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根據圖片內容寫一篇新聞稿
例文
新聞稿
x月x日,全國新課程有效教學經驗交流暨現場觀摩會在我區召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田慧生研究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科研處長陳如平研究員,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書記楚江亭教授,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辦公室副主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特聘專家萬福教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研究部、「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課題主持人韓立福博士,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吉林, 市教育局副局長於衛東,區委書記杜永光,區委宣傳部部長高志勇,區政府副區長方玉美,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宗華等領導出席了會議。區政府副區長方玉美在會上致了歡迎詞。
此次會議在我區召開,是對我區多年來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積極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區教育對外展示的一次絕佳的機會,也是我區教育走向全國的一次非常難得機遇,對於我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課堂教學效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的成長與發展等都將會起到積極地推動和促進作用,標志著我區在鞏固發展區域性教育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與會專家做了五場專題報告,區教育局和我區6所學校在會上做了經驗介紹,與會人員還參觀了棗庄十六中、棗庄四十一中、棗庄十三中、實驗小學、文化路小學、紅旗小學的成果現場展示,現場觀摩了有效教學課堂。與會人員還觀看了我區新課程成果展示文藝演出。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鞏固發展區域性教育中心,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教育發展水平逐年提高。自2003年我區被確立為「全國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實驗區」以來,我區從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入手,成立了專門的領導組織機構,制定了實施方案和工作推進計劃,累計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用於培訓教師和增添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各學校按照統一部署安排,積極推進各項實驗工作,有效推動了實驗區整體工作的開展。抓實了教學常規管理,積極推行教學常規「精細化」管理,扎實穩妥地推進新課程改革。找准結合點 ,認真落實了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積極探尋評價方式改革的新路子。積極致力於教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目前,全區共有國家級教科研基地5處,省級14處,市級30處,共有全國和省市級實驗課題236項,教科研工作已經延伸到教學管理、課堂教學的各個層面和各個環節,對全區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教育報記者趙曉雅、中小學教育管理雜志記者林清華,全國15個省(市)80多個縣(區、旗)教育局業務局長、教研室主任、校長、骨幹教師和我區區直中小學校長、鄉鎮教委辦主任及各課題組成員,共計約500人參加了會議
㈡ 泰州晚報電子版7月7日
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屬普通高等院校。學校歷史悠久,辦學底蘊深厚,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校訓,發揚「從嚴治校重創新,服務社區育英才」的辦學傳統,堅持「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質量優良、注重效益」的辦學方針,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優良校風和「篤學善思、創新致用」的優良學風。在近70年的辦學歷程中,為地方經濟社會培養了近4萬多名合格師資及各類專門人才。
學校佔地345畝,校舍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已形成春暉、迎春和泰興等一校三區辦學格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6000餘人。另外,注重成人學歷教育,為有志青年提供學歷進修的快速通道,現有在籍生5000多人,同時,培訓全市各類師資7000多人次。學校以質量上乘和管理規范而聞名省內外,培養的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和認可,在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學校2003、2004年的就業率仍達100%,2005年達96%。
學校擁有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網路實驗室及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電子琴房、計算機房等教學設施。圖書館藏書40餘萬冊(件)。教學儀器設備及圖書資料總投入3000餘萬元。
學校幫助在校學生通過專升(轉)本等多種方式接受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取得本科文憑;實行優秀學生獎學金制度,構建了獎學、助學、解困保障體系,協助辦理國家助學貸款,設立勤工助學基金,廣辟勤工助學渠道,確保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編輯本段]師資力量學校現有教職員工427人,副高以上職稱100餘人。青年教師中有博士、碩士及在讀博士、碩士100餘人。同時,還聘請了南京師大、揚州大學、華東師大等省內外知名高校的兼職教授40多名,先後聘請20多名外籍教師來校工作。 [編輯本段]院系設置學院現設人文科學系、數理科學系、信息科學系、外語系、音樂系、美術系、實驗教育系、財經系和預科部等8系1部。在專業設置上已開始從傳統意義上的完全師范教育快速向非師范教育轉移,突出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已初步形成理、工、教、文、經、管、法、藝等學科門類。 [編輯本段]院系介紹人文科學系簡介
人文科學系成立於2003年9月,現有漢語言文學教育、綜合文科教育、小學教育(文科)、經貿法律、法律事務、工商管理、營銷策劃、旅遊管理等大專層次八個專業。
人文科學系現設有文學、文藝寫作學、語言學、大學語文、法學、哲學「兩課」、經濟學、管理學、中小學教學研究等九大教研室。系科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兼職教師80餘人,其中副教授26人,博士3人,碩士研究生30餘人,國家級、省級專家3人,特聘碩導博導5人。
人文科學系本著「嚴要求、寬口徑、謀發展」的原則,培養「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學生發展空間較大,就業面較寬;畢業後,既可從事中、小學文科教學,又能適應企事業單位文秘、科研、公關等工作,更能成為法律、經濟、文學、新聞、旅遊等部門、行業的專門人才。
人文科學系各專業必修主幹學科課程由校內外教授、專家、學者講授。特邀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國內知名作家擔任兼職教授,定期作學術講座,為培養德才兼備的現代化人才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人文系被泰州市教委確定為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是從事漢語言文學專科、本科、教育碩士的泰州培訓基地。
實驗教育系簡介
實驗教育系秉承學校「立德、立功、立言」的校訓,本著「高層面設計、低層面運作」 的工作思路,堅持「以服務換取發展」的辦學理念,恪守「以學生為本」、「替學生負責,讓家長放心」的辦學方針,努力營造了優良系風和學風。建系以來,全系教職員工用自己真誠的服務,打造了特色,贏得了社會贊譽。在近年來的辦學歷程中,為周邊地區培養了多名中小學、幼兒園合格師資及心理咨詢等專門人才。
一、以質量壯大規模
建系至今,實驗教育系從沒有放棄對質量的追求。在學生管理中提出「在關心的基礎上嚴格要求」的口號,狠抓學生素質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1、為提高學生學術研究意識,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實驗教育系多次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開設講座,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如美國蒙哥馬利大學章雪藻教授、南京師大譚頂良教授、傅宏教授、趙凱教授的講座以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吳正憲老師的觀摩課等等都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2、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提高學生能力素質。定期舉辦文化藝術活動,針對不同專業特點,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能力達標要求。
目前,實驗教育系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和認可,就業率每年均達98%以上。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100%,且供不應求。
辦學質量的提高保證了辦學規模的壯大。建系之初, 僅有全日制學生187人;四年的發展,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720多人、成人教育學員1000多人的規模。師資力量也明顯增強,從建系時的10多名已增加到近40名。
二、憑特色擴大影響
實驗教育系充分利用現有教育教學資源,在搞好本系學生教育的同時,發揮心理咨詢專業的特色優勢,走出校門,為社會服務,在服務中求發展。
1、辦好心理咨詢中心和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為全校師生服務;
2、籌建了泰州市心理學會,走出教育系統,為泰州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
3、開展「把心理健康送到農村去」的社會服務活動,到農村舉辦中小學老師心理輔導員培訓班,為農村師生服務;
4、與省有關培訓機構協作,舉辦國家心理咨詢師認證培訓班,為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就業服務。
由於心理咨詢服務工作十分突出,在江蘇省內外產生了極大影響,為此,泰州電視台、泰州電台、《泰州晚報》、《泰州日報》、 《揚子晚報》 、《新華日報》、 《中國教育報》 、 《光明日報》等新聞媒體多次對此報道。學校和實驗教育系在省內外也提高了知名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稱譽。該系負責人曾在重慶和南京等全國性高校有關會議上介紹經驗。
三、靠師資支撐發展
實驗教育系之所以能夠取得以上成績,除得益於學校黨政的正確領導外,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也是成功經驗。多年來,堅持按照「學術研究型」、「文化教學型」、「實踐指導型」三結合的要求配備師資。同時為保證新教師很快勝任教學工作,為新教師配備了指導教師,進行跟蹤式指導,形成新老教師結對的培養模式。
實驗教育系現有一支在外享有較高聲譽、在內深得學生喜愛的教師隊伍,他們中有「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泰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有課堂教學妙趣橫生、深入淺出、富有條理、深得同學喜愛的中老年專家學者;還有一批正在成長的青年教師,他們關注國內外學術動態,參與高校的各類學術活動,是一些學歷高,教學效果好,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在全國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並參與省級重點課題研究的博士、碩士。師資隊伍的強大,保障了辦學的質量,推動了實驗教育系持續和諧的發展。
數理科學系簡介
數理科學系成立於2002年,是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工程技術於一體的綜合性系科。現有全日制專科在校生827名,各類成人教育本科生1000多名。設有「數學教育」、「初等教育(科學教育)」、「初等教育(小學教育理科)」三個師范專業和「環境監測與評價」、「機電一體化技術」、「船舶工程技術」三個非師范專業。擁有1個實驗中心,下設4個專業實驗室。另有實訓實習和科研基地80多個。數理科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員工52名,專兼任教師中有正、副教授27名,碩士、博士研究生25名(含在讀)。專兼任教師中有碩士生導師2人,特級教師2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市級專家1人,市名教師2人,國內訪問學者2人,列入省「333」、市「311」人才工程培養對象8人。另有數理化兼職教授、博(碩)士生導師10名。現設有大學數學、基礎數學、數學教育、物理科學與技術、化學化工與生命科學教研室5個教研室,承擔全系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科研等工作。
信息科學系簡介
信息科學系是從事信息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教學、科研並重型系科,是江蘇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培訓基地和本(專)科學歷進修基地。現有師范類專業1個,非師范類專業5個,其中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科學教育)專業,以培養中小學信息技術師資為主;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信息與多媒體技術等3個應用類專業,以培養適應現代企業信息管理的需要、能熟練進行管理軟體的開發和硬體維護的應用型人才為主;數控技術,以培養數控設備造作、技術服務、計算機應用和管理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級專門人才為主
信息科學系現有教育技術和計算機專業教師30餘名,其中正副教授、博士6人,講師、碩士18人,常年聘請西安交通大學、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和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教授學者來校兼職和講學。
信息科學系擁有各種教學儀器設備1200餘台套、多媒體教室多個,擁有計算機應用實驗室、介面實驗室、硬體實驗室、網路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實現校內網路化教學,為同學們提供良好的實驗教學軟、硬體環境。
外語系簡介
外語系設有英語教育、商務英語、應用英語、應用日語、應用韓語和商務英語/計算機應用技術(雙專科)六個專業,涵蓋英語、日語及韓語三個語種。其中,英語教育專業被遴選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新編大學英語口語教程》獲省教育廳精品教材立項。
系部現有專任教師56人,其中副教授以上12人,講師22人,外籍教師6人。另有外聘專家20多人。設有基礎英語、英美文學與文化、日語、韓語等7個教研室。現有加拿大文化研究中心、外語培訓中心、外語翻譯中心等機構。擁有數字化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和無線電台等先進的教學設備。主要培養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外語師資及涉外商務、經貿等需要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系部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發展」的辦學理念,積極推行「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與多家外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實踐教學和學生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至今已向社會輸送了2000多名優秀畢業生,另有300多名畢業生進入本科院校就讀。
系部先後與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家的知名高校達成聯合辦學協議,為學生出國留學深造提供機會。
音樂系簡介
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前身之一江蘇省泰州師范學校1997年設立初中起點三年制音樂教育專業,1999年設立初中起點五年一貫制專科層次的音樂教育專業,2002年設立高中起點三年制專科層次的音樂教育專業。2006年,音樂教育專業被評為該校重點專業,2006年, 《聲樂》課程成功入選2006年江蘇省高等學校二類精品課程。
該系自創辦以來,為泰州市及全省中小學培養了一大批音樂教育的專門人才,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該系牢固樹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師資建設為關鍵,以實訓條件為依託,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在教育教學中緊緊圍繞培養目標,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形成了「注重實踐教學,突出能力訓練,服務並引領地方音樂教育」鮮明的專業特色。
該系主要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實訓條件建設、教學管理、社會服務與對外交流等方面著力加強專業建設。其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建設是內涵,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實訓條件、教學管理是保障,社會服務與對外交流是窗口。
一、師資隊伍現狀
現有專業教師18人,其中副教授6人(33.3%),講師4人(22.2%),助教8人(44.5%),其中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3人;兼職教師6人;「雙師型」教師13人(72.2%)。
二、教學場地設備
擁有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00餘萬元,遴選合作教育基地57個,擁有教學、練慣用琴房69間,50座的多媒體數碼鋼琴室一間,舞蹈房2間,銅管樂一套,民樂器一套,手風琴40架,各類舞蹈服裝若干套,還備有設施齊全的舞台實踐場所,較好的滿足了實踐教學、能力訓練的需要。
三、教研室機構
音樂系現設有3個教研室:聲樂教研室、器樂教研室、舞蹈教研室。
四、教科研情況
積極投入到教學改革和科研工作中,成績突出。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意識強,受到學生好評(在連續3年的學生評教測評中,學生對專業教師的平均滿意率高達90%以上)。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教學、科研論文49篇。學術帶頭人張麗老師主持了《音樂學科學生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課題,成果顯著,多次獲市級表彰、嘉獎;專業帶頭人顧克老師獲校首屆優秀教學獎,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陳建華老師榮獲國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翟紅錦老師領銜2006年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聲樂》的建設工作。尤為可喜的是一批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脫穎而出,金燕老師多次在省市以上聲樂競賽中獲獎,成功舉辦了獨唱音樂會並發行個人演唱專輯,在地方音樂界反響熱烈。
五、社會實踐活動
該系師生積極參加省教育廳以及其他社會文化部門組織的各級各類比賽,如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江蘇省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江蘇省校園歌手、全國推新人大賽等,在諸多的比賽中,該系師生均獲得較好名次。
1、2004年該系師生二十一人,代表泰州市出訪韓國陰城郡,他們帶去了富有中國特色的舞蹈、器樂、聲樂等十多個節目,當地的《朝暉日報》 、 《忠北日報》 、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分別報道了演出盛況,被韓國友人親切地稱為「來自中國的藝術使者」。
2、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捷報頻傳:2004年榮獲江蘇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連續三年榮獲校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3、2005年5月舞蹈《千紅》榮獲江蘇省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舞蹈比賽專業組三等獎。
4、參加江蘇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節比賽,器樂、舞蹈和聲樂獨唱分別獲得專業組二等獎和三等獎。
5、在建市十周年歌詠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和組織獎兩個大獎;2005年7月獲泰州市「時代先鋒」文藝調演一等獎及優秀組織獎;
6、2003年、2004年、2005年連續三年榮獲校大學生校園文化節團體一等獎。
預科部簡介
泰州師專預科部地處泰興市國慶路,這里是師范生學習生活的樂土,他享受著街市的繁華,學生在此可以感應時代的脈動;他散溢著象牙塔的寧靜,學生在這兒可以潛心攻讀。校園內,理想大道貫穿南北,參天大樹林立兩邊,樹陰濃密,綠草如茵;青春廣場,紫藤長廊,春暉花園,錯落有致的花木盆景,錦鱗潛游的小河、倒映如虹的小橋、曲折有致的鵝卵石小道,真是竹林掩映,花木飄香,學生在校既可以增長學識,提高技能,又可以悅目怡情,修身養性。目前預科部設有五年一貫制小學教育、英語教育、學前教育三個專業,始終堅持以嚴格管理、強化質量,狠抓基本功為辦學特色。堅持校風、教風、學風立體推進,完善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生學習和生活秩序穩定。
預科部把教師的作用定位為階梯,既要能提升自我,更要提供給學生發展的導向和空間,教師要成為知識薪火傳承的橋梁,學生體認世界的標范,以及他們戰勝挫折、走向成功的階梯。從這個角度出發,預科部在教師隊伍建設上主要抓好三個層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師德師風教育。預科部制定了《預科部教師德育規范》 ,強化「以人為本,以愛育人」的教育理念,強調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要求每位老師在教育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愛感人,切實樹立好兩代師表的良好形象。二是努力創設良好發展空間,為教師不斷提高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提供機遇,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一方面是走出去,近五六年來,預科部共培養在職研究生二十人左右,訪問學者數人;另一方面是請進來,多次聘請知名學者、專家來講學,如邀請省高教司葉春生廳長給廣大師生作報告。三是積極打造精品課程,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質量。預科部每學期都有「青優課」評比,開展青年教師賽課活動,讓教師在比賽中學習,學習中趕超。此外,還要求中高級以上職稱的老師開示範課,展名師風采,樹學習榜樣。預科部三手抓,三手硬,構建了學生攀爬發展的堅實人梯。
預科部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發展需求,把學生的培養目標明確為三個層次:成人--成才--成功。成人,就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分清是非,心智成熟,舉止得當,預科部的具體做法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塑之以禮、強之以志」。成才,就是通過扎實的素質教育,讓每個學生學有專長,一身多能,具體做法是「動手、動口、動腦、健心」。預科部從新生入校就狠抓教學基本功訓練,挑選優秀教師做專職輔導老師,開足上好「三字一話」課;強化訓練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學具製作能力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等;成立了各種社團,如讀書協會、計算機協會、攝影協會、演講協會、集郵協會等,各種活動發展了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手、口、腦的充分發展。為了「健心(通過活動使學生自信、堅強、上進)」,預科部根據不同年級、專業安排德育活動和教學競賽活動,還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外的各種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但幫助學生積累了經驗,而且增強了信心,提高了能力。
多年來,預科部學生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過關率達90%以上;連續幾年在「全國師范院校三筆字定級考核」中,榮獲組織一等獎、團體一等獎、園丁一等獎,2005年被評為「全國師范院校書法教育教學先進集體」;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超過泰州大市平均通過率10-20個百分點……扎實的教風學風、驕人的教學成果使預科部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築巢引得彩鳳歸——學校開展中韓聯合辦學,成功地開設韓語班;日本客人不遠千里,到預科部參觀考察…… [編輯本段]學術刊物學校現有《泰州師專學報》 (試刊),《文教資料》 , 《師范教研》等省市級刊物。面向市內外,是教師學生發表教研、科研、學術成果的理想園地。 [編輯本段]學術成果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該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280多篇,論著170多部。其中發表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的論文28篇。近年來,該校教師共承擔21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一項,省級科研項目5項,該校有特級教師4人,省級專家1人,市級專家2人,省「333」第三層次人才培養對象4人,市「311」第一層次人才培養對象4人,第二層次人才培養對象4人,省中青年教師學科帶頭人4人,市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對象1人,獲曾憲梓獎3人。 [編輯本段]教學科研該校是在兩所中師合並基礎上升格的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建校之初,該校就確立了以教學科研為中心,以質量求生存的辦學宗旨,把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和課程建設等作為突破口,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正式建校以來,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學校採用引進和培養相結合方法,一方面引進了一批博士、副高職稱以上的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鼓勵中青年教師通過考研、訪學和各種短期培訓等多種途徑,提高學術水平,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師資整體素質的目的,從而達到改善師資結構,提高師資水平的目的,促使一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保證了學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為了加強教育教學的宏觀管理,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上級有關規定,借鑒同類院校的成功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為教學管理的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校大力加強課程建設。為此,該校以江蘇省教育廳規定的課程方案為依據,結合學校和地方實際,科學、規范地進行專業和課程設置,使教學質量有了充分的保證。在保證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同時,強化學生英語、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三字一話等基本教學技能的訓練,提倡培養廣大用人單位歡迎的一專多能型畢業生。 [編輯本段]榮譽稱號學校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在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校內機構和人事分配製度、教學科研管理及後勤社會化等方面,全面實施改革,整體推進學校事業發展。幾十年來,學校辦學方向明確,辦學成果顯著,曾獲國家教委首批表彰;並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獲江蘇省教育科研、語言文字、學陶師陶等先進集體稱號。 [編輯本段]領導關懷2008年4月16日上午,雨後的校園清新幽雅,生機勃勃。
泰州市委書記張雷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繆志紅,市委常委、秘書長楊峰,副市長曹玉梅陪同下,來到該校視察指導。校黨委書記、校長徐金城,副校長徐慶國、鄧友祥在校門口迎接並陪同視察。
剛一下車,張雷就熱情地與徐金城等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一一握手。
隨後,張雷一行參觀了該校春暉校區。從風華大道到體育館,穿過教學樓,經過朗潤園,再到學生食堂。張雷邊走邊看邊問,徐金城邊走邊匯報學校工作。當得知該校獲得教育部評估優秀時,張雷非常高興,並表示熱烈祝賀。
張雷對該校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對該校創建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表示大力支持。他希望該校進一步解放思想,乘勢而上,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為泰州高等教育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在校園中,張雷遇到剛下課的外籍教師漢斯先生,特地停下來和他親切握手,並詳細了解工作和生活情況。漢斯高興地告訴張雷,他在這里得到徐金城校長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師生相處融洽,感到非常愉快。交談氣氛活躍,不時爆發出歡快的笑聲。
市教育局局長宋呂銀,該校紀委副書記魏桂軍,辦公室主任王美林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也一起陪同視察。 [編輯本段]合作交流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隨著全省師范教育從三級逐步向二級、一級過渡,進一步弘揚傳統、發揮優勢,以更為優化與合理的資源配置,全面融入全省新的更高層次的師范教育體系而建立的。作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學校在管理、教學、科研等方面均得到了南京師范大學的具體的指導和幫助,選派相關教師到南師大跟班聽課,南師大定期安排專家到校檢查指導,使學校在向國內一流師范院校學習的起點上全面發展。
學校正式建校以來,學校已聘請來自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大、華南師大、上海師大、南京師大等著名高校的專職教授5名、兼職教授40多名。學校先後聘請了外籍教師16人講授英語口語,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國有關高等院校簽訂了國際學術交流及合作協議,並互派教師進修、講學、進行教學、科研合作,與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江蘇教育學院、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國內有關高校達成了合作辦學協議。
學校注重校企合作,與春蘭集團、揚子江葯業集團等國內著名企業進一步交流合作,努力在產學研結合上走出新路。
學校加強對施教區內中小學的服務,立足本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實際,加強與中小學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高等師范院校對地方經濟和文化教育應盡的義務和作用。
2008年3月6日下午,日本和歌山外國語專門學校理事長坂本順一一行來該校訪問。校黨委書記、校長徐金城(右)與坂本順一(左)在春暉校區就合作辦學事項進行了會談,並就兩校在教師交流、學生交流、合作辦學等方面簽署了意向書。
㈢ 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的報道
廣州市第65中學:農村中學的華麗轉身( 來源: 信息時報 2009-09-30)
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始建於1946年,原是為紀念抗日愛國將領伍庸伯先生而辦,位於白雲區江高鎮,曾是廣州市一所典型的農村中學,交通不便,生源較差;卻實現了「華麗轉身」——2007年被認定為廣州市首批達到廣東省高中教學水平評估優秀標準的學校之一,2008年4月30日被廣東省教育廳正式批准為廣州市16所首批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學校之一。這一轉身被媒體稱為很有研究價值的「65中現象」。談及成功經驗,學校領導總結為如下四個關鍵詞:特色鮮明、精神推動、跨越發展、示範輻射。 「低進高出、高進優出」
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是65中持續發展的保障。廣州市教研室在2004屆高考成績統計分析中指出,就學科教學加工能力而言,全廣州市一百多所高中學校,65中數學排名第一,物理、化學排名第四,語文排名第八,英語排名第十,語數英三科綜合排名全市第一。據此,有專家將65中的辦學特色歸納為「低進高出、高進優出」。
其實,65中不僅在學生加工能力方面特色鮮明,在學科教學和學生培養方面也個性鮮明。學校積極推動教學創新,鼓勵各學科根據學科特點,以激發興趣、注重實效為原則,通過長期探索不斷完善,每個學科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如語文科「夯實基礎、文化熏陶、講讀議練、全面提升」等。學校還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逐漸形成了「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團隊為保障,以問題為誘因,以生活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根本,以創新能力為目標」的研究性學習特色,並取得了顯著成果。如學生朱婧文榮獲2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學生黃靜文獲第23屆廣東省創新科技大賽一等獎和第8屆全國「明天小小科學家大賽」二等獎,並代表中國於09年5月赴美參加「第60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LSEF)獲環境科學四等獎;學校成為全國無線電測向重點單位,連續五年被評為國家無線電測向先進集體。 精神推動 30年跨越
精神的原動力是推動65中前進的主要因素。和65中的老師交談,很容易發現他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對學校發展那由衷的驕傲和自豪,更容易發現他們是自覺肩負推動學校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正因如此,65中朱繼忠校長說,「教職工是真正的英雄」,他們身上凝聚著65中精神——「面對困難,團結拼搏,不氣餒,不服輸,不放棄,敢於藐視一切困難,敢於戰勝一切困難」。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學校近30年來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四級跨越發展。1984年被確定為白雲區骨幹高中學校,1995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01年被確定為廣州市24所首批創建示範性高中學校之一,2008年4月30日被正式批准為首批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由一所寂寂無聞的農村中學日益發展成為一所環境優美、校風良好、質量一流、聲譽日隆的優質學校。
1999年至今的成績更加突出:連續十年獲廣州市高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其中五年穩居白雲區第一,還創造了孿生兄弟雙雙考入清華大學的「奇跡」,產生了學生勇奪高考語文全省狀元、物理排名全市第一等佳話;2009年的高考更是再創輝煌:區重點指標完成率達到181.25%;市本科指標完成率達到190%,成為全市完成市本科指標任務超過200人以上的兩所學校之一。
學校成熟的「成才教育模式」對廣州城鄉地區學校德育工作起到一定的示範作用,日益成為白雲區教師培訓基地、骨幹教師成長搖籃、教學科研中心和廣州市教育科研的實驗基地。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65中還以「名校辦民校」的方式先後承辦了白雲區梓元崗中學、白雲區桃園中學、白雲區金桂園小學,逐步形成了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教育集團。 「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克服了由城鄉差別帶來的教育質量的差別;走進65中,看校園處處可愛,看校風叫人羨慕,看質量令人信服。」
——中國教育報評論「65中現象」
「大頭菜的投入,魚翅的產出。」「用鋁合金材料造出比不銹鋼還堅的產品。」
——白雲區領導群眾如此評價65中
65中真正辦出了「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辦學效果。
——教育專家高度評價
城市家長舍近求遠送孩子去農村中學
——《廣州日報》等媒體報道「65中現象」
㈣ 怎樣寫教師節的新聞
教師節的新聞:
根據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教師教育培訓了數以百萬計的中小學教師,支持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教育事業,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中國教育的發展,寫作中國教育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中央委員會,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師教育,大力發展教師教育,努力構建一個適當的、合格的和相對穩定的中小學義務教育在中國的普及。
教師教育辦學水平逐步提高。近年來,我國教師教育積極調整其布局和結構,以提高其教育水平。與1997年相比,師范院校從74所增加到103所。師范院校數量從151所逐步減少到80所。中等師范學校數量合理減少,從892所減少到317所。
教師培訓和培訓資源進一步整合,教育院校由229所減少到103所。教師培訓學校從2142所減少到1703所。我國教師培訓基本完成了從三級常態到二級常態的過渡,並有加速向一級常態過渡的趨勢。
教師教育體系正在逐步開放。中國傳統的封閉、定向的師范教育體系正在被打破。2003年,全國開展教師教育的非師范院校298所,有教師教育專業在校生53.4萬人,占師范生總數的28.2%。此外,我國師范院校的職能也在不斷擴大。
2003年,師范院校非師范學生的比例為27.6%。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等學校參與的教師教育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教師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辦學規模,滿足了基礎教育對新教師的需求。1997年至2003年,全國高等師范院校共培養本科生159萬人,教育碩士近5萬人。中等師范學校培養了183萬名中等師范畢業生。
40多萬名中學教師和83萬名小學教師接受了學術培訓。此外,大量對中小學教師進行非學歷培訓。學校平均辦學規模顯著擴大,師范類院校從2806所增加到12695所。師范院校從2310所增加到4113所。
(4)骨幹教師培訓新聞報道擴展閱讀:
教師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等師范院校加強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和學術水平,綜合辦學實力增強,辦學質量明顯提高。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為21世紀師范院校進行了深度的科研項目,並取得了豐碩成果,改革培訓模式,調整課程結構,促進教學手段現代化,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高等師范院校在探索專業輔修和綜合培養模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落實振興21世紀教育行動計劃。一九九九年九月,我們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持續進修計劃。通過1萬名國家級重點中小學教師培訓,我國重點教師隊伍建設邁上了新台階,全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大幅提高。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從基層擴大到全國,從骨幹教師擴大到全體教師,從單項技能培訓擴大到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繼續教育體系、政策法規的探索建立和運行mec取得了很大進展。
㈤ 按新聞要求寫一則慶祝教師節的消息
我國教師教育成績斐然
記者日前從教育部獲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師教育培養了千百萬中小學教師,支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教育事業,為我國教育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師教育,大力發展師范教育,努力為我國普及義務教育建設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相對穩定的中小學隊伍。
教師教育辦學層次逐步提高。近年來,我國教師教育積極進行布局結構調整,提高辦學層次。與1997年比較來看,高師本科院校有較大發展,由74所發展到103所;師范專科學校逐步減少,由151所減少到80所;中等師范學校合理收縮,由892所減少到317所。教師培養培訓資源進一步整合,教育學院由229所減少103所;教師進修學校由2142所減少到1703所。我國教師培養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從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的過渡,並有加快向一級師范過渡的發展趨勢。
教師教育體系正在走向開放。我國傳統的封閉性、定向型的師范教育體系正被打破。2003年舉辦教師教育的非師范院校共有298所,師范類專業在校學生數53.4萬人,約佔到了師范生總數的28.2%。另外我國師范院校也在不斷拓展辦學功能。2003年,非師范類學生師范院校學生總數佔27.6%。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其它高等學校共同參與的教師教育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教師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辦學規模,滿足了基礎教育對新師資的需求。1997年至2003年,全國高等師范院校共計培養了本專科畢業生159萬人,培養了教育碩士近5萬人。中等師范學校共計培養中師畢業生183萬人。各級教師進修院校學歷培訓中學教師40多萬人,小學教師83多萬人。此外還對大批中小學教師開展了非學歷培訓。校均規模顯著擴大,高師本科院校由2806人提高到12695人;高師專科學校由2310提高到4113人。
教師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等師范院校加強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和學術水平,加強綜合辦學實力,辦學質量得到顯著提高。面向21世紀高師院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通過科研立項的方式深入進行,在改革培養模式,調整課程結構,促進教學手段現代化,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高師專科學校大力探索主輔修學習和綜合培養等模式取得顯著成績。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進入新階段。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1999年9月,全面實施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通過萬名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使我國骨幹教師隊伍建設上了一個新台階,並極大地帶動了全國教師的培訓提高。使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由局部發展到全國,由骨幹教師擴展到全體教師,由單項技能培訓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在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制度、政策法規、運行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繼續教育體系已見雛形。
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劃」邁出可喜的一步。為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優勢,加強從事教師教育的高等院校及相關機構之間的聯合協作、有序競爭,促進教師教育系統、衛星電視網、計算機互聯網路有機結合,實現教師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探索並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的教師教育網路體系,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2003年9月,教育部組織啟動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劃,北京師范大學等12家單位聯合首倡建立「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劃是《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先行啟動的項目之一。教師網聯成立以來,舉辦了全國教師教育優秀課程教材資源遴選、展示活動,向全社會推出了一批優秀教師教育多媒體課程教材;組織開展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形成了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基本框架,課程建設的基本方案;研究制定了支持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意見等。2003年底發布了首次聯合招生簡章。今後五年,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劃將按照「面向全員、突出骨幹、傾斜農村」的方針,組織實施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重點的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組織優秀教師高層次研修和骨幹教師培訓,不斷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學位層次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水平,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
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近幾年來,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培養培訓了大批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達標率分別由1997年的93.1%、80.5%、60.7%提高到2003年的97.8%、92.0%、75.7%。其中小學和初中高一學歷層次教師占總數的比率分別為40.5%和23.8%。
3.教師節禮多不如道聲「謝」
冷眼橫對接校遲到的父母、漠視教師的勞動付出,在教師節即將到來的時候,記者在學校聽到老師抱怨得最多的是學生不知感恩。面對教師節學生總會送上的鮮花和賀卡,不少老師感嘆再多禮物也不如一聲真摯的「謝謝」。記者昨天在曹光彪小學采訪時了解到,教師節來臨前,學校已決定將試行數年的「感恩」教育正式定為今年的德育教育主題。
「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永遠不能真正懂得關心他人。」曹光彪小學教導主任李老師告訴記者,現在的小朋友說起大道理都頭頭是道,可對身邊人的幫助卻熟視無睹,來自老師和家長的關心在他們看來更是理所應當。記者采訪時了解到,曾有家長因為下雨路程耽誤接女兒有些遲到,就遭到女兒的大聲責備,而不少學生在接受老師表揚或獎勵時連一句起碼的「謝謝」也不會說。「青少年德育,『感恩』教育不能缺席。」李老師嚴肅地說。
據了解,「感恩」教育在曹光彪小學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一年級時進行的是禮儀教育,所有的學生在一年級結束時還將接受學校的「感恩考察」。三年級所有學生則會在組織的集體生日上,學會將切開的蛋糕第一塊留給父母,第二塊留給老師,最後一塊才留給自己。經過感恩教育,學生說「感謝」已經不再忸忸怩怩。四(3)班的鄭心怡告訴記者,從前父母給自己碗里夾菜感覺不到有何特別,但現在已經知道說聲「謝謝」了。
記者了解到,曹光彪小學的感恩教育從5年前就已開始,而今最早的一批學生已經畢業離校。這批小學畢業生離開學校時,不再是給母校集資送一面鏡子或者送一個雕塑,他們將自己寫的感謝母校、感謝老師的詩歌裝訂成一本詩集,把自己在學校的圖片、音像資料結集製作成光碟,作為留給母校的禮物。「雖然只是送禮形式的改變,但是我們發現學生們是在用心來表達自己的謝意。」學校畢業班的老師是這樣看待禮物的小小改變。
㈥ 關於社會熱門話題的一篇500字左右新聞報道
「5·12」特大地震災害中,以汶川縣為震中,阿壩、成都、德陽、綿陽、廣元和雅安部分地區、甘肅南部、陝西漢中部分地區受災嚴重。僅都江堰地區,就有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分校4所普通高校遭受嚴重人員和財產損失。此外,西南科技大學、四川警安職業學院等高校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校舍破壞和人員傷亡。地處震中地區的阿壩高等師范學院直接經濟損失達8億多元。災區的中小學校損失更為慘重,受汶川大地震影響,僅漢中市教育系統62%以上的學校受損,倒塌校舍1332間,形成危房117.5萬平方米,全市2157所中小學中,有398所9.6萬余名學生不能正常復課,距離四川震區最近的略陽和寧強縣有95%的校舍受損。除了物資匱乏,目前災區的學校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走出陰影、重新建設。
教育系統的災後重建影響到災區的發展後勁,因此盡快拿出災區教育重建方案,迫在眉睫。在本報告中,將對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展開分析。普通教育包括中小學學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成人職業教育和培訓。本次地震的中小學損失巨大。應此,應該盡快恢復中小學教學秩序、填充師資、構建適應災後環境的學校管理制度、營造利於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災後重建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就地轉化和培養精壯勞動力,一方面可以降低重建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解決災民就業。因此,通過全國范圍的對口援助,向援助省份學習經驗,搞好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將是實現災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
一、心理重建
(1)構建災後心理創傷評估體系,評估老師和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的心理創傷程度。如前所述,心理受災的師生的心理創傷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療也就因人而異,需要重新構建適用於他們的新的心理創傷評估體系。
(2)構建災區師生心理干預及治療體系。包括:震後師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研究;震後傷殘學生心理輔導;震後師生心理自助措施;震後師生心理創傷發現及有效援助個案研究;震後師生心理輔導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的促進作用;震後心理援助中各種力量的組織、協調、學校、家庭、社會多種力量結合對震後學生的心理輔導研究;震後心理輔導的具體內容、方式;震後學生心理輔導中的定期商討制度等。
(3)政府應該充分認識目前心理重建的多重困難,要加大心靈救助隊伍的建設力度,組建強大的專家團隊適時引進海外心靈救助組織,系統的引進最新的心靈救助學問和工具,撫平創傷至極的心。在受災地區建立災害心理干預基地,組織心理專家培訓當地專業人才為災後重建提供長期心理援助。
(4)培訓、提升災區教師心理輔導能力。首先利用暑假對災區教師進行心理治療和支持性的團體輔導,之後充分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不斷的跟蹤治療和培訓。不僅給予老師關懷與支持,更提供方案與技術給予老師,讓老師能立即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
(5)心理專家對在第一線進行個別輔導的輔導員,定期進行專業督導,因應災後混亂現場的變化,經由督導和不斷的省思,調整輔導的模式,產生新的行動策略,以滿足學校的現況及需求,原則上每月一次,共計十二次。加強救助工作者的培訓,在大學開設相關課程,讓更多人掌握心靈救助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以來用於拯救自己,可以為更多人提供持續的救助服務。在災區中小學引入心理學課程,編制適合災區學生的心理學課程讀本。
(6)針對學生不同年齡層、心理創傷程度不同的學生需要有針對性的輔導。開展各式各樣的心理救援活動。如:學校巡迴輔導、心理咨詢、班級輔導、地震災後健康教育課等。對受創較嚴重的學生,以每位輔導員輔導三位學生,每次三小時、每周一次的方式,進行為期一年的長期心理輔導工作。班級輔導:提供班級輔導服務,協助學生適應恐懼、焦慮、不安等情緒。地震災後健康教育課實施時間初步確定為兩年,按學期分4個階段,每階段後對實施地區進行評估,確定下一階段工作方案。
二、學校基礎設施重建
1、學校重建規劃
學校重建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重建規劃設計應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目前災區學校尤其是山區鄉鎮學校,大多沒有明確的重建方案,同時由於交通不便,也不利於外界對其進行物資捐助。為此,災後學校重建要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劃要做到以人為本,有利於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利於教師的教學工作,同時還要做到規劃適當超前,做到未來20年不落後;合理布局,是要以地理位置、生源變化趨勢為依據,以滿足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為依據,與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人口和社會事業發展相適應,在人才預測的基礎上考慮教育的供求平衡,合理調整教育結構,做到普高、職高、成人教育、幼兒教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即做到每個縣有高中、初中、職中。每個鄉鎮要有初中、中心小學、幼兒園。村小和幼兒園盡量集中到中心小學。各類學校,要按照國家標准配置教學、辦公、運動、生活設施。
災後學校重建規劃設計,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賦予學校應急避難場所的功能,對學校的規劃要與新農村、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相結合,與教育城鄉統籌相結合,與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相結合,與學校標准化、科學化、現代化、綠化美化相結合,注重教育各板快間的發展比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學校重建規劃應該富有個性,要體現每個學校不同的辦學理念和育人宗旨。必須體現濃厚的校園特色,時代特色,而且學校環境景觀設計也應該與建築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科學育人的校園特色。有利於吸引並感召教育者在這里創造性地學習、探索和成長。
2、重建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和政策建議
(1)災區教室重建宜小型化。這次地震在重災區坍塌的學校,導致了大量的學生傷亡,舉國上下,痛心疾首。究其原因,除了建築質量差,教室的大跨度、大容量設計可能也有一定的關系。大跨度、大容量教室的弊病:建築成本高;抗震能力差,抗其它災害的能力亦差;不便於學生迅速疏散;不利於學生的個體化教育,不符合啟發式教育模式的要求。
因此,在大規模重建學校的時候,建議一改大教室的設計方向,設計和修建較小教室。優點:在相同建築投入的情況下,小型教室的抗災害能力大大高於傳統教室,不管是地震、火災、水災;在災害發生時,便於組織學生迅速疏散。小班教育,符合素質化教學、人性化教學的要求。教室的寬度和長度減小後,可保護學生的眼健康。相對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以保護教師的健康。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師工作崗位,有利於增加就業率。
(2)加強防震設防,提高防震標准。吸取國內外多次大地震後恢復重建的經驗,考慮以下幾個問題以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1)認真仔細的震害調查,分析不同建築年代、層數、結構類別、平面形狀和不同地區學校的破壞情況,分析造成的原因(設防標准、結構體系、結構設計、施工質量等)。對可加固使用的建築做出鑒定;進行整體規劃,劃出不適宜建設的地區,做好地震區建設規劃的調整;建議吸取此次地震的大量震害經驗,對於外廊懸挑的單跨框架、房屋縱向空曠又無支撐的中小學教學樓應改進其結構布置。2)這次地震中,大量的村鎮學校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房屋建設之初沒有進行正規的設計、施工,應將此類學校建築納入到國家標准規范體系,政府應加強指導和監督;3)大型或重要學校建築宜按「抗震性能設計」方法,適當提高結構的抗震性能目標,以保證在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結構不發生屈服;4)在高烈度區或重要建築中,採用隔震、減震技術,提高結構整體抗震水平;5)規范執行力度的監督檢查,將防震安全定期考核納入校長考核體系。
(3)學校選址須考慮安全性和地震設防區劃。從概念上說,由地面震動引起的房屋建築地震災害可以通過抗震技術加以減輕,尤其是房屋倒塌、危及生命安全的災害可以大量避免。強烈地震在時空分布上沒有確定規律和固定模式,盡管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對我國境內大地震的時空遷移規律仍然知之甚少。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制定過四代地震區劃圖,圖中劃分出每個城市、鄉鎮的抗震設防烈度,這是工程抗震設防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從我國實際發生的大地震情況來看,區劃圖上界定的地震區范圍基本符合實際,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由於龍山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比較頻繁,發生6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較大,因而在學校選址問題上應當多加考慮。建議在學校重建選址的時候盡可能避開離震源較近的地區,以及地勢復雜、危險的地區,應選擇地勢平坦、開闊,便於師生疏散的位置進行學校重建。
(4)災後學校重建引入開發商的問題。由於開發商的逐利性會抬高建房成本,所以學校重建不應讓開發商作為中間機構介入從中牟利。學校的重建問題,可以由政府出資解決,如果政府財力有限,則可選擇政府組織建設的模式。
政府可以為學校校舍建設無償劃撥土地,做統一的土地安排,並規定容積率,然後政府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選擇建築材料供應商以及房屋建築商,校舍以成本價轉售學校。政府通過貼息和定量財稅補貼的形式回饋參建企業。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充當開發者而非開發商。政府可以出面擔保,以工程、房產做抵押,向銀行貸款,貸款數額不超過房屋的建造費用。在政府、銀行以及建築商的努力下,共同解決學校重建問題。
(5)建立公開透明的工程造價管理機制。災後重建工程造價高漲是受復雜原因影響的必然趨勢,合理的資金投入也是建築結構安全和質量的保證。面對來自社會的質疑,政府應該建立公開透明的工程造價管理機制,在大型重點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公開項目造價信息,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三、教學重建
(1)教學場所的問題。活動板房是震後恢復教學的主要教室。要組織專門力量,深入研究活動板房與正規教室在較長時間的教學過程中會有什麼特點和問題。
(2)安全課程教育的問題。學校應增加地震以及其它重大災害發生後的自救與救人的課程。課程的開發可以按照以下方面進行:安全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安全教育目標與任務;安全教育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安全教育典型個案研究;安全教育制度的建設。
(3)處理災後教學活動重建的原則。我們不能僅局限於認知領域來看待教學活動中的關系,也不能僅從心理學、技術學的視角來研究教學活動,更應從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的視角來關注教學活動中的關系。
(4)教學活動重建過程中師生關系的問題。在災後的教學活動重建過程中,我們應對教學活動中的人際關系重新認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是基於文化知識的學習共同體關系。教學活動應是推進個人活動與合作性活動的統一體,以便尋求個性認識的交流與共享的共同知識的形成。針對震後學生的心理陰影問題,更需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宣揚美好的校園文化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恢復。學生需要老師及學校其它方面的關愛,同時老師也需要關懷,這樣才能夠形成兩者互動式的良性發展。
(5)教學活動重建過程中課程重建的問題。地震過後的災區學校課程重建應遵循:一是和災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由於災區學校的教學條件受到了相當大的破壞,教學活動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二是課程重建的主次之分。必須開展的課程,沒有條件也要努力創造條件的開展起來,政府應當給與支持。其它課程可放在學校重建過程中逐步恢復。三是課程要生活化。這一點尤其適宜災後學校重建的初期,學生正處於心理、生理的恢復期,課程內應該更偏重於對學生在生活上的關愛而不是書本知識。四是課程重建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在初期以教師引導為主,當學校基本恢復重建之後進行主體的轉變。
四、校園文化與秩序重建
(1)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使學生過上良好的校園生活。在校園校舍重建問題上需要選擇優秀建築師,委託他們先依照地方文化和環境特色做深入的研究報告,再展開設計,並在設計過程中積極聽取老師、學生和家長、以及地方人士的意見。使新校園具有靈活開放的校園布局、與社區空間相融合、對地方文化和環境生態充分尊重、以及良好的施工質量等共性。力求改變過去一元化的填鴨式教育體系,在校園空間設計上嘗試把人本教育、開放教育、小班教學、終身學習、校園開放、綠色學校等精神貫徹進去,為學生提供安全、健康以及舒適的無障礙、可持續性發展的綠色校園環境。
(2)完善學校管理體制。首先,是教育管理幹部的高起點。建議紀檢部門以及教育主管部門要堅決辭退地震中暴露出來的一部分嚴重違紀幹部、庸懶幹部以及其他不適合擔任教育管理幹部的人員,結合災後重建認真做好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一支廉潔、高效、具有現代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幹部隊伍。聘請專業教育管理顧問,公開選拔優秀教育行政管理人才為學校的管理工作服務。
(3)構建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校園新文化。積極宣傳在抗震救災中所突出的新文化,突出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四川勤奮、頑強的性格,提供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努力挖掘抗震救災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道德品質的時代體現,尤其是把抗震救災中感人肺腑的師生故事引入到校園,以不同程度的激勵師生。例如: 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抗震救災中的充分體現; 大難面前,教師的崇高師德; 災區學生面臨災難堅強、勇敢、樂觀的品質; 大難面前,各行各業人員恪盡職守的優秀品質; 社會各界眾志成城應對災難表現出的偉大力量等。
五、師資重建
(1)復興災區教育是當務之急。結合災後重建認真做好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一支廉潔、高效、具有現代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幹部隊伍。也需要有關各方面積極配合,認真深入的調查研究,從而制訂合理可行的災區師資重建復興計劃,把好鋼真正用在刀刃上。
(2)國家給予相應的鼓勵政策,積極引進優秀教師和優秀高校畢業生來到災區工作。在抽調全國優秀骨幹教師、名師輪流支教的同時,選拔師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優秀的,立志獻身教育事業的畢業生到災區參與教育重建工作。通過支教骨幹教師、名師傳幫帶的方式幫助優秀畢業生迅速教學能力。對災區的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方面也應該加以重視。首先,為教師們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解決這次地震災難為他們帶來的一系列生活上的困難,幫助他們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居安方可心定,教師們的生活穩定下來,有利於他們盡快全心全意投入到學校的重建工作中去。其次,清點查明各學校震後具體師資狀況,以便對症下葯,在各個學校間合理調配安排補充師資力量,發揮骨幹作用,補充新鮮血液,迅速合理的重建各校的教師隊伍,合理配置教師資源。
(3)教育機關應盡快和其他相關部門合作開展教師培訓,制定教師培訓方案和制定赴災區學校支教人員的崗前培訓方案。首先要確定教師的需求數量(包括專家、輔導人員和服務人員),查明具有教師資格或教學經驗的人員以及其他適合擔任教師或輔導人員的群眾,對這些人進行教師培訓。曾經接受教師培訓、有經驗的教師可承擔培訓其他教師的任務。教育主管部門與資深教師合作制訂教師培訓方案,如果短時間內需要大量接受過培訓的教師,可以採用「傳遞」的方式,即先培訓一部分教師,這部分教師再對其他人進行培訓,如此循環往復。請教育專家、心理輔導專家,運用多種形式,如講座,派遣學習,遠程教育等對災區教師進行普遍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師德以及教學水平。向教師提供以下幾方面的培訓:兒童心理救助;教材補充和災難自救教育;性別敏感性和性別平等。應記錄培訓細節,包括培訓環節、培訓評價方法等;定期召開會議,幫助在教學中遇到困難的教師解決問題;建立教師培訓認證機制,使災區教育順利過渡到正規的教育體系;建立在校人員的登記機制,記錄學生進、離校和教師及其他教育資源情況。
六、學校應急機制重建
1、應急機制重建的法律依據
199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二十八條就規定了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包括應急機構的組成和職責;應急通信保障;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資金、物資的准備;應急、救助裝備的准備;災害評估准備;應急行動方案。根據2006年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及時消除隱患,預防發生事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對需要維修、改造的,及時予以維修、改造。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針對社會公共突發事件,在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和法律責任等方面加以了規范。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後國務院頒布的《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也規定了,學校如何進行恢復重建的工作。
2、突發性公共事件對教育的影響
突發性災害通常都會對教育系統內的學校、師生構成嚴重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1)對師生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學校和學生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經常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群體之一。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在體力與經驗方面的不足,缺乏自我救助、規避危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是人群高度聚集場所,而在突然降臨的災難面前,通常是人群聚集度越高,造成的傷害越大。
(2)對師生的健康造成威脅。一些突發性公共事件,主要是對公眾的健康造成重大損害,如有害氣體、有毒物質及流行性傳染病的傳播。
(3)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學生尤其是中小學、幼兒園的學生,心理承受力還較差,更容易受到心理傷害,而突發性公共事件往往使學生群體處於高度驚恐中,尤其是重大治安事件、重大自然災害、都會對學生造成巨大心理傷害。
(4)對教育教學的正常開展造成影響。各種類型的突發性公共事件都會對教育教學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輕則影響師生的情緒穩定進而影響學業成績,重則導致教育教學活動中止。
(5)造成恐慌進而影響社會安定。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如果學校和學生受到重大影響,必將造成大范圍恐慌,嚴重影響社會的安定。
3、教育部門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的應急目標
(1)阻止不良事態的蔓延或發展。突發事件發生後,制止不良事態的進一步發展或蔓延是最急迫的應急目標。
(2)保護師生的生命安全。當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首先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師生的生命安全。最常用的手段包括放假、主動封閉校園、人員隔離、轉移教育教學地點等。
(3)維護師生的身心健康。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學校必須把維護師生健康作為第一要務,暫停或重新安排可能對師生身心健康帶來威脅的活動,盡量避免學生參加應急活動。
(4)穩定師生情緒,平息各種恐慌。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時,控制恐慌,穩定師生情緒,避免不當的自救行為應當是教育應急的主要目標之一。
(5)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學校維持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就可以有效減少傷害。
(6)維護學校的完整和學校財產的安全。
4、應急機制重建中的問題和政策建議
教育部門應急處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危機處理機制。近年對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理機制已經建立起來,但在公共領域的危機處理機制尚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次地震的發生暴露了其中的問題。教育作為重要的公共領域,要重視建立其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危機處理機制。
首先應當建立和完善危機預警系統。在危機爆發之前能夠識別各種徵兆性事件,對危機爆發的概率及後果進行科學判斷。其次要建立制度化的快速反應系統,強化危機發生後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果斷指揮及時協調,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及負面影響。第三要有比較成熟的應急預案,做到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中就要建立危機的應急預案,針對各種危機發生時的情況。明確相應的責任單位和部門,規定危機時的信息傳送、收集和發布應急的指揮機構,危機事件的處理程序等等。比如學校教師應當對學生緊急撤離有充分的准備和定期預演,遇到重大災害時做到有序撤離。
(2)信息披露。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後,及時准確地披露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應急措施。謠言、「小道消息」經常對事件的處理造成很大的困難。在這次抗震救災的戰斗中同樣出現了一些的謠言,對救災產生了很大的干擾。當突發事件發生後,人們處於應激狀態中,急於了解更多信息。應激中的人們更容易發生信息濾除和附加,由於聽者的理性判斷能力降低,使得傳言的失真情況更加嚴重。避免謠言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強化正式信息渠道的信息披露,在突發事件中第一時間披露可靠的消息可以有效控制傳言,穩定人心,有利於組織各種應急措施。從另一方面講,公民有知情權,信息披露體現了對公民的尊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重視的問題。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教育部門應當建立有效的信息傳輸和處理預案,比如對學校疫情發布和輿論宣傳,提高師生對危機的心理承受力,增強對政府控制危機的信心。
(3)有效溝通。教育系統面對突發性公共事件,往往需要得到學生、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因此有效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非典防治中,高校普遍封閉了校園,嚴格控制進出,學生不允許回家,多數高校的這一舉措得到學生的充分理解。但有的高校由於缺乏有效溝通,一些學生出現情緒波動。所以,面對社會危機,採取坦誠的態度,不迴避問題,用一種負責任的姿態,實施有效溝通,這對於平息事態具有重要作用。良好溝通的關鍵是平等和坦誠,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採用有效的溝通技術。這些是教育行政部門需要認真研究和改進的。
(4)資源調配。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需要相應的資源調度,國家應對戰略性資源建立各種儲備制度。突發性公共事件一般需要動用全社會的資源應對,教育部門應當善於發揮社會動員機制的作用,最大程度調動社會資源用於危機處理。對於教育系統需要的一些特殊資源,如校舍、師資、教材、教具、備用試卷等等。應當建立相應的應急配置機制,包括物資准備和調度系統,人員培訓和技術儲備系統等。
(5)緊急措施。緊急狀態下決策的目標是效率,需要在最短的時間採取最有效的措施。教育系統在突發事件中需要採取的緊急措施通常包括停課放假、封閉學校、人員隔離、緊急疏散或轉移、暫緩舉行考試、取消或更改大型活動的時間等等。這次地震救災期間,教育部門採取的一些果斷的應急措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心理輔助。突發公共事件會出現社會心理應激,造成暫時或長期的心理傷害。如在這次地震中,學校教育的對象多數是未成年人,他們是一個容易受到心理傷害的群體,這樣的傷害影響常常很深遠,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必須充分發揮心理輔助的作用。我國中小學和高校普遍建立了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當充分發揮這些機構在危機處理中的作用。
(7)發揮現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近年我國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為我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對突發危機提供了有利條件。現代教育技術較少受地域限制,不需要人群聚集。危機時期便可以充分利用網路、多媒體、電話等現代通訊和教育手段維持教育教學活動。
(8)國際合作。這次地震有多起成功國際合作案例,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國際的成功經驗,一方面可以減輕國內救助的壓力,同時可以獲得國際認可。除了國家之間的合作之外,國際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都是解決危機的有效行為體,應當重視發揮國際合作機制的作用。
(9)善後處理。地震過去後面臨眾多的善後問題。對於教育來說,將面臨學業補償、恢復正常教學進度、學校重建等問題。學生受到的傷害尤其是心理傷害需要盡快撫平,幫助學生從危機中總結經驗,對善後處理工作需要科學規劃,把握最好的時機做好善後工作。突如其來大地震提出了教育系統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如何進行應急處理的問題,這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類學校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們應當從國內外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中吸取經驗教訓,建立有效的應急處理機制。雖然無法阻止地震等災害的發生,但可以也應該通過有效的工作,在災害到來時將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