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讓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指導與支
教師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指導策略
摘要: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一項至關重要的環節,它是教師按照幼兒發展目標和幼兒興趣為依據,為幼兒積極創設一個多樣化、多功能、多色彩的環境,讓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區域和內容,按照自己的意願與材料、同伴等進行充分的互動,從而發展各方面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活動形式。
關鍵詞:幼兒園 區域活動 教師指導
一、建立活動區游戲常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生活常規並執行[1]。幼兒游戲也應建立必要的常規。良好的常規保證了良好的班級活動秩序,既能給幼兒自主活動的空間,又能有一定的要求約束幼兒的行為,有利於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幼兒自律能力的發展。
1。 師幼共同協商制訂區域活動規則
活動中需要幼兒遵守哪些規則,應該怎麼做,在活動前,可以採取教師和幼兒共同商討的方式,讓幼兒做到心中有數。例如:「10多個小朋友想玩花片,但花片沒那麼多,小朋友就搶花片,撒了一地,這樣做對嗎?應該怎麼辦?」講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幼兒討論,小朋友們商討出了:若一個區里人太多時,要懂得協商,謙讓,輪流玩」「活動中不爭搶玩具」「玩具掉到地上要及時撿起來」等;「要玩區域活動的時候,小朋友把小椅子拖來拖去,發出很大的聲音,對嗎?以後應該怎麼做?」小朋友通過討論,就知道「活動中應該做到三輕:說話輕、走路輕、取放東西輕。」又如平時發現小組長收拾玩具時動作很慢,把這個問題也提出來和小朋友一起商量,就討論出了「收拾玩具時全班小朋友一起動手,收拾時動作要又輕又快」。規則便在試誤中不斷形成。在每次活動前,教師要將上一次活動需要注意的問題強調一下,幼兒明確了活動的要求,加上教師的指導,幼兒就能進一步地調節自己的行為。
2。 區域活動規則制定指導要點
(1)選擇活動區
指導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想要玩的游戲,開始活動。鼓勵幼兒盡量選 擇不同的區域,嘗試不同的活動。選區時如果遇到自己想玩的那個區域人數已滿,那就先到別的活動區域里進行游戲,等人少時再去玩。鼓勵幼兒遇到困難最好先自己想辦法解決,等到解決不了再向教師求助。
(2)更換活動區
指導幼兒想要到其他活動區活動時,可以先觀察該區域中人數是否已滿,如果是的話,就嘗試與那個區的幼兒商量,是否可以交換輪流玩游戲活動。但教師必須指導幼兒在去進行下一個區域活動時,必須把上一個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收拾整理整齊。
(3)活動過程中
指導幼兒在活動區活動時要盡量保持安靜。碰到要交流的問題時再和同伴輕聲討論。並且,規定不能將材料四處亂放,或者帶到其他的區域里。當在進行游戲時製造了一些垃圾,也必須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4)活動結束後
當區域活動結束後指導幼兒要記得把操作材料收拾整理好,整理時也要細心。在區域里做成的作品等可以請問老師,放在相應地方,以供教師向幼兒講解評價和供其他幼兒觀察、欣賞。
二、仔細觀察,尋找適時機會介入指導
觀察是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前提,是活動准備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隨機應變能力,適時正確地介入幼兒的活動中。教師的觀察也是有邏輯,有目標的[2]。
1。 放棄時
在區域活動中,每當幼兒玩游戲時出現問題,不同的幼兒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有的幼兒會自己想出辦法來解決,有的幼兒則會向同伴求助,一起來解決問題,而有的幼兒就會因找不到方法而放棄繼續游戲,那此時就需要教師來進行干預,幫助幼兒解決問題,繼續活動,從而獲得提高。
例如,在幼兒園看到的一個例子,因為「找影子娃娃」是新游戲,大多數幼兒還是沒有掌握這個玩具的正確玩法。主班教師發現強強一個人坐在位子上,一會翻弄著盒子里的小卡片,一會看看盒子蓋上的樣本娃娃,過了很久還是不知道如何玩,看看其他的同伴在玩別的,正想放棄時,教師就走過去,開始耐心地一邊向強強講解這個游戲的玩法,一邊演示給他看,強強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這個游戲的玩法。
2。 爭執時
處於這一階段的幼兒,正是自我意識飛速發展的時候,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區域活動中,在幼兒之間的交往中常常會出現爭執。在「康康醫院」中,需要一名護士,一名醫生。婷婷和芳芳都想做醫生,就一直在爭吵,這時主班教師就走過去讓畫畫相對好一些的婷婷當醫生,並告訴芳芳說,這次先讓婷婷當醫生,她需要你的幫助,你能做她的護士嗎?等下次你們倆再換一下,互相幫助,可以嗎?這樣一個小爭執就被教師有智慧地解決了。這就啟示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友好互動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在游戲中培養友好、互助、合作的優秀品質。
3。 求助時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常常會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當幼兒遇到問題向教師求助時,教師要仔細進行分析是否幫助,如何幫助。讓幼兒自己再想想,嘗試找出解決方法,幫助幼兒挑戰自己;或是將這個問題在集體談話時提出來,讓所有的幼兒一起進行討論,得出解決方案;或是讓幼兒回家問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家長一起探索,可以綜合考慮採取不同的方式應對幼兒提出的問題。
三、靈活分析,有效支持與引導幼兒游戲
1。 巧用情境性語言,優化幼兒游戲進程
在區域游戲中,幼兒常常會遇到問題,當教師參與到活動中時,要講究介入的技巧性。在指導的過程中,要加強指導語的有效性、趣味性[3]。指導小班時可以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去啟發、引導幼兒參與活動;指導大班幼兒時要注意用建議性的語言來引導幼兒。例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分別扮演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的幾名幼兒各自玩各自對的,毫無交流,教師可以說,我來你們家做客了,這樣引導他們一起招待自己,進行互動。
2。 適度等待,讓幼兒自由探索
在區域活動中,一看到幼兒出現問題時,絕大多數的教師就會立馬直接介入幼兒,從而限制了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相信他們可以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可以在旁邊再看一看,等一等,只在孩子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忙時再指導,這樣,比我們直接指導更利於幼兒的發展。
3。 為師幼、幼兒間互動創造機會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為使幼兒能夠自主探索、體驗、發展,要依據幼兒不同的活動情況進行不斷地分析、調整自己的指導行為,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機會教育幼兒。平時在一些角色表演,科學製作等活動中,也可以讓幼兒互動,讓幼兒來教幼兒,來影響幼兒。例如,在唱歌時,讓孩子做小老師,教其他孩子。
四、進行恰當到位的評價
活動評價是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每次區域活動結束後,教師要及時有針對地對活動進行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也可以是幼兒自己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就是讓師生一起了解自己的表現,一起反思,改進並調整。
1。 鼓勵幼兒對活動做評價
教師要在活動中敏銳地抓住有教育價值的認知沖突作為問題,將部分幼兒的問題放大到集體談話內容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交流,參與評價。這樣更好地增加幼兒獲得經驗,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展。
2。 教師對活動進行評價
在評價這一環節中,教師發揮著主要的作用。評價活動可以採取集體、小組和個別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把極具教育價值的問題放在集體談話中與全體幼兒進行探討;屬於個別幼兒的問題可以單獨或小范圍地選擇具有同樣問題的幼兒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林華。「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的實踐和探索」的行動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11(1)。
[3]李娜。淺談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指導作用[J]。科技風,2011(7)2015.03
⑵ 如何有效地開展幼兒園區角活動教研活動教案
目錄
一、區角活動的內涵
二、區角活動的意義
(一)有利幼兒園自主參與活動,自發地學習
(二)有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為孩子適應社會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四)有利於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五)有利於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從而開發幼兒的智力
三、區角活動存在誤區
四、區角活動的開展策略與利用
(一)老師區角活動位置安排合理、科學
(二)為幼兒提供有選擇性且豐富的可操作材料
(三)教師成為幼兒在區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四)教師要讓區角活動與主題活動相結合
(五)教師對幼兒進行針對性、有效性的合理評價、
有效開展區角活動是幼兒教師必須掌握的一種教育技能,是個值得廣大教師深入研究的教研課題。是我們現在普遍採用的一種活動形式,區角活動既是幼兒的游戲活動,也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為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讓幼兒在自由、自主的游戲活動中得到充分滿足,獲得知識、技能的提高,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和社會交往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區角活動的有效開展優勢,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投放相應的操作材料,加以細心的觀察、適當的指導,合理的評價,為幼兒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幼兒主動地進行操作、探索,與同伴、教師交流,促進幼兒全方位的發展。
關鍵詞:區角活動 有效開展 利用 發展
區角活動的開展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其潛在的教育促價值在不斷地被發現,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教育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因此,區角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以游戲為主的基本活動形式,關注個別差異,是能夠充分滿足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習與發展,在學習中快樂健康成長。
幼兒在游戲中,自然產生著對外界的認識和改造,他們知道了他們玩耍的各種特性,在玩區角活動的過程中,他們的認識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教育,意志得到鍛煉,性格得到培養,社會性得到發展。
一、區角活動的內涵
區角活動又稱活動區活動,區域活動,其主要特徵就是"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劃分一些區域,如科學區、建構區、角色區、美工區、圖書區等,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操作,操作和交往的活動。在區角活動中,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活動內容,滿足幼兒個性化的需要,在自由、寬松、和諧、愉快的環境,他們不斷地進行探索性學習,獲得成功和快樂。在與同伴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增加了對同伴的了解,提高了幼兒交往的能力,增強了社會性的發展。
二、區角活動的意見
區角活動既要稱為課程,又可作為方法。作為課程,它有自己的獨特的學習內容,作為方法它既可運用於種領域教學,又可用了游戲,是介子教學與游戲之間適用性極強的教育手段。活動區角大致地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習性區角,一類是游戲性區角。在幼兒園主要的學習形式是集體教學,它是在同一時間給全班幼兒學習同一內容,不易照顧到個體發展,而在區角活動中,就能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滿足每們幼兒學習需求;游戲性區角,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活動區角,增強幼兒游戲的自主性,使幼兒園的游戲常態化。
(一)區角活角有利於促進幼兒自主參與活動、自發地學習
區角活動多類屬於自選活動,幼兒根據自己當時的興趣和意願,自由選擇區角,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幼兒在區角里可以自由地選擇擺弄、操作、探索,通過實踐積累自己的經驗,總結自己的感受,使幼兒體會到更多的成功感和愉悅感,有益於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此外,區角活動還具有獨特的時間和空間特性,在時間上,允許每個幼兒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參與活動,既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多種學習材料和內容,也可以將同樣的學習材料和內容分若干個活動操作,促進幼兒自發地學習。在空間上,允許每個幼兒在相關聯的區角內任意走動、自主選擇區角,如在"娃娃家"區角,因角色需要,教師指導,幼兒可以去"銀行"區角取錢,邂逅去"商店"區角買衣服,回家"向寶寶"展示所買的漂亮衣服,促進幼兒學習更多的知識。
(二)區角活動有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區角活動里,幼兒興趣濃厚,他們更容易專注於活動,培養了幼兒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智力潛能也容易得到極大的開發,為避免活動區成為幼兒隨意遊玩的場所,必定有活動的地方就有活動規則,規則一旦制定,就會要求幼兒遵守,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促進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區角活動結束時收拾,整理材料,要求幼兒材料要分類、有序擺放,各自回自己的"家",不可胡亂收拾、隨意擺放,也可培養幼兒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⑶ 教師如何在區域游戲中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觀察(轉載)
教師在指導區域活動時,首先應對幼兒想做什麼,怎樣做和幼兒有可能怎樣做要有心理准備:其次觀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導在後,通過觀察理解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並對幼兒的活動水平做出正確的診斷,在此基礎上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構想,並促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並能根據觀察結果調整區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適合幼兒的水平、興趣和需要。 活動區域中,首先要相信孩子,通過觀察,我們看到幼兒並不是一些沒有能力的弱小群體,而是一群非常能幹、富有創造性的小主人。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早已是眾所周知的口號。因此,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成為幼兒的好朋友、好夥伴,與他們平等相待,將教師是授者的角色轉向幼兒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 一、在觀察的基礎上,調整對不同層次幼兒的指導行為。 由於每個孩子的發展進程與發展速度是各不相同,因此我們老師應耐心而深入的觀察,准確地把握兒童的強項和弱項、優點和缺點,確定符合兒童的最近發展區。這為教師的教育行為與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保證。教師與兒童之間這種積極關系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礎。 二、在幼兒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活動、了解當前幼兒已有的經驗是什麼,觀察幼兒對什麼感興趣,考慮教師應在哪方面給予幫助。特別是幼兒在活動時,教師不能急於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戲水平做標准去要求幼兒。幼兒在游戲中應有自由選擇與自主決定的權力與可能。教師要認識到游戲過程是幼兒探索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觀察必須學會忍耐和少干預。教師不能急於求成,要學會觀察等待,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言談舉止,先觀察再指導或多與處理好游戲中主客體關系,給幼兒自由選擇與自己決定的權利。 三、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要加強指導語的藝術性。小班突出直觀性、趣味性,因為小班幼兒年齡小,理解語意的能力差,這時就要求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語言去啟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中班應採取啟發誘導的語言,中班幼兒語言有了一定的發展,理解語意的能力由逐漸增強了。與小班幼兒相比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交往意識,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就要運用帶有啟發性、建議性的語言來指導引導孩子們,主動地去參與活動。大班應趨於理性的指導。大班幼兒在理解分析問題上都有了一定的經驗。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這樣教師在拋給孩子們的指導語要趨於理性,使幼兒從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做一個合格的觀察者和指導者是一切教學活動得以有效實施的基礎,而如何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觀察是真正做到兒童是活動的主體的關鍵。區域活動的觀察指導是一種極富靈活性、創造性的工作。在活動中,我們教師還需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不斷分析、調整和反思,以便更好的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主探索、體驗、學習和發展。
⑷ 玩區域游戲對幼兒的要求和教師的指導有哪些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自由選擇、自發探索的自主活動,為幼兒們所喜歡。在活動中,幼兒們通過持續不斷地實踐與環境相互作用,培養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師生關系與集體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在互動上有所區別,區域活動是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中心的一種師生互動過程,教師的指導更多是非正式的、隱性的和機動靈活的。對3至6歲的兒童來講,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方法應更多地選擇那些結構性低、非正式的活動。雖然很多幼兒園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意識到了這點,但在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困惑。本文將著重探討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效指導的策略。 一、關注學習過程,把握介入指導的最佳時機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主活動,教師要著眼於幼兒的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信任幼兒,為幼兒主動學習創造所需的環境和條件。只有當幼兒確實因自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難以繼續進行探索活動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這種適度的支持對獲得活動的預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原則過多支持,也只會助長其被動依賴心理,壓抑其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關注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了解幼兒面臨的各種困難,善於區分出其中哪些困難該由幼兒自己獨立解決,哪些困難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從而及時把握介入的最佳時機,有針對性地給予一個心理與能力的支點,使其能依託這一支點,順利地越過困難,沿既定方向繼續探索前行。例如,區域活動中幼兒玩磁鐵,教師提供了許多相關的操作材料,如各種大小的磁鐵及多種磁性物和非磁性物,想讓幼兒在操作和爭論中獲得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教師又考慮在投放的材料中如何設置一些問題,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屬性。如提供操作材料:筷子、鑷子、調羹和磁鐵以及一盤混有大頭針的豆子,讓幼兒探索用什麼工具能較快地取出大頭針。當幼兒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又及時為幼兒提供新的材料(回形針),並提出新的探索要求,即怎樣從礦泉水瓶中一下子取出所有回形針。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需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瓶中的回形針先要連成一體;二是用磁鐵將此連成一體的回形針同時吸出。這一新任務顯然更具有挑戰性,也有一定趣味性。當幼兒用磁鐵將礦泉水瓶中已串聯好的回形針往瓶口方向吸,始終無法將回形針吸出瓶身而感到無助時,教師用一句「你再試試看,沿著瓶子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針才不會掉下來」的話來點撥,讓幼兒變換思維角度,再進行嘗試,很快幼兒找到了解決辦法。當幼兒經歷多次曲折,終未達到目的而失去信心時,教師對其講了一句:「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這句話無疑給了他們一種希望,並使其重拾起信心。同時,教師還為其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所必須的材料(大小不 一、各種形狀的磁鐵)。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又回來繼續解決原先的問題,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二、掌握觀察方法,針對特點確定相應的指導策略 在區域活動過程指導中,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想來選定內容,構想過程,忽視了幼兒的需要,導致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兒童的發展特點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個基本依據,要教育好兒童,必須首先了解兒童,而觀察幼兒是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教師在觀察時要注意做到靜心、細心與耐心。靜心是盡量不打攪幼兒自然的行為過程,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細心是注意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的有意義信息和其發生的時間、背景等,根據需要作一定的記錄;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費時間,觀察有時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後才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小班幼兒玩拼圖:紅紅小朋友先把五塊拼圖從底板上全部取出放在地毯上,然後見她拿起一間小房子,仔細看了看,再用眼睛在板上來回尋找著,直至確定找准後才放入,就這樣依次把五間小房子准確無誤地嵌入,整個過程僅用了8分鍾;麗麗小朋友也拿起一間小房子,看也不看,直接准備放入左邊第一個空隙內,可是卻放不進,再移到第二個,還是放不進,再往下移,直至第四個才正好嵌入,她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接著又拿起另一間小房子,還是從頭開始,依次在底板上一個個地放,最終也全部完成了,前後用了12分鍾;東東小朋友他把拼板的底板放倒了,也就是房子的屋頂朝下,他拿起一間房子,試圖放入第一空隙,發現嵌不進,可還是拚命使勁往裡按,最終當然是沒有成功。以上幾個案例說明: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存在著差異。對於紅紅小朋友在拼圖中表現出思考型的認知特質,如果材料沒有新的要求,一味地只是重復已有的經驗,那麼就會變成機械的操作,幼兒只能得到機能性的快樂,在認知上得不到什麼提高。與紅紅同樣完成任務的麗麗卻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沖動型認識風格,對這類兒童的指導要讓其學會注意觀察認知對象的細節,並在回答問題之前,對各種可能的答案進行檢驗。所以,如果單純提醒她慢一點,並無多少幫助,他們可能更需要一些注意視覺刺激和策略的具體提示,如「看一看,能不能直接找到它的家」等。而東東與前面兩個幼兒比,明顯存在能力水平上的差異,如果面對他的困難熟視無睹,不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幫助,他就可能會因對活動失去興趣而放棄。當然,指導的重點應是提升其空間方位的知覺水平,如提供一些突出幾何圖形特徵的拼圖材料,加強方法上的引導。 幼兒學習操作中表現出的個體認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僅有水平的差異,還有方式的差異,教育的策略也要因此而有所不同。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只有充分觀察,了解幼兒,按幼兒不同特點確定相應指導策略,教育指導才有更好的針對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適應,滿足幼兒的發現需要。 三、因勢利導,促進幼兒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 區域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幼兒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更重要是要讓幼兒經過這一歷程,促成其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這是根本的目的。因此,在指導中,教師要對幼兒任何自主活動的願望與努力都應給予充分、積極的支持(包括環境創設及材料的准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提出建議——「做好玩的棋」,經過討論後,誕生了「探險棋」、「旅遊棋」還有「交通棋」等等。這里每一幅棋都是幼兒在運用了腦中的知識,在反復理解棋類活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而製作完成的。這一示例說明,幼兒在自主活動過程中,不僅自主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各種動手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領會了各種材料的特性、各種活動器具的規格、製作方法及材料與器具的聯系等,收到了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四、關注但不介入,提供幼兒相互交流學習的空間 在幼兒區域性活動中,幼兒不僅與教師和環境產生互動關系,而且幼兒間也發生著各種互動交流,有益於幼兒的自我成長。例如在建構區域活動中,肖宇小朋友雖愛學習,但在插圓形時仍然感到困難,一旁的強強便善意指出他的錯誤並要直接幫他插,而肖宇卻執意要自己來,熱心的軍軍只好不時地提醒他。這時教師應採取的指導策略是關注但不介入。因為幼兒間由於彼此間的平等地位關系容易使他們可以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在這樣的交流中幼兒既隨意又保持著自己的立場,而且幼兒間交流所用的語言是彼此間最能理解的語言。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區域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助長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師此時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沉默,通過沉默而使幼兒充分地互相交流。從這意義上說,教師有時採用的不作為的策略實際上是對幼兒最大的支持。對幼兒的支持並不意味著教師每次都必須親力而為,有時也可保持沉默,讓幼兒相互交流,解決問題。 五、有機整合,實現教學與發展的最佳效益
⑸ 淺談區角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與指導如何有效
幼兒園的區角活動在幼兒教育中越來越體現出了它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性,開展區角活動的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幼兒園區角活動已成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種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形式。教師在活動中應該如何指導活動,最大程度的發揮區角活動的意義作用,跳出形式化、虛空化,如何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呢?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區角活動?
區角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的活動。區角活動是"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幼兒自尊心和自信心"最有效的措施。在體現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幼兒的操作能力、探索能力上,區角活動具有明顯優勢。區角活動教育價值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只有針對區角活動各環節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指導策略,三環節並重,才能促進區角活動的順利開展,有效地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教師在區角活動中應該擔當怎樣的角色呢?《指南》中有明確的定義,在區角活動創設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尊重幼兒,要准確定位教師的角色,做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在活動中,我們的重心應該是培養孩子去感受和在乎活動的愉悅,而不要去刻意的獎勵,而忽視了活動的本質。例如,在孩子自主的去做一件本該承擔的事情時,例如,孩子撿起不小心掉下來的毛巾,或幫助老師疊被子,甚至因為吃飯乖而因此給予孩子行為的肯定,並且獎勵一朵紅花,以後孩子就會將做事的出發點由自我內心的愉悅感,由一種責任感,自律性的滿足感而指向了物質的獎勵上,這樣的教育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在區角活動中,教師應該強調自主性,讓幼兒去自主的選擇,自主的參與其中,並從內心去感受參與的愉悅性。在發展幼兒的自主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作用,這里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而教師應該怎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其指導作用呢?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材料的投放上,材料的投放要體現科學性、實用性,並能夠結合本地的地域特點投放一些有地域特色而且幼兒又熟悉的材料便於幼兒選擇,但也不能為了求新求異而不考慮使用的合理性,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的重要性。在活動中教師需要適時的觀察幼兒每一次活動的表現,並進行科學的評估,根據幼兒的表現進行材料投放的調整和增減,例如,角色扮演區,中班幼兒在熟悉了餐廳玩具的使用後,可以逐漸的投放一些真實的食材來供給幼兒進行操作,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
其次,教師的介入指導要適時,只有當幼兒確實因本身經驗能力局限,探索活動難以繼續時才給予一定的支持。孩子們自由選擇、自主活動,老師適時適度的給與支持、幫助和引導。整個活動中,讓孩子們真正做區角的主人,切實發揮區角活動的教育價值。
但在區角活動中,幼兒的偏區一直是困擾教師的一個問題,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在區角活動中給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能動性,但這會讓孩子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進行活動,也就造成了孩子偏區的情況,但是教師又不能過多的干預孩子的自主性,強迫孩子去參與活動,這就形成了矛盾,要如何改變並打破這一矛盾了?可以在區角活動進行到一定的時期後採取一定的輪流形式,讓幼兒在各個區角進行輪流活動,進行交換。教師以游戲方式將幼兒分組,然後以抽簽的方式讓幼兒抽取所參加活動的區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活動,就可以打破幼兒的偏區現象。但要從根本真正改變偏區現象,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並探索發現個別幼兒偏區的原因,找到偏區的症結,是因為材料投放不充分,還是因為孩子生活經驗不足,或者是因為孩子興趣愛好指向造成的,找到原因以後從本質去擊破從而改變偏區的現象。這里又體現了教師間接干預的重要性。
集體教學中很難以實現孩子的自主探索,通過分區自由活動讓孩子主動的去探索,在不斷的嘗試中去實現探索,發現。因為孩子年齡和生活經驗也局限了孩子的探索行為,在活動中,主要表現在情景動作單一,在看到這樣的情況時,教師不能生硬的去教孩子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游戲,而應該仔細的分析尋找造成的原因:是生活經驗不足或者是未被激活?還是材料投放單一了?找到原因以後就要對症去解決,是因為材料投放的原因,那很好解決,要有針對的投放相關的材料。如果是生活經驗造成的,那就要有意識的豐富生活經驗,可以通過提示、積累、談話、激發、分享交流等方法來激活原有的生活經驗。例如,孩子在扮娃娃家的時候,只會抱著娃娃扮媽媽,哄娃娃睡覺、給娃娃唱歌。在觀察到這一現象時,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組織一次談話活動,通過談話、討論來激發幼兒的生活經驗,幫助孩子積累經驗,並將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活動中去,在游戲中更好的去探索發現。有時引導不需要過於刻意,教師以一個游戲者的身份參與到游戲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其活動會更有效。在娃娃家教師可以扮演另一位媽媽,可以與"小媽媽"交談:"你給寶寶吃的什麼奶粉?生病了都找誰看病啊?"邊談邊給自己的寶寶喂吃的,還可以招呼餐廳的服務員過來服務,把自己想要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演示一遍,孩子通過觀察通過模仿就會激發出生活的經驗,從而豐富活動內容。
作為教師在區角活動中一定要時刻提高警惕,分析確定指導是否有必要,要多看少動,要進行觀察、判斷,理性的分析其活動意義,要去當一個觀察者、參與者,而不當游戲的破壞者。只有孩子在活動中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教師才有必要去干預:當孩子長時間的游離在游戲活動外時,教師應該引起關注,並進行干預;當孩子長時間的重復簡單、單一的動作時也需要去進行干預,讓孩子打破這樣的單一重復;還有就是孩子在游戲中出現了違規行為、或者嚴重的破壞性行為時,教師就必須加以干預和制止了。
區角活動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越來越體現出其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但區角活動並不是簡單分區活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動性並不是滋養懶惰的教師,而是需要教師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發現,才能夠真正有效的開展區角活動,以《指南》為背景,最終實現其目的。
⑹ 如何提高教師在區角活動中的觀察,分析,指導能力
什麼是觀察?觀察就是透過教師的感官、知覺了解兒童的歷程,也是教師針對某一位或某一群兒童的行為採取包括看、聽、問、思考等方式,收集兒童資料的過程,更是教師用「心」感受和體會兒童的行為背後的真相。教師只有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游戲進行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
(一)觀察方法
1、全面觀察——巡視。幼兒在區角活動時,教師要通過巡視,注意孩子會選嗎?有困難嗎?結束前再巡視一次,共2—3次。
2、重點觀察——看內容。教師可跟蹤一個區角的幼兒觀察他們在操作時遇到了哪些問題,並且幫助他們一起解決問題。
3、個別觀察——看人。對於你要觀察的個別小朋友,教師應觀察在先,指導在後。看看他是否能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不要操之過急。大班孩子在觀察室不要輕易打擾他,因為他們可能正在認真地建構著牟陽東西,你對他的關注可能會影響到他。而小班幼兒則需要教師一次次進入游戲中,幫助他們順利進行游戲活動。
(二)記錄與分析
在觀察和指導的基礎上,做好及時的案例記錄和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反思和調整是尤為重要的。環境創設是否適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調整;游戲中的介入行為是否及時、適時,對幼兒的游戲是否有推動作用。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有沒有什麼變化;游戲中需要幼兒積累怎樣的經驗,幼兒是否已經具備;幼兒在游戲中的交往、合作等達到怎樣的水平,還存在什麼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和調整的記錄才能體現觀察和指導的價值,幫助我們不斷發現游戲的價值,促進幼兒在這樣的自主游戲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分析講評
什麼是區角活動的講評呢?所謂區角活動的講評是指教師在觀察幼兒區角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就開展的區角活動進行講述、討論、分析,幫助幼兒整理獲得的零散經驗,引導幼兒修正錯誤的經驗,讓幼兒分享成功的經驗並找出存在的問題,從而為下一次區角活動的開展作好材料、經驗等方面的准備。
然而,在活動講評時,我們往往對講評的認識不夠,講評都以教師為主,讓幼兒被動地答應或靜靜地聽教師講評,比如教師會問:「今天你幹了些什麼?」「你是怎麼做的?」「感覺怎麼樣呀?」這時會有一個孩子說「我今天用橡皮泥搓了湯圓」,而再問到其他的孩子時,他們就會跟著照搬模仿,2、3個孩子雷同之後教師就會給予肯定,有的還會給予五角星獎勵。或者教師會對幼兒在活動中外在的表現作總結性的發言,面面俱到並指出存在的問題,同時以成人的方式告訴幼兒應該怎樣做,過分地追求活動的教育功能,而沒有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違背了區角活動自主性、愉快性的特點。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評價應自然地伴隨著整個教育過程進行」、「幼兒的行為表現和發展變化具有重要的評價意義」,只有我們有效做到了從孩子的興趣需要出發,在評價過程中更側重於活動的過程,側重於孩子在想什麼、在說什麼、在做什麼,並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孩子們的自主性。
⑺ 教師在主題活動中區域游戲指導的方式策略有哪些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如何進行觀察記錄
一、 研究背景
區域活動是幼兒學習、探索、不斷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輕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充分滿足孩子們的發展要求,深受他們的喜愛。但是在孩子們參與區域活動的過程當中,務必會發生種種狀況,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介入、採用合理的指導方法,以保證探索活動繼續下去。本學期以行動研究法、案例法為研究的主要方法,結合實際,開展了以主題活動背景下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教師的觀察指導以及區角活動的評價形式為專題的研究,把這些作為進一步深化主題背景下的區角活動目標,使區域活動在主題背景下建構和開展,更好地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以下是我們課題組在這個學期中開展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的一點做法。
二、研究策略
針對幼兒個性化特徵指導的策略。
首先,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對較特殊的幼兒進行跟蹤指導。對興趣單一的幼兒進行個別交談。
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在同一活動區里教師提供的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不但應考慮到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還應考慮區域設置的教育目標,做到材料提供的層層遞進。
再次,根據小中大班的年齡特徵,適當的安排游戲內容和教學內容。
通過小課題研究,教師能夠對幼兒進行合理的觀察與指導,使幼兒區域活動教育效果的達到最優。
三、本學期研究重點
1、繼續進一步完善區域活動環境,包括活動空間和活動材料的選擇投放。
2、在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與指導策略以及如何把握教師介入指導的時機。
3、關注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4、重視活動的交流評價。
四、研究步驟與措施
1.強化理論學習,刷新教育理念。本學期組織教師學習《幼兒園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幼兒園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游戲中教師的觀察與有效指導》,採取個人研讀、組內討論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繼續進一步領悟其中精神。
2.加強主題前審議活動。本學期我們加強了主題前審議的管理。注重審議過程,做好相應的記錄。主題前審議時,我們主要圍繞主題目標、主要活動安排、環境與資源、區域活動設置、區域活動材料准備等方面對主題進行全面審議,對不夠合理的地方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不斷優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3、開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體備課研討。本學期初我們課題組通過觀摩發現了部分主題的區角內容的材料還存在目標過於單一,缺乏與主題階段目標吻合和缺乏層次性,我們課題組決定開展「一案三步」互助式集體備課研討,第一步,研討主題性區域設置及材料提供,第二步,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實施;第三步,觀摩區域活動開展過程;選擇案例分析。希望通過這三步走的實施,把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開展做得更扎實。為此我們以個主題目標、階段目標、主題內容為藍本,對各區角活動的預設進行了集體備課活動。首先我們在認真學習、把握主題目標和各年齡段幼兒發展目標的基礎上,課題組教師進行自備,其次以匯報的形式交流(主要是圍繞區角材料的設計、區角活動材料各階段的投放與活動的重難點展開),再次根據研討的結果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修改。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區角活動前的一切准備工作,做到心中藏有目標並認真組織實施。最後加強教學溝通,課題組教師相互觀摩區角活動的開展,探討開展過程中的問題,從而逐漸更新教育觀念,拓展教育思路,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4.開展觀摩活動,促進專業成長。如果說,學習理論、剖析案例是教師廣泛吸納各種新信息,初步整合、建構自己的「有關區域活動教育理念」的過程的話,那麼,觀摩研討則是教師形成新的區域教學能力的過程,是在學習借鑒他人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的過程。為此,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圍繞區角活動材料的投放和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評價進行了觀摩研討活動,在交流活動中,大家暢所欲言,中肯地提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使執教者獲得了更多的啟發和新的靈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收獲頗多,對提升自己業務水平有了很大的幫助。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改變了教師們的傳統思維方式,還用新的理念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體驗到了大膽嘗試、研究的成功感;培養了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同時,我們做好每次研討活動資料的梳理與整理工作,做到有內容,有記錄。
5、以優秀「案例」為載體,開展研討活動。 課題組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每位老師總結自己在實踐中介入指導和交流評價的優秀案例,並展開研討——研活動的價值點;有效的指導方法和策略的運用;怎樣把握介入的時機;師幼互動等。並結合案例談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你在這活動中該怎麼處理?教師們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策略,在分享交流的同時促進了專業成長。
五、研究的成效
對教師而言:
1.強化了教師的角色意識。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關系由原來的教與學的關系轉變成合作夥伴關系,在教育過程中開始學會觀察兒童、了解兒童,對自身的教育行為進行理性的思考。活動中,教師尊重幼兒的各種做法和想法,把指導的重點放在了觀察和把握孩子的發展上,並在此基礎上有依據地進行指導。同時,通過師生「對話」,逐漸形成兩者之間的理解、溝通、互信、尊重、融洽的良好氛圍,繼而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2、學會有目的地組織評價活動。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教師們開始重視區角活動的交流和評價。她們根據每個區角活動目標的制定能靈活的、有目的地去選擇相應的評價方法,在評價活動中課題組的老師們常常會使用以下一些方法:
(1)激發孩子對多種活動內容的興趣。通常孩子在選擇區域時,很容易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事物的外形、顏色、聲音等,這很容易使孩子在一個地方或固定區域中,興趣單一。所以老師要像做「廣告」一樣,充分利用交流評價來把區域內容「推銷」出去,使幼兒關注未涉及的活動區域,進一步誘發孩子的內部動機。比如在主題活動「我喜歡的昆蟲」中,老師在交流評價時展示了一名幼兒的噴畫作品,幼兒從畫的效果中對作畫的方式感到新奇,這樣,交流就激發了孩子對未涉及的活動內容的興趣。
(2)介紹多樣的學習方法,激發探索慾望,鼓勵創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體差異,而區域活動是通過材料與孩子相互作用去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每個孩子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老師組織的交流評價,向孩子展示各種成功的方法,為幼兒的「學會學習」提供良好的交流機會。如:在「我居住的地方」主題活動中,一個孩子用和老師不一樣的方法成功設計了「未來的小區」時,老師關注了這樣的個案,在交流評價中請他向大家講述自己的方法,並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事實證明,只要你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發揮,他們的表現肯定讓你意想不到!
(3)通過評價交流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在活動中,課題組的老師們能夠注重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良好個性品質,如:遵守活動常規、與同伴愉快合作、不怕困難耐心堅持、反復實踐等一些個案,作為交流評價的內容,她們沒有在意孩子的認知技能在這次的區域活動中又提高了多少,做得像或是不像,而把良好的心理品質(堅持性、自信心、目的性等)的培養作為價值取向,作為每一次活動結束之後評價的一部分,這樣能進一步促進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3、通過研究提升了教師觀察、反思的能力。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是沒有生命力的。反思是對問題的反思,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推理、預測、經驗等尋求問題的解決,從而獲得專業成長。為此,在每個階段的活動中和活動後,我們都通過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