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師校本培訓有哪些內容
教師來校本培訓的內容可以根據素質教自育發展學生個性專長創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傳統的課堂灌輸式傳授知識的陳舊方法入手,採用教師培訓與攻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難點相結合的培訓內容。以此謀求各校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並建設起一支能夠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健全人格,具有扎實科學文化基礎,創造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有特色的師資隊伍。校本培訓有五種類型:一是學校教育理念、教育技術的培訓;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訓;三是區域民俗文化、歷史遺產的培訓;四是學科事業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五是優秀教學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訓。培訓課程建構有五大模塊:(1)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職業道德修養(2)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3)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4)現代教育技術(5)學科最新的基本理論及教改信息。
B. 淺談怎樣開展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摘要: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和要求,如教師的教學質量觀、學生觀、學習觀等。學校和教師們已迫切感到自身和新課程的要求仍相距甚遠。同時,信息時代的到來,「終身學習」、「學習化社會」等概念深入人心,教師不可避免地產生危機感和緊迫感,越來越充分認識到不能僅僅依靠職前教育,而更為重要的是貫徹教師整個教學生涯的繼續教育。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實驗與推廣,校本培訓在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改進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諸方面,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本文從校本研修入手談了怎樣有效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反思能力、提高教育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跟上課改步伐,加速實現專業發展。關鍵詞:校本研修 教師專業發展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其無與倫比的創新性、發展性喚醒了致力於教育事業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廣大教師將面對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文化和全新的教學情境的挑戰。我們也清醒地意識到:在社會轉型、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的時代,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不但是學校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更是學校教育內涵不斷提升的動力之源,是學生潛能發展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可是,教師的專業發展的現狀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樂觀。尤其是民族貧困地區,由於條件的限制,教師外出的學習機會十分有限,學習的渠道不暢,終身學習觀念未形成,從而導致教師學科水平不高,教育觀念陳舊,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因此,如何能幫助教師切實領悟新課程的深刻內涵,採取有效的研修策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就成了新課程改革工程中最現實、最關鍵的一個環節。1、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學研究的理論基點是,學校是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教學研究只有基於學校真實的教學問題,才有直接的意義。 1.1 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 校本研修強調學校是研修的基地,意味著研修的重心要置於具體的學校教學情境中,研修的問題是從學校教學實踐中歸納和匯集的,而不是預設和推演的,要在學校真實的教學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許多教學問題,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教學情境去抽象地談論,是容易做到的。但卻意義不大。比如,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對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不僅要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還有權力和責任開發適合本校特點的校本課程,這就會出現與以往任何進修都很不相同的教學情境,再加上各個學校的情況差異很大,對於具體的學校而言,解決所謂「面上」的教學問題顯得並不那麼「真實」了,總有一種隔離感,並不能對學校的教學實踐產生直接的影響。像校本課程如何開發,綜合實踐活動如何開展,大班額背景下如何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等之類的問題,只有置於學校的具體教學情境中才可能找到恰當的解決辦法。 1.2 教師是研修的主體。 校本研修強調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認為教學研究不能只是少數專職研究人員的專利,還應該是所有教師的權力責任。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以研究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從事教學工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學校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以教師為主體所從事的教學研究不同於以倡導「思想觀念」和「理論流派」為已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更多的應該是「問題解決」式的行動研究,是自覺和主動地致力於探索和解決自身教學實際中的教學問題,從而達到改進教學實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3 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研修的直接目的。 校本研修,無論是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活動,還是作為一種教學研究機制,其直接的目的都是為了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這是體現學校交辦學水平的主要內容。丟掉了這個直接目的,校本研修的靈魂也就丟掉了,「學校為本」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教師研修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於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是否與學校日常教學行為的改善聯結起來。而且,評判的最終主體應該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而不應該是學校之外的其他主體。這一點,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說,當學校認為研修沒有直接指向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時,他們應該在制度上能夠很順利地表達他們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這並不是否定校外評價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確認校內評價的應有地位和作用。校本研修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應該由學校師生自己確認,這一點在制度上應該獲得更多的鼓勵和肯定。研修中存在的一些為研修而研修、為「裝門面」而研修的現象,是與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的。2、怎樣開展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以校為本的研修,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行動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其生長點在學校,立足點也在學校。因此,在學校建立扎實有效的校本研修管理機制尤為重要。 2.1 構建學習型組織。 為保證校本研修順利進行,必須構建相應的組織機構,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成立校本研修專業指導小組和考核小組。同時,為了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的發展,培養一批「名優教師」,有必要定期開展校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和「教壇新秀」、優秀班主任、「十佳」優秀教師的評選活動,被評選出來的教師,除給予晉級、適當加分外,還應給予校內津貼和精神獎勵。 教育部袁振國司長指出:「學校要重視教師文化,所謂文化,就是教師發展問題。」因此,學校要為教師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可開展各類公開課活動,如骨幹教師示範課、課改年級研討課、青年教師比武課等。通過公開課活動,教師相互觀摩,互相切磋,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一般來說,各學校有一批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的骨幹教師。他們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教研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大會交流。要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讓他們帶動本學科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並給參與課題研究的青年教師實際指導。 2.2 搭建研修學習平台。 校本研修是中小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應關注教師的實際需要,採取培、研、教一體化的培訓方式,可以由學校教研室牽頭,利用業務學習時間或其他時間進行定期培訓或不定期培訓,包括教育心理理論、課題研究、德育工作專項培訓、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培訓。引導教師認識知識是財富、學習是手段。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變革,才能求得自身生存與發展,從而樹立只有學習精彩,生命才會精彩;只有學習成功,事業才能成功的理念。 2.2.1 開發學習資源,拓展教師視野 作為一所學校,教師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但是學校可不斷探索和開發社會資源、網路資源和人力資源來彌補自身不足,拓展教師視野,實施名師引領,專家導航工程。專家與名師都有自己的獨特思想、見解和經驗。聆聽他們的報告、觀摩他們的課堂、接受他們的指導,不但能給老師們許多啟迪,還能促進教師開拓視野,反思自己,找差距;模仿創造,超越自己。因此,學校可聘請一些專家客座教師或科研顧問,定期邀請他們來校為教師們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和教研教改
C. 求問如何注重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在當前教育改革中,,已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我認為,只有把教育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把教學研修的任務落實到教師,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這就是所說的注重校本。1、從課堂教學切入,推進校本研修(研修與課堂的關系)聚焦課改,聚焦課堂,聚焦教師,既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學質量的內核所在。因為,課堂不僅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校本研修的主戰場。堅持從教師當前面臨的教育教學問題出發,始終抓課堂、學科和班級管理的研修重點,從教師現有經驗和方法入手,以教師參與為主要方式,以解決問題,改變教師教育理念,教學經驗和方法為目標,逐步推進校本研修。2、以「自我反思」,喚醒教師自主發展的意識(研修與反思的關系)從教師的專業發展角度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構成了校本研修的過程,其中個人反思對教師成長尤為重要。什麼時候反思:可以課前反思,針對未來教學,包括講授內容的難度、材料的呈現方式、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習動機和興趣的了解與激發、教育技術的運用。課中反思,是對教學過程本身的反思。反思內容包括教學呈現的順序、難易程度、學生的接受狀況、課堂管理、教學技能的運用、師生互動時間安排等。對過去教學的課後反思,是對教學經驗和教學結果的反思,反思內容包括對學生的表現和發展進行評估、對教學的成敗進行分析。怎麼反思?把反思滲透到備、教、批、輔、改中去。課前反思是否做到了備教材,備學生,對所設計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是否適應本班的學生,反思設計的教學過程是否優化等。課中我反思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即時進行調整。學生為什麼不能回答問題,是我的引導不夠,還是學生沒有理解透徹;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是學生對此沒有興趣,還是因為我過於嚴肅。上完課後,我反思這節課上,有什麼成功之處,有什麼需改進的地方;批改完作業,我反思學生的作業有哪些優良不足之處;在輔導學生時,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否面向了全體學生;在評價學生時,我反思自己的評價是否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等等。3、利用案例資源,提供有價值的借鑒(研修與案例研究的關系)在教師成長發展過程中,需要借鑒的課堂教學案例,從中直接獲得教學經驗,為自己專業水平和執教能力的提升找到簡捷而有效的途徑。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重點問題、難點知識、偶發事件、典型事例的處理過程和解決方法的敘述。它不僅記錄教學行為,還講述教學智慧;不僅描寫教學情節,還展示教學思想。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就是一個生動而真實的故事,總能讓人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諦,總能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案例研究就是通過一系列引人入勝的行動故事,向大家提供具體的背景、人物、場合、事件和後果,引發觀眾的反思。在形式上,案例可以是學生學習的有趣故事,也可以是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發事件或困惑的記錄,還可以是師生交往中的曲折經歷。一個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類典型事件,蘊含著深刻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技能,有利於促使教師的分析與反思。案例還包括每個教師的成長經歷和教育教學實踐中成功的事例。4、以課題研究為載體,豐富校本研修內涵(研修與課題的關系)一線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教師進行課題科研的基本步驟和要點: (1)確定研究課 (2)明確研究目標 (3)紮根教學實踐 首先,要積累與思考,做有心人。——寫科研日記。其次,要合作研究。第三,要讀書學習。第四,寫反思隨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這么一句話:「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和自身發展的需要,是當代教師工作和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在這里,借用北師大林崇德教授的一句話:教師參與課題科研研究,是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廣大一線教師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為了實現素質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應該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5、以研促教,幫教師在校本研修中提高綜合素質(研修和綜合素質的關系)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由於教師專業有其特殊性,所以教師的專業發展內涵很豐富。學校開展校本研修活動,不僅有利於提高教師的學科專業水平,也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6、利用信息技術搭建網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與研修關系)校本研修除了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個人的作用外,還要發揮教育網路的作用。實現三個對話:與專家對話,與理論對話,與實踐對話。藉助這個平台,可以在網上選擇優秀的專家,在對話中分享教育智慧;藉助這個平台,教師可以在網上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專業知識,學會與理論對話,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藉助這個平台,教師可以在網上尋找優秀的教學資源,用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學會與實踐對話,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是不是說沒有這個網路信息技術,就實現不了這三個對話,不完全是這樣。舉例子說,教學手段的運用。這里只是強調信息技術將打破時空界限,提高人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這需要經濟物質作為後盾。
D. 教師有效的校本培訓方式有哪些
只要有以下幾點
1.以促進教師全員和當前發展為培訓目標
2.以重點解決教師回存在的答問題為培訓內容
3.以現場培訓為主,主張協同共進的培訓方式
4.以培訓成果的直接轉化率作為培訓評價標准
5.突出自我組織和項目管理的模式
E.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什麼問題
一、學校方面存在的問題
學校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程實施主體,
學校進行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的規劃、資源開發、校本培訓、對課程實施進行管理評價。然而,作為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活動實施主體,學校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
(一)學校對課程的管理問題
制度的有效建設和執行是一切工作順利開展的根本保障,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是一門新課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學校沒有及時建立
中小學視頻課程和學習資料大全
視頻課程 學習資料 公開課 找老師 逛論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及措施,不能通過制度措施的保障,促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設和發展。而且,有的學校不能按照國家規定的課程
設置安排課時,綜合實踐活動課時被學科課程擠占的現象嚴重。
(二)學校在指導教師的配備和安排上不合理
盡管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最為自由、最為自主的課程,但在課
程實施中教師仍然起著重要作用。當他們走出課堂,從自然、社會、生活中
獲得知識的時候,不能沒有教師的指導;當他們在活動中面臨困惑時,不能
沒有教師的指導。可以說,教師是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有的學校設立一名專職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負責全校的綜合實踐教學。
由於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活動一般是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
一個班的
學生最少也會分為幾個小組,教師人數太少,勢單力薄,必然會在教師生活
動的設計組織、管理等諸多方面產生極為的影響,從而最終影響到綜合實踐
活動課程的實施向縱深發展。有的學校將綜合實踐課程分給班主任,缺少對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應有素質的考慮。
(三)學校對課程的要求過於注重活動的結果,而忽視活動的過程
一學校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中的相當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規劃和總
結上,有的甚至在活動還未開展之時就開始部署如何出版學生的論文集、作
品集,舉辦學生的成果展示會,甚至邀請各方人士、社會賢達參加成果展示
會等。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總結階段固然值得重視,但過多地渲染成果而忽
視實實在在的過程,忽視過程中的豐富教育資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
是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和目標追求背道而馳的。
二、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教師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
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程實施的具體落實者、指導者和管理者。與傳統的學科課程的實施相比,小
學綜合實踐課程的實施涉及因素多、時間長、場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
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有畏懼思想和情緒,
而且多數教師缺乏與該課程相關的知
識、能力,碰到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由於多方面原因,教師在課程實施中
確實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大多數教師過於注重活動的形式,而忽視活動的實質
目前,
我國各地小學在新課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紛紛開設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並通過活動展示、報告會、研討會等形式進行交流和研討。從各種各
樣的活動展示中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很多活動組織得熱熱鬧鬧,形式豐
富多樣,但這些熱熱鬧鬧的活動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麼、起到了什麼作用,
實施的教師也說不清楚。這往往是由於教師在課程設施缺乏對課程目標、價
值的把握和准確追求導致的。
綜合實踐活動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形式主義的、
限於表面化的活動固然給人們帶來感官上的滿足,
但對學生的發展缺乏實質
性的貢獻,這種現象不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師用
學科教學的方式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目前,一些教師採用「教」綜合實踐活
動的方式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甚至一些綜合實踐活動公開課都是採用「徹
頭徹尾的學科教學方式」來上,按「復習已有知識」
、
「引入新課題」
、
「教師
進行傳授」
、
「學生課堂討論」
、
「進行課堂練習」等環節進行。出現這種現象
並不奇怪。這是由於這些老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的區別尚未清楚,
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確,
往往用學科思維來認識綜合
實踐活動的指導問題。
(二)有一些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時間的整體管理
有些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有一股熱情,但缺乏科學精神,缺乏對
學生心理特點的把握和學生學習負荷的認識。
曾有一位教師為四年級學生安
排了十三個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而且每個主題的活動都涉及調查研究、網
絡查閱資料、撰寫論文等,結果學生課外忙得不可開交,部分家長也只好代
替子女去「訪問」
、去「調研」
、去「寫作」
。
(三)一部分教師缺乏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課程與生活、
社會的有機聯系,
它突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
向社會生活領域和自然環境延伸,也正因為如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
開發和利用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存
在不足,把課程資源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資源上,對素材性資源的開發與利
用不足,或者是開發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師責怪學校的資源太少,認為
課程資源就是條件性資源。
三、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小學生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施加影響的主要對象,
是活動的直接參
與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作為活動主體
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使活動不能順利地進行,學生的主體性和自
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體現。
(一)課程實施中學生的興趣轉移問題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題、查
找資料、參與活動過程、
展示活動作品、進行自我評價等。在課程實施初期,
學生往往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滿腔的熱情,然而在活動的中、後期,學生
的興趣往往會發生轉移,出現與預期活動目標不相符的現象。如果這時有的
教師強迫學生去參加活動,
有的學生就會被動應付,
有的學生則是中途放棄,
這也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二)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問題
受傳統觀念和家長的影響,再加小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他們認為能考
上重點學校是他們的努力目標,把分數看成是自己唯一的成績,因而不願意
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上,
認為這樣會影響自己正常課程的學
習。因此,學生沒有能正確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樣使課程在實施過程
中缺少積極的驅動力。
(三)學生在課程實施中活動方式的選擇問題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通過教師指導從自己感興趣的問
題中選擇主題,但是不同的主題學生所採取的活動非常單一,學生在活動實
施過程中缺乏對多種活動方式的選擇,只是局限於同班同學之間的合作、小
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參與跨班級、跨年級、跨學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
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
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因此,認識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
有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決存在的問題,有效地實施綜合實
踐活動課程,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健康發展。
F. 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哪四個階段
1、組建校本課程開發隊伍
校本課程開發隊伍應包括學校內部人員與學校外部人員。
2、情境和需要分析
只有對各種校內外的情境和需要進行科學、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開發出適合本學校的課程。
3、擬定目標
應先明確學校的教育目標,這樣才能為校本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據。
4、設計方案
目標制定好後,就要進行課程編制。
5、討論與實施
實施過程中應作好充分准備,各方面協調溝通,也需要足夠的物質支持。
6、評價與修訂
評價是課程建設過程的重要環節,通過評價可以真實反映課程現狀與目標的差距、現存問題以及需修訂的方面,能及時反饋,使課程不斷完善。
(6)教師校本培訓課程資源開發擴展閱讀
意義
1、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
2、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升學習者的主體性,培養學習者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已成為新世紀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向。
3、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教師參與課程開發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程意識,對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也有促進作用。
4、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在確保國家教育整體質量的基本前提下,有利於開發更多有特色的課程,滿足學校「個性化」發展需求,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G. 校本培訓的具體內容使什麼
中小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具體內容
孔凡哲[1]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130024)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年第11期
[摘 要] 針對當前以校為本的廣泛開展,結合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以數學學科為例,詳細闡述中小學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等校本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深化中小學課程實施、提高課程質量提供基本保障。
[關鍵詞] 校本,教研,培訓,內容,中小學
當前,以校為本的各種臨時性培訓活動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動,已經得到全國同行的普遍關注。以校為本的課程推進方式在全國中小學普遍開展起來。然而,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內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課程下的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究竟應以哪些內容為主體?對於這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國內外有關的報刊、著述並沒有過多地涉及,有關的深入探討也是十分鮮見。本文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普及新課程的實際,以數學學科為例,詳細探討中小學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具體內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般地,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訓、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管理等四個類別,其實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動研究。其中,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討並形成教學方案(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實施策略方案、學習資源、評價工具等等),進而促進學生的成長;而校本培訓的重要工作在於形成教學案例,起到專業引領和促進反思的目的,進而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地,校本教研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課程開發的形式出現,而校本管理旨在為校本教研、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國新課程實施的實際狀況看,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基本出發點是「以校為本」,考慮到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全部普及新課程,而山東、廣東、海南、寧夏、江蘇已經實施高中新課程,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校本培訓可以作為「臨時性的、突擊性的培訓」,如對於那些即將進入新課程的年級、學校和地區的相應教師的培訓,使用相對集中的校本培訓、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比較適宜;校本教研應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日常教研活動的主體,成為學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
毋庸置疑,作為校本研究的主體內容,校本培訓、校本教研並不能截然分開,而是密切相關、相互配合:校本培訓側重於解決那些臨行性、應急性的問題,而校本教研則側重於解決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解決的問題。很多情況下的許多問題,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訓開頭,由校本教研具體落實和檢驗,即集中培訓→專題分析討論→自修反思→再討論、再交流→下一輪活動。如,多媒體技術(如實物投影儀等)在教學中的應用,就需要集中式、突擊性的1~2次校本培訓活動;而對於「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動態效果?如何恰當處理多媒體的屏幕展示與傳統的黑板板書之間的關系」等等問題,就需要進行系列的專題研討,需要通過校本教研來解決。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內容
目前情況下,盡管全國各地不同學校的不同教師「在課改不同階段有不同需求」[1],但是,各學校之間仍有許多共性問題,以解決這些共性問題為主、有針對性地解決個性問題,是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也是安排「以校為本」活動內容的基本原則。
一般地,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主體內容可以這樣安排:
1.新理念討論與新課程反思
活動方式:互動式的討論+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活動的主要內容:
如何理解「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的含義是否包括傳統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如何理解數學活動?「掐頭、去尾、燒中段」意指什麼?「現實問題數學化」、「數學內部結構化」、「數學內容現實化」作為刻畫數學活動全過程的三個階段,彼此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如何理解新課程的繼承與創新?如何理解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課程是生成的?還是預設的?有人說,在新課程下,對學生來說,課程是生成的,是在活動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對教師來說,課程是預設的,在課程設計、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之前,教師必須清楚地知道課程教學的預期目標,但同時,教師對於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許多事情往往是無法預測的,從而,課程又是生成的,是師生相互交往互動而產生的,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你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如何理解新的教學觀?師生交往、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具體內涵到底是什麼?師生交往活動的互惠性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數學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教學?如何理解數學教學過程中的「結果」與「過程」的辯證關系?如何理解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律?選擇和編排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內容的基本標準是什麼?為什麼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有豐富數學內涵的材料可以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與「教教材」的區別和關聯?如何理解新的評價觀?從「橫向評價」轉到 「縱、橫評價相結合」的意圖和具體要求是怎樣的?如何理解評價對教師的促進作用?如何理解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課程更新和學校發展的評價新體系?如何理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的整合?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是否就是將以往的「黑板板書內容」簡單搬到「屏幕上」?在數學課堂上,用flash製作的有關平移、旋轉的動畫,取代「學生用紙片進行折疊、動手操作等活動」,是否就是課程整合發展的一種趨勢?如何正確地評價新課程的得與失?哪些是實施中的問題?…
2.教學設計的案例研究
課堂教學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保障,恰當的教學設計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方向,教師的教育理念歸根結蒂要通過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理想的課程必須通過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才能化為學生經驗的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是教師從師任教的「看家本領」!
編寫數學教學設計報告,是數學教學設計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數學教學設計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編寫數學教學設計報告的格式,一般有課堂教案、表格、流程圖等三種形式。採用課堂教案的方式編寫的數學教學設計報告,一般包括:課題名稱、年級、設計時間、課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內容分析、教具准備、設計思路、教學過程、學生活動、評估方法、參考資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進行數學教學設計,尤其要關注如下幾個基本環節,而具體落實和完成這些設計活動,必須通過集體的探討和個人的感悟:
(1)知識與技能(為接受繼續教育做准備);(2)過程與方法(數學內容要和未來的職業與日常生活有關);情感與態度(數學要與人的一般發展有關);(3)情感體驗,即對數學活動和數學學習的興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探索創新、交流合作、嚴謹求實的態度與習慣;(4)數學認識,即正確的數學觀,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價值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的美和數學學習的興趣;(5)思維能力,即體驗思考的方法,養成說理有據的思考習慣,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探索和創新的意識;(6)解決問題,即包括學習的能力和策略的發展,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發展,即數學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合情推理等)、常規思維的方式方法和數學應用三個方面的發展。對此,要考慮什麼樣的知識技能、什麼樣的學習素材才能有助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3.教學實施具體技術、方法的研究
如何看待新的教學方式?講解法、談話法、講練結合法等傳統方法與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麼關系?有人說,在課堂教學中,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有時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時時關注「教」而忽略「學」。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嘛?有人說,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死記硬背與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互補的。你如何看待這個觀點?如何評價課堂教學效果?什麼樣的課是好課?「中評不中用」的課不是好課嗎?好課要不要關注教師的教學技能?如何備課?如何實現從傳統的備課到現代教學設計的跨越?課堂教學基本功還要不要?在新理念下,又哪些變化?如何才能應對新理念下課堂教學的變化?如何實現課堂內外的整合與統一?如何將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在課前探究、合作和動手操作活動的自然延續?如何將課堂教學真正延伸到課外?…
4.教學反思研究
(1)如何正確認識教學反思的含義?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觀點?
一般地,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學反思可以細分為教學前的反思、教學中的反思、教學後的反思三個階段。
(2)要關注教學反思的哪些具體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觀點的?
教師的自我反思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課改背景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都需要相應的變革,變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其實踐活動的反思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不僅是重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所以,教師寫課堂教學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種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徑?有人說,「撰寫教育案例,就是要求教師『講述自己在課改過程中的故事』,它是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而撰寫教學反思就是要求教師把課改中的成功與失敗記錄下來,失敗的可讓同行以及後來者吸取教訓,成功的可為他人提供借鑒」,這種認識對嘛?你在教學實踐中親自實踐過哪些教學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覺得哪種方式更有效或在什麼情況下更有效?
5.中考、高考命題技術的研究
中心問題:中小學命題技術與方法有沒有一些基本規律?如何把握這些規律?
具體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知識、技能的測評?如何編制相應的測試題?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思考、解決問題(過程與方法)的測評?如何選擇恰當的測試形式以及相應的測試題?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測評?如何設計與實施情感、態度、價值觀測試的形式以及相應的測試題?如何在新理念下進行數學綜合應用的測評?如何設計恰當的測試題以及相關的測試形式?開放性試題、探索性試題、應用型試題、閱讀理解題、操作實驗題、圖表分析題等各類題型各有哪些特點和功能?如何編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題有何趨勢?高考命題呢?…
三、校本研究與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我國,以校為本的培訓、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 「以校為本」並不是排斥有關的理論和專家的指導,而是在專家、理論工作者和教研員等人員的指導下,「物化」先進的教育理論,及時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學習上,而是提倡「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其目的在於,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形成專業互助、自我提升與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化組織、學習型學校。特別地,在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和培訓活動中,教師有機會對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公開而自由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作為主動的研究者,帶著疑問、困惑進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對教師而言,這是一個不斷成長和互助提升的過程。對校長來說,校長是第一責任人,是校本教研製度的組織者、領導者,而學校則是建立以校為本制度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樣一個動態過程,必須切實根植於「以校為本」,必須有具體的活動內容和務實的活動形式,並通過這些非常現實的內容,實現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對話,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