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管理的角度談一談教師培訓質量管理體系應當如何建設
質量管理體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並通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控制、保證和改進來使其實現的全部活動,EMBA、MBA等主流商管教育均對質量管理及其實施方法有所介紹。
通常一個完整的培訓體系包括:培訓課程體系、培訓講師管理制度、培訓效果評估和培訓管理體系四部分組成。其中前三項是培訓體系的三大核心工作內容。培訓管理體系是把原本相對獨立的培訓課程體系、培訓講師管理制度、培訓效果評估融入到企業管理體系中,尤其要和晉升體系、薪酬體系相配合。
1、 如何建立培訓課程體系
培訓課程設置是建立在培訓需求分析基礎之上,根據培訓課程的普及型、基礎型和提高型將培訓課程分為員工入職培訓課程、固定課程和動態課程三類。
員工入職培訓課程設置較為簡單,屬普及性培訓,課程主要包括企業文化、企業政策、企業相關制度、企業發展歷史等。
固定培訓課程是基礎性培訓。是從事各類各級崗位需掌握的應知應會知識和技能,崗位調動、職位晉升、績效考核反應知識、技能有欠缺者需加強固定課程培訓。
動態培訓課程是根據科技、管理等發展動態,結合企業發展目標和競爭戰略做出培訓分析,這類培訓是保證員工能力的提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不難理解,固定培訓課程設置是培訓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在企業中必須建立起以員工職業化為目標的分層分類員工培訓體系,明確不同崗位,不同級別的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
首先,人力資源部會同各級部門,從崗位分析入手,對所有崗位進行分類,如分為管理類、專業類、技術類等。在分類基礎上對每一類進行層次級別定義和劃分。由此,按照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崗位勝任模式來建立固定課程體系就有了分析的基礎和依據。以各級各類崗位為基礎,分析員工開展業務工作所需的職業化行為模塊和行為標准,在分析這些活動時,可以遵循以下三種思路。
從活動開展的內在邏輯關系來考慮。
從活動范圍來考慮。
從活動內容本身組成部分來分析。
分析支持這此職業化行為模塊和行為標准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由此,確定各級各類的培訓課程,從而開發出相應的培訓教材。不同級別的必備知識可以是相同的,但在深度和廣度上應該有所區別。
動態培訓課程可以從二個層次上進行分析。
企業目標。分析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競爭戰略,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考慮與此相關的管理思路、管理觀念和工作重點的轉移,組織流程的改造及涉及新的技術領域、工藝技術,並與此確定培訓課程。
從科技發展角度分析。如今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發展日新月異。當一項工作內容發生重大革新時,由此帶來的新技術、新的管理理念來確定培訓課程。
培訓體系建立之後,培訓對象的確定,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高層管理者。根據企業經營策略確定企業的人員要求,並由人力資源部分析並確定相應的人員培訓,例如烽火獵聘。
中層管理者。根據企業為他們制定的發展計劃和績效考評的結果,由高層管理者和人力資源部分析和確定他們的下一步發展需求。
基層管理者和普通員工。由中層管理者根據員工的績效考評來分析確定他們的培訓需求。
員工可以自己提出培訓需求,得到上一級主管及人力資源部認可。
2、 培訓講師隊伍建設
講師是整個培訓流程的源頭,講師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培訓質量的好壞。培訓講師來源基本上有兩種途徑:一是外部聘請;二是企業內部講師。限於篇幅,本文只對內部講師的隊伍建設略作介紹。
講師的主要任務是講課、教材開發和參與培訓課程的設置。為保證講師隊伍的高素質,企業內部應制訂《講師資格認證制度》,可以從專業知識、專業經驗、成就及表達能力四方面進行認證。對講師的工作績效可每半年或一年考核一次,優勝劣汰。同時為支持和鼓勵講師主動積極地開展培訓工作,給講師一定的時間從事教材的開發和一定的講課費和教材開發費。最後企業應幫助講師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組織他們進行專業培訓和技能訓練。
3、培訓效果評估
培訓效果評估是培訓流程中的最後一個環節。評估結果將直接作用於培訓課程的改進和講師調整等方面。評估從四個方面考察。
第一層評估,反應層面。這類評估主要是考核學員對培訓講師的看法,培訓內容是否合適等。這是一種淺層評估,通常是通過設計問卷調查表的形式進行。
第二層評估,學習層面。主要是檢查學員通過培訓,掌握了多少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書面考試或撰寫學習心得報告的形式進行檢查。
第三層評估,行為層。該層關心的是學員通過培訓是否將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工作績效。此類評估可以通過績效考核方式進行。
第四層評估,結果層。這類評估的核心問題是通過培訓是否對企業的經營結果產生影響。結果層的評估內容是一個企業組織培訓的最終目的,也是培訓評估最大的難點。因為對企業經營結果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培訓活動,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都會影響企業的經營結果。
4、培訓管理體系
培訓體系是動態平衡的體系。包括培訓課程體系和培訓講師調整,及如何激勵學員培訓意願?如何開發和管理培訓供應商?如何把培訓課程的內容轉化為工作流程和規范化的操作文件等等,這些都是培訓管理體系要考慮的,並通過制訂相關制度加以落實。正如前文提到的培訓管理體系是保證培訓體系有效運作,對培訓活動順利開展起支持作用。
培訓體系建設
一個培訓體系構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制度、課程和講師。
制度是基礎,包括培訓管理辦法、培訓計劃、相關表單、工作流程、培訓評估辦法及內部講師制度。
課程是靈魂,包括課程設計、課件的製作、課程的審核評估。
講師是載體,也就是說講師僅僅是培訓的其中一個執行者,扮演的只是去演繹課程的角色。
培訓制度的作用在於規范公司的培訓活動,作為保證培訓工作順利進行的制度依據。應當包括:培訓管理辦法、培訓計劃、相關的表單、工作流程、培訓評估辦法及內部講師制度等幾個部分。培訓管理辦法中應充分體現培訓的過程及培訓結果評估將與員工的績效考核想結合。內部講師制度應體現選拔和激勵內部講師的精神,起到管理內部講師,規范內部講師授課行為的作用。
建立培訓體系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培訓制度,設計培訓工作流程,製作相關的表單,制訂培訓計劃。
完成了制度建設,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培訓調研,即根據公司的發展規劃及人力資源規劃,針對培訓體系建設提出問題,對公司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並作出調研報告,完成崗位核心勝任知識和技能的確定,提出培訓目標,制訂相應的培訓計劃。根據培訓計劃進行課程設計。
課程是靈魂,培訓的核心內容就是課程。培訓的目的是提高員工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那麼如何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根據崗位說明書和作業指導書對現有崗位進行有效的崗位分析,提取該崗位的核心勝任技能及關鍵技能;其次,對目前在崗員工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測評,找出改進點;再根據改進點進行培訓課程設計。這是以勝任崗位、改進目前工作為目標的課程設計方式。
課程設計、課件的內容,課程的審核評估會根據培訓目標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講師是課程的演繹者,主要職責是將該課程的核心精髓傳達給學員。一個好的講師必須對課程涉及到內容有很深刻的了解,同時配合適當的授課技巧。如:技術類培訓課程的講師首先必須是一個技術專家,對該項目有充分的了解,培訓部門能夠幫助他完成的僅僅是改善授課技巧。
有了制度的保證,完成了課程的編、導、演,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培訓評估。
培訓評估是目前的最受企業關注的問題。沒有評估的培訓很容易就變成了「賠訓」,無法達成預先設定的培訓目標。我設計的評估包括兩個部分課程評估和培訓效果。課程評估又可以分為課程內容評估和授課效果評估。
課程內容評估主要是評估課程內容是否與培訓目標相吻合,是否體現了培訓的目標;採用量化關鍵指標的評估方式。授課效果評估主要是評估講師的授課技巧和演繹方式是否能被學員所接受;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
培訓效果評估的關注點是員工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採用的是書面考核和訓前訓後的兩次測評的數據差的形式來完成。
最後是培訓的形式和內部講師建設。
培訓通常是由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相結合來完成的。其形式不僅僅是通常意義上的課堂授課,還包括目前流行的沙盤模擬,情景演示,戶外拓展。當然不能忽略傳統的師帶徒、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指導和指引也是非常理想的培訓形式。
有選擇的引入外部培訓,選擇合適的培訓方式,對於促進企業內部的知識更新和思想沖擊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內部培訓應該在整個培訓過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這樣既有助於節約企業的成本,又防止了企業核心機密的外泄,同時形成學習型組織的氛圍。更重要的是,企業的核心技術在企業內部的傳播防止了關鍵員工離職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建立內部講師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建立內部講師隊伍的難點在於無法充分的調動講師的積極性。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分析需要層次理論把握人的核心需求的形式來改善,建立一套合理的講師管理辦法和激勵機制來解決。
B. 樂高課程主要教什麼
主要課程內容如下。
1、學編程,邏輯思想,創新思維。
2、各種結構的搭配。
3、學習數學、物理。
樂高課程學的不僅僅是搭積木,還有更高級的機器人,教學內容還是很豐富的。
拓展資料
樂高教育隸屬於樂高集團,1980年成立於丹麥,為全世界的教師和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具有挑戰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工具和教學解決方案。
樂高教育的獨特學習理念、教學指導、小組作業、教師培訓、安全環保的學具、趣味性的比賽方式,使孩子們發揮出天生的創意力和想像力,培養團隊精神、解決問題能力、應變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等,幫助他們從容應對 21世紀所帶來的新挑戰。
C. 請問如何從教師管理體系看一個留學培訓機構的實力
一個培訓學校,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和最寶貴的資源,無疑就是師資力量。對每個班型來說,安排什麼樣的教師、採取什麼樣的教師管理體系,是成敗的關鍵。因為學生的素質,有賴於教師的指引,所以,一個擁有完善教師管理體系的培訓機構,才有可能培養出優秀學生。怎樣判斷教師管理體系的優劣呢?
以曲靖一中國際班為例。國際班擁有完善合理的教師能力考核及管理體系。在教學中,為每班配備1至2名經驗豐富的外籍教師,目的在於保證學生能夠有一個良好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提高英語聽力和口語方面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成果。
在教學過程中,將按照1:1的標准配備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方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語法、詞彙以及寫作方面的教學和培訓,使學生具備穩固堅實的英語基礎知識,為接下來參加標准化考試打下基礎。
在標准化考試強化中,國際班將安排多位專業從事標准化考試培訓和輔導的經驗豐富的教師來進行教學,針對標准化考試的分項與特點,由負責考試不同項目的教師進行專項和高效的強化與培訓。此外,在教學進展過程中,計劃安排一名課程協調員,負責處理課程進行中出現的各方面溝通和協調工作,以保證我們國際高中課程的教學計劃順利開展。
國際班教師能力考核及評價體系的考核方法是,依據教師所教班級當月雙周考和月考成績,以月為單位,對每位老師進行考核。
教學水平評價體系分四級。一級教學水平,當月全班考試成績比前兩月成績平均值整體有明顯提高;二級教學水平,當月全班考試成績與前兩月成績平均值持平,無明顯提高;三級教學水平,當月全班考試成績比前兩月成績平均值下降(<20%);四級教學水平,當月全班考試成績比前兩月成績平均值出現大比例下滑(>20%)。國際班依據教學水平級別的差異對教師進行管理。一級教學水平,教師繼續執行教學方案;二級教學水平,教師繼續執行教學方案,對其次月進行遞進考核。如次月仍維持B級教學水平,將強制更換教師;三級教學水平,立即強制更換教師;四級教學水平,進行賠付商議。
如此全面完善、科學合理的教師考核和管理體系,將為國際班的教育質量、國際班學生的平時成績提供一份有力的保障。
D. 培訓體系中 課程研發的職責是什麼
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並助推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而成立的學校課程研發中心是負責學校課程資源建設、師資建設和教育科研工作為一體的職能機構,
其主要職責有:
一、課程資源建設
1. 負責組織編制、實施學校課程研發發展規劃與年度計劃,制定、實施課程研發工作的各項政策和管理辦法。
2.探索並優化在新課程背景下符合學校實際的初、高中課程體系。
3.建立健全創新教育團隊,做好創新實驗班教與學的研究、管理及保障工作,探索並引領重慶基礎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4.探索並深化以研究性學習為學習方式,以環境教育、科技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教育模式,將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學生社會生活進一步整合。
5.進一步完善初中「2+2項目」、分層教學實施及管理模式。
6.做好學校校本課程管理及建設。
7.會同信息中心,進一步完善基於網路實施的課程平台建設及管理。
二、教育科研
1.指導教研組、備課組的工作,認真審訂教研組的工作計劃和總結,教研組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加強學科課程研發工作。
2.組織教科研論壇,校內學術交流活動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教科研活動引領全校教師的教育理論學習,指導教師學習新課標、教材,引進先進的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改革試驗。
3. 負責學校教師申報的國家級、市、大學科研課題信息的管理工作,負責學校申報課題的各項工作,做好學校微型課題的申報、立項、監督、評價、結題等管理工作,做好學校微型課題成果推廣工作。
4.組織好教師優秀論文的評選及編輯成冊工作。負責做好年度科技成果、論文、著作、獲獎成果等的登記統計和上報工作。負責學校《科研信息》的編輯,印製等。
5. 組建團隊以教育科研形式研究學校改革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供校長決策參考。
三、師資建設
1.制定、實施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建立教師「成才——成名——成家」的成長、發展機制。
2. 組織開展各教研組課程研發活動,實施教研組考核。
3. 開展教師學歷提高、繼續教育、教師交流等制度建設及相關工作。
4. 會同教務處規范備課、聽課、評課、反思課制度,參與組織新教師匯報課、教研組長示範課和青年教師優質課等工作。
5. 定期舉辦「教師教育沙龍」。
四、其他工作
1.校史建設。
2.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城鄉統籌、學校幫扶等工程及項目。
E. 教師培訓課程體系有哪些
教師培訓筆試一般會考教育理論知識、公基或行測這類的,主要是看公告上的要求,中公教育培訓的課程也會根據公告上專門推出課程,面試課程也是一樣,針對每一個學科開班,可大大提升同學說課和試講的能力。
F. 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的構建體系
在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全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培訓機構的支持配合下,繼教網致力於創建先進平台,整合優質資源,以教師遠程非學歷培訓為切入點,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教師培訓機構分工協作,大力建設區域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逐步構建起以全國繼教網公共服務平台、省級區域教師網聯、市縣區域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中小學校四級上下一體的遠程教師培訓體系。
有關項目
(一)國家級培訓項目
——高中教師新課程國家級培訓
根據教育部培訓要求,以教育部「 2008 年普通高中課改實驗省教師遠程培訓」的優質課程資源為主要內容,借鑒其先進組織與管理模式,面向全國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地區的高中教師開展的國家級遠程培訓。
——中小學班主任國家級培訓
根據教育部培訓要求,以教育部「 2007 年萬名中小學班主任國家級遠程培訓項目」的優質課程資源為主要內容,應用本次培訓的先進組織與管理模式,面向全國中小學班主任開展的國家級遠程培訓。
——中小學校長「校園安全」國家級專題培訓
根據教育部培訓要求,以教育部「 2007 年中小學校長『校園安全'國家級遠程專題培訓項目」的優質課程資源為主要內容,借鑒該次培訓的先進組織與管理模式,面向全國中小學校長、主管安全的管理幹部開展培訓,旨在使全國中小學校長切實提高安全意識和管理水平的國家級專題培訓。
(二)中小學教師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項目
2009 年,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下發《關於印發 <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義務教育專業(專科、獨立本科段)考試計劃 > 的通知》(考委 [2009]2 號),決定與繼教網共同實施中小學教師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項目,由繼教網和縣級教師培訓機構遠程助學及組織管理,由東北師范大學擔任主考學校,為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提升開辟新渠道,同步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教育教學能力。 2009 年 5 月,教育部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支持開展「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義務教育專業」課程與在職中小學教師非學歷培訓課程學分互認試點工作的通知》,支持該項目的開展,並要求各地做好學分互認工作。
(三)中小學教師培訓項目
——教師全員培訓
為貫徹教育部《關於加快推進全國教師網路聯盟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意見》(教師 [2004]4 號)精神,面向中小學、幼兒園在職教師,以 「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全員培訓項目。
——新教師培訓
根據 1999 年教育部第 7 號部長令頒布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規定》要求, 結合新教師在教學工作的特點,面向 新任教師或任教時間較短的幼兒園、中小學教師, 以一系列針對性強的優秀課程資源為主要內容的培訓項目。
——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新課程培訓
該項目面向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使用繼教網已開發的大量新課程培訓優質課程資源開展培訓,旨在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以及課堂教學水平等方面的能力。
——教師基本功培訓
該項目面向中小學、幼兒園在職教師 ,使中小學教師練就能夠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的基本功,並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業務素質,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專題培訓
該項目面向中小學一線教師、從事一線教育的相關工作者,通過八個模塊的教學,採取「知識構建 + 活動 + 理論指導 + 應用案例 + 評價」的形式,使受訓教師對未來的教育技術形成理論上的重新認識,從而能在實際教育工作中享受高科技帶來的驚奇體驗。
——教師心理健康培訓
該項目面向 中小學、幼兒園在職教師, 針對中小學心理健康培訓的需求,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編排了教師心理健康培訓課程。
——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高培訓
根據十七大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要求, 為貫徹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 該項目 面向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針對其整體素質不高、數量不足、培訓提高難度較大的問題,探索大規模、低成本、高質量的培訓模式,旨在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水平。
——英語教師專業提高培訓
該項目是由繼教網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依託繼教網的先進技術平台以及北外的優質外語課程資源,針對中小學英語基礎教師及骨幹教師開展的專業提高培訓項目。
(四)中小學校長專題培訓項目
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系統幹部培訓「十一五」規劃》精神,按照《全國教育系統幹部遠程培訓實施方案》提出的培訓目標,該項目面向 在職的中小學校長,以及擬任校長的中小學校中層幹部,以 23 個相對獨立的專題,構建了中小學校長現代遠程專題培訓的課程資源庫,充分滿足各地全面開展遠程校長專題培訓的需求。
(五)研究生課程進修班項目
為適應基礎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根據《教育部關於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意見》(教師 [2004]4 號)文件精神,該項目是由繼教網與東北師范大學合作,依託各自優勢資源,以開展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方式,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管理幹部提供專業提高和研修機會。
(六)面授班培訓項目
——校長培訓(高級研修班
該項目是根據教育部大力創新校長培訓模式的要求,面向各中小學校長、副校長、學校管理幹部等人員,以 23 個相對獨立的專題為主要課程內容,採用面授方式進行的校長高級研修培訓。
——班主任培訓班
該項目是按照教育部對於中小學班主任培訓的培訓要求,以案例為引導,分六大模塊,採用面授方式進行的班主任高級研修培訓。
——骨幹教師教育教學高級研討班
該項目是針對全國各個中小學的各科骨幹教師、教科研領導、學校領導幹部以及即將成為骨幹教師的教師, 採用「專家報告、名師示範、專家點評、教學交流」的面授培訓方式進行的高級研討培訓。
G. 我在一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當老師,想系統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網上有沒有比較實用的英語教師培訓課程
想要系統提高英語教學水平是一個上進的好老師該有的態度,首先為你的態度點贊,現在網課非常多,價格也參差不齊,其實想要提高英語水平是需要有先後順序的,憑良心說英語要比漢語好學的多,我們是中國人,那麼就可以用學習漢語的方法來學習英語,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單詞關,然後再進行語法的學習。
其實背單詞死記硬背是最不科學的,可以效法學習中文的方法,比如說我們在幼兒時期學習「水」,那麼我們就會用「水」這個字來組詞,「水果」「水管」「水箱」「大水」「大禹治水」等等等等,那麼學習英文單詞也是一樣的,比如我們學習「province」這個詞,就會接著學習「provincial,provincially」等等,那麼這樣被單詞就是成體系的,半年下來沖擊30000詞彙的方法也是有的可詢vvlgg666138。組成單詞是要有基本詞根來的,比如說-vinc- -vict-,再加上前綴或者後綴,victor就是加上了-or名詞後綴,要向學習怎樣能在30個小時內解決3500詞頻 的方法也是有的可詢vvlgg666138 的課程非常棒,正確的背單詞方法絕對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按照詞源詞根詞綴的有規律組合來記憶。
單詞的問題解決了,那麼再來學習語法,這樣的順序來應該是可以在半年之內系統的提高你的水平。
H. 我國是怎樣對幼師師資力量進行培養的
一、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師資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師資培養體系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我國的幼兒師范學校一直是培養幼兒教師的主要機構,中專學歷的幼兒教師一直是我國幼師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1999年3月教育部頒布《關於師范院校布局調整的幾點意見》,要求師范院校層次機構目標由三級向二級師范過渡,逐步取消中等師范教育。在這種背景下,中專層次的幼兒師范學校為謀求自己的發展,紛紛通過並入高校、獨立升格、未升格但舉辦「三·二分段」或「五年一貫制」專科教育等方式提高自身辦學層次〔2〕,初步形成了以本科、專科為主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體系。由於我國幼兒師范教育改革目前尚缺乏明確的實施步驟和切實合理的區域規劃,這種不顧社會實際需要和自身條件盲目提升辦學層次的現象直接導致了幼兒教師培養的嚴重斷層。就各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狀況而言,農村、城郊以及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往往更缺乏幼兒教師。師范教育結構調整後,由於幼兒師范學校合並或升格,許多幼兒師范學校已不復存在,面向城市基層和農村所培養的中低學歷層次的幼兒教師數量逐年下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幼教師資主要面向城鎮幼兒園,農村地區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很難補充到合格的幼兒教師,這使廣大農村地區的幼教師資供給形勢更加嚴峻。
(二)師資培養標准不明確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大眾化和幼兒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學前教育師資的培養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迅速提升,相應的,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上也都有著質和量的變化,而國家層面對此並無統一明確的標准和規定。多數學校沒能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條件,及時轉變辦學理念,找准學校定位,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全面的調整。一些學校,尤其是幼兒師范學校往往不同專業、不同辦學層次並存;一些學校兼辦高中或者藝術高中班;一些學校大專、中專混辦。導致了辦學思想和模式的混亂,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找不準目標定位,辦學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學校的發展後勁嚴重不足。
(三)課程體系急需改革
學前教育師資的培養,要求培養出既具良好的理論素養、又具有良好的教育技能和保育技能的實用型人才。隨著對學前教育教師學歷層次和能力要求的提高,單純的技能型教師和單純的理論型教師都不能適應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需要,而應是二者兼備的人才。從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高等師范課程設置顯露出「重理論輕實踐,重文化素質輕教學技能」的弊端;高師專科課程設置缺乏統整性和獨特性,重技能輕理論;而中等幼兒師范則偏重藝體〔3〕。有些學校雖然意識到培養模式的差距,進行了調整,但卻沒有找對策略,一味地通過加減課來達到目的,導致課程內容龐雜、體系混亂,再加上缺乏相應的師資和專業理論的指導,結果造成傳統優勢喪失、資源浪費,所培養出的學生既在技能方面不如傳統中專生,又在理論方面不如傳統大專生。
(四)職後培訓問題亟待解決
有研究人員曾對全國東中西部15省市的30個區縣的進行調查,結果有近90%的幼兒園園長認為「教師的培訓機會太少」是她們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之一。〔4〕繼續教育與在職培訓的缺乏已成為制約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原因。面對在職幼兒教師知識陳舊、學歷不達標的狀況,教育主管部門卻沒有強有力的培訓措施。首先,幼兒教師培訓、學習的機會和條件未能得到很好保障。例如,國家啟動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並不包括幼兒教師;各地的名師工程、骨幹教師工程等也大多與幼兒教師無緣。其次,職後培訓的目標發生偏離,成效較低。目前的幼兒教師職後培訓機構大都進行的是學歷補償教育,加之培訓缺乏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以及培訓形式單一、重復低效等不足,使得僅有的一些職後培訓流於形式,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第三,幼兒教師的職後培訓工作,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縣市區之間,差別也很大〔5〕。而就教師的職後培訓來說,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區都應重視,尤其是當今教育觀念日新月異,更應重視教師的職後培訓工作。
二、應對當前這些主要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生教育的基礎環節,建設並優化配置一支素質優良的幼兒教師隊伍,是保障和促進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
(一)不斷完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體系
當前我國幼兒教師數量緊缺,高水平幼兒教師更缺,其根源在於師資培養體系不夠健全。因此,應該不斷完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體系。綜觀世界各國,幼兒教師學歷層次的提升是教育改革大勢所趨,具有內在必然性。但是,我們也應在提升層次、提升速度上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不能一刀切,一哄而上;要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社會實際需求,允許存在專業人才的層次性和各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並且在提高學歷層次的同時,給予相應的配套措施以保證所培養的幼教師資得到社會承認。具體說來,在辦好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同時,集中力量規劃建設一批幼兒師范專科學校〔6〕,落後省份可以允許保留部分中等幼兒師范學校,並不斷擴大各個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招生計劃。高校應承擔大量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培訓任務,減少或取消職業中專或高中幼師班招生.實行學前教育專業提前單獨錄取,鼓勵優秀生源報考學前教育院校和專業。 (二)盡快制定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標准〔7〕
長期以來,我國沒有制定專門的幼兒教師教育標准,有關幼兒教師教育的規格問題,一般在相應的師范教育「教學計劃」中附帶說明。在當前大量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已經改制、升格、合並的形勢下,盡快制定明確的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標准,已成為我國當前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工作。標準的設定應該考慮到不同學歷層次和類型,在「德行」、「學識」、「能力」、「身心」等方面均做出具體的規定和要求。要把培養目標定位於培養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知識,能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師、學前教育行政人員、家庭教育的指導和科研人員以及其它有關機構的教學、研究人才。具體說來,首先,要具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甘於奉獻自己的崇高職業理想,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要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同時掌握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適宜的教育方法,具有廣泛的人文基礎知識和音樂、美術等方面的藝術才能和初級的外語聽說能力;第三,要主動了解和接受新型教育思想並轉化為教育行為,作用於實踐;第四,還要具有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管理組織能力,要有適合於幼兒的活潑開朗、積極主動的性格。只有盡快出台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標准,提高幼教師資門檻,提升幼教師資整體質量,提高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素質,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才能確保學前教育師資滿足社會對多層次高素質幼教人才的需求。
(三)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設置
幼兒教育對師資有著特殊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要求,針對當前幼兒師范教育課程設置滯後於幼兒教育的發展需要的現狀,幼兒師范教育有必要基於各自的培養目標和院校的學歷層次以及師資水平調整課程結構,在師范性與學術性之間尋找平衡點,「堅持素養與技能並重的原則」〔8〕,既要夯實基礎理論課程,突出專業課程,也要重視工具性課程,加強實踐課程,另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發展特長,增加各類選修課。教學內容也應作調整,刪除陳舊、過時的內容,增加能反映教育理論新進展和幼兒教育改革實踐的新內容。課程設置應把握專業的特殊性,從生源的實際和社會對幼兒教師的專業需求出發,優化課程結構。要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改革傳統的培養適應分科教學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探索能夠培養學生適應各種教學模式課程體系;要改革教學方法,改革重課堂輕實踐教學的模式,採取「模擬課堂」和「實踐操作」,增設「觀察記錄幼兒行為」的課時,擴充「兒童發展」的內容,重視「課後閱讀筆記」的檢查等等,加強學生的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創新課程設計,構建合理的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實踐活動課等課程體系;要創新技能培訓,賦予傳統技能的新內涵,增添時代發展需要的新技能,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
(四)大力加強職後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教師素質
要按照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的要求,將幼兒教師的培訓納入當地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劃,大力加強幼兒教師的培訓工作,做到有計劃、有經費、有考核,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使幼兒教師適應現代幼兒教育的要求。要提高教師職後培訓的實效,變職後教育的「學歷教育」為「能力教育」。加強職後教育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密切聯系,以教師需要為本、為一線教學服務。地方政府應加強縣、鄉兩級教師培訓、進修機構建設, 逐步建立以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為重點的教師繼續教育體系。建立培訓網點,定期培訓幼兒教師,培訓形式可以有多種:一是師范院校舉辦短期培訓班, 側重講授教育理論, 訓練專業技能;二是教育行政部門與教研機構聯合或單獨舉辦幼兒園系統幼兒保教現場觀摩會、經驗交流會;三是各幼兒園開展園本培訓,即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幼兒教師職後培訓要形成制度, 規定教師在一定年限內必須到師范院校接受幾次短期培訓,更新知識與技能, 提高專業素質。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定期對幼兒教師進行專業素質考核, 並根據考核結果對其進行獎勵與處罰。
I. 怎樣評估教師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根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各省教育行政部門應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以下簡稱《能力標准》)自行開發「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體系」(以下簡稱「測評體系」),以便為本地區教師提供便捷有效的全員測評服務。
本指南是以《實施意見》和《能力標准》為依據,對能力測評體系的方案設計、工具開發、過程實施、機制運行和結果應用等給出具體建議的指導性文件,以幫助各地設計、實施適合本地的測評體系。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測評體系的設計原則
<!--[if !supportlists]-->1. <!--[endif]-->落實全員參訓、全員參評的要求
能力測評是教師自主選學、修得學分及獲取認證的基礎,是「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有效實施的保障。各地的測評體系應能督促和保障本地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參加能力測評和全員培訓,實現選課有依據,培訓有質量,課堂有應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用的定位
能力測評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有效學習與應用,為此,在測評體系的設計上,一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的實踐性、情境性、過程性,避免簡單量化;二要將培訓前的能力自評與培訓後的實踐應用作為測評體系的重要環節,促進教師按需選學、強化應用;三要強調誠實測評,增強中小學教師客觀展現自己真實狀況的意願,並通過有效管理增加各個環節測評的客觀性。
<!--[if !supportlists]-->3. <!--[endif]-->結合本地實際自主開發測評體系
各地設計測評體系時,既要緊緊圍繞《能力標准》,又要充分考慮本地實際(特別是已有信息技術相關培訓的認證情況),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不同表現形式選擇恰當的測評方式,開發測評工具,科學解讀評價數據,有效利用測評結果,形成由行政機構、培訓機構、學校及個人共同承擔評價責任的測評體系。
<!--[if !supportlists]-->4. <!--[endif]-->將培訓評價作為重要測評依據
「工程」的《培訓課程標准》中對大部分課程提出了「績效評估」的設計要求,即在大部分課程中,中小學教師需通過提交與自身信息技術應用密切相關的作業(如信息化教案、上課用課件、技術支持的作品、課堂實錄等)來完成培訓。為提升能力測評的可行性,各地應加強對培訓評價質量的監控,確保培訓結業證書的含金量,從而將培訓評價作為重要的測評依據。
<!--[if !supportlists]-->5. <!--[endif]-->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測評實效
能力測評是一項全員參與、關注過程的系統性工作,其測評結果又是各地及時調整「工程」實施方向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有效結合信息化平台的應用,才能提升能力測評的實效性。各地應將多種評價方式有機嵌入學分管理或培訓管理平台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針對性收集、處理測評數據,為教師的課程學習提供依據、為工程實施和質量保障提供即時支持。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測評方式的組合
依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表現方式和評價目的不同,能力測評應有機組合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if !supportlists]-->1. <!--[endif]-->診斷性評價
根據《實施意見》,診斷性評價表現為教師在培訓前(後)開展的能力自評。在教師參與培訓之前,由各地組織教師進行自評,分析學習需求,為選學提供行動依據;在參與培訓或實踐之後,教師也可以參加自評,並可將前後自評結果用於對比關聯。在在線自查工具的支持下,不但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各校、各地也可以及時匯聚、了解本校或本地區的整體狀況。
<!--[if !supportlists]-->2. <!--[endif]-->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具體可由「培訓評價」與「實踐評價」兩部分組成。
培訓評價,是指各培訓機構依據《能力標准》和《培訓課程標准》的要求,針對教師參與培訓的作業及相關成果所進行的評價和考核。各培訓機構應自行開發評價工具,高質量地開展培訓評價。
實踐評價,是指各地或各校依據《能力標准》,針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實踐應用所開展的評價和考核。各地或各校應自行選擇、改編或開發實踐評價工具,通過課堂教學視頻分析或隨堂聽課等方式開展他評、互評和自評,把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實際情況,給出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情況的相關證明。
<!--[if !supportlists]-->3. <!--[endif]-->終結性評價
為提升能力測評的質量,各地應設計一定形式的終結性評價。可供選擇的方案包括但不限於第三方測評、績效任務評價、標准化測試等。
第三方測評,是指利用教育系統認可的高品質信息技術應用比賽、公開課等方式,將第三方(如比賽主辦方、教研部門等)的認可證明作為能力評價指標的方法。這種方法較容易從教師現有的職稱晉升規則中獲得規則依據,但覆蓋人群有限。
績效任務評價,是指為教師指明若干具體任務(如開設一堂信息化教學課、開發一個教學課件、設計一個評價方案、製作一個微課程等)供選擇,將教師所選定任務的完成質量作為終結性評價依據。與上文所提到的培訓評價不同,此處績效任務評價的評價方不是培訓機構,而是教育行政機構。這種評價方法的選用和落實需要對管理渠道進行很好地梳理。
標准化測試,是指依據《能力標准》,以標准化測試題的方式(往往表現為「機考」)系統、科學、規范地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評測。這種方法的自動化程度高,但對題目的質量要求高。
終結性測評的方法多樣,鼓勵各地根據本指南的建議進行選擇、組合和創新。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測評工具的開發與支持
不同的測評方式需要相應的測評工具支持。下表對於測評工具的功能、開發主體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辦公室」(以下簡稱「工程辦」)的支持方法做了簡要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