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業務培訓有哪些
一:教師培訓內容
教師校本培訓的內容可以根據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專長創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傳統的課堂灌輸式傳授知識的陳舊方法入手,採用教師培訓與攻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難點相結合的培訓內容。以此謀求各校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並建設起一支能夠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健全人格,具有扎實科學文化基礎,創造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有特色的師資隊伍。
二:校本培訓有五種類型:
一是學校教育理念、教育技術的培訓;
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訓;
三是區域民俗文化、歷史遺產的培訓;
四是學科事業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
五是優秀教學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訓。
三:培訓課程建構有五大模塊:
(1)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職業道德修養
(2)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
(3)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
(4)現代教育技術
(5)學科最新的基本理論及教改信息
四:拓展資料:
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由教育部、財政部2010年全面實施,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 「國培計劃」包括「中小學教師示範性培訓項目」和「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項目」兩項內容。
中小學教師示範性培訓,主要包括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班主任教師培訓,中小學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培訓等示範性項目,為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培養骨幹,作出示範,並開發和提供一批優質培訓課程教學資源,為「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項目」和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主要對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同時,引導地方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加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培訓計劃主要包括農村中小學教師置換脫產研修、農村中小學教師短期集中培訓、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 2010年起實施的高校一共有9所,即2+7高校。2指兩所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廣州大學,7指七所師范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
五 具體請參考網路:
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
2. 如何提高高校教師培訓的效果
一、提高實踐能力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是對人類社會本質的科學揭示。實踐是人類探索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活動,
也是一切人才成長的根本途徑。離開了實踐,理論與實際、主觀與客觀就無法聯系並達到和諧統一。個體的實踐活動對能力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實踐能力可以理解為
實踐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指主體有目的、自覺地改造客體的能力,其中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客體是主體要認識或改造的對象。實踐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
形成並再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只能通過實踐活動才能真正認識人的實踐能力。能力總是在活動中體現出來,它是控制活動順利進行的心理特徵。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從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高度,
社會對高校教師的職業技能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應該認清形勢,抓住機遇,積極採取措施,加強青年教師對實踐教學的認識並積極參與社會
實踐,切實提高其實踐動手能力,為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創新性人才夯實基礎。
社會實踐是青年教師知識和技能外化為教學能力的前提條件。教學實踐是青年教師知識和技能內化為教學能力的必要條件。青年教師需要在社會實踐中獲得思想陶冶和能力拓展,更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教學指導和智慧火花的碰撞,還需要本人對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及時進行反思和完善。
二、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必須以社會實踐為載體
俗語雲「打鐵必須本身硬」,要想培養出適應性強、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建立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就至關重要。只有教師有
過硬的實踐技能,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手冊》通用標准關於師資隊伍的要求中,明確規定要有適當比例具有工程經歷的專
職教師,有一定數量的企業或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這充分體現了工科院校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可以預見,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就是「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20世紀,著名思想家奧爾特加指出:大學需要與科學長期、永久的接觸,否則就會萎縮退化;而且需要與公共生活、歷史事實以及整個現實環境保持接觸。
大學必須對其所處的整個現實環境開放,必須投身於真實的生活,必須整個地融入外部環境。這說明大學不僅需要科研還需要擴大社會接觸,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
力。作為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的青年教師,只有通過參加不同層次的實踐和科研活動才可以了解掌握工程實踐的各個環節,掌握對於一個實際工程來說具體的施工順序
是怎樣的,施工中會遇到哪些實際問題,該如何解決問題等等,商學院的老師如果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驗,那麼如何去指導學習了解企業的實際經營活動和程序?作
為一個實踐的導師,只有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對其相關領域的社會實踐經驗,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科知識轉化為教育知識,將本專業領域的知識要點結合社會實
踐以若干簡單易懂的形式表達,使學生能夠接受。
大計,教師為本》的講話「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和實施,以及《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的開展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改革是必然的,其中關於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肯定會有所要求的。
青年教師作為學校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培養和建設一支適應當前社會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青年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優勢。社會實踐是青年教師提高業務能力和自身素質的需要和載體,也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
三、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必須以教學實踐為主體
在我國,非師范類的研究生畢業之後可直接擔任高等學校的教師,這就從體制上決定了高校教師大都沒有經過系統的職業培訓,其教學技能缺乏實踐就是必然
的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質上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所應具備的一些能力,包括教學設計能力、知識組織和傳授能力、教學活動組織能力、課堂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
力、人際交往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以及教學反思、監控和改進能力等。
目前,對於新引進的青年教師主要通過崗前培訓的形式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但是這種培訓形式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是:第一,教師培訓內容的
偏頗,現有教師培訓多以相關教育法規、教育理論、教育技術、外語能力為主,有關教學論、課程論、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等直接與教學活動有關的知識和問題
討論欠缺。第二,培訓工作機制不完善,多數學校的教師培訓由學校人事部門負責,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教學改革、課堂教學結合不夠。第三,少有職業化的培訓
教師,培訓教師對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和課程開發等方面實際需求了解不深入。
教學理論脫離實踐在教學領域是大家所熟知的「悖謬」現象。它指的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不能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教學理論不能指導教學實踐,教學實踐不
能上升到教學理論,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高校一般圍繞三方面展開青年教師教學實踐工作:教學理論學習、教學方法與技術訓練、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國
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中關於教學內容方面,明確要求要處理好經典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重視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目前,高校對教學理論強調的比較多,對教學實踐的重視還不夠。
教學實踐是科學和藝術的有機結合與統一。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以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教學實踐為主體,在實踐中教學才能體會教學能力的藝術性和創造性。青年教師大都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提高教學實踐能力的最好辦法是積極參與實踐教學。
四、社會實踐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模式
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動態和復雜的過程。它需要涉及到社會環境、學校制度、學生個性、青年教師本身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實踐因素對於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實踐型的導師才能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生。
作為提高教學能力的載體,社會實踐能夠幫助青年教師及時掌握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及在工程中的具體應用,基於此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達最
新的知識和技能,完成教師對教學能力的提高。社會實踐的形式可以是:企業掛職、校企合作橫向或縱向課題、青年教師實習基地、企業博士後等。作為提高教學能
力的主體,教學實踐能夠幫助青年教師完成從教學理論到教學能力的轉化,是教學理論的拓展和體現。教學實踐的形式可以是:微格教學、現場教學觀摩、教學經驗
交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導師制、指導大學生競賽等。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要實現這個任務的關鍵是提高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而實踐能力
(社會實踐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又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因素。高校青年教師不是先天的教育家,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當然,要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
必然要對目前教師的評聘制度進行改革,需要國家出台相應的高校教師考核、評聘和培訓辦法改革的扶持政策,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去掛職和積極參加教學實踐活動。
3. 教師的專業發展的5個階段
第一階段,專業適應與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教師,由於對學校各方面的情況了解甚少,對職業角色要求和規范所知有限,跟實際工作密切相關的專業知識、經驗和技能掌握不多,因而碰到的困難大多與如何適應並完成常規的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有關。
第二階段,專業形成與成長期:這一時期教師逐漸適應了自己的工作,開始形成簡單的教育觀念,並初步了解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
第三階段,專業突破與退守時期:由於長年累月固定的教學程式或一成不變的教育教學情境,這時,教師對職業的新鮮感和好奇心開始減弱,使得一些教師可能覺得自己的技能和績效都停滯不前了。
第四階段,專業補給更新期:這一時期教師應積極參加專業繼續教育,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學會自我超越,要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
第五階段,專業成熟期:成熟時期的教師表現出明顯的穩定性特徵,同時也因其資深的工作經歷、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較為扎實的理論功底,專業達到了成熟狀態,成為領軍人物。
(3)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擴展閱讀:
教師的角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某方面的課本知識,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及教育目標、要求,在特定的環境中採用特定的教學方法,通過特定的途徑來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這種角色是一種性質復雜的職業角色。一個人成長為這種角色需要經過復雜的、長期的學習過程。
教師角色的性質就在於幫助學生成長;或者說,教師是促進學生成長的人。
愛國守法
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愛崗敬業
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關愛學生
是「師德的靈魂」。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教書育人
是「教師的天職」。
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為人師表
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終身學習
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
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1)教育意識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除了具有與人交往的一般共性以外,還有與其他與人有關的事業不同的特殊性,是唯一有計劃、有日的、有系統地影響人成長的事業,教育的成敗優劣對一個人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在教育中是對受教育者最直接、最具體的影響者。教育對個體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正確意義的同時,也可能產生負面作用。形成教育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趨利避害,是成熟的教育者的表現。
(2)課程意識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是關於教什麼的決定因素。教師不僅需要知道教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教,也就是關於知識的知識;具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個人發展需要衡量利篩選知識的能力。
所有知識、大綱、教材,都需要經過教師的工作才能實現轉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就是課程。
(3)學生意識教育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者的一切工作都以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游離甚至背離學生發展需要的要求、規章利做法都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宗旨霜違背。學生意識特別要求把每一個學生看成不同的主體,為學生個性利創造性發揮創造空間利舞台。
服務意識 教育是一種服務行為,服務意識強凋教育是一種義務而不是一種權利,更不是一種恩賜,是根據學習者的需要、滿足學習者的要求: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或奸惡要求學生甚至強迫學生。
第一,教師專業發展的多樣性。高校歷來就是更新知識、創造知識的基地,教師除承載著為社會源源不斷的輸出人才之外,還擔負著專業領域內的科研工作。教師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多樣性。
第二,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由於近年來高校改革對教師隊伍的高要求,教師的學歷水平普遍較高,並且高校作為知識更新與創新的發源地,教師較易接觸教育及學術的發展前沿,相對來說,這種先天性優勢更能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並且,教師的教學對象是思維活躍、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及思維能力,較易接受新的思想及知識,促使教師也要不斷接受新鮮事物,不斷追求前沿知識,拓展知識領域,開闊視野。
另外,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背景使得終身學習觀的社會的普遍重視,教師更是成為直接實踐者。這些因素均成為促使教師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各種途徑的學習、培訓,不斷促進自身教師專業發展。
第三,教師專業發展的持續性。一方面,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專業發展貫穿於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
4. 如何提升教師職業技術培訓能力
教師,這個職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內,根據學校設施條件和個人職稱專業,安排座位、發放學習資料、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引導輔導幫助學生學習、組織聽課練習,組織考試、傳授科學文化基本知識,開展主持學術交流、提高學生的觀察學習、記憶認知、動手溝通、操作等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特長,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經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