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學前教育目標的特點是什麼
1、美國的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緊密相連,美國的小學不論公立還是民辦都設有幼兒班,有90%以上的5歲幼兒進入小學幼兒班進行學習,對於幼小銜接是非常有利的; 2、美國是多渠道辦園,政府、學校、科研機構、慈善機構、企業私人等,更好地便於家長的選擇; 3、每個園所的的辦園宗旨、目標、內容、教育形式、方法各有千秋,不盡相同,能充分利用周邊的有效資源,如:社區、高校科研機構等。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
a、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材和評估標准; b、美國強烈的競爭心裡讓辦園者努力創新,不模仿; c、幼兒教師專業水平較高,教研能力強,能豐富園所特色; d、科研機構以園所為實踐基地,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e、家長參與園所重大問題的討論與決策,園所服務宗旨也是家長的心願; f、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4、美國的幼兒園教育沒有確定的計劃,以個別教育為主,以游戲活動為主,比較靈活,彈性很大,體現的是因材施教,關注幼兒的興趣,讓孩子成為教育計劃和教育課程的主宰者,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㈡ 美國學前教育的任務和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
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
美國幼教工作者在長期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18至24月之間的嬰兒能夠學會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夠揀起玩具;2至3歲的嬰兒能夠學會控制大小便,會用叉和勺吃飯,能夠比較熟練地穿脫衣服、開合拉鏈,3至4歲的幼兒,共獨立性有所增強,上述技能更加熟練,幾乎不用成人的幫助,自己會扣紐扣、系鞋帶、吃飯、洗臉、刷牙等;5至6歲的幼兒,能學會自己洗碗,能夠整齊地保管自己的東西,獨立性大大增強。
㈢ 近代美國學前教育機構的培養目標包括哪些方面
中國近復代學前教育分四個階段,制這四個階段各有特點,產生的背景也各不相同,詳解如下: 一、解釋近代學前教育: 中國近代幼兒教育()是近代中國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是隨著中國近代政治。
㈣ 美國學前教育課程模式有哪些
2000年11月5日至21日,上海市「赴美學前教育代表團」一行15人,應世界學前教育協會香港分會的邀請,參加了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幼兒教育研討會,並對美國華盛頓、紐約、亞特蘭大、洛杉磯、奧蘭多等六個城市進行了為期15天的考察。考察團由市教委副主任夏秀蓉任團長,翁亦詩處長任副團長。成員中有市教委領導、華師大教授、區縣幼教幹部、幼兒園園長和教師以及市教研室教研員等。
在美期間,代表團參加了在喬治亞洲亞特蘭大舉行的有來自全世界各地幼教工作者參與的美國幼兒教育周年研討會。1000多個專題講座和1000多個展覽室,展現了當代早期幼兒教育發展趨勢、最新的理論發展動態與教材、教玩具的技術。研討會上夏秀蓉主任作了「上海學前教育發展動態」報告,朱家雄教授作了「當代中國幼兒教育發展概況」報告,孔美琪校長作了「香港學前教育發展特點」的報告。與會者(特別是外國人和境外華人)對中國幼教發展的現狀表現出十分的關注和極大的興趣。他們認為,中國幼教世界在改革中前進,呈現出勃勃的生機。東、西方學前教育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這是大會的宗旨之一。
在美期間,代表團深入美國12個學前教育機構,進行學習與考察。有瑞吉歐學校、High-Scope學校、蒙台梭利學校、Bank-Street學校等,對當今在世界學前教育界頗有影響的幾種課程類型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較深入地學習。
學習與考察取得了圓滿成功。
記得一位留美博士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曾發表這樣疑惑:「如果說中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到了美國都那麼出人頭地?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很棒,為什麼中國的科技落後?」那麼,學前教育呢,中美之間到底有沒有差異?處在世紀之交,正在建構學前教育課程方案的上海學前教育工作者能在美國教育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啟示呢?為此,我們將赴美獲得的一些有價值的見聞與思考做一概要的報告。
一 一百種語言與一種語言
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幼兒教育周年研討會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理論熱點,便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學前教育界關注的瑞吉歐學前教育方案(90年代初曾被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雜志--《新聞周刊》評為世界十大最佳學校之一)。會議期間,我們有幸觀摩了瑞吉歐《兒童一百種語言展覽》(《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exhibit》)。豐富的圖象資料,生動地展現了瑞吉歐的教育信念。
--「會活動的影子」,孩子自主地探索光源、物體和影子三者之間的關系。
--「仲夏夜的夢」,用各種色彩去表達孩子對一個事物的理解。
--「腳的故事」,幼兒以兩只小腳的動態表達,編織了一個有趣的「獨幕話劇」。
--「貓和雨」,反映了兩個2歲半兒童用游戲語言表達對生活的理解。
……
瑞吉歐認為,兒童可用一百種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東西,表達孩子對世界的獨特的感受。包括用真正的語言符號和大量的非語言符號,諸如身體、葉子、雞毛、筆頭、叉子等各種替代物。瑞吉歐的教育理念就是通過符號表徵系統促進兒童的成長,鼓勵兒童運用各種可用作表達的、交流的和認知的語言去探索環境和表現自我。也許,這就是學前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在洛杉磯「Evergreen Community College Leb School」,這是一所專門實驗「瑞吉歐教學法」的幼兒園。園長近十年來,四次赴義大利學習、研究瑞吉歐教育系統,並在自己幼兒園內成功地演繹了瑞吉歐教育思想。我們看到了一個典型的以玩沙與水為主題的「方案」。活動中,孩子們以各自極富個性的「語言」,去探索沙、水及物體坡度之間關系。他們的行為與表現是如此自然、自由和自主,反映了一個個真實的自我。
兒童是用一百種抑或更多種「語言」來表達、表現的。這也許是兒童的天性。學前教育的價值究意是什麼,是支持兒童的表達,讓其在表達中探索、在表達中發展呢?還是用成人的東西去灌輸經驗、規范行為,以至於幼兒從小班進來時是「一百種語言」,到大班畢業時只剩「一種語言」呢?一百種語言與一種語言,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取向與教育效果。瑞吉歐教育系統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二 誰是第一位在今天的幼兒教育中,以幼兒利益為先,以兒童發展為本,已日益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在幼兒園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究竟以誰為先、為本,誰是真正的第一位,這次美國之行,讓我們又獲得了許多感慨。
在紐約「Bank-Street」幼兒園,一進門,園長就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觀摩幼兒活動的規則:每班只能進兩位老師觀摩活動;在教室里觀摩者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能走動影響孩子;孩子活動時不能拍照,不能議論等等。孩子成了真正的「上帝」。
在美期間,我們共考察了12所幼兒園。所到之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每所幼兒園,接待來訪者的「會議室」、「接待室」都是那麼簡陋。沒有沙發,更沒有豪華的裝修與裝飾,有的幼兒園甚至連專用的大人會議室也沒有。而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幼兒的玩具材料、幼兒的作品物品等,卻能不惜一切代價以追求最好的。在「High Scope」課程實驗基地,我們看到了幼兒園花了不少錢對孩子們那極不「顯眼」的繪畫作品進行「燒鑄」,使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信,一種被重視的滿足。在「Bank Street」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享受「感恩節」的快樂,幼兒園發動全體教師、家長為孩子製作豐富的食品和有趣的禮物。在洛杉磯長青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在活動區里能更自主地探索、學習,幼兒園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活動材料。活動材料架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彷彿是一個個專業的小商店:「五金店」、「顏料店」、「書店」、「鈕扣店」、「布料店」等,應有盡有。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快樂地、自由地活動著、成長著,他們享受著真實的「第一位」的待遇。
三 創造力能教嗎
在美國考察,所到的幾個城市給我們一個最直觀的感受是,一個城市一種風格:華盛頓的肅穆、紐約的繁華,迪斯尼之鄉奧蘭多的童趣,以及好萊塢之都洛杉磯的風情等等,每個城市都透著個性,蘊含著創造的魅力。
城市建設需要創造,教育發展需要創新,人的培養呢,更需要有創造力的素質。那麼,創造力能教嗎?
創造力是不能教的。然而,教育者如果營造了良好的土壤、氣候等條件,幼兒創造力的種子便會破土而出,會開花結果。在美國的幼兒園中,我們感受到這樣一種良好的環境條件。
紐約的「Master School」,是一所為4-18歲學童而設的私立的好學校,它是美國東部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著重藝術教育。在那兒,我們看到兒童各種藝術作品,有繪畫、泥塑、剪貼、紙製品等。兒童的作品,沒有範例,沒有「象不象」的標准,每個孩子的每件作品在老師的眼裡都是珍品--不管他如何塗鴉、怎樣隨意。在這所學校里,我們還看到了幼兒在積極地探索自己所生活的社區的功能,探索不同國籍的特點。用圖畫、表格、照片、文字等來大膽地表達與表現。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幼兒的活動是自主的,幼兒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兒的表徵更是大膽的、富有個性與創造力的。
在紐約一所享有培育「天才」美譽的幼稚園中,園長介紹了他們實施課程目標的「三步曲」:學習→應用→創造。而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是他們課程實施的最終目標。
在瑞吉歐《兒童一百種語言》展覽廳里,我們看到了學前兒童創造力「登峰造極」的表現。幼兒畫的嘴巴千姿百態:唱歌的嘴、說話的嘴、接吻的嘴、說瘋話的嘴、憤怒的嘴、打架時的嘴、爭論時的嘴、能發出高興聲音的嘴……;幼兒畫的眼睛各具特色:哭泣時的眼睛、柔和微笑時的眼睛、打瞌睡的眼睛、夢見好東西時的眼睛、爸爸憤怒時的眼睛……。
我想,當一個民族在思考它未來命運時,不能不把培養一代人的創造力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來履行。同樣,學前教育也應當承擔起這樣一種責任--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學會學習、學會表達、學會創造。
回首美國之行,在報告所見所聞之餘,仍留下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關於多元化的問題。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學前教育中也反映出這一特點。幼兒園辦園類型多元化,有民辦的、私立的、政府資助的、也有各種類型合資辦園的等等。幼兒園的課程也呈現多元化的情況,有奉行行為主義理論的課程模式,也有尊從人本主義觀點的課程模式;有實施瑞吉歐教育方案,也有推行"Bank Street"教育方案、"High Scope"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等等;有以語言教育為重的幼兒園,也有以藝術為特色的幼兒園……。正如一位學者所說,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適合各種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兒童。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學前教育多元化的趨勢,在學習中發展,在借鑒中完善,使多元化與本土化相得益彰。
第二、關於學具與材料的開發問題,曾經多次向美國幼兒園教師請教「你們幼兒園用什麼教材?"美國的同行在一臉驚訝之餘,認真地告訴我們:孩子的發展水平就是教材,幼兒園的環境與材料就是教材。由此我們理解了為什麼美國幼兒園如此重視幼兒操作的材料,重視幼兒園的環境。在我國,在上海,開發幼兒的學具、玩具和操作材料是大有作為的。各級政府,各方面力量應形成合力,做好開發學前教育資源這篇大文章。讓我們的孩子在與豐富的學具、材料及環境互動中,更健康地成長。
第三、關於教育策略的問題。未去美國之前,總以為西方的幼兒教育是「放羊式"的,或者說是只重過程,不要結果的。這次美國之行,讓我們對美國的教育有所了解:美國的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發展目標是非常清晰的,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也是比較明顯的。有時,通過材料投放和環境創設來實現預定目標(如,長青幼兒園老師每天早上要化1小時左右時間在幼兒來園前為孩子們准備大量的操作材料),有時通過語言點撥來指導,也有時通過並行活動等來體現教師的指導策略。只是這種"指導"更隱性、更自然、更體現尊重孩子的特點。當前,我們上海學前教育界,正在新"綱要"
㈤ 簡述美國發展適宜性學前教育實踐中的兒童學習與發展觀及指導方針的基本觀點
美國發展適宜性學前教育實踐的指導方針為
1) 構建充滿愛心的學習者社區;兒童期望被如何對待別人,都會名明顯的受到機構的影響。在發展適宜性教學實踐中,工作者應構建和培育一個支持所有兒童發展和學習的「學習者的社區」社區的角色是提供一個物質的、情感的和認知的環境,承認和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教師之間、教師和家庭之間具有和諧、積極和充滿愛心的關系
2) 教學應促進發展和學習;發展適宜性的教學實踐,能夠在成人主導和兒童主導經驗之間提供一種最佳平衡,從出生開始,兒童和成人之間的關系和互動,就是發展與學習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同時,兒童是他們自己理解周圍世界的主動建構者
3) 制定實現重要目標的課程;在發展適宜性學前教育實踐中,課程要幫助幼兒實現這些具有發展性和教育性意義的目標,由於兒童能過從精心設計和實施的方案中學到更多,因此,對一個機構和每一種方案而言,擁有書面形式的課程就非常重要,同時,發展適宜性學前教育時間意味著教師具有靈活性,在教室內怎樣設計和實施課程經驗,他們可以靈活處理
4) 評價兒童的發展與學習;在發展適宜性學前教育實踐中,兒童獲得覺得經驗和評價師緊密相連的,兩者都與兒童提出的預期結果或目標一致。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能有意的幫助兒童進步,除非讓他們能知道每個兒童的學習目標在哪裡。可靠幼兒評價是挑戰性的,因為兒童發展和學習的途徑具有不一致性,嵌入了他們生活於其中的特定文化個語言信息。如果實施那種比可靠的、無效的、或者是標簽式的、對幼兒有害的評價,就不是發展適宜性的學前教育實踐
5) 和家庭建立互動的關系「發展史習性學前教育實踐,起源於對有關兒童發展原則尤其是方案所服務的兒童發展原則的知識的深入了解,一劑源於對兒童獨特生活環境的知識深入理解。兒童年齡越小,學前保教工作者的必要通過與兒童家庭的關系,了解兒童生活的獨特信息
㈥ 設計實踐方案並研究分析美國當前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方式
看你課題要求
㈦ 美國是如何進行教師培訓的
美國:教師進修與獲得學位、增加工資相結合
美國不具有學位的教師只要學15個學分,就可以保持教師的資格,不至於失業。如果教師要學位,要提高資格,則需學滿30個學分。提高資格可以增加工資,所以,他們進修的目的在於獲得學位和增加工資。因為他們的工資是按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評定的,而且他們的職務沒有終身保障,教員資格有效期一般是5-10年。為此,要當教師就必須不斷掌握新知識,最少也要學完研究院課程的15個學分。這樣,教師進修與教師的物質利益相結合,教師自學和參加進修的積極性就比較高。
㈧ 美國學前教育的特點
相較於我們國家的教育,美國的教育有著很獨特的方式。美國教育中對孩子的個性發展,以及對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的尊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它的獨特教育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看與說的獨特教學方式。在美國幼兒園的課堂上,每星期有一次「看與說」課,孩子從家中拿來各種東西,如一張照片、一幅畫等,只要是健康的、有知識性的都可以。上課時,孩子拿著自己帶來的物品,站在教室前,一邊給大家展示,一邊講述它的故事。美國人的善於溝通以及超強的演講能力,和他們從小所接受的這種教育方式以及在學校的各個階段進行的演講訓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美國學生在數理化方面相比中國學生差得遠,而且,他們從小到大的考試主要以選擇題形式為主,所以,美國學生沒有養成背書的習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不在於多而在於廣。
美國教育是要孩子多讀書,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積累知識,美國的教育是把廣泛縱橫的知識給予學生,使它成為記憶中的符號,如果需要更深的知識,可以去圖書館再去研究。而我國的教育主要是知識的記憶,這樣做雖然知識很精、很專,但缺乏廣泛性,使學生對事物的分析和見解達不到更深入、更高的層次。
(3)早期介入性教育。美國人的觀念與我們不同,它是一個自由化很強的國家,中學生談戀愛是很普遍的事情。美國社會也給孩子們充分享受青春的自由,沒有任何的約束規定。學校對學生發生性行為不去干涉,而是教給學生發生性行為時應採取的安全知識,學校都開設有性教育課,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
當代美國學生不僅能在學校中獲得性知識,而且美國的媒體、電影和電視對性方面的渲染與誇張,也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懂得了性行為是人的本能。可以說,美國性教育課的開設,目的是保護學生,不讓他們因盲目而犯錯。
目前,美國性教育開放式做法的利弊還很難界定,而且美國的高中生中未婚媽媽越來越多,棄嬰、殺嬰事件也開始增長,這也是美國教育所面臨的一大問題。
(4)美國學校中開設有優質班。美國人把智力超群的孩子稱作「化資」學生,美國學校在小學三年級開始就為「化資」學生開設加強課,課程為數學和英文。輔導優質生的老師們說:「讓這些學生多學一些數學和語文並不是最關鍵的,我們更重視的是他們掌握邏輯思維的方式,而不是告訴學生如何去做,我們給他們一個工具,讓他們發現怎麼用、何時用,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自己去發明工具。」
美國的教育特色,不是讓學生背書本,而是培養和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認識問題。
㈨ 美國學前教育有些什麼學習內容
光明日報消息,盡管美國各州的規定存在差別,但產婦孩子出生後至少有6周產假。產假結束後,如果產婦要回去工作,無人照顧的嬰兒就不得不去日托中心。日托中心的主要服務是提供保育,照顧6周到2歲多的嬰幼兒。
根據教育理念差異,專家曾專門梳理過美國學前機構類型。第一是「學術型」,特徵是教育系統化;注重閱讀和數學;為小學做准備。第二是在美國十分流行的「蒙台梭利型」,主張孩子通過玩耍、玩具來學習;老師控制學習環境、分配不同任務;目的在於培養孩子有自我約束能力和長時間注意力。第三是「華德福型」,不強調學術,注重孩子的創意和模仿,如扮演不同角色的游戲;學習內容包括園丁工作,家務等很多實際生活中的事情;教學中不鼓勵使用玩具和電子媒體,教具多為生活用具;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感知和自我意識。第四是「發展型」,在美國也較普遍,主要發展孩子在體育、社交、認知等某一領域的能力;課堂專注於實際活動,由老師和孩子共同把握課堂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