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師專業技術考核標准
四申報當年參加由學校組織(農村小學由鄉鎮中心學校組織)的典型課例教學或新課標研究演講達到合格等次以上(實施細則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門另行制定)。
五任現職以來,擔任班主任、團委書記、大隊輔導員、課外活動小組負責人或兼任學校中層以上領導職務1年以上,並勝任該項工作,取得一定成績(班級、課外活動小組或本人獲得過學校以上表彰獎勵,以上均須附本人的經驗介紹材料和學校的證明)。
六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校本培訓或校本教研活動,經常聽同行教師的課,與同行教師交流,每學期聽課及參與研討次數不少於8節(次)(須附學校驗證的有關證明和近3年的原始完整的聽課記錄)。
七任現職以來教育教學工作成績顯著,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因教育教學成績突出,被評為縣級以上優秀教師;或被評為縣級以上「教壇新星」(須附獲獎證書原件和教學課的教案或教學設計)。
2、擔任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獲得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授予優秀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或優秀德育工作者稱號;或所帶班級獲得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授予先進班集體、優秀團支部稱號(須附獲獎證書原件及有關證明和經學校驗證的班主任、少先隊工作實錄和個案分析材料)。
3、熟悉和掌握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任現職以來在學校教育教學測評中獲優秀等次1次以上,並在申報當年由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的典型課例教學或新課標研究演講達到合格以上等次。實施細則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門另行制定。
4、初中畢業學業考試、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或會考)、職業中學的畢業考試中,所任班級學科平均成績(等級)、合格率,名列同層次學校前三分之一(省示範、市示範、一般完中及初中分別在省、市、縣市區范圍內比較)或本校同年級前茅(平行班級少於3個的不適用本款,以上均須有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的證明和原始成績統計表)。
5、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較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在初中、高中、小學(低年級或高年級)的一個教學循環期間,全班學生的成績合格率明顯提高(須附經教導主任、校長簽字蓋章的所任班級一個教學循環期間學生成績的原始記分表及本人在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方面的總結)。
6、在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方面做出成績。所帶班級的學生在參加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高中學科競賽、科技創新活動以及匯演、匯展、體育比賽等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縣城以上普通中小學參加市級以上,音體美學科、農村中小學和職業中學參加縣級以上。體育競賽限團體或個人前3名,以上均須附獲獎證書或市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的證明)。
7、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教學效果受到學生普遍好評,在學校組織的評教評學測評中,名列參評教師的前三分之一(須附由所教學生參加的測評意見和學校的證明)。
8、承擔殘疾少兒教育教學工作(含隨班就讀),關心愛護殘疾學生,能針對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制訂教育教學計劃,並有獨到的做法和成功的經驗,使殘疾學生在文化知識、思想品德、社交技能和缺陷矯正等方面都有明顯進步,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表彰(須附學校和縣級以上有關部門的證明)。
9、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鞏固提高工作中,積極宣傳義務教育法規,主動做好學額鞏固工作,成績顯著(須附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出具的證明)。
第十五條 小學一級教師資格教育教學條件按照《小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教研、科研條件
第十六條 中學高級教師資格條件
一學校教師(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不含增刊,下同)上發表本學科教育教學論文1篇,或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學科教育教學論文2篇。在農村連續從教滿15年的,在市級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學科教育教學論文1篇(以報刊社、出版社、學校及社團等單位組織名義出版的論文集,不予認可,下同)。
2、積極參加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獲獎的行動研究成果、教學案例研究、教學反思、教育敘事等論文(包括教學課件或軟體)為,省級1篇;或市級2篇;或縣級3篇,其中二等獎以上(含二等獎,下同)1篇。在農村連續從教滿15年的,縣級2篇其中三等獎以上1篇(以上均須附原始會議通知、論文和獲獎證書等。凡以報刊社、出版社以及學校名義組織進行的論文評選的獎項,不予認可,下同)。
3、積極開展新課程改革研究,參與學科教研活動,帶頭進行新課程改革實驗,承擔市(縣城以上學校教師)縣(農村學校教師)級以上教研部門正式立項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研究課題,並取得一定研究成果(須提供課題立項通知和結題報告)。
4、參加縣級以上教研部門組織的研究課或課例分析課教學1次以上,並獲得較好的效果(須附教學設計和教研部門的開課通知及評價意見);或在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教學大獎賽中獲一等獎1次,或獲得市級以上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以上(農村教師獲得市級以上優秀教學成果)1次(須附獲獎證書)。
5、受聘參加縣級以上教育部門組織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教材(如鄉土教材、選修教材、活動課教材、教師教學指導用書)的編寫工作,經省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並在縣以上范圍內推廣使用或公開出版;或在推廣新課程實驗過程中,成績突出,且本人主講的新課程錄像課、觀摩課被市級以上教育部門推廣的(附有關證明材料)。
6、省部級科技進步四等獎、市級二等獎以上獲獎項目的前3名主要完成者或獲得與教學業務有關的國家專利1項以上。
7、職業中學教師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本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格、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評價等方面積極探索,總結出的教改經驗和研究成果在本市應用推廣且獲得好評(須附經驗總結、研究報告和省級以上職教教研部門提供的證明)。
8、從事藝術和體育教學工作的教師,本人在教育、文化、體育部門主辦的市級以上匯演、匯展或比賽中獲獎2次以上,其中三等獎以上1次。
⑵ 高中教師有哪些級別怎麼評定的
不完善,只能補充讓你完善唄!不過如何完善呢,需要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1、如果是單一制度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只要將制度印發相關部門及人員,徵求大家意見建議,然後約定一個時間,召開一個專題討論會,就可以解決,如果涉及范圍人員較多,可以分層次進行,先班組,後工段,再車間(分廠、中心),最後集中各基層意見建議,在公司層面召開最終專題討論會,如果問題專業性強,還可以邀請專家參加,協助決策。
2、如果是多項制度或者是多個體系均不完善,就比較復雜一些。
首先:建立公司相關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確制度建設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需要公司主要領導參加,並根據需要聘請有關專家參加,因為制度總體框架體系的建立與企業發展和總體戰略密切相關。
其次:結合現有制度擬定修訂和增加制度類型及名稱。確定哪些制度需要修訂、哪些需要增加,建立制度完善清單。
第三:結合企業現狀,根據經營需求,安排修訂的增加的先後次序和輕重緩急,明確完善的大致進度及步驟。
第四:建立相關的組織領導機構。由於這一項工作內容多、涉及面廣,必須有專門的部分人員組成一個工作小組專心進行,才能保障質量和按時完成。
第五:由工作小組或項目小組,制定具體的完善計劃,即:分項工作進度計劃。明確如何分析制度、如何查找不足、如何定位問題、如何集中企業智慧制定完善措施及細則、如何審定、頒發等一系列工作環節的落實辦法。
第六:按計劃實施,做好過程式控制制和階段性檢查糾偏,定期進行總結分析,確保工作完成。
⑶ 教師培優輔差工作如何考核
培優重在拔尖,輔差重在提高,在課堂上有意識給學生製造機會,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發揮優生的優勢,開展幫困活動,介紹學習方法讓差生懂得怎樣學,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於差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多重復,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優生要鼓勵他們創新。本學期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正確看待每一個學生,以培養學生素質為自己工作的重點。在工作過程中做到個體分析與群體分析,確立發展目標和措施,找出學生的優點和缺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積極對待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施以恰如其分的鼓勵性評價,使各科任老師能熱心配合,使得每一位學生能安心於課堂的學習,把學困生的厭學,逃學情緒抑制在一個最低點上。
2、在班級里能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依此進行分層,設立不同層次的學習幫扶小組,確立學習目標,在班級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改變以前老師拖堂、補課的陋習,把問題交給學生去自主解決,老師做好指導作用。其次,依據學生的能力,對各層次的學生分別有不同的完成目標,由易而難,逐層推進。
3、在加強班級集體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創造有利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環境。努力把班級集體建設的過程轉化為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過程。
4、摸清學生的學習基礎,把起點放在學生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水平上,使新舊知識產生聯結,形成網路。根據學生實際、確定能達到的實際進度,把教學的步子放小,把教學內容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分解成合理的層次、分層推進。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活動時間在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教師一次持續性講課控制在10分鍾以內。快速反饋,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矯正及至調節教學進度,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避免課後大面積補課。
5、建立家校教育「互聯網」。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與家長取得聯系,進行家訪或將家長請到學校來開座談會,了解學生背後的實際情況,溝通家校之間的聯系,對學生每取得的一分進步都及時告知家長,爭取家長們的配合。
⑷ 如何對幼兒園教師進行分層次培訓
1、能關注不同層面教師發展需求,對教師隊伍進行了分層,但大多以教師的成熟度來劃分,即:新教師、成熟教師、骨幹教師。 2、教研過程中問題產生比較單一,不能真正的從教師的問題出發,影響了教研的針對性,過多的關注青年教師的「幫與扶」,成熟教師的「做與揚」,骨幹教師的「放與帶」,這種分層培訓模式過於一刀切。 3、教研目標意識還不夠,即「怎樣通過分層教研達到什麼目標」關注度不夠,而更多的是聚焦問題的解決,教師在研訓過程中有些被動,沒有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 分析現有分層教研的不足,我們認為在研訓中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 怎樣的分層才更有效 分層不只從教齡、教師的成熟度上來劃分,也不能單以園方角度來定,應該關注「雙向性」即關注教師所產生的問題和其個體的需求,打破現有分層機制,了解教師真實問題,根據這些問題對教師進行分層。 2、怎樣的引領才使分層教研更有效 我們關注教師所產生的共同的問題,在每次教研時讓教師們帶著問題進入,通過問題的導引加以實踐的研究,使得實際教育教學問題在教研活動中得到解決,逐步達到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目標。 2、 怎樣讓研訓成為發揮教師潛能的平台。 怎樣變教師被動教研為主動教研,變「盲目」為「有效」,不同成熟度的老師們在有了共性問題的研討、實踐並解決後,再通過互動式的交流與觀摩,不但滿足了教師自身的發展需求,還亮出了不同教師的特色與專長,即保障了個體的提升,也保障了整個教師團隊的全面的提升。 研訓的價值在於: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挖掘真潛質。 二、做法與成效 (一)確定運作方式是基石 「教師分層指導」是指打破單一的從教師成熟度劃分的分層教研,以結合培訓為手段,關注教師個體發展,關注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並根據這些問題對教師進行不同層面的分層,把有共性問題的老師聚集到一起,開展培訓與指導。 「問題導引」是指,是指問題源自教師的實踐經驗,將這些問題進行梳理與匯總,在每次教研活動之前,梳理出每次教研的本質,讓教師們帶著問題參與教研;教研活動結束後,教師通過對問題解決的實效性反思,使自己真正地在教研活動中獲益,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次教研活動的價值,通過對這些來自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的解決,來帶動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 流程 一、分層形式 問題式分層: 價值:關注不同教師的問題,梳理形成「問題群」,以「問題導引」來分層 價值:針對性強、互動面廣 運作模式:收集問題——梳理、分類問題——教師分層——分層教研 流程 二、問題梳理 教師的層次不同,問題也有差異,因此對教師問題的收集與整理是關鍵。我們在問題收集時,為了盡量把所有層次的教師問題都納入研究范圍內,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並且都是開放性的問題,以更好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 匯總後的問題林林總總,也體現出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也迫切地需要園方給予支持與幫助。這些匯總問題構成了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庫」的基礎。
⑸ 教師職業分層次分類有什麼意義
區分教師職業層次(學段)的意義就在於使你在選擇時更有方向感和目標感,因為個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舞台上有不同的潛質與能量,會發出不一樣的光彩,在參與教育環境時優勢也各不相同 ,在談及你未來走向的時候這是需要考慮的重要一環。
中國社科院和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12年《教師藍皮書》指出,未來十年,小學教師職業吸引力將相對提高,初中教師職業吸引力下降。在不同的教育階段,由於教師 年齡結構的不同而導致的教師崗位供需關系的變化也有所不同。
在小學階段,由於老齡化的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在未來十年間將有較多的教師崗位出現空缺從而面向勞動力市場開放。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可以進入小學教師隊伍之中,在急需補充小學教 師新生力量的情況下,對小學階段教師的人事政策應當更多傾向於表現出「友好型」特徵,小學教師職業吸引力應向著相對提高的方向變動。
而在初中階段,情況則完全不同。由於初中階段教師年齡結構「中青年化」以及初中階段適齡學生數呈下降趨勢,在未來十年間由於退休及教師自然流失所提供的教師崗位並不多,教師隊伍 人數出現富裕。也就是說,在未來十年,針對初中階段教師的人事政策應是向著「不友好型」特徵轉變,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這個時期的社會,會對出現富裕的初中教師提出更多更高的教 育要求,變相增加初中階段教師的負擔,從而使得初中階段教師職業吸引力下降。
可見,社會形勢造成的崗位情況也會對選擇造成影響,順應變化,把握好進入不同學段、不同學校的時機至關重要。
⑹ 從管理的角度談一談教師培訓質量管理體系應當如何建設
質量管理體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並通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控制、保證和改進來使其實現的全部活動,EMBA、MBA等主流商管教育均對質量管理及其實施方法有所介紹。
通常一個完整的培訓體系包括:培訓課程體系、培訓講師管理制度、培訓效果評估和培訓管理體系四部分組成。其中前三項是培訓體系的三大核心工作內容。培訓管理體系是把原本相對獨立的培訓課程體系、培訓講師管理制度、培訓效果評估融入到企業管理體系中,尤其要和晉升體系、薪酬體系相配合。
1、 如何建立培訓課程體系
培訓課程設置是建立在培訓需求分析基礎之上,根據培訓課程的普及型、基礎型和提高型將培訓課程分為員工入職培訓課程、固定課程和動態課程三類。
員工入職培訓課程設置較為簡單,屬普及性培訓,課程主要包括企業文化、企業政策、企業相關制度、企業發展歷史等。
固定培訓課程是基礎性培訓。是從事各類各級崗位需掌握的應知應會知識和技能,崗位調動、職位晉升、績效考核反應知識、技能有欠缺者需加強固定課程培訓。
動態培訓課程是根據科技、管理等發展動態,結合企業發展目標和競爭戰略做出培訓分析,這類培訓是保證員工能力的提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不難理解,固定培訓課程設置是培訓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在企業中必須建立起以員工職業化為目標的分層分類員工培訓體系,明確不同崗位,不同級別的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
首先,人力資源部會同各級部門,從崗位分析入手,對所有崗位進行分類,如分為管理類、專業類、技術類等。在分類基礎上對每一類進行層次級別定義和劃分。由此,按照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崗位勝任模式來建立固定課程體系就有了分析的基礎和依據。以各級各類崗位為基礎,分析員工開展業務工作所需的職業化行為模塊和行為標准,在分析這些活動時,可以遵循以下三種思路。
從活動開展的內在邏輯關系來考慮。
從活動范圍來考慮。
從活動內容本身組成部分來分析。
分析支持這此職業化行為模塊和行為標准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由此,確定各級各類的培訓課程,從而開發出相應的培訓教材。不同級別的必備知識可以是相同的,但在深度和廣度上應該有所區別。
動態培訓課程可以從二個層次上進行分析。
企業目標。分析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競爭戰略,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考慮與此相關的管理思路、管理觀念和工作重點的轉移,組織流程的改造及涉及新的技術領域、工藝技術,並與此確定培訓課程。
從科技發展角度分析。如今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發展日新月異。當一項工作內容發生重大革新時,由此帶來的新技術、新的管理理念來確定培訓課程。
培訓體系建立之後,培訓對象的確定,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高層管理者。根據企業經營策略確定企業的人員要求,並由人力資源部分析並確定相應的人員培訓,例如烽火獵聘。
中層管理者。根據企業為他們制定的發展計劃和績效考評的結果,由高層管理者和人力資源部分析和確定他們的下一步發展需求。
基層管理者和普通員工。由中層管理者根據員工的績效考評來分析確定他們的培訓需求。
員工可以自己提出培訓需求,得到上一級主管及人力資源部認可。
2、 培訓講師隊伍建設
講師是整個培訓流程的源頭,講師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培訓質量的好壞。培訓講師來源基本上有兩種途徑:一是外部聘請;二是企業內部講師。限於篇幅,本文只對內部講師的隊伍建設略作介紹。
講師的主要任務是講課、教材開發和參與培訓課程的設置。為保證講師隊伍的高素質,企業內部應制訂《講師資格認證制度》,可以從專業知識、專業經驗、成就及表達能力四方面進行認證。對講師的工作績效可每半年或一年考核一次,優勝劣汰。同時為支持和鼓勵講師主動積極地開展培訓工作,給講師一定的時間從事教材的開發和一定的講課費和教材開發費。最後企業應幫助講師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組織他們進行專業培訓和技能訓練。
3、培訓效果評估
培訓效果評估是培訓流程中的最後一個環節。評估結果將直接作用於培訓課程的改進和講師調整等方面。評估從四個方面考察。
第一層評估,反應層面。這類評估主要是考核學員對培訓講師的看法,培訓內容是否合適等。這是一種淺層評估,通常是通過設計問卷調查表的形式進行。
第二層評估,學習層面。主要是檢查學員通過培訓,掌握了多少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書面考試或撰寫學習心得報告的形式進行檢查。
第三層評估,行為層。該層關心的是學員通過培訓是否將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工作績效。此類評估可以通過績效考核方式進行。
第四層評估,結果層。這類評估的核心問題是通過培訓是否對企業的經營結果產生影響。結果層的評估內容是一個企業組織培訓的最終目的,也是培訓評估最大的難點。因為對企業經營結果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培訓活動,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都會影響企業的經營結果。
4、培訓管理體系
培訓體系是動態平衡的體系。包括培訓課程體系和培訓講師調整,及如何激勵學員培訓意願?如何開發和管理培訓供應商?如何把培訓課程的內容轉化為工作流程和規范化的操作文件等等,這些都是培訓管理體系要考慮的,並通過制訂相關制度加以落實。正如前文提到的培訓管理體系是保證培訓體系有效運作,對培訓活動順利開展起支持作用。
培訓體系建設
一個培訓體系構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制度、課程和講師。
制度是基礎,包括培訓管理辦法、培訓計劃、相關表單、工作流程、培訓評估辦法及內部講師制度。
課程是靈魂,包括課程設計、課件的製作、課程的審核評估。
講師是載體,也就是說講師僅僅是培訓的其中一個執行者,扮演的只是去演繹課程的角色。
培訓制度的作用在於規范公司的培訓活動,作為保證培訓工作順利進行的制度依據。應當包括:培訓管理辦法、培訓計劃、相關的表單、工作流程、培訓評估辦法及內部講師制度等幾個部分。培訓管理辦法中應充分體現培訓的過程及培訓結果評估將與員工的績效考核想結合。內部講師制度應體現選拔和激勵內部講師的精神,起到管理內部講師,規范內部講師授課行為的作用。
建立培訓體系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培訓制度,設計培訓工作流程,製作相關的表單,制訂培訓計劃。
完成了制度建設,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培訓調研,即根據公司的發展規劃及人力資源規劃,針對培訓體系建設提出問題,對公司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並作出調研報告,完成崗位核心勝任知識和技能的確定,提出培訓目標,制訂相應的培訓計劃。根據培訓計劃進行課程設計。
課程是靈魂,培訓的核心內容就是課程。培訓的目的是提高員工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那麼如何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根據崗位說明書和作業指導書對現有崗位進行有效的崗位分析,提取該崗位的核心勝任技能及關鍵技能;其次,對目前在崗員工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測評,找出改進點;再根據改進點進行培訓課程設計。這是以勝任崗位、改進目前工作為目標的課程設計方式。
課程設計、課件的內容,課程的審核評估會根據培訓目標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講師是課程的演繹者,主要職責是將該課程的核心精髓傳達給學員。一個好的講師必須對課程涉及到內容有很深刻的了解,同時配合適當的授課技巧。如:技術類培訓課程的講師首先必須是一個技術專家,對該項目有充分的了解,培訓部門能夠幫助他完成的僅僅是改善授課技巧。
有了制度的保證,完成了課程的編、導、演,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培訓評估。
培訓評估是目前的最受企業關注的問題。沒有評估的培訓很容易就變成了「賠訓」,無法達成預先設定的培訓目標。我設計的評估包括兩個部分課程評估和培訓效果。課程評估又可以分為課程內容評估和授課效果評估。
課程內容評估主要是評估課程內容是否與培訓目標相吻合,是否體現了培訓的目標;採用量化關鍵指標的評估方式。授課效果評估主要是評估講師的授課技巧和演繹方式是否能被學員所接受;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
培訓效果評估的關注點是員工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採用的是書面考核和訓前訓後的兩次測評的數據差的形式來完成。
最後是培訓的形式和內部講師建設。
培訓通常是由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相結合來完成的。其形式不僅僅是通常意義上的課堂授課,還包括目前流行的沙盤模擬,情景演示,戶外拓展。當然不能忽略傳統的師帶徒、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指導和指引也是非常理想的培訓形式。
有選擇的引入外部培訓,選擇合適的培訓方式,對於促進企業內部的知識更新和思想沖擊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內部培訓應該在整個培訓過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這樣既有助於節約企業的成本,又防止了企業核心機密的外泄,同時形成學習型組織的氛圍。更重要的是,企業的核心技術在企業內部的傳播防止了關鍵員工離職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建立內部講師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建立內部講師隊伍的難點在於無法充分的調動講師的積極性。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分析需要層次理論把握人的核心需求的形式來改善,建立一套合理的講師管理辦法和激勵機制來解決。
⑺ 如何進行分層分類的考核設計
在分層教學的不同階段,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
一、劃分學生層次階段。
在這一階段主要應採用定位性評價,即「摸底」。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具備怎樣的知識結構、掌握何種技能、在多大程度上學生已經達到前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如何、學生的興趣習慣及其他個性特徵適合什麼樣的層次。應當指出,僅僅採取一兩次考試成績來作為分層的依據顯然是不恰當的。在這一階段,需要採取靈活的評價工具,因為雖然分層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但一開始的分層對學生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都有很大影響,因此必須科學慎重。
這一階段可結合考試測驗、訪談法、問卷法、成長紀錄袋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評價,再根據評價結果合理劃分層次。許多學校還在劃分層次階段引入了學生自我評價,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把學生根據自評選擇層次和教師師劃分層次結合起來,能保證層次劃分的客觀和科學。
二、制定層次目標階段。
這一階段非常關鍵,確定層次目標實際上也就是規定學生在一定階段學習後的學習成果和行為表現。評價者應區分三個層次的總體目標,並分別為各個層次的學生制定一整套目標體系。分層教學學生評價的整套目標體系應當有兩個維度。橫向上為領域維,應當包括認識領域、技能領域、情感和態度領域的目標,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縱向上為序列維,應包括獨立水平、教學水平和挫折水平的目標序列,目的是促進學生不斷趨近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各個層次的目標間又構成了相互銜接的關系,以促進學生不斷向更高一級的層次努力。
三、課堂教學階段。
這一階段應當主要採用形成性評價,適當運用總結性評價。前者的功能在於不斷反饋學生學習成功或失敗的信息,尤其特別注重強化學生學習的成功之處,顯示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具體的錯誤;而後者是對教學目標達到程度的判斷,同時提供教學目標適當性與教學策略有效性的信息。
這一階段可進行表現性評價、學生隨堂作業、課堂表現評價,也不能完全否定傳統考試的作用。對於前者,一定不要拘泥於形式,如硬性規定日常評價的時間間隔、字數、內容、形式等,只要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覺得「有感要發」,就可以對學生進行評價並記錄下來。記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寫在學生的作業本上,也可以放在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中,還可以是學習報告單。
四、反饋提高與個別輔導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採用診斷性評價,其功能有三:找出學生實際學業水平與教學目標預期之間的差距;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提出相應的補救措施。診斷性評價則更深入地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並反饋給學生,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斷修正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思維方式,不斷地向教學目標的要求靠近。
診斷性評價的主體除了教師之外,還可以是學生。通過學生撰寫「考試分析」、階段性自我總結等方式,促使學生主動反思,主動參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