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南省體育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時間、地點、學習課程等
4:00 體育城 跑步 舉重 練習等
Ⅱ 當代高校體育課教學目標是什麼我們通過體育課主要要達到什麼預期目標
當代高校體育課的教學目標:1、增強全民體質,通過體育課增強在校學生回的體質;2、在身體健康的基答礎上培養在校學生在體育方面的興趣愛好,豐富校園生活,陶冶積極健康的情操;3、當代高校的體育課中的各種課程的可選擇性有利於發展體育文化事業,全面推進當代體育發展;
通過體育課的主要達到預期目標:1、鍛煉身體、增強體質;2、培養課外興趣、豐富校園生活;3、推進體育文化事業全面發展;4、修滿在校必須的體育學分。
Ⅲ 當代高校體育課教學目標是什麼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綱要》自2002年新學年開始先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經驗。2003年新學年開始在全國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見和建議請及時告我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已經施行《綱要》的學校即不再施行教體〔1992〕11號文件。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使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批准發布實行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精神,在總結高等學校體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特製定本綱要。
本綱要是國家對大學生在體育課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訂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
一、課程性質
第一條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
第二條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於身體活動並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課程目標
第三條基本目標
基本目標是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基本要求而確定的,分為五個領域目標。
運動參與目標: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並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編制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
運動技能目標: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處置方法。
身體健康目標:能測試和評價體質健康狀況,掌握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全面發展體能的知識與方法;能合理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體魄。
心理健康目標: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
社會適應目標: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第四條發展目標
發展目標是針對部分學有所長和有餘力的學生確定的,也可作為大多數學生的努力目標,分為五個領域目標。
運動參與目標: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能獨立制訂適用於自身需要的健身運動處方;具有較高的體育文化素養和觀賞水平。
運動技能目標:積極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發展自己的運動才能,在某個運動項目上達到或相當於國家等級運動員水平;能參加有挑戰性的野外活動和運動競賽。
身體健康目標:能選擇良好的運動環境,全面發展體能,提高自身科學鍛煉的能力,練就強健的體魄。
心理健康目標:在具有挑戰性的運動環境中表現出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社會適應目標: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動關心、積極參加社區體育事務。
三、課程設置
第五條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四個學期共計144學時)。修滿規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
第六條普通高等學校對三年級以上學生(包括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
四、課程結構
第七條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應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
第八條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別、班級建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運動實踐教學中注意滲透相關理論知識,並運用多種形式和現代教學手段,安排約10%的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約4學時),擴大體育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第九條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努力拓展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
第十條應把校運動隊及部分確有運動特長學生的專項運動訓練納入體育課程之中。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
五、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
第十一條確定體育課程內容的主要原則是:
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緊扣課程的主要目標,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出發點,同時重視課程內容的體育文化含量。
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地域、氣候、場館設施等不同情況確定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應力求豐富多彩,為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空間。要注意課程內容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實效性,並注意與中學體育課程內容的銜接。
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教學內容應與學科發展相適應,反映本學科的新進展、新成果。要以人為本,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既要考慮主動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所用,便於學生課外自學、自練。
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汲取世界優秀體育文化,體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
充分反映和體現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的內容和要求。
第十二條教學方法要講究個性化和多樣化,提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活動,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不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練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
六、課程建設與課程資源的開發
第十三條體育教師是課程教學的具體執行者和組織者。學校應當在上級行政部門核定的教師總編制內,按照體育課程教學計劃授課、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以及完成培養優秀體育人才訓練的任務,配備相應數量合格的體育教師。
第十四條體育教師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業務素養。學校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體育教師定期接受教育培訓,不斷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逐步提高學歷水平,從而提高體育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第十五條體育教師在強化培養人才職能的基礎上,逐步加強學校體育科學研究的職能和社會服務(含社區體育)的職能,開展經常性的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的研究,不斷推廣優秀教學成果。
第十六條學校應當按照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及有關規定進行規劃和建設,創造條件滿足體育課程的實際需要,採取措施延長體育場館、設施的開放時間,提高對各項體育設施的利用率。
第十七條要建立、健全體育課程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教師培養聘任制度;各類教學文件和教師、學生考核資料須歸檔立案;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管理系統;建立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的管理系統;逐步實現體育課程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和計算機網路化。
第十八條各校應根據本綱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大綱,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改革和試驗,加強教學過程式控制制,防止以改革之名行無政府主義之實的不良現象發生。根據體育課程的實際情況,為確保教學質量,課堂教學班人數一般以30人左右為宜。
第十九條體育課程教材的審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國高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統一規劃與組織。本著「一綱多本」的原則,博採眾長編寫高質量的教材。未經全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通過的體育課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選用,以杜絕質量低劣的教材進入課堂。
第二十條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如:充分利用校內外有體育特長的教師、班主任、校醫、家長、學生骨乾等,開發人力資源。
充分利用校內外的體育場館設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財力,開發體育設施資源。
做好現有運動項目的改造和對新興、傳統體育項目的利用,開發運動項目資源。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播、電視、網路等)獲取信息,不斷充實、更新課程內容。
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和節假日,開展家庭體育、社區體育、體育夏(冬)令營、體育節、郊遊等各種體育活動,開發課外和校外體育資源。
充分利用空氣、陽光、水、江、河、湖、海、沙灘、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條件,開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學與訓練,開發自然環境資源。
七、課程評價
第二十一條體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等三個方面。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定等方式進行。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教師的教學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教師業務素養(專業素質、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教學工作量)和課堂教學兩個方面,可通過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專家評議等方式進行。課程建設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課程結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建設、課程管理、師資配備與培訓、體育經費、場館設施以及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等,採用多元綜合評價的方式進行。評價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反應,重視社會有關方面的評價意見。
第二十二條體育課程建設的評價由教育部組織進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應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製定評價方案,定期表彰和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和成績優秀的單位。教育部在四年一次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進行全國性表彰和獎勵,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八、附則
第二十三條本綱要適用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普通高等學校體育類專業不適用本綱要。
Ⅳ 我國體育教師培養與培訓體系出現了哪些發展趨勢
增強中學生體育提高中學生體質的對策和建議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探索適應中小學生特點的體育教學與活動形式,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的要求,努力改善學生的身體形態和機能,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運動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為此我們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傳統觀念,使「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學校要切實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加強素質教育,
努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
學校與各相關部門應該共同做好學生、家長的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家長學校、徐匯有線台、《徐匯報》等媒介,讓「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讓體育活動真正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2、加強組織管理,確保各項機制有效推進,各項措施有效落實。
充分發揮我區青少年體育工作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體教結合,形成統籌協調學校體育工作的領導體制,推進、監督、保障各項措施有效落實。
要不斷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保證中小學校的公用經費按一定的比例用於學校的體育工作,做到專項專用。要加強體育場館和體育設施的建設,充分利用學校富餘的教室改建成室內體育活動室,確保每所學校都有學生室內活動的場所,滿足學生活動的需求。
認真落實國家對體育課程的規定,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保證這一小時活動的量和質。學校可以按照「月月有主題、班班有團隊,人人有運動」的要求,定期組織體育競賽,這樣不但活躍校園氣氛,而且能夠提高同學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
政府應設立督查機制,作為學校考核的重要依據。若查實學校有削減、擠占體育課和活動課時間情況的,應對該校領導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罰,並形成長效機制。
3. 整合資源,進一步開展好中學生校外體育活動。
政府要認真落實《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統籌協調、因地制宜,加強公共體育設施特別是體育場地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要與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統籌考慮、綜合利用。公共體育場館和運動設施應免費或優惠向周邊學校和學生開放,學校體育場館在課余和節假日應向學生開放。
4、各方行動,積極落實「陽光體育運動」的要求。
除常規的全區綜合性學生體育運動會和各學校每年組織召開的春季或秋季運動會外,還可以將全區中學按區域劃分成幾個片,利用周末開展豐富多彩的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將競技性體育競賽和普及性體育活動有機結合;持續推進各學校結合傳統優勢項目組織以學校名字命名的各類杯賽,充分調動學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學生課外活動全覆蓋;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1~2項學校課程設置以外的體育技能,年中或年末由學校、社區搭建展示的平台,形成體育鍛煉的熱潮,也增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成就感。
4、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推進校本課程,切實提高體育課教學效益。
學校要鼓勵教師結合本校學生的年齡、性別和體質狀況,積極探索適應本校學生特點的體育教學與活動形式,編寫校本教材,突出以人為本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從單一的基礎型課程向既有基礎型又有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的方向發展,創出學校特色,打出學校品牌。
徐匯區可以發揮校本研修實驗區的優勢,加強區體育中心組及各塊組建設,積極開展教育教學實踐、反思等教研活動,強化專業引領,幫助學校和教師解決實際問題,不
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5、進一步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確保體育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教育局要繼續提升體育教師的師德水平、業務能力和學歷層次,採取多種措施培養體育名師,為優秀體育教師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鼓勵班主任和非體育學科的教師帶頭參加體育鍛煉,並參與指導學生開展各項體育活動。要科學合理地制定學校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工作服裝及津貼發放標准,逐步提高體育教師的戶外津貼。
鼓勵和引進優秀運動員或專業教練員經過教育專業培訓,發揮體育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優勢,到學校從事學校運動隊的帶教或課外活動的指導工作,提升學校體育教學的技能要求和種類要求。
6、建立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安全預防機制。
學校要對體育教師進行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對學生加強安全意識教育。加強體育場館、設施的維護管理,確保安全運行。
完善學校體育和校外體育活動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安全責任,完善安全措施。
建立和完善學生意外傷害保險制度,推行由政府購買意外傷害校方責任險的辦法,保護學校推進體育工作的積極性。
1、積極參加和承辦市級大聯賽活動
我們依託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積極承辦市級大聯賽的網球比賽、籃球比賽和橋牌比賽,在精心策劃和多方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我們按照競賽規程的要求,在普及與提高並重的原則下選拔學校代表隊參加市級學生體育大聯賽的復賽、決賽階段活動。以2007年為例:我們共有19所學校26支隊伍參加市大聯賽的各項比賽,取得13個一等獎,5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的優異成績,基本上達到了「人人有體育項目、班班有體育活動、校校有體育特色」這一目標。
2、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
我們堅持體育運動的廣泛性,要求學校因地制宜,面向全體學生,認真組織各類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
在多年的探索中,徐匯學校正逐步形成鮮明的體育文化。如:南模中學的學生人人了解籃球,人人學打籃球,班班開展籃球活動,從籃球發展到籃球現狀,從籃球時尚到籃球寶貝;在零陵中學,人人懂得擊劍,人人會擊劍,人人了解擊劍,擊劍已成為這所學校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匯師小學人人會做「京韻操」,在體育活動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向陽小學從校長到教師和學生,人人都會踢小足球,成為校園中一道亮麗風景。
3、廣泛開展區級體育大聯賽活動
我們廣泛地發動和組織校園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讓廣大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形成集體主義的團隊合作觀念,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學業任務,實現德智體的全面和諧發展。
徐匯區中小學生各類體育杯賽共計三十項,其中有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各類球類活動,還有健美操、橋牌、定向越野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聯賽活動。以07年為例,共有580校次,892支參賽隊伍,累計參賽18136人次,參與了體育比賽,平均每所學校參加四個項目比賽。
4、大力開發區本體育課程
學生學游泳是徐匯體育普及的一大特色,更是生命教育的輻射和延續。為了讓場館與學校、場館與學生、場館與家長之間建立起一座互通的橋梁,使游泳工作更上一層樓,我們和游泳館共同策劃研究,在統一教學規范的基礎上,強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真正做到教泳育人。
在小學普及游泳的基礎上,結合區情和學生特點,我們將進一步發展全區普及的體育特色項目:初中重點發展乒乓球項目,高中重點發展籃球項目;針對女生的身心特點,重點發展健美操項目。我們積極鼓勵學校創建特色項目,進一步加強體育特色學校的建設,在各校已有的學生特色活動基礎上,初步形成田徑、籃球、游泳、乒乓等「跑跳踢打」健身競技等特色項目系列,滿足不同學生的成長需求,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創新思維、實踐能力。
5、著力夯實學校體育工作
我們要求學校體育工作要嚴格按照「三課、兩操、兩活動」的目標落實體育課教學計劃,即各個年級每周安排3節體育課時,2節體育活動課時,每天安排廣播體操或健身操(不少於1遍)、眼保健操(不少於2遍);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各級各類學校在下午課後組織學生進行1小時集體體育鍛煉並將其列入教學計劃;開展普及性的體育活動,使每個學生至少掌握2項基本的體育技能。
針對學生年齡和身心需求的不同,我們要求體育課教學和體育活動要因材施教,對低年齡段學生要強調趣味性、集體性和安全性;對高年齡段學生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發展要求,增加課程內容的選擇性,強調活動的多樣性。要通過科學、有效地體育課教學和體育活動,促使廣大中小學生理解青春期體育鍛煉的作用,掌握基本的體育與健身知識、方法和技能,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自覺遵守體育健身行為准則,速度、耐力、靈敏和力量等體能指標有明顯提高,促進身體生長發育,提高健康水平。
三、隊伍建設
進一步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確保學校體育工作有序、有效開展,是提升廣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前提,而不斷提升體育教師的師德水平、業務能力和學歷層次,使教者教得其法,使學者學有所用,更是重要的關鍵。
我們通過構建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層面的培訓體系,准備用三年時間完成全區體育教師輪訓活動,並成立三年教齡以下青年體育教師研訓班;採取多種措施培養體育名師,為優秀體育教師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鼓勵班主任和非體育學科的教師帶頭參加體育鍛煉,並參與指導學生開展各項體育活動。
要把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真正落到實處,不走過場,並定期做評估工作,以評估促進改革,不斷完善學校體育管理工作機制。學校應把體育工作列為重要的議事日程,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強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徹底改變以考分和名次作為衡量學生唯一標準的錯誤傾向,真正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健全以套能激勵學生積極參加鍛煉的評價體系,不斷改革和完善體育考試制度,在重視技能考核的同時還要加大學生身體素質方面考試的比重,尤其是對當前許多學校開展選項課和俱樂部教學模式,顯得更為重要。
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的力度,要保證體育經費應有的投入,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如體育彩票、海外僑資以及省內名牌公司捐贈等,多渠道籌借學校體育經費,不斷完善學校體育館和體育器材設施。
建立一套完善的檢查與監督制度,切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要確保體育課程教學時數和足夠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必須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並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活動、運動訓練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為廣大中小學生強身健體創造良好的條件。
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家庭教育要培養子女主動的能力,學校體育教育要注意學生心裡、生理方面的特點,不斷探索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使學生參與具有一定負荷的運動項目,改善學生的心肺功能,努力提高耐力項目的教學效果。要防止教學手段的單一和枯燥無味的現象,講究聯系趣味教學,吸引廣大中小學生積極地參加耐力項目的鍛煉,不斷增強自身的耐力素質。
4.1加大《綱要》的宣傳力度。
《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有74.5%的中學生不了解。因此,學校要進行宣傳,體育教師應該利用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堂課和雨天教室室內課組織學生學習,並利用黑板報、宣傳窗每月出一期《綱要》的專刊,使「綱要」知識人人皆知。
4.2中學生的體育健康意識較強,但運動能力及參與意識較差。
根據《綱要》的要求,學生體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技能,使他們逐步形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無論為了獲得健康體質還是為了獲得健康心理,都要將體育鍛煉作為「不是別人要我練,而是為了健康自覺練」的高度自覺行動,牢固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把體育鍛煉放在人生發展的重要位置上。
4.3中學生鍛煉時間減少引起體質下降及整體素質的下降的現象應引起我們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要按照《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要求,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鍛煉時間。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並形成傳統,成立多種體育興趣小組,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帶動全體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鼓勵學生增加體育投入。
4.4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把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個性,為國家培養新型人才放在首位,讓素質教育在各校生根、開花、結果。
4.5學校環境差阻礙了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因此各級學校領導要重視體育場館的建設,教育行政部門應增加這方面的投入。學校也要在現有的條件下,以改造舊設施為重點,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則指導下進行擴建和改建,以適應學生的需要。
Ⅳ 我國教委頒布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是在多少年
現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印發給你們,請各主管部門轉發所屬高校。
《綱要》自2002年新學年開始先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經驗。2003年新學年開始在全國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見和建議請及時告我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已經施行《綱要》的學校即不再施行教體〔1992〕11號文件。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使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批准發布實行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精神,在總結高等學校體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特製定本綱要。
本綱要是國家對大學生在體育課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訂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
一、課程性質
第一條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
第二條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於身體活動並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課程目標
第三條基本目標
基本目標是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基本要求而確定的,分為五個領域目標。
運動參與目標: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並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編制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
運動技能目標: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處置方法。
身體健康目標:能測試和評價體質健康狀況,掌握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全面發展體能的知識與方法;能合理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體魄。
心理健康目標: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
社會適應目標: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第四條發展目標
發展目標是針對部分學有所長和有餘力的學生確定的,也可作為大多數學生的努力目標,分為五個領域目標。
運動參與目標: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能獨立制訂適用於自身需要的健身運動處方;具有較高的體育文化素養和觀賞水平。
運動技能目標:積極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發展自己的運動才能,在某個運動項目上達到或相當於國家等級運動員水平;能參加有挑戰性的野外活動和運動競賽。
身體健康目標:能選擇良好的運動環境,全面發展體能,提高自身科學鍛煉的能力,練就強健的體魄。
心理健康目標:在具有挑戰性的運動環境中表現出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社會適應目標: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動關心、積極參加社區體育事務。
三、課程設置
第五條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四個學期共計144學時)。修滿規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
第六條普通高等學校對三年級以上學生(包括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
四、課程結構
第七條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應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
第八條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別、班級建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運動實踐教學中注意滲透相關理論知識,並運用多種形式和現代教學手段,安排約10%的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約4學時),擴大體育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第九條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努力拓展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
第十條應把校運動隊及部分確有運動特長學生的專項運動訓練納入體育課程之中。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
五、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
第十一條確定體育課程內容的主要原則是:
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緊扣課程的主要目標,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出發點,同時重視課程內容的體育文化含量。
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地域、氣候、場館設施等不同情況確定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應力求豐富多彩,為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空間。要注意課程內容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實效性,並注意與中學體育課程內容的銜接。
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教學內容應與學科發展相適應,反映本學科的新進展、新成果。要以人為本,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既要考慮主動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所用,便於學生課外自學、自練。
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汲取世界優秀體育文化,體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
充分反映和體現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的內容和要求。
第十二條教學方法要講究個性化和多樣化,提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活動,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不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練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
六、課程建設與課程資源的開發
第十三條體育教師是課程教學的具體執行者和組織者。學校應當在上級行政部門核定的教師總編制內,按照體育課程教學計劃授課、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以及完成培養優秀體育人才訓練的任務,配備相應數量合格的體育教師。
第十四條體育教師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業務素養。學校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體育教師定期接受教育培訓,不斷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逐步提高學歷水平,從而提高體育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第十五條體育教師在強化培養人才職能的基礎上,逐步加強學校體育科學研究的職能和社會服務(含社區體育)的職能,開展經常性的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的研究,不斷推廣優秀教學成果。
第十六條學校應當按照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及有關規定進行規劃和建設,創造條件滿足體育課程的實際需要,採取措施延長體育場館、設施的開放時間,提高對各項體育設施的利用率。
第十七條要建立、健全體育課程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教師培養聘任制度;各類教學文件和教師、學生考核資料須歸檔立案;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管理系統;建立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的管理系統;逐步實現體育課程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和計算機網路化。
第十八條各校應根據本綱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大綱,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改革和試驗,加強教學過程式控制制,防止以改革之名行無政府主義之實的不良現象發生。根據體育課程的實際情況,為確保教學質量,課堂教學班人數一般以30人左右為宜。
第十九條體育課程教材的審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國高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統一規劃與組織。本著「一綱多本」的原則,博採眾長編寫高質量的教材。未經全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通過的體育課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選用,以杜絕質量低劣的教材進入課堂。
第二十條因時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如:充分利用校內外有體育特長的教師、班主任、校醫、家長、學生骨乾等,開發人力資源。
充分利用校內外的體育場館設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財力,開發體育設施資源。
做好現有運動項目的改造和對新興、傳統體育項目的利用,開發運動項目資源。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播、電視、網路等)獲取信息,不斷充實、更新課程內容。
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和節假日,開展家庭體育、社區體育、體育夏(冬)令營、體育節、郊遊等各種體育活動,開發課外和校外體育資源。
充分利用空氣、陽光、水、江、河、湖、海、沙灘、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條件,開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學與訓練,開發自然環境資源。
七、課程評價
第二十一條體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等三個方面。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定等方式進行。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教師的教學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教師業務素養(專業素質、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教學工作量)和課堂教學兩個方面,可通過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專家評議等方式進行。課程建設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課程結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建設、課程管理、師資配備與培訓、體育經費、場館設施以及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等,採用多元綜合評價的方式進行。評價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反應,重視社會有關方面的評價意見。
第二十二條體育課程建設的評價由教育部組織進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應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製定評價方案,定期表彰和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和成績優秀的單位。教育部在四年一次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進行全國性表彰和獎勵,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八、附則
第二十三條本綱要適用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普通高等學校體育類專業不適用本綱要。
Ⅵ 新課改下體育教學工作計劃有哪些
在新的體育課程改革下,體育課教些什麼,該怎樣教?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首要問題。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只有課程標准,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參考書,對於我們體育老師來說是一個考驗,也一個挑戰。一堂好課的標准在於教師如何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如何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學而不疲,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體育學習中,這是上好一節體育課的前提。因此,作為課改中的教師要加強教學和研究,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選擇、更新了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並結合本學校的特點,在體育課教學上大膽做一些新的嘗試。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為學生創設探索的空間
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讓想像插上翅膀,讓學生馳騁於想像的空間,無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創新的空間。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勵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是新課改下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1、教會學生思考與探索的方法
從問題入手,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讓學生去思考探究本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是我慣用的教學手法。如學習立定跳遠時,為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遠的技巧,我依次提出問題,青蛙、小兔、袋鼠、分別是怎樣跳的呢?給同學們去思考去嘗試。然後再讓他們進行比較分析,看看哪一種動物跳得遠一些,為什麼跳得遠?手臂向前向上的擺動是不是可以幫助身體向前向上跳躍呢?讓學生通過這些疑點不斷去嘗試練習、去思考和比較,對立定跳遠的技術要領和學習方法,將得到進一步了解和初步的掌握。所以說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探索成功的喜悅感和滿足感。
2、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傾斜。給學生有更多的思考時間和表現機會,凡是學生能觀察的就讓學生觀察,凡是學生能動手操作的就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人人動腦、動手、敢問、敢說,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通過體腦並用,自主探索,自主學練,認真總結,主動獲取知識。例如在魚躍前滾翻教學中,設計了如下問題:魚躍前滾翻與立定跳遠的起跳動作有什麼區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練習,去體驗,去領悟,去排難釋疑,從而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選擇性、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和學生的獨立人格,這是上好課的前提,也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最基本的態度,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於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思考,親身實踐。
二、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參與。
體育課要緊繞課程標准、教法靈活多變、氣氛生動活潑來設置。為滿足學生的個性追求,讓每一節課上得有聲有色,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學習是在玩中學、學中樂、樂中練、練中長知識。這一理念,圍繞這一理念,教師應採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法。例如:情境教學法。即為一堂課創設一個情境,讓每位學生都融入到課的游戲情境中去,使學生感覺到他們是在游戲而不是在上課。新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問題帶動興趣,以興趣解決問題。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為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了以下幾點做法。
1、通過教與學的改變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教學方式的改變。新課程標准並不是把傳統的都去掉,而是把發展學生放在第一位,在這一新理念的體育教學下,關注每一名學生的身體發育和學習需要。作為體育教師,必須緊緊圍繞新課改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這一主線來開展各種師生互動。為此,我們要盡量做好五要三不這一教學環節。五要即:要盡量提高學生教學活動的參與率;要盡量激發學生體育活動的興趣;要盡量把學生的眼光引向教材外那無邊無際的運動空間;要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片自由鍛煉的空間;要盡量寬容、對待學生在活動中出現的合理的挫折、失敗。三不即:不輕易否定學生;不挖苦、斥責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體育學習的快樂,這就是新課改下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與歸宿。
(2)、學習方式的改變。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差異等來構建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評和互評去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籃球原地及行進間運球》一課,教師的設計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同伴的合作、共同探討等方式去嘗試,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通過自己感悟、同伴的交流去逐步掌握《原地及行進間運球》的動作要領。真正掌握原地拍球,應拍球的什麼位置,球才能不斷彈起;向前、向後運球,手拍球又是什麼部位,才能實現前進、後退運球的技能。這種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學生活動的思維不僅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而且使學生產生了繼續學習的願望。同時,學生與同伴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學會了理解他人,學會了與人共處、協調與他人的關系,從而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能力。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
生喜歡體育課的情感。
2、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設計富有趣味性的游戲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完成某項任務或活動的動力。在設計活動時,要堅持趣味性原則尤其重要。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趣味,學生才會有興趣,才會積極參與。例如斗雞游戲活動,把游戲設計成學生喜歡的揉道的情景,學生們活動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否則枯燥的斗雞活動會令學生們感到乏味。又如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讓學生模仿兔子跳和蛙跳的動作進行練習,迎合學生的心理愛好,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在樂趣中掌握運動技能和鍛煉身體,逐漸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達到培養興趣、培養能力和開拓創造力的目的。
3、多用合理的語言與肢體動作給力予學生。
當學生們在活動中表現得出色時,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贊許、微笑、點頭、豎大拇指,這是對學生表示出一種有聲和無聲的賞識和贊揚,一兩句簡單的好或很棒、我很喜歡,都會使學生心理上和自己的努力上得到滿足。對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要經常對他們說:你能行、老師相信你是能成功的等語言進行激勵。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教師和學生間的關系,更有利於激勵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三、分層次培養,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考慮不同能力學生的不同需要和體能的差異。對課的設計,我們要改變過去傳統教學那種一刀切的做法,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對發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對那些體育基礎和運動能力較好的學生,我們要適當提高學習難度,讓他們玩得有樂趣,對那些動作發展較差的學生則降低動作學習要求,只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跳台階活動中,我們可以提供幾種不同高度的台階,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高度進行練習,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增加高度。教師只是起到引導、鼓勵、保護學生的作用。
四、做好教學評價和課後反思
體育課的教學評價,主要採取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與學生互評等方式進行。評價中,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能力發展為主要評價目標。通過教學評價,不僅有利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教師的工作提供了具體、准確的教學信息。更能激發
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主動的參與,還有利於提高學生自我評價和鍛煉學生
相互合作的能力,是每位教師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
而課後反思,同樣對每位體育教師今後的教學也是非常必要。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得說過: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所以說,教學反思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長期的體育教學實踐表明:很多體育教師在課的准備和設計方面較為重視,但在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和總結方面就做得很不夠,這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因此,作為體育教師,及時反思教學過程的成敗和得失,是積累教學經驗、拓寬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和創造性,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在新課改下的新的體會和嘗試,讓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抓住教改這一契機,探索出更多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新方法,新思路。
Ⅶ 如何把體育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
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並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原國家教委於1995年正式推出並開始實施我國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並組織全國部分院校的專家、學者就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問題進行研討,明確了改革方向。【1】2001年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已全面啟動,到2005年秋季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的學生原則都將進人新課程。此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改革,不僅僅課程名稱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體育課程的全新內涵全新理念。高等體育教育專業是培養體育師資的重要途,尤其在當今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其最大的市場是中小學體育師資,他(她)們是承擔體育教學、實現學校體育目標與功能的直接參與者,也關繫到全國數十萬所中小學2億多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因此,面對新課程如何適應未來體育教育教學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是高等體育教育專業必須面對的現實。[2]課程體系設置是影響人才培養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等體育教育專業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關鍵。為此,筆者對我院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在校學生,結合專家、學者、一線體育教師的訪談和查閱相關資料,擬對我院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設置方面作以現狀調查,為進一步深化我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