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利用培訓提升企業員工工作效率
一、 提高員工技能
磨刀不誤砍柴工,培訓員工、提高工作技能是提高工作效率是最直接最基礎的工作。
可是,不少企業往往忽視對普通員工的培訓,一是認為培訓時間影響生產,二是覺得普通員工流失率高,培訓是為他人做嫁衣。
更多企業的錯誤還在於不對在職員工進行培訓,他們認為員工都在我企業工作幾年了,已經熟悉本職工作,根本不用培訓——其結果就是這些員工一直在用落後的或低效的方式工作。
這也是眾多企業效率低下、質量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源所在。
提高員工工作技能,除了堅持新員工崗前培訓不合格不上崗之外,還必須定期組織在職員工培訓。
在職員工培訓的重點是規范操作和質量故障排除,另一個重點就是讓員工之中的標兵講課,讓所有員工都能掌握優秀員工的操作方法或技能。
在崗員工培訓還必須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攻克生產工藝中的操作難點、解決產品生產中重復出現的質量問題。
培養員工解決問題或預防問題出現的能力,就能大大提高生產、工作效率。
二、 簡化工作流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員工的技能即使再好,窩工、等待也不會有高效率。
因此,要提高企業組織的整體效率,簡化工作流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消除工作中過多的等待,杜絕工作中形形色色的時間浪費,諸如減少領料的等待或發料錯誤的浪費、減少粗心大意造成的返工、減少扯皮推諉的責任真空地帶、減少層層請示、減少文件上報後的等待……都能給企業帶來效率的提高。
簡化流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眾多企業不是看不到流程復雜帶來的效率低下,而是沒有人敢於打破常規,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混亂的管理既讓別人扯皮推諉有機可乘,也為自己推卸責任留下了方便,以致不少企業的流程成了簡而不化,執行或不執行流程最終還是權力說了算。
成長中的企業如果不能徹底改變科層管理的弊端,不消除思想上、組織上的各種障礙,不把「讓流程說話」落到實處,提高工作效率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三、 建立激勵機制
決定企業整體效率高低的是企業的管理體系,而激勵機制就是這一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員工工作技能高、企業流程簡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條件,而好的激勵機制就是充要條件。
但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激勵機制絕不僅僅是指獎勵制度,它包含了企業的績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制度。
如果一個企業的績效考核和薪酬都納入了激勵機制范疇,我敢說這樣的企業在行業內一定是優秀的。
企業要給員工注入積極工作的持續動力,沒有長效的激勵機制是無法想像的。
企業不僅要告訴員工怎樣做是高效的,告訴員工獲得高效工作技能的途徑與方法,還要告訴員工高效工作的回報是什麼,同時也要告訴員工妨礙企業高效工作的員工應該受到怎樣的懲罰。
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必須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必須全方位配合、上下出力,打造卓有成效的管理體系,才能保證工作效率的持續提高或穩定增長。
2. 如何提升培訓學校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一定要制定一些章。
讓大家遵守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
才能夠提升培訓學校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進行量化管理。
才會行之有效。
3. 如何高效率的進行企業新員工培訓
近年來,「用工荒」這個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生產管理者人群中,每每到雙「11」期間和春節假期後,許多公司均面臨著大批的勞動者離職,新員工又招不到的青黃不接的「用工荒」時期。為了緩解產能不足的壓力,很多公司被迫選擇「臨時工」來滿足訂單需求,而大量臨時工的招錄,給生產管理和產品質量控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何在短時間內培養出滿足企業和崗位要求的員工,成了HR和一線管理人員頭疼的問題。
起源於二戰時期美國的TWI (Training Within Instry),即督導人員訓練,是針對一線主管的技能訓練,旨在通過工作教導、工作改善、工作關系、工作安全四個方面的培訓學習,提高一線主管的技能和管理水平。TWI雖然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且現如今的生產技術和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TWI關注的焦點在於「人」,對於現在人員流動性越來越高的中國企業來說,對提高操作員的訓練效率和效果,仍具有顯著作用。
TWI包括四個模塊:
工作教導(JI)
旨在培養一線主管指導新員工的技能。針對新員工不知道,不會做,不熟練自己的崗位工作,通過工作教導的程序化指導,提高一線主管培訓新員工的技能。工作教導分為四個步驟:學習准備、傳授工作、嘗試練習、檢驗成效。
工作關系 (JR)
旨在培養一線主管處理員工關系的能力。針對員工流動性大,團隊渙散,TWI提供了一套預防和解決員工關系的培訓方法。JR在使所有新員工都明確其期望,如何在團隊中的和諧相處和所有變革的原因基礎上,通過了解事實、權衡和抉擇、採取措施、驗證結果四個步驟,達到團結團隊,員工積極配合,共同完成生產的目的。
工作改善(JM)
旨在培養一線主管工作改善的技能。一線主管除了需要掌握教導新員工工作和管理員工關系外,還需掌握工作改善的技能,JM通過分解作業、詢問細節、開發新方法、實施新方法,使一線主管掌握一套工作改善的程序方法,且鼓勵更多新員工參與工作改善,為改善帶來更多關注和成效。
工作安全(JS)
旨在培養一線主管如何識別和防止災害事故的發生。JS通過防止災害四步法,使一線主管掌握如何識別現場危險和隱患,以及如何預防災害的發生的基本方法。
以上就是TWI的四個基礎模塊,TWI是一套針對一線主管的技能培訓方法,對於目前人員流動性如此大的製造業來說,其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相結合,不僅強調「應知」,更強調「應會」,和標准化,程序化的培訓特點,將會大大提高新員工的培訓效率,有利於企業的運營和質量管理。
4. 我們是一家小公司,但是需要經常進行員工技能培訓,請問如何做能提高培訓效率呢
提高培訓效率,其實和人力資源公司關系不大。
因為不論何種培訓,員工能記住且使用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首先需要公司高層內部的高度統一,優先由中層領導進行培訓,並且要納入晉升、考核的重要指標之內。
中層及以上領導高度認可,底層才能重視。
最後才是底層的培訓,也要納入晉升、考核的機制,和獎懲掛鉤。
凡是培訓效果不大的,幾乎都是高層不重視、中層走形式、底層無所謂導致的。
至於培訓機構,真的不重要。哪怕再差勁的機構,他的培訓內容員工記住一點,效果也會很明顯。
5. 如何設定目標 提高工作效率培訓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理論發展及其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內部控制體系主要包括會計控制、管理控制和內部審計控制三個環節,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是事前控制,內部審計控制是事後控制,把各自的控制方法寓於其中便形成了企業內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一)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主要方面
首先,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構,明確全體員工的權利與責任。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構是發揮內部控製作用的硬體要素;只有機構健全,內部控制才能科學分工,才能有組織、高效率地運行。僅僅建立內部控制機構只是工作的開始,要想把內部控制工作搞上去,在新經濟下,要明確每一個員工的權利與責任,避免權責不清現象的發生,加大獎勵力度,對於內控出色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高薪和重獎。
其次,按作業方式制定內部控制的作業標准。一個企業營運過程是由一系列作業組成。所謂作業是指具有特定目的的一個事件、一項任務或一項工作的基本單位。按作業方式制定的內部控制的作業標准具有重大意義。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經濟下的適時制、作業管理、作業鏈、價值鏈等最新的管理方法,使內部控制制度成為最優化、簡捷和理性的作業標准。內部控制關鍵在於預防,而不是死後驗屍。
第三,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整體框架和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過程。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總體框架,是內部控制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並進一步突出了內部控制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制定與新經濟相適應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對於強化內部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僅包括制度制定,而且包括制度執行,對制度執行情況進行計量或測試,對計量或測試的結果進行分析和報告,根據偏差進行整改(包括糾正不利偏差,修訂內部控制制度,修改獎懲方案等)。
第四,提高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制定者和執行者的素質,保證內部控制步入良性循環軌道。要想使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真正發揮作用,制定者和執行者的素質都必須提高。為此,必須採取以下措施以提高他們的素質:1.搞好宣傳工作,使企業全體員工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自己工作崗位的重要性及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意義。2.按照具體責任和職能的要求搞好培訓工作,提高員工效率和綜合素質。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鼓勵工作流動,鼓勵創新。4.完善獎勵分配製度。5.培養團隊精神,減少內耗。6.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
(二)按照COSO內控理論,結合我國現行企業內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現代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1、完善企業的控制環境。任何企業的控制活動都存在於一定的控制環境中,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執行,以及企業經營目標與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控制環境中的要素有價值觀、組織機構、控制目標、員工能力、激勵與誘導機制、管理哲學與經營風格、規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其中人的因素至關重要,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員工,既是內部控制的執行者,又是控制環節的被控制對象,其觀念、素質和責任意識等都影響著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要改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首先要做好如下幾項工作:
(1)加快現代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真正實現產權明晰、權責清楚、管理科學、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從產權制度上保證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
(2)有明確的內部控制主體和控制目標。控制主體解決了由誰進行內部控制的問題,而控制目標則解決了為什麼要進行控制的問題。只有在控制主體及其控制目標明確的情況下,才能實施有效控制。
(3)要有先進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管理控制方法作為管理層對其他人的授權使用情況直接控制和整個公司活動實行監督的一種方法,包括很多內容,如制定企業各項管理制度、編制各項計劃、業績與計劃考評、調查與糾正偏離期望值的差異等,這些方法對於不同規模和不同復雜程度的企業均十分重要。要具有先進的管理控制方法,還需輔以積極的人事政策,要能培養和引進一批具有高素質、掌握先進的管理方法的人才隊伍,來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方式和風格,培養全體員工良好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全員控制意識,從而形成一個特定的企業文化氛圍。
2、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新經濟時代交易類型和工具日新月異,兼並收購、破產重組、關聯方交易、電子商務、金融衍生產品等使人應接不暇。環境的變化使企業經營風險增大,企業必須設立可以辨認、分析和管理風險的機制,以確認公司的風險因素如資產風險、經營活動風險、內外環境風險、信息系統風險、合法性風險等,並確定風險因素的重要程度,評估各風險因素得分,確定高風險區域。
3、設立良好的控制活動。控制活動使企業保證控制目標有效落實。控制活動出現在整個企業內的各個階層和各種職能部門,包括經營活動的復查、業務活動的批准和授權、責任分離、保證對資產記錄的接觸和使用的安全、獨立稽核等。一般而言,控制活動包括兩個要素:政策和程序。政策規定應該做什麼,程序則使政策產生效果,政策是程序的基礎,無論是什麼樣的政策,都應該前後一致加以執行。
控制活動是針對關鍵控制點而制定的,因此,企業在制定控制活動時就要尋找並抓住關鍵控制點。企業一般根據其經營活動的五大循環即采購循環、銷售循環、付款循環、收款循環和理財循環等分別設計其控制活動。例如,企業的采購循環就應注意請購單、訂購單、采購單等的授權與審批,要注意對采購的單價、質量、數量等的審核。
4、加強信息流動和溝通。信息與交流就是向企業內各級主管部門(人員)、其他相關人員,以及企業外的有關部門(人員)及時提供信息,通過信息交流,使企業內部員工能夠清楚地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擔的責任,並及時取得和交換他們在執行、管理和控制企業經營過程中所需的信息,以減少由於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企業經營成本和社會監督成本的提高。要建立一個廣泛而有效的信息與交流系統,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有效的內控系統需要充分的和全面的內部財務、經營等方面的數據,以及關於外部市場與決策相關的事件和條件的信息。這些信息應當可靠、及時、可獲,並能以前後一致的形式規范地提供使用。
(2)有效的內控需要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統,涵蓋公司的全部重要活動。
(3)有效的內控系統需要有效的交流渠道,確保所有員工充分理解和堅持現行政策與程序,影響他們的職責,並確保其他的相關信息傳達到應被傳達到的人員。
5、加強內部控制的監督與評審。評審與監督是經營管理部門對內控的管理監督、內審監察部門對內控的再監督與再評價活動的總稱。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地執行且執行的效果良好,內部控制過程就必須被施以恰當的監督。監督評審可以是持續性的或分別單獨的,也可以是兩者結合起來的。主要應關注監督評審程序的合理性、對內控缺陷的報告和對政策程序的調整等。在監督評審活動和缺陷的糾正方面應當遵循下述原則:
(1)要不斷地在日常工作中監督評審內控的總體效果。對主要風險的監督評審應當是公司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2)對內控系統應當進行有效和全面的內部審計。內審要獨立進行,配備稱職和得力的人員,應得到適合的培訓,內審作為內控系統監督評審的一部分,應當向董事會或其審計委員會直接報告工作。
(3)不論是經營層或是其他控制人員發現了內控的缺陷,都應當及時地向管理層報告,並使其得到果斷處理。要樹立全員控制意識,幫助企業更有效地實現預期控制目標,促進企業控制環境的建立,為改進內控制度提供建設性建議,實現組織預期達到的內控水平。
(三)控制環境的優化
所謂控制環境,是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的總稱。它是構成內部控制五要素(監督、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溝通、控制環境)的基礎,包括管理哲學和經營方式、組織結構、董事會、授權和分配責任的方式、管理控制方法、內部審計、人事政策與實務等各因素。目前我國的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都已經或正在建立內部控制體系。但是,沒有一個有效的控制環境,其他要素不論質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內部控制。
A、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存在的主要缺陷表現為:
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董事會喪失監督作用,「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
2、管理當局的經營理念、方式和風格及對控制環境的認識誤區。管理當局在建立一個有利的控制環境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果管理當局不願意設立適當的控制或不能遵守建立的控制,那麼控制環境將受到很不利的影響。下面三個方面的經營管理的觀念、方式和風格,可能會極大地影響控制環境:(1)管理當局對待經營風險態度和控制經營風險的方法;(2)為實現預算、利潤和其他財務及經營目標,企業對管理的重視程度;(3)管理當局對會計報表所持的態度和所採取的行動。在不考慮其他控制環境因素的情況下,如果管理當局是受某一個人或幾個人支配,那麼,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影響可能會增大。實際上,許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經營方式仍停留在行政領導的角色上,沒有把企業當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經營個體。
3、企業的組織結構混亂。企業的組織結構是計劃、指導和控制經營活動的整體框架。它包括企業各個組織單位的形式和性質以及相關的管理職能和報告關系。一個有效的控制環境要求明確界定工作人員的責任和許可權。比如,應當明確界定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和高級管理當局的責任。有的企業產權關系混亂,組織機構重迭、臃腫,不利於上、下級信息的溝通,如企業中的計劃職能已分解到相應的職能部門,很多企業卻仍設置計劃科,結果是所有的計劃都做,所有的計劃都做不好。
4、沒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任人唯親」,員工的考核獎懲機制不夠健全。一個好的人事政策和實務,能確保執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員具有勝任能力和正直品行。公司必須僱用足夠的人員並給予足夠的資源,使其能完成所分配的任務,這是建立合適的控制環境的基礎。如果企業員工不正直,能力不足,那麼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控制也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
由於長期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以及我國尚處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企業沒有形成任人唯賢的人才競爭機制,這在國家控股的公司的領導層尤其突出。不少管理者不習慣甚至不懂應用現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對下屬人員的工作不能實施科學、有效的監督。其中,「考核獎懲機制不夠健全、有效」是我國企業控制活動中最大的一個薄弱環節。計劃可能是好的,但由於沒有人認真去考核、去檢查,其執行效果可想而知。
B、內部控制環境優化的措施
1、建立科學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現代企業是資產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產物,公司股東、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關系以及企業與員工、債權人的關系極其重要。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應該包括擁有民主、透明的決策程序和管理議事規則,高效、嚴謹的業務執行系統,以及健全、有效的內部監督和反饋系統。明晰的產權關系如何保障各相關利益人的職責的履行,公司的激勵約束制度如何發揮效力等等,都是要事先「約定」並在實踐中予以回答的問題。重要的是,它的回答對企業的運行和發展必須是有效的,而不是表面性的。這是企業良性運行的基礎,也是搞好內部控制的前提。
2、形成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明確的管理目標。管理思想是支配企業運行的靈魂,是企業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對社會及員工的責任觀念等的集中體現;管理目標,預示著企業的發展,是企業實踐戰略管理的依據,也是進行經營和管理活動所努力的方向。管理人員對控制的態度決定了整個公司的態度和行為。如果雇員意識到控制對管理當局來說並不重要,那就不可能希望存在一個高效的認真運用會計和控製程序的環境。
3、建立優化的組織結構和高效的運作程序。企業作為一個組織,其體系的形成和組織功能的實現都是由組織結構的正常運行來完成的;組織結構的運行,要有規范的運作程序來支撐。一個企業面對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同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經營策略,有時甚至會調整其經營戰略,這都需要組織結構的優化來配合。高效的運作程序,指的是規范前提下的高效,包括嚴格的授權和明確的責任。
4、超前、務實的人力資源管理,建立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直接影響到企業中每個人的業績和表現。良好的人力資源政策,對培養、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更好地貫徹和執行內部控制有很大的幫助。超前與務實看似一對矛盾,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就是一種永恆的統一。所謂超前,是指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要具有前瞻性,要考慮到企業未來和員工的需要;務實,是指在人員的使用酬薪、晉升等處理上,要堅持德才兼備、公正,要制度化、透明化。人力資源管理還要調度重視對員工的培訓、多方吸收和培養所需的各類人才。這樣,企業和員工的共同願景才有可能得以實現。
5、遵循健康嚴謹的行為准則,培育蓬勃向上的企業文化。如果說,企業中有員工自己管理自己的途徑,那就是員工的行為准則和企業的文化。尤其是企業文化,它是一種力量,對公司制度的形成及執行程度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所以,企業要花大力氣去重視它。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羅賓斯的說法,在每個組織中,都存在著隨時間演變的價值觀、信念、儀式及實踐的體系或模式,這些共有的價值觀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雇員的看法及對周圍世界的反應。我國的企業在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未建立起相應的企業文化,造成企業內部組織文化的缺位和混亂。企業必須通過嚴格的規章制度來促進良好的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建立。
除以上的幾個方面以外,作為企業管理核心機構的公司董事會對內部控制的關注和監督,也是控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C、加強對控制環境的研究和建設,為發揮內部控制的作用而努力
1、從內部控制的角度看待控制環境問題,就是用風險的觀念來考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它的出發點與企業的出資人及重要的利益關系人是一致的,與有責任感的經理人員也應當是不矛盾的。然而,我們常常讓眼光去注重於個人的控制權、管理權、眼前利益、部門利益等等不具有整體性的某些方面,致使企業出現潛在的風險。這些問題,如能通過對控制環境的認識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並能逐步去改善控制環境,確是一件幸事。
2、企業內部控制的主體部分是會計控制,但內部控制的基礎問題是控制環境;會計與控制環境有關,但遠遠不是全部。無論是會計控制還是非會計控制,都是作為企業要素中的人實施的一種行為。在控制環境一定的情況下,還有內部控制的內容和形式、范圍和強度等與其相適應的問題;另外,企業的控制環境還必須與企業外部的客觀環境相適應,這種狀態,只有在深刻的研究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前提下才能實現。
3、作為企業管理一個組成部分的內部控制,要遵循動態性的原則,即內部控制應隨著企業業務職能的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斷修訂和完善,這絕非簡單行事就可以辦到的。但加強了對控制環境的研究和建設,就做到了有所准備。當前內部控制在我國的企業管理實踐中,還處於起步階段,人的認識程度有待提高,企業的控制環境急待改善。我們會計人員有責任去盡一份努力,把這項工作推行下去。
6.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培訓課件
(一)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打好理論根底。恩格斯認為,任何一個民族,要想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就一刻也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相比之下,我們往往不注意對工作進行理論思維,而喜歡就事論事。這直接導致我們一些公文起點不高,深度不夠。實踐證明,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全局工作中的各種現象,正確地處理工作中的各種矛盾、各種關系,就不能不認真地學習有關的理論。理論是我們觀察、認識和分析有關問題的指南。只有理論素質提高了,才能頭腦更敏銳,思維更活躍,眼光更長遠,寫出來的東西才能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深刻的思想內容,才有不可動搖的邏輯力量。當然,理論的作用是間接的。一份調查報告可能沒有直接談理論問題,但它的觀點是對調查材料進行透視和思維的成果。理論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不能指望學理論立竿見影,現炒現賣。打牢理論基礎必須作長期艱苦的努力。 (二)努力擴大知識積累,建立起適合自己的知識結構。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知識,並在不自覺地進行著知識積累。在積累知識時,既要注意量的增長,面的擴大,還要注意根據自己的職務和專業分工,設計自己的知識結構,有目的地進行知識積累。所謂知識結構合理,就是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外圍知識,專業知識精,外圍知識博。專業知識的精,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外圍知識要寬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要劃一個圈的話,這個圈應該把日常公文寫作所涉及的領域基本覆蓋住。這樣,在寫作公文時,即使涉及不懂的知識,也不會是完全生疏的,起碼知道從哪裡獲得這些知識,從什麼書里查到所需要的資料、數據。專業知識必須熟悉、精通。在寫作中用到這些知識時,不必每次都去查找。要象律師熟悉法律條文那樣熟悉自己的專業知識。特別是工作中常用的條令條例、政策法規、基本數據,要十分熟悉。 (三)勤奮地進行資料積累和思想積累。積累資料需要技巧,更需要毅力。偶爾剪輯、摘記一點資料,做一點卡片,比較容易,長期堅持相當不易。積累資料決不像有些同志想的那樣是剪刀加漿糊的工作,它會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要積累資料,就要閱讀資料,判斷資料的價值及分類。如果由他人代勞,自己對資料內容沒有印象,用時就無處查找。積累資料的過程,也是熟悉資料的過程。只有熟悉資料,才能在需要時,從資料儲備中迅速把它調出來。當然,這里說的熟悉,並不熟悉資料的具體內容,而是指了解資料的類別、屬性。資料是供備查用的,沒有必要把它的內容都記住,知道能在那裡找到它就行了。為了便於查閱,積累資料要注意分類,並定期整理。 資料的積累不能代替思想的積累。所謂思想積累,就是腦子要想事、裝事,注意把一些一閃即逝的想法捉住,記下來,並加以聯想。有一位參謀在翻閱報紙時,看到一篇題為《庄則棟談乒乓》的短文。該文認為,中國乒乓球之所以近年來走下坡路,從主觀上看有兩個原因,一是世界在研究中國,而中國研究世界不夠;二是中國自己研究自己不夠。全文不到200字,但很有新意。這位參謀由此聯想到,世界研究中國具有特有的優勢;大批乒乓精英出國執教,他們對內情最清楚,由他們幫助外國人尋找戰勝中國的方法,針對性最強。而我們沒有這樣的優勢。這位參謀的思維並沒就此停止,而是進一步聯想,想到了軍事上對現實敵人和潛在敵人的研究,感到我們目前知敵的程度,不如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這是戰法研究和訓練內容改革缺乏針對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是在進行思想積累)。後來在討論這幾年戰法研究缺少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時,這位參謀又指出了另一條原因,就是我們缺乏高水平的近似實戰的戰役戰術演習,以少代多、因陋就簡的東西太多了;強擊機一個編隊俯沖突擊,就宣布消滅了多少目標;放幾個炸葯包就說開辟了道路。這種演習既難以檢驗武器效能,也難以暴露問題,更難發展戰役戰術。這些想法的產生就是進行思想積累的結果。我們讀報紙的時候,看文字的時候,調查研究的時候,與人交談的時候,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使頭腦總處於一種准備狀態,這樣,受領公文寫作任務以後,進入情況就快,完成任務也快,不至於什麼時候都是從零開始。 (四)打破專業局限,多了解和熟悉全局性工作。機關工作分工是很細的,對分工的工作了如指掌是應該,但不應滿足於此,還要熟悉全局。只有懂得全局,才能更好地把握局部,才能正確地估量本部門、本系統的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份量。不懂得全局就往往見木不見林,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給下面提出一些不適當的要求。強調了解全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些中心工作往往要從各個部門抽調人員完成。如果對全局性工作很生疏,就會感到不適應。因此,在精通專業的同時,必須多了解全局。年度工作要點,基本思路,重大活動,近期召開一些重要會議的情況,上級和本級制發的重要文件,領導的講話和指示,重要典型的情況,都應了解。能多參加一些活動多接觸部隊固然好,沒有這些條件,通過閱讀文件和有關材料也能了解不少情況。比如,某個單位的現場會開過以後,找來有關材料看看,也可以了解大體情況,並非只有到現場去才能了解情況。有些同志沒有養成看文件的習慣,這很不利於了解和熟悉全局情況。有時興師動眾往返幾天到部隊去開個座談會,了解情況不一定比從文件上得來的多。通過閱讀文件,既能掌握政策,又能了解情況,對於機關幹部來說,是一種多快好省的學習辦法,不充分利用,未免可惜。 (五)研究一點寫作之道。根據一些同志的體會,學習寫作之道的主要途徑,一是學習公用文書擬制的有關規定。公文分類、作用、一般內容和擬制要求,以及公文格式,是最基本的寫作之道,要認真學習並熟記。二是讀一點寫作理論方面的專著。如《應用寫作》、《寫作通論》等。這些書會告訴我們怎樣確定主題,怎樣建立結構,怎樣使用材料,以及對比、照應、起承轉合等文章寫作的基本問題。三是學一點語法和修辭。學語法的目的是消滅病句,把文字寫通順。學修辭的目的是把文章寫得優美、富有文彩。二者都是需要的。有的同志認為,公文講究嚴肅、莊重、朴朴實實,不能使用修辭手法。其實這是誤會。講修辭,並不是使文章華而不實。在我們所見的公文中,一些特別精彩的地方,恰恰是運用了修辭手法的結果。例如,「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豆腐渣」;「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都是用的修辭手法,非常生動、傳神。對比、排比、對偶之類修辭手法用得更多。不講修辭,文章就不免平談、呆板。四是學一點邏輯學。邏輯與寫作的關系非常密切。有一些公文之所以犯偷換概念、改換論題、自相矛盾等邏輯錯誤,就是由於沒有掌握起碼的邏輯規則。五是通過精讀文件和正誤對照學習寫作之道。閱讀文件時發現寫得好的文件,不要看一遍就過去,要仔細研究它的結構、觀點、材料以及論證方法和敘述方法,研究它好在什麼地方,想一想,如果讓自己寫這個問題,自己會怎樣寫,兩種寫法的差別在哪裡?還有沒有別的寫法?等等,仔細揣摩、體會、研究,定會悟出些道理。這就是通過精讀文件學習寫作之道。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通過對照公文的修改稿學習寫作之道。一份公文有時要寫好幾稿,每寫一遍都有新的提高。把這幾稿,特別是領導修改過的稿子收集起來,仔細對照,邊對照邊思考為什麼這樣改,受益匪淺。 (六)在寫作實踐中提高寫作能力。站在岸上,一輩子也學不會游泳,因為游泳是一種技能。寫作也是一種技能。由知識轉化為技能必須經過實踐這個中間環節。用筷子吃飯是一種很簡單的技能,只聽人家講,看人家做,自己不拿一雙筷子在手裡練一練,也掌握不了,何況是寫作這樣復雜的技能!因此,提高寫作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是大膽實踐,刻苦練習。在這方面要注意三點:一是既不要把寫作看得輕而易舉,也不要看得高法可攀。提高寫作能力是個長過程,不能企求一步登天。一開始寫不好不要緊,只要堅持寫,必須有提高。二是既要勤於練習,又要善於總結。毛手毛腳地寫,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即使有提高,也比較慢。要使自己打一仗,進一步,就要善於總結。每完成一份公文的寫作,都回過頭來總結一下有什麼經驗教訓,特別要把初稿和後來的修改稿、審定稿認真加以對照,從對比中體會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三是要高標准要求自己,不要抱有應付態度。起草每一份文件,都要把自己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這樣,才能寫一次材料有一次提高。如果能挑一百斤,只擔九十斤,時間長了,一百斤的擔子就挑不動了。有的同志不願修改自己寫的東西,總希望領導高抬貴手,降低標准,湊付過關,這樣是不利於提高寫作能力的。
7. 如何提升一線員工的培訓效果和效率
近年來,製造業普遍出現了招工難,離職率高的問題。一是目前越來越年輕的一代進入了社會工作,比如90後、00後等,他們已經不願意像自己的上一輩一樣在枯燥的工廠環境中干一輩子;另一個原因是市場需求的波動越來越劇烈,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導致這種情況傳遞到供應鏈時,使工廠的運作波動也越來越大。往往是今天還在招人,兩天後訂單就沒了。所以員工如何快速的進入崗位培訓,並熟練的掌握本崗位的技能,變成了很多製造企業面臨的難題。
而面臨市場的劇烈變動,工廠的人員變動相信也是極其頻繁和劇烈的。而且現在工廠為了降低成本,會與勞務公司合作,將一部分業務形態進行勞務外包或者聘用一部分的臨時工。這樣導致工廠的人員流動更加頻繁。
而一個員工要想在一個新崗位上手成為熟練工,這是需要一個系統的培訓過程。以傳統的企業為例,往往是師父帶徒弟的模式,一個新手可能一年或者兩年還在領學徒工資,而且要對自己的師父畢恭畢敬。
再回到我們的培訓系統理論,常常說到10/20/70原理,即一個員工對於技能的理解和提升,其中10%是理論培訓部分,20%是現場輔導,70%來自於他實際的現場實踐。
但在劇烈的人員波動情況下,往往是招聘來的員工,召集在一起簡單的講講安全注意事項,然後就帶到各個崗位開始工作了。稍微負責的班組長可能還會對新員工進行現場的簡單講解或者給他發一份「作業指導書」讓其自學,然後就上崗操作。這其實相當於直接略過了培訓系統的10%+20%,現實中對於生產的風險極大,包括了安全的風險和質量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建議考慮生產一線培訓的「數字化轉型」。做法就是將具體的培訓內容分解到每個工位,同時給每個工位定義了具體的二維碼標簽。新員工用自己的手持終端(比如智能手機或者PAD)掃碼就能獲取到最新的專業教學視頻。
而由於部分教學視頻涉及工廠的工藝隱私,所以建議通過硬體的開發保證視頻的隱私性。比如在一定的范圍內才能瀏覽學習教學內容,如果一旦超過這個范圍,則視頻教學即時切斷。讓其只能在規定的地點進行標准化視頻學習。你可以網路搜索「地鼠智造」
我看到過比較好的方案的鏈接如下,建議你可以參考:網頁鏈接
8. 員工培訓為什麼能提高工作效率謝謝
員工培訓主要目的是讓員工了解公司/企業規章制度和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能讓員工在上崗時減少失誤並較快的完成工作任務。每個新來的員工對公司/企業都存在環境陌生和規章制度的觸及,專業技能也會出現互相脫節,行成不了扣環,經過培訓之後員工可以掌握種種要領細節,從而加強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