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培人員 > 教師培訓成長

教師培訓成長

發布時間:2020-11-29 06:43:25

㈠ 教師今後個人成長的願望

我在工作中能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認真上課。熱愛每一個學生。雖然在低段教學中已經有一定的經驗。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平時學習理論比較少,撰寫文章比較少。雖然經過課程改革的洗禮,在教育觀念方面有了明顯的轉變,但是,由於自己的惰性,還需不斷學習,特別是業務方面的知識、理論;其次是個人基本功的扎實與提高。依據新課程標准實施綱要,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及學校發展需要,向優秀教師學習,努力使自己各方面有所進步。
一、階段發展目標
爭取在一年內教科研水平有大的提高,在教學上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發展規劃
1、在學習中成長
(1)精讀書籍,積極反思
本人打算在三年裡大量閱讀書籍,做好讀書筆記,使知識不斷積累,思想與時俱進,使自己的素養不斷提高。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每周閱讀兩篇教育教學文章,每月通讀一本教學雜志,每學期精讀一本著作,並讓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摘錄自學筆記並寫相應的反思。爭取堅持寫教育教學隨筆,養成及時反思和勤於積累的習慣。每天練習粉筆字、鋼筆字。
(2)專業引領,注重實效
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能自覺的吸納新理念,摒棄舊觀念。理論的學習,交流的碰撞,能使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改變自己,明確自己在課改中的責任和角色,懂得把專家的理念變成課堂的實踐。
2、在培訓中成長
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校為教師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優質的培訓資源,我要利用培訓、聽課的機會,努力向專家、名師、優秀教師學習,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和成功。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一堂課爭取有一個亮點,要逐漸完成從一個合格型教師向特長型教師的轉變,多學習他人經驗,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去實現目標。
3、在反思中成長
(1)自我說課,即自己對自己說課,要求自己用簡潔准確的語言敘述教學設計中的思維過程,使自己內部思維活動充分地暴露出來。
(2)教學後記反思
在一節或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及時記下自己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
(3)觀摩教學的反思
通過組織現場觀摩或觀看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進行相互交流、探討,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發現問題,在內心產生強烈的改進自身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願望。通過對優秀教師的教學行為模仿、學習,吸取他們的教學長處和優秀品質,不斷調整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四、在實踐中成長
為了檢驗自己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技能。我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給自己展示的舞台,為教學研究提供載體。爭取每學期上好一節公開課,寫出一篇質量較高的教育教學論文。

㈡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成長

一、教師教學反思的作用
首先,反思性教學增強了教師的道德感和責任感,以此作為提高都是素質的突破口。一般來說,缺乏道德感和責任感的教師,除非因教學上的失誤或迫於外界壓力,否則不會自覺反思自已的教學行為。而提倡反思教學,使教師自覺的在教前、教中、教後嚴謹地審視自已的教學行為,改進自已的教學實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的道德感、責任感和教師的教學技能與能力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倡導反思,是增強教師道德和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
其次,反思性教學強調學會教學,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學會學習早已為人們熟悉,而反思性教學強調教師要學會教學,即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的過程。即要求老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發展學生,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自身獲得進一點好展,直至成為學者型教師。因此,反思型教師不僅想知道自已教學的結果,而且要對結果及其原因等進行深思,總是問「為什麼」。這種「追問為什麼」的習慣,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師增強問題意識和「解題」能力。相比之下,如果我們的目的僅僅是教學生學會學習,而沒有教師不斷的學會教學,學生的學會學習很難保證。
第三,反思性教學以解決教學問為基本點,在具體操作中,實施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的提高自已的薄弱環節,也可以從各方面的訓練中總體提高自已。實施反思性教學,並不是要面面俱到,針對教學過程中所有的環節加以反思,而是可以在某次具體操作中更側重哪個環節的訓練,從各個環節的提高從而使教師整體素質得以提高。比如在某一次反思性備課中,可以專門訓練引入這個環節,課前設計幾種不同的引入方式,根據學生反應和教學效果加以鑒定比較哪種引入更適合哪種類型的課程。這種方式使都是水平的提高落實到某個具體的點上,既有實效性,又增加了教師的成就感。
第四,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有了自覺的意識,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不斷提高,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相應提高,從而加強教師的監控能力,自如地應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有都是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接受狀態存在的差異,具體表現為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在目前實行的大班教學中,任務教學方法總是只能適合部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學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學生的」吃不飽「或」吃不了「。如何使這種現象得以緩解,需要教師細心體會,對自已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自覺地檢查、審視和評價,對自已的教學進程、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度等諸方面及時保持有意的反省,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例如,我們要求在上每一節課時,對自已要講什麼內容,為什和要講這些內容、沿著何種思路進行講授這些內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僅表現在教學過程的組織與管理,還表現在課堂教學之前的計劃與准備以及教學結束後的回顧。如課前預計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及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構想出可能有的教學效果;課後對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是否從學生實際出發、教材的呈現是否清楚合理、教學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二、教師教學反思的方法
教師教學反思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第一、反思態度
也許有人會心生疑竇,反思已經是在努力查缺補漏了,何來態度好壞之分?其實,現在的教學反思除了部分都是能自動自覺之外,很多是由於學校的大力提倡,甚至明文規定篇幅字數而寫,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寥寥幾筆,純屬應付;有的東拉酉扯,反思不到點上;即使有洋洋灑灑一大篇者,也不過是重復他人之言,毫無實際意義和價值。這樣的反思,與我們的初衷相去甚遠。長此已往,徒費時間筆墨而已。我想,反思貴在真實。反思的落腳點應是我們自已的教學行為。教學進程完畢。我們有什麼想法有什麼疑問,與組內的教學老師一起研究討論,隨機刻錄即成。千萬別把它當成一項任務、一種負擔。用心感悟、用心反思,這才是反思的真諦所在啊!
第二、反思內容
反思教學內容:要反思這堂課的知識是否有錯誤和遺漏,教學方法是否合理。但是這只能算做狹義反思。那廣義的反思指什麼呢?個人覺得,反思教學內容固然非常重要,但與之息息相關的教學行為與現象更值得我們深究。比如,我們時常感嘆現在的孩子變得功利,特別是低看級的小學生,不用獎品吸引不給什麼鼓勵就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可反思即知,這種現象未必不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無意識的引導造成的。怎樣在把握語文工具性的同時給予孩子恰當的人文關注,形成他們正確的價值觀,需要我們深刻的反思。再比如,我們在聽完一堂好課後,對人家精彩的教學設計羨慕不已,有時不禁困惑:自已也天天在研究教材教參,也能把文本讀得非常通透,為什麼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課呢?反思之後,我們已也天天在研究教材教參,也能把文本讀得非常通透,為什麼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課呢?反思之後,我們才明白,這里還有個人的閱讀積累問題。一個教師所呈現出的每堂課都與他自身的文人積淀有關。學識淺薄,無以支撐,自然會和優秀課例產生差距。堅持用一顆反思之心來看人待事,對我們的教學都是不小的促進。
第三、反思效果
對教學效果的反思,除了了解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外,還要分析學生是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以及在聽課的同時是否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和參與討論,是否能與其他同學合作學習等。教師通過課常觀察。個別訪談。形成性測驗等多種方式,及時了解自已的教學效果。反思這些方面,對自已的後續教學有很大的好處。
教學反思是我們教師成長的階梯,它記錄著我們曾經的迷茫,見證了我們灑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們堅實的腳步。讓我們一起來善待反思,全方位地反思,進行有效地反思吧!

㈢ 如何培養青年教師成長

一、提高政治素養。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履行好這項光榮而神聖的職責,首先政治素質要過硬,並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勞動是一種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勞動,與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相比較,教師職業道德在內容上更加具有豐富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特點。因此,青年教師在入崗前,首要任務是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認識到教書育人是一項神聖的職業,獻身教育事業是一種崇高的選擇。
二、加強職業認識。教育事業對教師的人格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有愛崗敬業,忠誠教育的奉獻精神;要有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美好品德;要有求實、嚴謹、虛心、刻苦的教風;要有尊重規律,勇於創新的精神;要有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大力弘揚集體主義的精神和有從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大局出發的意識等等。因此,要充分激發他們愛黨愛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並轉化到熱愛教育事業和熱愛本職工作上,使之為其拼搏、奮斗。
三、注重崗前培訓。崗前培訓是青年教師步入教學崗位,完成角色轉換的重要環節。當前各地有許多青年教師是非師范院校畢業,沒有經過嚴格的教育教學訓練,對教育規律、教學方法等缺少了解,在很多地方找不到方向,摸不著方法,崗前培訓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一系列的培訓,教給青年教師如何備課上課,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如何以身立教,做到為人師表;如何為人處事,做到育人育已等等,既給他們指出個人成長的途徑,也讓他們明確自身的發展目標。
四、注重崗中培養。1.建立結隊幫扶。為青年老師精心挑選「教學導師」,開展一幫一活動,這是開展培訓工作的重要一環。2.大量觀摩教學。青年教師參加教學觀摩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學技能,所以觀摩的范圍就不僅限於專業課,凡是教學名師和教學質量優秀的課程都可以,這樣能夠博取眾長。3.不斷進行試講。青年教師今後都將傳道、授業、解惑,所以進行試講是一個很必要的環節。4.參與教研教改。在教研組活動中,讓本校的名師解讀課程標准,分析新時期教育教學的特點,並從教育思想、教師修養、教師素質、工作思路與方法等多方面闡釋為師之品、為師之風、為師之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地拓寬青年教師的視野。還要對青年教師實施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理念的校本培訓,搜集大量的新課改教學示範課,利用教研活動時間組織青年教師觀摩,同時,由學校骨幹教師分別點評,並鼓勵青年教師勇於創新、善於實踐,這樣會對青年教師積極投身教改起到促進作用。
五、完善培訓考核與激勵機制。考核制度是使青年教師培養工作落到實處的必要措施。將青年教師的培訓考核結果與個人工資、職務晉升、工作安排等直接掛鉤,可以極大地激勵青年教師自覺開發內在潛力,有利於形成開拓進取、積極向上的教學和科研氛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有「量」與「質」兩個方面的要求。在「量」的方面,要求按照培訓計劃完成全部內容,並認真總結和填寫各類考核評價表。在「質」的方面,如試講工作要進行第二次試講,並與第一次試講比較,檢驗教學質量是否有提高。

㈣ 如何提高師資力量:將「教師培訓」升級為「教師培養」

培育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台重大舉措,涉及教師培訓的制度化、體系化、標准化、規范化等方面,目的在於改進教師培訓的實效,提升教師隊伍的發展質量。
但是,教師培訓經歷了全面展開、廣泛覆蓋、專業協同、實踐體驗的歷史性跨越後,出現了普惠不易、後勁不足、統籌不夠、精準不易的瓶頸,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師培訓的目標設計不到位。把培訓作為教師成長的梯子或墊腳石固然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但也容易造成各地教育管理部門過分迷信教師培訓,忽略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制度創新與發展激勵;同時,教師對培訓產生了依賴,繼續教育或終身學習主要依靠計劃內培訓,自主學習與自主發展能力的培養相對滯後。
第二,教師培訓的任務設定不先進。培訓理論主要是解決職業操守的態度與專業發展的觀念問題,實踐則主要是解決教師的技能與方法問題,但對教師的核心素養以及精神、品質、情懷諸方面的提升作用有限。
第三,教師培訓的投入產出成效不突出。各級培訓經費投入可觀,但整體效能難以令人滿意;國家、省、市、區縣和學校都在做教師培訓,但都是各做各的,相互之間沒有統籌協調,導致熱門培訓爭著做、一般培訓重復做、分類培訓不會做、緊缺培訓不想做的現象普遍存在,制約了教師培訓的成效提升,也使得教師發展質量打了折扣。
新時代黨中央十分重視教師教育,2018年初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前不久,教育部等五部委又印發了《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再次強調培育高質量教師隊伍的緊迫性。這就要求我們緊緊把握教師隊伍高水平成長的歷史機遇和崇高責任感,與時俱進、創新路徑,把教師隊伍專業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為此,我們要突破教師成長主要依賴培訓的做法,把教師培養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形式,使之增強動力、激發活力、形成壓力、培植續力,讓教師發展更加自覺、自主、自強,真正實現大國良師、強國優師的教師隊伍成長目標。具體舉措如下:
一是創新教師培育方式,以培養為主,培訓為輔。培養與培訓只一字之差,但含義大不相同。前者被定義為「按照一定目的長期開展的教育和訓練,使之成長」,而後者卻無此義。培育大國良師,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也不可能零打碎敲,而應系統設置、長期展開、有機合成、精準發力,將教師成長的目標落實到教師培養的系統中,使教師培養從短期實施變為長期自覺,從節點演變為鏈條拉動,從碎片生成到整體設計,切實解決教師培養的實效問題。
二是創新教師培養目標,以素養為主,能力為輔。教師素養包括教師的稟賦與才能,更能體現教師的信仰、修行、思維諸方面的品質,更能體現新時代對教師的價值要求。當然,教師素養提升不是短期行為,而是長期修煉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將培訓轉化為培養,以終身學習、分段實施貫穿教師的職業生涯,讓教師有奔頭、有來頭、有勁頭,大大激發教師內心的原動力,為成為「四有」好老師而砥礪前行。
三是創新教師的學習體系,以自主為主,外力為輔。以「培養」作為教師培育的主旋律,必定要求統整教師職業生涯的學習環節,明確教師從入職、上崗、熟練、骨幹、名師、專家各個階段的學習內容,要求教師自我追求學習質量、自我設計學習方式、自我提升學習成效,並在教師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各培訓機構與所在學校給予必要的扶持和幫助。這樣,將使教師成長具有更突出的自主性、多樣性、特色性。
四是創新教師培訓模式,以個性需求為主,區域統籌為輔。針對每個教師設計終身培養計劃,並且配備導師、選擇課程、供給資源、配置實踐條件等,使每個教師有合適的培訓時間、地點、任務、目標,從而減少培訓課程重復、無效培訓等弊端,也有利於各級培訓機構統整培訓力量、精心設置培訓課程、理性選擇培訓對象、科學制訂培訓方案並加以實施,對於增強培訓的績效是十分有利的。
總之,將短期轉化為長期,將碎片轉化為整體,將被動轉化為主動,將模糊轉化為確定,是培訓向培養跨越的有力「腳樁」。只有我們堅定地打好、打實這些「腳樁」,新時代教師隊伍的培育才會有新面貌。

㈤ 如何促進教師成長

學校的發展需要一支專業化水平很高的骨幹教師群體,需要優秀的、有自己教育優勢和特色的骨幹教師引領整個教師隊伍的成長。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參加工作以後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由於教育的動態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質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得以不斷認識和提高。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應立足校本,採用多種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讀書———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教師的專業成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所處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教師不應是專業發展的「被動的接收器」,教師應是自身發展的積極建構者。「自覺」、「自主」應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詞。它具體表現為專業發展的自主意識與能力,即教師能自覺地對自己的專業發展負責,自覺地對過去、現在的狀態進行反思,對未來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與程度做出規劃,並能自主自覺地遵循自己專業發展的目標、計劃、途徑,努力實踐,成為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發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使教師的成長由自發轉向自覺,由個別轉向群體。可以說沒有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師范院校直接造就出來的,優秀教師都是在工作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必須抱著積極主動的心態,尋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資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書籍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當一個教師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非常渴望獲得它們的時候,他就不會放棄任何—個可能通向成功的機會。他會利用、發現、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自覺學習,關注校內外的先進經驗,舉一反三,注意積累自己的實踐歷程並加以理論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說,教師自主發展的意識是其成長的最關鍵因素。
二、培訓———提升理論修養
一個好的教研組,必須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教研組成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文化素養以及較強的組織能力。學校各教研組要帶領本組教師積極開展校本培訓、專項培訓。通過理論學習,養成教師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教師的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在培養青年教師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請進來。所有走出校園培訓的教師回校後必須要在校內上一節匯報型的提高課,這樣不僅使培訓的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還使校內的青年教師開闊了眼界。校內培訓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業務學習時間組織廣大教師學習國內外報刊雜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請教育專家或名師來學校講座。學校要為教研組成員提高業務素質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廣大教師自覺的參加學歷進修,把理論學習內化為自覺行動。
三、集體備課———發揮團隊優勢新課程理念提倡合作,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是教師的教研方式。發揮團隊精神,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互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增強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使原來勢單力薄的教師個體走出封閉的圈子,每個教師的個人優勢被整合為集體的智慧,會時時迸發出令人驚喜的創新思維和教學設計。以往的備課,每個老師要備一本書的內容,不但花費的時間長,而且每個單元、每課內容都備得不是很精緻。費時低效,甚至有些老師為了應付檢查,就索性「抄教案」。集體備課應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酌情加減、課後反思」的原則。其一,備課時間、地點、人員制度化:以教研組為單位,每周固定時間在各辦公室集體備課;其二,備課內容和主備人員制度化:教研組每人主備一至兩個單元,就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細致、深入地備課。每周教研組活動時,按單元由負責主備的老師先講解自己所備單元的整體思考和每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以及教具准備等;其他老師邊聽邊在課本上做詳細的記錄,然後全組老師共同商議,制定出一份比較完善的教案,並把這一單元的教案,拷貝到電腦中;其三,個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師根據個人教學風格及本班學情,對集體備課教案進行再創造,使之成為一份適合個人特色和本班教學的個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時反饋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組集體智慧與使用本人個性化教學策略後,效果如何,要及時反思,做好後記,交流總結得失,形成習慣。教學反思是教師由經驗型轉變為研究型、專家型的必由之路,這種反思不是—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的性質。自我反思是開展校本研究的基礎和前提,分為三個階段即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教學中反思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學後反思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過去教師處在被研究者地位,現在成為研究者、成為反思性的實踐者,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行為及教學效果,能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
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提倡的「三級備課」:即自備、復備、完善。自備,教師分到備課任務後,根據備課要求先行備好教學設計;復備,備課組活動時,由備課教師先行說課,備課組成員就該教案的得失提出修改意見,備課教師根據成員意見修改教案;完善,各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補充教案,使之更為完善,並在教後及時填寫好「教後札記」,完成「教學反思」。
這種方式有三點好處:其一,讓每位老師集中精力備好一至兩個單元的課,提高了每位老師的備課質量;其二,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節省了時間,讓每位老師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其三,集思廣益,「以思維碰撞思維,以智慧點燃智慧」,充分發揮教研組的「群研智慧」,真正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由於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性,由個人備課向個人與集體合作備課轉變的同時,集體備課還應提倡由靜態備課向動態備課轉變;由於備課是終身隨時的感悟,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文字,因此集體備課應由文字教案向文字與思維相結合的教案轉變。
四、集體評課———案例引領式校本培訓
授課、說課、聽課、評課是學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規工作,集體評課也是許多學校的日常教研工作。在集體評課的教研定位上,是與校本培訓接軌的。一次集體評課,就是一次有意義的案例引領式的培訓。以一個個鮮活的課堂教學範例為載體,通過對課例的點評和分析,共同提煉出老師們平日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再合作設計突破的方案,並從教學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提升教研質量。
每學期要召開幾次全校性的教學研討活動(包括校級評優課、開放日觀摩課、青藍工程匯報課、優秀教師示範課等)
,形成「眾人搭台,一人唱戲,大家受益」的良好局面,為老師們集體評課提供了平台。組織由下至上的集體評課,即先由備課組交流評議,再以「宣講」或「沙龍」及「培訓」等形式組織全體老師集中評課,為老師們集體評課創設對話、民主、具有指導意義的研討氛圍。在集體評課的過程中,對於每位參與的老師均要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學習層的教師做課堂實錄的記錄,由資深教師整理、宣講評課稿或案例分析,並盡可能由專家教師提煉有指導意義的教學問題和教學困惑,參與的所有老師討論交流。
集體評課應達到以下目標:其一,評出方向。以教學為媒介、課例為載體的集體評課聚合老師們的視野,提出並解決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幫助老師找到教學研究的方向;其二,評出進步。有人說:「教師之間的廣泛交流是提高教學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師們在具有濃厚研究氛圍的集體討論中時常迸發出教學靈感,還有的從交流中受到啟發,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能加快老師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評出團結。每一次集體評課就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溝通、分享,會促使老師們用開放的心態彼此發現、彼此欣賞、彼此接納,促進了教師間的團結。
目前,集體評課還停留在「示範教學———對話反思」的被動式階段。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的進一步發展,既要保持側重討論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導老師們開辟包含行為跟進的全過程反思———課前,先提煉教師真實的教學困惑或問題,帶著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課中,以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進行教學;課後,選取多方對話、自我反思的話題,力爭引入視頻案例的技術,從而引發教師思維碰撞,提升案例討論的理論水產和教師理性思考的深度。
五、嘗試走班———創建更廣泛的交流平台
學校盡管一直推行群體學習、組內教研、校本培訓,但依據班級個體,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師仍會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因此,學校要努力為老師搭建一個自主學習、交流、展示的平台,為老師的教育教學提升、班級管理自我反思、自身專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變的,但是在目前相對封閉的教室里,學生要滿足享受所有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至少是與本年級的所有老師交流的願望都是很難達成的。那麼,學校就要著力為孩子們創建一個「歡迎本年級老師走進我們班」的機會,先滿足孩子們小小的願望,讓他們在與本年級老師零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學會適應不同的老師,獲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學習知識的興趣。基於這兩個需要,學校可試行教師走班制。措施可以課改為龍頭,年級為試點,由各課題組的老師們先行做走班實驗;或者由試點老師介紹走班經驗及教訓,然後推廣先進經驗,並建議教研組實施全員走班制。
每位老師具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每節課的訓練側重點也不同,每一節走班課都是經過精心准備、精心設計的,可以說一次走班課就是一次公開課。與不同的老師合作上一次走班課,從學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對不同老師的適應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學風格,同時體會到不同老師上課所帶來的新鮮感,滿足了孩子求新求變的願望,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不同的班、不同的特點,對老師的組織教學、教學機制是一次極好的訓練和考驗,提升了老師針對不同的學情調整教學策略的能力。作為走班的施教者,體會到了不同班級的學生思維、學習習慣、語言素養等方面的差異,有助於發現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忽視的問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在完成教學後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聽課老師的收獲。作為同年級的聽課者,以「旁觀者」的身份更能發現自己在本班教學、班級管理方面的不足與欠缺。通過走班課,聽課教師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班,而是一個年級、一個整體,從學生、教師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橫向比較,發現的不再是個別的、特殊的現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現象。從而,對年級組的教研水平、團隊共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針對學校要達到優質資源的共享與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僅僅立足於本教研組的走班嘗試還遠遠不夠。因此,還可以籌劃和實現年級大課走班嘗試、跨年級走班、跨學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實施,就是為了促使老師從不同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經驗,並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
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學校有效的管理制度的規范,離不開教研組和備課組平台的合作交流,離不開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更離不開自身的奉獻精神和努力,只有上述四個條件的和諧統一,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㈥ 淺談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學校的發展需要一支專業化水平很高的骨幹教師群體,需要優秀的、有自己教育優勢和特色的骨幹教師引領整個教師隊伍的成長。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參加工作以後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由於教育的動態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質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得以不斷認識和提高。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應立足校本,採用多種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讀書———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教師的專業成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所處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教師不應是專業發展的「被動的接收器」,教師應是自身發展的積極建構者。「自覺」、「自主」應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詞。它具體表現為專業發展的自主意識與能力,即教師能自覺地對自己的專業發展負責,自覺地對過去、現在的狀態進行反思,對未來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與程度做出規劃,並能自主自覺地遵循自己專業發展的目標、計劃、途徑,努力實踐,成為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發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使教師的成長由自發轉向自覺,由個別轉向群體。可以說沒有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師范院校直接造就出來的,優秀教師都是在工作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必須抱著積極主動的心態,尋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資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書籍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當一個教師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非常渴望獲得它們的時候,他就不會放棄任何—個可能通向成功的機會。他會利用、發現、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自覺學習,關注校內外的先進經驗,舉一反三,注意積累自己的實踐歷程並加以理論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說,教師自主發展的意識是其成長的最關鍵因素。 二、培訓———提升理論修養 一個好的教研組,必須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教研組成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文化素養以及較強的組織能力。學校各教研組要帶領本組教師積極開展校本培訓、專項培訓。通過理論學習,養成教師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教師的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在培養青年教師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請進來。所有走出校園培訓的教師回校後必須要在校內上一節匯報型的提高課,這樣不僅使培訓的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還使校內的青年教師開闊了眼界。校內培訓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業務學習時間組織廣大教師學習國內外報刊雜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請教育專家或名師來學校講座。學校要為教研組成員提高業務素質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廣大教師自覺的參加學歷進修,把理論學習內化為自覺行動。 三、集體備課———發揮團隊優勢 新課程理念提倡合作,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是教師的教研方式。發揮團隊精神,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互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增強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使原來勢單力薄的教師個體走出封閉的圈子,每個教師的個人優勢被整合為集體的智慧,會時時迸發出令人驚喜的創新思維和教學設計。以往的備課,每個老師要備一本書的內容,不但花費的時間長,而且每個單元、每課內容都備得不是很精緻。費時低效,甚至有些老師為了應付檢查,就索性「抄教案」。 集體備課應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酌情加減、課後反思」的原則。其一,備課時間、地點、人員制度化:以教研組為單位,每周固定時間在各辦公室集體備課;其二,備課內容和主備人員制度化:教研組每人主備一至兩個單元,就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細致、深入地備課。每周教研組活動時,按單元由負責主備的老師先講解自己所備單元的整體思考和每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以及教具准備等;其他老師邊聽邊在課本上做詳細的記錄,然後全組老師共同商議,制定出一份比較完善的教案,並把這一單元的教案,拷貝到電腦中;其三,個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師根據個人教學風格及本班學情,對集體備課教案進行再創造,使之成為一份適合個人特色和本班教學的個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時反饋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組集體智慧與使用本人個性化教學策略後,效果如何,要及時反思,做好後記,交流總結得失,形成習慣。教學反思是教師由經驗型轉變為研究型、專家型的必由之路,這種反思不是—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的性質。自我反思是開展校本研究的基礎和前提,分為三個階段即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教學中反思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學後反思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過去教師處在被研究者地位,現在成為研究者、成為反思性的實踐者,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行為及教學效果,能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 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提倡的「三級備課」:即自備、復備、完善。自備,教師分到備課任務後,根據備課要求先行備好教學設計;復備,備課組活動時,由備課教師先行說課,備課組成員就該教案的得失提出修改意見,備課教師根據成員意見修改教案;完善,各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補充教案,使之更為完善,並在教後及時填寫好「教後札記」,完成「教學反思」。 這種方式有三點好處:其一,讓每位老師集中精力備好一至兩個單元的課,提高了每位老師的備課質量;其二,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節省了時間,讓每位老師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其三,集思廣益,「以思維碰撞思維,以智慧點燃智慧」,充分發揮教研組的「群研智慧」,真正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由於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性,由個人備課向個人與集體合作備課轉變的同時,集體備課還應提倡由靜態備課向動態備課轉變;由於備課是終身隨時的感悟,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文字,因此集體備課應由文字教案向文字與思維相結合的教案轉變。 四、集體評課———案例引領式校本培訓 授課、說課、聽課、評課是學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規工作,集體評課也是許多學校的日常教研工作。在集體評課的教研定位上,是與校本培訓接軌的。一次集體評課,就是一次有意義的案例引領式的培訓。以一個個鮮活的課堂教學範例為載體,通過對課例的點評和分析,共同提煉出老師們平日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再合作設計突破的方案,並從教學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提升教研質量。 每學期要召開幾次全校性的教學研討活動(包括校級評優課、開放日觀摩課、青藍工程匯報課、優秀教師示範課等) ,形成「眾人搭台,一人唱戲,大家受益」的良好局面,為老師們集體評課提供了平台。組織由下至上的集體評課,即先由備課組交流評議,再以「宣講」或「沙龍」及「培訓」等形式組織全體老師集中評課,為老師們集體評課創設對話、民主、具有指導意義的研討氛圍。在集體評課的過程中,對於每位參與的老師均要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學習層的教師做課堂實錄的記錄,由資深教師整理、宣講評課稿或案例分析,並盡可能由專家教師提煉有指導意義的教學問題和教學困惑,參與的所有老師討論交流。 集體評課應達到以下目標:其一,評出方向。以教學為媒介、課例為載體的集體評課聚合老師們的視野,提出並解決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幫助老師找到教學研究的方向;其二,評出進步。有人說:「教師之間的廣泛交流是提高教學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師們在具有濃厚研究氛圍的集體討論中時常迸發出教學靈感,還有的從交流中受到啟發,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能加快老師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評出團結。每一次集體評課就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溝通、分享,會促使老師們用開放的心態彼此發現、彼此欣賞、彼此接納,促進了教師間的團結。 目前,集體評課還停留在「示範教學———對話反思」的被動式階段。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的進一步發展,既要保持側重討論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導老師們開辟包含行為跟進的全過程反思———課前,先提煉教師真實的教學困惑或問題,帶著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課中,以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進行教學;課後,選取多方對話、自我反思的話題,力爭引入視頻案例的技術,從而引發教師思維碰撞,提升案例討論的理論水產和教師理性思考的深度。 五、嘗試走班———創建更廣泛的交流平台 學校盡管一直推行群體學習、組內教研、校本培訓,但依據班級個體,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師仍會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因此,學校要努力為老師搭建一個自主學習、交流、展示的平台,為老師的教育教學提升、班級管理自我反思、自身專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變的,但是在目前相對封閉的教室里,學生要滿足享受所有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至少是與本年級的所有老師交流的願望都是很難達成的。那麼,學校就要著力為孩子們創建一個「歡迎本年級老師走進我們班」的機會,先滿足孩子們小小的願望,讓他們在與本年級老師零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學會適應不同的老師,獲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學習知識的興趣。基於這兩個需要,學校可試行教師走班制。措施可以課改為龍頭,年級為試點,由各課題組的老師們先行做走班實驗;或者由試點老師介紹走班經驗及教訓,然後推廣先進經驗,並建議教研組實施全員走班制。 每位老師具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每節課的訓練側重點也不同,每一節走班課都是經過精心准備、精心設計的,可以說一次走班課就是一次公開課。與不同的老師合作上一次走班課,從學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對不同老師的適應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學風格,同時體會到不同老師上課所帶來的新鮮感,滿足了孩子求新求變的願望,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不同的班、不同的特點,對老師的組織教學、教學機制是一次極好的訓練和考驗,提升了老師針對不同的學情調整教學策略的能力。作為走班的施教者,體會到了不同班級的學生思維、學習習慣、語言素養等方面的差異,有助於發現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忽視的問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在完成教學後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聽課老師的收獲。作為同年級的聽課者,以「旁觀者」的身份更能發現自己在本班教學、班級管理方面的不足與欠缺。通過走班課,聽課教師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班,而是一個年級、一個整體,從學生、教師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橫向比較,發現的不再是個別的、特殊的現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現象。從而,對年級組的教研水平、團隊共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針對學校要達到優質資源的共享與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僅僅立足於本教研組的走班嘗試還遠遠不夠。因此,還可以籌劃和實現年級大課走班嘗試、跨年級走班、跨學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實施,就是為了促使老師從不同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經驗,並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 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學校有效的管理制度的規范,離不開教研組和備課組平台的合作交流,離不開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更離不開自身的奉獻精神和努力,只有上述四個條件的和諧統一,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㈦ 在職培訓在教師的成長中起什麼作用

你好。
在職培訓是指為提高在職勞動者的技術技能水平,由用人版單位直接或委託其他培訓機構權對勞動者實施的培訓。
針對教師群體,一般是有關教學方法、方式、新技術運用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當然,有些培訓還可能會與考核、職級晉升等有關系!
祝好

閱讀全文

與教師培訓成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辦春考培訓學校 瀏覽:734
九江船員培訓中心 瀏覽:5
台州繪墨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瀏覽:207
非科級後備幹部集中培訓總結 瀏覽:419
東北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瀏覽:427
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結業式 瀏覽:59
2017入黨培訓內容 瀏覽:828
順德駕駛員培訓中心 瀏覽:125
姜堰市三水培訓中心網站 瀏覽:263
電動汽車維修培訓視頻 瀏覽:737
機關黨務幹部培訓內容 瀏覽:423
企業培訓為自己工作心得體會 瀏覽:512
線上培訓工作 瀏覽:303
泉州舞蹈培訓招聘 瀏覽:709
禮儀培訓三年計劃書 瀏覽:926
稅務學校培訓個人總結 瀏覽:508
專業技術人才初聘培訓小結 瀏覽:980
是實驗室設備安全培訓 瀏覽:54
北京砂鍋米線培訓學校 瀏覽:127
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意見建議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