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師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中要重哪兩個方面的運用
建立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不僅能夠保證幼兒有一個良好的集體生活環境,而且也有利於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奠定基礎。尤其對於剛入托的新生幼兒來說,培養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更是相當重要。
一、理解托班幼兒的心理特點與發展要求,是培養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的前提基礎
常規的培養需要教師長時間的積極引導與耐心指導,同時,還要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
幼兒在三歲前是最容易養成固定習慣的時期。因為這時候的幼兒喜歡行為的模仿和重復,而從小形成某些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在幼兒心目中的形象,為幼兒做出好的榜樣。
幼兒的一日生活常規是多方面的,包括入園、離園、盟洗、進餐等。這些都是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能力和衛生習慣。但在生活能力和衛生習慣方面幼兒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很大。有的獨立性強,主動、積極地進行生活技能的練習,有的有較大的依賴性,懶得自己動手;有的很愛干凈,有的習慣於臟和亂的環境。因此,要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我們應做到因人施教,實現促進全體幼兒共同進步的目的。
二、穩定幼兒情緒,初步適應園內集體生活,是培養常規所要做的第一步
剛入托的新生幼兒,哭鬧現象嚴重。為了縮短幼兒哭鬧時間,使幼兒盡快適應環境,喜歡來園,我們採取了各種方法:耐心勸導,玩具吸引,用故事、兒歌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等。總之,對於這些孩子,我們投入了很多的精力與愛心,逐漸消除了幼兒對新事物、新環境的恐懼感與陌生感,使其能夠信任、親近老師,並能主動與小朋友們游戲、交流。
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幼兒平時在家養成的一些生活、行為習慣也同時暴露出來。如:用手抓飯吃,小便不能獨立;不會用水杯喝水;玩具不能與他人共享,出現抓人、咬人現象等。這些都需要教師正確的示範、及時的引導。當然,主要還要靠平時一點一滴的培養,一旦發現了,就要隨時糾正。如,在進餐這一環節,幼兒入托前大多是由成人喂的,因此,不會使用勺子獨立進餐,經常撒飯、撒湯。這時,我們就要教給幼兒如何進餐:身體坐正,一手拿勺子(同時示範、講解正確的持勺方法),一手扶碗,眼睛看著碗,低頭吃。光教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要靠平時的鼓勵與糾正、指導,只有引導幼兒反復練習,才會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在工作實踐中,我認為對幼兒的禮貌教育,應從幼兒剛踏入幼兒園就應開始。因此,在幼兒來園、離園時,我們都會很自然地提醒他們與老師及家長問好、告別。
三、培養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的主要措施
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首先要讓幼兒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對幼兒本身有什麼好處,只有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育,幼兒才能真正接受。隨著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非常願意自己動手,在沒有大人干預的情況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成人應該順應孩子發展的需要,根據幼兒協調性動作發展水平,略為超前地、由簡到繁地提出要求,讓孩子去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幫助和指導。
2.在游戲教學中滲透常規培養的內容,幫助幼兒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
與幼兒相處後,我們對幼兒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班活潑、好動的幼兒較多,這一部分幼兒雖然性格開朗、愛說、愛跳,給班級帶來了生氣,但同時又由於他們好動,不善於控制自己的行為,有某些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上較欠缺。因此,要想使幼兒全面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游戲化的教學活動。如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進行實例演示。在教幼兒正確進餐時,可以給小朋友講《小米粒的故事》,讓幼兒通過聽故事懂得吃飯時為什麼要身體坐正,如果不能這樣做會怎麼樣,從而幫助幼兒理解,讓幼兒做到心中有數。
3.隨機的提醒與指導
由於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弱,在遵守常規方面還需教師不斷的提醒。對於托班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引導幼兒遵守常規的最有效的辦法要算鼓勵與稱贊了。就拿離園這一環節來說吧。由於這個時間是孩子們一天中最興奮的時刻,幼兒看到父母的一瞬間,總是忍不住忽啦一下全沖到門口,這時是最亂的時候,也是比較容易出差錯。於是,利用點心後時間,我們給幼兒講了這樣有什麼害處,並鼓勵幼兒大膽說一說應該如何做,同時表揚了個別在這方面做得好的幼兒。果然,我們的方法很有效,多數幼兒有了相當大的進步。
4.家園配合
做好家園配合是培養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之一。有的幼兒在家裡一個樣兒,在幼兒園又是一個樣兒。這樣,對幼兒的身心發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師要向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並把幼兒園在此方面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要求與家長取得溝通,家園共同配合,做到目標一致,讓幼兒好習慣的養成得到持續發展。
② 學習教學常規60條培訓感言
通過培訓學習,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常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更清楚了日常教學工作中應該遵循的規范和要求,使今後的教學工作有目標、有重點、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具體收獲如下:
一、 對教學常規管理有了新的認識,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接受。
通過對教學常規管理的學習,我對我校新學期的教學常規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實行常規管理的重要目的,是維護學校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使之成為教師教學中的行為習慣。沒有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便沒有長期一貫的堅持執行,沒有一視同仁的嚴格要求,良好習慣的養成就難以落實到實處。這一次我認真領會了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提高了認識,端正了態度。以往在工作中面對這些檢查,總有種疲於應付的感覺,雖然日常的工作都按要求做了,但由於平時不注重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很多工作都是做過之後了無痕跡,檢查時又急急忙忙的去補各種表冊資料,重復勞動,浪費精力。從現在起,我將把常規檢查要求內化於心,自覺自發地做好准備,隨時隨地接受教學中的各項檢查。
二、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藉此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教學常規檢查常態化,是我校一貫的做法。我認為新學期教學常規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積極推進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教師校本研修的學習機制。我將切實推進高效課堂,認真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建設。本學期,我決定要真正加入課改的行列,向有經驗的教師和班級學習,先從小組建設入手,打破以往的老一套做法,嘗試將課堂轉變為學生的陣地,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積極主動地參加校本研修,邊教學邊研修,用研修學習來指導教學。在國培學習和小課題研究等方面深入鑽研,多與教研組教師交流合作,從網路上獲取更多的資源,在完成學校下達的研修任務的同時,也就使自身的專業素養得以提升,以便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工作,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③ 教師教學常規工作包括那些環節
http://shsjykt.eee114.com/?nynyum
④ 教師教學常規是什麼
一、教學常規
備 課
(一)總體要求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參照《教學策略》,制訂好教學工作計劃及教學進度表,認真進行單元備課、課時備課。教師應遵照個人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備課的思路充分備課。具體要求如下:
1.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體現「三維」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起點。
2.教學環節明晰,符合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
3.導入體現鋪墊性(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趣味性(情感互動)、實效性等。
4.探究問題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探究價值。
5.學生學習方式的組織(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因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靈活多樣,講求實效性。
6.注重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能力培養。
7.准備當堂訓練題,實現「當堂清」「堂堂清」。
8.課後及時進行反思。
9.積極探索基於新的教育形勢下電子備課的推廣與應用。
(二)具體內容
1.單元備課
單元備課重點研備下列環節:
(1)單元教學目標。
(2)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3)單元教學問題排查解決。
(4)本單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簡要分析。
(5)單元教法。
(6)課時分配(包括總課時數及各課時教學內容)。
2.課時備課
教師在認真研究課標、教材的基礎上,寫出完整的課時備課教案。教案要規范認真,基本環節齊全;內容要詳細、具體、科學、實用,體現教法學法設計、電教手段。教師要熟悉各種課型的備課特點和要求。具體如下:
(1)新授課。新授課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課型,每位教師須按照新授課教案的規范步驟編寫教案,即:課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具、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作業布置、板書設計、教後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環節依據教學策略,結合教學實際設計
(2)講評課。講評課是練習或考試之後,教師對其分析、點評、講解的課型,它的作用是矯正檢查中出現的錯誤,鞏固、完善和深化教學內容。其教案規范為:課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具、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作業布置、板書設計、教後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環節依據教學策略,結合教學實際設計
(3)復習課。復習課是通過再現教學內容,鞏固和完善認知結構,強化雙基教學的一種課型。其教案規范為:課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具、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作業布置、板書設計。其教學過程要堅持「精講精練、講練結合」的原則。
其中教具、教學方法兩個環節教師根據需要取捨,教學反思各校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提出具體要求。
上 課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構建高效課堂的著力點。課堂教學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把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要注重教學效果,力爭做到「四得」:教有所得、讀有所得、練有所得、學有所得。
(一)總體要求
課堂教學要樹立「四個意識」、堅持「五個貫穿始終」:
1.樹立「四個意識」:
(l)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意識。學會學習是學生的最高目標,它是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需要。因此,課堂上,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技能、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策略。
(2)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的意識。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不僅要學到現象、事實、概念、原理、定律、公式、法則等被傳統認為的知識,還要掌握有關操作、程序、步驟、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更要掌握知識產生和發展過程的知識,學會如何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知識。
(3)教學互動的意識。互動的質量與水平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這應該作為我們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標准。
(4)教學鼓勵意識。每一位教師,都要善於拿起表揚的武器,在課堂40分鍾內,盡量地表揚鼓勵學生。為此,規定每堂課至少表揚3-5個學生,以強化教師的表揚意識。
2.堅持「五個貫穿始終」:
(1)情感教育貫徹始終
教育的精髓是愛的教育,愛的教育始於建設和諧課堂,和諧課堂的突出特徵是體現著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著愛的智慧。
(2)文化育人貫穿始終
建設優秀的學校文化、班級文化、課堂文化、學科文化,充分發揮優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鼓勵學生積極向上、拼搏進取。
(3)探究體驗貫穿始終
精心研究「探究與體驗」的內容、時機、方式、方法,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優秀的思維品質、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4)展示交流貫穿始終
始終提供學生進行展示與交流的時間和舞台,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方法、成果,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創新火花,發展創新思維,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實現自身價值,獲得自我激勵。
(5)習慣養成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重點是養成文明守紀、專心致志、多讀勤寫、規范書寫、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克服抄襲作業、考試作弊、悠閑學習、袖手學習、低頭聽課、機械記憶等不良習慣。這是每一節課、每一名教師都必須高度重視並認真解決的問題。
(二)具體內容
1. 課堂基本結構環節
依據「35X」教學策略,結合自己教學實際設計教學環節。
2. 課堂教學方法
(1)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循循善誘,啟發引導,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能力為主標的教育思路和學習方法。
(3)要加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探索知識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4)要設計合理的課堂結構,綜合運用多種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5)要採取小組學習,注重分層教學。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體現分層教學,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解決,決不可用難題壓倒水平差的學生,這主要體現在課堂提問的設計上,鞏固練習的設計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經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6)要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教師課堂行為
(1)教師要按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不拖堂。
(2)上課信號開始後,教師走上講台,端正站立,目光掃視全體學生,學生起立致敬時,要面帶微笑鄭重還禮。
(3)要衣著整潔、儀表端莊,表情和藹;男教師不著背心,女教師不穿超短裙、不濃妝艷抹,不穿拖鞋,不吸煙.
(5)不坐著講課,不做與教學無關的其它事情。
(6)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權力,多鼓勵,多表揚;不歧視學生,不挖苦學生,不諷刺學生;不發火,不與學生形成對立局面;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作 業
(一)總體要求
做作業、練習是學生消化、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在整個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業的布批要做到減負增效。
1.「三布置三不布置」原則:布置啟發性思考性作業,不布置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作業;布置可選擇性、層次性作業,不布置重復性作業;布置課外研究性、實踐性作業,不布置繁難偏舊作業。
2.「共同性和選擇性」原則:作業、練習的設計要體現分層要求。布置的作業、練習難易要適度,以班內中檔學生學習水平為基準,還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水平定出必做題和選做題,並尊重學生學習上的差異,將學生分為A(全做類)、B(只做必做題類)兩類(由學生根據各科實際自己報類),充分體現分層培育。
3.「即時性和實效性」原則:提倡當堂布置,當堂批改,保證學情調查的即時性和作業的實效性。
(二)具體內容
1.作業布置
作業本統一、整潔,學生書寫認真,作業格式統一
(1)家庭作業:每天的作業總量要嚴格限制,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除語文、數學外不留書面家庭作業,語文、數學書面作業每天不超過1小時。
(2)課堂作業:語文課堂作業一課一次;每周一次作文(大小作文交替);讀書筆記三至六年級每周一次;寫字教材作為課堂練習使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成;二至六年級學生堅持寫日記(周記)。數學課堂作業盡量每課一次,每周不少於3次。英語按布批要求設置。三至五年級品生品社、美術(欣賞課除外)、科學每課一次。課堂作業當堂布置,努力當堂完成。(具體見《作業設置一覽表》)
(3)實踐作業:每學科每學期低年級至少1次,中高年級至少2次。
2.作業批改。
(1)批改要求:一律用紅筆批改,符號要規范,註明批改日期,批改字跡要規范、工整、清楚,體現示範性。教師設立批改手冊,隨時記錄批改中發現問題。所有作業(試卷)必須有錯必糾,學生訂正後,教師進程二次批改。提倡寫鼓勵性、人文性批語,使作業成為鞏固知識、交流師生情感的園地。
(2)批改符號:作業批改採用等級加激勵性評語,等級採用「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激勵性評語鼓勵各校創新。作文有眉批、總批,要有書寫質量等級和文章質量等級,等級寫在題目的右上角。
(3)批改數量:課堂作業、單元自測(每單元一次)教師全批全改;《基礎訓練》、《伴你成長》教師每次批改不少於學生總數1/4。配套練習冊教師靈活應用,批改要求各校自定。小作文、日記多種形式批改。
(4)批改時間:批改要及時,下一節課上課之前,必須批完並下發給學生。
輔 導
(一)總體要求
輔導是因材施教的必要措施,是培優扶弱的主渠道,是教學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輔導的形式有針對普遍性問題的集體輔導、針對部分學生的小組輔導和針對個別學生某些內容的個別輔導。不論哪種輔導形式,都必須具有明確的針對性,找准問題,對症下葯,確保實效。
集體輔導不能佔用學生自習課,變成學科間爭奪時間的手段;自習課只准個別輔導,不準面向全班學生講授,不準要求學生學什麼學科;不準以輔導為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不準向學生收費。
(二)基本內容
差生轉換,優生優陪。各班有轉化檔案,工作有計劃、重實效。
1、對課堂教學、課間發現問題及時輔導。
2、對作業、單元自測、考試中發現的問題,教師應組織部分或個別學生予以指導、補缺。
3、學生主動尋求幫助,教師應熱情指導,不應拒絕。對學困生的輔導要有耐心,不輕言放棄。
4、對通過正常手續而缺課的學生,所缺席的課,應由該科任課教師進行補習,學校鼓勵教師上門輔導。
5.積極鼓勵、支持、指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如:課外閱讀、課外練筆、辯論會、演講會、聯歡會、美育節等活動,小實驗、小製作、小設計、小發明等活動及其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調查、考察等專題研究活動,專題研究(調查、考察)、校外參觀、社區服務、勞動實踐等活動。
考核
(一)總體要求
檢查教學效果可以採用考查、考試兩種形式。教師在完成考試學科一個單元的教學後,必須及時指導學生進行復習,進行單元自測,以檢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情況,從而達到補教補學的目的。
1. 實行無分數等級評價。
2. 考試要培養學生的考試技巧、心理素質和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
3.及時自測,補教補學。
(二)具體內容
1、考試時間:單元自測時間一般40分鍾,定時完成。
2、考試過程:考試期間,教師要到考場監考,不得外出。目的是監督學生獨立完成,了解學生答題進度,答題調控方式等,以便於以後的答題指導。
3、批閱:
教師全批全改、及時批改,並做好批閱記錄。
4、質量分析:
質量分析嚴禁給學生排名次。要根據學生的答卷情況,分析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及時採取補教補學措施。
(1)做好定量與定性分析,質量分析必須含以下內容:
①基本情況:參考人數,及格、優秀人數,及格率、優秀率等,同時註明未達標學生的人數及名單,以便及時進行輔導。②卷面分析。③普遍性知識錯誤及出現原因、補救措施等。
5、補教補學:
(1)制定補教補學措施,內容包括講評提綱,差生輔導(優生優陪)措施,補償練習題。
(2)抓好補教補學措施落實
(3)適當安排講評研究課、觀摩課。
二、教研科研活動常規
教科研活動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是研究改進教學,不斷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活躍學術氣氛,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和措施。教研組是開展教研活動的最基層單位。教研組長不僅是教研組教研活動的組織者,更是教學研究的帶頭人。全體教師要樹立向教學研究要質量的觀念,大興嚴謹、求實、進取的教研之風。教研組長務必按時認真組織活動。每位教師必須按時積極參與,思想到位,務求教研活動目的明確、計劃落實、內容充實,講求實效。
一、活動要求:
1.教研組:
(1)計劃的制定與落實。每學期初,教研組長要按照學校及教研室的安排,結合本組教學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研計劃。計劃務求目的明確、針對性強,要有專題、有中心發言人。學期末寫出教研活動總結。
(2)活動期間,教研組長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認真組織全組教師按照計劃,有目的的開展教研活動,做到保證時間,全員參加,內容落實,確保質量。並填全填好教研活動記錄。
(3)教研組長要注意下情上達,利用教研組長例會,定期總結匯報本教研組教研活動開展情況,學習先進經驗,不斷提高教研活動水平。
(4)全體教師要服從教研組長的領導,認真准時參加教研,積極主動承擔教研課題,做好中心發言的准備。每學期每位教師至少有一個中心議題,至少做一次中心發言。
(5)每位教師每學年撰寫一篇教研論文或教學總結。
2.教研室:
(1)指導教研組開展好教研工作,檢查監督各組教研計劃的實施和落實情況,及時總結各教研組活動的開展情況。
(2)深入到各教研組參加教研活動,並安排專人負責教研活動的檢查與考勤,做好檢查記錄,掌握各組教研活動的開展情況。
(3)定期召開教研組長例會,聽取教研組長匯報教研活動情況,搞好教研組教研活動經驗交流。
(4)對各組教研活動定期進行考評。考評結果,作為評選先進教研組的重要依據。
二、活動時間:
單周為業務學習;雙周為專題研究。每次活動時間不少於一小時。
三、活動內容:
1.業務學習:學習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端正教育思想;學習課程標准,鑽研教材,學習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學經驗;相互交流教學工作的情況和經驗;布置帶有階段性的工作;舉行教學研究課,教學示範課,教改觀摩課;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活動。
2.專題教研:研究課程標準的內容及說明,研究課程標準的有關學習材料;研究教材與教法(著重在重點單元、重點課文、重要知識點等);研究和探索教學上的規律,或當前一些帶有傾向性的問題(如課改問題);研究和探索適合本組特點的教改思路或方案。
3.觀摩課、公開課、匯報課制度
(1)申報:開設觀摩課、公開課,由教師自願報名到教研組長,然後由教研組長初定,最後交教研室確定。外出學習教師原則上都要開匯報課。
(2)開課步驟:包括說課、上課、評課三個環節。
4.聽課評課
聽課是教師向他人學習課堂教學藝術的最佳方式,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積極聽課,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完善自我。評課應本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原則,認真對待。
(1)聽課次數:
①校長、業務教干、教師每學期聽課分別達30節、50節、20節;實驗小學校長、業務教干、教師每學期聽課分別達30節、60節、30節。
②備課組長、教研組長、中層以上教學領導每周至少在所負責的工作范圍內推門聽課1—2節。
(2)評課要求:
①凡是學校統一開設的觀摩課、公開課、匯報課,教研組長必須確定好評課的時間,原則上當天評課,特殊情況也不得超出兩天之內。
②評課過程:堅決杜絕「好好先生」,敷衍了事;肯定部分要體現「收效明顯」、「務實創新」的特點,要評出亮點,而不是面面俱到地羅列;每人至少指出一點不足或提出一條改進的建議。
③評課記錄:教研組長要認真填寫評課記錄。
5.集體備課
(1)時間:每周至少二節課,視情況靈活安排。
(2)地點:根據情況學校統一規定。
(3)主講人:教研組長或校級以上的骨幹教師或學校指定的教師。
(4)集體備課計劃:每學期在第一次集備前,由教研組長(或備課組長)制定出一學期的集體備課計劃,計劃要內容詳細,一式兩份,一份自留,一份交教研室。由教研室統一下發每學期的主要內容計劃。
(5))集體備課要求:
a.主講人要在主講前填好主講表,並記錄好其他教師發言內容,要詳細、認真,符合要求。
b.集體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圍在一起,不準閑談其他內容,不得出現看書、做題、寫教案,批改作業等與集體備課內容不相符的現象;要做到不遲到、不早退、不中間外出、不曠備。
6.開展小課題研究
各教研組要組織教師結合高效課堂的建設積極開展小課題行動研究,解決教學實際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⑤ 教學上從哪些方面培訓新上崗教師
培訓目標和內容定位在「四基」
通過集中培訓和崗位研修,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學常規,掌握學校的基本情況,獲取教師群體的基本認同。
1、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學生教育、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的准備、實施、評價和研究的基本技能。這些是新上崗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成為其專業成長的基礎,並在實踐中積累實踐性知識。
2、基本的教育教學常規:學校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基本內容、一般過程及其要求。這些是新上崗教師實現由學生向教師角色轉變、逐步勝任工作的關鍵,還是他們順應學校、適應群體的必然要求。
3、學校的基本情況:學校的規章制度,學校的特色和文化,以及本校的學生和家長等。這些是新上崗教師適應校園文化和工作環境的必修課,其意義在於幫助他們通過對學校、學生和家長的熟悉,定位自我角色和價值。
4、群體的基本認同:參加學校的主題教育活動和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等。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在交往中被他人逐步了解、主動接受,在活動中表現自我、建立自信,在過程中尋找到歸屬和位置,從而調適心理、緩解壓力。
「四基」的目標指向,不僅僅立足於專業上的准備,而且關注新上崗教師的行為准備和心理准備。因而,其培訓的過程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一個全面發展的過程。
⑥ 教師精準培訓怎樣落地
當前,中小學教師(包括校長)培訓精準化正逐步成為新時期培訓工作的主旋律,對教師培訓部門提出了全新的標准和要求,也為新形勢下做好教師培訓工作指明了方向。
精準培訓,著眼於精細的需求分析
教師培訓目標定位的起點是培訓對象的學習與發展需求,要想實現教師培訓的精準化,首先必須從精細的需求分析入手。
教師培訓需求分析是指在規劃與設計培訓項目之前,培訓部門採取各種方法、技術,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關信息,對各培訓對象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現有水平和應有水平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現有水平和應有水平之間的差距及形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從而進一步確定教師是否需要培訓,哪些教師需要培訓,需要什麼樣的培訓。它是確定培訓目標、設計與開發培訓課程的前提,也是進行培訓效果評估的依據。通俗地說,培訓需求分析主要是回答「為什麼培訓」「培訓什麼」以及「怎麼培訓」的問題。只有高度重視並扎實做好培訓需求分析,准確識別學習者的培訓需求,方能使培訓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
依據培訓需求的分析,培訓目標的確立通常有理論和實踐兩種取向。當學習需求是解決「為什麼」「是什麼」的時候,培訓目標的定位偏重於理論;當學習需求是解決「如何做」「做得怎樣」的時候,培訓目標的定位就偏重於實踐。事實上,這樣的調研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局限:一是由於培訓對象的選取、指定往往滯後於培訓項目的設計及培訓目標的預設;二是培訓部門的培訓目標往往是基於自身的考量,或者認為教師所缺的主要是理論知識,習慣於理論定位,或者因人設課,培訓課程以所能請到的培訓教師而確定,培訓內容主要取決於培訓教師的研究內容,忽視了教師的現實需求,往往只能是零敲碎打、東拼西湊,有什麼培訓什麼,不是需要什麼培訓什麼。於是,出現教師「聽時激動、看時感動、想時心動、做時原地不動」的尷尬局面就不足為奇了。針對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資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利用UMU(知識分享與傳播)互動平台,廣泛開展需求調研活動,篩選並分析培訓需求信息,去偽存真,從現象中發現本質,較為全面客觀地掌握教師的培訓需求。
精準培訓,著手於精心的課程設計
中小學教師培訓的課程設計是培訓質量的保證,是培訓課程的實質性結構、課程基本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組織形式或安排,一般包括培訓需求分析、培訓目標界定、培訓課程開發、培訓課程實施、培訓效果評估等步驟。如果說需求分析是診斷病情與病因的話,課程設計與開發則無疑是對症下葯的過程,需要首席專家、課程設計與實施者、參訓教師聯手建設基於培訓需求分析的區域本土課程和課程體系。
目前開展的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涉及領域主要有:以教師敬業愛崗為核心的師德教育課程、以教師專業素養為核心的能力拓展課程、以教師教育教學現代化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課程、以教師教育理念為核心的教育學原理課程、以教師教學改革為核心的教育科研課程。在具體的教師培訓課程設計方面,不僅要關注培訓者的教,更要關注學員的學,以問題為中心,以案例為載體,以參與為主要方式,科學整合學與教,謀求學員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學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