並不是排斥有關的理論和專家的指導,而是在專家、理論工作者和教研員等人員的指導下,「物化」先進的教育理論,及時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學習上,而是提倡「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其目的在於,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形成專業互助、自我提升與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化組織、學習型學校。特別地,在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和培訓活動中,教師有機會對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公開而自由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作為主動的研究者,帶著疑問、困惑進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對教師而言,這是一個不斷成長和互助提升的過程。對校長來說,校長是第一責任人,是校本教研製度的組織者、領導者,而學校則是建立以校為本制度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樣一個動態過程,必須切實根植於「以校為本」,必須有具體的活動內容和務實的活動形式,並通過這些非常現實的內容,實現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對話,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
❹ 校本培訓有哪些內容
培訓課程建構一般分為五大模塊:
(1)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職業道德修養
(2)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
(3)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
(4)現代教育技術(5)學科最新的基本理論及教改信息。
校本培訓的方式有那些? 1.優秀教師與新教師結成師徒
2.舉辦短期培訓班
3.校際之間的觀摩與交流
4.反思性教學
5.課題帶動法6.組織教師研究教材
❺ 2011---2012小學教師校本培訓內容是什麼
一、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加快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我鎮教師實際,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入手,狠抓教學內部管理、有步驟地開展教師培訓工作,進一步完善校本教研製度,致力課改實驗的研究,將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校本培訓有機融合專業水平,形成「培訓、管理、研究」一體化的校本培訓運行機制。有效促進教師的持續發展,提升廣大教師的整體素質,促進推動學校校本培訓特色。
二、學校發展目標
結合我鎮教師發展實際,逐步探索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經驗,探索制定個性化學校課程設置方案和教學計劃,積極推進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逐步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拓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方式。通過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目標和理念的培訓,逐步樹立建立現代課程觀、教學觀、教師發展觀和評價觀。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在實踐中尋找問題。通過不斷地實踐,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建設一支能夠承擔執行、管理、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課程的教師隊伍。借鑒先進學校培訓經驗,不斷總結和積累培訓成果,建立一個動態、可持續發展、具有特色的教師培訓體系。
三、師資隊伍建設目標
以校本培訓為切入點,面向全體教師,突出骨幹教師、青年教師、班主任、教研組長的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適應課程改革能力和水平為重點,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樂於奉獻並具有現代教育教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
(1)全員培訓。通過多種形式,完成每個教師政治思想、教育理論、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評價、計算機技術的培訓,使教師的整體素質在原有基礎上有明顯提高。
(2)骨幹培訓。在全員培訓的過程中,對學校中層以上幹部、班主任、學科組長及中高級教師進行骨幹培訓,努力提高骨幹教師的政治業務素質和新課程改革所必須的教育教學能力,並及時總結推廣其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我鎮省、市、縣三級骨幹教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骨乾和示範作用,帶動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形成一支精良的骨幹教師隊伍。
(3)青年教師培訓。加強青年教師培養,使我鎮資教新教師1年內順利上課,3年內勝任教師工作,5年內成為教師骨幹。
(4)班主任培訓。重在培養年輕、優秀、骨幹、特色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對班主任的「德、能、勤、績」進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聘任和評選制度,確實形成班主任聘任、使用、培養、考核、獎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建立一支適應我鎮學校發展的班主任骨幹力量。
(5)教研組長培訓。加強學科組長培訓,確實形成學科組長聘任、使用、培養、考核、獎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真正發揮學科組長的教研帶頭作用。
四、培訓類型及任務
(一)通識培訓
主要任務: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有關文件精神,課程改革的背景、指導思想、目標和課程設置,課程標准特點和解析,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新課程與幹部、教師、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學校、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新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校本課程和校本培訓的開發與規劃等。
(二)學科培訓。任務解讀和掌握新課程學科課程標准,新課程評價研究,新課程課堂教學實施技術與有效策略,推進新課程實施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法和途徑等。
(三)校本課程開發培訓。主要任務深刻理解新課程方案課程結構和課程設置的創新性,探討國家課程和學校課程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提高學校建設課程、實施課程和管理課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實際、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高度重視新課程資源的建設與使用,積極倡導按照國家規定開發我校各學習領域的課程資源,挖掘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發揮課程資源的最大效能。
五、培訓對象及內容要求
1、校長培訓
培訓內容:積極組織校長參加各級培訓班,學習和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趨勢和任務;《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與目標》、《課程改革與領導角色的轉變》、《程改革與教學實施》、《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
2、學科骨幹教師培訓
培訓內容:學校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調研,有效的課堂教學實施技術的研討,新課程評價內容與方法,信息技術的實用技能培訓。
3、學科教師全員培訓
各學科教師,分學科進行,結合學科特點和基本要求探討新的課程理念及其實施。
學科培訓的內容:
(1)新《課程標准》的解讀,包括課標介紹,與現行大綱的比較。
(2)教材培訓,包括教材編寫的整體思路與主要原則,基本框架、內容體系與特色和對教師的相關要求。
(3)教材具體內容的解析,結合章節的具體內容與分冊逐步進行分析等。
(4)教學實施技術與方法研討,包括教學實施的具體要求,教學過程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的原則、策略和方法等。
(5)根據我校的實際需要和實驗進展情況,組織課例討論和相關專題研討。
(6)學科中考評價內容、方法與應對策略的研討。
六、校本培訓的途徑
1、經驗交流
學校定期組織經驗交流會,交流學習心得,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2、學習考察
每年劃撥一定數量的經費,安排不同層次教師外出學習考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習科學的管理方法,推動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3、組織培訓
學校鼓勵教師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種培訓,同時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各種形式的校內培訓,為教師的學習搭建平台。
4、自我研修
鼓勵教師報考學歷培訓;建立教師研修激勵機制,促進個體學歷進修和素質提高研修。
5、以研促訓
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逐步強化學科組的教研活動,發揮以研促教,研為學用的目標。
6、以訓促研
中心學校規定:凡是公費參加各級學習培訓、考察的教師,回來後一定要結合所培訓的內容講一堂匯報課、並撰寫一篇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發送到縣教研網以供交流。
7、以老帶新。充分發揮老教師在校本培訓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一幫一、結對子」的師徒式培訓方式,使其制度化、規范化。
8、網路培訓
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優質課改資源的作用,採取集中收看,看後討論的方法,推動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取之真正服務於課堂教學中。
七、培訓主要形式及要求
1、專題講座形式
聘請鎮內、外培訓指導教師進行各類講座。
2、自學—反思形式
自學是在學校的規劃和指導下,教師根據自己的需求開展的自我培訓活動,主要採用兩種形式:上網瀏覽教育文獻(每周保證兩小時),系統學習教育專著(每學年兩本)、教學雜志(每學年一套),然後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開展自我反思,總結提高。
3、實踐與交流形式
(1)開展校際交流,互通有無,實現培訓資源共享(每學年不少於兩次)
(2)開展相互說課、聽課、評課活動,相互研究,共同提高(每個教師每學期不少於10次)。
(3)開展師徒結對、技能競賽、理論學習、論文評比等活動。
(4)開展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