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生物實驗室任職人員要求
qc實驗室來環境溫濕度有何要源求有實驗室標准可查的.一般濕度40-60%RH就可以,特殊實驗目的另算.實驗室的標准溫度為20℃,一般檢測間及試驗間的溫度應在20±5℃,線值計量標准間為20±2℃,電工與無線電專業的標准間和線值計量的計量檢測儀器間為20±3℃。實驗室內的相對濕度一般應保持在50-70%。
2. 微生物實驗室的安全操作規程
抄的哦
1 實驗室安全
1.1 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性
1.2 科室安全文檔
()生物危害防護:實際操作規程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19489-2004。2004-01-05發布,2004-10-01實施。)
(b)實驗室安全:原則和措施見(《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准WS 233-2002。2002-12-03發布,2003-08-01實施。)
1.3 應用:
以上的操作規程應用於微生物科室的所有部門。工作人員或訪問人員必須遵守各項規定。
1.4 關於新規定或現行規定的修改案:
任何新規定或現行規定的修改案必須通知負責科室安全的人員及相關人員,他們將建議科室主任考慮實施。
1.5 生物性危害
1.5.1 與各種操作有關的生物危害水平取決於:
a.處理的傳染性物質的本身:
按照傳染性物質對個人和社區和潛在危險性以及經空氣傳播的可能性,其劃分成不同等級。所採用的等級劃分詳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原則和措施(見《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則》)。
b.使用的設備和設施:
處理不同等級的傳染性物質的要求在」實驗室安全」中已規定。這些符合要求的設備都要承擔重要臨床工作,科室負責人必須保證中應污染物水平。
c.培訓,特別是員工的安全性培訓和安全性經驗積累。所有員工應該接受一定訓練,能安全處理任何實驗室可能碰到的物質,避免將實驗不能處理或規定之外的傳染性物質暴露在實驗室,即使暴露事故在實驗室,即使暴露事故發生也要會正確處理。
1.5.2 傳染性物質的分類
1.5.2.1分類系統
生物危害防護:〔見1.2 (a)〕,根據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4級,危害等級Ⅳ最具危害性。
1.5.2.2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1-4
a.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1——對健康成人無致病性,對社區無危害性。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夠,不需特殊安全設備,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設施。培養基上包含未鑒定物,因此,妥善處理對各級安全水平都至著重要。
b.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2——人類疾病相關物質,這種物質對實驗室工作人員有中度危險,並具有一定程度社區危險性。醫院微生物室所涉及的絕大多數物質屬此安全水平,生物危害警告應張貼,並且限制接近,應用醒目標語,若是能產生空氣傳播或飛濺的I,II類物質都就使用相就的操作台。實驗室就提供類似防護衣和手套,眼罩尤其是配戴隱形眼鏡者,也應提供類似安全水平的洗手設施,並且臨近工作區也應有高壓滅菌裝置。所有廢物和反復使用設備的去污染應有特定的程序。
c.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3——人類疾病相關物質,具有潛在空氣傳播性,能引起嚴重,致命疾病,對實驗室工作人員高度危險,並具有一定程度社區危險性。所有含有或懷疑含有生物案的標本必須標以」小心污染」標簽,並且同時標於盛放標本容器和申清單。然而作為預防保護還不足夠。應對所有血液,體液,分離的人體組織等有普通防護意識,它們都應視作傳染源。在此生物安全級,實驗室應控制對其接近。凡涉及該類物質都應使用I或II類工作台操作,也可以遵循II級操作注意事項,對所有廢物進行去污染處理,包括工作服和重復使用設備。
d.危險群/生物安全水平:4——對個人的危險如生物安全3級,但對社區有高度危險性。這些傳染性物質包括:
蜱源性腦炎病毒
支里半亞-剛果牛血熱病毒
Marburg
Virus
艾波拉病毒
Lagsa fever Virus
Junin HF Virus
Machupo HF Virus
Guanaruto HF Virus
Herpesvirus simiae (B Virus)
1.6 以下預防措施,所有實驗工作人員必須遵守:
1.6.1 工作服
a.所有實驗室成員在工作期間必須始終穿著所提供的工作服。離開實驗室時,工作服須掛在指定地方,不得在實驗室外冼工作服。
b.在處理含有或懷疑含有生物安全3級物質的標本時,必須在工作服外穿隔離衣。
c.在生物安全操作台內處理標本和培養基時,必須戴手套。
1.6.2 洗手池
洗手池須供應洗潔劑和紙巾。
1.6.3 洗手
所有工作人員在離開工作區必須洗手,並且要先脫去工作服和手套。
1.6.4 食物,飲水,吸煙,化妝品
食物和飲料不允許帶入任何處理標本的房間.不允許在處理標本的任何地方吸煙.不允許在處理標本的任何地方使用化妝品。
1.6.5 傷口和擦傷
手上的傷口和擦傷必須覆蓋保護物。
1.6.6 個人衣物
個人衣物不允許帶入實驗室,並且必須保存在帶鎖的櫃子里。
1.6.7 口吸移液管
這是禁用的。要求使用機械移液裝置。
1.7 常規預防措施應用於所有血液、體液、組織標本的操作中:
1> 無論何時都應盡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針頭或其它銳器。
2> 使用過的針頭和一次性切割器必須丟入專門的帶有蓋子和桶內,以備安全處理、防止容器過滿盛裝。
3> 使用過的針頭不許重新使用或再用手操作。
4> 打爛的玻璃必須放入堅硬的容器(不要用手),然後再放入黑色垃圾袋,如果是污染的,使用黃色垃圾袋。
5> 在接觸具有潛在性傳染性標本培養基、組織,必戴保護性手套,防止皮膚直接接觸。如果手套有可見的污染,必須先除去污染,再更換。手上有皮炎或傷口的工作人員的需要間接接觸傳染性物質的人員應戴保護性手套。
6> 在處理完標本、結束工作,甚至在上述規定帶手套時,應常規洗手。
7> 當血液、血液製品或其它體液污染發生時,應停止工作洗手,戴一次性手套再清除污染區。建議用含有效氯1000ppm的次氯酸鈉溶液。如果污染區較大用浸有次氯酸鈉溶液的濕布覆蓋10min去污染,並標示相應的警告,丟棄廢物及手套到生物安全級物理容器。注意飛濺的水滴和流淌會將污染帶到主污染區以外。
8> 所有在實驗室使用的具有潛在污染性的物質都需去污染,最好先高壓,再做處理。
9> 任何可能產生飛濺或氣霧的操作都應在生物安全操作台里進行。這些操作包括離心,分離血清,混合,超聲,收集組織受精卵,以及處理含有濃集的感染物質標本。
1.8 實驗室物質處理
a> 黑色塑料袋用來收集未污染或經高壓過需處理的廢物。
b> 廢紙屢用來收未污染的廢紙,用過的紙巾等。
c> 所有可能傳染的物質必須高壓或焚化。
d> 所有丟棄的標本,培養基和實驗室廢物必須放在專門容器里
e> 用白色聚丙烯罐盛裝2%新鮮配置次氯酸液,以供工作中丟棄標本,污染吸頭,棉拭子臨時處理待一天工作結束之後,再經高壓處理。
f> 黃色塑料袋用來處理污染的實驗室廢物。它們應封口再由工人拿去焚燒。
g> 帶蓋,帶標簽硬質容器用來盛裝針頭的銳器。
1.9 實驗室傳染性物的消毒
高壓
a.所有培養基的傳染性物質都要高壓,除非准備焚燒的,高壓的最大好處是使傳染性物質離開實驗室可保證安全。
b.用作此目的的高壓設備應在醫學技師監督下由實驗室工人操作。
c.高壓設備應定期由醫院設備組測試,檢修。這些測試包括商業使有的芽胞試紙實驗。多個高壓設備應有使用記錄,並自使用之日起由醫學技師連續記錄。任何不符都要向安全人員報告。
1.10 去污染
去污染劑:
1> 次氯酸溶液:用白色聚丙烯罐裝新鮮配置的含有效氯1000ppm的2%次氯酸溶液,放在多個工作室。
2> 5%的Printol:其50%水溶液用來處理濺在地板和傢具上的污染。
3> 戊二醛:新鮮配製成一定濃度,主要用於不能使用次氯酸鈉的儀器去污染,如離心機等。
4> 75%乙醇:主要用於對清潔表面的快速去污染。
1.11 離心機
1.11.1 注意事項:
a> 使離心機用的試管應具是厚管或塑料的,離心前應仔細檢查是否缺損。
b> 離心機需放置在合適的位置,操作都應能看見離心缸,以便能正確地將離心架放在轉子上。
c> 離心桶和離心架配對使用,負載後需仔細平
3. 實驗室培訓內容,誰有啊,能給我學習學習嗎,我是一名分析員工
實驗室人員培訓工作開展的依據是ISO/IEC17025中的條款.2,根據筆者的經驗,希望在本文中對該項工作的規范化進行探討。
一、制定培訓計劃
實驗室需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之前的經驗教訓識別自身的培訓需求,根據培訓需求制定培訓計劃,其中難點在於培訓需求的識別。為了更好地識別培訓需求,實驗室首先應該制定具有挑戰性、可測量性、可實現性的目標,一般而言包括質量目標和發展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差距也就顯而易見了,培訓的需求也就識別出來了;其次,實驗室應該將過去一段時間內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主要通過對過去採取的4.9不符合檢測工作的控制、4.10改進、4.11糾正措施和4.12預防措施進行分析,識別實驗室的培訓需求。可見,培訓需求的識別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如果實驗室中上述所提到的環節沒有做到位,就會直接導致培訓需求的識別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培訓需求識別完畢後就需要結合實驗室的可用資源和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識別培訓需求和制定培訓計劃一般是在實驗室開展4.15管理評審時開展的,培訓計劃也就成了管理評審活動的輸出,需要實驗室切實執行。
二、完善培訓記錄
完善的培訓記錄是人員培訓工作有序、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實驗室常常由於不清楚培訓都需要哪些記錄而使培訓工作的開展顯得有些混亂,甚至會導致實驗室認可評審中得到不符合項的後果。根據筆者的實踐經驗,實驗室的培訓記錄應包括:培訓計劃實施記錄、培訓簽到記錄、員工培訓歷史記錄、培訓考核記錄、培訓評價記錄。其中難點在於培訓考核記錄,因為有些培訓內容無法使用具體的手段(如理論考試或現場演示)來進行考核,這樣就需要在制定培訓計劃的時候明確的識別哪些培訓項目不要求進行考核;重點在於培訓評價記錄,ISO/IEC17025中的5.2.2條款中要求評價的是培訓活動的有效性,而實驗室往往更關心的是人員參加了培訓後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因此培訓評價記錄可以將對活動有效性的評價與人員培訓有效性的評價結合起來,即規定多少比例的參加培訓的人員達到了培訓預期目的視為本次培訓活動有效。
三、清晰的授權
培訓結束後,實驗室需要根據培訓考核和評價記錄對相關人員進行授權,對人員的授權需要清晰明確,不能模稜兩可。常用的授權方式是發布「人員技能表」和簽發上崗證書等手段。
四、持續的改進
實驗室應該為每位員工建立起個人檔案,收集匯總每位員工的培訓記錄和現有的能力證明材料,以此為基礎,使每位員工的培訓都能夠實現有目的性、持續性和系統性,真正地實現實驗室人員的發展。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4. 微生物實驗室技術管理者的要求有哪些
微生物實驗室技術管理者的要求有哪些
一、實驗室管理制度
1.實驗室應制定儀器配備管理、使用制度,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並根據安全制度和環境條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員應嚴格掌握,認真執行。
2.進入實驗室必須穿工作服,進入無菌室換無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實驗室人員不得進入實驗室,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
3.實驗室內物品擺放整齊,試劑定期檢查並有明晰標簽,儀器定期檢查、保養、檢修, 嚴禁在冰箱內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種器材應建立請領消耗記錄,貴重儀器有使用記錄,破損遺失應填寫報告;葯品、器材、菌種不經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轉讓,更不得私自拿出。
5.禁止在實驗室內吸煙、進餐、會客、喧嘩,實驗室內不得帶入私人物品,離開實驗室前認真檢查水電,對於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蝕的物品和廢棄物品應按有關要求執行。
6.負責人嚴格執行本制度,出現問題立即報告,造成病原擴散等責任事故者,應視情節直至追究法律責任。
二、實驗室安全制度
1.進入實驗室工作衣、帽、鞋必須穿戴整齊。
2.在進行高壓、乾燥、消毒等工作時,工作人員不得擅自離現場,認真觀察溫度、時間,蒸餾易揮發、易燃液體時,不準直接加熱,應置水浴鍋上進行,試驗過程中如產生毒氣時應在避毒櫃內操作。
3.嚴禁用口直接吸取葯品和菌液,按無菌操作進行,如發生菌液、病原體濺出容器外時,應立即用有效消毒劑進行徹底消毒,安全處理後方可離開現場。
4.工作完畢,兩手用清水肥皂洗凈,必要時可用新潔爾滅、過氧乙酸泡手,然後用水沖洗,工作服應經常清洗,保持整潔,必要時高壓消毒。
5.實驗完畢,即時清理現場和實驗用具,對染菌帶毒物品,進行消毒滅菌處理。6.每日下班,尤其節假日前後認真檢查水、電和正在使用的儀器設備,關好門窗,方可離去。
三、實驗室衛生管理制度
1.實驗室內要經常保持清潔衛生,每天上下班應進行清掃整理,桌櫃等表面應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保持無塵,杜絕污染。
2.實驗室應井然有序,不得存放實驗室外及個人物品、儀器等,實驗室用品要擺放合理,並有固定位置。
3.隨時保持實驗室衛生,不得亂扔紙屑等雜物,測試用過的廢棄物要倒在固定的箱筒內,並及時處理。
4.實驗室應具有優良的採光條件和照明設備。
5.實驗室工作檯面應保持水平和無滲漏,牆壁和地面應當光滑和容易清洗。
6.實驗室布局要合理,一般實驗室應有準備間和無菌室,無菌室應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如安裝空調設備及過濾設備,無菌室內空氣測試應基本達到無菌。
7.嚴禁利用實驗室作會議室及其他文娛活動和學習場所。
5.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
需要控制的主要是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
營養條件包括:碳源(速效還是緩效)、氮源(速效還是緩效)、常見的金屬離子(如鐵、鉀、鈉、鈣、鎂等)、微量元素(如鉬、鈷等)、生長因子等條件。
環境條件包括溶氧量(常為液體培養基需要考慮的因素)、水分、溫度、光照(有些微生物實驗需要控制光照)、環境pH值等。
不少微生物初次分離培養需要一定濃度的二氧化碳。如果是厭氧生物得根據厭氧程度,在專門的厭氧培養箱中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