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數學老師小組磨課感受怎麼寫
開放式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新模式,由學生在課堂上主持講課,授課老師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授課教師及時進行引導和點撥.圖為前不久北京市8所小學的46名骨幹教師到該校聽課時的情景. 吉喆 張艷琳 攝
■唐小為
國外教師大多沒聽說過『磨課』這個詞,優質課賽課之前的『磨課』活動可以說是我國特有的教師培訓形式.『磨課』有助於教師加深對學科知識的認識,改進教學設計,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從中外比較角度看「磨課」
國外同行大多沒聽說過「磨課」這個詞,他們經常對我國中小學常見的「磨課」活動感到驚詫.可以說,優質課賽課之前的「磨課」活動是我國特有的教師培訓形式.通常參賽教師會現場執教一個從未教過的班級,上一堂精心准備的課.而此課通常並非參賽教師個人「作品」,而是由教師群體合作「打磨」而成,融入了該群體對相關學科教學的集體智慧.這種課一般都要換班試講多次,而同教研組的聽課教師會提出改進建議,參賽教師反復修改設計以利再戰.
近年來國際上對教師職業發展活動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師個人專業成長方面,有兩類活動效果顯著:其一是能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的活動;其二是能引導教師關注學生想法的活動.在社會組織方面,則需要建立並發展能以既有批判性、又有合作性的眼光來審視教學活動的專業共同體.相關研究表明,在強調個人主義、隱私權和自治的歐美國家,建立這樣的共同體相當困難.歐美國家教師之間一般不質疑他人的教學實踐,觀點有分歧時一般不會公開地表達.而我國具有「集體主義」的傳統文化底蘊,有利於建立這類兼具批判性與合作性的專業共同體.常見的優質課競賽前的「磨課」活動即是專業共同體運作的典型形式.
筆者曾以為,「賽課」與「磨課」活動賦予了教學某種表演性質,且將「課」作為獨立於學生和課堂互動的事物,似乎不是一種有助教師專業發展的好途徑.但深入到小學科學教育第一線,卻發現大部分教師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在「磨課」的過程中大有收獲.
從「磨課」課例看教師收益
以某小學科學課「宇宙」單元的一課的「磨課」為例,相關教師認為有如下收益:
其一,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強.首次試講,參賽教師將教室四面牆上貼上與實際方向一致的東西南北標識,太陽標識貼在東面.同時讓部分學生手拉手、面朝外圍成小圈模擬地球轉動.一個學生在模擬地球自轉時問:「是由南還是由北向東轉呢?」教師怔住了.
課後,聽課教師舉起地球儀進行比較,指出地球運動不是平面上的,如果要貼方向標識的話,「北」要貼在天花板上!參賽人恍然大悟.
還有,當部分學生模擬地球運動時,後面的學生視線受阻,互動的積極性受挫.一些教師建議,模擬的學生改坐在地板上,後面的學生或許就可以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其二,將教師的關注點引向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試講時,學生討論的話題是兩個城市哪一個先迎來黎明.一個學生說:「我覺得每一個應該都是先迎來吧,因為每轉到一邊的時候,另外一邊就不是太陽了,而另外的一邊又變成太陽了,意思說它又先成為了第一個.它又轉了一圈以後,反方向的那個又迎來了,但是最開始也是第一次,這也是第一次,感覺每一個應該都是最先迎來黎明.」
授課教師覺得這個學生的表述比較模糊,未做反應.而教過小學科學課的校長卻說這個學生的發言「是這節課里最精彩的部分」,「這個孩子已經超越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他的發言是這節課最精彩的發言.他已經認識到了循環,認識到了周而復始,這邊是白天那邊是晚上,那邊是白天這邊是晚上,這邊再到了白天,那邊又是晚上,那憑什麼說誰先誰後呢?他已經是站在空間(太空)角度看問題了.」校長叮囑教師要學會「聽孩子們說話」.
授課教師後來談到,校長對這個年齡的孩子能自發體會到循環的概念表示贊賞,甚至將此作為學生思維超出教學目標的證據,使她很受觸動.在場的非參賽教師雖然只是「觀課人」,但思維也相當活躍.他們關注的主要問題包括:自己的建議會被怎樣對待?如果自己上這節課會有怎樣的效果?
小學科學教師對於學生的認知需求和能力非常敏感,他們會盡量避開那些他們認為超出該年齡段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活動.此次「磨課」活動中不少教師都對五年級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表示擔憂,他們認為相關的宇宙知識和模擬實驗對於小學生來說太難了.
通過個人的觀察,我發現,「磨課」的確為教師提供了討論教學細節的平台,有助於教學設計的不斷優化,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有獨特的作用.
「磨課」現存的問題與改進建議
「磨課」的成功經驗能否向其他的課遷移?很多教師懷有這樣的願望:「磨課」之後,所有同科教師都能「照虎畫貓」,從而促進整個學科教學的高質量「操作」.但現實中,一些思維定式對相關教學活動也存在著限制和阻礙.
其一,必須執行的教學結構「潛規則」.第一次講課時,授課教師以4個相關問題的討論導入教學: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什麼引起晝夜交替?地球自轉一圈是多長時間?最後才落到該課主題「地球自轉方向」.學生答後,教師還會追問其想法的根據,總共歷時近9分鍾時間.
其他教師反復建議縮短導入時間,授課教師則強調她的目標是讓學生用證據說話,如果不這樣深入討論,可能會引起學生認知上的問題.但第二次試講時,授課教師妥協了.這一改變的驅動力是導入時間的「潛規則」——導入一般「不超過5分鍾,最好在3分鍾以內」.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凱洛夫教學五步法」對中國教育的巨大影響.這種教學法把課堂教學時間進行了階段性的分解,但目前許多西方國家對課堂時間安排並無強行要求,課堂結構也允許因課制宜.「導入時間要足夠短」這種要求其實並不一定合理,它導致「磨課」時教學目標與教學結構潛規則發生沖突時,教師只能在無奈中退讓.
其二,「磨課」的程式化趨向.隨著聽課人的建議不斷被採納,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漸趨縝密,也漸趨凝固,最後幾乎不存在彈性空間了.盡管每次試講面對的學生是不一樣的,但在第四次試講後,師生互動就變得可以預測了.因為教師的主要教學行為,包括步驟、時間分配、形式甚至語言組織都被打磨得很精細,走向了程式化.
綜上所述,「磨課」活動在我國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優勢,同時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
其一,在關注教學目標、教學結構和各類教學細節的同時,應把較多時間花在解讀各種不同學生的思路上,防止「磨課」後的課堂結構日趨僵化.
其二,應放棄打造「樣板課」的幻想.在「磨課」中要強調學生永遠是千差萬別的,教師也要永遠准備接受教學中的新事件帶來的新挑戰,與學生一起成長.
其三,評課的教學專家應當更寬容一些,給教師更多的實踐展示的空間,並且在教學方法上允許多種形式的探索.
❷ 什麼是教師適崗培訓證
截止到2018年底,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將超過1.5億,對外漢語教師需求量至少要500萬。截止2015年底,全球孔子學院僅能滿足的中文學習者數量僅為65.5萬,到2015年底能滿足的中文學習者數量為150萬人,這樣的速度遠遠不能達到1.5億市場需求。到2013年底全球孔子學院累計的中文教師數量僅為1.8萬人,到2020年達到5萬人,而全球對外教師至少需求500萬名。由此可見,對外漢語師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處於嚴重匱乏的局面!