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教師培訓的內容包括哪些
一、終身學習是「潛教育」對教師的理想要求
學生時期正處於一個人的品格塑造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都會從教師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來,並通過教師「映照」在學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師的言傳身教也毫不例外地會對學生人格的形成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功效。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先生認為習慣的培養更多的要靠「潛教育」。「潛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輕松。
二、終身學習是「人文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
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緩。在教學中,如何挖掘、發揮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門學科教師面臨的值得探究的一個課題。以數學教師為例:教材中有許多重要的知識是我國古代數學家智慧的結晶,向學生介紹這些輝煌的成就,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民族自尊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如在教學「圓」時,可以向學生介紹「π」與祖沖之的「祖率」,還可以隨時相機向學生介紹現代的楊樂、張廣厚、華羅庚、陳景潤等著名數學家的研究水平和對世界的貢獻等等。通過史料與史實的介紹,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無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這些,教師沒有人文意識與人文素養是行不通的。
三、終身學習是「新課程」對教師的現實要求
首先,新課程強調學科的綜合和開放,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需要教師廣泛地閱讀,睜開眼睛看看課堂之外的「風景」。第二,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關注生成,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心理需求出發,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所了解,能靈活巧妙地應對課堂即時生成的種種情況。這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第三新課程強調實踐探究,要求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自主探究,這就需要教師心中裝有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及其相關的引導經驗。然而以上這些知識的獲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學習。面對新課程,教師需要做的准備很多,但不管做什麼樣的准備,始終離不開教師的學習。
四、終身學習是「教學相長」在信息時代的客觀要求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網路普及,通訊發達,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學生所獲得的信息先於教師或超過教師的事,是經常出現的。雖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但課堂上經常出現尷尬的「反哺」現象,不能不說是對教師威信和尊嚴的挑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在學生面前點燃一個知識的火花,教師本身就要吸取一個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脫離那永遠發光的知識和人類智慧的太陽。教師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讓「教學相長」的思想在現代教育中顯示其生命的活力。
由此可見,終身學習理應成為在座的每一位骨幹教師的一種生存的理念,它是教師自身發展、專業成長的必然選擇。
復合型知識結構是骨幹教師的必備素養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教師在系統專業學習和教育教學實踐中經過思維加工後形成的知識體系,是教師的基本素養.新課程呼喚綜合型的教師,要求教師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既要具備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主體性知識)、廣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識,同時又應具備基本的教育科學知識(條件性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性知識.這是作為一位骨幹老師必備的素養。
(一)教師的主體性知識
教師的主體性知識主要是指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是教師從事某門學科教學所特有的業務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學科的知識內容、學科架構、發展脈絡、學科理念和學科特色等,這是教師教書育人必備的業務素質,是教師從事教學的保證。教師如果缺乏學科專業知識,就猶如建造大廈少了磚、灰、沙、石一樣,教學過程也就無法有效進行,課程改革的實施也就無從談起。教師只有當具備了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的時候,才有可能成為教學過程的真正能手,否則課堂上只能「照本宣科」,嚴重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也就無威信可言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這也正說明了教師專業知識的重要性.
(二)教師的一般性文化知識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知識進化步伐的加快,知識的總量大為增加,知識的更新周期大為縮短,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交叉、互動也愈益明顯。對於作為學習資源的開發者、教學過程的實施者「教師」來講,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素養就顯得尤為迫切和現實.因此,教師在力求專業知識不斷「爬坡」、「登高」的同時,還必須加強本專業以外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藝術等方面的有關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修養的培養,有意識地實行科際整合,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和整體優化。否則,拘於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專業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這也說明了,現代教師師只有勤奮廣泛地學習,建立起既精深又廣博的知識結構,成為專博相濟、一專多通、一專多能、主精輔熟的「通才」,教學才能博採眾長,旁徵博引,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給學生以「復合維生素」,產生綜合效應。
② 如何開展小學新教師培訓
您好,開展教師培訓是有原因的。
為了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一、教師培訓的理論依據
1、終身教育理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中小學教師終身教育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保證。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新知識、新事物、新能源、新行業大量涌現,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濟對知識的依賴程度日趨顯著,競爭社會對人類的素質要求愈來愈高。1994年和1997年召開兩次終身學習的國際會議,強調「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類的生存概念」,把「終身學習」 提高到「生存概念」、「生活方式」的高度。
2、「教師教育」概念的提出
到底是「教師培訓」還是「教師教育」,目前仍在爭論。相比較而言,世界各國傾向於「教師教育」的說法稍普遍些。
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提出,應該把教師工作視為專門職業。認為它是一種「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訓練和不斷的探究,才能獲得和維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公共事業」。教師作為專業人員,要經歷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專業發展過程。已經踏上工作崗位的教師,雖然經過了職前教育訓練並獲得了教師資格證書,但不意味著他已經成為成熟的專業人員。在職教師還要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發展其專業水平。
美國於七、八十年代發起了一場「教學專業化運動」,以培養專業人員的教師教育代替原有的師范教育。日本於1972年開始使用「教師教育」概念。教師教育倡導教師的職前培養與教師的職後培訓相互銜接;強調教育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以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提高為目標。教師教育打破條塊分割,實現培訓體制一體化。一體化的師資培訓體制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師職前培養、在職提高和繼續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培養方式具有持續性和銜接性;二是指師資培養過程中高等師范院校、中小學校和教師繼續教育機構的共同參與。一體化的師資培養模式是教師成長、成熟和現代教育觀念形成的需要,是優化師資培養資源的合理選擇,是發達國家師資培養模式的普遍選擇,也為我國教師教育、教師培訓、校本培訓的研究提供寶貴經驗。
在中國有著100多年教師教育(師范教育)的歷史,但提出並使用「教師教育」這一概念是在21世紀初,即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的「完善以現有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共同參與、培養培訓相銜接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這是在中國教育政策文本中首次使用「教師教育」概念。2002年在教育部《關於「十五」期間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第一次對「教師教育」給予了相對完整的詮釋:「教師教育是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在職培訓的統稱。」其中,也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這是20世紀60年代全球性教師專業化運動的興起、90年代中國具有嚴格意義教師專業化運動展開以來的必然趨勢。
二。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中小學教師社會地位低下,不受重視。其原因盡管有多方面,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低,教師沒能像醫生、律師、工程師那樣,被看成專業人員(只要高中畢業就可以教小學甚至教初中,換言之,只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可以當老師;對於教師這一職業完全沒有專業技能方面的要求),則是教師社會地位低下的最根本原因。可見,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關鍵是要提高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這是因為教育技術能力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設計,而教學設計是把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橋梁科學;它要依據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對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教學步驟進行科學而具體的規劃;要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與方法。這就表明,教育技術能力是任何學科(包括文科、理科、醫科、農科„„)的老師都必須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學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進行教學的能力」(它相當於醫生「如何進行治病的能力」、律師「如何幫人打官司的能力」)。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正是從「如何教」的角度對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出了規范的要求,而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項目」(這一計劃項目的核心是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目的則是要保證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實處——使每一位中小學教師都具有這方面的專業技能。達不到這一要求,不具備必要的教育技術能力,即使你有大學畢業文憑,也沒有資格當老師。由此可見,「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項目」的實施,尤其是這一輪國家級、強制性並涉及上千萬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項目的實施,將對我國教師專業能力建設起何等重要的作用。
③ 新教師培養培訓計劃及措施
讀書讀報與上網學習相結合。每位班主任除了將指定的書閱讀外,還要充分利用校園網上的有關資料學習。
④ 求中小學教師履職晉級培訓教材《評好課:新理念 新方法》考核表的填寫,回答被採用給高分。
主要學習內容概述:
⑤ 小學教師如何適應新教材的螺旋式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重要場所。如何在課堂中發揮最大效益,好的教學方法無疑是重要的。教師只有很好地掌握好的教學法並有效地使用之,才能使課堂教學成為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
筆者在幾年的理論力學課的教學過程中,一直不斷地採取了螺旋式的教學方法,並使之趨於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種方法基於下面的觀點,一是主要問題要利用課堂時間解決;二是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理論力學的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習到獨立解決問題的技能。從長遠的觀點看,學生掌握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技能,才能為將來能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科研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而意義更大。
理論力學理論性強,具有高度抽象性,這為學生鍛煉提高其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了有力場所。對解力學問題,北京大學教授朱照宣[1]提出「仿照『思維實驗』(Gedanken—experiment)的說法,不妨稱之為一種『思維操練』(Gedanken—exercise)吧」。
螺旋式教學法的實質在於把課堂作為教授課程及進行思維操練的實驗室,使課堂從古典的講習演變為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促使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作用發生「共振」。
一、教學方法的原則和技巧
對於大學本科的教學,本法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的能動作用。
教學過程廣義地講並不起始於開始上課的一瞬間,教師的備課是重要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對教材的組織、研究、透徹的分析,掌握各種正確的思維方法,對課程的講法進行設計。教師如若不能掌握的東西,當然無法教給學生。因此過程大致為:①教材的整體分析,分配課時;②各章內容的分析,分配課時;③各章中重點內容,難點的分析,這需要不斷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的,方法如何,效果怎麼樣;④設計課堂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設計的中心思想是:在講授內容的同時,給學生以適合他們程度的問題引起他們的興趣,並用一些吸引人的問題幫助他們解題,最後通過模仿、實踐的過程使學生產生獨立思考的興趣並掌握一些方法。這里的課堂設計並非只指一堂課的設計,它應注意到內容的整體性和前後的連貫性。課程的設計遵循以下原則:
1、難點、重點分散原則,即一次集中解決一個難點;
2、難點、重點反復出現原則,反復並不是重復,每次反復應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層次出現,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應用進入更高一個層次;
3、探索式教學原則,在嚴格證明及求解之前,對問題的各種探索式教學方法可使人大開眼界;
4、機動性原則,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作用,學生的基礎能力不同,根據學生的反應,應採用各種靈活多變的方法;
5、整體性原則,把整個課程當成一個整體,注意前後內容的關系,使學生獲得系統的、有條理的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應掌握一定的技巧,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教學中採用了以下技巧:
1、適當的問題,提出問題應該目標集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並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機會去模仿與實踐,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採用了「小問題」方法,使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思考的方式得到較大提高,受益匪淺;
2、啟發和幫助應順其自然。教師應隨時了解學生思想,給以啟發,但不是包辦,應使學生有一份合理的工作;
3、注意節奏,根據課程內容的難易,掌握講授快慢,對重點、難點應慢,但這里所謂的「慢」。並不是慢慢地講,而是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種方法對同一問題進行認識,從而引起相同的思維,以達到快的效果;
4、特殊及普遍化。無論是講題,還是啟發學生做題,注重對特殊問題進行深入仔細的分析,了解各種解法的形成過程,採取了哪些步驟,並力圖闡明促使採取這一步驟的動機和想法,目的是為了提出一般的方法和模式,即使學生形成普遍性的認識。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也可使之特殊化,以增強感性認識。
5、類比。類比就是相似,類比方法通常在教學過程中的中期及後期採用,課堂例題,啟發性問題及討論題應安排有序,選擇的問題的類比性清晰;
6、問題的分解和組合,有兩種含義,其一是,遇到較復雜的問題,首先應把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來了解,弄清問題後進行分解,判斷問題的哪些細節值得較細致的研究,然後試用某種新方式重新組合;其二是,把各類問題進行組合,得到新的問題,此法一般在教學後期使用,利於開拓思路。
還有更細一些技巧可以使用,如「回到定義去」,這是一項重要的智力活動,美國傑出的數學家波利亞[2]曾指出「尋求字面背後的意義和事實是一種健全的傾向,對於回到定義去……物理學家尋求的是:專業術語後面的明確實驗;而有某種常識的普通人則希望找出鐵的事實而不僅僅為字面所愚弄。」 這一技巧對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有奇效,在實踐過程中筆者曾嘗試用這一方法去進行思考。還有一些方法如「倒過來想」、「反思法」等等,這里不一一列舉。
二、教學中的螺旋方法
教學過程應是螺旋式上升的,這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呈一種螺旋式的上升形式。
教師在前述的原則下,對教材作了透徹的領會,並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要回顧一下,這一問題應運用在什麼地方,需要多少預備知識,為解決這些問題,應先掌握哪一內容,怎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具體形式是什麼?如何自然地引出這些問題?有了這些准備,教學過程才能使內容豐富的、生動的。
對一段具體的教學內容,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將是反復地,多層次地,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出現,本教學法不區分講課與習題課,而是把教學與習題課、討論課融為一體,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隨時作習題、討論。大致過程為:
講課→舉例→啟發性問題→學生做題→討論→小結→小測驗→反思。這里啟發性問題應是看起來簡單,但概念性很強的問題,問題要小,目標要集中。這類問題通常大部分學生可能要產生錯覺,許多學生習慣用生活想像去給出解答,這時「回到定義去」的技巧會發生重要作用,要強調學習了理論,要用基本理論去思考。學生作題的類型也應與之類似。討論的形式應是多樣的,教師在學生作題過程中,尋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或一些新的想法,加以討論並加以小結。小測驗的題目可多可少,少則一題,多則可四到五題,題目應精選,這是學生直接實踐的極好機會。反思是極為重要的過程,使對問題的認識得以深化,並引導學生在做作業時也要學會反思。在這一段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比例將呈波浪式的增加,直至獨立解題。對同一基本概念的理解隨著各種形式的活動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增加,直至掌握並運用之解決問題。
對一部分內容及整個教材的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將呈現大一些的螺旋過程,並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教師的引導仍起重要作用,主要通過對知識的系統化,各種問題的綜合和分析使學生既掌握知識,又掌握方法。在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逐漸由教師對一階段知識的系統化和對問題的綜合分析,過渡到學生自己獨立地總結和分析。在這一階段里,對各類問題加以分類,並使用前述技巧:特殊及普遍化,類比法,問題的分解組合法等等,把各類問題的思路、關鍵點搞清。
總之,整個課程的學習是採取螺旋式的上升,打的螺旋中有中、小螺旋,每個螺旋中都是由教師講解到學生獨立積極參與思維的過程,從而在學生思想中達到兩個有序,即系統的知識有序,各種思維方法的有序。
三、教學法的特點及效果
從1985年以來,筆者一直力圖把上述方法使用在教學當中,很多想法可能並非獨創,但整個方法確實是在教學過程中總結摸索出來的,並還正在完善的過程中。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把學生當作能動者,縮小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活躍了課堂,信息反饋快,學生接受掌握快。
筆者在向學完課程的學生徵求意見的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學反映,教的清楚,效果較好。由於方法得當,大部分問題在課堂解決,減輕了學生負擔,同事還可以節省課時。例如對於學時理論力學(100~110學時),除了教完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內容以外,還剩下5%——10%的課時,以增加一些內容或加深學習內容,這也為高校理論力學教學的評估打下了良好基礎
⑥ 新小學教師入職前都要進行培訓嗎一般是在幾月份培訓多久培訓內容是什麼呢
北方學校一般都是九月一號開學,培訓會在開學前一周左右集中培訓回學習,貌似吃住也會安排。培答訓時間不會太長,三到五天左右。培訓方式以講授為主,由專門的培訓機構(一般都是職教中心的教師)來給新入職教師上課,講授寫師德規范、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知識。培訓的內容都是概括籠統性質的定義,個人認為沒有必要記筆記,大多都是以前大學學過的東西,真正想提高教學能力還是得靠之後再教學實踐中慢慢學習積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值得注意的是培訓的教師和其培訓的內容標題最好記清,因為培訓完一般都要寫培訓心得的。
不用緊張,小學生都是很喜歡新老師的,特別是年輕的新老師。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合格教師基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