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市場營銷案例分析--請分析聯合利華在中國市場實施的品牌策略
聯合利華的中國戰略
數據編號:K7-F5755
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WTO,本土企業在新的市場營銷環境下,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適應——創新。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主導世界經濟,在21世紀將主宰世界經濟。從十幾年前寶潔(P&G)等最早進入中國市場到今日跨國公司全面進入,跨國公司已在中國市場做了大量的跨國行銷活動,其市場戰略、營銷策略為本土企業學習如何適應WTO後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生動的、近距離的、鮮活的啟示。
「中國是聯合利華未來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地區,它的重要性使其成為惟一在聯合利華全球策略中被明確提到名稱的國家。」
「在持續高速發展的經濟大潮中,聯合利華和其合作夥伴將以更為強有力的姿態拓展其業務,以期在中國這個競爭激烈的廣闊市場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會成為聯合利華全球增長的重要發動機,一顆20世紀20年代播下的種子開出了21世紀的花。」
上述這些言論,出自全球著名消費品企業聯合利華總裁之口,我們分明可看出並確信它的「中國戰略」。
早在1923年,聯合利華的前身利華兄弟公司就在上海建造了肥皂廠,於1986年重返中國後,先後建立起14家合資企業,正銷售旁氏、力士、夏士蓮、奧妙、潔諾、金紡、立頓、和路雪、蔓登琳等近20個品牌。
事實上,聯合利華在重返中國後的初期道路並非平坦。那麼現在呢?聯合利華顯然已度過了「磨合期」,找到了中國戰略的執行策略。雖然聯合利華在華銷售額僅占其在全球銷售額的2%,但它對中國市場極為看好,其在中國的目標是到2003年使現有業績再翻一番。
一、聯合利華中國業務概況
1999年,聯合利華對中國地區原有的14家合資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形成了三大主要業務:家庭及個人護理用品,食品及飲料,冰淇淋。同時,果斷退出一些非主營業務領域,以重點突出主業。這次重組增強了聯合利華在中國的投資和發展能力,強調了中國在聯合利華全球策略中的重要地位,不僅使聯合利華在中國產品的分類生產更加明晰、銷售得以統一、品牌推廣更有針對性,而且減少了內部各公司間的內耗,避免了無序競爭,提高了競爭效率。
二、全方位的本土化戰略
1.人力資源本土化
員工本土化的組成,為聯合利華深入了解各地迥然相異的消費文化、消費需求和生活習慣提供了有益的幫助,為公司拓展中國地區的業務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聯合利華堅信啟用本土的經理人員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外籍員工的人數已由1998年的100多名降到目前的30多名,公司的最終目標是由中國人領導在華業務體系。今年以來,公司在大幅裁減外員的同時,提拔了很多本土經理人員,力爭使中國經理級員工占總管理人數的95%。同時公司還每年招收130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對他們進行國內外的培訓,以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
2.采購本土化
目前,聯合利華在中國的本土采購已達到90%。業內人士評價說,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聯合利華對中國傳統的中草葯、天然植物之道已非常熟稔。作為在烏發領域的市場創新者,「夏士蓮」已佔有該領域市場的最大份額——洗發水總份額的5%。而在沐浴市場,由於近年致力於對本土自然材料的研發,「夏士蓮」香皂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目前已佔據中國沐浴市場70%的份額。而這些含有天然材料的洗護用品,其原料的采購幾乎完全在華完成。
3.資本運作本土化
自「中國將試行允許外資企業國內上市」的消息公布後,聯合利華中國公司方面就表達了希望在中國A股上市的想法。據業內人士分析,聯合利華有望成為中國第一個在A股上市的外資企業。今年6月30日,聯合利華中國公司向中國證監會表達了在華上市的意向,其新聞發言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旦證監會的有關法規和實施細則出台,公司將擇時向證監會遞交有關上市材料。
在聯合利華看來,能在中國國內上市有三大好處:一是跨國公司本土化的表現之一,通過證券市場把公司自身的發展與當地消費公司產品的公眾緊密地聯系起來,能夠產生最直接的反應。二是有助於通過推出股票期權的激勵和留任本土員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按照公司最高領導的說法,目標是兩三年後,讓聯合利華的所有員工有能力——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參股或持有聯合利華的股票,讓他們成為企業的所有者。三是有助於提高公司的知名度。
4.形象本土化
以前,消費者通過產品品牌認識聯合利華。為了與中國消費者更加直接有效地溝通,聯合利華認為有必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新的企業標識。2001年4月12日,聯合利華(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了盛大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在中國啟用新的企業標識。新標識的口號「有家,就有聯合利華」,不僅是對聯合利華進入中國後發展的總結,更重要的是表明了聯合利華今後對中國市場和每個家庭的承諾——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將美好和幸福帶給每一個家庭。新標識中新增添的小房子更使人感到溫馨、舒適和浪漫,充分體現了聯合利華重視中國市場,關愛中國家庭的初衷。這是聯合利華全球第一次以本土形象面向本土市場。
5.研發本土化
聯合利華每年用於研究發展的費用約為10億美元。今年2月28日,聯合利華在上海成立了其在全球的第6個研發中心。該中心投入資金1.66億美元,今年年底在此工作的中國科研人員將達150人,今後每年的運行費用6000萬元人民幣。這一研發中心將全部僱用中國科學家,他們將有機會接觸到聯合利華全球研發網路的資源,這是聯合利華實施本土化戰略的一個重要標志。研發中心除了致力於產品的技術開發和技術更新外,同時注重將中國傳統科學倡導的天然成分引入到產品中,以不斷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6.品牌本土化
聯合利華在把它的全球品牌帶到中國的同時,也不斷收購中國當地有影響、有潛力的本土品牌,並對之在技術、研發、形象和推廣方面加大力度,使它們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要。
三、品牌管理
聯合利華有著豐富、成熟的多品牌管理經驗。從全球角度看,它是採取了集中品牌戰略,壓縮品牌數量,並保證一線品牌的增長率;從當地戰略看,它力求在發展全球品牌的同時,保護和發展本土品牌。總體上,使公司擁有的品牌處於動態最優狀態,這有力地說明聯合利華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的決心。
1.集中品牌戰略
如何迅速提高、保持企業高速發展,一直是許多國際型企業非常關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樣,對於業務量龐大、人員及機構眾多的聯合利華,提高企業發展速度也並非易事,所以公司於1999年提出了全球戰略:即增長之路。增長之路主要包括:與消費者再聯系、集中優勢品牌、探尋新的銷售模式、分銷方式、建立世界級的供應鏈、業務結構簡單明了、構築良好的企業文化,他們希望用5年的時間,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到2004年公司的年銷售額增長率達到6%、利潤率達到16%(目前聯合利華每年的銷售增長率為2%,利潤率為10%)。目前增長之路雖然剛剛開始,但是在公司的財政報表上已有所體現,2000年第三季度的銷售增長率為5%,亞洲新興市場的銷售也從21%增長到35%。
集中戰略主要體現在行業、產品類別和品牌三個方面。聯合利華認為,衡量公司是否健康發展的標准有兩個:一個是一線品牌的增長率;一個是它們在所有業務中所佔的比例。到2004年,一線品牌應該佔到全部業務的90%~95%,年增長率必須達到5%~6%。目前,它們的業務佔有率是80%。
聯合利華壓縮品牌規模是從2000個品牌中選出400個品牌,其根據是80/20規律。那麼,如何在眾多的品牌中選擇出400個品牌?聯合利華的標準是看「是否有潛力成為有吸引力和有規模的品牌」。當然,沒有被選擇的品牌並非全部賣掉,有些會根據業務的調整重組到現有的400個品牌結構中。
2.全球品牌與當地品牌並舉
聯合利華在華的近20個牌子幾乎都是同類產品的佼佼者。力士與夏士蓮在洗發水和沐浴類產品中位居前列;中華牙膏是牙膏市場的老字型大小;奧妙洗衣粉在去年降價30%後,迅速成為城市洗衣粉市場的領導者;立頓紅茶的市場佔有率超過80%;和路雪在冰淇淋市場的地位無人可替。
保持如此驚人的市場佔有率和知名度,與聯合利華的品牌運作密切相關。對全球品牌,聯合利華進行本土化改造,使其符合本土消費者的需求;對本土品牌,聯合利華對之注入國際經驗、資源和技術,一方面充分繼承和發揚品牌特色,另一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這一品牌策略帶來的是超過50億元的銷售額和每年兩位數的增長業績,這證明聯合利華將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結合的努力已獲得成功。事實上,很少有跨國公司像聯合利華這樣並不一味推廣自有品牌,而是善於收購本土品牌並提升為國際品牌。
3.品牌創新
「品牌要發展就要不斷的創新」,這是聯合利華推廣品牌的一個重要原則。每年聯合利華花費60億美元推廣自己的品牌,使之成為世界上廣告花費最多的公司之一。
聯合利華將品牌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要保證品牌生存所要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如需要有產品的配方和廣告以及分銷和營銷的改良;第二個階段是品牌要有新的形式,品牌要不斷以新的形式創造新的價值,如過去的洗衣粉和洗衣液,現在公司發明了一種洗衣葯片,洗衣葯片放在洗衣機中具有洗衣粉和液體的功能,品牌正是要通過其他形式創造價值;第三個階段是要讓品牌有突破,如聯合利華目前推出的速食湯,它是一種投幣購買食物,類似於從投幣購買機購買可口可樂。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過去47年裡,「中華」一直是中國人的、有著悠久歷史的品牌,給人這樣的感覺:質朴、平和、成熟、穩重,但多少顯得有些老化。作為聯合利華中華專業口腔護理中心全新技術的成果,中華牙膏推出了一款創新型產品——中華草本抗菌牙膏。它是目前市場上惟一能夠「去火抗菌雙保護,牙齒牙齦都健康」的牙膏產品。
聯合利華對中華牙膏的創新不僅在技術和配方上,同時也在外包裝和形象上。絕大多數消費者覺得中華牙膏整個標識的設計過於陳舊,因此自2001年5月中旬,聯合利華重新設計了中華牙膏新形象。它由消費者在數百種設計方案中挑選出最後結果:包裝圖文分明,標識醒目,色彩時尚;採用復合管,輕便耐用;在保留「中華」堅實的品牌內涵的同時,更賦予品牌創新、現代、專業的附加價值。品牌標識中固有的三個元素非常令人難忘:華表、「中華」繁體字樣和天安門圖形。新標識保留了這三個特有的元素,同時注入了新的內涵——創新、專業精神和現代感。形象和內涵雖然改變,但中華產品的定位不變:它永遠是中國人的大眾化家庭性口腔消費用品。
四、社會營銷
作為中國現代公民的一員、中國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聯合利華認為有責任滿足這個國家和所在社會人們的需求,這僅僅通過提供產品來完成是遠遠不夠的。公司所選擇的公益項目並不注重商業回報或宣傳價值,卻力求所作所為能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做出積極的貢獻。公司的公益活動包括兩大主題,一是」希望家園」——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推行可持續性發展,保護水資源,以及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二是」溫暖家園」——慈善捐贈活動。
針對中國森林覆蓋率僅有13.9%的現狀,聯合利華於2000年6月正式推出 「聯合利華中國綠水青山行動」,整個行動持續5年。第一年已投入約700萬元人民幣,致力於在全國范圍內植樹造林,涵養水土,改善生態環境;同時還將資助青少年環境教育及環境宣傳項目。
在教育方面,通過「聯合利華希望之星」項目,資助來自貧困地區的優秀學生,如在青海建造了7所小學;在復旦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設立了多項獎學金;贊助中歐工商管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幫助中國培養更多的經理人才;資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以促進中國培養更多的政府和公共事務人才。
五、營銷渠道策略
營銷渠道的建立和管理成為跨國公司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聯合利華公司的營銷渠道覆蓋全國1800個縣的1500個,覆蓋鎮達全國總數的1/3,在其每一個區域單位中都有專門的人員在從事聯合利華產品的銷售工作。聯合利華的銷售渠道不僅覆蓋率高,而且對渠道的管理和激勵水平也比較高,使總部的營銷意圖在經過多層的傳遞後仍然通暢。這種渠道戰略的確成為公司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和路雪自行分銷的網路幾年間已經遍布70多個大、中城市,除了和路雪自己,沒有人知道這個企業確切的銷售情況,但業內都知道和路雪是國內銷售最穩定的冰淇淋生產企業。 2001年3月,和路雪又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品牌直銷店——和路雪冰吧,定位是時尚青年的休閑場所,價位低於哈根達斯、DQ等品牌冰淇淋的直銷店。也許這正是走批發渠道的即食產品性市場趨於飽和使然,零售店應該是和路雪找到的一個新市場空隙。
六、市場推廣
聯合利華的廣告策略體現了每個品牌的特性,形成了互動效應。雖然聯合利華對廣告投入費用諱莫如深,但它的確是中國市場上的第二大廣告投入商。
據悉,對於剛剛進入市場的產品,聯合利華的廣告投放毫不吝嗇,投入額甚至佔到銷售額的50%。例如今年僅為京華茶葉的推廣,聯合利華就投入了幾百萬元的電視廣告。而對已深入市場的成熟產品,聯合利華也會至少拿出50%的銷售額去鞏固更新其市場形象。以旁氏為首的幾大護膚品品牌,其一年的廣告投入就超過億元。在冰淇淋方面,聯合利華的和路雪2001年在中國市場投入1億元用於品牌推廣與產品創新,並首次在央視投播30秒廣告。
聯合利華極力塑造自己的主流品牌形象。比如奧妙的廣告從一開始的「污漬油漬,不留痕跡」,變成「越洗越鮮艷」,現在則熱播一套廣告——「有她不怕臟,孩子快成長」,聯合利華廣告的主體思想已從對產品功能的單一介紹,轉變到了對於品牌形象的再塑和維護。
通過廣告成功傳遞各品牌信息,同時烘托聯合利華整體形象,使聯合利華成為在中國運作最為成功的日用消費品提供商。
七、中國市場的特殊對策
1.價格戰
雖然聯合利華、寶潔等跨國公司都不承認自己在打「價格戰」,但降價策略已越來越被諸多跨國公司所熟諳,而互相矛盾的說辭恰恰表明跨國公司的兩難:在洗衣粉和冰淇淋等進入門檻不高、利潤空間有限的行業中,不降價,市場份額不保;降價則有損品牌形象。早在1999年,聯合利華第一個在行業內發動降價,400克奧妙洗衣粉的價格從近6塊錢一下直逼3.5元,相當於當時主要對手價格一半左右。由於奧妙精心營造的高檔形象已深入人心,老百姓突然能夠買起以前買不起的奧妙洗衣粉了,市場由此洞開,奧妙也一躍成為洗衣粉市場的領導品牌。月銷售量大幅度增加,整整比原來增長了4倍以上。
在中國冰淇淋市場上,低價也成一大特點。和路雪和伊利本來分別把守著冰淇淋的高檔和中檔價位,特別是和路雪一直占據著高檔即食性冰淇淋銷售的一半以上市場份額,而經過一系列調整後,兩個品牌有相當一部分產品在中檔價位重合。2000年末至2001年初,和路雪多次進行「夢龍」等高價品種買一贈一的促銷活動,力圖使自己的產品價格與主要國內品牌拉齊。和路雪中國區總經理孔澎韜曾明確表示,中國這個市場是個開放的競爭激烈的市場,每年都會有價格戰,但和路雪並不懼怕價格戰。其實所謂不怕價格戰最好的辦法就是融入其中,和路雪近來推出的新品大多保持在2元錢左右的中低價位。
聯合利華並不否認價格手段給他們帶來的好處,他們甚至認為自己對於價格的運用恰到好處。「如果價格長期背離市場需求,產品就必將被消費者所淘汰。」
然而,面對洗滌市場越來越多國內外品牌的擠軋,聯合利華又開始大聲呼籲,大家降價不要以犧牲質量為前提,而要注重質量以及塑造品牌形象。其復雜的心情顯而易見。
2.打假
聯合利華公司在中國市場每年因假貨損失3.5億元人民幣,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和企業的自身利益,聯合利華公司已將打假列入議事日程,決定每年花費1000萬元人民幣,組建專門的打假隊伍,遏制假貨的蔓延。
3.定位雙刃
聯合利華盡管一直堅持其全球品牌與當地品牌並舉的戰略,但仍無法迴避中外品牌共存中的經營矛盾。其結果是,2000年上海牙膏廠有限公司依據有關合同,果斷收回了美加凈牙膏的商標使用權。這個創建於1962年、出口量曾占據全國牙膏出口總量70%的老牌,被合資企業獨家有償使用了6年。合資後的前3年,美加凈品牌的市場地位和年銷售量一直處於上升狀態。但是不久,聯合利華對美加凈採取了一項措施:把美加凈的價格從4.5元壓到了3元一支。這迫使合資公司改動美加凈的配方,換成比較低檔的原料,使得原來處於中高檔的美加凈品牌下跌檔次,於是大多數從美加凈上游離出來的顧客成了聯合利華中高檔品牌「潔諾」的用戶。這個經營策略最終使得美加凈牙膏在國內外市場的地位每況愈下,銷售情況嚴重滑坡。1994年雙方合資之初,美加凈年銷量6000萬支,但收回時年銷量卻只有2000萬支。
在不動聲色中,「改變」或者說「破壞」國產品牌的市場定位,動搖它對固定消費者的長期承諾,是否是跨國公司征戰中國市場的又一「高招」呢?
那麼,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聯合利華對前述發展「中華」牙膏的舉措,是否會有新的認識呢?
② 可不可以提供一些關於聯合利華群面經驗和案例,非常感謝!
聯合利華的本土化品牌收購戰略
就是企業跨國並購的案例
而且是很好的案例
研究本土化品牌收購和企業跨國並購就是要偏向極端
有些成功有些失敗才是探討管理科學的真理
個人多年前研究過 以上僅供參考
③ 聯合利華公司代表性的激勵措施有哪些
每個企業對於所選定的經銷商都要盡可能的去調動其積極性,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對其進行激勵與支持。那麼聯合利華是採取何種那方法去激勵其渠道成員的,比如說價格折扣,技術支持,設立什麼樣的獎項亦或者有何種培訓。想求具體的激勵經銷商,批發商的措施或者方法。激勵八法,標准,分工,體制,表率,競爭,溝通,指導,鞭策
④ 聯合利華公司的人才培養
「如果英國沒有,我們就去荷蘭找,如果荷蘭沒有,我們就去……」如果聯合利華某個新開發的市場里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而當地又不能馬上找到合適的人才,那麼聯合利華會在其周圍的若干個已開發的市場里物色。聯合利華多年來創建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和發展系統,讓高管們此時泰然自若。
在88個國家建立了300個運營機構,旗下有1000多個非常成功的品牌,並在150多個國家裡銷售自己的產品,聯合利華的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熟悉。但如果你認為聯合利華僅僅是一家優質產品製造商的話,則顯得過於簡單和表面化了。
「我們並不以產品的質量贏得競爭,而是以人的素質贏得競爭。在所有企業爭相國際化的環境里,要想成功就必須依靠高質量的人才。高質量的產品只是高素質人才的必然結果。」 聯合利華大中華區總裁薄睿凱(Frank Braeken)說,「對於聯合利華來說,高素質人才的最重要條件是國際化,我們在全世界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加入聯合利華。然而,在留住人才和繼任培養方面,聯合利華是世界上做得更好的一個公司。」
與聯合利華對國際化競爭做好充分的准備相比,目前更多的公司卻因缺乏全球視野、多元文化管理人才而面臨失去競爭力的威脅。高流動率、高培訓成本、停滯的市場份額、失敗的合資公司和並購,以及高機會成本,這些都是全球化管理層選拔不力所不可避免的後果。 在聯合利華擁有的一整套人才培養和發展體系中,最獨特的一點,也是使聯合利華獲得競爭優勢的一點是,它提出並實施了「國際化」人才發展的主題目標。倫敦商學院教授John A. Quelch和Helen Bloom研究指出,聯合利華公司長久以來就樹立了人力資源的高度重要性,並且在所有地區和國家市場都建立了一個專注於發展內部人才和未來熱門領導人的組織。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聯合利華300位高層管理者中95%完全是內部培養的。通過工作內容以及外派任務將國際化視野和理念灌輸給經理人們。從1989年開始,聯合利化就將其75%的管理職位貫之以與「國際」名稱,並倍增了外派經理人的數量。
「人才發展必須是國際化視野的,這樣才能有更高能力,比如全球視野的決策能力。」薄睿凱說,「當然,這是一種極限式的培養和發展方式,有一定的風險性。以我為例,我被派往8個國家從事不同的工作,有時我對被指派的工作一無所知。這就好像把一個人扔進深水中,能夠游出來的人一定是非常好的游泳健將,當然也會有一些人被『淹死』。不過在聯合利華,企業會幫助被『扔進水裡的人』不被淹沒。」
聯合利華現在通過培訓課程幫助經理人們獲得國際化的視野。其發展規劃體系包括教育訓練計劃(由初、中、高三個階段課程組成。內容側重於商業認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三方面的提升),以及國內輪調計劃、海外輪調或參與跨國項目計劃、教練支持和績效考評。
「對於每一位員工來說都應有發展的機會,但我們還應該做到的是,盡早發現高潛質的經理人。聯合利華每年要確定20%最有潛力的經理人進行強化培養。給他們最有挑戰性的工作和機會。」薄睿凱說。
John A. Quelch和Helen Bloom已經發現,在聯合利華出現了一種新趨勢,即國際化職業發展培養開始在比以前更年輕的經理人中實施。現任聯合利華中國區財務總監吳莉敏2000年5月調到新加坡。當時她剛剛畢業四年。在新加坡吳的工作是內部審計,包括亞太區的國家去做風險、內部控制相關的審計。2002年年初回到中國,調任食品業務集團商務經理,後升至商務總監。
「我們這么做是因為更年輕的經理人比他們的前幾代同事更加國際化導向,比如他們掌握的語言、旅行的經歷等等。聯合利華需要這些人,而且他們也想為一個能夠早期就提供國外工作任務的組織工作。」前聯合利華薪酬及行業關系經理解釋說。 聯合利華已經在過去的40年時間里開展了一個廣泛的人才庫系統。John A. Quelch和 Helen Bloom介紹說,聯合利華有五級「人才庫」,貫穿了從單個公司(如美國Good Humor Breyers冰淇淋公司和英國的Walls冰淇淋公司)到海外分公司(如聯合利華美國公司和聯合利華英國地產有限公司),直到全球公司總部的各個層級。
所有這些工作的完成,首要的前提是建立全球化的HR資料庫,無論是由企業自身還是專業機構來建立,企業都應該從職位描述和一系列的人員檔案開始,檔案中提問的問題涉及經理人的課外活動、主要文化關系、語言技能、去過的國家、興趣愛好。盡管一些跨國公司在過去的10年時間里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資料庫,但他們仍然傾向於集中在組織的高層職位,而忽略了各個國家的中層經理人和高潛質明星的出現。
John A. Quelch和 Helen Bloom認為,全球化HR政策的主要工具仍然是一個全球化的資料庫,這不僅僅是因為跨國公司現在有多得多的戰略職位分布在全球各地,而且跨國公司必須對多得多的經理人的職業發展進行監控。
多數跨國公司現在在其主要原材料供應鏈的全球化方面做得很好,除了人力資源方面。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且供小於求。要具備贏得成功的多元文化技能和視野,企業不得不在招聘、培訓和保留各地市場經理人方面開展必要的項目。
別讓人才被直接上級所「綁定」。
「我們非常強調將人才派往各地而實現他們的國際化,因為我們的人才發展管理必須要獲得國際化的歷練,這是人才培養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樣做的條件是,我們必須保證世界各地的所有聯合利華組織都能共同協作。」薄睿凱說。
從第一天,接受培訓的新任管理者就被賦予個人發展目標。那些表現出上升潛力的人很快就被指定在「發展」名單中。他們在人才庫里的晉升之路——公司、國家、業務組和/或地區、全球、高管委員會,不僅僅由他們的直接上級、還由之上三級的管理者加以引導。
「我們想對這些人提出更大的要求,我們不想讓他們的直接上級『綁定』他們。」前聯合利華薪酬及行業關系經理說。
被外派的人才會與公司的某個部門保持聯系,這一部門對他或她的事業負有責任。這個部門必須將經理人包括在其年度業績評估和職業規劃體系中,並且包括在部門及其主管的業績考核中。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持連續性,使經理人不至於因外派而中斷了培養和發展計劃。
「如果企業要把握全球化的挑戰,並轉向知識經濟,就必須開發實踐『人是他們最有價值的資源』的理念。」吳莉敏說,「全球化HR項目的目的是保證,一個跨國企業擁有合適的人才,管理靈活性和多文化組合,以實現所有運營部門的有效管理,並把握增長機會,而且其經理人融入一個有共同價值觀的知識共享網路中。」
⑤ 聯合利華公司香皂盒子的案例是真的假的內情是什麼還有你對這件事情的感想是什麼
香皂盒的故事——一個值得討論的案例
話說,有一個企業,叫Unilever,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使用中發現這條生產線有個缺陷:常常會有盒子里沒裝入香皂。總不能把空盒子賣給顧客啊,於是他們只好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後來負責解決這個問題:設計一個方案,分揀出空的香皂盒。
博士後建立起了一個科研攻關小組,七七八八有十好幾個人,其中有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各方面的專業人士。攻關小組夜以繼日的辛勤工作,先後花了幾十萬元攻關費用,終於成功解決了問題: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並且驅動一隻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話說,中國南方有個鄉鎮企業,和Unilever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自然,空皂盒的問題也同樣存在。老闆很惱火,指著拉長的鼻子說:你TMD給我把這個搞定!
拉長圍著生產線走了幾十個來回,果然想出了辦法:他在生產線旁邊放了台大功率風扇,猛吹之下,裝了香皂的皂盒紋絲不動,空皂盒自然會被吹走。
鄉鎮企業拉長和博士後攻關小組解決了同樣的問題。成本的差異,是幾百元比幾十萬。
鄉鎮企業老闆得意的笑了。看故事的你也許也一樣寬慰地笑了:"看!中國人多聰明!以這么小的投入解決了問題。埋頭苦乾的外資企業,真是愚蠢啊!"中國製造之所以一直是"中國製造",不能成為"中國創造",可能就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判斷和評價體系中,過多對這種"急智"、"小聰明"沾沾自喜,輕視了真正的投入和研究,輕視了自主創新。我們太善於耍小聰明,太擅長從面子上解決掉問題,而常常忽略了從根本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過了兩年,香皂行業競爭加劇,不怎麼賺錢了,鄉鎮企業小老闆馬上改行搞別的,而Unilever因為投入太大,沉沒成本太高,只有在原來的經營領域內堅持再堅持,嚴格成本控制,大量投入在自主創新及品牌、渠道建設上,終於成了老字型大小,變為成功的大企業集團。
而小老闆,則還是那個小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